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发展、金融依赖与产业集聚
- 格式:pdf
- 大小:822.19 KB
- 文档页数:15
产业集聚的意义一、产业集聚的定义与概念产业集聚是指相同或相似产业在特定区域内大量聚集的现象。
在这个区域内,同一产业的企业会相互关联、相互依赖,形成一个产业链。
产业集聚可以是跨行业的,也可以是同一产业的。
二、产业集聚的原因1.资源禀赋:某个地区由于自然资源的丰富或特殊的地理位置等因素,使得某个产业在这个地区具备竞争优势,吸引其他企业进驻。
2.市场因素:一个地区的市场规模较大,对于某个产业来说,市场需求充足,有利于企业规模扩大,形成集聚效应。
3.技术创新:某个领域内的技术革新和突破,会吸引相关企业进入该地区,以便更好地获取技术分享和创新合作的机会。
4.政策支持:政府为某个产业提供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吸引了更多企业进入该地区。
三、产业集聚的意义1.经济效益:产业集聚能够实现规模经济,通过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产业集聚能够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提高整体产业的竞争力。
2.人才聚集:在一个产业集聚区,因为企业众多,吸引了大量的人才聚集。
人才的集聚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促进了知识与技术的交流和共享,形成创新驱动的强大力量。
3.增加就业机会:产业集聚带动了产业链的延伸与拓展,为周边地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相应地,增加的收入也促进了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拉动了经济的发展。
4.城市发展:产业集聚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和发展,推动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提升,改善了人民生活质量。
5.地区竞争力:产业集聚提高了地区的产业集束能力,增强了地区的经济竞争力。
产业集聚区形成了辐射带动效应,吸引了更多企业和投资进入该地区。
四、产业集聚的案例1.硅谷:硅谷是世界著名的高科技产业集聚区,集聚了众多的科技巨头和创业公司。
硅谷拥有着先进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完善的产业链,成为全球最大的科技研发和创新中心之一。
2.上海浦东新区:浦东新区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投资引导,发展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和国际商务枢纽。
金融产业集聚效应研究综述[提要] 对金融集聚效应的专门研究是一个新的话题,当前金融业空间集聚的趋势日益凸显,并通过集聚效应促进金融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为此,国内外学者对金融集聚相关问题进行大量的研究,这使得有必要对国内外学者对金融集聚效应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对研究情况进行总结,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金融集聚效应;经济增长;研究综述的资助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业空间集聚的趋势日益凸显,而且通过与实体经济和其他产业的相互促进,逐步形成金融产业集群,这不仅提高了金融的创新速度和效率、降低交易成本,而且还通过集聚效应促进经济增长。
为此,国内外许多学者对金融集聚效应问题进行过研究。
国外学者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对产业集聚效应和针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对金融集聚效应直接进行研究主要是从信息流和“不对称信息”角度、从金融组织的微观视角、从金融集聚效应产生的机理角度进行研究,并对金融集聚产生的负效应做出了讨论。
一、国外的研究成果经济学家在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与金融支持的关系时,往往试图借鉴金融发展理论的观点,在经济增长模型中引入金融因素。
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区域间的金融资源流动性问题已成为影响区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金融资源的跨区域流动,便容易形成金融集聚或者金融中心,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集聚地经济的发展。
(一)对产业集聚的研究。
Marshall是产业集群研究的奠基人,主要从规模经济角度研究了集群的形成。
Marshall(1920)阐述了企业集聚的三个优势,或者说是企业为什么要集聚的三个原因:一是能促使专业化供应商队伍的形成,尤其能提供不可贸易的特殊投入品;二是为有专业技术的工人提供了一个公共市场,有利于劳动力共享;三是独特的非正式信息扩散方式有助于知识外溢。
这三点其实是指出了集聚经济的外部性。
熊彼特在20世纪四十年代时将技术创新与产业集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并指出产业集聚有助于创新、创新有赖于产业集聚。
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一、引言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表明,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息息相关。
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是通过金融体系作用于各产业来体现的,即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金融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产业结构升级标志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产业结构合理程度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能否保持长期持续增长。
结构性问题是困扰不少国家经济发展的难题,我国面临经济发展与体制转型的双重任务。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是我国实现经济健康发展、提升竞争力的必经之路。
金融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实现机制。
因此如何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作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的文献综述(一)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的概念金融发展不单指金融数量上的扩张. 更主要的是指金融效率的提高. 体现为金融对经济发展需要的满足程度和贡献作用(武志,2010)。
文章从金融规模、金融结构、金融效率三方面衡量一个地区的金融发展。
产业结构的升级是生产要素从低劳动生产率流向高劳动生产率部门的过程. 从而第一、二、三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出现变化,对经济增长有着不同的贡献率。
(二)对于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现有研究大多集中于金融发展是否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改善或两者的因果关系方面。
1. 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促进效应王立国、赵婉妤(2015)选取1992-2012 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研究,建立VAR模型验证了金融结构、金融效率与金融规模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金融发展规模扩大、结构合理化对产业结构升级有积极促进作用;而产业结构升级并没有对金融发展产生引致需求。
2. 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之间互动较弱邓光亚、唐天伟(2010)基于多变量VAR模型,对1978-2008 年问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是两者之间并未实现互动发展。
金融集聚的内在动因分析黄解字2011-04-13摘要:金融集聚形成动因问题上,本文对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微观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
从金融本身的特点出发,本文提出了如下观点:(1)金融集聚作为产业集聚的伴随物,随着产业集聚的形成而发展;(2)金融本身的高流动性加速了金融集聚;(3)金融成长至高级阶段成为经济主导与核心,其对经济的主导性促进了金融集聚。
从空间经济学及相关的视角来看,本文认为:(1)集聚的空间外在性是金融集聚形成的基础;(2)不对称信息与默示信息所要求的金融主体的空间邻近促使金融集聚的形成;(3)金融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促使金融集聚的形成。
关键词:金融集聚,产业集聚,金融中心,金融规模经济从各种类型的金融集聚区形成发展的历史看,很难用单一的理论对其形成的内在动因进行解释。
金融集聚形成通常是多种动因交织的产物,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不同的因素推动。
对内在动因的洞察,可以从实证的角度,通过对金融中心的形成、发展脉络的研究做出一定的判断,也可以从理论的角度,通过对金融供求关系理论、金融地理理论、金融产业成长理论特别是区域金融成长理论的研究得出结论。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看,金融地理学派的信息流理论占据主导地位。
此外,马歇尔的外在性理论和规模经济理论也有一定的解释力。
不足之处在于缺乏对金融集聚成长过程、速度的动态考察。
从而难以揭示金融集聚内在动因的动态特征。
总体来看,金融集聚往往首先作为产业集聚的伴随物产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其高流动性进而成为经济的主导与核心。
下面将从产业集聚伴随物、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与主导、外在性、信息流、规模经济等角度对金融集聚现象形成的内在动因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金融集聚作为产业集聚的伴随物,随着产业集聚的形成而发展格利和爱德华·肖曾指出“如果离开实际经济发展的来龙去脉,金融发展难以理解。
”经济发展与金融产业成长总是相互伴生的,一个高速增长的经济将为金融发展提供必须的资金需求市场。
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的融合与创新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各个行业的不断壮大,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的融合和创新也逐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变化和调整,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实现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的创新与融合,以应对世界经济新形势下的挑战。
一、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的融合产业发展是指不断地推进现代市场经济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
金融支持则是指通过金融工具来帮助企业发展,增加企业投资和融资的信用额度。
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的融合是指将两者相互结合,形成更具有创新性和竞争力的金融工具,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在当前的全球经济环境下,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的融合意义重大。
通过融合,既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又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好的融资环境,进而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
同时,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的融合也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如何实现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的融合对于实现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的融合,一个重要的方法是通过金融创新来实现。
金融创新是指在金融产品、服务、技术和交易方面进行创新,在金融领域内推出新产品或改进传统产品,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通过金融创新,可以更好地促进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的融合。
另外,还可以通过加强金融服务的力度来促进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的融合。
金融服务是指金融机构为客户提供金融咨询、金融规划、风险控制、资产管理、投资分析等综合性金融服务。
通过不断优化金融服务,可以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促进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的融合。
最后,政府在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的融合上也有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手段,如税收优惠、贴息贷款等,来支持企业的发展。
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推动金融机构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的发展,促进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的融合。
三、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的融合创新的未来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的融合创新也将不断向前发展。
产业对金融发展趋势产业对金融发展的趋势引言在当前全球经济不断发展和数字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产业和金融之间的关系变得越发紧密,产业对金融的发展趋势也逐渐凸显。
本文将从产业与金融的关系角度探讨产业对金融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一、市场化带来的金融需求增长1.1 市场化改革的进展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传统产业向市场导向转变,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机制日益完善,这加强了产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市场化改革的进展使得不同行业间竞争更加激烈,不同产业企业之间对资金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1.2 融资方式的革新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传统的融资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商业银行贷款模式往往需要抵押物或担保,限制了一些创新型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因此,企业对其他融资方式如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私募股权投资等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1.3 金融市场创新促进产业发展金融市场的不断创新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来源和金融工具。
例如,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得企业可以通过IPO方式进行融资,提高了直接融资的比重;债券市场的发展使得企业可以通过发行债券来融资,提高了间接融资的比重。
这些金融市场创新的出现,有效促进了产业的发展。
二、产业互联网化与金融科技的融合发展2.1 产业互联网化的趋势随着互联网普及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摆脱了时空限制,实现了互联网化。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传统产业带来了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并促进了产业的升级换代。
同时,产业互联网也带来了更多的数据和信息,这对金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2 金融科技的发展随着产业互联网化的趋势加强,金融业也面临着改革和创新的压力。
金融科技的发展成为满足产业互联网化需求的重要手段。
金融科技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为金融服务提供更高效、更便捷、更创新的解决方案,推动了金融业转型升级。
2.3 产业互联网化与金融科技的融合产业互联网化与金融科技的融合发展,正推动着新兴金融模式的形成。
日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制度与特点随着全球科技创新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了衡量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这场全球科技竞争中,日本以其高质量的高新技术产品和先进的生产工艺著称,成为了国际上一个备受瞩目的高新技术大国。
在该文档中,我们将讨论日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制度和其特点。
一、日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制度1. 银行贷款支持日本政府鼓励银行向初创企业投放风险资本,为其提供必要的贷款、信用支持和咨询服务,促进其科技创新和市场化发展。
日本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鼓励银行提供投资和贷款支持给创新型和高科技企业。
例如,推进技术革新支援贷款机制、新兴产业基础设施优先贷款、技术创新融资机制和合伙制贷款等。
2. 科技创新基金日本政府也设立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基金,用于支持初创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研发和商业化发展。
这些基金包括日本创新前线基金、国家战略投融资机构、知识产权投资业务、创新挑战产业化基金、革命性产业技术创新基金等。
3. 减税和财政补贴为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投入和研发,日本政府实行了多项财政政策,包括减免研发支出税收、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耐震化促进补贴、节能促进补贴等。
这些政策有助于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其加大技术投入和研发。
二、日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特点1. 长期稳定的支持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
日本政府将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促进日本长期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来重视,采取一系列稳定有效的政策措施来支持和促进其发展。
2. 技术集成能力强日本高新技术产业的另一个特点是其技术集成能力强。
日本企业在研发和商业化方面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协作能力。
日本企业可以在不同的领域中将技术进行集成和利用,从而创造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3. 依赖于产业集群日本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集群的支持。
在产业集群中,企业可以共享创新资源、扩大市场规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共同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产业链和生态系统。
金融与产业发展的关系研究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金融与产业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经济的发展。
但是,如何更好地发挥金融业的作用,促进产业的发展呢?本文将从金融与产业的相互作用、金融对产业的促进作用以及当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金融与产业的相互作用金融与产业间的相互作用不仅是一种生态关系,更是一场协同创新。
金融业的发展需要产业的支撑,而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金融的助力。
一方面,金融可以提供资金支持、风险管理等服务,为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产业的发展也需要金融机构的创新服务,从而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建设。
除此之外,金融与产业之间的关系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金融可以促进资源的配置。
资金的流通主要就是依靠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使得其可以实现对资源的灵活配置,将资金流向行业最有前途的企业,从而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其次,金融可以促进产业的升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的升级、转型不可避免。
而金融机构作为重要的服务提供者,可以通过为企业提供政策性资金、金融咨询等服务,帮助企业顺利完成升级。
最后,金融可以促进行业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金融创新已成为当前的趋势,而金融机构的创新也将帮助产业更好地实现科技、产业的融合,从而提高产业效益。
二、金融对产业的促进作用金融市场在推动产业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金融支持是产业融资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渠道,为产业的技术改进和产业的升级提供了资金保障。
同时,金融资金的引导,对产业的结构优化、技术创新和生产效率提高等方面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首先,金融能够促进新兴产业和前沿技术的发展。
新兴产业和前沿技术需要大量投资和开发,而这些在早期阶段往往很难吸引传统资本,这时金融市场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股权投资、直接融资等方式,为新兴产业和前沿技术提供资金保障。
其次,金融的支持可以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传统产业面临着市场竞争的压力,所以需进行技术创新和业务模式创新,而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产业集群形成及演化机理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由一组相互关联且相互依赖的企业、供应商、服务机构、研究机构等组成的产业集聚体。
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化机理是一个复杂而且多元的过程,涉及到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一、产业集群形成的机理1.地理因素:地理位置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理邻近性可以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方便物流和人员流动,降低交易成本。
例如,苹果公司在中国的供应链集聚在广东和江苏一带,与这些地区的优势产业、交通基础设施密切相关。
2.产业关联性:产业集群的形成离不开产业间的关联性。
相互关联的企业在同一地区聚集,形成供应链上下游的紧密联系。
例如,汽车产业集群通常包括汽车制造商、零部件供应商、汽车销售商等相关企业。
3.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动力。
技术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吸引更多企业加入集群。
例如,硅谷是全球最著名的科技产业集群之一,吸引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
4.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支撑。
优秀的人才可以促进创新和知识的流动,提高集群的竞争力。
例如,中国的深圳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之一,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5.政策环境: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环境对产业集群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政府可以提供资金、税收优惠、土地等政策支持,吸引企业加入集群。
例如,中国的浙江省发展了许多产业集群,得益于政府的积极支持和优惠政策。
二、产业集群演化的机理1.竞争与合作: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合作关系。
竞争促使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合作则有利于资源共享和创新。
在竞争与合作中,产业集群逐渐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2.知识与技术创新:知识和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演化的重要动力。
通过知识和技术的交流和共享,集群中的企业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
3.金融支持:金融支持是产业集群演化的重要保障。
金融机构可以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企业的扩张和发展。
金融产业集聚的生成动因研究【摘要】随着我国金融产业集聚趋势越来越明显,集聚生成动因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焦点。
金融产业集聚生成动因复杂多样,从不同角度来看,金融产业自身高流动性加速了集聚的形成;当金融产业发展至高级阶段,其对经济的主导性促进了金融集聚;金融集聚作为产业集聚的伴随物,随着产业集聚的形成而发展;金融规模经济促使金融集聚的形成。
【关键词】金融产业集聚动因规模经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这种重要性同时刺激金融产业不断发展,表现为金融资源不断呈现出聚集状态。
我国金融产业集聚趋势也日益显现,作为代表的上海成为很多学者的研究对象。
随着研究的深入,金融集聚也成为更多领域人关注的焦点,更是很多区域发展金融产业的目标。
目前研究多是对某一区域金融集聚程度的测量以及这种集聚效应的作用和影响,对于其形成动因研究较少。
然而恰是只有深入研究出金融产业集聚的形成动因是什么,才能够制定更为有效的政策,促进金融产业的进一步集聚,从而拓宽金融集聚的范围并进一步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一、金融产业的自身特性加速了金融集聚进程(一)金融产业的流动性偏好首先,从金融产品和服务来讲,金融资源相对于其他资源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都存在频繁的跨区域提供,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具有较高的流动性。
加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引领下,金融产业也步入了电子化时代,推动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提高了金融资源在各区域间的流动性,实现了金融资源的全球化共享和配置,也加速了金融产业集聚的进程。
其次,从金融机构来讲,金融产业更多的是依赖客户。
金融产业的发展模式都遵循一种理念,“追随客户”,一切都是为了给客户提供更为便利有效的金融服务,开发出更广泛的金融市场。
为了快速渗透到某一区域的金融市场,各金融机构不断设立分支机构,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形成规模化的金融集聚现象。
最后,从金融信息来讲,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得信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共享,金融信息也不例外。
金融发展、金融结构变迁与产业结构升级【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金融发展、金融结构变迁和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
金融发展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融资支持和风险管理,促进了产业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
金融结构变迁对产业结构升级也产生影响,不同金融结构会带来不同的产业发展路径。
金融业态创新不断推动产业升级,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
政府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也需要出台支持金融发展的政策,以保障金融在产业转型中的作用。
结论指出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至关重要,金融结构变迁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产业结构升级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和引导。
整体来看,金融与产业结构升级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关键词】金融发展、金融结构变迁、产业结构升级、金融业态创新、支持政策、金融定位、金融作用、重要意义、推动力、金融支持、引导。
1. 引言1.1 背景介绍现代金融体系作为国民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在金融发展、金融结构变迁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金融已经不仅仅是为实现资金的流通和支付功能,更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支持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
而金融结构变迁则是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不可忽视。
金融业态创新作为金融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通过不断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支持。
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持政策也在不断完善,为相关产业提供融资支持、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金融的定位和作用也在不断得到重视和深化,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研究金融发展、金融结构变迁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对于加深对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金融发展、金融结构变迁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分析金融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可以揭示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持和促进作用,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金融发展、金融依赖与产业集聚——基于中国省级制造业数据的检验何青,薛畅(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北京100872)[摘要]本文使用了1998-2010年中国制造业28个行业的省级面板数据,测算了不同产业外部融资的依赖程度,检验了金融发展对区域产业集聚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等要素后,银行体系、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以及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于产业集聚有显著影响,而银行体系影响明显强于资本市场,国有银行的影响最大。
但国内金融体系对产业集聚的影响显著弱于外商直接投资(FDI)。
本文还寻找了模型的结构断点,发现2005年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使资本市场发展对产业集聚的影响有了显著提升,而同期的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未引起类似变化。
[关键词]金融发展;金融依赖;产业集聚Financial Development, Financial Dependence and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HE Qing, XUE Chang(School of Finance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Abstract: This thesis uses the data of provincial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of China, measures the industrial dependence on external finance and tests how financial development has affected th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n areas. The emp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control variables, such as human capital, physical capital and so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anking system and capital markets as well a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hav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e effect of banking, especially the state-owned banking, is apparently stronger than that of capital markets. But the effect of Chinese native financial system on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s remarkably weaker than that of FDI. This thesis seeks to find the structural break of our model and has found that the reform of the shareholder[收稿日期][作者简介]何青(1979—),男,贵州贵定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博士;薛畅(1989—),男,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structure which started in 2005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effect of capital markets on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while the state-owned banks' joint-stock system reform didn’t bring about such improvement.Key Words: financial development; financial dependenc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一、引言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无论各个国家之间,还是一国内部,产业的分布状况通常不是均匀的,而是与各个地区所具有的经济上的绝对优势或者比较优势相适应而形成产业集聚,通过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贸易而实现资源的最有效的配置与利用。
由于国家之间存在文化、风俗、政治等难以测度和比较的变量,以及国际政治关系等非经济因素,众多学者在研究产业集聚问题时,往往使用较大的经济体内部各地区的数据或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内的国别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能够得出更具说服力和可比性的结论。
以H-O模型为代表,学者们的解释主要集中在传统的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譬如资本、劳动、人力资本、技术、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譬如市场潜力、交通位置等地理因素。
今年也有学者将契约(Nunn,2007)、制度(Levchenko,2011)等因素引入了这个问题的分析。
但是,作为在现代经济活动中对企业生产具有基础性支持意义的金融因素,还尚未被充分地引入到这个问题的分析。
随着20世纪6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金融因素对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决定力量越发显著,Mackinnon(1969)和Shaw(1973)首次将金融因素引入了发展经济学的视野,发现金融体系资本配置的效率,对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效率具有明显的影响。
而Rajan 和Zingales(1998)的跨国实证研究发现,对外部融资依赖程度较高的企业和产业在具备完善而高效的金融体系的国家和地区,增长速度明显更快。
由于不同的产业对于外部融资暨金融体系的依赖程度不同,金融发展程度的高低,也会决定一个地区何种产业会增长的更快,何种产业会因此形成比较优势。
另外,越完善的金融体系下,充裕的外部资金使得企业对物质资本、劳动和技术等要素的交换与流通会更为方便,并承担更低的外部风险或交易成本。
金融因素理应成为分析比较优势和产业集聚形成的重要变量。
中国在1978年经济改革以来,区域的生产专业化水平大大提高,产业集聚程度也大幅提升,但是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提升过程并不连续(Bai et al, 2004),甚至有学者认为中国改革后的地方政府经济权力的扩张导致了区域专业化的倒退(Y oung,2000)。
这需要在传统的资源要素之外寻找更具解释能力的变量。
在金融发展方面,相比较与发达国家,中国尽管在经济的货币化、银行与资本市场的规模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国家仍对金融体系实施着严格的控制。
一方面,国家对利率、汇率等金融指标严格管制,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的价格指标引导资源分配;另一方面,国家作为占据金融体系中心的国有银行的主要持有者,利用银行体系的信贷资源来满足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资需求,金融体系事实上成为国家的“第二财政”。
如此运作逻辑的金融体系是有效的吗?这可以通过检验金融发展是否能对金融依赖程度高的产业产生显著的集聚效应来来证明。
所以,探究金融因素对于中国产业集聚的影响如何,不仅可以为中国产业集聚暨区域专业化的形成寻找新的解释变量,还可以检验改革以来中国金融体系运作效率的高低。
本文将基于Rajan和Zingales的研究思路,探讨产业金融依赖、地区金融发展交互作用影响产业增长进而区域产业集聚的具体机制。
而且,本文采用分行业的具体数据分析金融因素的差异化影响,使得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有更清晰的实证基础。
本文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对已有文献的综述和评论,第三部分是理论分析,第四部分是数据的说明,第五、第六部分是计量实证研究,第七部分是总结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二、文献综述区域的产业分工以及与此联系密切的区域间贸易、比较优势问题,是自古典经济学时代就被广泛讨论的问题,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在当时被认为是决定区域间产业分工的根本和唯一因素。
后来由Ohlin、Heckscher以及Samuelson建立的资本、劳动两要素国际贸易分析范式即H-O模型,较早论证了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同样会引起产业的地区间分工。
此后,技术、自然资源、人力资本等因素被不断地添加进了―生产要素——区域产业分工‖的分析思路中,成为分析产业分工集聚的经典模型。
此后,Krugman(1991;1995)等人创立的新经济地理学则拓宽了研究视角,吸纳了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在要素禀赋之外,分析了产业的特有的空间区位因素(规模报酬水平、交易成本、贸易成本等)的经济影响,改变产业的分布激励,形成―中心——外围‖的产业布局模式。
而另一方面,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也为解释产业区域分工提供了新的因素,如契约因素(Nunn,2007)、制度因素(Levchenko,2011)。
最早将金融问题纳入H-O模型的分析范式的是两篇理论文献(Kletzer,Bardhan,1987;Baldwin,1989),Kletzer和Bardhan(1987)考虑了国家之间存在信用合约的保障制度的差异的情形,对于比较优势的影响。
Baldwin(1989)发现金融发展对于企业产出决策进而贸易模式存在影响。
Rajan 和Zingales(1998)则首次为这一问题提供了实证依据,他们提出了―金融依赖度‖(Financial dependence)的概念,认为产业增长过程中的外部融资需求是有差异的,,因而处在同样的金融发展水平的地域内,受制于金融依赖度的差异,不同产业的增长会有差异。
他们测算了不同产业的金融依赖度,对不同国家不同产业的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金融发展对产业增长的影响显著,而且对不同产业的影响的差异也是显著的,―地域金融发展水平——产业金融依赖度‖的交叉因素可以解释不同产业间增长速度的差异,“金融发展的水平也可以成为决定产业的规模以及集聚程度的一个因素”(Rajan,Zingales,1998)。
Beck(2003)对一国分产业和不分产业的对外贸易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金融因素可以成为贸易比较优势的来源,成为一国专业化分工、集聚产业的因素。
Beck (2002)等人还对金融结构、金融发展对企业、产业和一国总体三个层面的增长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结论是金融发展对于企业、产业和一国总体的增长均有显著影响,而金融结构对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
Cetorelli和Gambera(2001)使用了41个国家的分产业数据,研究了银行业集中度对产业增长的影响,发现银行业的集中度提高对于金融依赖度高的产业增长又正向作用。
Acemoglu(2005)等人运用企业数据,将企业存在的―纵向一体化‖(V ertical integration)作为引起产业集聚或者分散的原因,发现金融发展水平越高越制约纵向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