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科技日报》的缘分
- 格式:docx
- 大小:15.51 KB
- 文档页数:2
我与人民日报结情缘同一片蓝天,同一个梦想。
这里是梦开始的地方,那是23年前,刚刚从社会走上工作单位的我,踌躇满志,志在人民日报;这里是路前进的方向,记得第一次写新闻稿时,我写了一篇题为《选城乡办盐水蘑菇加工厂》稿子投到人民日报。
当时投稿就有的同志讽刺我说:“人民日报是大记者的文章,而不是你周文桁的梦”。
做梦也没有想到,不久这篇报道在1985年3月15日人民日报第二版农村信息栏目发表了,并加编者按。
文章发表后,引起全国各地的广大读者的关注,收到来信30多封。
有的了解蘑菇加工技术;有的要求帮助提供信息;有的要求合作办厂;有的要求帮助解决聘请技术员……,虽然文章不长只有几百字,但是推动力却很大,真是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我至今记忆犹新,仿佛昨日。
稿件发表后,当时还被《农民日报》誉为“福鼎县委领导的早餐”的福鼎《天天报》转载,真让我这个农村基层干部亢奋了好些日子。
这篇新闻处女作的发表,使我充满了信心,爱上了新闻写作这一苦差事。
从此,我与人民日报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通过学习和努力写稿,我很快就成了地市级报纸《闽东日报》首批通讯员。
人民日报,是一所大学校,也是我学习的重要源泉、工作信心的动力和丰富生活乐趣中的导师。
60年来,人民日报忠实记录并积极推动了新中国的建立、建设和改革发展,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发展齐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恋上人民日报,说不清是缘于基层农村干部业余生活的那份单调与寂寞爱好,还是被人民日报精彩的内容所深深地吸引,但它的确带给了我许多的愉悦,开阔了我的视野。
甚至有的时候,遇到好的段落或文章时,我都会用专门的笔记本誊写,编自己的“读者文摘”。
几十年来我向人民日报投了许多稿子,先后于1993年9月11日来信版刊登的《让‘庄稼医院’名副其实》、1995年1月25日来信版刊登的《莫让科技资料‘睡大觉’》、2001年11月19日农村经济版刊登《农村家电维修难谁解决》等以及2007年人民网新闻评论版发表的两篇题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创新建设》文章。
2020年安徽合肥中考语文试卷一、句子默写1.(2020·合肥中考)默写(1)念天地之悠悠,。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2)马之千里者。
(韩愈《马说》)(3),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4),学诗谩有惊人句。
(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5)刘禹锡在《陋室铭》一文中暗示陋室不陋,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6)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发挥神奇的想象,运用新颖奇特的比喻,将雪景描绘成春景的诗句是,。
(7)积极的精神、乐观的心态、从容的气度,是我们共克时艰的心理基石。
困难是暂时的,胜利是必然的,正如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诗句一样:,。
二、名著阅读2.(2020·合肥中考)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自此,A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
诸亲六眷都来问候。
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
到中秋以后,医家都不下药了。
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
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
A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大侄子上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的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
”他听了这话,两眼闭着摇头。
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1)这段文字节选自《》,作者是。
(2)文段中“揩”的读音是,意思是。
(3)文段中A的名字是,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文段中A的状态,这个成语可以是。
(4)请结合选段及原著回答:①选段中赵氏说“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A的意思是。
②分析A的形象:。
三、综合性学习3.(2020·合肥中考)九年级2班开展了“关注疫情,心怀感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大家好!我是来自科技日报的一名编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发表我的演讲。
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就。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科技创新的历史。
自古以来,人类就不断追求进步,探索未知。
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现代的互联网、人工智能、航天技术等,科技创新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可以说,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在新时代,我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明确提出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近年来,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我国在航天、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了自主可控。
例如,我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了月球采样返回;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构建了全球最大的量子通信网络。
二、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我国已经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各方共同努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我国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强国战略。
如今,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来源地,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科技创新仍面临一些挑战。
一是科技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二是科技创新体系尚不完善,创新成果转化率有待提高;三是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高端人才短缺。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一、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政府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形成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三、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科技挑战。
四、强化人才培养。
我与中科院院士面对面作文《我与中科院院士面对面》
嘿呀,我跟你们说,我呀,有过一次特别神奇的经历,就是和一位中科院院士面对面交流啦!
那是一次学校组织的活动,说有机会和院士近距离接触,我当时就特别兴奋,心想着这可得好好见识见识。
到了那天,我早早地就来到了活动场地,心里那叫一个期待呀。
终于,院士来了,哇,那气场,一下子就镇住了全场。
我坐在下面,眼睛紧紧地盯着他,感觉他身上好像有一种特别的光芒。
院士开始讲话了,他讲的那些科学知识,虽然有些我听不太懂,但我还是听得特别入迷。
后来有个互动环节,我鼓足了勇气举起了手,没想到真的被点到了。
我站起来的时候,感觉自己的腿都有点发抖呢,我结结巴巴地问了一个问题:“院士爷爷,那个……那个星星为什么会发光呀?”院士笑了笑,特别和蔼地说:“小朋友,星星发光是因为它们内部发生着核聚变反应呀,就像一个超级大的能量工厂一样。
”哇,他这么一解释,我好像有点明白了呢。
然后院士还鼓励我要好好学习,以后去探索更多的科学奥秘。
和院士交流完之后,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我觉得这次经历太宝贵了,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科学家是什么样的,也让我对科学有了更大的兴趣。
从那以后,我就下定决心,要努力学习,说不定以后我也能像那位院士一样厉害呢!
现在每次想到那次和中科院院士面对面的经历,我都还是会特别激动,真希望还有这样的机会呀!
怎么样,我这经历够特别吧!哈哈!。
浙江省越城区2022年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期末模拟卷一青春·源起【话先贤,知源起】1.阅读此次活动开场白,根据拼音写出相关汉字。
(4分)老城河道,乌色绍兴,青山碧水yùn 育出地灵人杰:chán chán____________ 溪流上,觞咏挥墨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大学理念和精神的dì造者蔡元培,投身革命视死如归的鉴湖女侠秋瑾,文学巨臂鲁迅……他们的故事并未在时光里tuì色,他们是绍兴这一方水土的精神源起。
【辑诗文,话新梦】2.在“百年薪火照新路,青春红润筑新梦”主题演讲比赛准备过程中,小文想辑录相关古诗文用作演讲素材,请你帮忙完成。
(8分)类别出处诗文名句坚守理想苏轼《黄州定慧院寓居作》(1)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心不改陆游《卜算子·咏梅》(3)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系民生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5)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
“溯洄从之,(7)_____________________ (《蒹葭》)”,追求理想的道路漫长遥远,充满艰难险阻,但新时代的少年,当有“水击三千里,(8)_____________________ (《庄子·北冥有鱼》)”的气势,坚守理想,初心不改,心怀国家,在奋斗中绽放自己的青春光彩。
青春·经典【阅名著】3.请你参与“青春与名著同行”读书交流活动,完成下列题目。
(4分)(1)《经典常谈》中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迅的小说《孔乙已》《社戏》,散文《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和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都是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名篇。
B.“记”是古代一种文体,用来记事、记游、状物或表达情感,如《礼记》《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等。
第三届中国科技馆杯“我与科协”征文活动作品选登作者:来源:《中国科技教育》2011年第03期三次接触三次突破从事科研工作近三十年来,我与科协有过很多接触,其中三次接触在我个人的学术生涯中产生了“突破性事件”,且听我一一道来。
第一次接触,是1993年出席中国科协首届青年学术年会交叉科学分会场研讨会。
那次,我提交的论文题目是《从文艺作品中的科学家形象看反科学思潮》。
由于是首届青年学术年会,会议召开之前,《科技日报》就开始为这次会议宣传造势。
一天,《科技日报》用一整版篇幅刊登了关于这次会议的一组照片,其中包括我的照片,照片说明是“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武夷山助理研究员,他提交的论文是《从文艺作品中的科学家形象看反科学思潮》”。
摄影者是《科技日报》记者彭宏先生(他至今仍在那里工作,是老报人了)。
他专程(这里的“专程”,就是从《科技日报》所在的四楼来到我办公室所在的五楼)来到我的办公室,从不同的角度,用专业相机喊哩喀喳给我照了十几张,最后选定了一张他认为能较好反映我“光辉形象”的。
被专业摄影记者伺候一回,照片登在报纸上,对于我都是头一回,此乃第一个“突破”。
第二次接触,是2008年1月29日参加了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教授主持的关于如何“提高科技论文引用率”的研讨会。
一些新闻界的朋友应邀出席了会议。
后来,冯书记的发言《我国学术论文引用率为什么低》和我的发言《引用中国人论文并不丢份》都发表在3月6日的《人民日报》上。
我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两次驻美使馆科技处工作期间,都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过一些小文章。
在“正宗”的《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对我还是头一回,此乃第二个“突破”。
第三次接触,是中国科协主办的《科技导报》副主编苏青先生2007年邀请我担任该刊“科技纵横捭阖”栏目的主持,约写或撰写科学评论文章。
这个主持可不好当!其一,因为《科技导报》是半月刊,每一期的这个栏目都得有一篇文章,所以,主持人就永远处于紧张状态:上一篇刚交上去,下一篇又得准备了。
湖北省潜江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一、积累与运用(22分)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乘坐热气球俯瞰.(kàn)凤凰湖公园,只见重峦叠障....之间像铺开了巨大的绿色画布,大自然之手挥毫泼墨,描绘出如诗如画的仙境。
B.北国的古城正瑟缩在料峭寒气之中,但南国那几朵杏花传递的温煦.(xù)却冲盈..了我的情怀。
C.他不可思议的躲过了追查,从此销声匿.(nì)迹,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D.健康的心态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力量。
成功时不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失败时不垂头丧.(sāng)气、怨天..尤.人。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岳云鹏的一曲《小白杨》气冲斗牛....,声入九霄,赢得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与喝彩。
B.在线教学之后,他的成绩一落千丈,再也不是原来那个学霸了,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C.他虽是风烛残年、行将就木....之人,但内心却仍保有一分赤子之心。
D.出逃的金钱豹全部被捕获,广大市民心里都好像如释重负....,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3.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居家办公、“躺在家里上课”是不少人一直以来的梦想。
缺乏自制力似乎不算什么大事,但日积月累会改变人们的工作与生活。
①疫情冲击下,很多人有了更多的居家时间,也有了更多的干扰。
②调查显示,只有32%的受访者觉得自己的自制力强,说明自制力俨然成了稀缺品。
③已然让很多人茫然失措。
④但真正实现了,很多人发现,情况与想象存在很大的差距。
⑤纷繁的网络信息、懒散的居家环境。
A.①③④⑤②B.④①⑤③②C.①③②④⑤D.④⑤①③②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为广大观众奉献上了一份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唱响了新时代新征程上的迎春曲。
B.拍抖音深受广大百姓喜爱的原因是人们追求时尚生活的意愿不断增强的结果。
关于科学家事迹材料700字关于科学家事迹的作文篇1袁隆平,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
这位世界“水稻之父”创造的奇迹倍受全世界人民的瞩目,也造福了全世界。
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1日。
上世纪60年代初,他目睹了农民们粮食短缺的现状,于是决心改良水稻品种,探索科技兴农之路。
在他的科研团队一次次努力下,终于发明出了水稻新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令我们敬佩和感动的。
在当时,这种设想是需要勇气的。
因为要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
但袁隆平不怕困难,决心改良品种。
并且袁隆平不迷信权威,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的经典理论,水稻作为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
袁隆平却要亲自试验,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开拓出一条新的科技之路。
这条路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但科技创新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坚持不懈地努力,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和饥饿和灾荒作斗争,解决农民们的温饱问题。
袁隆平以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明了新一代水稻品种——杂交水稻!袁隆平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有这种态度。
比如遇到难题时,我们要坚持不懈地钻研,练钢琴时,要知难而进……我认为,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认定要做了,就要奔着目标前进,永不后退。
而且我们也要有袁隆平先生报效祖国的精神,要从小好好学习,长大后立志成为国家的栋梁。
我们还期待着袁隆平先生的“稻下乘凉梦”成为现实,真正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第二次绿色革命!关于科学家事迹的作文篇2“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
”看到这句话,我们总有一种莫名的心动。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或许这样一种场景离你非常遥远:道路边、田埂间、大桥下,常有人因吃不饱饭昏厥晕倒,甚至死于饥饿;草皮树根均可入食,只是为了填饱肚子;把饭蒸两次,饭量就会增加一半;冬夜睡觉时因没饭吃手脚冰凉,无法捱到天明……民以食为天,盘古开天辟地,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摆脱饥饿、奋力生存便成为人类的主题。
走近科学你我同行作文1200字人与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差别呢,其中很大的一个因素是对业余时间的利用:同样的放假时间,有些同学积极学习,除了书本上了,还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
有些同学就除了刷QQ,还有就是玩游戏。
选择不同的学习生活方式,未来也就不一样。
我懂得这一点,所以,在暑假,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我还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以增长自己的见识,更好的充实自己。
老师和父母亲都时常告诫我:未来的社会必定是信息化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要想在社会有立足之地,学习更多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这一次“走进科技馆”的主题是研究食物,我们的第一个活动是体验做小蛋糕。
我们一进教室就看到桌子上有几盆分离好的蛋清蛋黄,老师介绍了一下蛋糕的制作步骤,然后我们就开始动手制作了。
我们每个小组拿到一盆蛋黄,一盆蛋清,老师一组一组走过来,帮我们倒牛奶、蛋糕粉和黄生油,接着让我们搅拌,几种食材渐渐混合在一起,空气里飘散起一股香气,到最后蛋糕粉和蛋花、牛奶、花生油充分融合在一起,呈现出好看的黄色糊状,接下来就是蛋清了,老师让我们挑选一种糖,我们这组挑的是木糖醇,老师让我们把一杯子的糖分三次倒到蛋清里用打蛋机打发蛋清,打发后的蛋清像奶油一样,很白。
接着我们安老师的指导把蛋清分三次跟蛋黄混合在一起,前两次先把打发好的蛋清一次拿出三分之一加到蛋花糊的小盆里,最后一次是把小盆里的混合体倒到蛋清的大盆里,接着搅拌均匀,最后一步是把粘稠的蛋糕糊倒到小蛋糕杯里,放到烤箱里烤,过不多久,香喷喷的蛋糕出炉了。
周末我和家人去参观科技馆,我非常感谢老师和父母:老师经常和父母沟通,告诉父母我的成长需要哪方面的安排父母也是尽他们所能,为我提供很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及条件。
来参观科技馆的人非常多,与我同龄的同学的脸上充满着好奇和高兴,我也从这些同学的家长的脸上看到了满满的期待。
科技馆很大,里面的每一个展示的项目都是充满着科技的含量。
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是人善于总结和思索,善于发现生活的中的一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我和《科技日报》的缘分
《科技日报》创刊的时候,我就已经在北京了。
我的有些朋友从一开始就参与到了《科技日报》的工作中。
1987年,我也想调到《科技日报》去工作,为此,我约了当时的总编辑林自新先生商谈此事。
就在我们约好的前一天,我去清华大学踢了一场足球。
那天我下场的时候没有戴眼镜,比赛中,眼看着球就在眼前,我一脚踢出去,没想到竟是一块石头,就这样光荣负伤了。
由于骨折,我被送进了医院,也因此没能与林先生见面,去《科技日报》工作的事也就此作罢了。
虽然没能成为《科技日报》的一份子,但我从1980年代就开始在《科技日报》上发表文章了。
那时我和一些朋友开始搞“科学与和平”研究,研究过程中,我们写了很多文章发表在《科技日报》上。
1993年,我下海创办了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成了一名儒商。
商人的身份并没有阻碍我与《科技日报》的合作。
在20多年的合作中,有两件重要的事特别值得一提。
第一件事是发表《中关村与知识经济》专版。
1997年5月,原国家科委组织出版了OECD1996年度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这个报告翻译出版后,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其中有些学者只是把国外的观点引入国内,还有些学者主张以国家投入的方式来发展知识经济。
而长城所认为,知识经济就是在中关村出现的新经济现象,知识经济一定要和创业结合,一定要和风险投资结合,一定要和知识型企业结合。
这个时候,在时任北京市科委主任邹祖烨的要求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研究中心完成了一份用知识经济的观点总结试验区十年之路的报告,我们对这份报告进行了内容补充和要点提炼。
1998年3月,《科技日报》汤东宁、试验区管委会赵慕兰和我认为,应该对知识经济在中国的实践作出回答。
于是在知识经济的讨论很热烈的时候,趁1998年两会期间,在汤东宁的支持下,长城所和试验区在《科技日报》上发表了一个专版,题目是《中关村与知识经济》。
这个报道共分八个部分:应当历史地实践地理解知识经济;中关村已经出现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发挥中关村区位优势的最佳选择;中关村发展知识经济得益于全球资源;区域创新网络为中关村知识经济发展铺路;中关村有了新知识产业类型和知识企业组织形式;创业者群体是中关村知识经济原动力;加大风险投资会推动知识经济成长。
这篇报道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主要因为是在两会期间,很多代表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
更重要的是,知识经济的说法由这篇文章开始真正落地,即中国是否出现了知识经济,这个端倪就在中关村。
由于我们对这个问题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在中国,知识经济的概念就不再仅仅是学者们抽象讨论的学术问题、畅想未来的问题了。
第二件事是发表“十论中关村自主创新”系列文章。
对于中关村的发展一直争议声不断。
进入21世纪,连续出现否定中关村的舆论,而长城所认为中关村代表了中国的未来,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新经济的力量。
为此,2005年,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长城所与中关村管委会合作,对中关村的企业如何进行自主创新进行了调研。
并以《中关村百家企业自主创新调研报告》为基础,撰写了“十论中关村自主创新”系列文章。
“十论”依次为:《跳马·出车·当头炮——中关村自主创新路线图》《瞪羚企业在中关村活跃》《高端创新——中关村新研发业态与研发产业的形成》《在集群中创新——中关村细分产业中的技术突破》《产业联盟——从内部走向外部的合作创新》《新型产学研的契约动力——中关村自主创新的新机制》《海归创业——中关村联结世界的“大脑水渠”》《商业模式创新——新经济中自主创新的微观机制》《高技术服务业崛起——中关村产业向高端升级》《企业家精神——中关村自主创新的灵魂》。
2006年1月,《科技日报》连续刊载了这一系列文章。
文章一经发表,澄清了对中关村的种种怀疑和非议,明确了中国可以走自主创新道路,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时任科技部部长的徐冠华还专门为这个系列文章做了批示:这是一篇振奋人心的好文章,它不仅用雄辩的事实告诉人们中国自主创新之路可以成功,而且也告诉人们如何走出自主创新之路。
向创新企业和报告作者表示衷心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