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1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4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1、GDP的概念:全名国内生产总值,是在某一既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的价值。
GDP用Y表示,Y=C+I+G+NXC为消费,I为投资,G为政府购买,NX为净出口。
2、消费:消费指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与服务的支出。
物品包括购买的汽车与家电等耐用品,以及食品和衣服等非耐用品。
服务包括理发和医疗这类无形的东西。
家庭用于教育的支出也包括在消费服务中。
3、投资:指用于未来生产更多物品和服务的物品的购买。
它是资本储备,存货和建筑物购买的总和。
建筑物投资包括新住房支出。
总投资=净投资+折旧投资4、政府购买:包括地方,州和联邦政府用于物品和服务的支出。
包括政府员工的薪水和用于公务的支出。
比如当政府为陆军将军支付薪水,为政府购买,当政府支付解雇人员的失业保证金,为转移支付。
5、净出口等于外国对国内生产的物品的购买减国内对外国物品的购买。
净出口决定因素:(1)本币对外币的汇率(2)外国对此货物的需求(3)外国的政治状况(4)外国的经济情况(5)本国的生产,科技,经济水平(6)本国的政策6、名义gdp:按现期价格评价的物品与服务的生产。
真实gdp:指定一年为基年,然后用基年价格来计算所有各年的物品与服务的价值。
名义gdp用当年价值来评价经济中物品与服务生产的价值,真实gdp用不变的基年价格来评价经济中物品与服务的价值。
7、gdp平减指数只反映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公式:gdp平减指数=(名义gdp/真实gdp)*1008、通货膨胀:描述物价水平上升。
要点:是价格水平从低位上升向较高位的过程,一直在高位不叫通货膨胀。
衡量指标:通货膨胀率公式:d第二年的通货膨胀率=((第二年的gdp平减指数-第一年的gdp平减指数)/第一年的gdp平减指数)*100%讲解完毕。
宏观经济学第⼀章第⼀章导论宏观经济学:研究⼀国的整体经济运⾏及政府运⽤经济政策来影响经济运⾏等宏观经济问题的社会科学。
第⼀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法⼀、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失业或充分就业※通货膨胀(Inflation)※开放经济※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法1.均衡与⾮均衡分析(包括局部均衡和⼀般均衡)2.静态分析、⽐较静态与动态分析3.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4.短期分析与长期分析需求分析与供给分析经济萧条时侧重于需求分析;经济⾼涨时侧重于供给分析。
短期内侧重于需求分析;长期内侧重于供给分析。
5.存量分析与流量分析流量是指⼀定时期测算出来的量值存量则是指⼀个时点测算出来的量值流量来⾃于存量,流量⼜归于存量之中⼈⼝总数是个存量,它表⽰⼀个时点上⼈⼝数;⽽⼈⼝出⽣数是流量,它表⽰⼀个时期内新出⽣⼈数。
⼀定的⼈⼝出⽣数来⾃于⼀定的⼈⼝数,⽽新出⽣的⼈⼝数⼜计⼊⼈⼝总数。
同理,⼀定的国民收⼊来⾃于⼀定的国民财富,⽽新创造的国民收⼊⼜计⼊国民财富中。
7.事前变量分析与事后变量分析8.边际分析9.经济模型分析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联系:两者互相补充;资源充分利⽤和合理配置是经济学的两个⽅⾯;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两者都是实证分析。
◆第⼆节经济学的产⽣与发展◆重商主义、重农主义:经济学的早期阶段◆古典经济学:经济学的形成时期◆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建⽴(标志: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的发表。
凯恩斯因此被称为现代宏观经济学之⽗。
)◆新兴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的现代复兴第三节国民收⼊核算⼀、国民收⼊帐户——GDP (⼀)国民收⼊帐户的重要性是国民经济运⾏的最重要指标,宏观调控的基础(⼆)国民收⼊帐户的产⽣背景20世纪30年代西⽅经济⼤危机,使得了解经济运⾏整体情况信息的需求⽐任何历史时期都更为迫切,国民经济帐户和GDP 度量体系应运⽽⽣;(三)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演变⼆、国内⽣产总值(⼀)国内⽣产总值的涵义——简写GDP ,度量⼀定时期(通常是⼀个季度或⼀年)内,⼀国运⽤⽣产要素所⽣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市场价值。
目录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1)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 (1)第二节核算GDP 的两种方法 (2)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3)第一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3)第二节跨期消费理论 (6)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一、含义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二、对 GDP 概念的理解1.一国或一地区:是地域概念,不是国民概念GDP 包含本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及外国公民在本国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某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运用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NP 包括本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和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NP 与GDP 关系:GNP = GDP + 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GDP + 国外要素支付净额(NFP)2.一定时期内:是流量,不是存量流量: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存量:一个时间点上存在的变量。
3.是本期生产的,不是销售的4.是最终产品,不是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5.既包括商品的价值,也包括劳务的价值6.市场价值7.GDP 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习题演练】1.(判断)一家企业去年的存货到今年还没有卖出去便发生了腐烂,这导致今年的G DP 下降。
()2.(单选)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国民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大于B.小于C.等于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3.(单选)下列()应该计入G DP。
A.新旺面包厂进货2吨面粉B.家庭主妇莉莉求便宜,到批发市场购买了 200 公斤面粉,打算放着慢慢用C.小张在股票市场上购买了奇虎 360 公司的2 万股股票D.以上各项都不计入GDP第二节核算G DP 的两种方法一、支出法(一)支出法的含义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GDP。
13章宏观经济问题与理论争论一、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失业率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卢卡斯楔奥肯缺口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汇率萨伊定律凯恩斯革命二、判断题(正确的标“T”,错误的标“F”)1.经济学根据研究的方法不同,可以划分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2.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3.宏观经济学是在微观经济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作为微观经济学补充的经济学理论。
()4.在1936年以凯恩斯发表《通论》之前,经济学上并不存在宏观经济理论。
()5.经济增长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
()6.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经济问题是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问题。
()7.一国的经济增长总是呈现出波动性。
()8.宏观经济学研究考察国民经济作为整体的功能。
()9.“看不见的手”指的是市场机制。
();“看得见的手”指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10.宏观经济学采取总量分析的方法。
()11.宏观经济状况影响和制约着微观经济个体的行为。
()12.经济增长是指一国一定时期内总产出的增长。
()13.经济增长意味着一国将来有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供人们消费14.一国稀缺资源中最容易被闲置的是劳动力资源。
()15.劳动力就是一国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成年人的总数。
()16.失业率是失业数量占就业数量的比率。
()17.一个社会总会存在失业。
()18.充分就业意味着人人都有工作。
()19.如果汽油或计算机的价格上升了,经济就一定经历着通货膨胀。
()20.如果平均物价水平上升一倍,那么,货币的价值就下降了一半。
()21.经济学家一致认为,物价上升就是通货膨胀。
()22.充分就业与稳定物价是一致的,只要达到了其中的一项,也就实现了另一项。
()23.采取降低失业的政策,很可能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上升。
()24.政府所追求的宏观经济目标是:高速而稳定的经济增长;低失业;低通货膨胀;避免国际收支赤字和汇率的过度波动。
()25.宏观经济学家一致认为,只要政府积极地干预经济,就能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均衡产出:是指经济社会实际的总产出和计划的或意愿的总支出相等。
边际消费倾向:表示增加或减少的消费量与增加或减少的收入之比率。
平均消费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投资乘数:是国民收入增量与投资增量之比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又称投资的预期利润率),这种贴现率使一项资本品的使用期内各个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正好等于该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
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已经极低,人们预期利率不会再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只会跌落,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因此即使增加货币供给量,也不会再使利率下降。
IS 曲线的含义:IS 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由于在两部门经济中产品市场均衡时I=S,因此该曲线被称为IS 曲线。
LM 曲线: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 L=m 时,总产出y 与利率r 之间关系的曲线。
产品市场均衡:指的是产品市场上总需求等于总供给的状态。
内在稳定器:又称自动稳定器。
是指某些财政制度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具有自动调节经济,使经济稳定的机制,其内容包括所得税制度、转移支付制度和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
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的减少,以政府支出代替了私人支出。
总供给曲线:表明了价格与产量的相结合,即在某种价格水平时整个社会的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
总需求曲线:描述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时,产量(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组合。
菲利普斯曲线:是指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短期交替关系的曲线。
通货膨胀:信用货币制度下,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的实际需要,物价总水平持续而显著地上涨。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投资规模过大和消费需求增长过快等引起货币供给过快增加,最终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又称供给通货膨胀,是指成本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
平均储蓄倾向:单位收入内储蓄所占的比例。
宏观经济学(考研真题)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一、概念题1. 宏观经济学(杭州大学)2. 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国政法大学)3. 名义GDP和实际GDP(武大)4. 潜在的GDP(人大;北师大)5. 国民生产净值 (武大)6. 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与消费物价指数(人行)二、筒答题1.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武大)2. 为什么说GDP不是反映一个国家福利水平的理想指标?(北大)3. 国民生产总值(GNP)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区别。
(东南,北大)4. 写出国民收入、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北大 )5. 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与个人在股票债券上的投资有何不同?为什么新住宅的增加属于投资而不届于消费?为什么存货投资也要计人GDP之中?(武大 )6. 说明在证券市场购买债券和股票不能看作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活动。
(天津财大)7. 为什么从公司债券得到的利息应计人GDP, 而人们从政府得到的公债利息不计人GDP?(北方交大)8. 下列各项是否计入GNP(国民生产总值)?(1)转移支付; (2)购买一辆旧车; (3)购买普通股票。
(复旦大学1995研)9. ”GNP=C+I+G+(X-M)"的内涵。
(武大)lo. 简要评述国民收人核算中的缺陷及纠正。
(浙大)11. 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主要方法。
(人行)12. 国民收入核算的三种方法.(浙大 )三、计算题1. 某地区居民总是把相当于GDP60%的部分存起来, 并且不用缴税也不购买外地商品。
今年该地区将总值2000万元的汽车销往外省,这对高地区的GDP产生影响, 请回答:(武大)(1)该地区的GDP增加了多少?(2)假如该地政府增加同样2000万元购买本地汽车, 是否会产生与(1)相同的结果?为什么?(3)假如该地政府将2000万元以补贴的方式发给居民, 该地GDP是否会增加?为什么第二章简单国民收人决定理论一、概念题1. 均衡产出(武大 )2. 加速原理(北方交大 )3.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武大)4.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中南财大 )5. 边际消费倾向(武大 ;中南财大)6. 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武大 )7. 边际储蓄倾向(上海财大) 8. 持久收入假说(武大 )9. 税收乘数(武大 ) 10. 投资乘数(首都经贸大学)1I. 平衡预算乘数(华中科大) 12. 相对收人假说(武大 )二、简答题1. 相对收入假说是如何解释"消费函数之谜”的?(北大)2. 试述相对收人假说中的"棘轮效应", 分析这种效应对消费者的影响。
第一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一、名词解释1. GDP和GNP2.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3.名义GDP和实际GDP4. GDP平减指数5.总投资和净投资6.政府购买7.净出口8.国内生产净值9.个人可支配收入10.储蓄-投资恒等式1.[解析]GDP又称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之和;GNP又称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之和。
GDP和GNP的关键区别在于“国内”和“国民”。
前者所统计的生产者都在一国(地区)领土内,但未必是本国(地区)公民;后者所统计的生产者都是一国(地区)公民,但未必在该国(地区)领土内。
例如日本人在中国工作,其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计人中国的GDP,却计人日本的GNP.2.[解析]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称为最终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称为中间产品。
区分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主要是为了避免重复计算。
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产品既可以是最终产品,也可以是中间产品,例如煤炭,卖给消费者家用时就是最终产品,卖给工业企业做燃料时则是中间产品。
3.[解析]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是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由于物价不同,名义GDP一般和实际GDP会有些差异,差异越大,说明基期到现期的物价变动越大。
实际GDP=名义GDP=GDP平减指数。
4.[解析]GDP平减指数是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率,它衡量现期一篮子物品相对于基年生产的那一篮子物品市场价格的差异。
计算公式为: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5.[解析]投资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以及存货)的支出。
由于资本在不断地消耗折旧,因此在每年的总投资里,有部分额度需要用于弥补当年的资本折旧,这部分投资是用于重置资本设备的,称为重置投资,余下的部分,则称为净投资。
宏观经济学1-7章宏观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1宏观经济学的概念1.最早给宏观经济学下定义的经济学家是()。
A、凯恩斯B、马歇尔C、夏皮罗D、萨缪尔森2.宏观经济学中讲到的商品总产量是()。
A、恩格尔系数B、基尼系数C、戴尔指数D、GDP3.下列关于宏观经济学说法错误的是()。
A、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B、采用个体分析的方法C、研究社会经济活动各种总量关系D、研究社会经济活动变化规律4.CPI其实就是宏观经济学中研究的价格。
(√)1.2合成谬误和市场非出清1.下列关于合成谬误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合成谬误中,每个人个体其实都是非理性的B、合成谬误中,总体等同于个体的叠加C、合成谬误是微观经济学中的理论D、合成谬误是宏观经济学中的理论2.现实生活中,银行挤兑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经济崩溃B、货币大量贬值C、社会谣言传言D、银行经营不善3.银行挤兑过程中,每个人其实是采取了一种理性的举动。
(√)4.微观经济学认为,市场总能找到供应和需求的平衡点,从而导致市场出清。
(√)1.3市场失灵和国家干预1.宏观经济学的发端是凯恩斯的著作()。
A、《凡尔塞和约的经济后果》B、《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C、《货币改革论》D、《论概率》2.属于宏观经济学观点的是()。
A、需求和供给能达到均衡而促使市场出清B、经济运行需要国家干预C、市场组织应当是自由放任的D、市场应当完全依靠“看不见的手”3.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严格对立的,适用于不同的场合。
(×)4.从个体理性的角度来说,经济危机中大量牛奶滞销的最佳处理方式是尽快倒掉。
(√)1.4经济危机与反危机1.根据凯恩斯的理论,收入增加的同时,消费增加的速率会()。
A、增加B、降低C、先增后减D、先减后增2.不属于凯恩斯支出的经济危机产生的三大规律的是()。
A、产量边际成本递减规律B、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C、投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D、灵活偏好与流动性陷阱3.根据凯恩斯的理论,收入增加的同时消费会()。
第一章概论一、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供给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生活质量合成谬误二、选择题1.“宏观经济学”这个术语最初是由()提出的。
A.弗瑞希B.凯恩斯C.亚当·斯密D.萨缪尔森2.宏观经济研究的核心理论是A.价格理论B.国民收入决定理论C.萨伊定律D.挤出效应3.《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的作者是()A.弗瑞希B.凯恩斯C.亚当·斯密D.萨缪尔森4.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的核心是()A.总需求理论B.总供给理论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D.萨伊定律5.《增长的极限》一书的作者是A.丹尼斯·麦多斯B.凯恩斯C.亚当·斯密D.萨缪尔森6.“生活质量”一词最初是由()提出的。
A.丹尼斯·麦多斯B.凯恩斯C.J.K.加尔布雷斯D.萨缪尔森三、简答题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有哪些?2.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哪些?3.宏观经济学形成与发展的历程4.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一、名词解释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名义GDP 实际GDP 支出法收入法生产法二、选择题1.GDP一般包括( )。
A.当年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 B.上年的存货C.本国公民创造的全部价值 D.当年销售掉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2.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小于国民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 )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3.一个国家的财富( )。
A.仅仅包括物质产品 B.全部劳务价值 C.物质产品和劳务 D.货币、物质产品和劳务4.在一年中,如果产出没有被全部消费或售出时,则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将( )。
A.增加 B.保持不变 C.减少 D.上述说法都不准确5.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测度一定时期内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货币价值量的是( )。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试题及答案01 判断是非题1、宏观经济学以收入和就业为分析中心,故又可称收入理论或就业理论。
2、GNP被定义为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产品的市场价值。
3、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的收入是美国GDP的一部分,也是日本GNP的一部分。
4、GNP中扣除资本折旧,就可以得到NNP。
5、个人收入即为个人可支配收入,是人们可随意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
6、三部门经济的投资储蓄恒等式为I=S+(T-G)。
7、GNP折算指数是实际GNP与名义GNP的比率。
8、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将GN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
9、政府转移支付应计入国民生产总值GNP 中。
10、若某企业年生产50万$的产品,只销售掉40万$的产品,则当年该企业所创造的GNP为40万$。
11、某出租车司机于1996年购买了一辆产于1992年的小轿车,该司机为此付出的10万¥的购车费应计入1996年的GNP中。
12、用支出法核算GNP时,政府公债利息不应计入GNP中。
13、用收入法核算国民生产者总值时,资本折旧应计入GNP中。
14、只有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时,I=S恒等式才成立。
15、农民生产并用于自己消费的粮食不应计入GNP。
16、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产出一定等于收入,但不一定等于支出17、当我们测度一个特定时期所发生的事时,我们涉及的是一个流量18、在行民收入核算时,政府为公务人员加薪,视为府购买。
19、储蓄要求一部分现有产不被消掉。
20、用收入法计算的GP中包括旧,但折旧不属于要素收入参答案:1.T2.F.3.F 4.T 5.F 6.T 7.F 8.F 9.F 10.F 11.F 12.T 13.T 14.F 15.T 16.F 17.T 18.T 19.T 20.T02 选择题1.“面包是最终产品,而面粉是中间产品”这一命题()A.一定是对的B.一定是不对的C.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不对的D.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法判断2.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 )有直接影响A.国内生产总值(GDP)B.国民生产净值(NNP)C.个人收入(PI)D.国民收入(NI)3.下列项目中,( )不属于要素收入,但要计入个人收入(PI)之中A.房租B.养老金C.红利D.银行存款利息4.已知某国的资本品存量年初为20 000亿美元,本年度生产了5000亿美元的资本品,资本消耗折旧是3000亿美元,则该年度的总投资和净投资分别为( )A.5000亿美元和2000亿美元B.25000亿美元和23000亿美元C.5000亿美元和3000亿美元D.15000亿美元和2000亿美元5.属于GNP但不属于NI的项目有(或按收入法计入GNP的有)A.政府转移支付B.企业转移支付C.间接税D.直接税6.GNP与NNP之间的差别是()A.间接税B.折旧C.直接税D.净出口7.用支出法计算的GNP的公式为()A.GNP=C+I+G+(X-M)B.GNP=C+S+G+(X-M)C.GNP=C+I+T+(X-M)D.GNP=C+S+T+(M-X)8.用收入法核算GNP时,不应包括()A.折旧B.间接税C.出售股票的收入D.工资9.用支出法核算GNP时,不应包括()A.政府转移支出B.消费者对消费品的支出C.企业投资D.政府购买10.当GNP大于GDP时,则本国居民从国外得到的收入()外国居民从本国取得的收入A.大于B.等于C.小于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11.以下()不属于国民收入核算的同一类A.利润B.政府转移支付C.企业净利息支付D.租金收入12.以下不能计入国民收入的有()A.政府转移支付B.工资C.资本折旧D.间接税13.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是()A.收入及增长分析B.收入与就业分析C.失业与通货膨胀分析D.通货膨胀与增长分析14.下列各项指标中,是由现期生产要素报酬加总得到的是( )A.国民收入B.国民生产总值C.可支配收入D.国民生产净值15.在四部门经济中,GDP是指( )的总和。
宏观经济学1. 1、三部门经济的有效需求决定模型中,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时候,政府可以采用()的办法维持经济发展。
[单选题] *提高准备金率财政赤字(正确答案)提高银行利率财政盈余2. 凯恩斯的反危机政策不包括()。
[单选题] *A、发放钞票B、深矿埋金C、抑制消费(正确答案)D、挖沟填沟3. 消费函数C=a+bY中的Y指的是()。
[单选题] *A、支出B、投资C、消费D、收入(正确答案)4. 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是指由于政府支出的增加使利率水平(),从而抑制了部分社会投资的现象。
[单选题] *A、上升(正确答案)B、基本保持稳定C、下降D、大幅度波动5. IS-LM模型中,代表货币供给的是()。
[单选题] *A、 IB、 SC、 M(正确答案)D、 L6. 通常构建有效需求决定模型的时候,最简单的起点是两部门经济,即宏观经济只有()组成。
[单选题] *A、市场和企业B、居民和企业(正确答案)C、市场和政府D、居民和政府7. 费里德曼针对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给中国和日本提出的解决方式是()。
[单选题] *A、大幅度提高利率B、人为制造通货膨胀(正确答案)C、人为制造通货紧缩D、大幅度提高政府投资8. 中国经济增长率每降低一个点,可能增加的失业人口数量为()。
[单选题] *A、 1400万-1600万B、 1200万-1400万C、 1000万-1200万D、 800万-1000万(正确答案)9. 不同于古典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提出的货币需求理论增加了()。
[单选题] *A、预防性货币需求B、投机性货币需求(正确答案)C、交易性货币需求D、支付性货币需求10. 如果政府忽略了政策时滞的影响,在正确的时间点之后才出台相应的扩张政策,会对经济造成的影响是()。
[单选题] *A、经济增长低于正常可控范围B、经济缓慢下滑C、经济增长率超出正常可控范围(正确答案)D、经济迅速下滑11. 根据索洛模型,一个社会的经济增长一般不取决于()。
宏观经济学一、判断题1.国名生产净值减去企业间接税等于国名收入。
(√)2.总投资和净投资之差就是GDP和NDP之差。
(√)3.转移支付增加了,GDP也会增加。
(√)4.所得税提高了,GDP也会增加。
(×)5.政府购买增加了,储蓄也会增加。
(√)6.自主性消费增加,将导致储蓄的增加。
(√)7.如果b增加,收入将会减少。
(×)8.IS曲线右移,会增加y并降低r。
(×)9.使IS或LM曲线发生移动的任何因素都将改变AD。
(√)10.若G供给减少或r上升,则LM曲线向右移动。
(×)二、选择题1.一国的GDP<GNP,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去得的收入(B)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小于B.大于C.等于 D三种情况都有可能2.下列项目中,不是要素收入的是:(C)A.总统薪水B.股息C.公司对灾区的捐款D.银行存款者去得的利息3.下列项目中,不属于政府购买的是:(B)A.地方政府办三所中学B.政府给低收入者一笔住房补贴C.政府订购一批军火D.政府给公务员增加薪水4.其他条件不变,厂商投资增加将引起:(B)A.国民收入增加,但C水平不变B.国民收入增加,同时C水平提高C.国民收入增加,但C水平下降D.国民收入增加,S水平下降5.如果由于计划投资支出的减少而导致原来GDP的均衡水平改变,可以预期:(C)A.GDP将下降,但S将不变B.GDP将下降,但S将上升C.GDP和S都下降D.GDP不变,但S下降6.四部门经济与三部门经济相比,乘数效应:(B)A.变大B.变小C.不变D.不能确定7.如果MPS=0.3,投资支出增加60亿元,可以预期这将导致均衡GDP水平增加:(D)A.20亿元B.60亿元C.180亿元D.200亿元8.如果b=0.8,在没有所得税的情况下,转移支付乘数是:(A)A.4B.5C.6D.89.如果b=0.75,税收增加10将会导致S改变:(B)A.-30B.-10C.10D.3010.如果政府支出的增加与政府转移支付的减少相同时,y:(B)A.不变B.增加C.减少D.不相关三、填空题1.自主C变化与投资变化一样,具有同等的乘数效应。
2.增加税收和增加政府购买支出的作用相反。
3.增加政府购买支出的同时,增加等量税收,y将增加,增加的量=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量或税收的增加量。
4.税收乘数与转移支付乘数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增加转移支付的同时,增加等量税收,其净效应为0;国民收入不变。
5.对外贸易乘数K=1/1-b+m。
6.如q<1,就不会有投资;如q>1,就会有新的投资。
7.派生存款公式:D=M*1/R,1/R为G的乘数。
8.在凯恩斯区域:扩张性财政政策:r不变,y增加;扩张性G政策:r不变,y不变;财政政策有用,G政策无用。
在中间区域:扩张性财政政策:r提高,y增加;扩张性G政策:r下降,y增加;财政政策和G政策都有用。
在古典区域:扩张性财政政策:r提高,y不变;扩张性G政策:r下降,y增加;财政政策无用,G政策有用。
9.在凯恩斯区域,扩张性政策,AD右移:p不变,y不变;在中间区域,扩张性政策,AD右移:p提高,y增加;在古典区域,扩张性政策,AD右移:p提高,y不变。
10.通货膨胀率=G工资增长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11.在长期中,菲利普斯曲线不再向右下方倾斜,而是一条垂直线,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不存在。
12.净出口正向的取决于e,净出口反向的取决于实际收入。
13.K是从利率低的国家向利率高的国家流动。
14.在固定汇率制下,IS-LM-BP模型说明:一国无法实行独立的G政策。
15.在浮动汇率制下的K完全流动,厨楼增加对于均衡产出没有持久性的影响。
16.人均产出呗配置于三种用途:①人均消费C/L;②为每一人配备更多的K设备△k(K深化或K加厚);③为每一新增加人口配备平均数量的K设备nk(K广化或K加宽)。
17.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渊源:G主义的理论是新G数量论和自然率假说。
18.意料之中的原因造成AD变动只会引起P水平提高或下降,而不会使就业量或收入改变。
19.即使存在理性预期,P和y也会因意料之外的原因而发生波动,国家不能用经济政策使之稳定。
20.GDP: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应用生产要素所产生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NP: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计算GDP的两种方法:支出法:GDP=C+I+G+净出口(x+M)收入法:GDP=要素收入+间接税+折旧四、名词解释1.内在稳定器:政府的税收制度和支出形成的财政政策,对经济起着自动而及时的稳定作用,它会在AD不足时,引起政府支出的增加和税收的减少,有助于抑制经济收缩;当AD过度时,引起政府支出减少和税收增加,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
这种政府收入和支出的自动化,对经济的稳定作用称为内在稳定器。
2.挤出效应:政府支出不同于私人部门的支出,政府支出的增加会导致资源流出私人部门,从而挤占了私人投资,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导致市场利率提高,从而抑制本来就已不足的I需求和C需求。
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这种作用称为挤出效应。
3.资本(K)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其内名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
公式:R(I)=R1/(1+r)+R2/(1+r)2+R3/(1+r)3+…+Rn/(1+r)n+J/(1+r)n4.流动偏好陷阱(凯恩斯陷阱):当利率极低时,人们认为利率不再下降,有价证券的价格也不再上升,一旦有价证券的价格下跌,造成的损失将很大,从而把有价证券全部换成G,G投资需求无穷大,不再购买有价证券,而是有多少G就持有多少G。
这种现象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5.萨伊定律: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一种产品一旦生产出来,就会立即为其他产品提供一个和它自己价值完全相等的市场,有一个供给量就会有一个相应的需求量。
经济社会的产生活动能够创造出足够的需求来吸收它所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存在着走向充分就业均衡的必然趋势。
6.自然失业率:充分就业下的失业率,即摩擦失业,结构性失业和自愿失业占全部劳动人口的比重;由“自然”原因造成,与经济运行机制无关,它是在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下的失业,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造成通货紧缩。
7.菲利普斯曲线: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提出的说明失业率与G工资增长之间交替关系的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后来的经济学家吧它改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把它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和需求管理的工具。
8.理性预期:在有效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五、简答题1.乘数原理及其发挥作用的限制条件乘数原理:关于投资变化与国民收入变化之间关系的一种理论,即当总投资增加时,由此而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增加量将是投资增量的k倍(△y=K*△I),这个k就是投资乘数,它实际上表示的是投资增加将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到什么程度的系数,即k=1/1-b。
限制条件:①社会过剩生产能力的大小:生产能力大,作用大;能力小,作用小;如果没有过剩生产能力,没有闲置资源,I增加引起的C增加不会引起生产增加,只会引起物价上涨。
②I和S的决定相互独立:如不独立,I↑→γ↑→S↑→C↓→AD↓③G供应量是否适合支出增加的需求:G供应链受到限制,I↑→γ↑→I和C↓→AD↓④增加的收入不能用于购买进口货物2.如何利用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当AD<AS,失业持续增加时,要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减少税收,刺激AD 以解决失业问题;当AD>AS,物价持续上涨时,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政府支出,增加税收,抑制AD,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
这种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称为补偿性财政政策。
3.如何利用G政策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1)法定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上交央行的准备金总额与存款总额的比率。
经济过热,物价持续上升,央行提高准备金率,降低G乘数,G供给量减少,利率提高,抑制I需求和C 需求;反之,经济过冷,物价下降,央行降低准备金率,提高G乘数,G供给量增加,利率降低,促进I需求和C需求。
(2)再贴现率:商业银行以具有清偿能力的票据向央行借款时,如央行认为经济过热,物价持续上升,提高再贴现率,缩小贴现量限制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货币供应量减少,利率上升抑制I需求和C需求;反之,经济过冷,物价下降,降低再贴现率,扩大贴现量提高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货币供应量增加,利率下降,促进I需求和C需求。
(3)公开市场业务:央行在K市场买卖政府债券,以调节G供给量的活动。
经济过热,物价持续上升,央行卖出政府债券,G供应量减少,利率提高,抑制I需求和C需求;反之,经济过冷,物价下降,央行买入政府债券,G供应量增加,利率降低,促进I需求和C需求。
4.G主义的政策主张①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私人投资会随政府支出的增加而减少;过度的政府开支也会带来通货膨胀。
因此,财政政策不但无效,反而对经济有害。
②反对“斟酌使用”的G政策:经济政策,特别是G政策具有滞后性。
③力主单一政策规则:在无通货膨胀情况下,按平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加人口增长率来规定并公开宣布一个长期不变的G增长率,是G政策唯一的最佳选择。
即以G供给量作为G 政策的唯一控制指标,而排除利率、信贷流量、准备金等因素的政策建议。
六、计算题1.设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C=60+0.75y d,I=46,G=50,R=36,Tg=4+0.2y,求:①均衡国民收入;②其他条件不变,要达到充分就业均衡收入500,G应为多少?解:①均衡国民收入Y=1/[1-b(1-t)+m]*(a+I+G+X-bTa+bR-Ma)=1/[1-0.75(1-0.2)+0]*(60+46+50+0-0.75*4+0.75*36-0)=450②要达到充分就业均衡收入500,G应为:500=1/[1-0.75(1-0.2)]*(60+46+G-0.75*4+0.75*36)G=702.设C=200+0.5y,I=800-5000r,L=0.2y-4000r,m=100。
写出:①IS曲线方程;②LM曲线方程;③IS-LM模型的具体方程,并求均衡国民收入和利率。
解:①IS曲线:Y=C+S,C=X+by,S=-a+(1-b)y, I=S800-5000r=-200+(1-0.5)y1000-5000r=0.5yr=1/5-y/10000②LM曲线:L=M0.2y-4000r=100r=1/2000*y-1/40③r=1-y/10000r=y/2000-1/40→r=0.05y=15003.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人均生产函数为y=f(k)=2k-0.5k2,人均储蓄率为0.3,人口增长率为0.03,求:①使经济均衡增长的k值;②与黄金律相对应的人均资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