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口服液存在的问题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中药问题解决方案篇一:现代中药发展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现代中药发展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摘要:中医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主要的治疗方法手段,现代也依然起着很大的作用。
但随着世界多元化发展,西药不断涌入中国,中药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当然我们没有理由拒绝西药在中国的销售,也不该拒绝,只有接受其存在,才能更好的促进中药市场的发展,督促中医药研究者把中医药发扬壮大,走向全世界。
本文通过查阅文献,总结了近年来中药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建议。
关键词:中药发展问题解决措施中医药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临床与疾病做斗争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的医学科学,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伟大光辉成就。
他为中国人民远离疾病困扰做了巨大贡献,也对西方医药的发展有一定的意义。
现代中医药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1 现代中药发展面临的问题(1)传统中医正面临现代医学的严峻挑战。
尽管国家近几年来有关支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政策逐一出台,各地中医药事业发展也呈现出良好态势,但相对现代医学发展而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却难以与其相提并论。
并且目前全国的中医院几乎都是中西医结合医院,纯粹中医诊疗的医院都难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因此,中医院中医诊疗特色不明显,也是许多中医院为维持生存或医院发展而无可奈何的事情。
(2)中医药教育西化现象严重。
近几十年来,中医教育西化现象严重,中医药院校培养的传统意义上的中医人才有限,培养的学生大都是中西医理论、技能兼有的医药卫生人才。
中医界的国医大师都是八九十岁高龄的名老中医,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国医大师未见踪影。
可见,中医药院校对学生的中医基本功训练力度不够,名老中医和学科带头人明显不足,继承不够与创新不足同时存在。
(3)中医药科学研究难题重重。
由于中医药的整体论思维方式与现代医学的还原分析方法有质的不同,因而运用现代医学科研模式来研究中医困难重重。
如中医理论概念中的许多键问题仍没有解决,最佳突破口仍在寻觅;中医理论实验研究的动物模型建立问题仍没定论;经络实质的研究也暂告一段;藏象病机证候的实验室研究尚未有实质性进展。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7 Vo1.17 No.38212投稿邮箱:zuixinyixue@·药事管理·中药口服液制备工艺中应注意的问题探讨李俊兰(山东省夏津县人民医院,山东 夏津 253200)0 引言中药口服液具有药效明显、疗效快以及携带方便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且近年来也深受人们的喜爱。
中药口服液主要是从中药汤剂中发展而成,属于一种新型药剂,但因为其具有良好的性能和优越的疗效,使得中药口服液在医疗领域中得到了迅速发展,如今中药口服液的品种也越来越多,但中药口服在制备工艺中有几点需要特别注重,不然很容易影响到中药口服液的治疗效果。
1 煎煮工艺1.1 药材处理。
在中药口服液的制备前,药材处理对整个工艺的质量有很重要的影响。
通常在药材投料前需要经过相应的加工处理,比如挑检、剔除等,并用清水反复清洗干净,在根据药材的药理性质进行相应的处理。
如果药材具备一定的挥发性,则应该要先对药材进行蒸馏提取挥发油之后才能够进行煎煮。
正常煎煮工艺中,是在常压下提取煎煮的药材放入煎煮器内,用清水浸过药材的表面大约10cm 高,将药材压实,先浸泡30min 让药材的部分组织湿润松发,这样做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将药材的有效成分溶出[1]。
如果不经过相应的清水浸泡处理而直接对药材进行煎煮,则很容易让药材中的淀粉、蛋白质成分出现部分凝固,药材中的有效部分很受到阻碍而很难挥发出来。
1.2 药材煎煮。
中药材在经过相应的处理后,可以进入煎煮器中进行煎煮,但蒸汽锅夹层的气压不能超过0.1MPa,一般情况下载0.05MPa 的气压下就能够将药材中的有效成分煎煮出来,如果煎煮过程中的压力过高容易引发暴沸现象,这样不仅对药材的煎煮没有好处,同时也是在浪费能源。
正常情况下药材经过三次煎煮就能够将其中的有效成分全部煎出。
煎煮时间一般控制在2.0-2.5h、1.5-2.0h、1.0-1.5h,分三次依次进行煎煮,在每次煎煮过程中,清水都应该浸过药材表面5-10cm 高。
宫珍鹿茸口服液违法宣传概述宫珍鹿茸口服液是一种传统的中药口服液,宣称具有多种功效,如补益气血、滋补肾阴等。
然而,近年来有关宫珍鹿茸口服液的宣传行为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争议。
这些宣传行为涉嫌违法、虚假宣传,给消费者带来误导和风险。
本文将分析宫珍鹿茸口服液违法宣传的问题,并探讨应该如何加强对口服液宣传的监管和管理。
违法宣传的问题虚假宣传宫珍鹿茸口服液的宣传中常常夸大其功效和疗效,声称能够治疗多种疾病。
然而,这些宣传所声称的功效往往缺乏科学依据和临床实验证据。
口服液的功效往往取决于其成分和制剂方式,而宫珍鹿茸口服液的成分及其相互作用机制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和验证。
因此,其宣传中的治疗效果很可能是虚假的,给消费者带来误导和不必要的风险。
违规宣传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任何药品的宣传都必须遵循医药广告的有关规定,严禁夸大宣传、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等行为。
然而,宫珍鹿茸口服液的宣传往往涉嫌违规。
一方面,它可能通过夸大疗效、虚假宣传等手段误导消费者;另一方面,它可能涉及违反医药广告法规的行为,如未取得合法许可证、未经批准擅自宣传等。
这些违规宣传行为不仅扰乱市场秩序,还给消费者权益造成了损害。
监管和管理的现状目前,对于中药口服液的宣传监管还存在一些问题。
法律法规滞后随着中药市场的不断发展,对于中药宣传的监管也在不断加强。
然而,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在面对新兴产品和宣传方式时往往滞后于实际情况,无法有效应对违法宣传行为。
因此,需要加强对中药宣传法规的修订和完善,进一步提升监管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监管执法难度大中药市场庞大而复杂,涉及众多参与主体,监管执法难度较大。
一方面,中药市场众多,涉及的产品和宣传方式多种多样,监管部门往往难以对每一款产品进行全面审核。
另一方面,一些不法商家常常通过变换宣传方式、改变产品名称等手段逃避监管,导致监管执法难以收到实际效果。
因此,需要加强监管部门的执法力度,提高监管的精准度和效率。
加强监管和管理的建议完善法律法规针对中药口服液的宣传,应加大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力度。
我国儿童中成药用药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建议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医疗卫生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而在儿童用药中,中成药是一种常见的用药方式,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当前我国儿童中成药用药现状中成药是中药的一种形式,多种药材配合而成,治疗效果较为明显。
在我国,中成药已经成为常规的用药方式,而在儿童用药中,中成药也是广泛使用的药物。
目前,我国儿童中成药用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常见感冒、咳嗽、发热等症状的中成药,如感冒清热颗粒、小儿止咳糖浆、小儿退热口服液等。
2.小儿消化系统疾病的中成药,如小儿胃痉挛颗粒、小儿腹泻口服液、小儿肠胃康口服液等。
3.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的中成药,如小儿惊风口服液、小儿夜惊口服液等。
存在的问题尽管儿童中成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疾病症状,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药效不明确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和病情不同,导致中成药的疗效难以确定。
有些中成药可能对某些病症起不到明显的治疗作用,而且副作用也可能较大。
2.药品质量无法保证由于中成药是由多种中药材混合而成,且制作过程比较复杂,因此药品质量很难保证。
一些不良厂家可能会将不合格的药材或劣质药材混入产品中,从而导致药品质量不稳定。
3.剂量难以控制中成药的剂量难以控制,很容易出现过量或不足的情况。
在儿童用药中,如果剂量不当,可能会对孩子的身体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解决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解决建议:1.加强药品审批和质量监管。
加强对中成药的审批和质量监管,确保中成药的药效和安全性。
2.规范中成药剂量和用药方法。
对于儿童中成药的剂量和用药方法,应该制定明确的规定,并严格执行。
3.提高中成药生产和销售企业的质量意识。
加强对中成药生产和销售企业的监管力度,提高其质量意识和责任心,保证中成药的质量和安全性。
总之,儿童中成药的用药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只有在加强监管的同时,规范儿童中成药的使用,才能确保孩子们的健康和安全。
收稿日期:2003203231; 修订日期:2003210225中药剂型存在的问题和改革建议操和方(湖北省蕲春县田桥卫生院 435335)关键词:中药剂型; 存在问题; 改革建议中图分类号:R 28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20805(2004)0120039201 目前,中药的剂型还停留在汤剂为主的原始状态。
饮片煎汤,味苦难咽,服用不方便,影响了中药的临床运用,削弱了中医药的市场。
虽然近代的剂型改革有较大发展,但主要局限于复方制剂的改进和少数单味药的试探,难以从根本上满足辨证施治的需要。
分析中药剂型存在的问题,笔者冒味提出如下建议,意在抛砖引玉,追求中医药事业发扬光大。
1 现行中药剂型的问题1.1 原药材和饮片的品质问题一是药品来源复杂,质量差异较大,常受栽培方法、生长环境、采收、干燥和贮存方法等差异的影响;二是不够洁净,常见掺杂砂土、灰尘、污垢、杂物,很多人都说“中药太脏”;三是伪假充市、真中夹伪、真内掺伪、真品劣质常见;四是饮片厚薄不匀、不规范。
1.2 炮制和贮存的问题在炮制方面,由于受人员素质、责任心、技术、工作量和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很难达到标准规范。
尤其是基层药店,很少有合格的炮制品,不能满足处方的要求。
在贮存方面常因环境条件限制和管理不善发生霉变、虫蛀、变性。
芳香药常有质无气,茎叶药常有茎无叶。
1.3 汤剂的煎制和服用问题一是煎制太麻烦,目前还没有理想的专用煎器上市;二是煎制不合法,多有煎煮不充分或煎过、烧干、沸溢、倾失、残渣吸附过多,常未分别“先煎后入”;三是服用不遵法,多未做到多次煎液合并分服。
1.4 现有复方制剂的问题一是常用方剂不全,如麻黄汤、桂枝汤、小柴胡汤等难见制剂品;二是有些品种过于繁多,如治风热外感的制剂多达数十种,使人眼花缭乱;三是静脉注射剂品种太少,很难满足治疗急重症的临床需要。
1.5 药房加工丸药的问题按病处方,临床加工丸药是治疗顽病和慢性疾病的有效方法,但在加工过程中常因设备、卫生条件和责任等原因,出现药量耗失过大,粉末过粗,污染严重,炼蜜老嫩失度等问题。
中药口服液澄清问题解决办法问题:我做一中药口服液,水提,加ZTC澄清剂、复合磷酸盐、0.45um微滤,高温灭菌后有沉淀。
请教解决的办法。
此工艺有两个特点:1 只能水提,不能醇处理。
2 条件所限,没有瞬时高温杀菌设备,只能用115度20分钟高温杀菌。
答疑:1、我碰到过楼主的这种情况,用的也是ZTC澄清剂,后来是加大一些ZTC澄清剂用量,并用高速离心法对提取液进行除杂,过滤采用板框压滤,问题得到解决,建议楼主试试!2、我公司做的也是中药口服液,水提醇沉,pH值5.0-5.8。
原来也是有澄清的问题但是加入了0.1-0.2%的TWEEN-80后问题就迎仞而解了。
但愿对你有所帮助。
3、我分析以上问题可能是由于高温高压而产生的沉淀,建议你用纯化水煮沸灭菌,小试一下看有没有沉淀?还有你口服液的PH控制在什么范围,其PH值不能太低否则也可能产生沉淀的,最好还是控制在5~6之间。
4、我以前也作过一个中药口服液,罐装前澄清,放置一周也不会出现沉淀,但是灭完菌冷却以后却出现沉淀,我试过很多方法都不得解决。
最后用急速冷却的办法得到解决,性质等都不会受到影响。
就是灭菌后用冷水快速冷却到室温!5、我以前也做过灭菌后急速冷却的,好象没什么效果嘛,我哪个品种是通过醇沉调pH值解决的,但不适应于楼主,不好意思,帮不上忙了!6、高温灭菌出现沉淀的可能原因分析:A、中药提取液中含有的杂质较多,一遇高温性质发生变化可能沉淀;B、高温下有些组分可能会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沉淀;C、所用的包装材料会不会在高温时分解混进异物?针对以上问题提几点建议:(1)在提取参数上作一些优化,尽量保证提取出尽可能多的有效物质,尽可能少的杂质;(2)可以考虑加入一定量的活性炭进行吸附;(3)可以试一下降低灭菌温度或采用间歇灭菌法,因口服液检测的是微生物限度,不要求无菌;(4)若条件允许,采用超虑法灭菌。
7、我建议你用冷冻的方法储存两天,然后过滤就行!这个方法很有效,我以前试过!怕再有沉淀能否加些助旋剂!战友经验。
浅谈中成药临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目的:探讨当前中成药在临床应用时伴随的问题。
方法:从医务人员方面、中西药合用、不良反应以及滥用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结果:中成药在临床应用方面有较多问题,应该加强规范。
结论:在使用中成药时,“辨证论治”始终是中医分析疾病和医治疾病的根本规范。
标签:中成药;临床应用;问题;中药事业在我国的发展比较快,中成药在临床应用方面也就十分普遍,因此,中成药所起的作用也很重要,但是,中成药在临床应用方面也有较多问题,应该加强规范。
本文就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急需处理的一些问题做一简单探讨,分析如下:1、医务人员在给患者使用中成药时,没有依照中医理论要想使我国的中成药起到安全有效的医疗作用,就必须依据中医理论,并且进行合理的辩证施治。
但是,根据资料显示,真正会使用中成药的人员却很少,而目前,在使用中成药的人员当中,有百分之九十八的使用者为非中医医务人员。
这样就出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临床用药与中医药理论不符,这不但起不到有效的治疗作用,而且甚至可能出现副作用,比如一遇到感冒就用双黄连口服液或Vc银翘片等,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因为感冒可能是由风寒引起的,有可能是由风热引起的,要进行辩证施治,不能把中药的清热解毒药当抗生素来用;一遇到冠心病,就用丹参注射液,这种做法就是把中药的活血化瘀药和西药的扩张血管药等同对待。
再比如,有一例女性患者,患类风湿性关节炎,长期服用抗风湿中药,后来出现糖尿病,而糖尿病属于阴虚燥热病型,但是患者还是继续服用,最后导致肝硬化,这就是不依据中医药理论辩证施治造成的副作用,最后出现了严重后果的典型案例。
二是造成药物资源的严重浪费。
由于用药不合理,不但起不到治疗作用,反而浪费了大量的药物资源。
所以,对那些非中医专业人员进行中成药的应用方面必须进行一定的规范和限制。
同时,还有必要对他们提供合理使用中成药的有关知识。
2、中药和西药不能够合理联用中医的理论体系和西医的理论体系是不同的,在治疗疾病方面,它们各有各的优势,如果中西药联用合理,能够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中药口服液沉淀
中药口服液沉淀是指在服用中药口服液后,发现一些物质在液体
中沉淀下来,形成一层或多层的固体物质。
沉淀通常是由于口服液中
的一些成分在特定条件下发生反应或凝聚所致。
沉淀可能是中药口服液稳定性较差、配方不当或储存不当等问题
造成的结果。
常见的沉淀物包括颗粒、絮状物、结晶等。
如果发现中药口服液有沉淀物,应首先观察沉淀物的性质,如果
只是一些颗粒或絮状物,可能是由于药材中的悬浮物未完全溶解导致的,可以轻轻摇晃瓶子使其再次均匀分散。
如果是结晶物质,可能是
由于药液中的某些成分的溶解度受到温度等因素影响而发生结晶,这
种情况下可以尝试加热或在室温下保存一段时间后观察是否溶解。
然而,如果口服液的沉淀物质较多或一直没有解决,建议及时联
系医生或药师寻求帮助,以便对中药口服液的质量和稳定性进行检查,并可能需要更换适合的药物或调整配方。
中药口服液剂的质量探讨云晓微发布时间:2021-09-14T05:17:15.475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18期作者:云晓微[导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于身体健康的关注度也日益增加,加上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在很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
相应的,人们对于医药产品质量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其中中药口服液剂作近年来使用率越来越高,广受人们喜爱。
以下本文主要针对影响中药口服液剂质量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了简要分析与阐述,以期能够为相关行业工作者进一步探讨如何提高中药口服液剂制备质量提供些许参考。
哈药集团三精制药有限公司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于身体健康的关注度也日益增加,加上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在很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
相应的,人们对于医药产品质量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其中中药口服液剂作近年来使用率越来越高,广受人们喜爱。
以下本文主要针对影响中药口服液剂质量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了简要分析与阐述,以期能够为相关行业工作者进一步探讨如何提高中药口服液剂制备质量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中药;口服液剂;质量探讨中药口服液剂是在传统中药汤剂的基础上改进研发出来的一种药品种类,经过大量临床应用实验研究表明,中药口服液剂的质量效果良好,值得广泛推广。
但是受到诸多方面因素影响,中药口服液剂在生产制备过程中其质量也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
因此,相关行业工作时人员应当对此引起足够重视,充分了解影响其质量水平的因素条件,从而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控制优化,这样才能有效保障中药口服液剂制备效果,从而促进我国中药领域的长效健康发展。
1中药口服液剂处方因素1.1处方来源中药口服液剂是由多种中药成分组成的组合药剂,所以灭种液剂都需要有专门的处方,这也是保证中药口服液剂质量的基础条件。
中药制备工艺发展至今,其处方来源已经较为丰富,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其一是由古方演变而成的中药口服液剂处方,在整个中药口服液剂产品中占比相对较大,比如常见的六味地黄口服液、逍遥散口服液以及玉屏风口服液等,都是采用的这种处方来源。
浅谈医院制剂中中药制剂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在医疗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药制剂作为中药在临床中的一种应用形式,被广泛使用。
在医院制剂中,中药制剂所占比例逐渐增加,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中药制剂的质量参差不齐、中药使用不规范以及中药剂型单一等方面。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医院中中药制剂的质量和临床疗效。
对医院制剂中中药制剂的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根本原因,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对于促进中药制剂的质量提升和临床疗效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医院制剂中中药制剂的应用现状问题展开探讨,旨在为规范中药制剂的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医院制剂中中药制剂的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通过全面分析中药制剂在临床应用中的现状,深入挖掘存在的质量参差不齐、使用不规范以及剂型单一等问题,以期为提升中药制剂在医院制剂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提供科学依据和实用建议。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希望可以加强医院制剂中中药制剂的管理与规范,提高中药制剂在医疗工作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促进中药制剂的创新与发展,为中医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中药制剂在医院制剂中的应用一直备受关注,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疗效受到广泛认可。
研究中药制剂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于优化医院制剂体系、提高中药治疗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中药制剂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可以为医院相关部门制定相应政策及完善管理制度提供参考依据。
针对中药制剂存在的质量参差不齐、使用不规范和剂型单一等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对于提升中药制剂的质量和临床疗效至关重要。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医院制剂中中药制剂的应用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指导,为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促进中药制剂在医疗领域的持续发展和应用。
第九届(2011)中国畜牧业展览会与我厂产品开发发展建议5月中旬参加第九届(2011)中国畜牧业展览会,通过与参展商交流、考察产品,就现阶段兽药的趋势及发展方向结合我厂实际情况谈下自己的看法。
1、“高科技概念炒作”市场有很多替米考星包被产品、阿莫西林分子排列技术,这些产品十有八九都是假的,其中替米考星包被产品通过品尝适口性问题还是没有解决,阿莫西林分子排列产品只是做的像中药超微粉技术一样,把阿莫西林做的粒度小了,换句话说就是做的更细了。
虽然大家都在炒包被、分子排列技术但真正能达到技术要求的厂家少之又少,但也为我们指明了一些方向,以缓释技术为代表的服用方便、延长药物作用时间、血药浓度维持好、毒副作用小的产品以及以分子排列技术、液体化技术为代表的,分子态直接吸收,实现高效吸收,显著提高生物利用度、分子水平嵌合,分布均匀,贮存稳定为特点的产品将成为今后十几年的发展方向。
这些产品总的特点就是服用方便,节约了养殖户的时间,易吸收,血药浓度维持时间长,毒副作用小,能解决了大多数产品药残问题。
但这些产品需要先进的技术、一流的设备,只适合大中型具有技术支持、技术能力的大公司。
对于我公司可以作为研发方向参考,但不必作为主导方向。
2、针对像今年疫情少的现状,或者淡季,可以开发一些用量大、针对疫情少、某些产品淡季的保健、灭蝇药。
就目前现状针对公司产品个人认为像脱霉剂、保肝护肾类药物、灭蝇药可以作为现阶段开发的一个方向。
现阶段蒙脱石脱霉剂广泛用于畜禽各个生产阶段,而且用量比较大,蒙脱石脱霉剂与其他常规脱霉剂比较,天然绿色、无药残、不会对饲料的营养物质吸附,完全可以满足畜禽养殖要求。
到了夏秋季节,养殖场内蚊蝇成为困扰养殖户的一大难题,开发一种长效口服以动物代谢产物为灭蝇药的产品,灭蝇药应达到15天内可以控制蚊蝇繁殖的效果。
3、中药口服液现状及四类新兽药中药口服液现状1、《中国兽药典》中收载的产品有双黄连口服液、大黄酊、龙胆酊、清解合剂等,数量很少不到10种。
中药口服液存在的问题探讨中药口服液的发展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当时将竹沥水等罐装于安瓿中制成口服安瓿,以后将一些滋补强壮剂如“人参峰王浆”等制成口服安瓿投放市场,大受欢迎,近年来用于治疗的口服液迅速发展,在制备中质量控制等方面也不断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
预计今后在治疗药物中口服液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对于口服液的研究尤为重要。
现着重对口服液的制备、使用、保存等问题作一些探讨。
1 中药口服液的制备方法最初的几种口服液如“生脉饮”“四逆汤”等其制备是按照中草药注射剂的水提醇沉法的工艺制备的。
目前相当一部分口服液还是采用此种方法。
此外还有分别提取处方中有效成分然后进行配伍的如“五珍参加液”;而上海中医药研究院研制的“双参脂质体”口服液,则是一种中药复方新剂型(一种混悬型的多相酯质系),其药物组成为苦参碱、大豆卵磷脂、油酸、胆固醇、人参水提取物等,加入表面活性剂、甘油、PVP等配制而成,用以治疗肿瘤疾病。
中药口服液疗效确切与否,与其制备工艺有很大关系。
某医院制备的“生脉饮”口服液,未经醇沉淀其疗效远较市售水提醇沉法制备的“生脉饮”好。
河北某药厂试制的“金莲花”口服液未采用醇处理的也比用醇处理的抗菌效果明显。
我们认为中药口服液的制备,采用水提醇沉法不完全合理。
因为中药成分复杂,有效成分含量一般不高,水提醇沉法虽然可以除去药液中的淀粉、蛋白质、树脂等杂质,提高药液的澄明度,但是有效成分也容易损失。
如某些水难溶性成分:甙元、香豆素、内酯、黄酮、蒽醌、芳香酸等在水提取液中含量很低,经醇处理后大部分被沉淀滤除。
特别是某些成分如树指类、多糖类在某些中药中有是有效成分,完全处理掉势必影响疗效。
所以口服液的制备工艺要充分考虑到中药的特点,要以临床疗效为标准,针对不同的品种,不同的药物组成采用不同的制备工艺,要注意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把中药口服液的制备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 中药口服液的装量与服用量目前市售口服液的装量一般每支10 ml,每支含生药量多为几克至十几克,有的二十几克。
中药口服液制备工艺中应注意的问题【摘要】中药口服液在当前临床医疗诊治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医药领域技术水平的提升,中药口服液制备工艺也越来越先进,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行业的进步与发展。
但是在实际制备过程中,也不乏因为操作不当而导致中药口服液制备质量不合格问题发生的现象。
为了更加深入地对中药口服液制备工艺技术进行了解,以下本文重点针对制备过程中的应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期为相关行业工作者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中药口服液;制备工艺;注意事项中药口服液的制备是一项系统化的复杂工作,包含的工序较为繁杂,在实际制备过程中,很容易因为个人操作不当而导致口服液质量受影响。
因此,相关行业工作人员应当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充分了解制备工艺中的应注意事项基础上,严格按照规范操作标准执各环节操作要求,这样才能有效保证中药口服液制备质量的可靠性,从而为患者用药健康提供良好保障。
1煎煮工艺环节的应注意事项1.1药材处理中药口服液是由多种中药药材配比加工制作而成的,药材质量的优劣,对口服液整体质量有着决定性影响。
因此,在进行煎煮之前,首先必须要做好药材处理工作。
具体包括以下几项容:首先,要仔细对药材原料进行挑选和筛除,严谨使用质量不达标的药材;其次,要对筛选出来的药材进行反复清洗,保证药材的干净度;然后,要根据不同药材的药理特征,对其采取针对性存储保护措施,比如对于挥发性较大的药材,在基础处理完成之后,要及时对其进行蒸馏处理,提取其中的挥发油类物质成分,最后才能进行煎煮。
正常情况下,中药口服液制备过程中所采用的药材都可以直接放到煎煮器内统一进行煎煮。
还需要注意的是,煎煮之前一般要先对药材进行一段时间的浸泡处理,时长大概半个小时,此时药材组织吸水变得湿润松发,能够最大程度促进药品中有效成分的溶出效率。
另外,如果不进行浸泡。
药材中所在的蛋白质以及淀粉等成分,就和容易出现凝固定现象,无法有效释放药剂成分作用。
1.2药材煎煮药材处理完成工后即可浸入到药材煎煮环节,一般情况下,中药口服液的煎煮器以采用蒸汽锅为主,各项参数设定应如下:首先,蒸汽锅的夹层气压最大不能超过0.1MPa,。
以中药制剂口服液为例的生产工艺优化研究中药制剂口服液是一种传统的中药制剂,因其高效、方便、取用容易、不容易产生副作用和药物间相互作用等优点,深受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青睐。
然而,在生产过程中,中药制剂口服液的生产工艺存在一些问题,如生产效率低、药效不稳定、药物成分不易分散等,限制了中药制剂口服液的开发和推广。
为此,对中药制剂口服液的生产工艺进行优化研究,有助于提高制剂的质量和效益。
一、中药制剂口服液的生产工艺中药制剂口服液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制剂配料系统、制剂生产装备和制剂质量监控体系。
其中,制剂配料系统是指将中药按照方剂配比、药性特征以及经验性原则进行混配和制备的过程;制剂生产装备是指对中药配料进行煎煮、浓缩、添加辅料、调味、包装等一系列生产操作的过程;制剂质量监控体系是指对中药制剂进行质量控制,包括产品质量评估、药物成分分析、质量标准的制定和验证等操作。
二、中药制剂口服液生产工艺的问题及优化研究2.1 生产效率低目前,中药制剂口服液的生产过程中,存在着繁琐、复杂的制剂配料和制剂生产操作,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可以采用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装备来代替人工操作,比如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数值控制机床、自动化测量等先进技术,将传统的中药配料、煎煮、生产过程全程自动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并减少人工折损和药品污染的产生。
2.2 药效不稳定另外,中药制剂口服液的生产过程中,还存在着药效不稳定的问题。
传统的制剂生产工艺往往采用传统的煎煮和蒸发技术,但这种生产方式会导致药物成分难以保持稳定,影响制剂的药理学特征和治疗效果。
因此,在制剂生产中应该采用现代技术来控制药物成分的稳定性,如使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高压均相分散技术等现代制剂技术,保持药物成分的稳定性和生产效果的一致性。
2.3 药物成分不易分散最后,中药制剂口服液的生产过程还存在着药物成分不易分散的问题。
药物成分不易分散导致制剂不易溶解,使患者不便服用,影响治疗效果。
中药口服液存在的问题探讨
中药口服液的发展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当时将竹沥水等罐装于安瓿中制成口服安瓿,以后将一些滋补强壮剂如“人参峰王浆”等制成口服安瓿投放市场,大受欢迎,近年来用于治疗的口服液迅速发展,在制备中质量控制等方面也不断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
预计今后在治疗药物中口服液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对于口服液的研究尤为重要。
现着重对口服液的制备、使用、保存等问题作一些探讨。
1 中药口服液的制备方法
最初的几种口服液如“生脉饮”“四逆汤”等其制备是按照中草药注射剂的水提醇沉法的工艺制备的。
目前相当一部分口服液还是采用此种方法。
此外还有分别提取处方中有效成分然后进行配伍的如“五珍参加液”;而上海中医药研究院研制的“双参脂质体”口服液,则是一种中药复方新剂型(一种混悬型的多相酯质系),其药物组成为苦参碱、大豆卵磷脂、油酸、胆固醇、人参水提取物等,加入表面活性剂、甘油、PVP等配制而成,用以治疗肿瘤疾病。
中药口服液疗效确切与否,与其制备工艺有很大关系。
某医院制备的“生脉饮”口服液,未经醇沉淀其疗效远较市售水提醇沉法制备的“生脉饮”好。
河北某药厂试制的“金莲花”口服液未采用醇处理的也比用醇处理的抗菌效果明显。
我们认为中药口服液的制备,采用水提醇沉法不完全合理。
因为中药成分复杂,有效成分含量一般不高,水提醇沉法虽然可以除去药液中的淀粉、蛋白质、树脂等杂质,提高药液的澄明度,但是有效成分也容易损失。
如某些水难溶性成分:甙元、香豆素、内酯、黄酮、蒽醌、芳香酸等在水提取液中含量很低,经醇处理后大部分被沉淀滤除。
特别是某些成分如树指类、多糖类在某些中药中有是有效成分,完全处理掉势必影响疗效。
所以口服液的制备工艺要充分考虑到中药的特点,要以临床疗效为标准,针对不同的品种,不同的药物组成采用不同的制备工艺,要注意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把中药口服液的制备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 中药口服液的装量与服用量
目前市售口服液的装量一般每支10 ml,每支含生药量多为几克至十几克,
有的二十几克。
服法一般1天2次,每次1支或2支。
根据一些临床效果来看,成年人每次服用10 ml往往是不够的,特别是重症者常常需加大剂量。
口服液的生产成本较高,如果每次服用多支,势必给患者增加经济负担,如果加大每支口服液的含生药量,根据我们的体会,含生药量过多,药液的稠度和澄清度都会受到影响,给药液灌装及成品质量带来弊端。
我们认为可根据医疗的实际需要,采用20 ml或30 ml的口服安瓿,以适合不同年龄、不同病情的患者使用。
中药口服液的配方,多是甸老中医的验方,通常药“味”较多、剂量很大,采用大口服液瓶灌装较为实用。
例如我校药厂试制的治疗老年人便秘的“润肠滋补液”采用20 ml的口服液瓶,临床观察表明患者喜欢用。
同时也解决了瓶中分装难的问题。
3 中药口服液的保存期限
口服液长期放置,多有颜色加深,出现沉淀或沉淀增加的现象,造成患者疑虑不想服用。
现在市售的口服液多无保存期限,尽管口服液生产中经灭菌处理,又密封包装,但存放时间过长,也会出现一些变化,特别是一些水中不稳定性成分就更容易发生变化。
我们收集了几种口服液进行了3年多观察,其中“参维王浆”口服液在室温下2年就有霉变现象,“枣仁安神液”保存中出现沉淀物增多现象。
另外我们试制的“导赤口服液”“解肌宁嗽”口服液等经3年的观察均有不同程度的沉淀的粘壁现象。
因此我们认为口服液不宜放存时间过长,其保存期2~3年为宜。
另外口服液在保存过程中除外观发生变化外,其有效成分的含量有的也会发生变化,对疗效影响较大,所以关于中药口服液稳定性的研究与改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