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与文学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3
流行歌曲发展到今日,或许不会有太多的人主动地将流行歌曲和古典诗词联系在一起,会感觉那是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是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其实也有着一个本源与发展的不行磨灭的关系。
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精髓加以借鉴弘扬,使之成为一种普通化的精神快餐;古典诗词从遣辞造句,主题创造以及铺陈,感情掌握等方面,为现代流行歌曲的词创作者供给了好多好的思路和借鉴,它将会是流行歌曲词创作中一个不行舍弃的主题。
这方面成功的例子许多,最闻名的要算是《淡淡幽情》专辑,此中收录了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戏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秦少游的《桃园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聂胜琼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佳人》,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朱淑真的《生查子》(昨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傍晚后)(这个琼瑶也用过,用在她为《烟锁重楼》还有《新月格格》所写的插曲《鸳鸯锦》里),柳咏的《雨霖铃》,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味道),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等,加登台湾名望卓著的曲作家古月、刘家昌、翁清溪、陈杨等谱曲,曲与词堪称珠联璧合,相辅相成,使这张专辑成为现代音乐史上歌颂的极品,《音像世界杂志》曾将该片评为“十张最合适在夜晚专心倾听的专辑”。
这张专辑里最闻名的两首,一个是李煜的《虞佳人》(“月下花前何时了,旧事知多少”),一个就是后出处王菲翻唱的《希望人长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希望人长远,千里共婵娟”),那倒是对这首古典佳作现代版的解说了。
这首词其实在大陆也有多个谱曲版本,印象最深的是在83、 84 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武松》中,张都监家的丫鬟,此后为武松跳楼的那个,就曾弹唱了这一曲。
从某个角度上来说,它说了然经典诗词与音乐的交融性。
我们再来换一个角度,流行歌曲多表现一种平常文化,而古典诗词的介入,恰巧将其雅的一面也推到了大家眼前,这也正说了然,艺术其实并无雅与俗不行超越之鸿沟,重点在于交融的手段了。
浅谈音乐与文学的内在联系与发展摘要:自从有人类文明以来,音乐与文学就是漫长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艺术类型。
在悠久的人类发展史中,音乐与文学一直都是保持紧密联系。
音乐的优势是长于抒发感情,而文学优势在于细腻描写,正是在这些具体行为与抽象思维、心理活动与感官感受的影响之下,人类的艺术成就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
关键词:音乐;文学;联系;发展在人类文明发源以及逐渐演变发展过程中,音乐与文学就同人类的进步紧密联系。
人类在劳动时发出的高亢或者低沉的声音,其实就是早期音乐的源头。
19世纪英国著名的艺术评论家佩特曾经说过,不管是东方文学还是西方文学,不管是东方音乐还是西方音乐,音乐与文学之间自始至终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深刻反映着人类历史发展各个时期的典型特点,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滚滚向前。
一、音乐与文学之间具有内在统一性、一致性音乐与文学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的艺术表达形式,自从其产生以来,都具有极强的内在的统一性和一致性,这使得它们之间有了相互融合的基本前提。
1.地理环境因素影响显著。
地理环境因素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已经得到艺术界的广泛认可,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还诞生了一门全新的人文学科:人文地理学。
对于音乐与文学来说,如果我们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由于受到经纬度、不同地形、不同气候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其发展的影响是相当重要的,深刻影响其风格和特质,使得两者之间具有极为重要的内在一致性。
比如我们中国的云贵、青藏高原,贵州、宁夏等西北部地区,地貌形态都极为不平坦,地形表面植被非常少,地理环境非常空旷,反映在音乐上,这些地区的音乐特点就是曲调嘹亮高亢、苍茫深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信天游。
同样,反映在文学上就是文字的豪放坦荡、气势磅礴,比如曾获得矛盾文学奖的经典文学作品《平凡的世界》,该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在我国西北部地区发生的平凡故事,反映了在中国最为贫瘠的土地上,一个个鲜活的平凡人物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品格,凸显在这片土地上最为珍贵的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伟大精神。
浅谈音乐教育与多学科的融合作者:浦江园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2020年第15期摘要:在音乐教学中,多学科文化的整合和融合,可以对音乐教学的开展起到积极作用,而在教学中科学融入多学科文化也是当前音乐教学的发展趋势。
基于此,本文阐述了音乐教育和美术学科、语文学科、数学学科以及艺术学科进行融合的可行性,并展示了一些融合的具体案例。
关键词:音乐教育;多学科;多领域;融合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5-038-1将多学科文化有效融合到音乐教学中,可以显著增强音乐教学的有效性,拓展音乐教学的实际空间,充实音乐教学的内涵,进而有效推动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
在多学科文化整合与渗透的视角下,音乐教学不仅能拥有更加宽广的拓展空间,而且也更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体验。
笔者通过自己的音乐教学实践得到了一些感悟,希望通过音乐教育与多文化学科、多文化领域的相互互动结合,使学生真正爱上音乐课。
一、音乐教育与绘画相互融合“切分音”节奏是我们教学中经常出现的,这个节奏比较难把握。
因此,在教学时,笔者抓住了低年级孩子喜爱画画这个特点,尝试将切分节奏与美术相结合,以便于学生理解。
首先,我让孩子从字面意思进行理解,切——分——音即“切——,切什么——,切西瓜。
”随后在黑板上画一个大西瓜表示一拍(四分音符),提问孩子:“现在有两个同学来吃西瓜,为了公平起见,你们会怎么做呢?”生答:“在中间切一下。
”“非常好!这样的话,一个大西瓜分成几半啊?”“两半。
”这样,我用图片拼接形成图画的这种方式,呈现出一种结合型和节奏型,这样,既形象,又容易使学生理解。
音乐作品是一种活静动态的立体听觉感受艺术,美术作品是一种活动静态的立体视觉艺术。
它们都是用比较形象的形式反映一定的政治社会经济生活,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两者之间有着许多相通之处。
若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将两者有机地相结合,定会使你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浅谈音乐课中如何渗透相关文化摘要;音乐是一种全球化的语言,是人类传承文明的一种手段,通过音乐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文化,进而去了解一种文化;反之通过文化,我们才能体验一种音乐,整体地去认识一种音乐。
学生的真实人生经历,体验还较少,而在我们的音乐课中,许多好的音乐包含着各种各样的人类丰富的情感、体验,着些学生亲身经历的东西怎么让学生理解呢?它需要相关文化来帮忙。
在音乐课中正确处理音乐与其本土人文知识,地理知识等相关文化的关系,既要湿适度地拓展音乐的文化性,以此来帮助学生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又要把握好坚守以音乐为本体的阵地,其他所有的综合都是以音乐出发,而最终回归到音乐中去的尺度。
关键词:音乐与相关文化;音乐课;适度渗透音乐这种全球化的语言,是人类交流感情的一个重要的工具,在音乐这门人文学科中,音乐与其相关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国家新课程标准把“音乐与相关文化”作为音乐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在音乐课上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学生的兴趣,通过艺术来体验生活,体验人生,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如何在音乐课中适当的地渗透相关文化?笔者以管窥之见,抛砖引玉与同行商榷。
一、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紧密联系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的属性的集中表现,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等方面。
音乐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通过音乐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而通过文化,我们才可以真正的去体验一种音乐,整体地去认识一种音乐。
人类通过自己的音乐与自己的文化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一)音乐与社会生活中音乐的紧密联系社会生活中的音乐,是学生音乐文化学习的重要内容,可以引导学生亲自参与社会音乐活动,体验生活中音乐的乐趣,并运用音乐方式同他人进行交流及情感沟通,体验音乐的社会功能。
(二)音乐与艺术学科的紧密联系音乐与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姊妹艺术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并有许多相似的特征,如对情绪、情感的表现即是各类艺术的共同的特点。
只是抓住贯穿各类艺术的这条主线,充分发挥与运用各种艺术门类的不同表现手段,就能整合成综合性的教学方式,如用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用表演动作表现音乐情绪,用色彩或线条表现音乐的相同与不同等等。
浅谈音乐与语文的整合音乐和语文是文化传承中最为重要的两项内容之一,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人们更加关注音乐与语言的深度整合以及实现的可能性。
本文只是从浅谈音乐与语文的整合,以此分析出音乐与语文的关系和融合的历史发展,从而探讨如何将音乐和语文有效地整合起来。
首先,要论述音乐与语文之间的关系,必须从历史上来说明。
从古至今,音乐一直在传统语言课程中占有重要位置,早在公元前9世纪,中国就已有了最早的音乐课程“谳”。
谳”的概念融合了语文和音乐,被认为是中国古代语文学习的基本要素,尤其是应用到诗文的乐律调音,更加深入地将音乐和语文整合在一起。
自古以来,音乐和语言一直深度融合,被用于各种场合,尤其是宗教仪式。
随着历史的发展,音乐和语文融合在一起的程度也逐渐提高。
在11世纪,英国就出现了“诗和歌”,将语言和音乐融合在一起的概念,更加深入地影响了西方文化。
此外,诗歌也在18世纪后期开始流行,把语文和音乐融合在一起,用来描述景物、表达情感。
另外,随着音乐理论的发展,西方文学家也开始深入思考音乐和语文的关系,贝多芬和高尔夫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把音乐和文学融合起来,深刻地反映出音乐在文学中的重要性。
从这些发展趋势可以看出,音乐和文学之间的关系发展已经变得越来越靠近,深刻地影响了语言的发展。
因此,在当今社会,将音乐和文学有效地整合起来,是我们面对社会发展的一大机遇。
过运用现代技术,可以利用音乐和文学来深入地探讨其含义,从而增加学习语文的价值。
以上就是本文对于音乐和语文之间的关系及其历史发展的分析。
当然,音乐与语文的融合也蕴含着不同的层面,比如音乐与美文的互动,音乐在教育中的作用,等等,这些问题都可以作为更深入的研究主题。
无论如何,未来音乐和语文的融合必然大有作为,可以使语文学科更加富有自身特色,并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浅析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与学科综合的有效融合谷雨发布时间:2023-01-16T10:26:51.789Z 来源:《中国教师》2023年1月作者:谷雨[导读]谷雨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3)1-069-02《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音乐教学应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
”因此,教师在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音乐鉴赏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有效融合,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探究具有创新性的教学策略,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与文化认知能力。
下面结合我的教学体会,谈谈高中音乐鉴赏课中如何有效的与其他学科进行学科融合。
一、音乐鉴赏教学与文学融合音乐与文学是一对姊妹艺术。
它们的结合又将艺术的精髓再次升华,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
我国从古至今的诗词歌赋与音乐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历来就有将诗词改为歌曲的惯例。
以鉴赏《大江东去》这首乐曲为例。
《大江东去》这首乐曲既吸收、运用了西方的作曲技法,也融入了中国的诗词文化。
这首作品是青主根据苏轼的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创作而成。
在鉴赏这首歌曲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去鉴赏这首气吞山河的诗作,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挫折的感叹,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屡遭贬谪得郁闷心情。
诗词意味深远、气势庞大,具有很强大的震撼力和艺术效果。
让学生透过诗词去感知苏东坡的所思所想,继而引导学生感知理解西洋作曲法。
这首乐曲,也被称为是中国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
因此,让学生在鉴赏音乐的同时,了解诗词文化,正是音乐鉴赏与文学深度融合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还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音乐作品中的一个侧面或者某个点来写自己的感悟,鼓励学生把音乐作品中所赋予的情感体验、精神收获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例:在欣赏完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我要求学生根据固定乐思的旋律展开想象,以作曲家的角度对心上人写一段“赏乐小诗”。
浅谈音乐与文化的关系作者:黄帅武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24期【摘要】音乐与文化两者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每一个地方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音乐文化,这种音乐也反映了该区域的特色文化以及风俗习惯,所以音乐与文化的关系可以描述为:音乐体现着一定的文化,文化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音乐的发展,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
【关键词】音乐;文化;关系音乐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文化也与生活密不可分,所以音乐与文化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本文以中国的民族音乐与传统文化为例说明了音乐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以《白毛女》为例分析了音乐和文化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联系。
一、文化和音乐相辅相成文化,从某个角度来看,其实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关于思想、观念、习惯、风俗等相关事物的集合,它渗透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政治以及我们日常生活等。
而音乐,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人们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以自己的日常生活为基础,创造出各种形式的音乐,就中国音乐而言,已经有将近七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在殷周时期,音乐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高度。
而音乐发展能出现繁荣昌盛的景象,与文化的源远流长有密切的联系。
以中国的民族音乐与传统文化为例,中国的音乐文化是建立在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的,而且在该文化的影响下,音乐文化也更加历久弥新,充满魅力。
中国的文化具有多样性特征,所以音乐类型也是非常多的。
因为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在民族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由于所处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此基础上也创造出不同类型的民族音乐。
比如藏族民歌,因为西藏处于青藏高原上,而且是平均海拔最高的地方,由于所处地域的原因,长期与外界的交流不是很通畅,所以西藏一直保留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形式与民族特色,西藏民歌在这样的环境中也逐渐形成自己的优势,因为藏族的信仰就是佛教,而且佛教也一直支撑着藏族人们的精神生活,佛教中描述的思想以及信念指导着藏族人民一路前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西藏人民独有的佛教颂歌,一般都是在佛教仪式或者活动中演唱。
浅谈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1. 引言1.1 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音乐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音乐的艺术表达和情感共鸣,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从而更深入地解读和体会文学作品的内涵。
音乐还能够帮助学生培养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审美情操和情感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应当进一步加强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以促进学生成为综合发展的优秀人才。
2. 正文2.1 音乐对语言学习的促进作用音乐在语言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效果。
音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掌握单词和句型。
通过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学生可以更容易地记住文字,并且在学习中感受到愉悦和动力,加深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音乐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学生可以感知语言的韵律和语调,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准确地运用词汇和句型。
音乐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探索语言的奥秘,从而更好地提高语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音乐的引导和辅助,学生可以更轻松地完成语言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使语文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2.2 音乐对情感的表达和理解音乐能够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
音乐的旋律和歌词往往能触动人的情感神经,引发出各种情绪,如喜悦、悲伤、愤怒等。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音乐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情感内涵的理解。
音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
许多文学作品都是以抒发情感为主题的,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情感、环境氛围等要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用意。
而通过配合音乐欣赏,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文学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品味文学作品。
音乐对情感的表达和理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浅谈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结合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它的存在不是孤立的,是和产生时代、历史背景以及各地区相关的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实际上,任何一种音乐都是特定的文化产物,音乐本身就是受着文化定义的,离开了文化,音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重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结合,不仅可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我们各方面的能力。
音乐相关文化多种多样,像文学、地理、风俗、服饰、戏剧、舞蹈等等。
丰富的音乐相关文化都是从具体的音乐作品和生动的音乐中体现出来的。
本文将从音乐和相关文化的结合入手,阐述在对音乐的学习过程中,如何体会文化的内涵,用音乐表现文化,用文化感受音乐,音乐与文化的相辅相成。
标签:音乐文化内涵《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科学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進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
它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这一段话不但简单明了的对”音乐与相关文化”这一领域各学段的教学目标进行了阐述,还详细的规范了这一领域的内容,具体的包括: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之外其他学科三大块,其表现出来的特点是包含的知识面广、涉及信息量极大、具有较强的参与性。
一、音乐与相关文化两者的关系音乐与相关文化两者存在的关系具体是什么情况,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是一个较为理性的问题。
为了切实的做好音乐与相关文化在教学过程的指导实践工作,就必须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合理的把握。
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使音乐与相关文化形成和谐统一的效果。
1.相辅相成的关系音乐与相关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学生可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了解其相关的文化,拓宽他们的视野,丰富音乐教育资源。
相关文化是音乐作品的一种补充和延伸,它能让音乐课堂的氛围更活跃,信息量更丰富,内涵更丰实。
2.主角与配角的关系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关系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影视作品中主角与配角的关系一样。
论音乐与文学的关系音乐与文学都是人类情感表达的最好方式,它们有各自的特点,它们都是艺术现象,这两种艺术形式,都与我们的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联系,文学需要音乐更好的体现,音乐中又有文学的因素,在人们的情感表达方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音乐与文学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各有不同的艺术领域,音乐是通过声音的组合来表达创作主体的思想,而文学是通过文字的组合以语言为手段来表现目的,人们可以通过在音乐中感受歌词的美妙意境,又可以在文字中体会每个音符的美妙,可谓相得益彰、妙趣横生。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相互之间的影响和渗透也更加明显,音乐与文学是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
音乐与文学的起源关系在中国的文艺史上,音乐与文学的结合是最早的。
从艺术的的起源产生和发展历程来看,音乐和文学几乎是一起孕育和诞生的,养育它们的母亲正式人类的劳动。
原始的音乐和文学实在是相伴而生、相辅相成的。
世界各地、各民族的原始音乐和原始诗歌几乎都是结伴而生、不分彼此的。
诗歌,诗是文学,歌是音乐,它们的关系天生就是那么的密切。
诗歌是人类最早的文学样式,最初的诗歌起源与人类早期的日常生活中。
田间劳动不仅对人类的思维和语言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是诗歌赖以生存的基础。
原始人类为了减轻劳动的疲劳、协调动作、统一劳动的步伐,除了借助语言之外,他们还发出一些长短不齐、抑扬顿挫的呼声。
这也是音乐产生的说法之一,同时也是歌曲形成的前奏。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投入他们的劳动的呼声中,一些人无意的在呼声中加入了简单的语言,就形成了简单而又是最原始的诗歌了。
但并非所有的诗歌都是产生与劳动中,也有相当一部分诗歌在原始祭祀和宗教仪式中产生的。
这是一种进步,它将音乐与语言和舞蹈结合在了一起。
音乐与文学的两种表现形式音乐与文学是不可分割的,文学可以为音乐提供创作素材,而音乐可以利用语言的表现力,更丰富的声音,以及多种结合方式来表达其思想内容。
浅谈中国文学与音乐的关系
【摘要】音乐和文学是艺术领域主要表现形式,千百年来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歌曲中和歌词中,音乐与文学共同完成艺术的审美过程。
他们是各自为依托、相辅相成的。
我们通过对音乐与文学关系的进一步探讨,结合歌曲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音乐,提高我们的修养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音乐文学歌曲关系
音乐与文学自古以来就有着共同渊源的说法,从艺术的产生及发展历程来看,文学和音乐几乎是一块孕育、一齐诞生的孪生姐妹。
养育她们的母亲,就是人类的劳动和生活。
文学是音乐植根的土壤;音乐是文学的翅膀。
诗歌诗歌,诗是文学,歌是音乐。
下面就来简单讨论下他们的联系。
中国古代文学与音乐
中国文学大部分是以传唱的方式流传下来的,其中最早的文学---《诗经》,他们既是“诗”也是“歌”,“诗歌”是一体的。
其中的《国风》原本就是各地的民歌,《颂》是祭祀时的乐歌。
如《伐檀》一诗,运用了反复迭唱的手法, 描写了奴隶们在为奴隶主制作新车的劳动过程中, 边歌边咏, 冷嘲热讽地表达了他们对奴隶主的愤怒反抗之情。
它既是歌又是诗, 既含有文学又含有音乐。
接下来主要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家屈原的《楚辞》。
它是屈原在长期流放生活中,向民间学习,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
楚辞是诗,也是歌,是和当时南方的民间音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他在《离骚》中唱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达了他对人民深切的同情。
《九歌》是屈原在南方民歌的基础之上创作的一套祭神的乐歌,从音乐的形式来看,已经有了“乱”(乐曲高潮)、“少歌”(小高潮)、和“倡”(不同乐曲曲调的过渡乐句)。
历史发展到汉代时,建安诗人支撑了建安风骨,短歌行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抒发了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苍凉的感慨;《长歌行》中为“少壮不努力”的人勾勒出“老大徒伤悲”的无奈。
《乐府诗集》中的歌、行、引、曲都是文字以音乐为载体的不同形式,“竹林七贤”也是用音乐来抒发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苦闷。
时间推进到唐代,音乐与文学的高度结合使我们睁大了眼睛,使我们心动。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对琵琶女的精湛技艺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
其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等诗句成为描绘音乐的经典名句,那个“低眉信手续续弹”的女子“初为《霓裳》后《六幺》”。
到了宋代,更出现了诗与歌高度结合的产物——词。
以词牌为例,念奴娇是大家都熟知的词牌,因为都能吟颂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样的名句。
再如:水调歌头这个词牌,调与歌两个字都反映了宋词是音乐与文学的结合体。
音乐与文学的结合经过唐代的诗、宋代的词到了元代即成为杂
剧,如我们所学的《窦娥冤》即采用正宫的曲牌,文学掀起了惊涛骇浪,音乐谱写了幽怨悲凉。
杂剧慢慢发展为我们现在各地的戏曲,如京剧,豫剧等。
流行音乐与文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与文学达到了最完美的结合--歌曲,歌曲吸纳了两种艺术的长处。
音乐有很强的生动性但表达情感和思想很抽象,而文学恰恰相反。
歌曲就以音乐来渲染文学,以文学来解释音乐,因此达到了取长补短的效果。
如现代把流行音乐和文学结合的珠联璧合的方文山,他的词中带着浓浓的文学色彩,《菊花台》中“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惨白的月儿弯弯固住过往夜太漫长凝结成了霜是谁在阁楼上冰冷地绝望……”。
还有把古代的名诗.词重新翻唱的,如王菲唱的《水调歌头》等等。
【结束语】可以这么说,是音乐,为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诗歌的发展和飞跃提供了强健的翅膀。
又是文学,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丰富了音乐的内涵和表现力。
这一对孪生姊妹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相濡以沫,如影随形。
真是“诗为歌之魂,歌为诗之翼”。
那么就让我们在音乐与文学的优美意境中增长见识,陶冶性情,提升品位,儒雅灵性。
参考文献:
[1]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人民音乐出版社.
[2]以群.文学的基本原理.上海文艺出版社.
[3]师辉正确认识音乐与文学的关系文学教育2008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