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第三十五福地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道教七十二福地简介,他们的名字及所在地点1.终南山——又名楼观台,号七十二福地之首。
2.盖竹山——在浙江省临海市南,真人施存治之。
3.仙磕山——在温州梁城县十五里近白溪草市,真人张董华治之。
4.东仙源——在台州黄岩县,属地仙刘奉林治之。
5.西仙源——亦在台州温岭市一百二十里,属地仙张兆期治之。
6.南田山——在东海东,舟船往来可到,属刘真人治之。
7.玉溜山——在东海近蓬莱岛上,多真仙居之,属地仙许迈治之。
8.青屿山——在东海之西,与扶桑相接,真人刘子光治之。
9.郁木洞——在玉笋山南,是萧子云侍郎隐处。
10.丹霞山——在麻姑山,是蔡经真人得道之处,到今雨夜多闻钟磬之声,属蔡真人治之。
11.君山——在洞庭青草湖中,属地仙侯生所治。
12.大若岩——在漫无边际州永嘉县东一百二十里,属地仙李方回治之。
13.焦源——在建州建阳县北,是尹真人隐处。
14.灵墟——在台州天台县北,是白云先生隐处。
15.沃洲——在越州剡县南,属真人方明所治之。
16.天姥岭——在剡县南,属真人魏显仁治之。
17.若耶溪——在越州会稽县南,属真人山世远所治之。
18.金庭山——在庐州巢县,别名紫微山,属马仙人治之。
19.清远山——在广州清远县,属阴真人治之。
20.安山——在交州北,安期生先生隐处,属先生治之。
21.马岭山——在郴州郭内水东,苏耽隐处,属真人力牧主之。
22.鹅羊山——在潭州长沙县,娄驾先生隐处。
23.洞真墟——在潭州长沙县,西岳真人韩终所治之处。
24.青玉坛——在南岳祝融峰西,青乌公治之。
25.光天坛——在衡岳西源头,凤真人所治之处。
26.洞灵源——在南岳招仙观西,邓先生所隐地也。
27.洞宫山——在建州关隶镇五岭里,黄山公主之。
28.陶山——在温州市瑞安市内,陶弘景先生曾隐居此处。
29.皇井(三皇井)——在温州横阳县,真人鲍察所治处。
30.烂柯山——在卫州信安县,王质先生隐处。
31.勒溪——在建州建阳县东,是孔子遗砚之所。
32.龙虎山——在鹰潭贵溪县,仙人张巨君主之。
《道教洞天福地十大洞天》武当山,又名太和山、谢罗山、参上山、仙室山。
位于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境内。
为著名的道教圣地,道教真武大帝的道场。
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将其列入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九福地。
武当乏名最早见于汉书,略早于中国道教形成的东汉时期。
相传历代在此修道成仙者有尹喜、阴长生、马明生、戴生、谢允等人。
汉末至魏晋隋唐时期,为求仙学道者的栖隐之地。
至宋代,道经将其附会成真武的出生地和飞升处。
由于明代统治者对真武的尊崇,武当山被封为太岳玄岳成为天下第一名山,名位在五岳诸山之上。
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大帝、佑圣真君玄天上帝、真武荡魔大帝等,为道教神仙中的玉京尊神。
道经称镇天真武灵应佑圣帝君,简称真武帝君,民间称荡魔天尊、报恩祖师、披发祖师等,由民间的玄武信仰逐渐发展形成。
先秦两汉文献如楚辞,远游,史记,天官书用易参同契中已有关于玄武的记载,称其为北方之神;阴阳五行学说谓北方属水,故又为水神;因北方斗、牛牵牛、女须女、虚、危、室营室、壁东壁七宿组成龟形,其下有晦蛇星,故其形象为龟蛇纠盘合体,被视为阴阳交感演化万物的象征,首宿即为斗宿,俗称南斗,古人认为龟寿命长,也被视为司命之什,即道经所谓南斗云星,主天子寿命,亦宰相爵禄之位,南斗注生,北斗注死,道教以灵龟为盾、玄蛇为剑,又被视为修真之人的守护神。
这些一特性,赢得了社会各阶层民众的普遍信仰,并为唐宋以后玄武演变成道教尊神奠定了基础。
明朝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取王位,相传真武大帝曾显灵相助,故朱棣登基后,即下诏特封真武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并大规模地修建武当山的官观庙堂,史有北建故宫,南建武当一之说,共建成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三十九桥、十二亭共三十三座道教建筑群,面积迭一百六十万平方米。
明嘉靖年间扩建,使武当山成为举世闻名的道教圣地。
并在天柱峰顶修建金殿奉祀真武大。
致使真武大。
节信仰在明代达到了鼎盛阶段,在全国影响极大,近代民间信仰尤为普遍。
洞天福地—七十二福地《天地宫府图》云:“七十二福地,在大地名山之间,上帝命真人治之,其间多得道之所。
”“福地”一词,其出现甚早,编集东晋上清派仙人本业的《道迹经》引有《福地志》和《孔丘福地》。
“七十二福地”一词亦见于南北朝道书,《敷斋威仪经》有“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庐、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五名山……”云云,具体名目则载于唐道士司马承祯所编《天地宫府图》等书中。
它们是:第一福地:地肺山,即茅山,在江宁府句容县(今属江苏);第二福地:盖竹山,在衡州仙都县(唐代衡州未置郡县),或与第十九洞天同址;第三福地:仙磕山,在温州梁城县十五里近白溪草市;第四福地:东仙源,在台州黄岩县(今属浙江);第五福地:西仙源,在台州黄岩县峤岭(今属浙江);第六福地:南田山,在东海东;第七福地:玉溜山,在东海蓬莱岛上;第八福地:青屿山,在东海之西,与扶桑相接;第九福地:郁木洞,在玉笋山南(今属江西永新县);第十福地:丹霞山,在麻姑山西(今江西南城境内);第十一福地:君山,在洞庭青草湖中(今湖南洞庭湖);第十二福地:大若岩,在温州永嘉县(今属浙江);第十三福地:焦源,在建州建阳县北(今属福建);第十四福地:灵墟,在台州唐兴县北(今浙江天台);第十五福地:沃洲,在越州剡县南(今浙江嵊州);第十六福地:天姥岭,在越州剡县南(今浙江嵊州);第十七福地:若耶溪,在越州会稽县(今浙江绍兴);第十八福地:金庭山,在庐州巢县,别名紫微山;第十九福地:清远山,在广州清远县(今属广东);第二十福地:安山,在交州北(今广东、广西);第二十一福地:马岭山,在郴州郭内水东(今属湖南郴州);第二十二福地:鹅羊山,在潭州长沙县(今属湖南);第二十三福地:洞真墟,在潭州长沙县(今属湖南);第二十四福地:青玉坛,在南岳祝融峰西;第二十五福地:光天坛,在衡岳西源头;第二十六福地:洞灵源,在南岳招仙观西;第二十七福地:洞宫山,在建州关隶镇五岭里(今福建政和、周宁、屏南等县之间);第二十八福地:陶山,在温州安国县(疑为安固县,今浙江瑞安);第二十九福地:三皇井,在温州横阳县(今浙江平阳);第三十福地:烂柯山,在衢州信安县(今浙江衡州);第三十一福地:勒溪,在建州建阳县东(今属福建);第三十二福地:龙虎山,鹰潭贵溪县;第三十三福地:灵山,在信州上饶县北(今属江西);第三十四福地:泉源,在罗浮山(今广东博罗境内);第三十五福地:金精山,在虔州虔化县(今江西宁都);第三十六福地:阁皂山,在吉州新淦县(今江西清江),葛玄曾修炼于此;第三十七福地:始丰山,在洪州丰城县(今属江西);第三十八福地:逍遥山,在洪州南昌县(今江西南昌);第三十九福地:东白源,在洪州新吴县东(今江西奉新);第四十福地:钵池山,在楚州(今江苏淮安);第四十一福地:论山,在润州丹徒县(今属江苏);第四十二福地:毛公坛,在苏州长洲县(今江苏吴县);第四十三福地:鸡笼山,在和州历阳县(今安徽和县);第四十四福地:桐柏山,在唐州桐柏县(今属河南);第四十五福地:平都山,在重庆市丰都县;第四十六福地:绿萝山,在朗州武陵县(今湖南桃源);第四十七福地:虎溪山,在江州南彭泽县(今属江西),一说庐山虎溪;第四十八福地:彰龙山,在潭州澧陵县北(今属湖南);第四十九福地:抱福山,在连州连州县(今属广东),或在南海交州;第五十福地:大面山,在益州成都县(今四川都江堰);第五十一福地:元晨山,在江州都昌县(今属江西);第五十二福地:马蹄山,在饶州鄱阳县(今江西波阳);第五十三福地:德山,在朗州武陵县(今湖南桃源);第五十四福地:高溪蓝水山,在雍州蓝田县(今属陕西);第五十五福地:蓝水,在西都蓝田县(今属陕西);第五十六福地:玉峰,在西都京兆县(今西安);第五十七福地:天柱山,在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第五十八福地:商谷山,在商州(今陕西商县);第五十九福地:张公洞,在无锡宜兴县;第六十福地:司马悔山,在台州天台山北(今属浙江);第六十一福地:长在山,在齐州长山县(今属山东皱平);第六十二福地:中条山,在河中府虞乡县(今山西永济);第六十三福地:湖鱼澄洞,在西古姚州(今云南姚安);第六十四福地:绵竹山,在汉州绵竹县(今属四川);第六十五福地:泸水,在西梁州;第六十六福地:甘山,在黔南(今贵州);第六十七福地:汉山,在汉州(今四川广汉);第六十八福地:金城山,在四川南充市东南古限戍,又云石戍,一说在云中郡(今山西大同);第六十九福地:云山,在邵州武刚县(今湖南邵阳武冈);第七十福地:北邙山,在东都洛阳县(今河南洛阳);第七十一福地:卢山,在福州连江县(今属福建);第七十二福地:东海山,在海州(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
道教的洞天福地,你去过哪些?(上)前几天去了一趟茅山,那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誉。
不禁让笔者好奇,道家中的“洞天福地”是什么意思呢?国内又有哪些福地与通天呢?茅山的“第一福地,第八洞天”洞天福地道教里把神仙所居住的名山仙境,称之为洞天福地。
“洞天”意谓着山中有洞室可通达上天,贯通诸山,直达仙界。
“福地”则意谓得福之地。
故道士在此建宫立观,精勤修行,乞求得道成仙。
因此洞天福地里留下了很多人文景观、历史文物和神话传说。
洞天福地多系实指,多以名山为景,或兼有山水,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
十大洞天第一洞天——王屋山洞(号曰小有清虚之天)第一洞天王屋山是中条山的分支山脉。
绝顶处海拔1715.7米,相传为轩辕黄帝在此祈天,又称之"天坛"。
王屋山是中国九大古代名山之一,也是道教十大洞天之首,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
著名故事“愚公移山”也就发生在这里。
此外,王屋山风景区是国家AAAA级风景区,于2006年申请为世界地质公园,森林覆盖率达98%以上,珍稀动物繁多,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
王屋山风景区第二洞天——委羽山洞(号曰大有空明之天)第二洞天委羽山位于浙江省黄岩区,名俱依山、龟山。
山高87米。
道教称为十大洞天之中的第二洞天就在此处,洞口高2 米多,洞内清幽深邃,传说与东海龙宫相通。
第三洞天——西城山洞(号曰太玄总真之天)所在未详,道家《登真隐诀》中说到,疑似是终南太一山,属上宰王君治之。
第四洞天——西玄山洞(号三元极真洞天)第四洞天华山是中国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为“第四洞天”,山上共有72个半悬空洞,道观20余座,其中玉泉院、都龙庙、东道院、镇岳宫被列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有陈抟、郝大通等著名的道教高人。
西玄洞在华山西峰绝壁,是一个迷信色彩很浓的天然石洞,为华山四大洞之一。
1982年,华山被国务院颁布为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2004年,华山被评为中华十大名山。
2011年,华山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转载]道家十大洞天我要推荐2010-5-24 1:12:43 丨分类:旅游收藏洞天福地就是道教地上仙境,它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
洞天福地多系实指,与现实中的山川对应。
历代道士多往其间建宫立观,精勤修行,留下不少人文景观、历史文物和神话传说。
《天地宫府图》云:“十大洞天者,处大地名山之间,是上天遣群仙统治之所。
”东晋道经《道迹经》罗列了十大山洞及与此相应的十大洞天,后为唐司马承祯《上清天地宫府图经》和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等道书所据。
第一、王屋山洞。
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西北40公里处的王屋山,又名:“天坛山”。
山名之由来,有谓“山中有洞,深不可入,洞中如王者之宫,故名曰:王屋”。
主峰之巅有石坛,据说为轩辕黄帝祭天之所。
汉魏时列为道教十大洞天之首,为“天下第一洞天”号曰:小有清虚之天。
” 传说中的“愚公移山”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第二、委羽山洞。
位于浙江省黄岩市南约二公里处。
据《典岩县志》记载:汉高祖刘邦后裔刘奉林在此修道成仙。
仙鹤白日飞升,三绕其山,鹤坠羽翮,故而得名委羽山。
山间林茂竹翠,草花飘香,溪水潺潺,百鸟争鸣,宛如仙境。
唐代已成道教胜地;宋代达鼎盛时期,时山间道观之中藏经千卷,四季云游道士不绝。
元时委羽山遂渐成为全真道场。
山中著名道教名胜古迹有大有宫、大有空明洞等;到黄岩旅游,不去“第二洞天”是件憾事。
第三、西城山洞。
在青海洮州卫西南二百五十里(又名:西倾山)。
《禹贡》:西倾因桓是来《寰宇记》:桓水自吐谷浑界流入洮州境。
是也。
一名嵹台山,又为强山,亦曰西强山,或谓之马寒山。
刘宋景平中,吐谷浑王阿豺升西强山,观垫江源,即此山也。
《唐六典》:陇右道名山曰西倾今临洮府西南百五十里有西倾山,巩昌府漳县西北八十里亦有西倾山。
为:“天下第三洞天”也。
(一说重庆西城山) 第四、西玄山洞,古称:“西岳”,即陕西华阴县华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
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境内,距西安120公里,秦、晋、豫黄河金三角交汇处,南接秦岭,北瞰黄渭,扼大西北进出中原之门户,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
宁都的有名的景点宁都是资源大县。
宁都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71%,活立木蓄积量784.8万立方米,为国家首批100个生态示范县之一。
野生植物、野生动物资源、矿产资源丰富。
宁都还有迷人的旅游资源,最著名的自然风光数翠微峰风景区,该景区集儒、佛、道和革命历史于一体,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被道家列为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五福地。
人文景观中,有唐东平侯孙中山先祖孙?墓、建于西晋的青莲古刹、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水口塔等,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等一批革命历史文物。
一、折叠凌云山东韶凌云山,位于宁都县东韶乡境内,海拔1454.9米,为雩山山脉,属宁都县第一高峰。
区域内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牛牯嶂、天门嶂、崖鸪岽、寒婆岽、竹蒿岭、卢穆峰、王泥岗等,群峰峥嵘,巍峨壮观。
二、折叠翠微峰宁都风景绮丽,山水秀美,其中以翠微峰自然保护区最为著名。
翠微峰是国家森林公园,又是江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
其中的金精洞在宋代被列为道家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五福地。
景区地处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地区东北部,宁都县县城西北郊5公里处。
南距赣州市168公里,—抵省会南昌市330公里。
总面积为16.1平方公里,海拔426.8米。
红层地貌丹霞地形,以峰险、崖奇、洞幽、泉美、水秀著称,“花飞千涧满,日落万山深”。
山上有始建于西晋时的青莲古刹,据碑文记载,寺为西晋释氏青莲祖师所建。
明代万历二十六年无际九世法孙道正重建。
现瓦青当上尚存明代纹饰,并有“青莲”二字。
寺内为书院式建筑,外壳青砖青瓦,内殿梁柱列架,天花板和屋梁上绘有各色花——图案。
红漆门楣上书有一方横匾,上写“青莲古刹”四个遒劲达到旁边。
整个殿宇分前、中]、后三幢十殿:大雄宝殿、西方殿、吡罗殿、观音堂、金光殿、祖堂、伽兰殿、天王殿、地藏殿、临斋殿。
全寺占地面积约2800平方米。
现公存明、清碑刻十四方。
莲花山有一峰、一岩、二洞,即白茅峰、出水岩、出风洞、太平洞。
石林岩海,呈奇献巧,为游揽胜地。
十大洞天王屋洞府又称“小有清虚之天”,位于山西垣曲县和河南济源市间的王屋山。
委羽洞府又称“大有空明之天”,位于浙江黄岩县的委羽山。
西城洞府又称“太元总真之天”,坐落在青海的西倾山。
西玄洞府又称“三元极真之天”,坐落在西岳华山。
青城洞府又称“宝仙丸室之天”,位于四川都江堰的青城山。
赤诚洞府又称“紫玉清平之天”,坐落于浙江天台县的赤诚山。
罗浮洞府又称“朱明曜真之天”,位于广东增城和博罗两县之间的罗浮山。
句曲洞府又称“金坛华阳之天”,坐落在江苏茅山。
括苍洞府又称“成德隐玄之天”,位于浙江仙居和临海两县之间的括苍山。
林屋洞府又称“左神幽虚之天”,坐落在江苏吴县的。
三十六小洞天第一霍桐山洞,周回三千里,名霍林洞天,在福州长溪县,属仙人王纬玄治之;第二东岳泰山洞,周回一千里,名曰蓬玄洞天,在兖州干封县,属山图公子治之;第三南岳衡山洞,周回七百里,名曰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县,仙人石长生治之;第四西岳华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仙洞天,在华州华阴县,真人惠车子主之;第五北岳常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玄天,在恒州常山曲阳县,真人郑子真治之;第六中岳嵩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司马洞天,在东都登封县,仙人邓云山治之;第七峨嵋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虚陵洞天,在嘉州峨嵋县,真人唐览治之;第八庐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洞灵真天,在江州德安县,真人周正时治之;第九四明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山赤水天,在越州上虞县,真人刁道林治之;第十会稽山洞,周回三百五十里,名曰极玄大亢天,在越州山阴县镜湖中,仙人郭华治之;第十一太白山洞,周回五百里,名曰玄德洞天,在京北府长安县连终南山,仙人张季连治之;第十二西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天柱宝极玄天,在洪州南昌县,真人唐公成治之;第十三小沩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好生玄上天,在潭州澧陵县,仙人花丘林治之;第十四潜山洞,周回八十里,名曰天柱司玄天,在舒州怀宁县,仙人稷丘子治之;第十五鬼谷山洞,周回七十里,名曰贵玄司真天,在信州贵溪县,真人崔文子治之;第十六武夷山洞,周回一百二十里,名曰真升化玄天,在建州建阳县,真人刘少公治之;第十七笥山洞,周回一百二十里,名曰太玄法乐天,在吉州永新县,真人梁伯鸾主之;第十八华盖山洞,周回四十里,名曰容成大玉天,在温州永嘉县,仙人平公修治之;第十九盖竹山洞,周回八十里,名曰长耀宝光天,在台州黄岩县,属仙人商丘子治之;第二十都峤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宝玄洞天,在容州普宁县,仙人刘根治之;第二十一白石山洞,周回七十里,名曰秀乐长真天,在郁林州南海之南也,又云和州含山县,是白真人治之;第二十二岣漏山洞,周回四十里,名曰玉阙宝圭天,在亢州北流县,属仙人钱真人治之;第二十三九疑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朝真太虚天,在道州延唐县,仙人严真青治之;第二十四洞阳山洞,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洞阳隐观天,在潭州长沙县,刘真人治之;第二十五幕阜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玄真太元天,在鄂州唐年县,属陈真治之;第二十六大酉山洞,周回一百里,名曰大酉华妙天,去辰州七十里,尹真人治之;第二十七金庭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金庭崇妙天,在越州剡县,属赵仙伯治之;第二十八麻姑山洞,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丹霞天,在抚州南城县,属王真人治之;第二十九仙都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仙都祈仙天,在处州缙云县,属赵真人治之;第三十青田山洞,周回四十五里,名曰青田大鹤天,在处州青田县,属傅真人治之;第三十一钟山洞,周回一百里,名曰朱日太生天,在润州上元县,属龚真人治之;第三十二良常山洞,周回三十里,名曰良常放命洞天,在润州句容县,属李治之;第三十三紫盖山洞,周回八十里,名曰紫玄洞照天,在荆州常阳县,属公羽真人治之;第三十四天目山洞,周回一百里,名曰天盖涤玄天,在杭州余杭县,属姜真人治之;第三十五桃源山洞,周回七十里,名曰白马玄光天,在玄州武陵县,属谢真人治之;第三十六金华山洞,周回五十里,名曰金华洞元天,在婺州金华县,属戴真人治之。
道家七十二福地第一福地地肺山,一名太乙山,在江苏江宁府句容县。
汉四皓高士隐此不受高祖召。
第二福地盖竹山,在浙江台州府临海县。
施真人得道处。
第三福地仙岩山,在浙江温州府瑞安县,宋陈傅良读书于此朱子尝访之。
第四福地大涤山,在浙江杭州府余杭县。
大涤语何法仁曰汝居此可逃世成真。
第五福地仇池山,在廿肃阶州成县。
唐罗公远真人修道处。
第六福地具茨山,在河南许州府临颍县。
昔黄帝尝登此山。
唐卢照邻隐于此。
第七福地高盖山,在福建福州府侯官县西南刘彝诸贤尝隐于此。
第八福地青屿山,在山东沂州府东海中。
姜一真真君隐于此。
第九福地都水洞,一名玉笥山。
在江西吉安府永宁县。
南北朝萧子云侍郎栖隐处。
第十福地丹霞洞,在江西建昌府南城县。
蔡经真人成道处。
十一福地君山,在湖南岳州府巴陵县西南洞庭湖中。
湘君游憩之所。
十二福地赤水岩,在浙江温州府永嘉县。
地仙李方回先师栖隐处。
十三福地姑射山,在山西平阳府临汾县西。
庄子所谓藐姑射之山即此。
十四福地灵墟山,在安徽太平府当涂县东三十里。
白云先生栖隐处。
十五福地沃州山,与天姥山对峙,在浙江绍兴府新昌县。
晋支遁真人放鹤处。
十六福地天姥山,在浙江绍兴府新昌县东。
李凝姬修道处。
十七福地若耶溪,在浙江绍兴府会稽县。
越西施采莲于此。
南北朝何允栖隐处。
十八福地金庭山,一名紫微山。
在浙江绍兴府嵊县。
上有金庭洞,马仙翁栖隐处。
十九福地峡山,一名中宿峡。
在广东广州府清远县。
相传黄帝二少子太焕太英隐居于此。
二十福地安山,一名白云山。
在广东广州府城东北。
汉安期生真人冲举于此。
二十一福地焦源山,在福建建宁府建阳县北真人霍童所居。
二十二福地鹅羊山,在湖南长沙府长沙县仪封人方回桀溺秦不虚隐于此。
二十三福地合皂山,在江西临江府清江县。
晋许逊真君栖隐处。
二十四福地青玉坛,在湖南衡州府衡山县。
乃祝融君游憩之所。
二十五福地马岭山,一名苏仙山。
在湖南郴州东北。
晋苏耽入山修道,其母窥之见乘白马飘然。
二十六福地洞灵源,在湖南衡州府衡山县招仙观西。
刘渊然与赣南客家道教*导读:一、道教在赣南客家地域的发生和传播道教早在西晋时就已传入赣南。
赣南客家祖先来自于中原。
晋代衣冠南渡*一、道教在赣南客家地域的发生和传播道教早在西晋时就已传入赣南。
赣南客家祖先来自于中原。
晋代衣冠南渡后,道教也被带到了赣南客家地域。
客家原属楚地,受老庄思想的浸润濡染较深,加之东越后裔亦本信巫卜,因而两相契合,道教很快便在客地传播开来。
西晋时,五斗米道在赣南一带活动。
据《赣州府志》和《兴国县志》载:太康元年(280),道教名师葛洪就在兴国县城西外建造了治平观,并在此炼丹,葛洪过兴国,在治平观,凿药池,并有诗。
治平观,在兴国县城西郊尧山堂。
旧有吹箫台。
前有井,号葛翁井。
旧治平观有联云:凡炉芒属存疑信,碧甃寒泉自古今。
据《南安府志》载,葛洪还在大余县城南的嫦娥嶂(今仙人岭)造丹液、产仙茅。
又据赣南方志载,东晋永和年间(345356),赣县郡城东建春门坛前街建有上坛观。
南朝刘宋时(420479),南康县建有永兴观。
隋朝(581618),于都县建有紫阳观(原名清华道院)。
唐宋之际,赣南客家道教颇为兴盛。
唐代,赣县、南康、于都、虔化、瑞金等地先后建有宫观26所。
道士地位很高,享有免税等权利。
宋代,道教得到进一步发展,除与佛教享有同样的地位和特权外,较大的道观还占有土地和山林;赣县、南康、宁都、大余等县先后新建道宫12所。
元代,道教起了较大的变化,开始分衍为北方的全真派和南方的正一派(天师道)。
赣南这两大宗派都有。
正一派占多数,其支派有茅君派、净明派、清微派、武当派等。
全真派的支派有龙门等,主要分布在宁都、石城、瑞金、赣州等地。
明初,赣南的道教得到发展。
赣县、南康、于都、宁都、安远、大余等县共建道观20余所。
当时全赣南客家地域经朝廷封道人为真人的有4人。
从洪武十五年开始,赣州府、南安府以及各县都先后设置了道纪司、道会司。
道纪司设都纪、副都纪各1名。
道会司高道会1名。
选拔戒行端洁、谙悉经典的道士充任道官。
道教36洞天、72福地都是哪里?看看有没有你的家乡即使不是道教爱好者,可只要我们平时看点仙侠神幻剧,我们就很容易听到36洞天、72福地这些词!太极阴阳图在道教文化中,洞天福地都是有灵气、有神仙居住的胜地,所以基本上也都是在名山大川里面。
福地大家都很好理解,至于洞天呢,则是古人认为名山之中的洞府可以通达上天,是灵气之所在,所以也是好地方。
道家子弟多在这些地方修道观,也在这些地方修己,祈望得道成仙。
洞天福地的说法大致起源于晋代,后世唐·杜光庭《洞天福地记》详细列出了各洞天福地。
成仙就不用想了,那么,这些洞天福地都是哪里呢?平时看电视基本都是玄之又玄、云里雾里的,今天咱们就好好看看它们究竟都是哪些地方吧,说不定,里面还有你的家乡呢!洞天福地十大洞天:•洞天,分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第一洞天,王屋山;周回万里,号曰小有清虚之洞天。
在河南济源市界内,去王屋县六十里,属西城王君治之。
•第二洞天,委羽山;周回万里,号曰大有空明之洞天。
在台州黄岩区,去县三十里,青童君治之。
•第三洞天,西城山;周回三千里,号曰太玄总真之洞天。
未详在所,《登真隐诀》云,疑终南太一山是,属上宰王君治之。
•第四洞天,西玄山;周回三千里,号三元极真之洞天。
昱岭关古蹬道附近,吴越之地,古歙州、睦州、杭州三地发祥地覆船山(主峰搁船尖),又称邦源洞。
•第五洞天,青城山;周回二千里,名曰宝仙九室之洞天。
在蜀州青城县,属青城丈人治之。
•第六洞天,赤城山;周回三百里,名曰上清玉平之洞天。
在台州唐兴县,属玄洲仙伯治之。
•第七洞天,罗浮山;周回五百里,名曰朱明辉真之洞天。
在循州博罗县,属青精先生治之。
•第八洞天,句曲山;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金坛华阳之洞天。
润州句容县,属紫阳真人治之。
•第九洞天,林屋山;周回四百里,号曰左神幽虚之洞天。
在太湖,江苏吴县,属北岳真人治之。
•第十洞天,括苍山;周回三百里,号曰成德隐玄之洞天。
在处州乐安县,属北海公涓子治之。
道家第三十五福地——金精山
谢宋平转摘于《宁都县志》
金精山,位于宁都县城西北郊10华里的刘坑镇背村村和泾口村境内。
东起燕子岩,西抵青草湖,南到五里亭,北至集贤岩,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
属峭壁丹崖,峥嵘挺拔,峰险洞幽,涧深水秀,千姿百态,瑰丽多姿的丹霞地貌,被列为江西省24个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在道家典籍《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和《云笈七签》中,金精山均位于虔州虔化县(即今宁都县)。
系道家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五福地。
据《宁都县志》载:三国孙权嘉禾五年(236年)置阳都县,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阳都为宁都。
南北朝大明五年(461年),析宁都虔化屯置虔化县。
隋开皇九年(589年)灭陈,改南康郡为虔州,虔化并入宁都,隶虔州。
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宁都为虔化县,仍隶属于虔州,直至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改虔州为赣州,虔化为宁都县。
据明代朱敏《金精山记》:“兹山乃天造地设,为大江之西诸山之冠。
意昔人谓西方之属为金,故名金精。
”古金精山有12峰——翠微峰、双桃峰、合掌峰、披发峰、石鼓峰、凌霄峰、三巘峰、莲花峰、伏虎峰、望仙峰、狮子峰、瑞竹峰。
主峰为凌霄峰,海拔468.5米。
金精洞是金精山的中心腹地,位于翠微峰西南侧,东望双桃峰,西对莲花峰,东西走向,横穿一脊,由石鼓、披发二峰相夹,奇秀天成。
洞口如瓮口,高6米,宽20米,深10米,筑有圆形洞门。
自东向西,初入光线偏暗,行十余步,宽敞明亮。
洞内两侧悬崖凌空伸展,中空通下,上窄下宽似壶形,径宽40至80米,长约300米,洞内面积约15000平方米。
洞内四周。
在金精洞最早修练的是秦朝初年(公元前220年左右)张丽英。
古时候,这里有个老铁匠,叫张芒。
夫妇俩手艺好,人善良,深受乡里人敬重。
就一件事,使夫妇俩常常长吁短叹——眼看年过半百了,还没有生下一男半女。
夫妇俩就更进一步行善积德,以祈上苍垂怜,给他们一男半女。
有一年过年,来了一位形容憔悴、衣衫褴褛的乞丐,颤颤巍巍地站在门口,口中喃喃地说:“可怜可怜我老汉,赏口饭吃罢”。
张芒夫妇赶紧把老人扶进屋,端水送坐,把家里的好饭好菜端正出来,让老人家尽享用。
当天夜里,张芒夫妇俩同时梦见一个白发童颜的仙人对他们说:“吾乃上界金星,念你们助弱怜贫,积善积德,送一女给你们。
此女长大成人后,必有益于乡里”。
说完,掏出三个小金袋给张芒说:“此乃三个智囊,日后乡里有难,方可让你小女开拆,其中自有免灾避祸之计。
切记!切记!”
夫妇俩一梦醒来,又惊又喜地一看,果然张丈夫手中握有三个金袋,而妻子则感到腹中蠕动,阵痛难忍。
天亮时分,竟真的生下一女。
张芒夫妇欢喜得不得了,给小妇儿取名叫金花;省吃俭用,悉心抚养。
这丽英真不愧仙人所赐,半个月后,小丽英就会呼爹唤娘;一个月后,小丽英就会行走:半年后,小丽英竟能看书识字,学武练艺了。
她自取名“丽英”,字金华,并向父母解释取名的含义:“金生丽水,精英华贵”。
张丽英从小不照铜镜,以白纨扇为镜。
有一次,她到金精山游玩,拾得二枚仙桃,以一奉母,母失手桃落于地,化为石。
张丽英自己吃了一个,顿忘饥渴,形态飘然,核丢在地,亦化为石,即成为了双桃峰。
从此以后,张丽英不吃不睡,移居金精山修练,终于得道成仙。
待到十五年过后,小丽英已长成了一个十分漂亮的大姑娘,且琴棋书画,无所不会,剑棒刀枪,无所不通。
张芒夫妇十分珍爱,视为掌上明珠。
其时长沙王吴芮(?——公元前202年)征闽过此,得知张丽英天生异质,美貌非常,派人入山求聘,欲强纳为妾。
张丽英不肯,指着石山对来人说:“山有石室,中通洞天,能凿穿,当见
尔”。
于是吴芮即发兵凿石壁,数日后,凿开一洞,只见张丽英披发仰卧于石鼓之下,有人以为她死了。
正欲走近,张丽英瞬间腾空,回首对吴芮说:“吾为金星之精,下治此山,岂尘凡能近耶?”说完即飞至莲花山顶——白茅峰,在浴仙湖中洗澡后升天。
在石鼓之上,留歌一首,歌曰:
石鼓石鼓,悲哉下土。
自我来观,生民实苦。
哀哀世事,悠悠我意。
不可敌兮王威,不可夺兮予志!
有鸾有凤,自舞自歌。
何为不去?蒙垢实多。
凌云烁汉,远绝尘罗。
世人之子,于我其何!
暂来期会,运往即乖。
父兮母兮,毋伤我怀。
古往今来,金精山流传着许多与张丽英有关的传说:
伏虎峰:相传张丽英当年有一座骑——虎,每当外出,跨上虎背,虎即腾空飞奔,归后,虎则坐在洞口,守卫洞府。
张丽英成仙升天后,虎化为石,伏卧不起。
合掌峰:传说张丽英在洞内修练时,如果祥云蔼蔼,诸仙来晋谒时,则两掌大开,迎入洞室,若是乌云压顶,妖魔来扰,则两掌紧闭,拒之洞外。
披发峰:相传张丽英得道成仙,从金精洞内冉冉飞升天空时,其青丝长发从崖壁飘拂而,遂成此峰。
凌霄峰:俗称马脑寨,相传张丽英下治金精山之前,是一匹凶恶的野马,张丽英炼石为桩,系住了这只恶兽,并施法术降伏了它。
张丽英在金精洞修炼成仙后,乡人在洞内建仙女祠以祭,后又兴建道观,曾名灵泉观、阳泉观、玉虚观。
唐五代道士杜光庭(850——933)在《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中,将金精山列为道家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一福地;北宋天禧三年(1019)张君房编的《大宋天宫宝藏》,又将金精山列为第三十五福地。
宋崇宁年间(1102——1106),宋徽宗赵佶闻知金精山灵泉观历史悠久,且每逢旱年,求雨必应,便赐封张丽英为“灵泉普应应真人”,并亲书匾额悬挂于洞内御书亭。
从此,金精山名闻天下,慕名前来修道、朝拜者络绎不绝,香火盛极一时。
宋代尚书右仆射张商英过宁都,有《金精山留题》一首,单赞张丽英曰:
秦亡项灭汉罢兵,分王宗室皆连城。
西方女子不用事,张氏有妇怀金精。
吴山之下吴水曲,石鼓峰峦翠相矗。
山幽水邃闺阁严,二八芳年貌如玉。
吴王闻知心欲狂,珠琲缯纩罗千箱。
苦凭青翼致消息,陈说富贵夸膏梁。
玉人冷笑吾当许,第能为吾开洞府。
洞成赋诗悲下土,悲哉下土人皆苦!
飘飘仙袂凌上苍,天街昴毕腾辉光。
使回千里涩进步,目极五云空断肠。
吴王悒悒忽不乐,入顾后宫情索寞。
仙凡会合竟何年,多谢君王凿洞天。
金精山洞口东端北侧的石壁上,留有古代众多的题咏石刻。
“金精福地”,四字直排、楷书、阴刻,字长0.7米,宽0.6米,书法端庄雄健,为成都阎温、盱江李仲庄于宋皇祐壬辰
(1052)同游此地时,由周弁题记。
“金精胜概”,横排、楷书、线刻,字高1.6米,宽1.5米,书法圆润遒美,为明万历年间(1573—1620)赣州同知南宁何天德书。
另外,还有南宋宝庆乙酉年(1225)的题刻“游金精”;元延佑年(1305)的题刻“平寇颂”等。
这些摩崖石刻,已被定为省级文物。
金精山作为全国道教福地之一,源于张丽英得道成仙。
但在秦末汉初,我国的道教还未正式形成,只是人们对她崇拜,并把她奉若神仙而已。
宋代以前,金精山只作为宁都县四个求神祈雨的地方之一。
宋代将道教列为国教,崇教达到了顶峰,称为“教主道君皇帝”的赵佶,更为天下名山和传说中的人神仙人物加封赐号,这不仅使张丽英从人尊为仙,从仙敕封为“灵泉普应真人”,而且使金精山的道教活动进入了鼎盛时期。
金精山的仙女祠和古道观原来均建在金精洞内。
自唐以来,道观几经兴废。
后有好事者将仙女庙迁于洞外双桃峰下,另建仙阁;宋代阁毁,又迁回洞内。
据据宋代宁都邑人曾原一《金精山记》载:金精山“外望镇石截云,丹崖翠壁,烟蔼明灭,知为神仙区宅”。
当时有阳灵观、真人洞、御书阁、葆光亭、凌烟亭等。
明洪武初,道观又移至洞外金牛山,并改祭山神。
此后,道教活动主要在金精山北面的青阳洞。
明末甲申之变,金精山受浩劫,道观殿宇倾圯。
清康熙十七年(1687),杨龙泉与主持僧人对洞内进行整修,乾隆四十六年(1781)又修。
咸丰年间(1851—1861),太平天国军过宁都,道士活动停止。
光绪二十年(1894)道观因火焚毁,后由曾姓信徒捐资重建。
1936年,李子诚继任道观主持,对重振金精山道业,颇有业绩。
1949年,道观又迁往洞外。
1954年,李方宁偕妻温慈香主持道观,潜心修炬气功,治病救人,名扬四方。
20世80年代后期,道观复迁至金精洞口。
现在金精洞口的碧虚宫,占地152平方米,是1994年重建时由三清宫改为今名的。
宋代邑人,曾官工部侍郎、焕章阁待制、学士的崔与之,有《题金精洞》一诗,对金精洞作了概括和描述,可以说道出了金精洞的神韵,诗云:
翠壁丹崖倚碧穹,一壶天地画图中。
青鸾有路三山远,玉洞无尘万境空。
虚室尚留丹灶冷,灵泉直与海波通。
客游到此应忘返,自觉仙凡迥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