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菌种选育的研究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631.50 KB
- 文档页数:18
抗生素的发展和研究进展摘要:名目繁多的抗生素今天已是医院、药房乃至家庭常备的药物。
曾几何时那些猖獗的不可一世的链球菌、结核菌等病菌所引起的细菌性肺炎、脑膜炎、肺结核等疾病还被人们看成必死无疑的不治之症。
自从抗生素问世后,在那些濒死的病人身上出现了“药到病除”的奇迹,把许多病人从死神身边抢救了回来。
在今天,抗生素不但被广泛地用来杀菌治病,还可以用作家禽和家畜的饲料添加剂,减少家禽和家畜的疾病,刺激家畜长大长肥。
关键字:霉磺胺青霉素链霉素超级病菌也许这就是世界,它在给人类带来困苦和灾难的同时,也使人类的精神和智力得到了升华。
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疾病的病因得到科学家们的高度重视,许多病原菌开始被发现。
但要杀灭它们却十分困难。
因为人类研制的药物不仅要杀灭病原菌,而且应对人体本身不造成伤害。
霉在很早以前,中国就开始了利用“霉”治疗疾病的历史。
早期人们对“霉”并不了解,只知用麦曲可以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近年的研究证明,“霉”可能就是繁殖在酸败的麦上的高温菌——“红米霉”。
数世纪前,欧洲、南美等地也曾应用发霉的面包、玉蜀黍等来治疗溃疡、肠道感染、化脓疮伤等疾病。
所以用“霉”治疗疾病很早就有,只是那时不知有所谓的微生物代谢物和抗生物质而已。
19世纪后期,随着疾病的细菌理论被逐步接纳,人们希望能通过药物杀死致病菌,科学家开始了抗生素的探索历程。
1871年,英国外科医生李斯特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被霉菌污染的尿液里细菌不能生长。
19世纪90年代,德国医生Rudolf Emmerich 和 Oscar Low 首次发现了一种有效的治疗药物,一种来自于微生物的绿脓菌酶。
这是在医院里使用的第一种抗生素,但是让人遗憾的是这种抗生素抗菌效力有限,对多数感染治疗无效。
磺胺药1908年,磺胺作为偶氮染料的中间体被合成出来。
1932年, 德国化学家多马克(合成了红色偶氮化合物百浪多息——第一个磺胺药。
为了证实百浪多息的杀菌效果, 多马克做了一项对比试验:给一群健康的小鼠注射溶血性链球菌,然后将这些小鼠分成两组,其中一组注射百浪多息,另一组什么都不注射。
新型抗生素发现与开发的前沿技术和趋势分析新型抗生素发现与开发的前沿技术和趋势摘要:抗生素的发现与开发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然而,由于细菌对传统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增强,寻找新型抗生素已成为迫切的需求。
本文通过对前沿技术和趋势的分析,探讨了新型抗生素发现与开发领域的最新进展。
概述抗生素是指可用于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
自从1928年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以来,抗生素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和养殖业。
然而,随着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增强,传统抗生素已经无法有效对抗多种病原体。
因此,寻找新型抗生素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
前沿技术1. 基因组学基因组学研究可以通过分析病原体的基因组信息,寻找特定的基因或代谢途径,从而发现新的抗生素靶点。
此外,人类与微生物的共生关系也是基因组研究的重要方向。
研究表明,微生物群落的失衡可能与一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因此,通过调节微生物群落可能成为一种新型抗生素开发策略。
2. 生物信息学生物信息学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等方法,快速筛选出潜在的抗生素分子。
通过构建计算模型和预测工具,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在海量的数据中发现新型抗生素结构和作用机制。
3. 拮抗菌和碾压抗菌拮抗菌是指一种微生物通过分泌抑菌物质来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碾压抗菌是指一种微生物通过与其他微生物竞争营养资源来抑制其生长和繁殖。
研究发现,拮抗菌和碾压抗菌机制可以成为开发新型抗生素的策略之一。
4. 抗菌肽抗菌肽是一种天然存在于多种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具有抗菌活性。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改造和合成抗菌肽,开发出了一类新型抗生素。
抗菌肽不仅具有较强的杀菌活性,还具有较低的耐药性和较高的抗炎活性。
趋势分析1. 组合疗法在多重耐药细菌的治疗中,单一抗生素已经越来越无效。
因此,未来的趋势将是通过组合不同抗生素或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来增强抗菌效果。
2. 抗生素修饰通过对传统抗生素的改造,可以提高其抗菌活性和抗药性。
新型抗生素研究报告发现与开发抗生素是人类征服传染疾病的重要武器,但随着细菌耐药性的增加,传统抗生素的效果逐渐减弱。
因此,对于新型抗生素的研究与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最近一篇研究报告指出,新型抗生素的发现与开发是当下医学界面临的重要挑战。
本文将探讨相关问题,希望能够对新型抗生素的研究与开发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研究背景近年来,传染疾病的抗生素治疗效果越来越不理想。
原因之一是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导致传统抗生素对于一些细菌株失去了杀灭作用。
此外,传统抗生素的发现速度相对较慢,且对于一些疾病如结核病、艾滋病等,尚未发现高效的治疗方案。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寻找新型抗生素,以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二、新型抗生素研究方法1. 天然产物筛选法天然产物是一种重要的新型抗生素来源。
研究人员通过对昆虫、动物等生物体内的细菌进行采样,利用分离纯化和鉴定技术,筛选出具有抗菌活性的物质。
随后,对这些物质进行结构修饰和优化,得到更高效的新型抗生素。
2. 合成化学方法合成化学方法是一种常见的新型抗生素研究手段。
研究人员通过化学合成的方式,合成出一系列具有抗菌活性的化合物,并进行药效学和安全性评价。
这种方法可以大大加快抗生素的研发进程,并为深入了解药理学提供重要数据。
三、新型抗生素研发进展1. 抗生素发掘在新型抗生素发掘中,研究人员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分析大量的细菌基因组数据,筛选出可能具有抗菌活性的化合物。
这种方法减少了传统方法中耗时的分离培养过程,提高了抗生素发现的效率。
2. 抗生素设计在新型抗生素设计中,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深入理解细菌耐药机制,并针对这些机制设计特异性的抗生素。
例如,研究人员发现细菌耐药主要是由于药物靶点上的突变,因此他们设计了一些靶向这些突变的新型抗生素,以提高药物的杀菌效果。
四、新型抗生素的前景与挑战新型抗生素的研究与开发对于社会公众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为传染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选择,帮助人们摆脱细菌耐药困扰。
具有抗生素活性的天然产物的研究与开发抗生素是医学上重要的武器,它们能够杀死或抑制病原菌的生长,为治疗感染性疾病提供了有力保障。
然而,由于长期滥用、虚假宣传以及研发困难等原因,抗生素的使用效果出现了下降。
因此,寻找新的抗生素来源成为当前科研界的热点之一。
而天然产物由于独特的结构、多样的来源以及对生物体产生的影响,成为了发掘新的抗生素的热门来源。
从自然中开采抗生素源头天然产物是指植物、动物等自然界中存在的、不经合成化学作用得到的化学物质。
其中有很多具有抗生素活性的成分。
例如青霉素就是从青霉菌中提取并进行部分合成而得到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已经能够从各种微生物、动植物、海洋生物等自然产物中发现新型抗生素。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利用真菌进行抗生素研发。
真菌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被广泛应用在食品、药品、工业、环保等领域。
真菌分泌的代谢产物是其重要活性组分。
由于其化学结构复杂、纯度高以及对细胞作用靶点的特异性,成为了研发新型抗菌药物、抗病毒药物、化疗药物的重要源头。
最近几年来,一直以诺博特在天然菌类中发现并经过改造的青霉素草酸盐为主的第四代抗生素在欧美地区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成为了新的抗生素研发的热门领域之一。
开发利用天然抗生素一般情况下,从天然菌类提取到的生物有效物质的量不足,纯度也不高,药效很难达到开发要求。
因此科学家们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
他们修饰了药物的化学结构,大大提高了其活性和稳定性,达到了开发要求。
同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人工合成出与天然产物类似的物质,也成为了一种新的开发手段。
虽然人工合成的药物符合药效和安全性要求,但是其制造成本和研发难度较高。
相比较而言,天然产物是具有良好药效和广泛应用领域的必要产物。
因此,将天然产物与化学修饰或人工合成的技术相结合,成为了寻找新型抗生素的重要途径。
天然抗生素研究的现状与全世界的医学研究者一起,我国的医学研究者们也在汲取自然的力量,研究抗生素。
目前,我国的科学家们主要对水中、植物和土壤中的生物进行研究,以发现新型的抗生素。
抗生素的研究和开发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抗生素已成为现代医疗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药物。
它们可以有效地治疗和预防许多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感染、肺炎、中耳炎、脑膜炎、痢疾等。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抗生素耐药性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因此,抗生素的研究和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一、抗生素的发现历程抗生素的发现与20世纪初期的微生物学研究密不可分。
1928年,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发现了一种名为“青霉素”的物质,它可以杀死细菌。
这是抗生素的开端。
1939年,美国化学家鲁斯·沃尔克发现了另一种抗生素——万古霉素,它与青霉素不同,但同样能杀死许多细菌。
此后的几十年里,人们陆续发现了许多抗生素,如链霉素、利福平、头孢菌素等。
二、抗生素的作用原理抗生素的作用原理主要是通过杀死或抑制细菌的生长来起到治疗作用。
不同种类的抗生素有着不同的作用方式,比如青霉素可以破坏细菌细胞壁,导致细菌死亡;头孢菌素则可以干扰细菌细胞的合成,使其无法生存。
抗生素的作用目标是严格限定在细菌上,因此对人体细胞没有明显的副作用。
三、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了许多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越来越高,进而造成了抗生素治疗效果下降甚至无效的情况。
据统计,全球每年因抗生素耐药性导致的死亡人数达到了70万人。
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不仅影响了健康,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四、针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抗生素的研究和开发变得尤为重要。
当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开发新型抗生素。
通过发掘自然界中新的化合物和微生物产物,寻找和开发新型抗生素,以满足对当前抗生素的需要。
例如已经分离出的一种来自土壤杆菌的抑菌物质Teixobactin,对多种致病细菌都有很强的杀菌作用。
2.抗生素的组合使用。
通过将不同种类的抗生素组合使用,可以增强药效,同时减少细菌产生抗药性的风险。
3.开发抗生素替代品。
根据抗生素生物学的相关机制,研究新型抗生素替代品,如免疫疗法、抗毒素治疗、抗菌肽等。
抗生素类药物的研究与发展摘要:近几十年来抗生素飞速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工业。
抗生素类药物现在是使用最为广泛的药物,所以现在抗生素的滥用也越发严重。
国际市场抗生素新品种不断上市,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抗生素的研究与发展正在日新月异的进步,但对于抗生素类药物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人类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慎用。
关键词:抗生素;生产工艺;研究;发展前景1.抗生素概论抗生素是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或合成的类似物,在小剂量的情况下就能对各种病原菌微生物有抑制和杀灭作用,而对宿主细胞不会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
在临床上,多数抗生素是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
除了抗感染外,某些抗生素还有抗肿瘤的活性,用于肿瘤的化学治疗;有些抗生素还具有免疫抑制和刺激植物生长的作用[1]。
抗生素不仅用于医疗,而且还用于农业、畜牧业和食品工业方面。
抗生素的主要来源是发酵,也可以通过化学合成和半合成方法制得。
半合成抗生素旨在增加稳定性,降低毒副作用,扩大抗菌谱,减少耐药性,改善生物利用度和提高疗效。
近年来,针对耐药菌的半合成抗生素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就,如第三四代头孢菌素以及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的发现,使半合成抗生素在临床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1抗生素药物的特点抗生素药物具有如下特点:(1)结构、组成复杂。
经过微生物发酵,化学纯化,精致,化学修饰等过程,最后制成制剂。
(2)生理活性高,低浓度即可起作用。
(3)对生物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具有选择性。
(4)化学纯度低同系物多,异构体多,降解物多。
发酵过程不易控制。
生产工艺复杂易受污染。
分子结构大多不稳定,降解后疗效下降、失效或增加毒副作用。
活性产物易发生变异。
(5)稳定性较差。
1.2抗生素药物杀菌作用机制(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抑制细胞壁的合成会导致细菌细胞破裂死亡。
由于哺乳动物的细胞没有细胞壁,故此类抗生素的毒性较小。
(2)与细胞膜的相互作用:一些抗生素与细菌的细胞膜相互作用而影响细胞膜的渗透性,使菌体内蛋白质、核苷酸和氨基酸等重要物质外漏,导致细胞死亡。
抗生素的研究与发展摘要:抗生素是微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面,近几十年来抗生素飞速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工业。
抗生素类药物现在是使用最为广泛的药物,所以,现在抗生素的滥用也越发严重。
抗生素的研究与发展正在日新月异的进步,但对于抗生素类药物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人类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慎用。
抗生素以前被称为抗菌素,事实上它不仅能杀灭细菌而且对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其它致病微生物也有良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近年来通常将抗菌素改称为抗生素。
抗生素可以是某些微生物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质,用于治病的抗生素除由此直接提取外;还有完全用人工合成或部分人工合成的。
通俗地讲,抗生素就是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或抑制致病微生物感染的药物。
一)抗生素的历史:1877年,Pasteur和Joubert率先观察了普通的微生物能抑制尿中炭疽杆菌的生长。
1928年,弗莱明爵士发现了能杀死致命的细菌的青霉菌。
随着1936年,磺胺的临床应用,其开创了现代抗微生物化疗的新纪元。
1944年,在新泽西大学分离出来第二种抗生素链霉素,它有效治愈了结核。
1947年,出现氯霉素,它主要针对痢疾、炭疽病菌,治疗轻度感染。
1948年,四环素出现,这是最早的广谱抗生素。
1956年,礼来公司发明了万古霉素被称为抗生素的最后武器。
因为它对G+细菌细胞壁、细胞膜和RNA有三重杀菌机制,不易诱导细菌对其产生耐药。
1980年,喹诺酮类药物出现。
和其他抗菌药不同,它们破坏细菌染色体,不受基因交换耐药性的影响。
1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已由第代发展到第四代,主要研究动向是提高抗革兰阳性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厌氧菌活性20世纪90年代后新上市的第四代头孢菌素,对金葡菌等革兰阳性球菌的作用强于第三代,对头孢菌素酶(AmpC)的稳定性也优于第三代,因产AmpC酶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肠杆菌属、柠檬酸菌属、普罗菲登菌属及沙雷菌属仍对第四代头孢菌素敏感;对铜绿假单胞菌属的活性与头孢他啶相仿或稍差[1],临床应用品有头孢吡肟、头孢匹罗。
微生物来源抗生素研制进展及其作用机制近几十年来,抗生素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随着抗生素多次使用和滥用,越来越多的细菌产生了耐药性,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寻找新的抗生素来源以及开发新的作用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微生物来源的抗生素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本文将介绍微生物来源抗生素的研制进展以及其作用机制。
微生物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之一,它们可以生存在各种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动植物内部等。
由于微生物在这些特殊环境中所受到的压力和竞争较大,它们为了生存和繁殖逐渐进化出了各种抗菌物质。
这些抗菌物质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被称为微生物来源的抗生素。
利用这些微生物来源的抗生素,科学家们在医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目前,已经发现的微生物来源的抗生素超过了2500种,其中有许多是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
在研制微生物来源抗生素方面,科学家们采用了多种方法。
首先,通过采集和筛选微生物样本,如土壤和水样等,科学家们鉴定出具有抗菌活性的微生物菌株。
然后,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如发酵和工程菌株构建等,大量培养这些微生物,获得足够量的抗生素。
接着,对这些抗生素进行提取、纯化和结构鉴定等步骤,以确保其质量和纯度。
最后,通过临床试验等步骤,评估这些抗生素的药理活性和安全性。
通过这些研究方法,科学家们不断开发出新的微生物来源的抗生素。
在微生物来源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方面,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首先,微生物来源的抗生素能够干扰细菌的细胞壁合成。
细菌的细胞壁对于其生存和繁殖至关重要,抗生素能够靶向细菌的细胞壁合成关键酶,如横链形成酶和转位酶等,从而破坏细菌的细胞壁结构,导致细菌死亡。
其次,微生物来源的抗生素也可以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细菌在生长和繁殖过程中需要合成大量的蛋白质,抗生素能够干扰细菌的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机制,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此外,微生物来源的抗生素还可以靶向细菌的核酸合成和代谢途径,如DNA操纵酶和RNA聚合酶等,破坏细菌的遗传信息和代谢途径,导致细菌死亡。
抗生素的开发与抗菌药物治疗研究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成为治疗细菌感染的重要手段。
抗生素的开发与抗菌药物治疗研究对人类健康意义重大。
本文将从抗生素的历史发展、开发途径,以及抗菌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抗生素的历史发展抗生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当时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的抗菌作用,为抗生素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在此之后,人们开始广泛寻找抗生素,并逐渐发现了许多能够有效抑制细菌生长的物质。
其中包括头孢菌素、红霉素、四环素等。
二、抗生素的开发途径1. 自然产生的抗生素自然产生的抗生素是指天然存在于微生物中的抗菌物质。
许多细菌、真菌和放线菌都能自身合成抗生素,用于与竞争对手抗衡,获得生存优势。
通过筛选这些天然抗生素,科学家可以获得新的抗菌药物。
2. 半合成抗生素半合成抗生素是指通过改造自然产生的抗生素结构,合成新的化合物。
这种方法可以改善天然抗生素的性能,增强抗菌活性,并减少不良反应。
半合成抗生素的开发已经取得了重要突破,举例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
3. 全合成抗生素全合成抗生素是指完全通过化学合成手段合成的抗菌药物。
这种方法可以设计和合成新的分子结构,完全符合临床需求,并具有更好的活性和耐药性。
全合成抗生素在抗菌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抗菌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1. 耐药性问题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逐渐增加,成为抗菌药物治疗的重要障碍。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耐药机制,开发新的抗生素和抗菌药物组合疗法,以应对细菌耐药性问题。
2. 新型抗生素的研究为了解决耐药性问题,科学家们不断寻找新型抗生素。
近年来,许多新型抗生素如环丙沙星、替加环素等被发现,并在临床上得到应用。
这些新型抗生素不仅具有强大的抗菌活性,还能有效抑制耐药菌的生长。
3. 抗菌药物的个体化治疗个体化治疗是指根据患者的特定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抗菌药物和治疗方案。
新型抗生素的发现与开发研究在医学领域中,抗生素的发现和开发一直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研究领域。
随着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寻找新型抗生素已成为科学家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探讨新型抗生素的发现与开发研究的进展,并介绍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1. 传统抗生素的限制传统抗生素是第一代抗生素,如青霉素和链霉素等。
尽管这些抗生素起到了重要的临床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细菌逐渐对其产生耐药性。
这意味着传统抗生素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方面的效果越来越有限。
2. 新型抗生素的发现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家开始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来发现新型抗生素。
其中,通过天然产物筛选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科学家从土壤、海洋和植物等自然环境中收集样本,并对其中微生物进行筛选。
这些微生物可能会产生具有抗菌活性的化合物,这为发现新型抗生素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此外,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也为新型抗生素的发现提供了新的途径。
科学家可以通过改变细菌的基因来产生新的抗生素。
3. 新型抗生素的开发一旦发现了具有抗菌活性的化合物,科学家就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和研究,以确保其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实践。
这个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药物优化:科学家通过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修改和优化,以提高其抗菌活性和稳定性。
(2)药物评估:发现的新型抗生素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室测试和动物试验,以评估其毒性和疗效。
(3)临床试验:如果新型抗生素在实验室和动物试验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和安全性,那么科学家将进行临床试验,以评估其在人体中的疗效和副作用。
4. 新型抗生素的研究成果近年来,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在新型抗生素的发现和开发领域取得了突破。
例如,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名为"蓝色青霉素"的化合物,它对多种耐药细菌产生了显著的抗菌作用。
此外,还有一种名为"肽链霉素"的抗生素,在对耐药菌的治疗中表现出良好的效果。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正在进行中的研究项目,旨在寻找更多新型抗生素。
红霉素产生菌的选育红霉素(Erythromycin)是1952年问世的第一个由放线菌产生的14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尤其敏感,对青霉素耐药菌也有效。
虽然现今抗菌药物越来越多,红霉素在治疗领域仍占有自己的地位,其适应症状似乎还在扩大。
尤其是半合成红霉素衍生物的开发成功如阿齐霉素(Azithromycin),甲红霉素(Clarithromycin),地红霉素(Dirithromycin),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氟红霉素(Flurithromycin)等,使得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未来的抗感染药物中所拥有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
工业微生物菌种质量优劣对发酵工业有极大的影响,我国红霉素的发展工业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据相关报道,国外的红霉素发酵生产水平已达8000-12000U/ml,而国内的发酵水平一般在4000-5000 U/ml。
因此,本文研究UV和EMS两种诱变方法并用1.5%丙酸钠和0.2%的氯化锂的梯度平板进行推理选育以得到红霉素高产菌。
1.材料与方法1.1菌种红色糖多孢链霉菌(Saccharopolyspara erythraea)1.2培养基斜面培养基:可溶性淀粉10.0g,硫酸铵3g,玉米浆12.8g,氯化钠3g,碳酸钙3g,琼脂粉10.0g,加水到1000mL,pH7.5。
种子培养基:淀粉 3.0g,黄豆饼粉 2.5g,蛋白胨0.5g,糊精 3.0g,葡萄糖1.0g,Nacl0.4g,硫酸铵0.75g,硫酸钙0.6g,硫酸镁0.025g,磷酸氢二钾0.02g,加水到100mL,Ph7.5发酵培养基:黄豆饼粉3.0g,淀粉4.0g,糊精3.0g,硫酸铵0.2g,硫酸钙0.6g,葡萄糖1.0g, 加水到100mL Ph6.81.3实验方法(1):紫外线诱变处理以红色糖多孢链霉菌(Saccharopolyspara erythraea)作为出发菌,用20ml 生理盐水刮洗下培养好的新鲜斜面孢子,用玻璃珠打散,用滤纸过滤,制得孢子悬浮液,取6ml该孢子悬浮液于直径为9cm的培养皿中,置于磁力搅拌器上,在15W紫外灯管(波长253.7nm)下(距离28.2cm)分别照射0、10、20、30、40、50稀释10-1-10-6,分别涂布于含有1.5%丙酸钠(下层)和0.2%氯化锂(上层)的梯度平板上,恒温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