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第一单元备课
- 格式:docx
- 大小:41.88 KB
- 文档页数:12
七下道法第⼀单元《青春时光》复习备课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单元复习备课青春时光【课程标准描述】1、悦纳⾃⼰的⽣理变化,促进⽣理与⼼理的协调发展。
”“了解青春期⼼理卫⽣常识,体会青春期的美好,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的⼼理冲动。
2、能够客观地认识⾃我,积极接纳⾃我,形成客观、完整的⾃我概念。
3、认识⾃⼰⽣命的独特性”“⾃尊⾃爱,不做有损⼈格的事”。
4、学会⽤恰当的⽅式与同龄⼈交往,建⽴同学间的真诚友谊,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与友谊,把握原则与尺度。
5、了解青春期⼼理卫⽣常识,体会青春期的美好,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的⼼理冲动。
6、体会青春期的美好,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的⼼理冲动。
7、⾃尊、⾃爱,不做有损⼈格的事8、体验⾏为和后果的联系,懂得每个⾏为都会产⽣⼀定后果,学会对⾃⼰的⾏为负责”“能够分辨是⾮善恶,学会在⽐较复杂的社会⽣活中作出正确的选择。
9、学会理解与宽容,尊重、帮助他⼈,与⼈为善【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题是“青春时光”作为七年级下册起始单元,承接七年级上册的教材⽴意,统领下册各个单元,本单元莫定七年级下册青春⽣命教育的底⾊,单元主题聚焦“青春”,基于却不局限于“青春期”,不仅关注初中学⽣青春期的⾝⼼变化,更注重从“⾝体⼼理精神”的整体状态来认识和看待初中学⽣的⽣命成长,视青春为⼈⽣经历的⼀段重要时光,与七年级上册第⼀单元“中学时代”相呼应,为学⽣的整个⼈⽣莫基。
七年级学⽣已进⼊青春发育期,⾝体发育与⼼理发展产⽣诸多变化,以往教学更多地关注学⽣进⼊青春期的问题表现,教育引导侧重于对青春期问题的瓏导。
⽽伴随着学⽣⽣活的不断扩展,他们对于⼈和事的思考认识更为深刻,对⾃⾝的精神⽣活有更多的需求和渴望。
因此在教学中要肯定青春、欣赏青春,希望更为积极地引导学⽣认识青春时期的⽣命成长,不仅是⾝体发育、⼼理发展,⽽且包括精神发育、思维拓展。
【学情分析】进⼊初中以来,学⽣的⾝体外形、⼼理和精神都发⽣了很⼤的变化,这些变化都源于⾝体的变化。
1课邓稼先时间:总课时:课时:总教案数: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并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体会课文语言乎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3.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4.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时间:二教时第一教时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教学过程: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二、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元勋xūn 至死不懈xiè鞠jū躬尽瘁cuì选聘pìn殷红yān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
部编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有理数的乘方,掌握乘方的定义和性质。
2. 掌握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能够求一个数的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
3. 理解相反数的概念,能够求一个数的相反数。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探究有理数乘方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求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 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相反数的概念,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学会分享和互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有理数的乘方2. 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求法3. 相反数的概念难点1. 有理数乘方的规律2. 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区别三、教学方法讲解法1. 通过讲解有理数的乘方,让学生理解乘方的定义和性质。
2. 通过讲解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让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方法。
3. 通过讲解相反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相反数的意义。
互动教学法1. 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探究有理数乘方的规律,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求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 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相反数的概念,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案例分析法1. 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有理数乘方的应用。
2. 通过分析例题,让学生掌握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求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1. 通过引入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有理数乘方的意义。
新课导入1. 讲解有理数的乘方,让学生理解乘方的定义和性质。
2. 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求法。
3. 讲解相反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相反数的意义。
课堂互动1. 引导学生探究有理数乘方的规律,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求法。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一单元:群星闪耀1 邓稼先教学目标【知识与目标】1.了解传记的常识及邓稼先、杨振宁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积累词语,掌握“宰割、筹划、彷徨”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过程与方法】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
3.体会文章饱含感情的语言特色。
找出文章中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导语设计设计1:(背景导入)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
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
“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他的世界。
设计2:(激发兴趣)教师展示预先准备的中国第一枚原子弹、氢弹实验的照片和相关的新闻报道。
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
师提问:谁来说说原子弹、氢弹实验成功的重大意义。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回忆散文《邓稼先》,感受这位科学巨人无私的献身精神和“纯正”的人格魅力。
设计3:(激情导入)激情朗诵: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的诗──《踏遍戈壁共草原》三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君当先捷音频年传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哀君早辞世师问:谁读过这首诗?你知道是歌颂、悼念谁的吗?(邓稼先)第1课时学习目标积累词语,掌握“宰割、筹划、彷徨”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重点)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
(难点)学习过程板书设计邓稼先杨振宁百年屈辱与“站起来了”——创设背景两弹元勋——总述生平事迹(总)鞠躬尽瘁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忠厚朴实死而后已民族感情?友情?——严谨求实(分)我不能走————默默奉献永恒的骄傲——无比赞颂(总)第2课时学习目标体会文章饱含感情的语言特色。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堂备课课堂目标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第一单元的文本内容,包括人物形象、情节、主题等。
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 课本《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课文材料:第一单元文本- 录音设备或多媒体设备- 黑板或白板及相应的书写工具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 创造一个生动的引入活动,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可以使用一些图片、视频或问题来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步骤二:展示课文材料- 展示课文材料,可以是通过黑板、白板,或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
确保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文本内容,以便于后续的讨论和分析。
步骤三:阅读理解与讨论- 让学生先自行阅读课文材料,理解其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可以提供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例如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故事的发展等。
步骤四:集体讨论与分享- 学生们可以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观点。
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主题和道理,并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步骤五:小组活动-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合作,选择一个情节或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和分析。
可以要求小组做一个简短的汇报,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步骤六:总结与巩固-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在阅读和理解课文时的方法和技巧。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课堂延伸- 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展他们的阅读广度和深度。
- 提供一些写作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写一篇与课文相关的文章或评论。
以上是一份关于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堂备课的文档。
希望能对您的备课工作有所帮助!。
1邓稼先知识与技能了解杨振宁、邓稼先两位科学家的有关情况及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过程与方法1.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2.了解本文语言句式多变、情感真挚的特点,体会课文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较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重点揣摩语言,把握句式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深情,体会文章在记叙、议论基础上抒情的好处。
1.文献法:本文涉及的背景资料较多,例如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史、“两弹一星”研制者的相关情况、邓稼先的生平资料、作者杨振宁的有关情况等等。
教师宜指导学生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的有关背景资料,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2.讨论法。
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邓稼先画像等资料。
2课时用多媒体播放第一颗原子弹升空后的蘑菇云画面。
(字幕:这是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时升起的蘑菇云)六十年代,中国上空连续升起了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所产生的蘑菇云,为新中国、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国际地位,使中国在世人面前树立了一个全新的形象。
在这期间,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多媒体展示图片字幕: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的“‘两弹’元勋”)今天我们通过他的挚友——杨振宁博士之笔一起走近这位杰出的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因与李政道共同发现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发表过约200篇科学论文和报告,代表作有《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曙光集》《邓稼先》等。
1.《吊古战场文》译文。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
河水像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单元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学设计(1-4课)邓稼先教学目标1.认识人物传记的特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
教学难点揣摩文中关键语句,领会作者融入笔端的深情,学习邓稼先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那一声爆炸,震惊世界,那腾空而起的蘑菇云,是如此壮观。
在我们国家经济极端困难的岁月里,有这样一群科学家,他们在茫茫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克服了种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完全依靠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创造了这举世瞩目的辉煌,他们是我们民族的功臣。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其中的一位——“两弹元勋”邓稼先。
二、整体感知1.文体常识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
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叫作“自传”;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称为“他传”。
这两种传记的写法都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内容必须真实,不能有过多的想象或者虚构的成分,重点是写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
本文是“他传”,作者是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和邓稼先有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友情。
2.检查预习(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元勋.(xūn)至死不懈.(xiè)鞠躬尽瘁.(cuì)选聘.(pìn)无垠.(yín)殷.红(yān)彷徨.(huánɡ)鲜.为人知(xiǎn)锋芒毕露.(lù)(2)根据拼音写汉字。
jié(截)然不同chóu(筹)划yùn(孕)育妇rú(孺)皆知马革ɡuǒ(裹)尸家yù(喻)户晓(3)解释词语元勋:立大功的人(多指开创性事业中的)。
实用教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对于新教学体系实践,我们不得不提及实用教案。
实用教案是新时代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具有实用性的教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本文旨在分享对于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实用教案,为教师们的教学提供参考。
【教案概述】本次教学的教案主要包含三大部分,分别是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章中的关键知识点;2.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提高其对于文本信息的理解力;3.帮助学生强化意识,掌握基本的语文写作技巧。
二、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意图;2.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课文中的基本知识点;3.学生能够使用课文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合理的构思和写作。
三、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和作者意图;2.如何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技巧;3.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和思考习惯。
【教学流程】教学流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者小故事等方式来导入本章节的主题。
比如可以通过图像或故事让学生了解《新年的希望》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主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步: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全文,然后通过提问,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意图。
第三步:分析通过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来分析文章中的关键点,例如作者运用的叙事手法、表达方式、词语等。
让学生自己分析文章,然后老师再进行点拨。
第四步:写作让学生进行写作,写一篇自己的文章,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来运用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构思和写作。
第五步:讲评老师可以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分,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进行不同程度的鼓励或纠正。
【总结】通过以上的教学步骤,学生能够针对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理解文章的结构和思想,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并在教学中学习回顾,扩展个人的知识领域。
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专业课程,不同的教学流程方法以及实用教案都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范例。
我们要明确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范例的作用。
根据教育理论,在教学中,教案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元素。
它能够帮助教师规划好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使教学过程更加有条理,有目的性,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和知识结构,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而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范例作为一种典型的教育资源,它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它不仅是教师们备课的重要资料和参考,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加强对课程的学习和掌握,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因此,我们可以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范例对于语文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范例的结构和内容特点。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范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教学目标与要求:这个部分通常包括教学目标的具体说明,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
2.课前导入:这个部分通常会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课文或题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为之后的教学做好铺垫。
3.知识讲解:这个部分是教师的重点。
教师需要向学生讲解本节课要学习的语文知识点和相关的概念,帮助学生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课堂练习:这个部分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帮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例如口头回答、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
5.作业布置:这个部分通常是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
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布置相应的作业,并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完成作业,以便在之后的课堂中进一步深入掌握所学的知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范例的结构和内容十分丰富和全面。
而且,教案范例的内容也十分具体和细致,能够有效地引导教师备课和授课,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加深入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水平。
我们要强调的是,教案范例虽然很重要,但它只是教育资源的一种。
教育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成功的教学需要各种因素的相互配合和协调。
仰望星空七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整合教学设计二次备课:单元目标:1、了解课文所涉及的杰出人物的成就和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唤起学生的理想与抱负。
2、学习精读的方法,注意把握牵动全篇的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3、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分析,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
仰望科学之星一、预习内容:《邓稼先》《“两弹”元勋邓稼先》二、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二次备课一、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3、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
二、教学重点: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三、教学难点: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五、课前准备:查找有关邓稼先、杨振宁的资料,预习生字词。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年中日关系因钓鱼岛事件备受关注,我刚刚看到钓鱼岛的最新消息:日本外相采访欧洲尴尬收场,称愿和平解决中日纠纷美国等舆论纷纷谴责日本,向中国倾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的所作所为不得人心,也让我们看到正是中国的日益强大让日本三思后行,愿和平解决回顾抗日史,回顾近代史,那是中国屈辱的历史,以课文中的1898年为例,这一年我们国家的很多地方被列强割据,那时的中国是任人宰割的。
但是,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中国站起来了,这其中有很多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科学家——邓稼先。
二、交流关于邓稼先、杨振宁的资料。
检查学生对字词的预习。
三、速读训练:快速浏览课文一遍,归纳六个部分的内容。
1、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科学家。
2、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
二次备课3、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进行对比,揭示出它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4、作者为邓稼先成功的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成功感到骄傲。
5、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肩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
6、对邓稼先的总的评价。
四、思考:这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五、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归纳:邓稼先是一位无私奉献,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有胆有识,身先士卒,对祖国、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
第二课时一、思考: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二、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研制“两弹”的过程和巨大贡献上,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地介绍?三、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有哪些困难。
四、第五部分中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用意是什么?同时该部分中还引用“五四”时期的一首歌,其用意又是什么?五、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深刻含义:①“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试阐释这两句话。
②“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你还能从文中找到表现邓稼先优秀品质的语句吗?朗读课文片断,体会课文语言的特点,请举例证明。
六、阅读《“两弹”元勋邓稼先》思考:本文表现了邓稼先的哪些可贵精神?请从文中找出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二次备课走近闻一多一、预习内容:《说和做》《最后一次讲演》教学目标: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赞美敬重之情。
3、学习闻一多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终生的优秀品质。
4、体会掌握过渡段的作用。
教学重点: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
教学设想: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俗话说的好“做人要有做人的原则”,就是说为人处事要有自己的主见、方法和准则。
这个单元记载的都是名人,他们身上都有一些闪光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今天我们来学习臧克家的文章,了解一下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并且思考一下,我们应学习他怎样的精神。
二、检查预习情况:1、介绍作者和闻一多(让学生先说,老师补充。
不用讲得过尽,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穿插进去。
)2、字词(读一读、写一写生字词,并积累词语。
)衰微赫然迭起高标锲而不舍兀兀穷年呕心沥血潜心贯注心凝神会迥乎不同一反既而慷慨淋漓气冲斗牛无暇及此目不窥园仰之弥高三、课文,整体了解全文大意。
二次备课四、整体感悟:(想一想)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2、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3、由此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第一部分(1-7)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五、第一部分,思考下列问题:?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这两句话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领起全文,表现闻一多"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对比写法。
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和谦虚谨慎的美德。
?2、闻一多前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为了表现这一特点,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证明?目的是什么?(引用原文)——三件事例:《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目的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3、作者选取的这三件事,选择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有什么不同??——写作《唐诗杂论》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它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
其中第一件事详写,后两件事略写。
4、"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是什么意思?——“作”,起。
"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
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5、闻一多向古代典籍钻探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他想吃尽、消化尽......文化史"?"他要给我们......文化二次备课6、"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什么意思?——"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指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目的在于救国。
7、"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这一句该怎样理解?——“望闻问切"是拟人,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
意思是闻一多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8、“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怎样的研究态度和精神?——专心致志的研究态度,持之以恒的精神。
9、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这句是什么意思?——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
"它"指深夜灯火。
"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表现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适,与"大开光明之路"一脉相承。
10、“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这句该怎样理解?——"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何妨一下楼"意思一致,都是说闻一多研究极其用功,用心极专极深,别的任何事情不能使他分心。
三、请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形象。
——先生是一位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废寝忘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治学严谨、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言行一致的爱国者。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朗读、思考、研讨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
“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
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二次备课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
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