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区病变的诊断与治疗要点
- 格式:pdf
- 大小:168.83 KB
- 文档页数:2
鞍区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处理一、鞍区病变解剖基础鞍区病变涉及范围包括:鞍内、鞍上、鞍旁、鞍后、上斜坡、第三脑室底、第三脑室内等;常累及的重要解剖结构包括:下丘脑、垂体、Willis环等。
病变本身或手术原因导致的下丘脑-垂体轴损伤常造成严重后果二、术后常见并发症1.真性尿崩a.发病机制:抗利尿激素(ADH)由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分泌,经视上垂体束纤维储存在垂体后叶。
ADH作用于肾小管增加水的重吸收,起到浓缩尿液的作用。
病变或手术累及下丘脑、垂体柄或垂体切除后导致ADH产生或分泌障碍,致使原尿无法浓缩,形成尿崩b.病理生理:患者尿量大大超出正常标准,且为低比重、低渗透压尿,若无及时处理,可造成患者脱水;同时由于丢失的水分超出排泄的尿钠,形成高钠血症c.治疗:治疗主要依靠激素替代疗法,即以小剂量垂体后叶素静脉维持注射,可有效控制尿量;同时以低张或等张的溶液补充丢失的有效循环容量2.脑耗盐综合症a.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与心房利钠肽(ANP)、脑利钠肽(BNP)、C型利钠肽(CNP)及树眼镜蛇属利钠肽(DNP)等神经内源性利钠因子有关。
其可直接作用于肾髓质集合管并可抑制肾素-醛固酮的分泌从而增加尿钠排泄b.病理生理:亦可有尿量远超正常生理量,从而造成患者脱水及有效循环容量不足;但需注意的是患者经肾丢失的钠要超过水,因此形成血低钠血症c.诊断标准:①存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②低钠血症(<130mmol/L)③尿钠排出增加(>20mmol/L或>80mmol/L)④血浆渗透压<270mmol/L,尿渗透压:血渗透压>11⑤尿量>1800ml/d⑥低血容量⑦全身脱水表现d.治疗:以积极补充丢失的钠和水分为主,多可在3-4周后自愈,但也有病程迁延至数月至半年者。
注意在纠正低钠血症时不宜过快,避免发生渗透性脱髓鞘病变。
同时应用氢氟可的松可增加肾小管重吸收钠而纠正负钠平衡3.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症a.发病机制: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刺激下丘脑-垂体轴兴奋,引起抗利尿激素过度释放b.病理生理:尿量可增加或减少,但尿比重及尿渗透压增加;由于水分重吸收增加,导致血液内呈稀释性低钠血症,血液渗透压降低,且不存在血容量不足c.治疗:限制水分摄入,必要时可予速尿利尿4.体温调节异常下丘脑-视前区(preoptic anterior hypothalamus,POAH)是人体体温调节的中枢,病变或手术损伤该区域常导致异常的体温波动,以高热为主,也有低体温的发生。
鞍区解剖间隙及临床应用鞍区解剖间隙及临床应用一、引言在医学领域中,鞍区是指位于颅底和颅腔之间的一个重要解剖间隙。
鞍区包含了许多重要结构,如垂体、视交叉、蝶窦等。
对鞍区的深入了解对于正确诊断与治疗许多疾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鞍区的解剖结构及其临床应用。
二、鞍区解剖结构1.垂体腺垂体腺是鞍区的核心结构,其分泌的激素调节着人体的内分泌系统。
详细介绍垂体腺的形态及其功能。
2.视交叉视交叉是视觉传导的重要通路之一,在鞍区中起着关键作用。
解释视交叉的结构及其与视觉功能的关系。
3.蝶窦蝶窦是一对大型静脉窦,位于鞍区的后方。
详细描述蝶窦的解剖位置、形态与功能。
4.鞍桥鞍桥是连接鞍区与颅底的结构,同时还包含着多个血管和神经。
详细阐述鞍桥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5.其他鞍区结构介绍其他一些重要的鞍区结构,如岩嵴、垂体柄等。
三、鞍区的临床应用1.鞍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详细并解释与鞍区相关的疾病,包括垂体腺瘤、颅咽管瘤等,讨论其诊断和治疗方法。
2.鞍区手术介绍鞍区手术的常用技术和注意事项,如经蝶窦手术、经鼻内窥镜手术等。
3.鞍区影像学检查阐述鞍区影像学检查的常用方法,如MRI、CT等,以及其在鞍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四、附件本文涉及的附件包括鞍区解剖图、MRI示意图等,供读者参考。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法律名词:在此列出本文涉及的与法律相关的名词,如医疗纠纷、医疗保险等。
2.注释:对于涉及到的法律名词进行解释和说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中内容。
鞍区病变术后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一、护理诊断1. 疼痛: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主要表现为头痛、颈痛等。
2. 感染:手术创口可能存在感染的风险,如红肿、渗液、发热等表现。
3. 液体过负荷:鞍区病变手术后,患者可能存在液体过多导致的水肿、心力衰竭等问题。
4. 神经功能障碍:手术后可能出现神经功能受损,如视力障碍、视野缺损等。
5. 焦虑和抑郁:手术后患者可能面临术后恢复、功能恢复等问题而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
二、护理措施1. 疼痛管理:(1)评估疼痛程度和特点,制定个体化的疼痛管理计划。
(2)给予镇痛药物,如阿片类镇痛药、非甾体抗炎药等,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
(3)提供舒适的环境,如调整床位、保持室温适宜等。
(4)采用非药物措施,如冷敷、按摩、放松技巧等缓解疼痛。
2. 感染预防:(1)进行手术创口护理,保持创口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
(2)加强患者个人卫生,如勤洗手、合理清洁皮肤等。
(3)规范使用抗生素,根据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
(4)提醒患者避免接触感染源,如病人、动物、污染的水等。
3. 液体过负荷处理:(1)监测患者的体征和症状,如体重、水肿、呼吸困难等。
(2)合理控制液体入量,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输液速度和容量。
(3)监测尿量,及时发现尿量减少或增加异常情况。
(4)教育患者合理饮水,掌握饮水量的把握,避免过度饮水。
4. 神经功能障碍处理:(1)密切观察患者的视力、视野等变化,及时报告医生。
(2)根据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如激素治疗等。
(3)提供适应性的康复训练,如视觉训练、康复运动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5. 焦虑和抑郁管理:(1)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其内心的情绪变化,提供心理支持。
(2)提供情绪疏导的方法,如放松训练、音乐疗法、心理咨询等。
(3)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活动,增加自信心和积极性。
鞍区病变术后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包括疼痛管理、感染预防、液体过负荷处理、神经功能障碍处理和焦虑抑郁管理。
鞍区病变术后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以鞍区病变术后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为标题,下面将就此进行详细阐述。
一、护理诊断1. 术后鞍区病变患者的呼吸功能受限。
2. 术后鞍区病变患者存在神经功能障碍。
3. 术后鞍区病变患者存在感染风险。
4. 术后鞍区病变患者存在疼痛和不适感。
二、护理措施1. 呼吸功能受限的护理措施:a. 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深度和氧饱和度,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b. 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咳嗽和活动,促进肺部通气和防止肺部感染。
c. 协助患者进行肺部康复训练,如气管插管拔除后的呼吸功能锻炼。
2. 神经功能障碍的护理措施:a. 监测患者的神经症状变化,如视力、听力、肢体活动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b. 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如物理治疗、语言治疗等,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c. 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抚,帮助患者调整情绪,减轻神经症状对患者的影响。
3. 感染风险的护理措施:a.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手术切口的清洁和干燥。
b. 观察患者的体温、白细胞计数和感染部位情况,及时发现感染征象。
c. 按照医嘱给予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控制感染的发展。
4. 疼痛和不适感的护理措施:a. 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给予适当的镇痛药物,保证患者的舒适。
b. 提供合适的体位和床垫,减轻鞍区病变的压力和摩擦。
c. 定期更换患者的体位,预防压疮的发生。
总结:对于术后鞍区病变患者的护理,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合理的护理诊断和科学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并处理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并与多学科团队密切合作,共同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