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病毒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68.50 KB
- 文档页数:5
第五章病毒教案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说出病毒的主要特征2.描述病毒的繁殖过程3.通过观察老师的讲解及绘制病毒的繁殖示意图,形成知识体系,同时培养动手能力、绘画意识。
4.通过了解病毒的繁殖过程,关注病毒与人类的生活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病毒的主要特征、病毒的繁殖过程2.教学难点:病毒的繁殖过程三、教学准备:课件四、教学方法:讲授法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同学们,欢迎来到今天的生物微课堂,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病毒的结构和繁殖方式的学习。
前几天,老师看到了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关于一个病毒的自述,一起来看看。
由于我的结构过于简单,连生活中必须的一些酶和细胞器都没有,因此,根本无法独立生活,只能像孙悟空一样生活在别的生物“肚子”里,靠吃现成饭混日子。
【提问】病毒究竟是怎样简单的结构呢?他们是如何生活的呢?(二)新课讲授1.病毒的结构【图片】展示三种不同类型的病毒(杆状的烟草花叶病毒、球状的腺病毒、蝌蚪状的大肠杆菌噬菌体),看看都有怎样的共同特征。
【填空】2.病毒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通过教材阅读,得出病毒结构简单,___(有或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_________中。
离开活细胞后通常会变成________。
4.病毒的种类【讲述】教师讲述:正是因为病毒不能对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的活细胞内,因此我们人为的将病毒寄生活细胞种类的不同将病毒分为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以及细菌病毒,并举出相关例子。
5.病毒的繁殖继续展示病毒的另一段自述内容:而且,我一旦进入到活细胞内,便可随意使用主人的“零部件和设备”,使单独的“一个”快速繁殖成“千千万万个”,这样就可以侵染更多的细胞,将他们变成为我生儿育女的摇篮。
【提问】病毒是怎样由“一个”快速繁殖成“千千万万个”呢?【视频】展示教师手绘病毒的繁殖过程,一边绘制一边讲解。
【动画】在对病毒的繁殖过程加以总结,同时概括出新病毒就是由病毒自身的遗传物质及细胞内的物质共同形成的(三)课堂小结同学们,我们一起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来总结一下本节内容吧。
课题:《病毒》一、教学内容分析:《病毒》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的内容。
这节课主要包括病毒的种类、病毒的结构和繁殖、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学习内容。
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绿色植物形态结构、生长与开花结果,动物学习内容分析的主要类群和行为,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特征、繁殖方式及相关利用等内容基础上进行的。
学习完本章内容之后,学生将认识到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有利于学生将对生物的几大类烊有一个整体把握。
同时学生将进一步地认识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根据课程标准,本节课学习病毒的发现和特征,应该同时渗透科学家探索发现病毒的逻辑推理和严谨的科学精神,认同技术进步对于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并引导学生关注病毒对人类的利与弊的辩证认识。
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1)病毒的结构包括内部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外壳;(2)病毒的生活和繁殖方式分别为寄生及自我复制。
”该部分内容在课标中没有明确安排实验或者其他的学生活动,主要考虑到病毒微小,不易观察到,且大多病毒具有危险性,不宜开展生物实验活动。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概括、分析能力不足,需要老师借助视频、图片、模型模拟等方式方法来增强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
病毒的结构简单,使用模型有利于学生更好理解病毒结构的本质。
再基于当前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的社会背景,学生已对病毒有所了解,更有利于开展课程学习。
三、教学目标:1.通过对比分析病毒的结构和视频学习病毒生活方式,概述病毒的结构及复制的繁殖方式,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2.通过分析多种多样的病毒图片和视频资料,从寄生宿主细胞的特点,阐明三类病毒的分类,通过比较病毒与动植物细胞及细菌和真菌细胞的结构异同,归纳病毒的形态特点和营养方式,发展演绎与推理、归纳与总结等科学思维。
3.通过观察病毒的模式图,小组合作制作病毒结构的物理模型;通过观看视频,完成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概念模型,进一步概括病毒的结构特点和繁殖过程,培养识别、分析、归纳综合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
第五章病毒教学设计一.对本节课的基本认识与理解1.本节课的性质、在教材中地位与作用本章内容由原来的七年级上册内容改到八上,有利于学生分清细菌、真菌和病毒。
本课内容从而编排上看便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教材选取了与当前人类生活关系更紧密的常见病毒种类,并介绍了这些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从而体现出生物学与人类的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年级学习生物学的基础,生活中对各种传染病耳闻目染,但因为细菌、病毒都是肉眼难以见到,所以会有很多人把它们弄混,甚至以为是同种生物。
我们在上课中要充分利用学生逻辑思维和想象力,同时尽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建构模型、生成认知。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病毒的种类。
(2)说出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3)列举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运用资料及开展活动,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通过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提高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关爱艾滋病人,共享生命。
三.教学重点:1、病毒的生活结构与繁殖。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视频等教学手段教;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形式学。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第五章病毒一、病毒的发现:伊万诺夫斯基二、病毒的结构:1、没有细胞结构 2、蛋白质的外壳、内部的遗传物质三、病毒的生活:寄生在活细胞中四、病毒的种类:1、动物病毒 2、植物病毒 3、细菌病毒(噬菌体)五、病毒的繁殖:自我复制六、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有害也有利七.课后反思《第五章病毒》课例反思通过本节的讲解,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我发现上课的节奏太快了,没有充分利用好每个环节的时间给学生讲解好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的知识点,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的时间去理解本节课比较难的地方,同时,本节课的课堂习题难度设置较大,给学生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第五章病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病毒的种类.
2.说出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3.列举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比较分析、推理等方法,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与病毒有关的疾病.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
【教学重点】
病毒的主要特征,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
病毒的结构特征与繁殖特点.
【教学过程】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病毒
一.病毒的种类
二.病毒的结构和繁殖三.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设计2024秋季八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病毒《病毒》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科学观念:学生能够理解病毒的基本结构、生活史及其对生物体的影响,形成对病毒的科学认识。
2.科学思维:通过分析病毒的特点和案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理解病毒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3.科学探究: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特别是病毒学领域的兴趣,鼓励他们关注科学前沿,探索未知。
4.社会责任: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了解病毒传播与防控的基本知识,为公共卫生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重点•病毒的基本结构和生活史。
•病毒对生物体的影响及其防治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病毒非细胞生物的特性及其复制过程。
•分析病毒在生态系统中的复杂作用。
四、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教辅资料。
•多媒体课件(包含病毒结构示意图、病毒复制过程动画、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图片等)。
•相关科学文献或网络资源,介绍病毒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多媒体展示:通过图片、动画等直观展示病毒的结构和复制过程。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病毒案例(如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等),引导学生分析病毒的传播途径、危害及防控措施。
•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病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生活实例引入:通过讲述近期流行的病毒性疾病(如流感、COVID-19等)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设疑导入:提问:“病毒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教学•病毒的基本结构:•展示病毒结构示意图,介绍病毒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核酸、蛋白质外壳等)。
•强调病毒作为非细胞生物的特性,即它们不能独立进行生命活动,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
•病毒的复制过程:•播放病毒复制过程的动画,详细解释病毒如何侵入宿主细胞、利用细胞机制进行复制并释放新的病毒粒子。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病毒复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第五章病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出病毒的种类.2.说出病毒的结构和生活.3.列举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收集并整理从书籍、报刊、杂志及网上查询到的有关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的信息,运用资料,了解病毒和人类的关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培养学生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病毒性疾病.【教学重点】病毒的主要特征;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教学难点】病毒的结构和生活.【教学过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了解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导入学习的主题.我们注射的流感疫苗,主要是用来预防流感,流感是怎样的一种疾病?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还知道哪些疾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板书:病毒)学生举例:非典型肺炎、禽流感、乙肝、狂犬病、小儿麻痹症等等.目前,已经发现能够引起人类患病的病毒有1200多种,据统计,在人类的疾病中有60%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发现的过程病毒发现的过程,是人类利用科学技术不断加深对自然认识的一部奋斗的历史.通过病毒发现过程简介,使学生逐步获得对病毒特点了解.将科学发现的过程,始终贯穿于教学之中,这样,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病毒的大小通过引导学生分析:①人们为什么要研究病毒?当人们研究病毒遇到困难的时候又是怎样解决的?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是在同各种疾病(人类、动物和植物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借助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手段逐步认识病毒的.引导全体学生讨论并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如:病毒是怎样对人体造成危害的?病毒是怎样繁殖的?病毒为什么容易发生变异?病毒的结构怎样?病毒有哪些种类?病毒会思考吗?有的疫苗是病毒,可为什么对人体没有害处?病毒和细胞有哪些区别?病毒是怎样传播的?等等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清楚表达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的同时,将这些问题进行归类:属于课堂上要讨论的,标上序号;属于课后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解决的,写在另外的区域;并将要在课堂上讨论的问题分层次,便于在后续的课堂上解决.病毒的种类教师让学生认识到:按一定的标准,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方法.展示狂犬病毒、AIDS病毒、SARS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大肠杆菌噬菌体几种病毒的电子显微镜照片,引导学生对它们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依据.病毒的结构病毒从形态上看千差万别,它们的结构有没有共同之处吧?展示烟草花叶病毒、腺病毒、大肠杆菌噬菌体的结构模式图,引导学生观察结构有没有共同之处.引导学生总结出病毒的一般结构包括:蛋白质的外壳和遗传物质的核心;并把病毒L和细胞进行比较,得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的结论”,知道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病毒的生活方式和繁殖在对病毒的结构特点了解之后,提出:思考: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为病毒,站在病毒的立场选择合适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场所.现在我们知道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假如你是病毒,想要长期生存下去,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让学生再次讨论,病毒是生物吗?学生根据病毒可以繁殖等特点,了解到病毒虽然没有细胞结构,但它仍然是生物,是一种特殊的生物.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本着使病毒为人类造福的思想,提出:思考:最早病毒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因为它能使人、动物和植物患病.当人们对病毒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之后,如果你是科学家,你认为科学技术能否让病毒为人类造福呢?【课堂小结】【课堂练习】教学反思板书设计病毒一.病毒的种类二.病毒的结构和繁殖三.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病毒》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2)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能力目标:(1)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全面、辩证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通过学习能够关注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培养学生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病毒。
(2)通过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二、教学重难点病毒的主要特征;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三、教材分析本章节内容接在细菌和真菌之后,虽然细菌和病毒都是微小的,但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但也属于生物的一类特殊生物。
本章节展示了大量的图片,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方式,便于学生观察,理解病毒结构的特点。
教材从正反两个方面介绍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促进了学生对病毒的作用形成辩证的认识。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生活情境导入:教师咳嗽,陈述病理,让学生思考病因。
问学生老师的感冒是由什么引起的?学生:病毒教师:没错,这正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探讨的一种小生命:病毒。
由此引入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病毒(二)讲授新课:病毒的发现教师提问:对于病毒,人们一开始并不了解,甚至都不知道它的存在,有没有同学知道,是谁发现了病毒?学生:伊万诺夫斯基教师播放PPT,学生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
教师简单总结病毒的发现过程,结合伊万诺夫斯基实验,请学生思考病毒的个头大小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回答。
初步形成病毒个头非常小的概念。
1、病毒的形态小:以纳米为单位,只能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形状:球形、杆形、蝌蚪形。
2、病毒的结构教师带领学生回顾细胞的结构,并强调细胞的结构是生命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
请学生推测,病毒的结构与细胞有什么不同?学生:比细胞简单。
展示三种病毒结构图,请同学总结共同点。
病毒的结构:内部:遗传物质;外壳:蛋白质教师:病毒结构太简单,如何生存和繁殖?学生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师总结:在条件恶劣时形成结晶体度过;病毒靠自己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寄主细胞内的物质合成新的病毒。
教案首页
教学过程
教案尾页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的内容。
教材在介绍动物、细菌、真菌后,本章介绍病毒。
在学生学习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后,再学习病毒这类特殊生命形式,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生物界的几大类群。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病毒的种类、结构、生活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生在七年级学习了“除病毒外,生物由细胞构成”、“生物的结构层次”、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内容,这是学习“病毒”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没有细胞的病毒也是生物。
二、学情分析:
信息的时代,学生通过媒体等渠道初步认识艾滋病、禽流感、非典等疾病,对病毒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病毒是怎样感染人体的,它在人体内是作用繁殖的,它有哪些特征等,学生是知之甚少的。
学生对“辩证的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的了解不全面,有待进一步提高认识。
八年级的学生喜欢推理,但逻辑性不强;热情高,但耐性不足。
需要教师耐心的引导。
诏安一中的学生的素质相对较高,有一定的自学能力,部分的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人“小资料”、“科学*技术*社会”。
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课后“再学习”较自觉。
学生有一定的相关知识,但是不全面。
八、教学反思:
1、过度自然:教学过程对教材的知识点的呈现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衔接。
2、新旧结合: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注重与旧知识的结合。
如生物的特征的回顾。
3、对比分析:教学过程多处采用对比、分析、推理,特别是在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上,通过对比、推理加深学生的认识,如病毒与细胞结构的对比。
由伊万诺夫斯基实验分析推理得出病毒的“小”。
4、学以致用: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病毒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辩证看待病毒的作用,正确的对待艾滋病人及家属。
5、初埋伏笔:教学过程注重为今后的教学服务,如下一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高中的“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在本节课都初见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