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十一吸收-解吸操作技术
- 格式:pptx
- 大小:6.85 MB
- 文档页数:75
1. 了解吸收和解吸的原理。
2. 熟悉吸收解吸反应的实验操作。
3. 通过实验观察吸收解吸实验现象特征。
4. 探讨不同物质的吸收和解吸特性。
二、实验原理吸收和解吸是化学工程中常见的传质过程。
吸收是指气体中的溶质被液体吸收剂吸收的过程,而解吸则是将吸收剂中的溶质释放出来的过程。
本实验采用物理吸收法,即利用液态吸收剂对气体混合物中的特定组分进行吸收和解吸。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CO2气体、NaOH溶液、盐酸、苯、四氯化碳等。
2. 实验仪器:气体发生器、气体流量计、吸收塔、解吸塔、冷凝器、温度计、压力计、秒表等。
四、实验步骤1. 吸收实验:(1)将CO2气体通入装有NaOH溶液的吸收塔中,调节气体流量和温度。
(2)观察气体在吸收塔中的流动状态,记录吸收前后的气体流量和温度。
(3)将吸收后的气体通入装有盐酸的解吸塔中,调节气体流量和温度。
(4)观察气体在解吸塔中的流动状态,记录解吸前后的气体流量和温度。
2. 解吸实验:(1)将苯通入装有四氯化碳的吸收塔中,调节气体流量和温度。
(2)观察气体在吸收塔中的流动状态,记录吸收前后的气体流量和温度。
(3)将吸收后的气体通入装有苯的解吸塔中,调节气体流量和温度。
(4)观察气体在解吸塔中的流动状态,记录解吸前后的气体流量和温度。
1. 吸收实验:(1)CO2气体在吸收塔中流速逐渐减慢,气体颜色变浅。
(2)解吸后的气体在解吸塔中流速逐渐加快,气体颜色变深。
2. 解吸实验:(1)苯气体在吸收塔中流速逐渐减慢,气体颜色变浅。
(2)解吸后的气体在解吸塔中流速逐渐加快,气体颜色变深。
六、实验数据与分析1. 吸收实验:(1)吸收前后的气体流量:Q1 = 0.2 L/min,Q2 = 0.1 L/min。
(2)吸收前后的气体温度:T1 = 25℃,T2 = 20℃。
(3)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吸收系数K1和吸收速率V1。
2. 解吸实验:(1)吸收前后的气体流量:Q3 = 0.2 L/min,Q4 = 0.3 L/min。
第1篇一、目的为确保解吸操作的顺利进行,提高解吸效率,降低能耗,保障生产安全,特制定本规程。
二、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液态石蜡吸收工艺中的解吸操作。
三、操作规程1. 解吸前的准备工作(1)检查解吸塔、富油加热器、贫油冷却器等设备是否正常运行,确保设备完好。
(2)检查吸收剂液位是否正常,如液位过高或过低,应及时调整。
(3)检查各温度、压力等参数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如出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2. 解吸操作步骤(1)启动解吸塔,调整进口温度至120℃左右,确保解吸效果。
(2)启动富油加热器,调整出口温度至120℃左右,确保富油加热效果。
(3)启动贫油冷却器,调整出口温度至38~45℃,确保贫油冷却效果。
(4)调整吸收塔底部负压,控制在160毫米水柱左右,确保解吸效果。
(5)根据吸收剂用量和变质情况,及时更换吸收剂。
(6)密切观察各设备运行情况,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3. 解吸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严格控制解吸温度,避免过高或过低影响解吸效果。
(2)密切观察各设备运行参数,如发现异常,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3)保持解吸塔底部负压稳定,避免影响解吸效果。
(4)排放空尾气中的溶剂含量不超过0.1%(体积),确保排放达标。
4. 解吸操作结束后的工作(1)关闭解吸塔、富油加热器、贫油冷却器等设备。
(2)检查设备运行情况,确保设备无异常。
(3)清理现场,保持生产环境整洁。
四、应急处理1. 如发现设备故障,立即停机,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2. 如发现排放空尾气中的溶剂含量超过标准,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确保排放达标。
五、培训与考核1. 对操作人员进行解吸操作规程的培训,确保操作人员熟悉操作流程。
2. 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考核,确保操作人员掌握操作技能。
六、附则1. 本规程由生产部门负责解释。
2. 本规程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2篇一、概述解吸操作是化工生产中常用的单元操作之一,主要应用于吸收和吸附过程中,用于将吸附在固体或液体吸附剂上的物质释放出来。
吸收与解吸实验一、实验目的及任务:1、熟悉填料塔的构造与操作。
2、观察填料塔流体力学状况,测定压降与气速的关系曲线。
3、掌握总传质系数K x a的测定方法并分析影响因素。
4、学习气液连续接触式填料塔,利用传质速率方程处理传质问题的方法。
二、基本原理:本装置先用吸收柱将水吸收纯氧形成富氧水后(并流操作),送入解吸塔顶再用空气进行解吸,实验需测定不同液量和气量下的解吸总传质系数K x a,并进行关联,得到K x a=AL a·V b的关联式,同时对四种不同填料的传质效果及流体力学性能进行比较。
本实验引入了计算机在线数据采集技术,加快了数据记录与处理的速度。
1、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气体通过干填料层时,流体流动引起的压降和湍流流动引起的压降规律相一致。
在双对数坐标系中,此压降对气速作图可得一斜率为1.8~2的直线(图中aa线)。
当有喷淋量时,在低气速下(c点以前)压降也正比于气速的 1.8~2次幂,但大于同一气速下干填料的压降(图中bc段)。
随气速的增加,出现载点(图图1 填料层压降–空1中c点),持液量开始增大,压降气速线向上弯,斜率变陡(图中cd到液泛点(图中d点)后,在几乎不变的气速下,压降急剧上升。
2、传质实验:填料塔与板式塔气液两相接触情况不同。
在填料塔中,两相传质主要是在填料有效湿表面上进行,需要计算完成一定吸收任务所需填料高度,其计算方法有:传质系数法、传质单元法和等板高度法。
本实验是对富氧水进行解吸。
由于富氧水浓度很小,可认为气液两相的平衡关系服从亨利定律,即平衡线为直线,操作线也是直线,因此可以用对数平均浓度差计算填料层传质平均推动力。
整理得到相应的传质速率方式为:m p x A x V a K G ∆∙∙=m p A x x V G a K ∆∙=其中 22112211ln )()(e e e e m x x x x x x x x x -----=∆()21x x L G A -= Ω∙=Z V p相关的填料层高度的基本计算式为:OL OL x x e x N H xx dx a K L Z ∙=-Ω∙=⎰12 即 OL OL N Z H /=其中 m x x e OL x x x x x dx N ∆-=-=⎰2112 , Ω∙=a K L H x OL式中:G A —单位时间内氧的解吸量[Kmol/h] K x a —总体积传质系数[Kmol/m 3•h •Δx]V P —填料层体积[m 3]Δx m —液相对数平均浓度差x 1 —液相进塔时的摩尔分率(塔顶)x e1 —与出塔气相y 1平衡的液相摩尔分率(塔顶) x 2 —液相出塔的摩尔分率(塔底)x e2 —与进塔气相y2平衡的液相摩尔分率(塔底)Z—填料层高度[m]Ω—塔截面积[m2]L—解吸液流量[Kmol/h]H OL—以液相为推动力的传质单元高度N OL—以液相为推动力的传质单元数由于氧气为难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因此传质阻力几乎全部集中于液膜中,即K x=k x, 由于属液膜控制过程,所以要提高总传质系数K x a,应增大液相的湍动程度。
化工分离技术吸收与解吸操作院系:化工学院班级:晋开订单班指导老师:陈宇组长:李鸿图时间:2015.10吸收与解吸一、吸收解吸原理吸收解吸是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较常用的重要单元操作过程。
吸收过程是利用气体混合物中各个组分在液体(吸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来分离气体混合物。
被溶解的组分称为溶质或吸收质,含有溶质的气体称为富气,不被溶解的气体称为贫气或惰性气体。
溶解在吸收剂中的溶质和在气相中的溶质存在溶解平衡,当溶质在吸收剂中达到溶解平衡时,溶质在气相中的分压称为该组分在该吸收剂中的饱和蒸汽压。
当溶质在气相中的分压大于该组分的饱和蒸汽压时,溶质就从气相溶入溶质中,称为吸收过程。
当溶质在气相中的分压小于该组分的饱和蒸汽压时,溶质就从液相逸出到气相中,称为解吸过程。
二、吸收过程的分类由于处理的气体混合物性质不同,所采用的设备不同,吸收可分为许多类。
1.按组分的相对溶解度的大小分类2.按吸收过程有无化学反应分类3.按吸收过程温度变化是否显著分类4.按吸收量的多少分类5.按气、液两相接触方式和采用的设备型式分类。
四、吸收剂的选择吸收操作是气液两相之间的接触传质过程,吸收操作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吸收剂的性质,特别是吸收剂与气体混合物之间的相平衡关系根据物理化学中有关相平衡的知识可知,评价吸收剂优劣的主要依据应包括以下几点:1.溶解度要大2.选择性要高3.蒸汽压要低4.吸收剂易于再生五、吸收与解吸的应用1.用液体吸收气体获得半成品或成品2.气体混合物的分离3.气体的净化和精制4.废气治理5.多组分解吸5.吸收剂应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6.吸收剂应有较低的粘性7.吸收剂应满足价廉、易得、无毒、不易燃烧等经济和安全条件。
六、吸收与精馏的区别吸收和精馏的主要区别在于:吸收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份在吸收剂中溶解度不同而将其分离;精馏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份挥发度的不同而进行分离的.精馏过程是不平衡的汽液两相双向传质过程,而吸收则可看做是单方向的扩散过程。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考试生物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选对的得2分,选错或不选的得0分。
1.下列关于植物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呼吸作用的中间产物丙酮酸可以通过线粒体双层膜B.是否产生二氧化碳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主要区别C.高等植物只进行有氧呼吸不能进行无氧呼吸D.种子库中贮藏的风干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2.右图中①~④表示某细胞内的部分细胞器。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图是在高倍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结构B.此细胞不可能是原核细胞,只能是动物细胞C.结构①不能将葡萄糖直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D.结构①和④都存在碱基A和T的互补配对3.氧的浓度会影响细胞呼吸。
在a、b、c、d条件下,底物是葡萄糖,测得某植物种子萌发时CO2和O2体积变化的相对值如图。
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a、b、c、d条件下,细胞呼吸的场所均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B.a条件时,细胞呼吸最终有[H]的积累C.b、c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和水D.若底物是等量的脂肪,则在d条件下释放的CO2与吸收的O2的比值可能不为14.ATP(甲)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主动运输过程中,乙的含量会明显增加B.甲→乙和乙→丙过程中,其催化作用的酶空间结构相同C.丙中不含磷酸键,是RNA基本组成单位之一D.丁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而戊可用于甲的合成5.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成功诱导人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hiHep细胞。
hiHep细胞具有肝细胞的许多功能。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人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hiHep细胞并未体现细胞的全能性B.该项成果表明,分化了的细胞其分化后的状态是可以改变的C.人成纤维细胞与hiHep细胞内的核酸是完全一样的D.hiHep细胞的诱导成功为人类重症肝病的治疗提供了可能性6.下列关于细胞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A.癌细胞在条件适宜时可无限增殖B.癌变前后,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有明显差别C.病毒癌基因可整合到宿主基因组诱发癌变D.原癌基因的主要功能是阻止细胞发生异常增殖7.将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显性个体和纯合隐性个体间行种植,另将玉米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显性个体与纯合隐性个体间行种植。
吸收解吸设备操作流程气、液两相的流向,是吸收设备布置中首先考虑的间题。
由于逆流操作有许多优点,因此,在一般的吸收中大多采用逆流操作。
在逆流操作时,气、液两相传质的平均推力往往最大,因此,可以减少设备尺寸。
此外,流出的溶剂与浓度最大的进塔气体接触,溶液的最终浓度可达到最大值;而出塔气体与新鲜的或浓度较低的溶剂接触,出塔气中溶质的浓度可降至最低。
换句话说,逆流吸收可提高吸收效率和降低溶剂用量。
根据生产过程的特点和要求,工业生产中的吸收流程大体有以下几种。
1、部分吸收剂循环流程当吸收剂喷淋密度很小[如1-1.5m 3/(m 2·h )],不能保证填料表面完全湿润,或者塔中需要排除的热量很大时,工业上就采用部分吸收剂循环的吸收流程。
图1所示为部分吸收剂循环的吸收流程示意图。
此流程的操作方法是:用泵自吸收塔中抽出吸收剂,经冷却器后再送回同一塔中;自塔底取出其中一部分作为产品;同时加人新鲜吸收剂,其流量等于引出产品中的溶剂量,与循环量无关。
吸收剂的抽出和新鲜吸收剂的加人,不论在泵前或泵后进行都可以,不过应先抽出而后补充。
在这种流程中,由于部分吸收剂循环使用,因此,吸收剂人塔组分含量较高,致使吸收平均推动力减小,同时,也就降低了气体混合物中吸收质的吸收率。
另外,部分吸收剂的循环还需要额外的动力消耗。
但是,它可以在不增加吸收剂用量的情况下增大喷淋密度,且可由循环的吸收剂将塔内的热量带人冷却器中移走,以减少塔内升温。
因此,可保证在吸收剂耗用量较少的情况下吸收操作正常进行。
2、吸收塔串联流程当所需塔的尺寸过高,或从塔底流出的溶液温度过高,不能保证塔在适宜的温度下操作时,可将一个大塔分成几个小塔串联起来使用,组成吸收塔串联的流程。
图2所示为串联逆流吸收流程。
操作时,用泵将液体从一个吸收塔抽送至另一个吸收塔,且不循环使用,气体和液体互成逆流流动。
图1部分吸收剂循环的吸收流图2 串联逆流吸收流程在吸收塔串联流程中,可根据操作的需要,在塔间的液体(有时也在气体)管路上设置冷却器(见图2),或使吸收塔系的全部或一部分采取吸收剂部分循环的操作。
吸收解吸操作流程嘿,朋友们!今天我要和你们唠唠吸收解吸这个超有趣的操作流程。
这就像是一场神奇的魔法,让物质在不同的状态之间穿梭转化呢。
咱先来说说吸收吧。
想象一下,你有一个大容器,里面装着吸收剂,这吸收剂就像是一个超级海绵,等着捕捉那些特定的气体或者溶质。
就拿工厂里净化废气的例子来说吧。
那废气就像一群调皮捣蛋的小坏蛋,在空气中到处乱窜。
这时候,我们把废气通到装有吸收剂的容器里。
这吸收剂可精着呢,就像有一双双小手,专门把废气里我们想要去除的有害物质给抓住。
我有个朋友在工厂里就负责这个吸收环节。
有一次我去看他工作,他特兴奋地跟我讲:“你看啊,这废气一进来,就像是羊入虎口啦。
那吸收剂一下子就把那些有害的东西给包起来了。
”我当时就好奇地问他:“那这吸收剂怎么就这么厉害,能专门挑那些坏东西呢?”他笑着回答我:“这就是吸收剂的特性啊,就像钥匙和锁一样,特定的吸收剂能和特定的物质匹配上。
”在这个过程中,吸收剂和被吸收的物质发生了物理或者化学的相互作用。
这物理作用就好比是磁铁吸引小铁钉,可能是因为分子间的作用力。
而化学作用呢,就像是两个小元素手拉手,形成了新的化合物。
再来说说吸收过程中的一些关键因素。
温度可是个很重要的家伙。
要是温度不合适,这吸收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我朋友就跟我抱怨过:“哎呀,这温度要是高了,那吸收剂就像个懒洋洋的大胖子,不愿意干活儿了,吸收能力就变弱了。
”压力也不能忽视啊。
就像你压一个东西,压力越大,可能有些物质就越容易被挤进吸收剂这个小海绵里。
接下来就该解吸登场啦。
解吸就像是把被吸收剂困住的小物质们给释放出来。
这时候就像是打开了监狱的大门,让那些被关起来的小坏蛋们重获自由。
解吸的方法有很多种呢。
比如加热,这就像是给吸收剂和被吸收的物质这一对组合加把火,热得它们受不了了,就分开了。
我那朋友跟我说:“你看啊,加热的时候,就像给它们的小房子里放了一把火,它们就赶紧各自跑开啦。
”还有减压解吸,就像是突然把周围的压力降低,那些被压在吸收剂里的物质就像气球一样,压力小了就飘出来了。
吸收解吸单元仿真培训系统操作说明书北京东方仿真软件技术有限公司2009年1月目录一、工艺流程说明 (2)1、工艺说明 (2)2、本单元复杂控制方案说明 (3)3、设备一览 (3)二、吸收解吸单元操作规程 (4)1、开车操作规程 (4)2、正常操作规程 (7)3、停车操作规程 (7)4、仪表及报警一览表 (10)三、事故设置一览 (13)四、仿真界面 (16)附:思考题 (20)一、工艺流程说明1、工艺说明吸收解吸是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较常用的重要单元操作过程。
吸收过程是利用气体混合物中各个组分在液体(吸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来分离气体混合物。
被溶解的组分称为溶质或吸收质,含有溶质的气体称为富气,不被溶解的气体称为贫气或惰性气体。
溶解在吸收剂中的溶质和在气相中的溶质存在溶解平衡,当溶质在吸收剂中达到溶解平衡时,溶质在气相中的分压称为该组分在该吸收剂中的饱和蒸汽压。
当溶质在气相中的分压大于该组分的饱和蒸汽压时,溶质就从气相溶入溶质中,称为吸收过程。
当溶质在气相中的分压小于该组分的饱和蒸汽压时,溶质就从液相逸出到气相中,称为解吸过程。
提高压力、降低温度有利于溶质吸收;降低压力、提高温度有利于溶质解吸,正是利用这一原理分离气体混合物,而吸收剂可以重复使用。
该单元以C6油为吸收剂,分离气体混合物(其中C4:25.13%,CO和CO2:6.26%,N2:64.58%,H2:3.5%,O2:0.53%)中的C4组分(吸收质)。
从界区外来的富气从底部进入吸收塔T-101。
界区外来的纯C6油吸收剂贮存于C6油贮罐D-101中,由C6油泵P-101A/B送入吸收塔T-101的顶部,C6流量由FRC103控制。
吸收剂C6油在吸收塔T-101中自上而下与富气逆向接触,富气中C4组分被溶解在C6油中。
不溶解的贫气自T-101顶部排出,经盐水冷却器E-101被-4℃的盐水冷却至2℃进入尾气分离罐D-102。
吸收了C4组分的富油(C4:8.2%,C6:91.8%)从吸收塔底部排出,经贫富油换热器E-103预热至80℃进入解吸塔T-102。
吸收解吸装置实训操作手册一、实训目的1.认识吸收-解吸设备结构2.认识吸收-解吸装置流程及仪表3.掌握吸收-解吸装置的运行操作技能4.学会常见异常现象的判别及处理方法二、实训原理1.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压强降决定了塔的动力消耗,是塔设计的重要参数。
压强降与气液流量有关,不同喷淋 与气速u的关系如下图所示:量下填料层的压强降p当无液体喷淋即喷淋量L0=0时,干填料的ΔP~u的关系是直线,如图中的直线0。
当有一定的喷淋量时,ΔP~u的关系变成折线,并存在两个转折点,下转折点称为“载点”,上转折点称为“泛点”。
这两个转折点将ΔP~u关系分为三个区段:恒持液量区、载液区与液泛区。
2.传质性能吸收系数是决定吸收过程速率高低的重要参数,实验测定是获取吸收系数的根本途径。
对于相同的物系及一定的设备(填料类型与尺寸),吸收系数将随着操作条件及气液接触状况的不同而变化。
本实验采用水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溶解度较小,属难溶气体吸收,吸收的主要阻力在液膜中。
三、实训流程1.装置认识●认识目标熟悉装置流程、主体设备及其名称、各类测量仪表的作用及名称。
(1)装置流程吸收解吸实训流程DCS图:吸收解吸实训流程现场图:吸收质(纯二氧化碳气体)由钢瓶经减压阀、调节阀与空气混合成一定比例进入吸收塔T101塔底,气体由下向上经过填料层与液相逆流接触,到塔顶经液封放空;吸收剂(纯水)由解吸液储槽V201经吸收液泵P201、调解阀、孔板流量计进入塔顶,喷洒而下;吸收后富液从塔底溢流进入吸收液储槽V101,经解吸液泵P101、调解阀、孔板流量计进入解吸塔顶T201,喷洒而下,由塔底进入解吸液储槽V201;空气从解吸塔底由下向上经过填料层与液相逆流接触,自塔顶放空。
利用压降传感器测量吸收塔、解吸塔的填料层压降。
(2)主体设备(3)测量仪表2.开车前的准备工作(1)了解吸收解吸基本原理;(2)熟悉吸收解吸实训工艺流程, 实训装置及主要设备;四、实训步骤(一)正常开车1. 吸收剂进料操作(1)在“实训装置图”中,打开阀门V A116,向解吸液储槽注入吸收剂水;(2)待V201液位达到340~350mm,关闭阀门V A116;(3)在“仪表面板二”中,打开总电源开关;(4)在“实训装置图”中,打开阀V A114;(5)在“仪表面板二”中,打开P201吸收泵开关;(6)在“仪表面板二”中,启动吸收塔水泵变频器开关,使泵处于运行状态;(7)在“DCS图”中,将FIC03调为自动;(8)将FIC03的SV值设定在200~400之间;(9)将LIC03的SV值设定为200;(10)在“实训装置图”中,打开阀V A109;(11)在“仪表面板二”中,开启P101解吸泵的电源开关;(12)检查LIC03的液位高度是否满足200设定要求;2. 吸收塔空气进料操作(1)在“仪表面板二”中,开启吸收塔气泵开关;(2)在“仪表面板二”中,启动吸收塔气泵变频器开关,使气泵处于运行状态;(3)在“实训装置图”中,打开阀门V A104,开度为50;(4)在“DCS图”中,将FIC02调为自动;(5)将FIC02的SP设定值为1.4,使FIC02的流量为1.4;(6)检查FIC02流量是否维持在1.4m3/h;3. 吸收质进料操作(1)在“实训装置图”中,打开二氧化碳钢瓶阀门V A001;(2)在“实训装置图”中,开启二氧化碳减压阀V A002,阀门开度为30~40%左右;(3)在“仪表面板二”中,开启二氧化碳减压阀加热开关;(4)在“实训装置图”中,打开阀门V A101,开度为50~90%左右;(5)在“仪表面板一”中,检测混合气体进料摩尔比AI02<=20.0%;4. 解吸塔气体进料(1)在“仪表面板二”中,开启解吸塔气泵开关;(2)在“DCS图”中,点击FIC01,在将FIC01设为自动;(3)将FIC01的SV设定值为10.0;(4)检查FIC01流量是否在10.0m3/h;5.生成实训报告(1)确保FIC03解吸液流量恒定,在“实训数据”中点击“吸收塔数据记录”按钮、“解吸塔数据记录”按钮,点击软件下方的“实训报告”,弹出数据处理框。
吸收-解吸实训装置操作规程1.工业背景气体的吸收与解吸装置为化工的常见装置,在气体净化中常使用溶剂来吸收有害气体,保证合格的原料气供给,在合成氨、石油化工中原料气的净化过程中均有广泛应用。
在合成氨脱硫、脱碳工段均采用溶剂吸收法脱除有害气体,吸收效率高,装置运行费用低廉。
本装置考虑学校实际需求状况,采用水-二氧化碳体系为吸收-解吸体系,进行实训装置设计。
2.流程简介(附工艺流程示意图)钢瓶内二氧化碳经减压后和风机出口空气混合后进入吸收塔下部,混合气体在塔内和吸收液体逆向接触,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被水吸收由塔顶排出。
出吸收塔富液排入吸收液缓冲罐后,经富液泵进入二氧化碳解吸塔上部,和解吸塔风机来空气在塔内逆向接触,溶液中二氧化碳被解吸出来,随大量空气由塔顶排出,溶液由下部进入解吸液缓冲罐,解吸液经解吸液泵打入吸收塔上部循环使用,继续进行二氧化碳气体吸收操作。
吸收-解吸工艺流程示意图3.装置功能3.1能进行机泵、容器、塔器等设备操作。
3.2能进行二氧化碳-水体系吸收、解吸实训,吸收、解吸装置操作考核。
3.3能进行吸收塔、解吸塔效率测定。
3.4系统可实现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实时显示过程数据,有工控柜,可接入DCS系统。
3.5装置为工程化布局、带操作平台、斜梯,反映工业吸收-解吸布局特点。
3.6能进行气相色谱分析及化学分析实训。
4.基本原理气体吸收是典型的传质过程之一。
由于CO 2气体无味、无毒、廉价,所以气体吸收实验常选择CO 2作为溶质组分。
本实验采用水吸收空气中的CO 2组分。
一般CO 2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即使预先将一定量的CO 2气体通入空气中混合以提高空气中的CO 2浓度,水中的CO 2含量仍然很低,所以吸收的计算方法可按低浓度来处理,并且此体系CO 2气体的吸收过程属于液膜控制。
因此,本实验主要测定Kxa 和H OL 。
4.1计算公式填料层高度Z 为OL OL x x xa Z N H x x dx K L dZ z ⋅=-==⎰⎰*120式中: L 液体通过塔截面的摩尔流量,kmol / (m 2·s);K xa 以△X 为推动力的液相总体积传质系数,kmol / (m 3·s);H OL 液相总传质单元高度,m ; N OL 液相总传质单元数,无因次。
吸收解吸装置实训操作手册一、实训目的1.认识吸收-解吸设备结构2.认识吸收-解吸装置流程及仪表3.掌握吸收-解吸装置的运行操作技能4.学会常见异常现象的判别及处理方法二、实训原理1.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压强降决定了塔的动力消耗,是塔设计的重要参数。
压强降与气液流量有关,不同喷淋与气速u的关系如下图所示:量下填料层的压强降p当无液体喷淋即喷淋量L0=0时,干填料的ΔP~u的关系是直线,如图中的直线0。
当有一定的喷淋量时,ΔP~u的关系变成折线,并存在两个转折点,下转折点称为“载点”,上转折点称为“泛点”。
这两个转折点将ΔP~u关系分为三个区段:恒持液量区、载液区与液泛区。
2.传质性能吸收系数是决定吸收过程速率高低的重要参数,实验测定是获取吸收系数的根本途径。
对于相同的物系及一定的设备(填料类型与尺寸),吸收系数将随着操作条件及气液接触状况的不同而变化。
本实验采用水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溶解度较小,属难溶气体吸收,吸收的主要阻力在液膜中。
三、实训流程1.装置认识●认识目标熟悉装置流程、主体设备及其名称、各类测量仪表的作用及名称。
(1)装置流程吸收解吸实训流程DCS图:吸收解吸实训流程现场图:吸收质(纯二氧化碳气体)由钢瓶经减压阀、调节阀与空气混合成一定比例进入吸收塔T101塔底,气体由下向上经过填料层与液相逆流接触,到塔顶经液封放空;吸收剂(纯水)由解吸液储槽V201经吸收液泵P201、调解阀、孔板流量计进入塔顶,喷洒而下;吸收后富液从塔底溢流进入吸收液储槽V101,经解吸液泵P101、调解阀、孔板流量计进入解吸塔顶T201,喷洒而下,由塔底进入解吸液储槽V201;空气从解吸塔底由下向上经过填料层与液相逆流接触,自塔顶放空。
利用压降传感器测量吸收塔、解吸塔的填料层压降。
(2)主体设备位 号 名 称 用 途 类 型T101 吸收塔 吸收传质设备 mm 3300*100φ T201解吸塔解吸传质设备mm 3800*100φP101 吸收液泵 吸收液供给动力设备型 号:WB50流 量:3 m 3/h 扬 程:8 m 功 率:0.25 KW P201 解吸液泵 解吸液供给动力设备型 号:WB50流 量:3 m 3/h 扬 程:8 m表1 吸收解吸设备结构认识(3)测量仪表2.开车前的准备工作(1)了解吸收解吸基本原理;(2)熟悉吸收解吸实训工艺流程, 实训装置及主要设备;四、实训步骤(一)正常开车1. 吸收剂进料操作(1)在“实训装置图”中,打开阀门V A116,向解吸液储槽注入吸收剂水;(2)待V201液位达到340~350mm,关闭阀门V A116;(3)在“仪表面板二”中,打开总电源开关;(4)在“实训装置图”中,打开阀V A114;(5)在“仪表面板二”中,打开P201吸收泵开关;(6)在“仪表面板二”中,启动吸收塔水泵变频器开关,使泵处于运行状态;(7)在“DCS图”中,将FIC03调为自动;(8)将FIC03的SV值设定在200~400之间;(9)将LIC03的SV值设定为200;(10)在“实训装置图”中,打开阀VA109;(11)在“仪表面板二”中,开启P101解吸泵的电源开关;(12)检查LIC03的液位高度是否满足200设定要求;2. 吸收塔空气进料操作(1)在“仪表面板二”中,开启吸收塔气泵开关;(2)在“仪表面板二”中,启动吸收塔气泵变频器开关,使气泵处于运行状态;(3)在“实训装置图”中,打开阀门V A104,开度为50;(4)在“DCS图”中,将FIC02调为自动;(5)将FIC02的SP设定值为1.4,使FIC02的流量为1.4;(6)检查FIC02流量是否维持在1.4m3/h;3. 吸收质进料操作(1)在“实训装置图”中,打开二氧化碳钢瓶阀门V A001;(2)在“实训装置图”中,开启二氧化碳减压阀V A002,阀门开度为30~40%左右;(3)在“仪表面板二”中,开启二氧化碳减压阀加热开关;(4)在“实训装置图”中,打开阀门VA101,开度为50~90%左右;(5)在“仪表面板一”中,检测混合气体进料摩尔比AI02<=20.0%;4. 解吸塔气体进料(1)在“仪表面板二”中,开启解吸塔气泵开关;(2)在“DCS图”中,点击FIC01,在将FIC01设为自动;(3)将FIC01的SV设定值为10.0;(4)检查FIC01流量是否在10.0m3/h;5.生成实训报告(1)确保FIC03解吸液流量恒定,在“实训数据”中点击“吸收塔数据记录”按钮、“解吸塔数据记录”按钮,点击软件下方的“实训报告”,弹出数据处理框。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吸收和解吸操作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吸收和解吸实验的操作技能。
3.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影响吸收和解吸效率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吸收是指气体中的溶质被液体吸收剂吸收的过程。
解吸则是溶质从液体中被释放出来,重新回到气相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在化工、环保、医药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吸收过程可用以下公式表示:C_g = C_l K_a X_l其中,C_g为气相中溶质的浓度,C_l为液相中溶质的浓度,K_a为吸收系数,X_l 为液相中溶质的摩尔分数。
解吸过程与吸收过程类似,只是方向相反。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吸收塔、解吸塔、气泵、流量计、温度计、压力计、实验记录仪等。
2. 试剂:水、二氧化碳气体、吸收剂(如碳酸钠溶液)。
四、实验步骤1. 吸收实验(1)将吸收塔中的吸收剂加入一定量的水中,搅拌均匀。
(2)将二氧化碳气体通过气泵引入吸收塔,调节气泵,使气体流量稳定。
(3)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温度、压力、气体流量等数据。
(4)观察吸收塔中液相的变化,分析吸收效果。
2. 解吸实验(1)将吸收塔中的富液取出,加入解吸塔中。
(2)调节气泵,使空气通过解吸塔,将溶质从液体中解吸出来。
(3)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温度、压力、气体流量等数据。
(4)观察解吸塔中液相的变化,分析解吸效果。
五、实验数据与结果1. 吸收实验实验过程中,气相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渐降低,液相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渐升高。
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得出,吸收系数K_a为0.8。
2. 解吸实验实验过程中,气相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渐升高,液相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渐降低。
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得出,解吸系数K_d为0.7。
六、分析与讨论1. 吸收和解吸效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温度、压力、气体流量、吸收剂浓度等。
2. 实验结果表明,吸收和解吸系数K_a和K_d与实验条件密切相关。
3. 通过调节实验条件,可以优化吸收和解吸效果。
七、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吸收和解吸操作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