九年级物理《14.1电是什么》教案(新版)沪科版
- 格式:doc
- 大小:68.00 KB
- 文档页数:4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14.1 电是什么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幼儿阶段是孩子们认知世界、探索未知的黄金时期。
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电是什么》时,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旨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电的基本概念和特性,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创新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电的基本概念,知道电是由电荷组成的,能够流动。
2. 让孩子们掌握电的正负极,了解电的传导原理。
3.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的概念和特性。
2. 教学重点:电的正负极和传导原理。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池、小灯泡、电线、气球、塑料尺等。
2.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张白纸、一支笔。
四、活动过程1. 情境引入:讲述一个关于电的故事,如“电灯是如何亮起来的”。
让孩子们初步了解电的概念。
2. 实验演示:用电池、小灯泡和电线演示电的传导过程,让孩子们直观地看到电是如何流动的。
3. 小组讨论:让孩子们分成小组,讨论电的正负极和传导原理,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4. 实践操作:每个孩子用气球和塑料尺制作一个简单的电路,观察气球是否能够带电并吸引轻小物体。
五、活动重难点1. 电的概念和特性。
2. 电的正负极和传导原理。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观察孩子们对电的理解程度,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让孩子们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电现象,如电视、电脑、手机等,了解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创新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电的基本概念和特性1. 电是由电荷组成的,能够流动。
这个概念对于孩子们来说是相对抽象的,因此我通过讲述一个关于电的故事,如“电灯是如何亮起来的”,让孩子们初步了解电的概念。
在故事中,我强调了电的流动性和电荷的相互作用,使孩子们对电有了直观的认识。
2. 电有正负极,正负极之间存在电势差。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14.1 电是什么学案一、教学内容1. 电的定义:介绍电的定义,电的性质以及电的基本单位。
2. 静电现象:介绍静电的产生,静电的利用和防止。
3. 电流的形成:解释电流的形成,电流的方向以及电流的单位。
4. 导体和绝缘体:介绍导体的特点,绝缘体的特点以及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的定义和性质,知道电的基本单位。
2.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知道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
3. 让学生理解电流的形成,掌握电流的方向和单位。
4. 让学生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能够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静电的利用和防止,电流的形成,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分。
2. 教学重点:电的定义,静电现象,电流的形成,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静电现象的实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电是什么。
2. 讲解:讲解电的定义,电的性质以及电的基本单位。
然后讲解静电的产生,静电的利用和防止。
接着讲解电流的形成,电流的方向以及电流的单位。
讲解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3. 练习:让学生回答一些关于电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实验:让学生进行一些静电实验,加深对静电现象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电的定义,电的性质,电的基本单位。
2. 静电的产生,静电的利用,静电的防止。
3. 电流的形成,电流的方向,电流的单位。
4. 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
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电的定义和性质,电的基本单位是什么?答案:电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是电荷的流动。
电的基本单位是库仑。
2. 请解释静电的产生,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
答案:静电是电荷的积累,产生于两个不同材料之间的摩擦。
静电可以用来静电除尘,静电复印等。
防止静电的方法有接地,使用抗静电材料等。
14.1电是什么(教案)(沪科版九年级)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2、过程与方法: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观察静电实验现象,对电荷种类的研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教学重点:认识摩擦起电现象,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原因。
教学方法: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启发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图片“怒发冲冠”,设疑导入。
二、新课教学:板书课题:§14.1 电是什么一、摩擦起电展示:探究摩擦起电实验的图片。
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摩擦起电现象吗?师点拨: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人们就说这些摩擦后的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
这种通过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学生活动:阅读58面的迷你实验室。
师:从“迷你实验室”可知,两气球相互排斥,这是为什么呢?二、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实验:探究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大屏幕展示:课本P59页的图14-3所示的实验。
得出结论: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的性质是不一样的。
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叫负电荷。
2、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即学即练:1、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轻质小物体a,a被吸引过来,则a是()A、带正电B、带负电C、不带电D、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2、市场上出售一种能滚动的毛刷,当毛刷在毛料衣服上刷动时,可以将灰尘及微小脏物吸入刷内,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3、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轻小纸屑后,纸屑又很快飞开,这是因为()A、纸屑不带电,所以不能被橡胶棒吸引而飞开B、纸屑质量太小,不能带电C、纸屑带的是正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所以飞开D、纸屑带的是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所以飞开4、用丝线吊起三个通草球,其中任意两个靠近都相互吸引,则它们可能是()A、两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B、两个带负电,一个带正电C、两个带正电,一个不带电D、两个带异种电,一个不带电5、思考:(1)你能解释“怒发冲冠”的原因了吗?(2)散开的塑料绳越捋越开想一想:怎样才能知道物体是否带电呢?(实验室里常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电是什么》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就已经接触过摩擦起电现象并且对这类现象很感兴趣,教师应该住学生这一特点,通过学生实验探究摩擦起电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然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什么是物体带了电、知道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等简单的电现象,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及带电物体的性质;(2)知道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大量事例认识电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2)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推理得出自然界有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3)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探究过程中,注意教育学生学会与别人合作,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知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摩擦起电的探究,电荷间的作用规律的探究。
【教学难点】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
摩擦起电的实质。
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导入】了解电的发展史播放剪辑视频,了解电学发展历史【活动】认识摩擦起电师:(举起气球)有谁能不用任何粘合剂帮老师把气球粘在黑板上。
生:上台展示 (若没学生,师:不行吧!看,老师就行,并展示)师:刚才的现象对大家也许有所启发,(举起矿泉水瓶)老师这还有一节儿矿泉水瓶,你能在不接触它的情况下用气球把它从桌子的这边移动到另一边吗?用你们手中的气球试试。
生:小组探究师:摩擦后的气球能吸在黑板上,摩擦后的气球能吸应轻小的矿泉水瓶;摩擦后的物体还有许多奇特的现象,看(播放视频:毛皮摩擦后的梳子吸引细小水流;毛巾摩擦后的小狗毛竖了起来)师:这些都是电作用的结果,人们发现凡是带电体都能吸引轻小的不带电的物体。
(相机板书:带电体的基本性质:吸引轻小物体)这种使物体带电的方式叫做摩擦起电。
【讲授】认识摩擦起电的实质及两种电荷师:摩擦后的物体为什么能带上电荷呢?这还得从物质的结构说起,下面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原子结构的知识。
第1节电是什么一、教学目标1.通过大量事例认识电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2.知道电荷有两种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通过实验探究,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
4.通过交流和讨论,认识验电器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5.了解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护二、教学重难点1.摩擦起电及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2.摩擦起电的实质,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三、教学过程采用提问的形式:电是什么?看过闪电吗?知道闪电是怎样形成的吗?小学课本里学过电荷有几种?它们之间的规律是怎样的呢?学生踊跃回答,老师做些补充:电是物质中存在的一种能,人们利用它来使电灯发光机械转动等,闪电是阴雨天气中云层间的放电现象。
电荷是构成物质的许多基本粒子所带的电,习惯上把物体所带的电叫电荷。
一、摩擦起电1、使不带电的物体获得电的过程叫起电,起电的方法有三种: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过程叫摩擦起电。
这时物体带静电。
相互摩擦的两种不同的物体带的是异种电荷,其中一种是正电荷,另一种是负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这两种电荷。
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凡是与玻璃棒所带电性相同的物体所带的电都是正电荷。
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负电荷,凡是与橡胶棒所带电性相同的物体所带的电都是负电荷。
那么丝绸带什么电?毛皮带什么电?同学回答。
3、带电体的性质:能够吸引轻小的物体。
如用圆珠笔笔杆或用塑料梳与头发摩擦后靠近小纸屑,小纸屑被吸引。
4、摩擦起电的实质: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依靠摩擦使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物体失去电子带上了正电,物体得到电子带上了等量的负电。
问学生:为什么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带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橡胶带负电荷?学生回答后,老师补充:玻璃棒与丝绸摩擦,由于构成玻璃棒的原子对其电子的束缚比较弱,摩擦时玻璃棒上的一些电子就易转移到丝绸上,这样玻璃棒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点,丝绸因得到电子而带上负电。
教案: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14.1 电是什么一、教学内容1. 电荷的性质: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 电荷守恒定律: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3. 电荷的量子化:电荷的基本单位是库仑。
4. 静电现象: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性质,掌握电荷守恒定律。
2. 让学生理解电荷的量子化概念,知道库仑是电荷的基本单位。
3. 通过观察和分析静电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静电现象的原理。
2. 教学重点:电荷的性质,电荷的量子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丝绸和毛皮、玻璃棒和橡胶棒、验电器等)。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丝绸和毛皮摩擦产生的静电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电是什么。
2. 电荷的性质:讲解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解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 电荷守恒定律:讲解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4. 电荷的量子化:介绍库仑是电荷的基本单位,让学生理解电荷的量子化概念。
5. 静电现象:讲解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等静电现象的原理。
6. 课堂练习: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7. 验电器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验电器,观察和分析电荷的转移过程。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性质2. 电荷守恒定律3. 电荷的量子化4. 静电现象七、作业设计1. 请用所学知识解释摩擦起电的原理。
答案:摩擦起电是因为两种不同材料摩擦时,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得一个物体带正电,另一个物体带负电。
2. 请用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冬天脱衣服时会看到闪光。
答案:冬天空气干燥,脱衣服时摩擦产生的静电积累到一定程度,当达到放电条件时,会发生放电现象,产生闪光。
第十四章了解电路第一节电是什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知道摩擦起电的实质.3.知道静电感应和静电现象的应用.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2.在探究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2.在验电器和静电感应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1.知道两种电荷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知道静电现象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教学难点】1.运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判断物体带电的性质,并解释简单的静电现象.2.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和静电感应.【教具准备】玻璃棒、橡胶棒、细线、铁架台、纸屑、毛皮、丝绸、验电器、有绝缘手柄的金属杆、空易拉罐、梳子、气球、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做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教师播放视频“怒发冲冠”,引导学生注意动画中女孩的头发竖起来了.师下面老师将演示“怒发冲冠”给你们看.教师请2位长头发的女生上台,当空气干燥时,教师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头发随梳子“飘”起来.师同学们一定很惊讶为什么头发会“飘起来”,这是因为“摩擦起电”,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一节“电是什么”.【预习指导】阅读课本P57-60文字内容和插图,把基本概念、规律、规定及静电现象的应用等,用红色笔做上记号,并完成对应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然后,各小组内部交流讨论,提出预习疑问,组长做好记录,准备展示.【交流展示】1.各小组代表举手发言,报告“课前预习”答案,教师评价订正.2.学生质疑,教师指导释疑.【拓展探究】知识点1 摩擦起电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点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归纳结论.实验1:学生用“未摩擦过”的梳子靠近易拉罐,用“未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碎纸屑,用“未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碎纸屑.实验2:学生用“摩擦过”的梳子靠近易拉罐,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碎纸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碎纸屑.师请同学们实验1和实验2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实验现象和结论.生:实验1中,没有经过摩擦的玻璃棒、橡胶棒、梳子不能吸引轻小物体.实验2中,摩擦过的玻璃棒、橡胶棒、梳子能吸引轻小物体.实验说明: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师生互动归纳总结】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人们就说这些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师下面请同学们说说你还见过哪些“摩擦起电”现象?生1:摩擦过的小塑料尺能吸引头发.生2:电风扇的“叶子”易招灰尘.生3: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课堂训练】教师引导学生做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知识点2 两种电荷、验电器一、学生分组实验,利用桌面老师提供的器材按课本图14-2和图14-3进行实验,注意观察现象和归纳实验结论,教师巡视指导.【师生互动归纳总结】1.两种电荷:(1)正电荷:人们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可以用“+”表示.(2)负电荷:人们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可以用“-”表示.2.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用符号Q表示,国际单位中,电荷量Q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二、老师出示验电器,介绍其结构,并进行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1)用不带电的玻璃棒和橡胶棒分别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不张开)(2)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分别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张开)(3)用力摩擦玻璃棒、橡胶棒,再将它们分别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张开更大了)【师生互动归纳总结】:验电器的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课堂训练】教师引导学生做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知识点3 静电感应、静电现象的应用学生小组内部讨论交流,解答下列问题,教师点拨订正.师摩擦起电的实质是什么?生:摩擦起电实际上是电子在物体之间的转移.师什么是静电感应?静电现象在现代技术中有哪些应用?生:当带电的物体与未带电的导体相互靠近时,导体内与带电体电荷性质相反的电荷会被吸引到带电体附近,电荷性质相同的电荷则被排斥到远离带电体的另一端,这种现象叫静电感应.摩擦起电、静电感应等都是静电现象,静电现象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有静电复印、静电植绒、静电喷漆等.【课堂训练】教师引导学生做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61作业1 2 3 4 52.请同学们完成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课后作业答案】1.摩擦吸引轻小物体2.不一定一定3.D4.D5. 冬天较干燥的条件下,人体与衣服之间摩擦产生电荷,并积累到较多电荷,触摸门把手或与人握手时发生放电现象(有电流通过人体),所以常有被电击的感觉。
教案: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第十四章第一节电是什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的物理课本,第十四章第一节。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电荷的性质:正电荷和负电荷;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3. 电荷的定量:库仑。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性质,能正确区分正电荷和负电荷;2. 让学生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 让学生理解库仑的概念,能进行简单的库仑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库仑的计算;2. 教学重点:电荷的性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静电现象,如塑料棒吸引纸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是什么现象。
2. 知识点讲解:(1) 电荷的性质:正电荷和负电荷;(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3) 电荷的定量:库仑。
3. 例题讲解:例题: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量是一个库仑的多少?解答: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量是一个库仑的负值,即1.6×10^19 C。
4. 随堂练习:练习题:两块相同的铅板,一块带正电,一块带负电,将它们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答案:两块铅板会相互吸引。
5. 知识点巩固: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图,让学生加深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电荷的性质:正电荷、负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库仑:1 C = 1.6×10^19 C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一个质子所带的电荷量是一个库仑的多少?2. 两个异种电荷,一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答案:1. 一个质子所带的电荷量是一个库仑的正值,即+1.6×10^19 C。
2. 两个异种电荷,一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它们之间会相互吸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展示静电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电荷的性质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