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繁殖调控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3.48 MB
- 文档页数:131
褪黑素对动物繁殖的调控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梁锦萍,字向东*(西南民族大学动物科学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610041)摘 要:褪黑素广泛存在于多种动物体内,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及抗细胞凋亡能力,参与动物机体内多种器官、组织和细胞的生理活动过程,调控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在动物繁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本文综述了褪黑素对动物季节性繁殖、卵泡发育、精子发生、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发育和精液冷冻保存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为畜牧生产实践中褪黑素的使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褪黑素;季节性繁殖;卵泡发育;精子发生;胚胎发育中图分类号:S814.1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9556/j.0258-7033.20200605-01褪黑素(Melatonin,MLT)因可以使两栖类动物皮肤色泽变浅而得名,最早是从牛的松果腺提取得到,所以也称为松果腺素。
除松果体外,胃[1]、卵巢[2]等组织器官也能分泌少量褪黑素。
褪黑素在动物机体中参与许多生理过程,作用广泛,如调节胃肠道运动[1]、抗肿瘤作用[3-4]、抗氧化[5]、延缓卵巢衰老[6]、增强免疫力[7]以及调节动物生殖机能[8-10]。
本文综述了褪黑素对动物季节性繁殖、卵泡发育、精子发生、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发育和精液冷冻保存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旨在为畜牧生产实践中褪黑素的使用提供参考。
1 褪黑素概述1.1 褪黑素的化学性质褪黑素分子结构为N–乙酰基–5–甲氧基色胺,是一种色氨酸衍生物,分子量为232的吲哚类神经内分泌激素[11],是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的淡白色结晶[12]。
1.2 褪黑素的合成代谢褪黑素主要由松果腺合成分泌,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SCN)接收外界的光周期信号之后,传入松果腺,从而调节褪黑素的分泌[13]。
褪黑素的分泌节律表现为明显的昼夜性和季节性,主要受到光照的周期调控,此外也会受到光色、光照强度、温度、动物种类等因素影响[14]。
野生动物繁殖技术研究及应用野生动物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生物资源,但随着环境的污染、人类的破坏,许多野生动物的生存条件逐渐恶化。
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必须采取措施来保护这些珍贵的生物资源。
而繁殖技术便是这些保护措施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野生动物繁殖技术包括人工控制繁殖、环境调控繁殖和基因保护等方面。
下面我们从这些方面来讨论繁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 人工控制繁殖人工控制繁殖是指通过人工手段来促进野生动物的繁殖。
这种技术广泛应用于许多野生动物保护项目中,如大熊猫、袋鼠、老虎、猎豹等。
其主要方法有两种:一是外源激素干预技术;二是人工授精技术。
前者主要是将激素注射到动物体内,以提高其生殖激素水平,从而使其繁殖能力提高。
后者则是采用人工方法将雄性动物的精液注入到雌性动物的体内,提高受精的机会。
这两种方法都已被广泛运用于野生动物保护项目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 环境调控繁殖环境调控繁殖是将野生动物生存环境进行调整,从而促进其繁殖的技术。
这种方法一般在野外保护区中应用,包括恢复栖息地、增加食物供应、改善生活环境等。
例如,对于濒危物种大熊猫的保护,中国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对其栖息地进行了改善和恢复,提高了其生存环境。
同时,政府还通过种植竹子等大熊猫的主要食物来增加其食物供应,以提高其繁殖能力。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大熊猫的种群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3. 基因保护野生动物基因保护技术是指通过对野生动物基因进行分析,找出其优良基因,然后通过繁殖技术来保护这些优良基因。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维护优良物种的基因多样性,保证其长期繁荣。
例如,对于受到过度捕猎的老虎,学者们通过对其基因的研究,发现了一些优势基因,通过种繁育、移植等方式来保护这些基因。
通过这种方法,学者们成功地保护了许多濒危物种的基因,为这些物种的长期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野生动物繁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是现代野生动物保护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通过人工控制繁殖、环境调控繁殖、基因保护等手段,可以提高野生动物的繁殖能力、生存环境和基因多样性,从而有效保护珍贵的野生动物资源。
生殖生物学技术在动物繁殖中的应用生殖生物学技术是近年来发展最迅速的生命科学技术之一。
它包括了一系列的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高新技术,为我们探索和利用生命基础科学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其中,动物繁殖领域是生殖生物学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
利用生殖生物学技术,动物的繁殖质量可以得到进一步提高,为动物的保护和资源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离体受精技术离体受精技术是一项重要的生殖生物学技术,它可以大幅提高动物的繁殖效率和品质。
需要留意的是,离体受精技术并不是新技术,它早在上世纪就应用于动物繁殖领域。
但随着生殖生物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这项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离体受精技术的原理是用鞭毛或精子输送针将精子移植到卵母细胞中,成为受精卵。
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精子与卵子的结合率和生长率。
离体受精技术在动物繁殖中被广泛应用,从畜牧业中的奶牛、猪,到实验室中的小鼠、兔等各种动物都用到了这项技术。
二、人工授精技术人工授精技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繁殖技术,它广泛用于家禽、家畜等的繁殖中,现已被推广到猪、奶牛、羊、鸽子、野生动物等多种动物的养殖和保护中。
人工授精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高质量的精液收集出来,通过人工手段将其注入雌性动物体内。
人工授精技术的优点在于可以获得高质量的种子、提高繁殖率和品质,并且可以减少动物因繁殖行为产生的损失。
但同时,该技术往往会带来一些潜在的风险和副作用,比如会减少动物自然杂交的机会、增加动物基因缺陷风险等,所以在使用时需要谨慎。
三、胚胎移植技术胚胎移植技术是一种将胚胎移植到另一个动物体内生长的技术,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基因质量和增加繁殖率,让许多珍稀动物得以恢复原本的种类。
胚胎移植技术的主要作用是将优异种群和优良品种作为捐赠者,将其胚胎移植到另一个动物体内,生长成为健康的动物。
胚胎移植技术可以应用于动物基因资源的保存和遗传改良,从而提高动物群落的质量和数量。
该技术的优点在于提高了繁殖效果和质量,并且避免了繁殖行为劣化带来的危害。
提高种鹅繁殖力的技术措施
1、选择饲养优良品种根据市场需要,选择饲养适应性强、生产性能较高的优良鹅种,如莱菌鹅、四川白鹅、皖西白鹅、太湖鹅、豁眼鹅等。
选留体质健康,发育正常,繁殖性状突出的个体做种。
2、重视后备鹅的培育4月龄以前的后备鹅,要给足全价饲料。
有放牧条件的,充分放牧之后也要酌情补喂精料。
4月龄至产蛋配种前的后备鹅要实行限制饲养,增加粗饲料,减少精料,加强运动,防止母鹅过肥或过早开产。
为防止公鹅过早配种,公母鹅须分开饲养。
3、充分配种一般大型鹅种公母比为1:3―4,中型1:4―5,小型1:6―8。
有些品种的公母鹅体格相差悬殊,自然交配困难,受精率低,可采用人工辅助配种。
有条件的种鹅场可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配种,对提高种蛋受精率和饲料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4、补充光照合理补充光照是提高种鹅产蛋量的重要因素。
一般光照时间13―14小时,光照强度每平方米25勒克司就能满足鹅产蛋、配种需要。
把光照时间适当延长到14―16小时,可使鹅产蛋期延长,提高产蛋量,增加全年种蛋量,提高种蛋利用率。
5、供足营养种鹅繁殖期需供给营养全面的全价日粮。
每公斤精料含代谢能11340―11760千焦,粗蛋白质16%―17%,钙、磷比为2.5―3:1。
日粮应以优质青绿多汁饲料和混合精料为主,同时适当补充维生素、矿物质饲料。
《奶牛》2020年11期66繁殖是奶牛养殖过程中最重要环节之一,好的繁殖水平能缩短胎间距,降低泌乳天数,提高日总单产水平,并能迅速扩群,从而增加经济效益,减少因繁殖原因造成的损失等。
人工授精是现牧场应用较多的繁殖手段,从而衍生出众多的繁殖管理程序,如同期发情技术,同期排卵定时输精技术等,用以减少牛群空怀天数,提高牛群参配率和年繁殖力。
本文从现行牧场应用较多的几种繁殖程序进行论述,重点表达各种激素在此繁殖程序中所对应的繁殖周期及在本程序中的作用,希望能对牧场管理及繁殖技术人员实际应用中提供参考依据。
一、繁殖程序中常用激素介绍1氯前列醇PG形态:无色澄明液体。
作用:能溶解黄体,使孕酮产生减少和停止,结果是黄体期缩短,使母畜提早发情和排卵,有利于配种、人工同期授精或胚胎移植。
对于卵巢黄体囊肿或永久性黄体,本品均可使黄体萎缩退化,促进发情排卵。
前列腺素F2a能兴奋子宫平滑肌,对妊娠和未妊娠的子宫都有作用。
妊娠末期的子宫对本品尤为敏感,可使子宫张力增加,子宫松弛,适于催产、引产和人工流产。
2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性状:本品为白色冻干物或粉末作用与用途:注射后能引起血浆LH(促黄体素)的明显升高和FSH(促卵泡素)轻度升高,促使雌性动物卵巢的卵细胞成熟排卵或雄性动物的精巢发育及精子形成。
用于治疗牛的卵巢机能静止,诱导奶牛同期发情。
现行所有繁殖程序都有以上两种药物参与,借助于PGF2α及GnRH的特性来调节牛的繁殖周期以期达到同期发情、定时输精的目的,从而提高繁殖效率。
二、Ovsynch(定时输精程序)Ovsynch是应用时间最长的繁殖程序,Pursley博士等人1955年发明于美国。
(1)在繁殖周期内的任何一个时间开始注射第一针GnRH,(上次排卵后5-12天注射效果最佳)促进脑垂体释放LH和FSH,使其优势卵泡排卵,诱导其产新的卵泡波。
(2)在第7天注射PG溶解掉黄体,此时由于孕酮含量随着黄体溶解的降低,卵巢上新的优势卵泡开始生长。
蛇的养殖技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宠物的需求不断增加,蛇的养殖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养殖方式。
蛇不仅是一种独特的宠物选择,也有着较高的经济价值。
然而,蛇的养殖技术与其他宠物的养殖技术存在较大的差异,需要特别注意的细节也较多。
在本文中,将介绍蛇的养殖技术,并提供一些养殖蛇的实用建议。
1. 环境调控蛇的养殖需要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和光照。
根据不同的蛇种类,需要提供不同的温度范围。
一般来说,蛇需要一个温暖的环境,保持在26-32摄氏度的范围内。
湿度方面,也要根据蛇的种类进行调整,一般保持在50-70%的范围内。
另外,适量的光照也是蛇健康生长的重要因素。
2. 饲养管理蛇的食物主要以啮齿类动物为主,如老鼠、兔子等。
饲养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大小的饲料,以符合蛇的食物需求。
同时,还要定期检查蛇的健康状况,观察是否存在食欲不振、粪便异常等情况。
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或咨询兽医。
3. 繁殖技术蛇的繁殖通常采用自然繁殖和人工繁殖两种方式。
自然繁殖主要依赖蛇的自身生理特点,需要提供适宜的孵化环境。
人工繁殖通常通过控制温度和湿度等条件来模拟自然孵化环境。
在繁殖过程中,要注意蛇的健康状态和卫生环境,确保幼蛇的生长发育。
4. 常见疾病防控蛇的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疾病包括呼吸道感染、消化系统疾病和寄生虫感染等。
为预防疾病的发生,首先要保持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清理蛇舍并进行消毒。
此外,要注意蛇的饮食和生活习性,避免外界的压力和刺激,提供充足的营养和休息。
5. 市场销售与宣传在养殖蛇的同时,也要考虑蛇的销售渠道和宣传推广。
可以选择将蛇售卖给宠物店或直接与消费者联系进行销售。
同时,利用社交媒体等平台积极宣传自己的养殖蛇种,提高知名度和曝光率。
总结起来,养殖蛇需要注意环境调控、饲养管理、繁殖技术、疾病防控以及市场销售与宣传等方面。
通过合理的养殖技术,蛇的养殖可成为一项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事业。
但养殖蛇也需要投入一定精力和资金,并承担相应的风险,因此在养殖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调研和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