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分析方法--国标
- 格式:pptx
- 大小:4.24 MB
- 文档页数:127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命名方案一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火成岩的分类依据和原则,制订了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本标准适用于地质勘查中的火成岩岩石鉴定,也适用于地质教学和科学究。
2 术语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2.1 岩浆magma岩浆是地壳深部或上地幔物质部分熔融而产生的炽热熔融体,其成分以硅酸盐为主,具有一定的粘度,并熔有挥发分。
2.2 火成岩igneous rock火成岩是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却固结而成的岩石,又称岩浆岩(magma rock)。
2.3 火成岩volcanic rock火山岩是由火山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岩石,既包括熔岩和火山碎屑岩,又包括与火山作用有关的潜火山岩。
2.4 侵入岩石intrusive rock是岩浆侵入地壳内冷凝而成的火成岩。
由于冷却速度较慢,常为结晶岩石。
侵入岩依其侵入地壳中的部位深浅,分为深成岩(>3km),浅成岩(1.5~3Km),和超浅成岩(0.5~1.5km)。
2.5 超基性岩ultrabasic rock火成岩的一个大类。
指化学成分中(SiO2)含量小于45%,同时(MgO),氧化铁到(FeO)等基性组分含量高的火成岩。
2.6 超镁铁质岩ultramafic rock指镁铁质矿物(以橄榄石、辉石为主)含量达90%以上的一类火成岩。
因此大多数超镁铁质岩就是超基性岩,反之亦然。
但也有例外,如辉石类单矿物岩,镁铁矿物在90%以上,但(SiO2)含量高于45%。
所以,它是超镁铁质岩,而不是超基性岩;又如单矿物斜长岩,是由钙的硅铝酸盐矿物组成,二氧化硅(SiO2)含量低于45%,属超基性岩,但不是超镁铁质岩。
2.7 基性岩basic rock基性岩是火成岩的一大类。
二氧化硅(SiO2)含量为45%~52%。
主要矿物成分为辉石、基性斜长石,不含石英或石英含量极少。
色深,比重较大。
与超基性岩的主要区别除二氧化硅(SiO2)含量外,在矿物成分上含有相当数量的斜长石,而超基性岩则没有或有很少的斜长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2008/7/31/17:13 来源:慧聪农化网标准类别:GB-国家标准关键词: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号:GB15618-1995 标准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标准分类:农业土壤化肥标准颁布部门:颁布日期:1995-1-1 实施日期:1995-12-1====================================================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防止土壤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林生产,维护人体健康,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按土壤应用功能、保护目标和土壤主要性质,规定了土壤中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浓度指标值及相应的监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林地、自然保护区等地的土壤。
1 主题内容与适用于范围1.1主题内容本标谁按土壤应用功能、保护目标和土壤主要性质,规定了土壤中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浓度指标值及相应的监测方法。
1.2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农田、蔬菜地、菜园、果园、牧场、林地、自然保护区等地的土壤。
2 术语2.1 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
2.2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指带负电荷的土壤胶体,借静电引力而对溶液中的阳离子所吸附的数量,以每千克干土所含全部代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按一价离子计)数表示。
3 土壤环境质量分类和标准分级3.1 土壤环境质量分类根据土壤应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划分为三类:I类为主要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原有背景重金属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他保护地区的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保持自然背景水平。
Ⅱ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到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Ⅲ类主要适用于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矿产附近等地的农田土壤(蔬菜地除外)。
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I 岩石图式18石灰岩燧石结核灰岩0,0,019石灰岩硅质灰岩0,0,0 20石灰岩鲕状灰岩0,0,0 21石灰岩假鲕状灰岩0,0,0 22石灰岩砂质灰岩0,0,0 23石灰岩石膏质灰岩0,0,024石灰岩泥质条带灰岩0,0,025石灰岩碳质灰岩0,0,0 26石灰岩结晶灰岩0,0,0 27石灰岩沥青质灰岩0,0,0 28石灰岩瘤状灰岩0,0,0 29石灰岩含白垩灰岩0,0,0 30石灰岩藻灰岩0,0,0 31石灰岩团块灰岩0,0,0 32石灰岩砂屑石灰岩0,0,0 33石灰岩泥质灰岩0,0,034石灰岩葡萄状灰岩0,0,0 35白云岩白云岩0,0,0 36白云岩灰质白云岩0,0,0 37白云岩含灰白云岩0,0,0 38白云岩含泥白云岩0,0,0 39白云岩泥质白云岩0,0,040白云岩竹叶状白云岩0,0,041白云岩针孔状白云岩0,0,042白云岩燧石条带白云岩0,0,043白云岩燧石结核白云岩0,0,044白云岩硅质白云岩0,0,0 45白云岩鲕状白云岩0,0,046白云岩角砾状白云岩0,0,047白云岩砂质白云岩0,0,048白云岩石膏质白云岩0,0,049白云岩泥质条带白云岩0,0,050白云岩藻云岩0,0,051白云岩凝灰质白云岩(白云岩化凝灰岩)0,0,052白云岩假鲕状白云岩0,0,053白云岩葡萄状白云岩0,0,054白云岩硅、钙、硼石(绿豆岩)0,0,0黑白图标彩色图标示例颜色(缺省色)RGB 1硅质岩硅质岩0,0,02硅质岩燧石岩(燧石层)0,0,03蒸发岩石膏岩0,0,04蒸发岩钾盐岩0,0,05蒸发岩含镁盐岩0,0,06蒸发岩含膏盐岩0,0,07蒸发岩膏盐岩0,0,08蒸发岩盐岩0,0,09蒸发岩钙芒硝岩0,0,0图元名称图标样式备注I .1.6 其它岩石序号图层名称10蒸发岩杂卤石岩0,0,011其他岩层铝质岩(铝土岩)0,0,012其他岩层铁质岩(铁矿岩)0,0,013其他岩层黄铁矿层0,0,014其他岩层菱铁矿层0,0,015其他岩层赤铁矿层0,0,016其他岩层锰质岩(锰矿层)0,0,017其他岩层磷质岩(磷块岩)0,0,018其他岩层煤层或煤夹层0,0,019其他岩层硼砂0,0,020其他岩层重晶石0,0,021其他岩层白垩土0,0,022其他岩层膨润土、坩子土0,0,023其他岩层介形虫层0,0,024其他岩层断层泥岩0,0,025其他岩层断层角砾岩0,0,026其他岩层砂质介形虫层0,0,027其他岩层泥质介形虫层0,0,028火山碎屑岩火山集块岩0,0,029火山碎屑岩火山角砾岩和砾岩0,0,030火山碎屑岩凝灰岩0,0,031其他含物含灰0,0,032其他含物含灰砾0,0,033其他含物含泥砾0,0,034其他含物含介形虫0,0,035其他含物含铁0,0,0黑白图标彩色图标示例颜色(缺省色)RGB 1矿物黄铁矿0,0,02矿物方解石0,0,03矿物白云石0,0,04矿物铁锰结核0,0,0序号备注图标样式图层名称图元名称I .1.7 矿物5矿物自生石英0,0,06矿物方解石脉0,0,07矿物石英脉0,0,08矿物石膏脉0,0,09矿物白云岩脉0,0,010矿物沥青脉0,0,011矿物沥青包裹体0,0,012矿物磷灰石0,0,013矿物石膏0,0,014矿物菱铁矿0,0,015矿物盐0,0,0黑白图标彩色图标示例颜色(缺省色)RGB 1化石放射虫0,0,02化石有孔虫0,0,03化石蜓0,0,0图层名称图元名称图标样式备注序号I .1.8 化石4化石海绵骨针0,0,0 6化石海绵0,0,0 7化石古杯动物0,0,0 8化石层孔虫0,0,09化石单体四射珊瑚0,0,010化石复体四射珊瑚0,0,011化石横板珊瑚0,0,0 12化石苔藓动物0,0,0 13化石腕足动物0,0,0 14化石腹足类0,0,0 15化石掘足类0,0,016化石双壳类(瓣鳃类)0,0,017化石直壳鹦鹉螺(角石)类0,0,020化石软舌螺0,0,0 18化石菊石类0,0,0 19化石竹节石0,0,021化石三叶虫0,0,0 22化石叶肢介0,0,0 23化石介形类0,0,0 24化石昆虫0,0,0 25化石海林檎0,0,0 26化石海蕾0,0,0 27化石海百合0,0,0 28化石海百合茎0,0,0 29化石海胆0,0,0 30化石海星0,0,0 31化石笔石0,0,0 32化石鱼类化石0,0,0 33化石脊椎动物0,0,0 34化石藻类0,0,0 35化石蓝藻0,0,0 36化石绿藻0,0,037化石红藻0,0,0 38化石硅藻0,0,0 39化石轮藻0,0,0 40化石柱状叠层石0,0,0 41化石锥状叠层石0,0,0 42化石层状叠层石0,0,0 43化石古植物化石0,0,0 47化石孢子花粉0,0,048化石牙形刺(石)0,0,044化石植物枝干化石0,0,045化石植物碎片0,0,0 46化石碳屑0,0,0 49化石遗迹化石0,0,0 50化石化石碎片0,0,051化石完好生物化石0,0,052化石生物碎屑0,0,053化石生长生态0,0,054化石自由生长生态0,0,055化石原地堆积生态0,0,056化石浮游沉降生态0,0,057化石搬运生态0,0,0黑白图标 彩色图标示例颜色(缺省色)RGB1层理、构造水平层理0,0,02层理、构造波状层理0,0,03层理、构造斜层理0,0,04层理、构造交错层理0,0,05层理、构造季节性层理0,0,06层理、构造叠层石0,0,07层理、构造搅混构造0,0,08层理、构造柔皱构造0,0,09层理、构造缝合线0,0,0图标样式备注序号图层名称图元名称I.1.9 层理、构造10层理、构造冲刷面0,0,011层理、构造干裂0,0,012层理、构造角砾状构造0,0,013层理、构造气孔状构造0,0,014层理、构造均匀状构造0,0,015层理、构造虫孔构造0,0,016层理、构造虫迹0,0,017层理、构造透镜体0,0,018层理、构造鸟眼构造0,0,019层理、构造波痕0,0,020层理、构造泥质团块0,0,021层理、构造灰质结核0,0,022层理、构造硅质结核0,0,023层理、构造泥质条带0,0,024层理、构造砂质条带0,0,025层理、构造介形虫条带0,0,026层理、构造灰质条带0,0,027层理、构造裂缝0,0,0黑白图标彩色图标示例颜色(缺省色)RGB1侵入岩酸性侵入岩0,0,0 2侵入岩花岗岩0,0,0 3侵入岩中性侵入岩0,0,0 4侵入岩闪长岩0,0,0 5侵入岩正长岩0,0,0 6侵入岩闪长玢岩0,0,0 7侵入岩基性侵入岩0,0,0 8侵入岩辉长岩0,0,0 9侵入岩苏长岩0,0,0 10侵入岩斜长岩0,0,0 11侵入岩辉绿岩0,0,012侵入岩超基性侵入岩0,0,0图标样式I.2 岩浆岩序号图层名称图元名称备注13侵入岩橄榄岩0,0,0 14侵入岩辉石岩0,0,0 15侵入岩角闪石岩0,0,0 16侵入岩煌斑岩0,0,0 17侵入岩云煌岩0,0,0 18侵入岩伟晶岩0,0,0 19喷发岩酸性喷发岩0,0,0 20喷发岩流纹岩0,0,0 21喷发岩流纹斑岩0,0,0 22喷发岩中性喷发岩0,0,0 23喷发岩安山岩0,0,0 24喷发岩安山玢岩0,0,0 25喷发岩英安岩0,0,0 26喷发岩粗面岩0,0,0 27喷发岩安山玄武岩0,0,0 28喷发岩基性喷发岩0,0,029喷发岩玄武岩0,0,030喷发岩英安斑岩0,0,0 黑白图标 彩色图标示例颜色(缺省色)RGB 1变质岩变质岩0,0,02变质岩板岩0,0,03变质岩千枚岩0,0,04变质岩绿泥石板岩0,0,05变质岩变质砂岩或粉砂岩0,0,06变质岩石英岩0,0,07变质岩蛇纹岩0,0,08变质岩大理岩0,0,09变质岩片岩0,0,010变质岩石英片岩0,0,011变质岩绿泥片岩0,0,012变质岩片麻岩0,0,0序号图层名称图元名称图标样式I .3 变质岩备注13变质岩花岗片麻岩0,0,0 14变质岩变质砾岩0,0,0 15变质岩碎裂岩0,0,0 16变质岩构造角砾岩0,0,0 17变质岩麋棱岩0,0,0 18变质岩硅质板岩0,0,0 19变质岩碳质板岩0,0,0 20变质岩绢云千枚岩0,0,0 21变质岩绿泥千枚岩0,0,0 22变质岩黑云片岩0,0,0。
岩石“非标准试件”的单轴抗压试验强度换算关系的研究摘要:砂岩和灰岩颗粒较均匀、各项异性指标相比较而言更接近于1,故采用砂岩和灰岩加工成高径比为等差数列、等差值基本为0.1、比值从0.986--2.150的、直径为4.99cm的试件试验,数目大约九百块,经抽气饱和后在原液中、空气中静置4h再进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从大量的单轴抗压试验的数据结果中分析得出换算公式。
关键词:高径比非标准件抗压强度值换算公式1、前言在岩石国标《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99)中对“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这一单项试验试件的加工尺寸所作的要求是:D=(48~54)mm、H/D=2.0~2.5,由此我们可以把能满足此加工尺寸要求的试件称为“标准试件”,不能满足该要求的试件称为“非标准件”。
为什么要有“非标准件”的说法呢?“非标准件”也很有存在的现实价值,“非标准件”现象在实际工作中是普遍存在的,它是由岩石这一大自然客体本身的结构性质及我们室内实验室的加工设备及方式决定的。
在我们实际的工作生产过程中,一般碰到的岩样主要是直径为6.50~10.00cm的岩芯样。
岩芯样经过被切割的第一道工序后再被内直径为5.0cm 的钻头对其取芯,某些中~强风化的硬质岩如花岗岩、千枚岩等等内部含有风化、结构裂隙或是含层理、节理结构的软质岩石如泥岩、泥页岩等等,它们经过钻芯后很容易从结构裂隙等薄弱处断裂从而使岩样变成高径比为 1.0~1.9的“非标准试件”或是完全破碎作废。
对于那些经过钻芯取样会完全破碎的岩样为了不让其作废我们就对其不进行钻芯取样这一环节,而采用在尽量最大限度的保证高径比的前提下直接切、磨或手工切磨的加工方法来减少加工环节对软弱岩石本身的伤害。
一般来说,对于同一类岩性的、风化程度差不多的岩石,如果它们的直径相同的话,单轴抗压强度值会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1】。
在高径比和强度值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如果能通过对大量的同一岩性、同一风化程度、不同高径比的试件所作的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值进行分析,找出规律,得到换算公式,那么我们就可以将“非标准件”的单轴抗压强度试验结果按此公式进行合理换算,使之更接近岩样本身在物理力学试验中的“真值”。
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是指在工程岩体勘察、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为了获取准确的岩体力学参数和岩体工程性质,以及评价岩体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所制定的一系列规范的试验方法和标准。
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障工程建设的安全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岩体勘察。
在进行工程岩体试验前,首先需要进行岩体的勘察工作。
岩体的勘察内容包括岩石的种类、岩体的结构、岩体的变形特征、岩体的强度参数等。
常用的岩体勘察方法包括现场观测、岩芯取样、地质雷达探测等。
通过岩体勘察,可以为后续的试验工作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
二、岩石力学参数试验。
岩石的力学参数是评价岩体工程性质的重要依据。
常用的岩石力学参数试验包括抗压强度试验、抗拉强度试验、剪切强度试验等。
这些试验方法可以通过岩石试样的实验数据,来确定岩石的力学参数,如弹性模量、泊松比、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剪切强度等。
这些参数对于岩体的稳定性评价和工程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岩体变形特性试验。
岩体的变形特性是评价岩体稳定性和变形特征的重要依据。
常用的岩体变形特性试验包括岩石压缩试验、岩石拉伸试验、岩石弯曲试验等。
通过这些试验可以获取岩体的变形模量、抗拉强度、抗压强度等参数,从而对岩体的变形特性有所了解。
四、岩体稳定性评价。
岩体的稳定性评价是工程岩体试验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岩体的力学参数、变形特性等试验数据的分析,可以对岩体的稳定性进行评价。
在评价岩体稳定性时,需要考虑岩体的地质构造、岩层倾角、岩体裂隙等因素,综合分析岩体的稳定性。
五、岩体承载能力试验。
岩体的承载能力是评价岩体工程性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常用的岩体承载能力试验包括岩石轴向抗压试验、岩石轴向抗拉试验等。
通过这些试验可以获取岩体的承载能力参数,为工程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六、结论。
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障工程建设的安全和可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岩体的勘察、力学参数试验、变形特性试验、稳定性评价和承载能力试验等工作的实施,可以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保证工程岩体的安全可靠性。
关于国标岩石强度及压碎值指标国标岩石强度及压碎值指标是衡量岩石抗压能力和破碎性能的重要技术指标。
这些指标对于岩石工程、建筑材料工业和岩石破碎机械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下文中,我将详细介绍国标岩石强度及压碎值指标的定义、测试方法和应用。
国标岩石强度指标的定义是指岩石在不同加载条件下抵抗外部作用而发生破坏的能力。
强度是指岩石抗压、抗拉、抗弯等不同加载方式下所能承受的最大荷载。
国际上常用的岩石强度测试方法有压缩试验、拉伸试验、三点弯曲试验等。
压缩强度是指岩石在压缩荷载作用下发生破坏的最大荷载。
国标规定了压缩试验的具体测试方法和规范,以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国标岩石压碎值指标是衡量岩石破碎性能的指标。
它是指在固定加载条件下,岩石在破碎试验中被击碎的能力。
常用的岩石压碎性能指标有单轴抗压强度、点载荷指数和抗裂性能。
单轴抗压强度是衡量岩石抗压能力的重要指标,它是指岩石在竖直加载方向上的最大抗压力。
点载荷指数是指岩石在点载荷作用下的破碎性能。
抗裂性能是指岩石在受到剪切作用时的抗裂断能力。
这些指标的测试方法和规范也在国标中有详细的规定。
国标岩石强度及压碎值指标的应用广泛。
在岩石工程领域,岩石的强度及压碎值指标是评价岩石稳定性和可开采性的重要依据。
岩石抗压强度和压碎值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岩石的可利用价值和开采难度。
在建筑材料工业中,岩石的强度及压碎值指标是评价石料质量和适应性的重要标准。
不同工程项目对岩石材料的强度和压碎值要求也不同。
在岩石破碎机械设计中,岩石强度及压碎值指标是设计和选型的重要参考依据。
合理选择和配置岩石破碎机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能耗。
总而言之,国标岩石强度及压碎值指标是衡量岩石抗压能力和破碎性能的重要指标。
它们在工程领域和岩石破碎机械设计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对于岩石工程、建筑材料工业和岩石破碎机械设计者来说,了解这些指标的定义、测试方法和应用是十分必要的。
只有通过科学准确地测试和评价岩石的强度和压碎值,才能保证相关工程项目的质量和安全性。
岩石分类及硬度级别岩石级别巩固程度代表性岩石Ⅰ最巩固最巩固、致密、有韧性的石英岩、玄武岩和其他各种特别巩固的岩石。
(f=20)Ⅱ很巩固很巩固的花岗岩、石英斑岩、硅质片岩,较巩固的石英岩,最巩固的砂岩和石灰岩.(f=15) Ⅲ坚固致密的花岗岩,很巩固的砂岩和石灰岩,石英矿脉,巩固的砾岩,很巩固的铁矿石.(f=10) Ⅲa 坚固巩固的砂岩、石灰岩、大理岩、白云岩、黄铁矿,不巩固的花岗岩。
(f=8)Ⅳ比拟巩固一般的砂岩、铁矿石(f=6)Ⅳa 比拟巩固砂质页岩,页岩质砂岩。
(f=5)Ⅴ中等巩固巩固的泥质页岩,不巩固的砂岩和石灰岩,软砾石。
(f=4)Ⅴa 中等巩固各种不巩固的页岩,致密的泥灰岩.(f=3)Ⅵ比拟软软弱页岩,很软的石灰岩,白垩,盐岩,石膏,无烟煤,破碎的砂岩和石质土壤.(f=2)Ⅵa 比拟软碎石质土壤,破碎的页岩,粘结成块的砾石、碎石,巩固的煤,硬化的粘土。
(f=Ⅶ软软致密粘土,较软的烟煤,巩固的冲击土层,粘土质土壤。
(f=1)Ⅶa 软软砂质粘土、砾石,黄土。
(f=Ⅷ土状腐殖土,泥煤,软砂质土壤,湿砂。
(f=Ⅸ松散状砂,山砾堆积,细砾石,松土,开采下来的煤.(f=Ⅹ流沙状流沙,沼泽土壤,含水黄土及其他含水土壤.(f= A表示矿岩的巩固性的量化指标.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认识到,有些岩石不容易破坏,有一些那么难于破碎。
难于破碎的岩石一般也难于凿岩,难于爆破,那么它们的硬度也比拟大,概括的说就是比拟坚固。
因此,人们就用岩石的巩固性这个概念来表示岩石在破碎时的难易程度。
巩固性的大小用巩固性系数来表示又叫硬度系数,也叫普氏硬度系数 f 值〕。
巩固性系数f=R/100 (R 单位kg/cm2)式中R——为岩石标准试样的单向极限抗压强度值。
通常用的普氏岩石分及法就是根据巩固性系数来进行岩石分级的。
如:①极巩固岩石f=15 ~20〔巩固的花岗岩,石灰岩,石英岩等〕②坚硬岩石f=8 ~10〔如不巩固的花岗岩,巩固的砂岩等〕③中等巩固岩石f=4 ~6 〔如普通砂岩,铁矿等〕④不巩固岩石f= ~3 〔如黄土、仅为〕矿岩的巩固性也是一种抵抗外力的性质,但它与矿岩的强度却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 2001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2 0 0 2 年3 月1 日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通知建标[2002]7 号根据我部《关于印发一九九八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第二批)的通知》(建标[1998]244 号)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的《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经有关部门会审,批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021 2001,自2002 年3月1 日起施行。
其中1.0.3、4.1.11、4.1.17、4.1.18、4.1.20、4.8.5、4.9.1、5.1.1、5.2.1、5.3.1、5.4.1、5.7.2、5.7.8、5.7.10、7.2.2、14.3.3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原《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 94 于2002 年12 月31 日废止。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前言本规范是根据建设部建标[1998]244 号文的要求,对1994 年发布的《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修订。
在修订过程中,主编单位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会同有关勘察、设计、科研、教学单位组成编制组,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重点修改的部分编写了专题报告,并与正在实施和正在修订的有关国家标准进行了协调,经多次讨,论反复修,改先后形成了《初稿》、《征求意见稿》、《送审稿》经审查报批定稿。
本规范基本上保持了1994 年发布的《规范》的适用范围、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作了局部调整。
现分为14 章: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勘察分级和岩土分类;4.各类工程的勘察基本要求;5.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6.特殊性岩土;7.地下水;8.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9.勘探和取样;10.原位测试;11.室内试验;12.水和土腐蚀性的评价;13.现场检验和监测;14.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和成果报告。
天然饰面石材术语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天然饰面石材开采、加工、产品等方面常用术语的定义和涵义2.一般术语2.1、建筑石材building stone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能可用件建筑材料的岩石。
2.2、装饰石材decorative stone具有装饰性能的建筑古材,加工后可供建筑装饰用。
2.3、品种variety按颜色、花纹等特征及产地对饰面石材所做的分类。
2.4、饰面石材facing stone用来加工饰面板材的石材。
2.5、饰面板材facing slab用饰面石材加工成的板材,用作建筑物的内外墙面、地面、柱面、台面等。
2.6、大理石marble商业上指以大理石不代表的一类装饰石材,包括碳酸盐岩和与其有关的的变质岩,主要成分为碳酸盐矿物,一般质地较软。
2.7、花岗石granite商业上指以花岗岩为代表的一类装饰石材,包括名类岩浆岩和花岗质的变持岩,一般质地较硬。
3.地质术语3.1石英quartz二氧化硅晶体。
3.2长石feldspar钾、钠、钙的架状结构铝硅酸盐矿物。
3.3碱性长石alkali-feldspar富含碱金属钾、钠的长石的总称3.4斜长石plagioclase富含钠、钙的长石的总称3.5云母mica铁、镁、钾的层状结构铝硅酸盐水合物,具有极完全的片状解理,可沿解理剥成具有弹性的薄片。
3.6白云母muscovite含钾的云母3.7黑云母biotite含铁、镁的云母3.8角闪石amphibole含氢氧根(OH-1)铁、镁、钙、钠、铝的链状结构硅酸盐矿物。
3.9辉石pyroxene铁镁钙钠铝的链状结构硅酸盐矿物。
3.10方解石calcite碳酸钙矿物。
3.11白云石dolomite碳酸钙镁矿物。
3.12橄榄石olivine镁和铁的硅酸盐矿物。
3.13蛇纹石serpentine硅酸镁的水合物。
3.14黄铁矿pyrite二硫化铁矿物。
3.15褐铁矿limonite以氧化铁的水合物为主要成分的混合物3.16磁铁矿magnetite四氧化三铁矿物,具磁性。
煤和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测定方法第1部分:釆样一般规定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煤和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测定所需煤样、岩样采样的术语和定义、设备工具和包装器材、技术要求、采样方法、记录与编号、封固与装箱和煤样、岩样后处理工作。
本部分适用于煤及与煤层相关岩层中岩石的基本性质测定及冲击倾向性测试等室内实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 23561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 19222煤岩样品采取方法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GB/T 23561的本部分。
3.1煤样coal sample采集后基本能保持煤体原有结构和物理状态的煤块。
3.2岩样rock sample采集后基本能保持岩体原有结构和物理状态的岩块。
4 设备工具和包装器材4.1 设备工具采样设备和工具主要有:煤电钻、风镐、地质钻机(钻取煤、岩心)、切割锯。
4.2 包装器材试验样品的包装器材如下:a)具有一定厚度及强度的塑料布、保鲜膜、宽胶带;b)容器、石蜡;c)木屑、泡沫塑料、木箱。
5 技术要求5.1 采样基本要求5.1.1 采样前应提取采样地点的地质综合柱状图,了解清楚采样地点的地层结构。
5.1.2 在研究某一局部地点的煤或岩性质时,应在所研究地点附近,寻找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釆样。
按照GB/T 19222的规定,常规煤样、岩样采样点应避开岩浆岩体侵入区、蚀变区、风化带、冲蚀1带、断层破碎带及其影响区域等地段。
煤样、岩样釆样前应清理煤岩壁,使表面新鲜、平整。
5.1.3 在研究较大范围内的煤岩性质时,应根据岩性变化情况,分别在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采样。
5.1.4 当沿岩层厚度方向上岩性变化较大时应分别在上、中、下不同层位采样。
关于国标《区域地质图图例》其和日格(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100037)Qihirag.lee(China Geological Survey , Beijing 100037 China)摘要:1.我国的GB 958-89《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是1986年开始起草制定,于1989年发布实施的,它对我国地质图件的编绘制印出版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该项国家标准迄今经历了多次修订。
2.1999年的区域地质图图例修订版,为国家基础地质系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全国专题性地质图件编辑和出版,尤其目前在国家地质调查工作中广泛推广的“野外地质调查数据采集系统”,是野外填图、地质编图、数据库建设遵循的数字图例标准,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信息化标准支撑作用。
3.2009年的本次图例修订,是根据国家数字地质调查现代化、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体系建设、地质信息数据处理与服务、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应用等建设的广泛需求又一次较大规模的修订工作,主要特点在更加适用于地质信息化技术要求,按点、线、面花纹图例内容,代号、符号图例等类型做了重新编排,总计图例4460余个,其中较之《89图例》新增2167个图例,比《99图例》增加968个;每个图例做到代码与地质属性的唯一性。
4.国外图例技术对比:与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等部门同类标准对比,我国新修订图例充分考虑了在区域宏观性地质编图使用和野外露头尺度地质调查编图上使用,仅岩石花纹图例多达908个,技术上、数量上远远优于它们。
英国地质调查局(BGS)图例仅有637个符号和地质代号,并没有涉及更广泛细致的图例及符号、代号分类,显得远不及我国当今图例标准。
加拿大地质调查局(GSC)的标准,是面向信息技术人员数字制图标准,与我国现在的图例标准面向野外地质与数字填图、数字制图应用广度难于可比。
关键词:区域地质图图例标准作者简介:其和日格(1948-),男,研究员,从事区域地质、地质信息与技术业务管理,区域地质与矿产地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研究与制定工作。
岩体完整性的含义及测量技术1 引言岩体基本质量是岩体所固有的,影响工程岩体稳定性的最基本属性。
因此岩体基本质量评价与分级一直是勘察、设计、施工及科研人员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而岩体基本质量的优劣取决于构成岩体结构特性的内在因素,而岩体完整性是起控制性作用的因素之一。
岩体完整性是指岩体内以裂隙为主的各类地质界面的发育程度,是岩体结构的综合反映,取决于结构面切割程度、结构体大小以及块体间结合状态等因素,是岩体工程中采用的概括性指标。
因此,如何既科学又方便地评价工程岩体的完整性对岩石工程建设意义十分重大。
2 岩体完整程度评价岩体的完整性,即岩体在遭受构造运动和浅表生改造后的完整程度。
岩体的完整性有两层含义: 第1 层含义是几何(宏观形态) 完整性,即从结构面发育程度出发来衡量的、肉眼可以看到的岩体完整程度,表征的指标有裂隙间距D、岩体体积节理数J v 、岩石质量指标RQD;第2 层含义是力学(工程) 完整性(似完整性) ,即撇开肉眼的完整性判断,从岩体满足工程荷载的力学需求的角度来评价的岩体完整性,表征的指标主要有岩体体积节理数J v、岩体完整性系数Kv 等。
岩体完整程度采用定性划分和定量指标两种方法确定。
2.1定性评价定性评价标准就是根据岩体的几何宏观形态,从结构面发育程度出发来衡量岩体的完整性。
根据国标GB50218-94及其条文说明按照表1对岩体整体性进行定性划分。
表1 岩体完整程度定性划分注:平均间距指主要结构面(1~2组)间距的平均值。
2.2定量评价目前国内外用以表征岩体完整性的指标较多,获取这些指标的方法主要有3 类;①弹性波测试法,基于此法的评价指标有岩体完整性指数K v 等;②岩芯钻探法,基于该法的评价指标有岩石质量指标RQD 、单位岩芯裂隙数等;③结构面统计法,基于此法的评价指标有岩体体积节理数J v 、平均节理间距d p 等。
这些评价方法各有优缺,且多数评价指标仅是从某一侧面反映了岩体的完整程度。
国标岩石划分
岩石划分通常可以参考国际通用的地质分类标准,如国际地层学委员会(ICS)的标准以及国际岩石分类委员会(IUGS)的标准。
这些标准通常是全球通用的,不受国家差异的影响。
以下是根据地质分类标准的一般性岩石划分:
1.岩石类型:岩石可以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由地壳内部熔岩的冷却和凝固形成。
例如,花岗岩、玄武岩、安山岩等。
•沉积岩:由岩屑、碎屑或化学沉淀物在地表或水中沉积和固结形成。
例如,砂岩、泥岩、石灰岩等。
•变质岩:由先前的岩石在高温和高压条件下经历变质作用而形成。
例如,片岩、大理石、页岩等。
2.岩石细分:在每个大类下,岩石可以进一步细分,具体的细分
会根据岩石的特性和成分而有所不同。
3.岩石名称:每种岩石都有一个独特的名称,通常根据其成分、
纹理和形成条件来命名。
例如,花岗岩、页岩、砂岩、花岗片
岩等。
4.岩石特性:每种岩石都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包括颜色、
密度、硬度、结构、纹理、矿物成分等。
5.地层分布:不同的岩石在地球的不同地层和地质时代中分布广
泛,有助于地质学家研究地球的历史。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岩石划分和命名可能会因地区和地质条件
而有所不同。
地质学家通常会使用国际通用的命名和分类体系,但在具体的地质研究中可能会进行更详细的划分和分类。
地质学家和地质工作者通常会依赖标准地质学文献和地质学教科书来查找和理解不同类型岩石的特征和分类。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 2001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2 0 0 2 年3 月1 日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通知建标[2002]7 号根据我部《关于印发一九九八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第二批)的通知》(建标[1998]244 号)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的《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经有关部门会审,批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021 2001,自2002 年3月1 日起施行。
其中1.0.3、4.1.11、4.1.17、4.1.18、4.1.20、4.8.5、4.9.1、5.1.1、5.2.1、5.3.1、5.4.1、5.7.2、5.7.8、5.7.10、7.2.2、14.3.3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原《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 94 于2002 年12 月31 日废止。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前言本规范是根据建设部建标[1998]244 号文的要求,对1994 年发布的《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修订。
在修订过程中,主编单位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会同有关勘察、设计、科研、教学单位组成编制组,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重点修改的部分编写了专题报告,并与正在实施和正在修订的有关国家标准进行了协调,经多次讨,论反复修,改先后形成了《初稿》、《征求意见稿》、《送审稿》经审查报批定稿。
本规范基本上保持了1994 年发布的《规范》的适用范围、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作了局部调整。
现分为14 章: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勘察分级和岩土分类;4.各类工程的勘察基本要求;5.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6.特殊性岩土;7.地下水;8.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9.勘探和取样;10.原位测试;11.室内试验;12.水和土腐蚀性的评价;13.现场检验和监测;14.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和成果报告。
矿业相关国标目录GB/T 958—1989区域地质图图例GB/T 2007.1—1987散装矿产品取样、制样通则手工取样方法GB/T 2007.2—1987散装矿产品取样、制样通则手工制样方法GB/T 2007.3—1987散装矿产品取样、制样通则评定品质波动试验方法GB/T 2007.4—1987散装矿产品取样、制样通则精密度校核试验方法GB/T 2007.5—1987散装矿产品取样、制样通则取样系统误差校核试验方法GB/T 2007.6—1987散装矿产品取样、制样通则水分测定方法热干燥法GB/T 2007.7—1987散装矿产品取样、制样通则粒度测定方法手工筛分法GB/T 13073—1991岩石样品中226Ra 的分析方法射气法GB/T 14496—1993地球化学勘查术语GB/T 14498—1993工程地质术语GB/T 14839—1993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符号GB/T 15224.1—1994煤炭质量分级煤炭灰分分级GB/T 15224.2—1994煤炭质量分级煤炭硫分分级GB/T 15224.3—1994煤炭质量分级煤炭发热量分级GB/T 15663.1—1995煤矿科技术语煤田地质与勘探GB/T 15663.2—1995煤矿科技术语井巷工程GB/T 15663.3—1995煤矿科技术语地下开采GB/T 15663.4—1995煤矿科技术语露天开采GB/T 15663.5—1995煤矿科技术语提升运输GB/T 15663.6—1995煤矿科技术语矿山测量GB/T 15663.7—1995煤矿科技术语开采沉陷GB/T 15663.8—1995煤矿科技术语煤矿安全GB/T 15663.9—1995煤矿科技术语爆炸材料和爆破技术GB/T 15663.10—1995煤矿科技术语采掘机械GB/T 15663.11—1995煤矿科技术语矿山电气工程GB/T 17607—1998中国煤层煤分类GB/T 18024.1—2000煤矿机械技术文件用图形符号总则GB/T 18024.2—2000煤矿机械技术文件用图形符号采煤工作面支护机械图形符号GB/T 18024.3—2000煤矿机械技术文件用图形符号采掘机械图形符号GB/T 18024.4—2000煤矿机械技术文件用图形符号井下运输机械图形符号GB/T 18024.5—2000煤矿机械技术文件用图形符号提升和地面生产机械图形符号GB/T 18024.6—2000煤矿机械技术文件用图形符号露天矿机械图形符号GB/T 18340.1—2001地质样品有机地化测试轻质原油气相色谱分析方法GB/T 18340.2—2001地质样品有机地化测试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分析方法GB/T 18340.3—2001地质样品有机地化测试重馏份石油饱和烃族组成质谱分析方法GB/T 18340.4—2001地质样品有机地化测试重馏份石油芳香烃族组成质谱分析方法GB/T 18340.5—2001地质样品有机地化测试岩石可溶有机物和原油中饱和烃气相色谱分析方法GB/T 18340.6—2001地质样品有机地化测试汽油族组成质谱分析方法GB/T 16425—1996粉尘云爆炸下限浓度测定方法GB/T 16426—1996粉尘云最大爆炸压力和最大压力上升速率测定方法GB/T 16427—1996粉尘层电阻率测定方法GB/T 16428—1996粉尘云最小着火能量测定方法GB/T 16429—1996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测定方法GB/T 16430—1996粉尘层最低着火温度测定方法GB/T 9151—1988钻探工程名词术语GB/T 12328—1990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 12329—1990岩溶地质术语GB 12950—1991地震勘探爆炸安全规程GB/T 13908—2002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 14157—1993水文地质术语GB/T 14499—1993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符号GB/T 17228—1998地质矿产勘查测绘术语GB/T 17412.1—1998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 17412.2—1998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 17412.3—1998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的分类和命名方案GB/T 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 18341—2001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GB/T 10583—1989锑矿地质勘探规范GB/T 13728—1992铁矿地质勘探规范GB/T 17229—1998大洋多金属结核矿产勘查规程GB/T 12485—1990滑石矿床地质勘探规范GB/T 12518—1990膨润土矿地质勘探规范GB/T 13692—1992重晶石、毒重石矿地质勘探规范GB/T 13907—1992盐类矿床地质勘探规范6GB/T 10202—1988海岸带综合地质勘查规范GB/T 11615—1989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6GB/T 12719—1991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T 13071—1991地质水样中234U/238U、230Th/232Th 放射性比值的测定方法GB/T 13072—1991地质水样中226Ra/228Ra 的活度比值分析方法GB/T 13727—1992天然矿泉水地质勘探规范GB/T 14158—1993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比例尺1∶50000)GB/T 14538—1993综合水文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 15218—1994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T 13813—2001煤矿用金属材料摩擦火花安全性试验方法和判定规则GB/T 16417—1996煤炭可选性评定方法6GB 18152—2000选矿安全规程GB/T 189—1997煤炭粒度分级GB 474—1996煤样的制备方法GB 475—1996商品煤样采取方法GB 481—1993生产煤样采取方法GB 482—1995煤层煤样采取方法GB/T 3715—1996煤质及煤分析有关术语GB 5751—1986中国煤炭分类GB/T 7186—1998煤矿科技术语选煤GB/T 15588—2001烟煤显微组分分类GB/T 15591—1995商品煤反射率分布图的判别方法GB/T 16414—1996煤矿科技术语岩石力学GB/T 16660—1996选煤厂用图形符号GB/T 16772—1997中国煤炭编码系统GB/T 16773—1997煤岩分析样品制备方法GB/T 17608—1998煤炭产品品种和等级划分GB/T 211—1996煤中全水分的测定方法GB/T 212—2001煤的工业分析方法GB/T 213—1996煤的发热量测定方法GB/T 214—1996煤中全硫的测定方法GB/T 215—1996煤中各种形态硫的测定方法GB/T 216—1996煤中磷的测定方法GB/T 217—1996煤的真相对密度测定方法GB/T 218—1996煤中碳酸盐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方法GB/T 219—1996煤灰熔融性的测定方法GB/T 220—2001煤对二氧化碳化学反应性的测定方法GB/T 476—2001煤的元素分析方法GB/T 478—2001煤炭浮沉试验方法GB/T 479—2000烟煤胶质层指数测定方法GB/T 480—2000煤的铝甑低温干馏试验方法GB/T 483—1998煤炭分析试验方法一般规定GB/T 1341—2001煤的格金低温干馏试验方法GB/T 1572—2001煤的结渣性测定方法GB/T 1573—2001煤的热稳定性测定方法GB/T 1574—1995煤灰成分分析方法GB/T 1575—2001褐煤的苯萃取物产率测定方法GB/T 2565—1998煤的可磨性指数测定方法(哈德格罗夫法)GB/T 2566—1995低煤阶煤的透光率测定方法GB/T 3058—1996煤中砷的测定方法GB/T 3558—1996煤中氯的测定方法GB 4632—1997煤的最高内在水分测定方法GB/T 4633—1997煤中氟的测定方法GB/T 4634—1996煤灰中钾、钠、铁、钙、镁、锰的测定方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5447—1997烟煤粘结指数测定方法GB/T 5448—1997烟煤坩埚膨胀序数的测定电加热法GB/T 5449—1997烟煤罗加指数测定方法GB/T 5450—1997烟煤奥阿膨胀计试验GB/T 6949—1998煤的视相对密度测定方法GB/T 7560—2001煤中矿物质的测定方法GB/T 11957—2001煤中腐植酸产率测定方法GB/T 15334—1994煤的水分测定方法微波干燥法GB/T 15458—1995煤的磨损指数测定方法GB/T 15459—1995煤的抗碎强度测定方法GB/T 15460—1995煤中碳和氢的测定方法电量重量法GB/T 16415—1996煤中硒的测定方法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法GB/T 16416—1996褐煤中溶于稀盐酸的钠和钾测定用的萃取方法GB/T 16658—1996煤中铬、镉、铅的测定方法GB/T 16659—1996煤中汞的测定方法GB/T 18510—2001煤和焦炭试验可替代方法确认准则GB/T 18511—2001煤的着火温度测定方法GB/T 18666—2002商品煤质量抽查和验收方法GB/T 18855—2002水煤浆技术条件GB/T 18856.1—2002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第1部分:水煤浆采样方法GB/T 18856.2—2002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第2部分:水煤浆浓度测定方法GB/T 18856.3—2002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第3部分:水煤浆筛分试验方法GB/T 18856.4—2002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第4部分:水煤浆表观粘度测定方法GB/T 18856.5—2002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第5部分:水煤浆稳定性测定方法GB/T 18856.6—2002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第6部分:水煤浆发热量测定方法GB/T 18856.7—2002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第7部分:水煤浆工业分析方法GB/T 18856.8—2002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第8部分:水煤浆全硫测定方法GB/T 18856.9—2002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第9部分:水煤浆密度测定方法GB/T 18856.10—2002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第10部分:水煤浆灰熔融性测定方法GB/T 18856.11—2002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第11部分:水煤浆碳氢测定方法GB/T 18856.12—2002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第12部分:水煤浆氮测定方法GB/T 18856.13—2002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第13部分:水煤浆灰成分测定方法GB/T 18856.14—2002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第14部分:水煤浆pH值测定方法GB/T 1507—1979锰矿石中有效氧量的测定GB/T 1509—1979锰矿石中二氧化硅量的测定(高氯酸脱水重量法)GB/T 1510—1979锰矿石中三氧化二铝量的测定GB/T 1511—1979锰矿石中氧化钙量的测定(EDTA容量法)GB/T 1512—1979锰矿石中氧化镁量的测定(CyDTA容量法)GB/T 1513—1979锰矿石中氧化钙、氧化镁量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516—1979锰矿石中砷量的测定 (二乙胺硫代甲酸银吸光光度法)GB/T 1518—1979锰矿石中镍量的测定(极谱法)GB/T 1519—1979锰矿石中铜量的测定(极谱法)GB/T 2559—1981褐煤蜡熔点测定方法GB/T 2560—1981褐煤蜡滴点测定方法GB/T 2561—1981褐煤蜡中溶于丙酮物质 (树脂物质) 测定方法GB/T 2562—1981褐煤蜡中苯不溶物测定方法GB/T 2563—1981褐煤蜡灰分测定方法GB/T 2564—1981褐煤蜡酸值和皂化值测定方法GB 3812—1983褐煤蜡试样的采取和缩制方法GB/T 3813—1983褐煤蜡密度测定方法GB/T 3814—1983褐煤蜡粘度测定方法GB/T 3815—1983褐煤蜡加热损失量测定方法GB/T 3816—1983褐煤蜡中地沥青含量测定方法GB/T 4063—2001蒸汽机车用煤技术条件GB/T 8207—1987煤中锗的测定方法GB/T 8208—1987煤中镓的测定方法GB/T 9143—2001常压固定床煤气发生炉用煤技术条件GB/T 17610—1998水煤气两段炉用煤技术条件GB/T 7562—1998发电煤粉锅炉用煤技术条件GB 14181—1997测定烟煤粘结指数专用无烟煤技术条件GB/T 18342—2001链条炉排锅炉用煤技术条件GB/T 397—1998冶金焦用煤技术条件GB/T 7561—1998合成氨用煤技术条件GB/T 7563—2000水泥回转窑用煤技术条件GB/T 7701.1—1997脱硫用煤质颗粒活性炭GB/T 7701.2—1997回收溶剂用煤质颗粒活性炭GB/T 7701.3—1997触媒载体用煤质颗粒活性炭GB/T 7701.4—1997净化水用煤质颗粒活性炭GB/T 7701.5—1997净化空气用煤质颗粒活性炭GB/T 7701.6—1997防护用煤质颗粒活性炭GB/T 7701.7—1997高效吸附用煤质颗粒活性炭GB/T 7702.1—1997煤质颗粒活性炭试验方法水分的测定GB/T 7702.2—1997煤质颗粒活性炭试验方法粒度的测定GB/T 7702.3—1997煤质颗粒活性炭试验方法强度的测定GB/T 7702.4—1997煤质颗粒活性炭试验方法装填密度的测定GB/T 7702.5—1997煤质颗粒活性炭试验方法水容量的测定GB/T 7702.6—1997煤质颗粒活性炭试验方法亚甲蓝吸附值的测定GB/T 7702.7—1997煤质颗粒活性炭试验方法碘吸附值的测定GB/T 7702.8—1997煤质颗粒活性炭试验方法苯酚吸附值的测定GB/T 7702.9—1997煤质颗粒活性炭试验方法着火点的测定GB/T 7702.10—1997煤质颗粒活性炭试验方法防护时间的测定GB/T 7702.11—1997煤质颗粒活性炭试验方法苯蒸气防护时间的测定GB/T 7702.12—1997煤质颗粒活性炭试验方法氯乙烷蒸气防护时间的测定GB/T 7702.13—1997煤质颗粒活性炭试验方法四氯化碳吸附率的测定GB/T 7702.14—1997煤质颗粒活性炭试验方法饱和硫容量的测定GB/T 7702.15—1997煤质颗粒活性炭试验方法灰分的测定GB/T 7702.16—1997煤质颗粒活性炭试验方法pH值的测定GB/T 7702.17—1997煤质颗粒活性炭试验方法漂浮率的测定GB/T 7702.18—1997煤质颗粒活性炭试验方法焦糖脱色率的测定GB/T 7702.19—1997煤质颗粒活性炭试验方法四氯化碳脱附率的测定GB/T 7702.20—1997煤质颗粒活性炭试验方法孔容积的测定GB/T 7702.21—1997煤质颗粒活性炭试验方法比表面积的测定GB/T 7702.22—1997煤质颗粒活性碳试验方法穿透硫容量的测定GB/T 17609—1998铸造焦用煤技术条件GB/T 18512—2001高炉喷吹用无烟煤技术条件GB/T 18817—2002高炉喷吹用烟煤技术条件GB/T 6948—1998煤的镜质体反射率显微镜测定方法GB/T 8899—1998煤的显微组分组和矿物测定方法GB/T 12937—1995煤岩术语GB/T 15589—1995显微煤岩类型分类GB/T 15590—1995显微煤岩类型测定方法GB/T 18023—2000烟煤的宏观煤岩类型分类GB/T 477—1998煤炭筛分试验方法GB/T 4757—2001煤粉(泥)实验室单元浮选试验方法GB/T 18702—2002煤炭安息角测定方法GB/T 18711—2002选煤用磁铁矿粉试验方法GB/T 18712—2002选煤用絮凝剂性能试验方法GB/T 18295—2001油气储层砂岩样品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方法GB/T 1361—1978铁矿石分析方法总则及一般规定GB/T 6730.1—1986铁矿石化学分析方法分析用预干燥试样的制备GB/T 6730.2—1986铁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重量法测定水分含量GB/T 6730.3—1986铁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重量法测定分析试样中吸湿水量GB/T 6730.4—1986铁矿石化学分析方法氯化亚锡氯化汞重铬酸钾容量法测定全铁量GB/T 6730.5—1986铁矿石化学分析方法三氯化钛重铬酸钾容量法测定全铁量GB/T 6730.6—1986铁矿石化学分析方法三氯化铁乙酸钠容量法测定金属铁量GB/T 6730.7—1986铁矿石化学分析方法磺基水杨酸光度法测定金属铁量GB/T 6730.8—1986铁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重铬酸钾容量法测定亚铁量GB/T 6730.9—1986铁矿石化学分析方法硅钼蓝光度法测定硅量GB/T 6730.10—1986铁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重量法测定硅量GB/T 6730.11—1986铁矿石化学分析方法氟盐取代络合容量法测定铝量GB/T 6730.12—1986铁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铬天青S 光度法测定铝量GB/T 6730.13—1986铁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高锰酸钾容量法测定钙量GB/T 6730.14—1986铁矿石化学分析方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钙和镁量GB/T 6730.15—1986铁矿石化学分析方法络合滴定法测定镁量GB/T 6730.16—1986铁矿石化学分析方法硫酸钡重量法测定硫量GB/T 6730.17—1986铁矿石化学分析方法燃烧碘量法测定硫量GB/T 6730.18—1986铁矿石化学分析方法乙酸丁酯萃取钼蓝光度法测定磷量GB/T 6730.19—1986铁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铋磷钼蓝光度法测定磷量GB/T 6730.20—1986铁矿石化学分析方法容量法测定磷量GB/T 6730.21—1986铁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高碘酸钾光度法测定锰量GB/T 6730.22—1986铁矿石化学分析方法二安替吡啉甲烷光度法测定钛量GB/T 6730.23—1986铁矿石化学分析方法硫酸铁铵容量法测定钛量GB/T 6730.24—1986铁矿石化学分析方法偶氮胂Ⅲ光度法测定稀土总量GB/T 6730.25—1986铁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重量法测定稀土总量GB/T 6730.26—1986铁矿石化学分析方法硝酸钍容量法测定氟量GB/T 6730.27—1986铁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镧茜素络合腙光度法测定氟量GB/T 6730.28—1986铁矿石化学分析方法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氟量GB/T 6730.29—1986铁矿石化学分析方法硫酸钡重量法测定钡量GB/T 6730.30—1986铁矿石化学分析方法二苯基碳酰二肼光度法测定铬量GB/T 6730.31—1986铁矿石化学分析方法N苯甲酰苯胲萃取光度法测定钒量GB/T 6730.32—1986铁矿石化学分析方法硫酸亚铁容量法测定钒量GB/T 6730.33—1986铁矿石化学分析方法示波极谱法测定锡量GB/T 6730.34—1986铁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邻苯二酚紫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光度法测定锡量GB/T 6730.35—1986铁矿石化学分析方法双环己酮草酰二腙光度法测定铜量GB/T 6730.36—1986铁矿石化学分析方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铜量GB/T 6730.37—1986铁矿石化学分析方法4[(5氯2吡啶)偶氮]1,3二氨基苯光度法测定钴量GB/T 6730.38—1986铁矿石化学分析方法亚硝基R盐光度法测定钴量GB/T 6730.39—1986铁矿石化学分析方法丁二酮肟光度法测定镍量GB/T 6730.40—1986铁矿石化学分析方法极谱法测定镍量GB/T 6730.41—1986铁矿石化学分析方法示波极谱法测定铅量GB/T 6730.42—1986铁矿石化学分析方法双硫腙光度法测定铅量GB/T 6730.43—1986铁矿石化学分析方法示波极谱法测定锌量GB/T 6730.44—1986铁矿石化学分析方法1(2吡啶偶氮)2萘酚光度法测定锌量GB/T 6730.45—1986铁矿石化学分析方法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光度法测定砷量GB/T 6730.46—1986铁矿石化学分析方法萃取分离砷钼蓝光度法测定砷量GB/T 6730.47—1986铁矿石化学分析方法氯代磺酚S 光度法测定铌量GB/T 6730.48—1986铁矿石化学分析方法二硫代二安替吡啉甲烷光度法测定铋量GB/T 6730.49—1986铁矿石化学分析方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钠和钾量GB/T 6730.50—1986铁矿石化学分析方法气体容量法测定总碳量GB/T 6730.51—1986铁矿石化学分析方法烧碱石棉吸收重量法测定碳酸盐中碳量GB/T 10322.1—2000铁矿石取样和制样方法GB/T 10322.2—2000铁矿石评定品质波动的实验方法GB/T 10322.3—2000铁矿石校核取样精密度的实验方法GB/T 10322.4—2000铁矿石校核取样偏差的实验方法GB/T 10322.5—2000铁矿石交货批水分含量的测定GB/T 13240—1991铁矿球团相对自由膨胀指数的测定方法GB/T 13241—1991铁矿石还原性的测定方法GB/T 13242—1991铁矿石低温粉化试验静态还原后使用冷转鼓的方法GB/T 1506—2002锰矿石锰含量的测定电位滴定法和硫酸亚铁铵滴定法GB/T 1508—2002锰矿石全铁含量的测定重铬酸钾滴定法和邻菲啉分光光度法GB/T 1515—2002锰矿石磷含量的测定磷钼蓝分光光度法GB/T 2011—1987散装锰矿石取样、制样方法GB/T 3714—1983碳酸锰矿粉技术条件GB/T 14949.1—1994锰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铬量的测定GB/T 14949.2—1994锰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镍量的测定GB/T 14949.3—1994锰矿石化学分析方法氧化钡量的测定GB/T 14949.4—1994锰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钒量的测定GB/T 14949.5—1994锰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钛量的测定GB/T 14949.6—1994锰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铜、铅和锌量的测定GB/T 14949.7—1994锰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钠和钾量的测定GB/T 14949.8—1994锰矿石化学分析方法湿存水量的测定GB/T 14949.9—1994锰矿石化学分析方法硫量的测定GB/T 14949.10—1994锰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钴量的测定GB/T 14949.11—1994锰矿石化学分析方法二氧化碳量的测定GB/T 14949.12—1994锰矿石化学分析方法化合水量的测定GB/T 15079.1—1994钼精矿化学分析方法钼量的测定GB/T 15079.2—1994钼精矿化学分析方法二氧化硅量的测定GB/T 15079.3—1994钼精矿化学分析方法砷量的测定GB/T 15079.4—1994钼精矿化学分析方法锡量的测定GB/T 15079.5—1994钼精矿化学分析方法磷量的测定GB/T 15079.6—1994钼精矿化学分析方法铜和铅量的测定GB/T 15079.7—1994钼精矿化学分析方法钙量的测定GB/T 15079.8—1994钼精矿化学分析方法钨量的测定GB/T 15079.9—1994钼精矿化学分析方法铋量的测定GB/T 15079.10—1994钼精矿化学分析方法钾和钠量的测定GB/T 15079.11—1994钼精矿化学分析方法铼量的测定GB/T 15079.12—1994钼精矿化学分析方法油和水分总含量的测定GB/T 15080.1—1994锑精矿化学分析方法锑量的测定GB/T 15080.2—1994锑精矿化学分析方法砷量的测定GB/T 15080.3—1994锑精矿化学分析方法铅量的测定GB/T 15080.4—1994锑精矿化学分析方法湿存水量的测定GB/T 15080.5—1994锑精矿化学分析方法锌量的测定GB/T 15080.6—1994锑精矿化学分析方法硒量的测定GB/T 15080.7—1994锑精矿化学分析方法汞量的测定GB/T 15080.8—1994锑精矿化学分析方法硫量的测定GB/T 15080.9—1994锑精矿化学分析方法金量的测定GB/T 1819—1979锡精矿中水分量的测定(重量法)GB/T 1820—1979锡精矿中锡量的测定(铍载过氧化钠熔融碘量法)GB/T 1821—1979锡精矿中铁量的测定(重铬酸盐容量法)GB/T 1822—1979锡精矿中铜量的测定(双环己酮乙二酰二腙吸光光度法)GB/T 1823—1979锡精矿中铅量的测定GB/T 1824—1979锡精矿中砷量的测定GB/T 1825—1979锡精矿中锑量的测定 (孔雀绿吸光光度法)GB/T 1826—1979锡精矿中铋量的测定(二硫代二安替比林甲烷吸光光度法)GB/T 1827—1979锡精矿中锌量的测定(极谱法)GB/T 1828—1979锡精矿中三氧化钨量的测定(硫氰酸盐吸光光度法)GB/T 1829—1979锡精矿中硫量的测定(燃烧碘量法)GB/T 1830—1979锡精矿中三氧化二铝量的测定(铬天青S 吸光光度法)GB/T 1831—1979锡精矿中二氧化硅量的测定(硅钼蓝吸光光度法)GB/T 1832—1979锡精矿中氧化镁量的测定(二甲苯胺蓝Ⅱ吸光光度法)GB/T 1833—1979锡精矿中氧化钙量的测定(EDTA 容量法)GB/T 8152.1—1987铅精矿化学分析方法Na[KG0.3mm]2 EDTA 容量法测定铅量GB/T 8152.2—1987铅精矿化学分析方法Na[KG0.3mm]2 EDTA 容量法测定锌量GB/T 8152.3—1987铅精矿化学分析方法铬天青S 分光光度法测定三氧化二铝量GB/T 8152.4—1987铅精矿化学分析方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铜量GB/T 8152.5—1987铅精矿化学分析方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氧化镁量GB/T 8152.6—1987铅精矿化学分析方法极谱法测定铋量GB/T 8152.7—1987铅精矿化学分析方法砷铋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砷量GB/T 8152.8—1987铅精矿化学分析方法二硫代二安替比林甲烷分光光度法测定铋量GB/T 8152.9—1989铅精矿化学分析方法火试金法测定金量和银量GB/T 8152.10—1989铅精矿化学分析方法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银量GB/T 2009—1987散装矾土取样、制样方法GB/T 3257.1—1999铝土矿石化学分析方法EDTA滴定法测定氧化铝量GB/T 3257.2—1999铝土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重量钼蓝光度法测定二氧化硅量GB/T 3257.3—1999铝土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钼蓝光度法测定二氧化硅量GB/T 3257.4—1999铝土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重铬酸钾滴定法测定三氧化二铁量GB/T 3257.5—1999铝土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邻二氮杂菲光度法测定三氧化二铁量GB/T 3257.6—1999铝土矿石化学分析方法二安替吡啉甲烷光度法测定二氧化钛量GB/T 3257.7—1999铝土矿石化学分析方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氧化钙量GB/T 3257.8—1999铝土矿石化学分析方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氧化镁量GB/T 3257.9—1999铝土矿石化学分析方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氧化钾、氧化钠量GB/T 3257.10—1999铝土矿石化学分析方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氧化锰量GB/T 3257.11—1999铝土矿石化学分析方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三氧化二铬量GB/T 3257.12—1999铝土矿石化学分析方法苯甲酰苯胲光度法测定五氧化二钒量GB/T 3257.13—1999铝土矿石化学分析方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锌量GB/T 3257.15—1999铝土矿石化学分析方法三溴偶氮胂光度法测定稀土氧化物总量GB/T 3257.16—1999铝土矿石化学分析方法罗丹明B萃取光度法测定三氧化二镓量GB/T 3257.17—1999铝土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钼蓝光度法测定五氧化二磷量GB/T 3257.18—1999铝土矿石化学分析方法燃烧碘量法测定硫量GB/T 3257.20—1999铝土矿石化学分析方法燃烧非水滴定法测定总碳量GB/T 3257.21—1999铝土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重量法测定烧失量GB/T 3257.22—1999铝土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预先干燥试样的制备GB/T 3257.23—1999铝土矿石化学分析方法滴定法测定有机碳量GB/T 3257.24—1999铝土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重量法测定分析样品中的湿存水量GB/T 3884.1—2000铜精矿化学分析方法铜量的测定GB/T 3884.2—2000铜精矿化学分析方法金和银量的测定GB/T 3884.3—2000铜精矿化学分析方法硫量的测定GB/T 3884.4—2000铜精矿化学分析方法氧化镁量的测定GB/T 3884.5—2000铜精矿化学分析方法氟量的测定GB/T 3884.6—2000铜精矿化学分析方法铅、锌、镉和镍量的测定GB/T 3884.7—2000铜精矿化学分析方法铅量的测定GB/T 3884.8—2000铜精矿化学分析方法锌量的测定GB/T 3884.9—2000铜精矿化学分析方法砷和铋量的测定GB/T 3884.10—2000铜精矿化学分析方法锑量的测定GB/T 4102.1—1983高钛渣、金红石化学分析方法硫酸铁铵容量法测定二氧化钛量GB/T 4102.2—1983高钛渣、金红石化学分析方法重铬酸钾容量法测定全铁量GB/T 4102.3—1983高钛渣、金红石化学分析方法萃取钼蓝光度法测定磷量GB/T 4102.4—1983高钛渣、金红石化学分析方法燃烧库仑法测定碳量GB/T 4102.5—1983高钛渣、金红石化学分析方法燃烧碘量法测定硫量GB/T 4102.6—1983高钛渣、金红石化学分析方法硫酸钡重量法测定硫量GB/T 4102.7—1983高钛渣、金红石化学分析方法重量法测定二氧化硅量GB/T 4102.8—1983高钛渣、金红石化学分析方法EDTA容量法测定氧化铝量GB/T 4102.9—1983高钛渣、金红石化学分析方法过硫酸盐亚砷酸盐容量法测定一氧化锰量GB/T 4102.10—1983高钛渣、金红石化学分析方法二苯基碳酰二肼光度法测定三氧化二铬量GB/T 4102.11—1983高钛渣、金红石化学分析方法苯甲酰苯胲萃取光度法测定五氧化二钒量GB/T 4102.12—1983高钛渣、金红石化学分析方法EGTA 和 CyDTA容量法测定氧化钙和氧化镁量GB/T 7146—1986袋装锑矿石取样、制样方法6GB/T 8151.1—2000锌精矿化学分析方法锌量的测定GB/T 8151.2—2000锌精矿化学分析方法硫量的测定GB/T 8151.3—2000锌精矿化学分析方法铁量的测定GB/T 8151.4—2000锌精矿化学分析方法二氧化硅量的测定GB/T 8151.5—2000锌精矿化学分析方法铅量的测定GB/T 8151.6—2000锌精矿化学分析方法铜量的测定GB/T 8151.7—2000锌精矿化学分析方法砷量的测定GB/T 8151.8—2000锌精矿化学分析方法镉量的测定GB/T 8151.9—2000锌精矿化学分析方法氟量的测定GB/T 8151.10—2000锌精矿化学分析方法锡量的测定GB/T 8151.11—2000锌精矿化学分析方法锑量的测定GB/T 8151.12—2000锌精矿化学分析方法银量的测定GB/T 8151.13—2000锌精矿化学分析方法锗量的测定GB/T 8151.14—2000锌精矿化学分析方法镍量的测定GB/T 14260—1993散装重有色金属浮选精矿取样、制样通则GB/T 14261—1993散装浮选锌精矿取样、制样方法GB/T 14262—1993散装浮选铅精矿取样、制样方法GB/T 14263—1993散装浮选铜精矿取样、制样方法GB/T 14352.1—1993钨矿石、钼矿石化学分析方法硫氰酸盐光度法测定钨量GB/T 14352.2—1993钨矿石、钼矿石化学分析方法硫氰酸盐光度法测定钼量GB/T 14352.3—1993钨矿石、钼矿石化学分析方法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铜量GB/T 14352.4—1993钨矿石、钼矿石化学分析方法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铅量GB/T 14352.5—1993钨矿石、钼矿石化学分析方法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锌量GB/T 14352.6—1993钨矿石、钼矿石化学分析方法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镉量GB/T 14352.7—1993钨矿石、钼矿石化学分析方法丁二肟磺基水杨酸氢氧化铵氯化铵底液极谱法测定钴量GB/T 14352.8—1993钨矿石、钼矿石化学分析方法丁二肟磺基水杨酸氢氧化铵氯化铵底液极谱法测定镍量GB/T 14352.9—1993钨矿石、钼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高温燃烧碘量法测定全硫量GB/T 14352.10—1993钨矿石、钼矿石化学分析方法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光度法测定砷量GB/T 14352.11—1993钨矿石、钼矿石化学分析方法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铋量GB/T 14352.12—1993钨矿石、钼矿石化学分析方法甲基异丁基甲酮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银量GB/T 14352.13—1993钨矿石、钼矿石化学分析方法盐酸氯化铵底液极谱法测定锡量GB/T 14352.14—1993钨矿石、钼矿石学分析方法乙酸丁酯萃取分离罗丹明B光度法测定。
astm d5045的国标ASTM D5045:岩石的拉伸强度试验标准引言:ASTM D5045是一项用于测定岩石的拉伸强度的标准试验方法。
该方法旨在评估岩石在受力下的抗拉性能,以便在工程设计和土木工程中提供参考依据。
本文将介绍ASTM D5045的主要内容和应用范围,以及对岩石拉伸强度进行测试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1. 引言和概述ASTM D5045是由美国材料和试验协会(ASTM)制定的标准试验方法,用于测定岩石在拉伸状态下的强度。
该方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岩石样品,包括天然岩石和人工合成岩石。
通过测定岩石的拉伸强度,可以评估岩石在受力下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为工程设计和土木工程提供参考。
2. 试验步骤和装置ASTM D5045要求使用拉伸试验机来进行岩石拉伸强度的测试。
首先,需要准备符合规格要求的岩石样品,并将其放置在拉伸试验机的夹具中。
然后,施加逐渐增加的拉伸力,直到岩石样品发生破坏或达到所需的拉伸强度。
在试验过程中,需要记录拉伸力和位移数据,并计算出岩石的拉伸强度。
3. 结果和数据分析根据ASTM D5045的规定,应将试验结果以数值形式报告,并包括以下数据:岩石样品的尺寸和形状、断裂面的特征、拉伸强度的数值等。
此外,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数据分析,例如绘制拉伸强度与位移的曲线图,以更直观地展示岩石的力学性能。
4. 应用和意义ASTM D5045作为一项标准试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岩石力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
通过测定岩石的拉伸强度,可以评估岩石在受力下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为工程设计和土木工程提供参考。
此外,岩石的拉伸强度也是评估岩石质量和岩石破坏机制的重要指标,对于地质勘探和岩石工程设计有着重要意义。
结论:ASTM D5045是一项用于测定岩石拉伸强度的标准试验方法。
该方法通过拉伸试验机对岩石样品施加逐渐增加的拉伸力,以评估岩石在受力下的抗拉性能。
ASTM D5045的应用范围广泛,对于工程设计和土木工程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