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古诗词阅读专题
- 格式:doc
- 大小:607.50 KB
- 文档页数:85
2019-2020学年山东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外古诗词曲鉴赏一、古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辛弃疾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1)赏析“儿童偷把长竿”中“偷”字的妙处。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2.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窘况为许衡州赋郑燮半缺柴门叩不开,石棱砖缝好苍苔。
地偏竹径清于水,雨冷诗情瘦似梅。
山茗未赊将菊代,学钱无措唤儿回。
塾师亦复多情思,破点经书手送来。
【注】①许衡州:郑燮之友,生活困窘。
②塾师:指郑燮。
(1)分析诗中“竹”“梅”“菊”等意象的作用。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浣溪沙欧阳修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尊前!【注】①此词大约作于作者知颍州时。
②六幺:绿腰,曲调名。
(1)上片中“逐”“出”两字极为精妙。
请任选一字,赏析其表达效果。
(2)词的下片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态?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4.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渔翁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本诗写于谪居永州期间。
②西岩:湖南永州西山。
③欸乃:摇橹声。
(1)“渔翁”形象在诗中有何作用?(2)前人评价本诗“有奇趣”“内蕴活脱,曲尽其妙”,对此任选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5.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1)词中写到的“遗篇”是指________(人名)的组诗《________》。
(2)结合具体词句,简析词的“时空美”。
(3)这首词上阙写景寄情,下阙怀古抚今,请说说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6.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2019年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专题十一古诗词曲鉴赏【详细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秋日送客至潜水驿(唐)刘禹锡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
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1.说说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2.试分析尾联在诗歌中的作用。
【答案】1.以动衬静,以鹊噪,蝶飞的动景烘托晚禾秋草的静景,突出送别环境的寂静。
2.照应诗题,表明全诗主旨;呼应首句,点明送客地点;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依依惜别之情【解析】1.考查颈联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两句,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鹊噪衬托禾地之静,蝶飞动景衬托晚禾秋草静景。
当然,也可答视听结合(晚禾、秋草是视觉描写,鹊噪是听觉描写);远近结合(鹊噪晚禾地是远景,蝶飞秋草畦是近景)。
2.分析尾联在诗歌中的作用。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又一骑驿马急驰而来,在驿站旁的树荫下打住。
驿使下马奔站内交差去了,留下驿马因疲惫而长一声短一声的嘶鸣。
这些传送重要急件的驿使,身背公文袋,不论烈日、寒风,还是大雨、冰雪的天气,不分昼夜,快马加鞭,飞奔在尘土飞扬的驿道上。
从结构上看:此句照应诗题“秋日送客至潜水驿”,呼应首句“候吏立沙际”。
从内容上看:点明送客地点,表明全诗主旨。
从表现手法上讲: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渲染)依依惜别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宋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幕,学诗设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词人借梦境将天上与人间做了鲜明的对照,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1.展现了一幅晨雾迷茫,云涛翻腾,银河流转,千帆竞渡的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
2019语文中考复习专题·古诗歌一、古诗歌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唐•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1。
对这首诗歌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 首联说只有远离故乡外出做官之人,才对自然物候的变化特别敏感。
“偏”字用得特别工巧,形象地表现出新春来临时宦游人感慨时光流逝的心惊,与尾联“归思”相照应。
B. 颈联写和暖的春气催促着黄莺歌唱,水上的绿萍,在晴朗的阳光下摇动着光泽。
“催”和“转” 两个字非常有力地渲染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与无尽活力。
C. 诗人触景生情,抒发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
尾联是点睛之笔,诗人因宦游他乡,不能赏玩故园春景,辜负大好春光的“归思”之情跃然纸上。
D. 本诗结构细密,循着诗题,层层拓展:“新”字扣住“早”;中间两联具体描写早春景象,“云霞”两句呼应“望”,“淑气”两句呼应“游”,尾联与“和”字照应,点明了诗人和同伴的伤春思归之情。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注】[唐]罗隐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
蔡氏昆仲: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昆仲,称呼别人兄弟的敬词。
2. 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诗人一年中两次游览锦江,一次在春天,另一次在秋天。
B. 颔联两句分别承“前值东风”和“后值秋”,写出诗人对绵谷风物人情的留恋。
C. 颈联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
D. 尾联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之情。
3. 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情景交融,抒发自己对锦江的留恋和对蔡氏兄弟的怀念之情。
B. 诗歌首联叙事,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
C. 颔联中诗人明明是自己留恋锦江,却说芳草白云舍不得自己。
D. 诗歌语言粗犷豪放,于离情别恨中展现出诗人宽广的胸襟。
文言文阅读(一)人物轶事(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郑絪①刘瞻之先②,寒士也。
十许岁,在郑絪左右主笔砚。
十八九,絪为御史,巡荆部商山③,歇马亭,俯瞰山水。
时雨霁,岩峦奇秀,泉石甚佳。
絪坐久,起行五六里。
曰:“此胜概④,不能吟咏,必晚何妨?”却返于亭,欲题诗。
顾见一绝,染翰尚湿。
絪大讶其佳绝。
时南北无行人左右曰但刘景在后行二三里。
公戏之曰:“莫是尔否?”景拜曰:“实见侍御吟赏起⑤予,辄有寓题。
”引咎又拜。
公咨嗟久之而去。
比回京阙,戒子弟涵、瀚已下曰:“刘景他日有奇才,文学必超异。
自此可令与汝共处于学院,寝馔⑥一切,无异尔辈。
吾亦不复指使。
”至三数年,所成文章,皆辞理优壮。
凡再举成名,公召辟法寺学省清级。
(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絪:念yīn。
②刘瞻之先:指刘瞻的父亲,即刘景。
③荆部商山:地名。
④概:景象。
⑤起:启发。
⑥馔:念zhuàn,食物。
1.联系上下文,在横线处填入被省略的人名。
(1) 刘景(景) 十八九,絪为御史,(2) 郑絪(絪) 巡荆部商山,歇马亭,俯瞰山水。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时南北无行人 / 左右曰 / 但刘景在后行二三里。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自此可令与汝共处于学院,寝馔一切,无异尔辈。
从今以后让他和你们共同上学院读书,住宿吃饭的标准和你们一样。
4.《太平广记》按主题分类(如选项),本文以“郑絪”为题,应属于哪一类?( C )A.俊辩B.气义C.知人D.幼敏5.刘景成才的自身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中内容分析。
示例:一是善于学习,刘景作为书僮能一鸣惊人,不难推测他长期以来留心学习;二是敢于展露才华,并不因为自己是仆人而妄自菲薄,而是大胆题诗,才有被赏识的机会;三是珍惜学习机会,仅三年左右时间就学有所成,这与他努力进取的态度密不可分。
【译文】刘瞻的父亲刘景,是个贫寒的读书人.(他)十多岁的时候,就在郑絪身边管理笔墨砚台等书房用具.十八九岁的时候,郑絪做了御史,到荆部商山巡视,(中途)在马亭子里休息, 俯瞰山水.当时刚刚雨过天晴,山峦秀美岩石奇丽,泉水山石都十分佳妙.郑絪坐了很久,起来走了五六里地,说:“如此美景,却不能作诗,就是一定要(观赏到)天黑又有何妨呢?”于是又退回到亭子,想要在亭子上题一首诗.但是转头看到亭子上已经题了一首绝句,墨迹还是湿的.郑絪非常惊讶于这首诗作得绝妙.而当时南北方向没有行人,随行的人对郑絪说:“(刚才)只有刘景落在后面二三里地.”郑絪同刘景开玩笑说:“这首诗莫非是你题的吗?”刘景拜了拜说:“实在是(因为)看见侍御您欣赏风景有所吟咏启发了我,才作了这首拙诗题在上面.”说完自我检讨又行了一个礼.郑絪先生赞叹了很久才离开.等到回到了京城,郑絪对自己的后辈子侄郑涵、郑瀚等人说:“刘景将来是个奇才,文学上必然有超人的成就.从此以后可以让他与你们在学院一起生活,住宿吃饭等一切标准,和你们没有差别.我也不再把他当做仆人役使.”到三年多以后,(刘景)所作的文章,辞藻都十分优美,哲理都很深.先后两次参加科举考试(最终)成名,郑絪征召他做了辟法寺学省清级.(二)(2018成都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初三复习专题训练:古诗文阅读(1)(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题。
(2019年栖霞区一模卷)【古诗阅读】陪润州①裴如晦学士游金山回作〔宋〕杨蟠试上蓬莱②第几洲,长云漠漠鸟飞愁。
海山乱点当轩出,江水中分绕槛流。
天远楼台横北固③,夜深灯火见扬州。
回船却望金陵④月,独倚牙旗⑤坐浪头。
(选自《宋诗三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版)[注释]①润州:宋朝时润州行政区域为现在的镇江市。
②蓬莱:传说中海上仙山,喻指金山。
③北固:指北固山。
④金陵:唐宋时,金陵也指润州。
⑤牙旗:旗杆顶上饰有象牙的旗。
多为主将主帅所建,亦用作仪仗。
1.本诗前两联写金山胜景,首联用“长云漠漠鸟飞愁”写出金山山势的,颔联用“”“”两个动词性短语写出金山被江水环绕的地形特点。
(2分)2.这首诗尾联对江中明月的描写非常别致,请你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这幅画面。
(3分)(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3-4题。
(2019年鼓楼一模卷)剑客行[南宋]陆游我友剑侠非常人,袖中青蛇生细鳞。
腾空顷刻已千里,手决风云惊鬼神。
荆轲专诸何足数,正昼①入燕诛逆虏。
一身独报万国雠,归告昌陵②泪如雨。
(选自《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集》,陈祖美主编,河南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注]①正昼:大白天。
②昌陵:永昌陵,宋太祖的陵墓。
3.下列对宝剑的描摹,手法与《剑客行》首联、颔联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一朝斩长鲸,海水赤三月。
(《剑池》)B. 流尘冉冉琴谁鼓,渍血斑斑剑不磨。
(《琴剑》)C. 床头忽觉蛟龙吼,天上方惊牛斗空。
(《甲午十一月十三夜梦》)D. 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
(《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4.诗中提及荆轲、专诸有何意?(3分)(三)古诗阅读。
(4分)(2019年浙江金华、丽水卷)遣意【唐】杜甫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细雨更移橙。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释】选自《杜诗详注》,遣,抒发。
酿黍:酿酒。
移橙:栽橙。
专题训练(三) 古诗文默写◇默写1 直接默写+理解默写◇1.曹操《观沧海》(1)东临碣石, 。
(2)水何澹澹, 。
(3) ,百草丰茂。
(4) ,洪波涌起。
(5) ,若出其中。
(6)星汉灿烂, 。
(7)幸甚至哉, 。
(8)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的句子是: , ;, 。
(9)诗中勾勒海岛草木茂盛,给人以生机勃勃感受的诗句是: , 。
(10)诗中描写大海风急浪涌、惊涛拍岸的壮阔景象的诗句是: , 。
2.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杨花落尽子规啼, 。
(2) ,随君直到夜郎西。
(3)诗中借花鸟抒发自己悲苦哀怨之情的诗句是: , 。
(4)诗中的“, ”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
3.王湾《次北固山下》(1) ,行舟绿水前。
(2)潮平两岸阔, 。
(3) ,江春入旧年。
(4)乡书何处达? 。
(5)以色彩纷呈、明暗相交的艺术描写刻画江南残冬早春景色的句子是: , 。
(6)《次北固山下》通过“, ”的优美诗句,把江南浩渺平阔、清风和顺、波平浪静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7)无意说理却在写景中包含自然理趣的句子是: , 。
(8)流露出作者对家乡、对亲人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 。
4.马致远《天净沙·秋思》(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
(2)夕阳西下, 。
(3)本曲中用“枯”“老”“昏”“瘦”等字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的句子是: , , 。
5.《<论语>十二章》(1) ,不亦说乎?(2) ,不亦乐乎?(3) ,不亦君子乎?(4)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传不习乎?(5)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六十而耳顺, ,不逾矩。
(6) ,可以为师矣。
(7)学而不思则罔, 。
(8)一箪食, ,在陋巷, ,回也不改其乐。
(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10) , , ,乐亦在其中矣。
(11)不义而富且贵, 。
(12)三人行, 。
(13)择其善者而从之, 。
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分类汇编:专题十古诗词鉴赏【详细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滁州西涧韦应物①独怜②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晩来急,野渡③无人舟自横。
注:①韦应物:中唐前期诗人,先后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
他十分关心民生疾苦,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但是无能为力。
②独怜:唯独喜欢。
③野渡:郊野的渡口。
1.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写景的角度有何不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春潮带雨晚来急”中的“急”字表现了景物怎样的特点?3.这首诗情景交融,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景象,并揣摩这一句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第一句从视觉角度,第二句从听觉角度,营造了清幽宁静的意境。
2.春水上涨,水流迅疾。
3.注意要将“横”的状态生动形象地表现,并将景物的意境与人物的心境联系。
示例一:在郊野的渡口,看不见人迹,只有一条小船孤零零地横斜在水边,潮水不断拍打它的这沿,它无助地晃动着。
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对现实无力而茫然的心情。
示例二:在夜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经没有人渡船,只有一条小船悠闲自得地飘荡在水面,任意东西。
可以看出作者摆脱了世俗纷扰,回归自然的闲适之情。
【解析】1.试题分析:考查对描写角度的理解。
诗句“独怜幽草涧边生”是从视觉角度来描写的,“上有黄鹂深树鸣”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的。
通过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
勾勒出了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宁静的意境。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
这类试题涉及到古诗的“炼字”技巧。
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
如有修辞格,可综合起来分析作答。
诗句“春潮带雨晩来急”中的“急”字,传神地写出了春潮携着春雨的情形,突出了春水上涨,水流迅疾的景象。
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一古诗文阅读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一) 言阅读◇课标言阅读训练◇第1篇《论语》十二[全品原创]阅读下面言,完成问题。
[甲]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乙]言志①颜渊、季路侍②。
子曰:“盍③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④,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⑤。
”颜渊曰:“愿无伐⑥善,无施⑦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注释] ①本是《论语》一书中《公冶长》篇的“颜渊”,标题系编选者所加。
②颜渊、季路:孔子的两个学生,季路即子路。
侍:古代后辈陪从在长者旁叫做侍。
③盍:何不。
④裘:皮袄。
⑤憾:遗憾。
⑥伐:夸耀。
⑦施:显耀。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为人/谋而不忠乎B.学而不思/则罔.于我/如浮云D.盍/各言尔志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盍各言尔志尔:(2)与朋友共共:(3)敝之而无憾敝:(4)无施劳劳:3.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属予作以记之B.愿闻子之志.策之不以其道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4.翻译下列句子。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5.“言为心声”,乙虽只写了孔子师徒三人的简短对话,却可由此窥见他们不同的心志。
请结合中内容简析其中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第2篇陋室铭[全品原创]阅读下面言,完成问题。
[甲]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4. 使至塞上(唐·王维)版本导航:◎统编八上第12课;◎语文九上第17课;◎苏教七下第六单元诵读欣赏。
【主旨:全诗重在写景,情景结合,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产生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表现出诗人的达观。
】金题演练1.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 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这首诗首尾叙事,中间写景,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
B.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描写塞上的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地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 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的景象。
这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了该诗慷慨豁达的艺术特色。
D. 第四联写使者在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在前线大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2.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 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
写诗人王维以使者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
“单车”写出了形单影只的情状以及行程中内心的孤寂。
B. 颔联叙事兼写景。
写诗人自觉如“征蓬”般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进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暗写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的内心感受。
C. 颈联中诗人用白描手法,借助对“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象的描写,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D. 尾联“都护在燕然”一句与首联“属国过居延”一句遥相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萧关的侦察兵却骑马来报:“都护正在前线作战。
”3.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以简练的笔墨写自己奉命出使。
“单车”是说随从不多,规格不高。
“欲问边”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即前往边塞慰问将士。
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训练一、古诗文阅读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金樽”“玉盘”形容餐具华贵,“十千”“万钱”形容美酒佳肴的价格很高,诗人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表现出诗人内心的苦闷之情。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写诗人离开长安后渡过黄河与攀登太行山的真实情景,以山川的险阻比喻世路的艰难。
C.“闲来垂的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中,诗人引用典故表达自己的愿望。
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激起了诗人对前途、未来的希望与信心。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理想的追求,并坚信远大的抱负总会有实现的一天。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①寄黄几复③黄庭坚②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④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⑤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⑥溪藤。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此时黄庭坚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
②黄庭坚(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③黄几复,名介,江西南昌市人,与黄庭坚少年交游,交情很深,黄庭坚为黄几复写过不少诗。
④寄雁”句:传说雁南飞时不过衡阳回雁峰,更不用说岭南了。
⑤蕲(qí):祈求⑥瘴(zhàng)溪:旧传岭南边远之地多瘴气。
溪:相当于“烟”。
1.下面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明了作者所居住的地点,写彼此所居之地一“北”一“南”,已露怀念友人、望而不见之意。
B.颔联作者回忆了十年前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故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友人。
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分类汇编:专题十古诗词鉴赏一、诗歌鉴赏1.古诗文阅读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①[宋]张先②龙头舴艋③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幕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①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二日,古人常在此节日扫墓、春游。
②张先:字子野,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张先善于写“影”,据说因为他的诗词中有“云破月来花弄影”“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等写影妙句,而有“张三影”的美名。
③舴艋:形状如蚱蜢似的小船。
1.下列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开头两句写出了吴地青年的龙舟竞渡的场景,有游女成双成对笑玩秋干的画面。
“竞”字既写出了划桨人的矫健和船行的轻疾、又可以想见夹岸助兴的喧天锣鼓和争相观看的男女老少。
B.上阙后两句只是写景,这种浓墨重彩、翠曳红摇的笔墨,平添了许多旖旎春光,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息。
C.下阕前两句承上启下,前句说云去山昏,游人散后,郊外一片空寂,后句说笙歌已歇,喧器天的池院,此刻显得分外清静,一“静” 字又为下面写夜景做铺垫。
D.这首词词风疏淡清丽,轻巧自然。
运用华丽浓重的词语和精巧的构思,让人回味无穷。
E. 这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的游春与赏月的词。
上阕通过一组春游嬉戏的镜头,生动地反映出古代寒食佳节的热闹场面。
下阙描绘出春天月夜的景色。
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对词的末句“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进行赏析。
【答案】1.BD2.末句采用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月光下,杨花飘落,没有影子,显出月光的清明,表现了恬淡清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格外恬适和舒畅的心情【解析】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选项。
ACE三项正确。
B项错误,上阕着重写人事,通过热闹的场景,描写春光的美好和游人的欢乐。
D项“运用华丽浓重的词语”错误,本词语言工巧。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析。
江苏省13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详细解析】一、诗歌鉴赏1.古诗词阅读长相思(唐)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根据上面两首《长相思》,说说“长相思”词的写作特点。
2.两首《长相思》都写到“山”“水”,但蕴含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1.(1)一首36字(2)上下阙格式相同,一阙4句。
(3)一韵到底,有叠韵。
(4)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2.(1)白居易《长相思》以流水比人,暗喻少妇的心随着流水追随丈夫远去。
“吴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地表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
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
(2)纳兰《长相思》里提到“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
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这首词表达纳兰“思归”的委婉心境。
【解析】1.分析词的写作特点,要求学生从字数。
上下阕的格式,押韵好和韵脚等方面分析。
本题两首“长相思”的字数相同,都是36个字。
两首上下阕的格式相同,四句18个字。
都押韵。
白居易词韵脚是“ou”,表达思念亲人的情感。
纳兰性德词韵脚是“ing”,表达思念家乡的情感。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
白居易《长相思》他以月下脉脉的流水映衬、象征悠悠绵绵的离情别绪,深沉的思念和由此而产生的怨恨情绪;外景中明明的月光,长长的流水,点点的远山,与思妇内心世界中悠悠的思怨,极为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
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
专题训练(二) 古诗词曲鉴赏◇课标40首诗歌鉴赏训练◇第1首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2018·福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2.[2018·福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第2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2018·保定一模]阅读唐诗,回答问题。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惨的气氛。
B.甲诗中“过五溪”说明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C.乙诗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为后文抒怀做了很好的铺垫。
D.在乙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第3首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2017·连云港]请赏析“潮平两岸阔”一句中“阔”字的妙处。
2.[2017·连云港]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
3.[2017·南充]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写遍布异乡游子足迹的驿路,从北固山中伸出,又蜿蜒伸向山外;沿水路疾驰的小船,也飞到绿水前面去了。
(一)古诗文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辛弃疾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1)请简要赏析上片“破纸窗间自语”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概括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完成1—2题.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7.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词的上阕、下阕的内容。
上阕:下阕:18.下面对该词的理解品味有误的一项是:()A. 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
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界境。
B. 开篇着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
C. 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
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D. 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古诗词专题xx年【浙江衢州】1.参照示例,根据提示,赏析《三衢道中马上口占》。
(4分)答案:【四川南充】12.诗歌鉴赏。
(4分)浣溪沙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澳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问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上阙描写 (季节)的景色,表现该季节特征的景物有。
(2分)(2)下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
(2分)答案:12.(1)春天或春季(1分);兰芽、子规(任答一个得1分)(2)借溪水西流(1分)表现作者老当益壮,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1分)(意近即可)【四川成都】一、诗歌鉴赏(共4分)阅读下面的五代词,完成1-2题。
南乡子李珣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幕。
1.烟、雨、落花、鹧鸪组合在一起,除了点明暮春时节之外,还有哪些作用?请简要作答。
(2分)2.下面哪一个选项的诗句最能表达词中“远客”的心境?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
(2分)A.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B.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答案:1.从“思乡”二字告诉我们这是一首思乡小词。
词中写岸边烟雨朦胧,花瓣伴着雨滴飘落水中,鹧鸪几声啼叫,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凄凉孤寂的画面,借景抒情,为下文渲染了离愁别恨的崽乡之情做铺垫。
2.C。
《南乡子》表达的远客心境是,身在遥远异乡,内心孤独凄凉,思归心切,却只能在潮退的日暮春色里,遥寄乡愁。
而C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也是表达了作者深处边疆之“远”,保家卫国,但功业未建,只有在杯酒中表达内心的孤独凄凉,寄托思乡之愁。
【四川巴中】14.阅读下面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主要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2分)(2)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一诗句的画面加以描绘。
(2分)答案:【浙江嘉兴】(四)古诗阅读(4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15题。
真定怀古元·陈孚千里桑麻绿荫城,万家灯火管弦清。
恒山北走见云气,滹水①西来闻雁声。
主父②故宫秋草合,尉陀③荒冢莫④烟平。
开元寺下青苔石,犹有当时旧姓名。
【注释】①滹(hū)水:滹沱河。
②主父:战国时赵武灵王。
他让国给其儿子惠文王,自号主父。
③尉陀:即赵佗,秦朝恒山郡真定人,著名将领,南越国第一代皇帝。
④莫:同“暮”。
15.本诗语言平淡质朴,但在平淡中蕴含深意。
结合全诗,体会尾联中“犹”字的意蕴。
(4分)答案:15.(4分)首联描绘了一幅生气盎然的图景。
颔联、颈联以自然的永恒持久来反衬人生的短暂有限。
意思是说主父、尉陀等人虽然历史上也是显赫一时的人物,但早已被人忘记了,现在连他们的故居荒冢已难寻觅,只有刻在开元寺石头上的名字在青苔中依稀可见。
而恒山、滹水等自然界事物仍生生不已。
从全诗来看,采用对比手法写景,一个“犹”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兴亡的沧桑之感,更暗寓了作者这样的观点:只有世世代代让人民安居乐业才是历史的永恒。
(能结合诗歌内容整体分析思考。
理解准确全面深刻。
表述流畅、清晰。
)【山东潍坊】(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13题。
(5分)浣溪沙①欧阳修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②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尊前![注]①此词大约作于作者知颍州时。
②六幺:绿腰,曲调名。
12.上片中“逐”“出”两字极为精妙。
请任选一字,赏析其表达效果。
(2分)13.词的下片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态?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3分)答案:12.“逐”字有追逐的意思,突出了游人之多、兴致之高,表现了众人游春的热闹情景。
“出”字有飞出、荡出的意思,突出了打秋千人的情态,使画面富有盎然生机。
(2分,字义、效果各1分。
任选一字作答,若全答,按“逐”字判分)13.写出了作者旷达不羁、乐而忘形的情态。
(1分)蕴含着作者追求欢乐、排遣苦闷的情感。
(2分)【山东泰安】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8.下列最能体现塞下秋天季节特点的一项是()A.衡阳雁去B.四面边声C.长烟落日D.孤城紧闭19.下列对词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词人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却没有办法回去,“浊酒一杯”怎能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B.“燕然未勒”是借用东汉大将窦宪燕然勒石记功而还的典故,这里用来表现将士们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决心。
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在悲怆的情调中,鲜明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腐朽软弱的控诉和批判。
D.全词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感情真挚深沉,语言质朴凝练,读来真切感人。
20.下列诗句中与“羌管悠悠霜满地“使用的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从军行》)B.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白居易《观刈麦》)C.无为在绞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答案:18.A 19.C 20.D【浙江舟山】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15题真定怀古元·陈孚千里桑麻绿荫城,万家灯火管弦清。
恒山北走见云气,滹水①西来闻雁声。
主父②故宫秋草合,尉陀③荒冢莫烟平。
开元寺下青苔石,犹有当时旧姓名。
【注释】①滹(hū)水:滹沱河。
②主父:战国时赵武灵王。
他让国给其儿子惠文王,自号主父。
③尉陀:即赵佗,秦朝恒山郡真定人,著名将领,南越国第一代皇帝。
④莫:同“暮”。
15.本诗语言平淡质朴,但在平淡中蕴含深意。
结合全诗,体会尾联中“犹”字的意蕴。
(4分)答案: 15.略【浙江宁波】(五)如梦令(5分)[明]李梦阳不信园林春早,一夜遍生芳草。
说与小童知:“池上落红休扫。
”休扫,休扫,花外斜阳更好。
17.结合加点字词赏析画线句子。
(2分)18.关于这首词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3分)A.这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的词作。
B.全词分为三层,一层一转,逐层转出,又层层相关。
C.“落红”“斜阳”表达了词人对春光逝去的伤感。
D.本词婉曲深细,表现了词人丰富细腻的感情。
答案: 17.“一夜”表明时间之短,“遍”表明春来之速、范围之广,写出了对春天突然来到的惊喜。
(2分,加点字词赏析1分,句子理解1分,意思相近即可)18.C(3分)【广东广州】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5分)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诗中的“顾”“济”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分)(2)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请简要分析。
(3分)答案: 12.(1)“顾”意思是:看。
“济”意思是:渡过。
(2)“像姜尚垂钓碧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乘船经过日边。
”诗人借用吕尚和伊尹的典故,表达了希望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和任用,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思想感情。
【江苏连云港】(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7-8题。
(5分)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7.作者是如何描写孤雁的执着的?请加以分析。
(2分)8.尾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案:7.(2分)诗中用一系列动词,捕写了孤雁不饮不啄,边飞边唤的情景,表现孤雁的执着。
8,(3分)衬托(反衬对比陪衬),蕴含了对野鸦(像野鸦那样的俗客庸夫)的不满与厌恶,对孤雁的同情与赞美,对知己亲朋不能见面的伤感。
(答出两点即可)【湖南长沙】(一)古诗文阅读(共20分)天末怀李白①杜甫凉风起天末,君子②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③,魑魅④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⑤。
【注释】①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
当时李白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
天末:天边。
②君子:指李白。
③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运多舛。
④魑魅: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
⑤汨罗:屈原在汨罗江含冤投水自尽。
10.下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古代一些物象常常被寄予特定的含义,例如“鸿雁几时有”中的“鸿雁”就因为有借雁足传信的说法,常常被用来借指书信。
B.意象与意境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元素,本诗在“风”“水”物象前分别添加“凉”和“秋”两字,形成意象,构建了共同的意境。
C.“知人”是一种诗歌鉴赏的方法。
作者视李白为知己,首联在看似不经意的寒暄中表现出作者对李白的关切。
D.“论世”也是一种重要的鉴赏方法。
作者在动乱年代与李白一起被流放。
所以才由李白的遭遇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感慨万千。
E.诗歌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一“憎”一“喜”的对比,主要写出了诗人对自己命运坎坷的无尽感叹。
11.诗人为什么说“应供冤魂泪”?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答案:【天津】5.下面对《归园田居(其三)》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A.一、二句通过“盛”与“稀”的对比,写出诗人虽心归田园,却不善农事的情形。
B.三、四句对早出晚归辛勤劳作的描写,流露出诗人对田间劳动的厌倦之情。
C.末尾句中“愿”的内涵是,诗人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
D.全诗语言朴素而诗意醇美,体现了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艺术特点。
答案: 5.B【浙江杭州】2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5分)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一)[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春暮西园[明]高启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注】①本诗描写的是江南农历四月农忙时节的情景。
②蛱(ji)蝶:蝴蝶。
(1)范诗通过“梅子金黄”“杏子肥”“”等词语,写出了江南农村初夏的景象;高诗中“”三宇,凸显了暮春季节的特点。
(2分)(2)两首诗的后两句都运用了衬托手法,请作分析。
(3分)答案: 21.(1)“菜花稀”(或“麦花雪白”)“花落尽”(2)范诗以蜻蜓蝴蝶纷飞、少见闲人衬托村中的安静,也从侧面透露出初夏农事繁忙、农民早出晚归的情况;高诗用“花落尽”“蝶来多”衬托菜花盛开的情景,表现了西园的勃勃生机和盎然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