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老师的称呼】老师的称呼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5
盘点古代对老师的称谓教授始于宋代来源:北京晚报2013年9月13日【评论0条】字号:T|T“老师”一词是对在学校中从教者的称谓,“传道、授业、解惑”是其基本职责。
“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后来,人们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如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明清以来,一般称教师为“先生”。
19世纪末,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先生等辛亥革命元老将“西学”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遂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但绝大部分学生约定俗成将“先生”改称为“老师”,则是从民国时期开始的,并一直沿用至今。
其实,在“老师”之外,古代对教师的称呼还有很多,而且有些已经相当陌生——师长: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
《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
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夫子: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
《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山长:是历代对山中书院的主讲教师的称谓,其出处源于《荆相近事》。
五代十国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受业者众多,蒋维东被尊称为“山长”。
此后,“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元代时,各路、州、府都曾建有书院,设山长。
明清沿袭元制,乾隆时期曾一度改称院长,清末仍叫山长。
废除科举之后,书院改称学校,山长的称呼废止。
师傅:古时老师的通称。
“师傅”一词原本是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称,因为这些职位负责教习太子,所以师傅也成为老师的代称。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师傅这一称谓迄今仍在使用,但一般指工商曲艺戏剧等行业的老师。
中国古代对教师的称谓
一、师长
据《周礼•地官师氏》载:“三日顺行,以事师长。
”后来,通称教师为师长。
二、博士
自先秦以来对国家教师的称呼,相当于国立大学的教授,经学教师称博士。
到唐宋时期,各专业学校更有“律学”、“算学”、“书学”博士之分。
三、祭酒
汉代有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相当于现代国立大学的教授。
四、司业
古代主管音乐兼教国学的人。
后世称教师为司业,相当于国立大学的副校长。
五、学官
汉代太学教师的称谓,也称“校官”。
六、教习
我国封建社会主管课试事项的官员。
明代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清末新办近代学堂,也称教师为教习。
七、教谕
宋代在京城所设的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师。
元、明、清时,县学皆设教谕,为正学官,掌管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
八、西席
又称西宾、讲席。
古代人们对家庭教师的尊称。
因古时人席地而坐,以西边为尊,给教师安排的座位坐西向东,故教师称为西席、西宾、讲席。
古代对教师的定义
古代对教师的定义有以下几种:
1.教授文化、歌曲、戏曲、武术等技艺的人。
元代张国宾《罗李郎》第三折:
“人都道你是教师,人都道你是浪子。
上长街百十样风流事,到家中一千场五代史。
”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诗文立门庭使人学已,人一学即似者,自诩为‘大家’,为‘才子’,亦艺苑教师而已。
”
2.中国封建社会对蒙馆教师的称谓。
今多指初等教育低年级教师。
3.明清以来,一般称教师为“先生”。
直至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
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等将西学(美式教育)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便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面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
但绝大部分学生约定俗成将“先生”改称为“老师”,则是从国民政府时代开始,并一直沿用至今。
总的来说,古代教师的定义从教授文化技艺的人到学校里的教育工作者都包含在内,其中明清以来对教师的称谓为“先生”,辛亥革命后开始称教师为“老师”,这些称谓都是对教师的尊称。
古代对教师的称谓有哪些-古人怎么称呼老师【2】
其实,在“老师”之外,古代对教师的称呼还有很多,而且有些已经相当陌生——
师长: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
《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
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
夫子: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
《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山长:是历代对山中书院的主讲教师的称谓,其出处源于《荆相近事》。
五代十国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受业者众多,蒋维东被尊称为“山长”。
此后,“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元代时,各路、州、府都曾建有书院,设山长。
明清沿袭元制,乾隆时期曾一度改称院长,清末仍叫山长。
废除科举之后,书院改称学校,山长的称呼废止。
教师雅称集锦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追求孝道的伦理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
孝道不仅仅是指行为,而是一种态度。
这种态度表明,人们对上一代的尊敬与礼仪是基于尊重的。
孝顺还表明了人们对自己的教育者的心态,以及对于年长者的尊重和谦虚。
教育者,尤其是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尊重和尊敬的教师,被称为“师”。
而教师在中国文化中,又有许多特殊的称谓。
以下是一些最常被使用的教师雅称:1.:“您”是一个很普遍的尊称,可以用于向教师称呼,表示对教师的尊重。
2.师:“导师”是一个很普遍的称谓,用来称呼年长的教师,表示尊敬和尊重。
3.师:“大师”是一个表示尊敬的称谓,通常用于指一个天赋卓越的老师,或是一个被认可的、有着指导能力的老师。
4.师:“老师”是一个表示尊重的称谓,通常用于称呼中国教师,表明对其身份的尊重与尊敬。
5.父:“教父”是一个表示爱戴和尊敬的称谓,表达对长辈教育方式的尊重,以及对于老师的深深感激。
此外,一些其他更加贴切的称谓也是可以使用的,比如“教宗”、“老领袖”、“恩师”等。
在不同的地方,也有各种不同的教师称谓,但是最重要的是,无论如何,都要尊重教师,并用行为表示出来。
教师在中国一直是一个备受尊敬的职业,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在。
他们不仅仅负责传授知识,还赋予学生们健康的人格、美好的生活态度。
教师们用公正无私的品行,秉持教条的传统,激励学生不懈的探索知识,感恩知识,拒绝自我,把学习融入到生活当中去,让人们有了更多的思考和理解,活出自己的真正样子。
中国一直将教育作为建设社会和文化的重要力量。
教师所做的事情,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人格,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唤醒学生对于真理的追求。
因此,教师一直被称作是中国社会的“道源”,是文明的支柱。
教师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对于教师的尊敬,从古至今都是不变的。
当孩子们从教师那里学到知识,获得社会经验时,他们会感谢老师,感谢他们赋予孩子们宝贵的培养。
教师可以把一种文化传承给下一代,他们用智慧、用沉默、用实践、用帮助永远足以让学生们记住一生。
龙源期刊网 古人对教师都有哪些称呼?等作者:来源:《晚晴》2010年第09期文化拾珠古人对教师都有哪些称呼?教师最早称“师氏”、“父师”、“少师”,由官吏担任。
“师氏”简称“师”,是周时掌管辅导王室、教育贵族子弟及朝仪得失之事的官,也是国学中的教师。
“父师”是退休的大夫,“少师”是退休的士。
他们在致仕之后,一般会在乡学中担任教师。
东汉经学家郑玄为《仪礼·乡饮酒礼》作注时说:“古者年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
大夫名曰父师,士名曰少师,而教学焉。
”“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是对教师的尊称。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私学教师被称为“塾师”、“书师”、“馆师”、“馆宾”等。
塾是古代私人设立的学校。
故称“塾师”。
“书师”是指汉时教启蒙的教师,王国维在《观堂集林·汉魏博士考》中解释道:“汉时教初学之所,名曰书馆,其师名曰书师。
”“馆”是旧时的私塾的别称,故“馆客”、“馆宾”、“馆师”也指教师。
后人对教师的尊称还有“西席”或“西宾”、“先生”、“夫子”、“绛帐”等。
为什么用“桃李”来指代学生?培养、教育了众多学生的老师往往被誉为“桃李满天下”,为什么用“桃李”来指代学生呢?“桃李”原本就是指桃和李。
桃花和李花盛开的时候纷繁艳丽,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华如桃李”的诗句,因此后世用桃李来形容貌美,也喻人青春年少。
《韩诗外传》中曾说:“夫春树桃李者,夏得阴其下,秋得其实。
”后遂以“桃李”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
据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唐纪·则天后久视元年》记载:狄仁杰推荐了姚元崇等数十人,这些人后来皆为名臣,时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后世使用“桃李满天下”来比喻所培育的人才极多,遍布各地。
“教师”的古今称谓教师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是人类通向文明的桥梁。
几千年来,教师的别名代称林林总总。
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出现了“庠”和“序”,即萌芽中的学校。
于是出现了萌芽中的教师——学官,“司徒”、“秩宗”、“典乐”这些学官既是管理行政的首领或长老,又是社会教育的承担者。
进入奴隶社会,官办学校出现,教师名称同时出现,时称“师氏”、“父师”、“少师”,但彼时的教师大多由官吏兼任,官就是师。
而“师氏”就是掌管辅导王室、教育贵族子弟及朝议得失之事的官,同时又是国学中的教师,因而“师氏”便成了教师的称呼,又简称“师”。
“父师”、“少师”,是乡学中的教师,退休的士大夫。
郑玄在为《仪礼·乡饮酒礼》作注说:“古者年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
大夫名曰父师,十名曰少师,而教学焉。
”真正的以教为业的职业教师始于孔子办私学。
私学中的教师就别称为“塾师”、“书师”、“学究”、“老学究”、“村夫子”、“门客”、“馆师”、“馆宾”等。
塾,旧时私人设立的进行教学的地方。
塾师,就是教师。
“书师”指汉时教初学的教师,王国维在《观堂集林·汉魏博士考》中解释道:“汉时教初学之所,名曰书馆,其师名曰书师。
”“学究”和“老学究”是指私塾的教师。
“村夫子”是对乡村塾师的称呼。
“门客”是家塾的教师,元代《赵氏孤儿》第三折:“不如只在我家中做个门客,抬举你那孩儿成人长大,在你跟前习文。
”“馆”是旧时的私塾。
“馆客”、“馆宾”、“馆师”即教师,宋代吴自牧《梦粱录·闲人》:“食客者,有训导蒙童弟子者,谓之‘馆客’”。
明代贾仲名《萧淑兰》第一回:“萧公让有二子,命小生作馆宾。
”自战国至唐宋,人们尊师重教,教师地位很高。
孟子把师与君并列,荀子进一步把教师纳入了天、地、君、亲的序列。
《吕氏春秋》曰:“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
”而一些帝王对自己的教师,也确实是“屈万乘之重”,“厚师臣之遇,执弟子之礼,或不名以士恩,或乞言以敦教。
教师节手抄报教师的各种尊称中国有悠久的尊师重道的传统,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师”的说法。
《吕氏春秋·尊师》云:“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
”中国古代教师的称谓很多,其中尊称有以下五种:老师:原是宋元时代对地方小学教师的称谓。
金代文学家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
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后专指学生对教师的尊称。
明清以来,一般称教师为“先生”。
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将西学(美式教育)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便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面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
但,绝大部分学生约定俗成将“先生”改称为“老师”,则是从国民政府时代开始,并一直沿用至今。
西席、西宾:由来是这样的:汉明帝刘庄为太子时,拜桓荣为师,登皇位后,对桓荣仍十分尊敬,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听桓荣讲经。
汉代席地而坐,室内坐次以靠西墙(西边),面向东方为尊。
汉明帝给桓荣安排坐西南面东的坐席,表示对启蒙老师的尊敬,从此,“西席”便成了对教师的尊称,也称西宾。
师长: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
《韩非子·五蠹(音度)》:“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为变。
”山长:源于《荆相近事》。
五代时,蒋维东隐居衡岳,以讲学为主,受业者众多,尊称蒋维东为“山长”。
此后,山中书院中的主讲教师亦称为“山长”。
久而久之,“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先生:1.老师。
2.对知识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的尊称。
3.称别人的丈夫或对人称自己的丈夫(特定用途:前面都带人称代词或定语;比如你先生、我先生)。
4.旧时称管帐的人。
如:他在当铺当先生。
5.旧时称说书、相面、算卦、看风水等为业的人。
如:风水先生。
6. 后来意义有所外延,但凡德高望重的人,都可以被尊称为“先生”,有表示尊敬的意思,不一定完全指男士。
如宋庆龄、杨绛、冰心、丁玲等均可称为先生。
古人对教师的称谓及其出处溯源师:历朝对教师的约称。
《易经》第七卦“师卦”写到:“师:贞,丈人,吉无咎。
”经文释义:“师者授知、解惑,榜样,众多。
师者仰仗于人也,为师之道,以无过错,无缺陷为上。
”唐朝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说道:“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为宋元时期“小学”教师的别称。
宋朝文学家欧阳修的《问进士策》有:“自秦之焚书,六经尽矣,至汉而出,皆其残脱颠倒,或传之老师昏耄之说,或取之冢墓屋壁之间。
”《新五代史·杂传十七·崔棁》有:“其乐工舞郎,多教坊伶人、百工商贾、州县避役之人,又无老师良工教习。
”金朝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等将西学(美式教育)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便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面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并一直沿用至今。
师父、师傅:这是对教师的尊称。
《白虎通·封公侯》:“人有三尊,君、父、师。
”学生对传授自己技艺的老师尊称为“师父”,最早由“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而来。
后来虽然师徒之间并不一定有那样的约束了,但是“师父”一词一直沿用至今。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孔氏述文,弟子兴业,咸为师傅,崇仁厉义。
”清朝和邦额《夜谭随录·棘闱志异》:“吾虽少长於汝,然而师傅也,汝弟子也。
以弟子而上凌师傅,读书何为?”师资:先秦尔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
《老子》:“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也;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也。
”后以“师资”指教师。
唐朝杨士勋在《谷梁传·僖公三十二年》一文中注疏“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资也。
”《陈书·周弘正传》:“太子以弘正朝廷旧臣,德望素重,于是降情屈礼,横经请益,有师资之敬焉。
”宋朝范仲淹《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讲书状》:“右臣闻三代盛王,教治天下,必先崇学校,立师资,聚羣材。
古代对老师的称呼【师长】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
《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
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夫子】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
《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山长】是历代对山中书院的主讲教师的称谓,其出处源于《荆相近事》。
五代十国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受业者众多,蒋维东被尊称为“山长”。
此后,“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元代时,各路、州、府都曾建有书院,设山长。
明清沿袭元制,乾隆时期曾一度改称院长,清末仍叫山长。
废除科举之后,书院改称学校,山长的称呼废止。
【师傅】古时老师的通称。
“师傅”一词原本是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称,因为这些职位负责教习太子,所以师傅也成为老师的代称。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师傅这一称谓迄今仍在使用,但一般指工商曲艺戏剧等行业的老师。
【师父】古代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所以也将老师尊称为师父。
《吕氏春秋•劝学》:“事师之犹事父也。
”【西席】也称西宾,是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其来源为这样一个典故:汉明帝刘庄当太子时,曾拜桓荣为师,登皇位后,他对桓荣仍十分尊敬,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听桓荣讲经。
汉代席地而坐,室内座次以靠西向东为尊。
汉明帝虽贵为皇帝,仍然给桓荣安排坐西面东的座席,表示对启蒙老师的尊敬,此后,“西席”或“西宾”就成了对教师的尊称。
【师保】原为古代辅弼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官员,亦师亦保,统称“师保”。
《易•系辞下》:“无有师保,如临父母。
”后来泛指老师。
如清代龚自珍《抱小》:“小学者,子弟之学。
学之以侍父兄师保之侧,以待父兄师保之顾问者也。
”【宗师】原为掌管宗室子弟训导的官员。
《汉书•平帝记》:“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
有关教师的别称教师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重要角色,他们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被赋予了各种别称。
下面将介绍一些与教师相关的别称。
1. 师长:这是古代中国尊称教师的一种方式,体现了对教师的尊重和崇敬。
师长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人,更是学生的引路人、榜样和伯乐。
2. 教授:这是一种学术界对高级教师的称呼,主要用于大学教师。
教授是在教学、科研、服务等方面具有较高造诣和经验的教师。
3. 老师:这是最常见的对教师的称呼。
老师一词源于古代的师傅、师父,代表了对教师的尊重和亲切。
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学生们都习惯称呼自己的教师为老师。
4. 教导员:这是对学校中负责学生管理、教育指导的教师的称呼。
教导员不仅仅负责教学工作,还要关心学生的成长、生活和心理健康。
5. 导师:这是对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指导教师的称呼。
导师在学术研究和学生培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是学术领域的专家,更是学生的引路人和学术伯乐。
6. 教练:这是对体育教师或教练员的称呼。
教练在体育活动中扮演着指导、培养和激励学生的角色,他们通过训练和比赛来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
7. 辅导员:这是对学校中负责学生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的教师的称呼。
辅导员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情感发展,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调适情绪,提供心理支持和指导。
8. 培训师:这是在职业培训机构或企事业单位中负责培训工作的教师的称呼。
培训师通过系统的培训课程和教学方法,帮助学员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9. 讲师:这是对大学或高职院校中非正式教师的称呼。
讲师在教学方面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和经验,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资源。
10. 教务主任:这是对学校中负责教务管理工作的教师的称呼。
教务主任负责制定学校的教学计划、安排教师的教学任务,管理学生的选课和学籍等事务。
以上是与教师相关的一些别称,这些称呼体现了不同场合和角色对教师的认可和尊重。
无论是哪种称呼,教师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社会进步而不懈努力的重要力量。
古往今来对教师的称谓自古以来啊,咱们中国对老师那可是敬重得不得了,称呼起来也是五花八门,每个称呼里都藏着一份深深的敬意和感激。
你瞧,最古老那会儿,老师们被尊称为“师长”,简简单单俩字,分量重得能压弯脊梁。
为啥?因为“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引路人,“长”则是德高望重的前辈,加一块儿,就是咱们心灵和智慧的灯塔。
再往后,到了春秋战国那会儿,孔子老先生成了学问的代名词,于是“夫子”这个词儿就火了起来。
一提到“夫子”,人们脑海里就自动浮现出那个温文尔雅、满腹经纶的形象,感觉就像是自家村里最有学问的老爷爷,亲切又威严。
那时候的学生,对夫子那叫一个崇拜,恨不得把老师的每一句话都刻在心上。
到了唐朝,文风鼎盛,对老师的称呼也变得更加文艺范儿。
“先生”这个词儿就开始流行了。
听着就让人觉得,哎呀,这位老师肯定是个有学问、有见识的大人物。
学生们见了先生,都得恭恭敬敬地行礼,心里头那叫一个佩服。
而且啊,“先生”这个词儿还特别百搭,不管你是教书的、画画的还是弹琴的,只要是有本事的,都能被尊称为“先生”。
转眼到了明清时期,“老师”这个称呼就慢慢普及开来了。
这个词儿听起来既亲切又自然,就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对长辈的称呼一样。
学生们喊起“老师”来,那叫一个顺口,心里头也暖洋洋的。
老师呢,听着学生的呼唤,心里也是美滋滋的,感觉自己的付出都得到了认可。
再后来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教师”这个称呼就被广泛使用了。
它不仅仅是一个职业名称那么简单,更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
教师们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浇灌着祖国的花朵让他们茁壮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每当看到学生们取得好成绩、考上好大学的时候教师们心里头那个高兴劲儿啊简直比吃了蜜还甜。
所以说啊从古到今咱们中国人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那可是一脉相承的。
不管时代怎么变迁称呼怎么变化那份对老师的敬仰和爱戴之心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因为在我们心中老师永远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指路明灯是我们人生旅途中最宝贵的财富。
长知识:古代对“教师”的称呼唐吴道子《先师孔子行教像》中国古代称教书者为“师”,并把“师”作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
《尚书》云:“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春秋时就把“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并称,并写在同一牌位供众人朝拜,可见“师”的地位之高,受人之尊。
中国的第一位教育家孔子被人们称之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唐代韩愈的《师说》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将教师的职业价值提升到文化传递的社会高度评价,一直被国人奉为经典世代流传,也是历来教书者引以自豪的荣耀。
后来,人们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如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明清以来,一般称教师为“先生”。
其实,在“老师”之外,古代对教师的称呼还有很多。
【夫子】古代称大夫(官职)为“夫子”。
孔子曾为鲁大夫,故其弟子也称孔子为“夫子”。
后来用“夫子”尊称教师。
《论语·子张》载:“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师长】《周礼·地官》载:"三日顺行,以事师长。
"师长即先生长者,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
【师傅】“师傅”原本是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称,因为这些职位负责教习太子,所以师傅也成为老师的代称。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师傅这一称谓迄今仍在使用,但一般指工商曲艺戏剧等行业的老师。
【师父】古代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故也将老师尊称为师父。
《吕氏春秋·劝学》:“事师之犹事父也。
”【师保】古代辅弼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官员,亦师亦保,统称“师保”。
《易·系辞下》:“无有师保,如临父母。
”后来泛指老师。
如清代龚自珍《抱小》:“小学者,子弟之学。
学之以侍父兄师保之侧,以待父兄师保之顾问者也。
”【师资】先秦至汉代都有这个称谓。
《毂粱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载:"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中国古代学生都怎么称呼自己的老师?(图)今天是9月10日教师节,是一个特殊的节日,教育需要智慧,教育需要伟大的智慧。
拥有伟大智慧的。
教师作为一个群体,最基本的职责是“传道受业解惑”,但作为肩负起历史脉络勾联的教师,他们不仅仅是承载着文化与科学的传播,而是双足踏之平凡之中,踞于伟大之上。
肩负着人类的历史使命,将风唤成风暴,将雨滴成磅礴,以教师为媒介而改变着历史。
世界上有那么多的教师成为名人,他们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凸显出价值来,在我上面所说的这些世界历史名人,不仅显赫,也很神圣,成了人类的骄傲,他们的伟大无与伦比。
教育需要智慧,教育需要伟大的智慧。
拥有伟大智慧的。
教师,将成为伟大的教师。
伟大的教师,创造出伟大的教育奇迹。
古希腊,人们称教师为“智者”;古代中国,教师必须具备“智者”和“仁者”。
教师是人类智慧的使者、是智慧的化身,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拥有教育的智慧。
教师的智慧贯穿教育的始终,拥有智慧才能教育好“人”。
中国古代学生对自己的老师的称谓颇多,看看究竟都有哪些?师,教师的统称。
《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师长,官师(百官或官吏之长)和长者。
《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
”后用为对教师的尊称。
师傅,教师的通称,如对东宫太子的老师称为太子师傅。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今常用为学徒对传授技艺的业师的尊称,也用作对有生产技能的工人的尊称。
师父,对教师的尊称,含教师如父之意。
南唐尉迟《中朝故事》:“某乍到京国,未获参拜所有高手,在此致此小术不行,且望纵之,某当拜为师父。
”师资,先秦时代对教师的尊称。
《春秋谷梁传》杨士勋疏:“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今指能胜任教师职务的人才。
宗师,称受人尊重、奉为师表的人,掌管宗室(帝王的宗族)子弟的训导工作。
《后汉书·朱浮传》:“寻博士之官,为天下宗师。
”经师,汉代以经学教授学生的学官,后来指传授经学的教师。
【古代老师的称呼】老师的称呼【-教师节】引导语:传授文化、科学和技术的人被尊称为老师或教授,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能够给大家带来一定正确知识和指导的人。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老师陪伴我们成长,教我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今天,我们都应该对老师说一声”您辛苦了。
,那么,你知道老师的主要称呼有哪些吗?古人对老师的尊称师这是历代对教师的尊称。
从先秦至今,一直沿用,没有例外。
古人还把”天地君亲师写在大红纸上,磕头顶礼, 以示对教师的尊敬。
师长是对教师与长者的尊称。
据《周礼·地官师氏》载:”三日顺行,以事师长。
后来,通称教师为师长。
西席又称西宾、讲席。
古时人们对家庭教师的尊称。
因古人席地而坐,以西边为尊,给教师安排的座位西向东, 故教师尊称为西席、西宾、讲席。
”老师是今天我们使用频率最高的称谓之一,从小学到大学我们都有老师。
参加了工作,称前辈也为”老师。
总之,” 老师逐渐地演变为一种尊称,是一个应用范围很广的词语。
可是”老师最初可不是一个平民的称呼,只有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能称为老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高干阶层专属的称呼。
师的称谓,最早岀现在我国西周时期的金文中,称为” 师氏,简称”师,是指教国子的官员,它原来是商、周军队的组织单位。
西周的统治者为培养善战的贵族弟子,开办了” 国学,由高级军官”师氏任教。
由于”师是传授知识的,而” 教又是传授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从而使”教师一词成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美称。
由此可见,老师的前身■教师不是一般的平民,而是政府的官员,而且教的也不是一般的子弟,而是贵族子弟。
那么”教师又是如何被俗称为”老师的呢?原来,”老师最初是指年老资深的教师或学者。
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这里就是指荀子是资格最老,学问最深的人。
到后来,人们就习惯地把”老和”师并称,逐渐地,就不再管年龄的大小了,一概称教师为老师。
”老字在这里带有了尊敬的味道。
【古代老师的称呼】老师的称呼【--教师节】
引导语:传授文化、科学和技术的人被尊称为老师或教授,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能够给大家带来一定正确知识和指导的人。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老师陪伴我们成长,教我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今天,我们都应该对老师说一声"您辛苦了。
,那么,你知道老师的主要称呼有哪些吗?
古人对老师的尊称
师这是历代对教师的尊称。
从先秦至今,一直沿用,没有例外。
古人还把"天地君亲师写在大红纸上,磕头顶礼,以示对教师的尊敬。
师长是对教师与长者的尊称。
据《周礼·地官师氏》载:"三日顺行,以事师长。
后来,通称教师为师长。
博士自先秦以来对国家教师的称呼,相当于国立大学的教授,经学教师称博士。
到唐宋时期,各专业学校更有"律学、"算学、"书学博士之分。
祭酒汉代有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相当于现代国立大学的教授。
司业古代主管音乐兼教国学的人。
故后世称教师为司业,相当于国立大学副校长。
学官汉代太学教师的称谓,也称"校官。
《史记·儒林传》载:"公孙弘为学官。
到东汉时,太学教师被称为"讲郎。
教习我国封建社会主管课试事项的官员。
明代入选翰林院的进士(即庶吉士)之师称教习。
清末兴办近代学堂,也沿称教师为教习。
教谕宋代在京城所设的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师。
元、明、清时,县学皆设教谕,为正学官,掌管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
西席又称西宾、讲席。
古时人们对家庭教师的尊称。
因古人席地而坐,以西边为尊,给教师安排的座位西向东,故教师尊称为西席、西宾、讲席。
"老师是今天我们使用频率最高的称谓之一,从小学到大学我们都有老师。
参加了工作,称前辈也为"老师。
总之,"老师逐渐地演变为一种尊称,是一个应用范围很广的词语。
可是"老师最初可不是一个平民的称呼,只有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能称为老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高干阶层专属的称呼。
师的称谓,最早出现在我国西周时期的金文中,称为"师氏,简称"师,是指教国子的官员,它原来是商、周军队的组织单位。
西周的统治者为培养善战的贵族弟子,开办了"国学,由高级军官"师氏任教。
由于"师是传授知识的,而"教又是传授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从而使"教师一词成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美称。
由此可见,老师的前身-教师不是一般的平民,而是政府的官员,而且教的也不是一般的子弟,而
是贵族子弟。
那么"教师又是如何被俗称为"老师的呢?原来,"老师最初是指年老资深的教师或学者。
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这里就是指荀子是资格最老,学问最深的人。
到后来,人们就习惯地把"老和"师并称,逐渐地,就不再管年龄的大小了,一概称教师为老师。
"老字在这里带有了尊敬的味道。
如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一诗中说:"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我国有悠久的尊师重道的传统,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师的说法。
《吕氏春秋。
尊师》云:"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
所以我国古代老师还有许多尊称,如称家庭教师为"西席和"西宾,这是因为古人席地而坐,以西边为尊。
明清两代时曾称主考官为老师:清朝末期办学堂,称教师为"教习;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因为教师同其他官员一样依照法令任免,所以又把教师称为"教员.即从事教学工作的官
员的意思。
目前,在我国的军事院校里,教师也被称为"教员,这是与一般学校所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