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化细菌的简介及研究思路

  • 格式:doc
  • 大小:427.00 KB
  • 文档页数:1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状况

我国是一个湖泊众多的国家,大于1 km2的天然湖泊就有2300多个,湖泊面积为70988 km2,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0.8%。湖泊总蓄水量为7077多亿m3[1]。调查结果表明:2004年七大水系的412个水质监测断面中,I~III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1.8%、30.3%和27.9%,七大水系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3]。

2004年监测的27个重点湖库中,II类水质的湖库2个,III类水质的湖库5个,Ⅳ类水质的湖库4个,Ⅴ类水质湖库6个,劣Ⅴ类水质湖库10个。其中,“三湖”(分别为太湖、巢湖和滇池)水质因总氮和总磷浓度高而均为劣Ⅴ类。太湖水质与上年比有所改善,但仍处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滇池的草海属于中度富营养化,外海属重度富营养化。巢湖水质属中度富营养化。对于海洋环境,2004年全海域共发现赤潮96次,较上年减少23次。赤潮累计发生面积266630平方公里,较上年增加83.0%,其中,大面积赤潮集中在东海。

目前,水体的富营养化已经成为我国最为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许多大型湖泊,如巢湖、太湖、鄱阳湖、滇池和西湖等,都已经处于富营养或重度富营养化状态。而且一些河流在部分河段也出现了富营养化现象,如黄浦江流域、珠江广州河段等。据统计,我国主要湖泊处于因氮、磷污染而导致富营养化的占统计湖泊的56%[4]。因此,如何治理富营养化的水体,减少其中的营养物质的含量,回复水体的综合功能,已成为当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的研究热点[5]。

1.1.2 富营养化水体的微生物治理

针对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其水质改善及对策包括三个大的方面:污染源控制对策、水体生态修复对策以及应急除藻对策[6-8]。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与核心是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其典型表现就是富营养化水体发生藻类“水华”现象[9]。因此,从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入手,引入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尤其是关键物种,重建食物链结构,是恢复水体正常的主要手段之一[10-12]。为此经常用到的技术措施包括:以藻控藻,投加细菌微生物[13]、放养鱼类[14],恢复与构建水生植被[15,16]等。

利用微生物种群的新陈代谢活动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氨氮和有机氮等进行去除,尤其是氮污染物的去除,主要需要建立硝化-反硝化体系。而在自然界中,原本存在有专门从事硝化-反硝化过程中的微生物种群。但是由于某些微生物种群,如硝化细菌的代时较长,增殖速率非常低。同时,水体的人为活动的破坏。导致了富营养化水体中硝化-反硝化体系的弱化甚至缺失。故针对富营养化水体,可采用向水体中投加复合微生物菌群,从而增强水体的生物自净化能力,达到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目的,该技术被称之为“微生物强化技术”。该技术具有费用低、见效快、无污染和方便安全等特点。

复合微生物种群主要由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组成,再辅之以反硝化细菌。其中,光合细菌通过自身代谢与藻类竞争性争夺营养物质,并可降解、消除藻类代谢分泌于体外的多种物质,削弱藻类的竞争力。一般的光合细菌都有固氮能力,在厌氧光照条件下固氮能力最

强。光合细菌与其他细菌的混合培养,能够提高其他细菌的固氮能力。另外,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可针对水体中的有机氮和氨氮等进行降解处理。硝化细菌的生长条件是偏碱性的好氧环境。光合细菌在代谢过程中可产生碱性物质,从而为硝化细菌提供了碱性环境。

潘涌璋[17]等应用复合微生物培养液和BBL1菌剂,采用投加菌液的方法对富营养化人工景观湖水进行了净化试验,氨氮的去除率大于90%。杨世平[18]等人利用固定化硝化细菌处理养殖废水,24小时后COD去除率为74.9%,氨氮去除率82.5%。周康群[19]等利用投加氨氧化菌、亚硝酸盐氧化菌、芽孢菌和假单胞菌等于广州市西村水厂的水源中,可降解氨氮40%~94.5%。黄晓东[20]等人利用角野以聚丙烯酰胺凝胶为固定化载体,用包埋法固定硝化细菌,并以7.5%的填充率将固定化细胞透入到内循环的流化床中,对按标准活性污泥法运行、含硝化细菌极少的曝气池活性污泥混合液进行连续处理实验,停留时间仅为2小时,就可达到完全硝化。据Wagner M[21]等报道:某化工厂在采用两步生物增强技术,投加降解硝基苯和对硝基苯的菌以及氨氧化菌后,可将出水中的NH4+-N从120 mg/L降到20 mg/L。

1.2 硝化细菌的分类及研究现状

生物硝化作用(NH3→NO2-→NO3-)在地球氮素循环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生物硝化作用主要通过硝化细菌中两个“关键”共生菌群对氮素的迁移和转化作用来实现,这两个共生菌群分别是将氨氮氧化成亚硝酸盐的氨氧化菌(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 ,AOB)和将亚硝酸盐氧化成硝酸盐的亚硝酸盐氧化菌(nitrite-oxidizing bacteria,NOB)[22]。

1.2.1 硝化细菌的分类

根据伯杰氏鉴定手册第8版分类,硝化细菌统归于7个属,分别是硝化杆菌属(Nitrobacter)、硝化刺菌属(Nitrospina)、硝化球菌属(Nitrococcus)、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亚硝化螺菌属(Nitrosospira)、亚硝化球菌属(Nitrosococcus)和亚硝化叶菌属(Nitrosolobus),共14种。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9版中除了收录上述7个属外,另增加有2个属,分别是硝化螺菌属(Nitrospira)和亚硝化弧菌属(Nitrosovibrio),总共20种。这些菌种的分布很广,分布于土壤、湖泊及底泥和海洋等环境中[23]。

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所有的自养型氨氧化菌系统发育较为单一,他们皆属于变形菌纲(Proteobacteria)γ亚纲和β亚纲(图1所示)[24],其中属于β亚纲的氨氧化菌又可以分为两个类群:亚硝化单胞菌群(Nitrosomonas)和亚硝化螺菌群(Nirosospira)。其中,亚硝化单胞菌群包括欧洲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 europaea)和运动亚硝化球菌(Nitroscoccus mobilis);亚硝化螺菌属包括所有的属于亚硝化螺菌属(Nitrosospira)、亚硝化弧菌属(Nitrosovibrio)和亚硝化叶菌属((Nitrosolobus)的菌株,从进化距离上看,这3个属可完全归于1个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