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文献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21.52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一、文献综述近年来,伴随着快速的经济全球化进程,经济发展过快而引发的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交通安全等问题日益显现。
而铁路产业的优势由此凸显,各国政府加大了对铁路产业的财政投入和扶持力度,国内和国际铁路市场都出现了大力发展的态势。
关于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国内外学者都做了相关的研究。
国外的研究主要侧重定性研究。
比如,Lalive和Schumtzler(2008)认为,在具有完全竞争的竞标模式下的市场采购带来的效率将高于传统的模式,从而有利于提高铁路运输设备的竞争能力;Fumitoshi Mizutani 和Hideo Kozumi(2009)通过对日本的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日本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发展与日本所指定的标准化制造高度相关。
国内学者对于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的研究较少。
郑昌泓(2007)实证研究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且对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战略体系进行了阐述;杨亚琴和李红昌(2010)采用SWOT方法对我国高铁内外环境分析,并得出结论:研发投入对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企业的竞争力影响最大。
二、中国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的贸易新特点(一)铁路运输设备进出口总规模持续扩大根据UNcomtrade数据,1995—2014的20年间中国铁路运输设备进出口总额从2.55亿美元升至54.5亿美元。
其中进口总额从1.91亿美元上升至16.6亿美元,年均增幅11.4%;出口总额从0.64亿美元攀升至37.9亿美元,年均上涨22.6%。
2021年以后,受金融危机后国际市场需求回暖的带动,中国铁路运输设备出口全面上扬,2021年创下新高,出口总额达到44.94亿美元,同比增长51%。
(二)新兴经济体逐渐成为我国铁路运输设备的主要贸易伙伴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我国铁路运输设备出口的主要目的地包括东盟、阿根廷等国家,对这些国家和地区出口合计占同期出口总值的51.6%。
FDI影响出口竞争力的因素分析与研究综述王雪珂[内容提要]本文在系统疏理国内外学者对FT)T与出口竞争力关系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深入地探讨了FDI影响东道国出口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并采用1999—2005年中国第二产业的行业面板数据,构建了ECI指数计量模型,对FDI影响行业出口竞争力的各因素研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
[关键词]FDI出口竞争力因素分析作用机理一、文献回顾FDI的理论研究,基本上围绕两大主题而展开,一是什么因素引起FDI,即FDT产生和发展的动因问题;二是FUT的效应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的加剧和跨国公司的发展,有关FDI与贸易关系研究的重点正在发生转移,FDT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问题开始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并日渐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
下面就这一问题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一)FDI与出口竞争力的理论研究进展早期的研究受传统贸易理论影响,普遍认为FDI与母国出口贸易之间存在替代或互补效应,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学者放松了H—O模型中的假设条件,将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干中学”、外部性以及国家之间的技术差别等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忽视的因素,51人这一研究领域,得出了FDI对母国出口具有正面效应的结论.马库森、斯文森、马库森和斯文森认为国际要素流动的增加会促进国际商品贸易增长,从而得出了FDI具有促进母国出口增长的结论。
赫尔普曼、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构建了基于水平差异化商品的一般均衡模型,证明了在要素禀赋不对称和规模报酬递增的条件下,由于跨国公司的专有资产很难通过外部市场达成交易,因而产生大量的公司内贸易和中间产品的需求,由此带动了母国的出口贸易.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把产品的成长内生化,证明在一个动态的模型中FDI和贸易可以是同时扩大的.该模型还表明,随着FDI的增加,人力资本丰富的国家将会逐步增加总部服务(如研究与开发等)和中间产品的出口。
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动态与趋势一引言30多年的改革开放,将中国经济推到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中国的工业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然而,我们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企业与各国企业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唯有不断提升竞争力,才能在高速发展的今天不断发展壮大。
如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以增强自身的优势便成了各个企业关心的热点话题。
另外,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来看,某产业中的人力资本和技能水平是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从西方的发展史来看,在早期实物资本的积累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随后技术进步却逐渐改变了经济增长方式,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实现了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这凸显了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和其他无形资产在经济增长中的显著作用。
从经济增长的总量来看,一国国民的人力资本和技术水平对经济的增长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持久驱动力。
舒尔茨等人力资本理论大师认为,相对于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显著,其收益率远高于其他资源的收益率,可以说,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它已取代物质资源成为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
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在知识经济社会,技术、知识更为复杂、细化,环境变化更快,管理者不可能对涉及企业经营的所有技术、知识都精通或了解,而作为专门知识拥有者的知识型员工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比管理者更了解,并且能灵活地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
可见,掌握专业知识的员工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所在,也是构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21世纪管理的最重要贡献也在于如何提高知识型员工的生产率。
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竞争优势,将主要体现在通过智力资本实现的资源最佳配置及人力资源的开发能力上,因此人才对企业提升竞争力具有决定性影响。
已有文献多从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定性分析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
关于四川省食用菌行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随着食用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很多经济学家也逐渐关注食用菌这一新的商业领域,经济学家对食用菌在国内的发展进行了很多研究,食用菌产业的扩大以及全球食用菌的发展也吸引了众多经济学家对食用菌出口,全球贸易动向进行研究。
目前相关文献的研究主要分为了食用菌在全球的生产和贸易动向、中国食用菌的贸易发展和竞争力,以及国际竞争力三个方面。
【关键词】食用菌行业贸易动向国际竞争力一、食用菌在全球的生产和贸易动向1978年世界食用菌年总产量仅有1.06×106 t,到2002年世界食用菌产量突破1.o×107 t.达到1.23x107 t,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2.57x107 t,且增量主要来自亚洲发展中国家,其中又以中国增长速度最快(李鹏,李波,张俊飚 2010)。
由此可见,世界食用菌产量近年来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
乔雯、杨平、易法海(2008)对世界蘑菇的贸易动向进行了分析.指出世界蘑菇的生产和贸易主要集中在驱洲、欧洲与北美洲。
中国、荷兰、法国等主产国同时也是重要的蘑菇出口国。
有关世界食用菌的贸易动向在相关的文献中有代表性的是张树庭(2000)分析了1981—1997年世界食(药)用菌生产栽培情况,认为亚洲是世界食用菌最重要的产区,1997年亚洲食用菌产量份额为74.4%,且我国已成为食用菌生产与消费大国;吴锦文(2000)年对国外食用菌生产、进出口贸易与市场行情进行了介绍。
得出了两点有借鉴意义的结论:蘑菇是世界食用菌生产的最大菇种之一。
我国与美国是最重要的蘑菇主产国:世界蘑菇贸易以蘑菇罐头为主,新鲜、盐渍与干制蘑菇的贸易量较少。
曹佳、安玉发、陈丽芬(2006)认为中国、美国、荷兰、法国、西班牙是世界主要的食用菌生产大国,其中中国位居首位,年均产量比第二位的美国多100 万t。
这方面的研究者多为从事食用菌研发的技术专家,研究的主要不足在于有关生产与贸易的数据陈旧,缺乏来源与口径的一致性。
企业市场竟争战略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 国外研究现状“战略管理”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提出的,随着“战略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中的不断发展,至今,“战略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目前,国外企业战略研究方向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企业在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这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战略选择时常常要探讨的,也是国外学者研究的重点。
目前学者们在研究中往往会选择一个具体的企业实例,然后分析这个企业在特定时间特定情境下的战略选择情况。
Ponomarev曾经以乌克兰电力公司为具体企业,采用案例分析法,利用SWOT矩阵、波特五力模型等分析工具,从企业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企业本身的优势与劣势来进行分析,并依据这些分析结果制定了乌克兰电力公司的企业战略。
Bandic等人则是从外部环境中的两个因素——政治环境与经济发展情况,探讨了克罗地亚的建筑公司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该如何改变现状,重新制定新的公司运营方向。
其二是企业战略中的转型问题。
企业的战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动态变化,不断改进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是变化的越来越快,而企业要想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来,就不得不做出战略转型来适应环境,适应世界的变化。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柯达公司就因为没有顺应时代潮流,从而从世界上最大的胶卷生产商沦落到破产。
因此,企业顺应时代进行战略转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企业进行战略转型的路径与方法,以及在转型过程中受到哪些因素影响、起到重要作用,这些也是国外学者研究的重点。
Heiser学者探索了领导者以及领导力在企业进行战略转型中的影响以及发挥的作用,认为在企业进行战略转型决策时,变革型的领导时最优的,能够带领企业积极探索,成功进行战略转型。
Oliver等学者则是选择了一家自媒体公司,探索了企业如何在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成功抓住技术变革带来的新的机会,从而实现企业战略转型以应对市场变化。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学年论文注意!word文件名用”学号+姓名”格式,如: XC07270102王小峰注意奇数页页眉和偶数页页眉的设置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文献综述(文章标题用黑体,三号,居中)班级:10国贸班学号:Xc08640127 姓名:(此处写清楚班级、学号、姓名,宋体,四号,居中。
)摘要: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一是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理论研究,二是关于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文章对学者们关于国际竞争力的测度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综述,最后评述并提出了国际竞争力研究及发展的新方向。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电子商务;综述(摘要及关键词用楷体,小四。
“摘要”、“关键词”两词要加黑。
摘要字数300字左右,关键词3-5个,中间用分号隔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面不用分号)(以下正文部分皆用小四,宋体。
每段开头首行缩进2字符,参考文献引文方式如范文所示红色的[1]、[2]、[3]等……用上角标、方括号标示在引文右上角,并与最后的参考文献列表相对应。
)一、引言文献综述的一级标题以“一、二、….”这样连续编号,二级标题以“(一)(二)…….”对应连续编号,三级标题以“1.2.…….”对应连续编号,四级标题以“(1)(2).…….”对应连续编号。
(一)研究意义(二)相关概念的界定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一)Web2.0概念的产生背景及定义1. 产生背景Web2.0的出现从2003年第一个真正Blog(Web Log)的出现开始,……..学年论文题目2. 定义究竟什么是Web2.0?Web2.0没有很精确的定义,…….(二)国内外现状1. Web2.0目前主要应用与Web2.0相关的技术和新应用有很多,而且大多是彼此相关的,…….三、总结与Web2.0相关的技术和新应用有很多,…….四、参考文献中文宋体,英文times new roman,五号,段前段后0行,1.25倍行距,序号用方括号包含,悬挂缩进0.74cm。
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文献综述摘要:把“竞争力”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进行系统地研究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
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世界上许多国家日益关注竞争力的研究,竞争力理论也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在经济领域被广泛应用。
该文试图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来研究国际竞争力理论的发展,以期形成一个国际竞争力理论发展的脉络。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企业;产业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学术界主要从宏观、中观、微观这三个角度来研究的。
宏观研究角度主要从国际贸易的方向来研究;中观研究角度主要以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为代表;微观研究角度主要以企业的某种能力作为研究对象。
一、从宏观角度研究国际竞争力(一)从国际贸易角度来研究从国际贸易角度来研究国际竞争力,大多认为一国的竞争力体现在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因此,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可以用其外贸竞争力来衡量。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提供了具有不同优势的国家之间的分工和交换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每个国家的自然禀赋和后天的条件各有不同,这就为国际分工提供了基础。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在于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异,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此时各国通过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就可以获得比较利益。
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用生产要素的丰缺程度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认为商品价格的绝对差异是由于:生产要素的供给不同以及不同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
二战后,随着新科技革命和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化,国际贸易的研究转向从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信息等新要素来研究国际贸易优势。
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包括以下理论:人力资本说、研发学说、技术进展论、信息贸易理论等。
归纳起来,这种国际竞争力理论认为,一国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一国或地区的劳动、资源禀赋、人力资本、研发、信息、技术进步、规模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相对于别国或地区拥有优势,则在贸易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中国光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摘要】我国和美国在光伏产品上发生了巨大的贸易摩擦,为了探究我国光伏产品的成本和利润及在哪一环节具有竞争优势,值得对我国光伏产业进行研究。
本文中使用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进出口价格比等指数对我国光伏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的分析。
从总体来说,我国在光伏产业中是有竞争优势的,但是在关键的硅材料提纯和光伏系统的应用方面处于竞争劣势。
【关键词】光伏产业;实证研究;国际竞争力一、文献综述(一)光伏产业特征的介绍光伏产业特征:由于太阳能级的硅材料要求纯度99.99%以上,对技术和资本要求都高,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
虽说拉晶炉和铸晶炉等生产设备现在已较便宜,但是因铸锭和切片环节仍需众多工艺属于技术密集型。
制作电池片和组装属于加工环节,属于劳动密集型。
发电系统要有太阳能电池板、充电控制器、逆变器、蓄电池组等,显然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
我国的光伏企业尚德、英利绿色、晶澳、天合光能基本上在国际上都在排名前十,这可以说明我国光伏产业的具有竞争力但是很多的文献表明我国光伏产业竞争力弱。
介于这个原因和我国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我们对光伏产业竞争力进行研究。
(二)文献综述国内对光伏产业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从政策角度、产业角度等对我国光伏产业进行研究。
从政策角度分析的有如下等:赵玉文(2003)指出我国的政策法规对促进光伏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沈辉、舒碧芬、闻立时(2005)通过结合我国太阳能光伏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制定优先利用太阳能政策等方面的内容。
肖庆文(2009)指出在我国技术空心化的情况下,需要需求政策鼓励从而快速实现光伏发电技术的产业化。
从产业角度分析如下:周四清(2007)通过结合产业组织理论提出我国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闻立时(2009)指出在金融危机下,通过提高技术可以促进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
王晓宁(2009)根据我国光伏产业的产业链的状况,针对我国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王发明(2009)阐述了光伏产业全球价值链的空间分布、空间特征及治理结构最后提出了我国光伏产业升级的条件、路径和方式。
环境管制与企业国际竞争力:一个文献综述
许士春;何正霞;魏晓平
【期刊名称】《商业研究》
【年(卷),期】2009(000)009
【摘要】环境管制与企业国际竞争力问题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有关这些问题的研究主要通过分析环境管制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以及环境管制政策工具的优化选择.通过生产成本、贸易、投资、技术创新和环境政策优化等研究视角,对国外相关文献及其最新研究进展进行评述,以利于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
【总页数】4页(P34-37)
【作者】许士春;何正霞;魏晓平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江苏,徐州,221116;徐州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江苏,徐州,221009;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0
【相关文献】
1.政府管制的法经济学解释:一个文献综述 [J], 吴伟
2.区域创新环境、绿色技术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一个文献综述 [J], 王鹏
3.制度环境与企业家精神一个文献综述 [J], 裴志伟;邵传林;张自卿
4.制度环境、金融发展与企业研发投资:一个文献综述 [J], 邵传林;邵姝静
5.晋升激励和财政分权下的环境管制:一个文献综述 [J], 刘志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市场竞争研究进展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文献综述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它能够帮助读者了解当前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研究现状。
本文将重点关注市场竞争研究领域的文献综述,探讨市场竞争研究的发展历程、主要研究内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市场竞争研究的发展历程市场竞争研究作为市场营销领域的重要分支,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演变。
早期的市场竞争研究主要集中在竞争战略、市场定位和市场份额等方面,强调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学术研究的深入,市场竞争研究逐渐拓展到了竞争动态、竞争优势、竞争战略执行等更加细分和专业化的领域。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加剧,市场竞争研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数字化营销、电子商务、大数据分析等新兴领域的兴起,为市场竞争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研究内容。
同时,全球市场一体化的趋势也促使市场竞争研究走向国际化和跨学科化,与国际市场竞争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
二、市场竞争研究的主要内容1. 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市场竞争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企业如何制定有效的竞争战略,实现持续的竞争优势。
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学者们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分析,探讨了不同类型企业的竞争战略选择、资源配置和核心能力建设等问题,为企业提供了战略决策的理论支持。
2. 市场定位与产品差异化市场定位和产品差异化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常用的策略手段,也是市场竞争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产品定位和品牌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学者们探讨了企业如何通过差异化竞争实现市场份额的增长和盈利能力的提升。
3. 市场营销与消费者行为市场营销和消费者行为是市场竞争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的是企业如何通过市场营销活动和产品创新来满足消费者需求,提升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消费者行为研究则着眼于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心理和行为过程,揭示消费者偏好、购买动机和消费行为的规律,为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读书笔记用比较规范的本子写你阅读的文献的核心内容,没有标准格式,自己前后格式要统一,手写,尽量多写。
开题报告后面会统一发模板,先不写。
文献综述字数要求5000左右,参考格式如下:《浙江省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文献综述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服务贸易竞争力现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标准。
近年来,浙江的国际服务贸易交易额有快速的增长,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提高浙江省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成为浙江省建设外贸强省的关键。
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对浙江省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及如何提升浙江省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提出了意见。
笔者在论文中,根据权威机构披露的有关信息,运用国际竞争力的有关理论,对浙江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了评价,提出了一些提升浙江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建议。
关键词:服务;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快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的热点现象,服务贸易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部分,成为衡量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和国际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服务贸易额有了较快的增长,但是浙江服务贸易结构还不合理,改善浙江省服务贸易的结构对于提高浙江省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意义重大。
1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著名经济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超越了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和资源禀赋理论。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建立在其“钻石模型”基础上。
该理论将国家和产业的竞争优势归结到四大因素外加机会和政府因素,共同构成了“钻石模型”,一个国家要促进经济实力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必须要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重视国内市场的需求,重视科技和人力资本,重视企业的创新能力,此外还要把握好世界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服务贸易的开放度提出了相关的计算公式,它是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占该国GDP的比重,即ODS=(Si+Sx)/GDP,其中ODS(OPEN DEGREESYSTEM 开放体系指标)表示服务贸易的贸易开放度,Si、Sx分别表示服务贸易进口额和出口额。
纺织业出口现状及国际竞争力分析-纺织技术论文-轻手工业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纺织产业作为绍兴市的支柱产业,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绍兴纺织业的出口现状及国际竞争力状况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清晰地展现绍兴纺织业的优势和劣势,也能为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关键词】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集群;钻石模型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纺织服装业持续快速发展,多年之前就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的生产国和出口国,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额仅占世界纺织品出口总额的4%,2001年加入WTO后,纺织品服装的对外贸易呈现出飞速发展的势头。
到2016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额已占世界纺织品出口总额的36.22%,成为名副其实的纺织服装出口大国。
中国加入WTO有利于中国改善国际贸易环境,扩大出口市场,调整产业结构,但是全球纺织品贸易配额制的废止并没有实现国际纺织品贸易真正的自由化,相反,某些国家因为自己的利益大肆鼓吹“中国纺织产品威胁论”,导致许多国家纷纷对中国的纺织产品实施反倾销、技术壁垒、环保壁垒、特别保障措施等一系列措施。
而绍兴素有“纺织之乡”的美誉,且绍兴纺织业的外贸依存度很高,2017年全年,绍兴市纺织产品的出口总额为1127.04万美元,全市出口总额为1852.02万美元,纺织品出口总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0%以上。
因此,在日益变化和激励竞争的国际贸易环境下,绍兴纺织企业需要调整自己的国际市场战略,积极应对各种机遇和挑战。
二、文献综述(一)国际上对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在研究产业竞争力的学者中最著名的当属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波特教授从1980—1990年连续出版了4本专著,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他在《国家竞争优势》[1]一书中提出的“钻石”模型,目前仍被广泛应用于纺织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中。
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文献综述
摘要:把“竞争力”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进行系统地研究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
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世界上许多国家日益关注竞争力的研究,竞争力理论也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在经济领域被广泛应用。
该文试图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来研究国际竞争力理论的发展,以期形成一个国际竞争力理论发展的脉络。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企业;产业
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学术界主要从宏观、中观、微观这三个角度来研究的。
宏观研究角度主要从国际贸易的方向来研究;中观研究角度主要以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为代表;微观研究角度主要以企业的某种能力作为研究对象。
一、从宏观角度研究国际竞争力
(一)从国际贸易角度来研究
从国际贸易角度来研究国际竞争力,大多认为一国的竞争力体现在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因此,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可以用其外贸竞争力来衡量。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提供了具有不同优势的国家之间的分工和交换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每个国家的自然禀赋和后天的条件各有不同,这就为国际分工提供了基础。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在于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异,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此时各国通过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就可以获得比较利益。
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用生产要素的丰缺程度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认为商品价格的绝对差异是由于:生产要素的供给不同以及不同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
二战后,随着新科技革命和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化,国际贸易的研究转向从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信息等新要素来研究国际贸易优势。
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包括以下理论:人力资本说、研发学说、技术进展论、信息贸易理论等。
归纳起来,这种国际竞争力理论认为,一国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一国或地区的劳动、资源禀赋、人力资本、研发、信息、技术进步、规模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相对于别国或地区拥有优势,则在贸易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二)从国家的角度来研究国际竞争力
1985年美国总统产业竞争力委员会将国家竞争力定义为:“在自由和公平的市场环境下,生产经得住国际市场检验的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保持和扩大其国民实际收入的能力”。
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则通过揭示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及其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来研究国际竞争力。
WEF把国际竞争力不断由微观层次向宏观层次发展,认为国际竞争力是决定一个国家生产力的一系列要素、政策和制度的集合。
IMD于1996年发表了《世界国际竞争力年鉴》中,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或一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
二、从中观角度研究国际竞争力
学术界从中观角度把国际竞争力界定为一个产业的某种能力。
1990年,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从产业角度定义国际竞争力,认为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有四个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的表现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并且在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影响因素:政府与机会。
韩国学者乔东逊以韩国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九要素模型”,认为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可分为两大类: (1)“物质”要素。
它包括资源禀赋、商业环境、相关和支持产业、国内需求,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特定时间内一国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2)“人力”要素。
它包括工人、政治家和官僚、企业家、职业经理人,他们创造和控制4个“物质”要素,促使一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此外,机遇作为一个外部要素
与上述8大要素共同构成一国国际竞争力。
三、从微观角度研究国际竞争力
从微观层次来研究国际竞争力,则是把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方向定为企业的某种能力。
Cohen and Zyman 于1989年从基于市场的角度来研究国际竞争力,认为一个企业是否有竞争力,在于这个企业能否在建立和保持市场地位的同时获得利润的能力。
Hide Yamashita认为,竞争力是企业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保持长期而稳定的竞争优势。
另外,Peter J Buckley认为竞争力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和动态的概念,因此把竞争力定义为将潜力转化为业绩的过程,一个竞争潜力、竞争过程和竞争业绩相互作用的过程。
IMD提出了关于国际竞争力的计算公式:竞争力资产×竞争力过程=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曹远征,孙安琴.国际竞争力概念翻新,世界龙虎榜重新排名[N],经济日报,1995-8-23.
[2]赵彦云,李静平.当代国际竞争力理论及其应用[J].中国人民大学报,19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