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图与河图洛书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4
太极图、河图、洛书、八卦四位一体论苏开华太极图、河图、洛书、八卦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四个千古之谜。
作为“易学”之源,它们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必然的内在关系,正因为如此,所以自《易传》始,古代“易学”家们早就把它们四者拴在一起了。
可这种必然的内在关系究竟表现在哪里?古往今来,谁也没有说清楚。
笔者经过长期深入的研究,现在,终于揭开了其中的奥秘:原来,太极图、河图、洛书、八卦都是我国史前的文化遗产,统属“符号文明”的范畴(因为当时尚未产生文字);从时间上讲,太极图产生最早,由于它有着非同寻常的内涵和价值,先祖们唯恐自己的本意不为后人所理解,于是又用其它符号方式创作了变相的太极图,这便是河图、洛书、八卦的由来;因此,太极图、河图、洛书、八卦四者实际上是一回事,是远古先民们分别以图象、数字、卦爻三种方式向后人发出的同一个非凡的信息。
限于篇幅,本文对上述四者的时代属性和固有本质暂不论证,只想专门谈一谈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从文献资料看太极图、河图、洛书、八卦的相关性关于太极图、河图、洛书、八卦之间的内在关系问题,古代学者们虽未完全搞清楚,但从他们的一些论述来看,不少人似乎早就朦胧地意识到了这一点。
这方面的证据不胜枚举,以下不妨略举数例:第一、《易经・系辞》云:“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这是说河图、洛书是圣人们创作八卦的依据。
第二、《尚书・顾命篇》“孔安国传”曰:“伏牺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之以图八卦,谓之河图。
”这是说远古伏羲氏在参照河图的基础上创作了八卦。
第三、《汉书・五行志》云:“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汉书・律历志》又云:“自伏羲画八卦,由数起,至黄帝、尧、舜而大备。
”这也是说,由奇妙的数字方式排列而成的河图、洛书乃是伏羲氏据以创设八卦的直接源泉。
第四、《易传》有云:“圣人有以见(现)天下之迹,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现)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又说:“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易经》太极河图洛书解密《易》注自宋以前未尝有图也。
逮周廉溪传陈希夷《太极图》而为之说,遂开理学之宗。
但《图》与《易》犹不相属也。
至朱子《本义》,取邵子河洛、先后天八卦、大小方圆各图,与其改订之卦变图,弁诸经首,历代宗之。
自是图之与《易》,相为附丽。
后之说《易》者,无不有图。
汉学家虽力攻河洛先后天之名,而其为说,仍不能废阴阳四象及五行生成、九宫变化之义。
而为之图者,且层出不穷。
盖数理繁琐,卦爻错综,表之以图,说乃易明。
故学《易》者先辨图书,识其阴阳生化之原,奇偶交变之义,而后观象玩辞,有所准的。
不致眩惑歧误而靡所适从,亦事半功倍之一道焉。
太极《系传》曰“《易》有太极”,又曰“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极者,至极而无对之称。
三极者,天极地极人极也。
故曰“太极”者,所以异于三极也。
极既无对,极而益之曰“太”,则更无有可以并之而尚之者矣。
是以太极者,立乎天地之先,超乎阴阳之上,非言词拟议所可形容。
盖状之以言则有声,有声非太极也。
拟之以形则有象,有象亦非太极也。
《诗》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庶或似之。
然无字为有字之对,有对亦非太极也。
孔子于无可形容拟议之中,而形容拟议之曰“太极”,可谓圣人造化之笔,更无他词足以附益而增损之矣。
然而有太极之名,似亦非太极之真谛。
乃无碍其为太极者,则以“太极”二字,均无物质无精神可言,更无其他之词义足以相并相对。
可以谓之名,亦可以谓之非名。
此圣笔之神化,所以不可思议也。
夫焉能有为之图?自周子而后,相传之图有三。
于是“太极图”三字,流播环寰宇,几于妇孺皆知。
以论传论,恐学者认《太极图》为太极,则是非混淆(“《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易》曰“辨是与非”,即辨诸此。
另有《图说》见后。
)。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而象数终无以明矣。
爰诠其义,并列后出诸图,以资辨别。
老子曰“有物无形,先天地生”,即谓太极也。
以孔子《十翼》告成,老子已出关西去,故未知孔子有此假定之名,而曰“无以名之,强名之曰道”。
华夏文明的传世神图太极图,河图洛书,八卦图,早就中华文明中国有数张古代神秘的图案,这些图历史久远到无法考证的地步,但几千年来依然代代相传,由这些图案引申出来的华夏文化几千年不断层的延续下来,也算是奇迹了。
显示大图这些图可以说是华夏文明的活水源头,世界曾经出现过无数的文明,然后仅仅只有中国,几千年以来一直传承下来,古代的文化,现代人一样和数千前年的古人一样的认同,世界各地的华人,也依然遵循着这血脉相承的文化,想一想这个,心里真的只有骄傲。
为我们大智慧的老祖宗干杯!这些图,有河图洛书,有太极图,有八卦图等等河图和洛书,也可能是最古老的图了,为什么说可能?因为也许太极图还要久远,但我手上拿不出确切的例证来明断哪一张图更原始、更久远。
我希望有更懂的朋友能告诉我,哪怕是更有道理的推断。
我们只能根据史载的文献找出一些蛛丝马迹。
河图,据说是伏羲在黄河边的冥思苦想的时候,河里越出一匹龙头马身的神兽,背上天然的一张图画,伏羲就是根据这张图创造了先天八卦图。
大禹而洛书,说的是大禹治水时期,洛水里浮出一只神龟,龟背上也是刻着一张图。
洛水,发源于华山南麓,在洛阳平原腹地东流平原,北汇黄河。
这张图不用说就是极其的神奇,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是阳数,四角黑点为阴数。
这数字排列的有讲究,不管从上加到下,还是从左加到右,还是斜对角相加,得数都是15.这个阳数,代表天数,也就是生数,这个阴数,代表地数,也代表成数。
生成生成,有生必须有成,这样天地才能阴阳具足,万物才能生化繁衍。
我们先说一下什么叫先天?人一开始不识天,只是天之属,人受天之管辖,人同一于天,只有天,无所谓人,此时之天为先天,也就是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到了人能识天之时,就能逆天而行,人就是天,可以运用人的智慧改变天之成数,此时人乃天之天,所以说为后天。
盘古有人说了,人能改变天?首先我们的文化里面的传承是这么说的:天是怎么来的?盘古先生用开天斧破开的!盘古就是所有人类的先祖!先天之理,五行相生相制,以生发为主。
太极图河图钟面简述(从内到外):太极图:核心圈为太极图,这个是普及性的常识,不再赘述。
河图:第二圈由黑白点符号组成的是河图。
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
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
河图用十个黑白圆点表示阴阳、五行、四象,其图为四方形。
(其中,单数为白点为阳,双数为黑点为阴。
四象之中,每象各统领七个星宿,共28宿。
)其中四象,按古人坐北朝南的方位为正位就是: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
此乃风水象形之源也。
如下:北方:一个白点在内,六个黑点在外,表示玄武星象,五行为水。
所谓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东方:三个白点在内,八个黑点在外,表示青龙星象,五行为木。
所谓的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南方:二个黑点在内,七个白点在外,表示朱雀星象,五行为火。
所谓的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西方:四个黑点在内,九个白点在外,表示白虎星象,五行为金。
所谓的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中央:五个白点在内,十个黑点在外,表示时空奇点,五行为土。
所谓的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洛书:第三圈河图外围以带圈数字代表的一圈是洛书,限于钟面位置所限,此处以数字代替。
洛书古称龟书,传说有神龟出于洛水,其甲壳上有此图象,结构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阳数,四隅黑点为阴数(见下左图)。
洛书与中医的象数之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与九宫图(见下右图)也息息相关。
口诀:一数坎兮二数坤,三震四巽数中分;五为中宫六乾是,七兑八艮九离门。
十二经络与时辰:第四圈是十二经络与相应时辰的旺相关系图,简介如下1.手太阴肺经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
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肺朝百脉。
”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
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养生之道:此刻人体需要大量呼吸氧气,进行深呼吸,所以要求较深的睡眠。
河图洛书太极图时间:2010-10—09 08:19来源:未知作者:admin 点击: 1347次河图洛书太极图河图洛书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中华文明的源头,说它是中国古代的数理、天文、地理、历法、气象、音律、医学等诸多高明学科之母,其中包含了诸多未被人们理解的宇宙奥秘。
人们只要明了其神秘,就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
故而历代研究者,都急于知道其具体涵意与答案.数学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向导,人们离不开数学,否则,就不能正确分析和把握客观事物,就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太极图与河图洛书解析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太极图、河图、洛书是三个最古老的图形,太极图就是道的示意图,河图是阳的示意图,洛书是阴的示意图。
幻方(纵横图)-—解法幻方最早记载于我国公元前500年的春秋时期《大戴礼》中,这说明我国人民早在2500年前就已经知道了幻方的排列规律.而在国外,公元130年,希腊人塞翁才第一次提起幻方。
我国不仅拥用幻方的发明权,而且是对幻方进行深入研究的国家。
公元13世纪的数学家杨辉已经编制出3-10阶幻方,记载在他1275年写的《续古摘厅算法》一书中。
在欧洲,直到574年,德国著名画家丢功才绘制出了完整的4阶幻方.摘要:一部《周易》,“简捷明了”.因“象、数、理”寓其中,不需再去说明。
《周易》系辞讲得好,“一阴一阳谓之道",即凡事都一分为二,《周易》之书也一样,因其过于简捷,随着时间变易,语言环境变迁,思辩方式的演变,弄得繁缛末节,反而不能明了了.其实,《周易》有其深化,完善的过程,有其内在规律性。
“数、象、理"是其核心内容,“占”是其技术手段及应用。
《伏羲八卦次序图》主“数”,《先天八卦图》主“象”,《后天八卦图》主“理”.“占”是以对“数、象、理"之综合应用.《周易》是“数、象、理、占”的提炼、归总和综合应用。
本文论述“数、象、理”是根据日、月、地三者运动关系而来的,具有客观性。
日、月、地运动是地上一切能量变化,生命活动之源泉。
河图洛书是做什么用的?《周易》的两个数学猜想古人在推演周易模型时,天盘的象数和地盘的象数各产生一个数学规律。
这两个数学规律未经证明,故称为数学猜想。
一、伏羲-太愚数学猜想伏羲当年在推演天盘八卦时,要给八卦配置象数,由此得到两个图式,在头条首页悟空问答“太极图是什么意思”我已作过解答。
天盘八卦的象数隐藏着一个数学猜想。
为了将这个数学猜想介绍清楚,现将原先文章的有关内容转贴如下。
古人推演出的太极简图如图一。
图一太极简图太极简图包括0-10数,其中的0即混沌,10表象极大。
其数分两列行进:阳数艮1-坎3-(5)-震7-乾9-(10);阴数兑2-离4-(5)-巽6-坤8-(10)。
两列数交汇到10之后,再沿着平分卦图的道(即卦图的水平直经10-0线),返回到0,这个过程,就称为原始反终,用来表象宇宙及万物的一个生命周期(初极至终极)。
这就是所谓“两极”说。
图中的5数和10数不是八卦之数,其5数是中分卦图之数(5用来表象鬼的概念,称五鬼。
鬼可上天,可入地,故它不分阴阳),10数是易道之数。
易道的两端分别表象极大和极小,故古人把0-10线称为太极。
这根线以“一”字的形态出现,故又称为太一。
要注意的事,图中的0既是始也是终。
因为,事物发展达到极大时,即通过10-0线返回到0,故0为始终。
这就是所谓物极必反。
宇宙万物是可以通过更新换代实现生生不息的。
所以,古人又推演出另一个图式,用来诠释这个概念。
把上述图一图式的0-10作为第一级基数,然后以10为单位逐级上推,则第二级数为10-20,第三级数为20-30,第四级数为30-40,一直排到无穷大。
再按太极简图的数的配置形式,把每级数配置到太极简图上,成象为太极全图如图二。
图二太极全图(太极数扩展图)如太极全图所示,从第二级数起,其数呈如下规律排列:第二级数:阳数第二级:艮11-坎13-(15)-震17-乾19-(20);阴数第二级:兑12-离14-(15)-巽16-坤18-(20)。
我向宇宙分享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太极图、八卦符号、河图、洛书太阳是人类生存、生产、生活的能量源泉,弄清太阳的运行规律是人类繁衍生息的首要课题,编制太阳历指导农耕、渔猎、蚕桑是远古社会最大的政治。
于是乎,“中央之国”的远古先民就逐渐形成了河图、洛书、太极图、八卦等关于日地关系的认识成果。
一、日地关系影像——太极图运动是绝对的,运动描述是相对的。
虽然太阳和地球都在运动,但以地球为参照就会产生“日动地静”的相对运动观念,这种视觉感受被称为太阳的视运动。
我们的始祖首先想到的就是仰观天象,他们以天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宿为参照,确定了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轨迹——黄道,其实质是地球公转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与此同时,古人把天空划分为“七衡六间”以定量描述太阳周年运行的时空关系,从而制定了最初的太阳历。
中国古人用“入宿度”和“去极度”标记天体在天球上的位置,这种球面坐标系比笛卡尔发明的直角坐标系至少要早一千多年。
之后人们又用立竿测影的方法观测太阳周年运动在地面的投影,即用圭表测量二十四节气的正午日影来描绘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运动,从而产生了反映日地关系的影像——天文太极图。
天文太极图远古先民在处理复杂问题时表现了高超的智慧。
首先,选择正午日影就避开了太阳周日运动的干扰而专注于周年运动的考察。
其次,把二十四节气的日影图像依次集合起来反映太阳周年视运动就是用状态的连续累积反映变化过程。
我们可以根据《周髀算经》所载二十四节气日影数据直接绘制出天文太极图,也可以用圭面影像拼成天文太极图。
天文太极图的绘制与拼合日地相对运动是由地球的自旋角动量和日心引力共同决定的,但这种力学背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聪明智慧的中国古人用光与影的此消彼涨反映日地之间的位置变化是一个伟大的旷世创举。
月球作为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被母星牢牢锁定,日地关系不是一个简单的“二体问题”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三体问题”。
因此,中国古人又在天文太极图的基础上引入月球的身影,制造了三体同框的“易理太阳图”。
河图洛书与太极之道(二)河图洛书与太极之道(二)接上篇:三、洛书的深意与太极拳1洛书的理解我们再来看洛书。
洛书中间的白五,为中道,即本体,即自性,也就是河图中央五十所表示的。
此五在中,而其外围表大用的十,则因一感一应之起用,分布于四正四隅。
河图洛书首先,上九下一,代表一感一应,可以一感九应,也可以九感一应,而其和为十,表示不离其全体。
同理,左三右七,三七表感应,和为十表全体。
一、九、三、七在四正,皆为阳数,故阳得其正,阳以感阳,即表同气相求。
和皆为十,表虽有感应之用,能感所感,不离其全体,也就是表全体大用之意。
右上二与左下八,左上四与右下六,为阴数,在四隅位,故阴亦得其位也。
对角分为二阴数,表感应同时,阴感得阴,有同声相应之意思。
其和皆为十,表全体之大用。
从河图洛书的整体看,河图表四象,有四正而无四隅。
表阴阳未分之时候。
而洛书由四象而分八卦,阴阳分家。
阴隅阳正,各得其位。
故河图之上二、左八、下六、右四。
向右旋转四十五度,得其四隅之位也,则洛书成。
故阴气右旋也,阳虽不动,相对于阴,则左旋也。
由道而德,由体而用,由性而相的过程是:白五和白一成黑六,阳阳和而成阴,右旋。
白五和黑二成白七,阴阳和而成阳,左旋。
白五和黑四成白九,阴阳和而成阳,左旋。
白五和白三成黑八,阳阳和而成阴,右旋。
故中生阴右旋,生阳左旋,或曰左旋为阳,右旋为阴。
所以,洛书是河图变化而来,洛书是动,河图是静。
洛书是用,河图是体。
洛书是相,河图是性。
故河图阴数右旋成洛书,由四正而成四隅。
故有八门,后成八卦。
何以复之?当左旋阴数,或者右旋阳数,以至于阴阳和合,则行河图直入之法。
然后,相性、动静、体用不二,性相、动静、体用不离。
2河图与太极拳的契合在太极拳中,意劲为阳,神气为阴,阳则阴之,故意劲宜右旋。
阴则阳之,故神气宜左旋。
阴阳、阳阴各归其位,则可以合四象,归中土。
行河图之法,直入本体,当下真如。
此时,一点灵明跃出。
故有夺造化之功夫。
就不深谈了。
这四张图藏着中国文化玄机:太极、八卦、河图、洛书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阳)太极图太极图就是两条黑白的“阴阳鱼”。
白鱼表示为阳,黑鱼表示为阴。
白鱼中间一黑眼睛,黑鱼之中一白眼睛,表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道理。
“易”为日月,“易”为阴阳,“太极图”就是一个“易”的——日月、阴阳的代表符号。
阴阳是由日月代表的。
图中的“S”线将太极图清晰地分为两个关联部分,表明世间万物都是相互关联制约的,所以有阴阳,有食物链,有相生相克。
太极图的两个部分用不同颜色相区别,一黑一白,分为阴和阳,表明事物具有相对独立性,阴阳有相互独立、不容混淆的一面。
太极图形展现了一种互相转化、相对统一的形式美与和谐美。
它以后又发展成中国民族图案所特有的“美”的结构。
如“喜相逢”、“鸾凤和鸣”、“龙凤呈祥”等都是这种以一上一下、一正一反的形式组成生动优美的吉祥图案,极受民间喜爱。
八卦图先天八卦图先天八卦图,也称为伏羲八卦图。
先天八卦图的依据是《说卦传》所云:“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
” 意思是天与地上下定位,山与泽气息贯通,雷与风相互激荡,水与火背道而驰,八卦形成彼此交错的现象。
图中上为乾,下为坤,代表天与地;左为离,右为坎,代表火与水,意即日与月。
我们对此四卦并不陌生,如韩国的国旗即是如此。
接着,左上角为兑,右上角为巽,代表泽与风。
然后,左下角为震,右下角为艮,代表雷与山。
后天八卦图后天八卦图,也称为文王八卦图。
后天八卦图依据也是《说卦传》,“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 意思是天帝(可指北极星)从震位出发,到了巽位使万物整齐生长,到了离位使万物彼此相见,到了坤位使万物得到帮助,到了兑位使万物愉悦欢喜,到了乾位使万物相互交战,到了坎位使万物劳苦疲倦,到了艮位使万物成功收场。
图中乾(天)位置在西北,而坤(地)则位于西南。
艮为山,接近天,在东北;巽为齐平,近地,在东南。
武术哲学基础篇之认识“河图洛书”(烧脑)河图 + 洛书“河(黄河) 出图,洛(洛水) 出书”,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开端,也作为“气”理的发源。
以数喻象,以象析理,以理释物,于是产生易,演五行而推八卦,产生了具有东方特色的认知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孕育出林株奇花异草,也诞生了中国气功。
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中华文明的源头,被誉为'宇宙魔方'。
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
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
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
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
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
《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
河图上,排列成数阵的黑点和白点,蕴藏着无穷的奥秘;洛书上,纵、横、斜三条线上的三个数字,其和皆等于15,十分奇妙。
对此,中外学者作了长期的探索研究,认为这是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第一个里程碑。
《周易》和《洪范》两书,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哲学、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美学、文学诸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渊源的河图洛书,功不可没。
【阴阳五行术数之源】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
最早记录在《尚书》之中,其次在《易传》之中,诸子百家多有记述。
太极、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风水、等等皆可追源至此。
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形意墓,距今约6500多年。
墓中用贝壳摆绘的青龙、白虎图像栩栩如生,与近代几无差别。
河图四象、28宿俱全。
其布置形意,上合天星,下合地理,且埋葬时已知必被发掘。
同年出土的安徽含山龟腹玉片,则为洛书图像,距今约5000多年。
可知那时人们已精通天地物理,河图、洛书之数了。
太极图河图洛书引申出的八卦及其算法华夏文化出自太极图河图洛书,太极图河图洛书出自数学。
学会太极图河图洛书能懂一切华夏文化。
既然华夏文化出于河图洛书,那么我们能否去华夏文化中去寻找线索呢?答案是肯定的。
那么,最代表华夏文化和华夏文化所独有的都有什么呢?我们今天就先选取出来一些最具代表性的。
诗书礼易乐,围棋、象棋、麻将、牌九、算盘、九连环、榫卯解构及古人的那些规制等,古人笼统的说法就是琴棋书画医卜星相这些,这些基本可以代表华夏文化了。
这些文化形式都出于太极图河图洛书。
这些文化形式足以让大家按图索骥来找到真正答案。
可叹在这七千二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能人异士竭尽心智也未能观其真容,能观其全貌者无几。
在下无意发现一个数学算法,属于周期学的范畴,是描述事物发展的波动性及其频率和周期性的学科。
而发现太极图河图洛书说的也是这事儿,所以能看懂一切华夏文化。
今天应朋友之邀,讲解一下八卦,让更多的华夏子孙了解华夏文化所传承的是什么,也是实现我证明华夏文化是超科学的目的。
伏羲先天八卦伏羲八卦的传说大家基本都清楚,我也不喜欢为了凑字数而抄写古人的书。
咱们就直接进入主题。
在先天八卦中,设阳爻值为5,阴爻值为4。
阴阳爻各12,阳爻数60,阴爻数48,共108数,每对应阴阳二卦数值为27,比如乾坤二卦。
古人告诉过大家非贰的意思就是以基本周期数为基准二进制为一周期,除了贰的算法都是错的。
108数二倍为216数。
216的二倍是432,到了432是一个大周期的结束,同时也是一个更大周期的开始,432是更大周期的基准数。
也就是八卦转一周共108数,其中阳数60阴数48,阴阳差值12。
转二周阳数120阴数96,阴阳差值24,转4周432数,阳数240阴数192,阴阳差值48。
古人喜欢把一个完整周期216直接计算,所以把阳爻值设为10阴爻值设为8,比如,得到乾卦得30数,坤卦得24数,阴阳对应二卦数值为54。
这24数也是古人把坤比作母的原因,有的古人认为3生万物的前提是3要八个周期得到24数的情况下才生出物质性的物的原因。
河图、洛书、八卦、太极图都是纹样(图画)性质的非文字的信息载体。
它们是远古时代人们传递信息的符号。
据说在距今一万四千八百年时,燧人弇(yan)兹氏创作了《河图》、《洛书》。
弇兹氏有三个分支,分别是柯乌耶劳、柯约耶劳和柯诺耶劳。
创作《河图》的是柯约耶劳人;创作《洛书》的是柯诺耶劳人。
燧人氏时代距今约有9700~17000多年,是旧石器时代。
那个时代先人已经掌握了摩擦生火的技巧;采用了结绳的方法记事;积累了天体观测和日影积录的知识,创作了《河图》、《洛书》;创制了原始的陶器,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
八卦是伏羲时代的先人所创。
公元前7724年,伏羲于甘肃榆中代燧人氏,继天道木德为王,正式立国称帝,国号羲,建元罗奉。
罗奉3年(公元前7722年),伏羲以大风雨表测八方风,定八极、四时、八节。
每时(今称每季)90天,每节45天,周岁(今称一年)360天。
由于一个太阳年(由前一个冬至到下一个冬至)是365~366天,所以在满360天(一岁)之后,再用5天(或6天)用于祭祀天神。
神话传说的女娲(伏羲的配偶)补天,即是女娲建议伏羲规定历法,确定一岁分为10日(月),每日(月)36天,岁末还有5天(每隔三年再加1天)作为过年。
女娲为什么建议伏羲重新规定历法?因为伏羲规定的四时、八节冲击了由旧石器时代流传下来的“五行”、“10日”历则。
“八节”被用来取代历来的“10日”。
四时、八节的历则实际是一种“8月历”。
神话传说的“女娲补天”,不是修补天穹!神话传说的“羿射九日”,是说羿善射,狩猎不到一岁,即9个日(月)就能满足需要。
上古时代,“日”“月”不分,因为那时没有文字!上古时代把一个太阳年叫做“岁”,一岁分为两个“年”(由夏至到冬至是阴年;由冬至到夏至是阳年)。
这种历则是由燧人氏时代传下来的。
《河图》、《洛书》就是这种历则的结晶。
伏羲根据《河图》、《洛书》,创作了《八卦》(先天八卦)。
伏羲氏时代是新石器时代,制陶有了长进,这同伏羲匏古(葫芦)采用葫芦作为制陶模具相关。
太极图解说(二)太极图含义荐271郭顺红原创 | 2010-3-15 22:47 | 投票关键字:易经哲学文化太极图解说(二)太极图的含义作者:郭顺红 2007年10月太极图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以“图像”的方式阐释阴阳哲理的图形,是探索宇宙社会人生变化发展规律的图式。
千百年来,悠悠流传,博大精深。
世传太极图的种类有很多,主要有北宋周敦颐的周氏太极图、明朝来知德的来氏太极图、古太极图(又名天地自然河图)、现代阴阳环互太极图(即阴阳鱼太极图)等,流传最广的太极图应当是以阴阳相互环抱交感的阴阳鱼图案。
一、周氏太极图周氏太极图作于北宋,是五层结构的立式太极图(见图示),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对该太极图进行阐释,其含义大致如下:周氏太极图最上一个圆圈代表“无极”,是无极至极、无边无际、圆融周遍、无有终始的意思,这个圏也代表阴阳未分的混沌,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第二圈为三轮黑白(阴阳)环互交合图(该图示类似于《周易》八卦中的坎离环交结构),“无极而太极”,太极是无极的显现之机,是阴阳过程的展开与动静变化,环互结构象征阴阳互变流转,周而复始;坎离结构象征阴阳互含互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如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所述:“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第三圏为五行变合图,由阴、阳、阴中阳、阳中阴变化交合而生化出了水、火、木、金、土五行要素。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行之间相互联系、生化制约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五行之气顺布,四时更迭而有序,水火木金成四象,土居中而和,五行下的一小圈表示五行之气汇聚而凝和。
第四圏为阴阳五行凝聚显化,形成阴阳两类相互对立、互补的事物。
秉受阳气而形成的事物而呈阳性特征,秉受阴气而形成的事物呈阴性特征。
故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最下一圈象征万事万物皆由阴阳而出,生生不息,变化无穷,无有终期。
周氏太极图以阴阳、五行理论依立式多层次形象地描绘了宇宙万物的生成演化模式,该图示得到后世许多学者的推崇,周敦颐也被奉为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
太极图详解太极图所属栏目:太极图>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太极图详解传统太极图是以相互环抱的两个阴阳鱼组成的圆形图案,故称阴阳鱼太极图。
一、何为太极?“太极”一词最早见于《周易?span="LINE-HEIGHT:22px">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它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专门术语,意为化生万物的本源,是万物(包括我们人)存在、成长与变化的总根源。
古人发现,在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一种内在生命力,一颗种子只要给于其适当的条件,它就能发芽、生根,并成长为植株,并开花结果。
正是这种生命力造就了万物各具形态、成长繁育、生长化收,使树木的幼苗长成参天大树,使我们的幼儿长大成人,能够使我们身体内部、社会乃至宇宙天体维持自然的平衡与更新;在自然界中这种生命力能够使天地按照昼夜、四季的规律不停运转,能够产生冰霜雨雪、雷电风云、暑寒燥湿的作用,是这种力量带给自然界多姿多彩的勃勃生机。
这种“能力”(古人也称之为“气”)它缈无形象却又无处不在,它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却又遍布所有有形无形的事物与生命体,这种能力在《易经》中叫做“生生”,它就是“太极”。
这个“太极”就是我们的生命之本,是我们的文明之源,它难以言表,难以形容,但是古人还是用各种语言将它的变化进行描述。
有学者则根据《周易?/span>系辞》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章句创立了各式各样的太极图式,以表述太极的变化原理。
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这是周敦颐对其太极图形阴阳关系的最简要的说明。
世传的太极图有多种多样,其中传播最广泛,在民间最具影响力的当是传统阴阳鱼环抱太极图(见下图所示),这个太极图代表什么意义呢?这个阴阳鱼太极图的最外圈为圆形(象征太极),一是表示万物的变化周流不息、无始无终;二是表示无所不包、无处不在;三是表示圆融畅顺、圆满法界。
这个就是无极太极五行衍生图——洛书。
河图为天元(圆)图,洛书(数)为方地书(数)。
图载理,书出数,都是象表达系统,合起来就是大易表达系统。
河图载天理,洛书载地数。
河图为九宫八卦---太极---无极,洛书为无极---太极---五行太极---五行二十四节气(三五为一气二气为一节 五行阴阳运转 )。
河图为宇宙时空图 物质衍生图物质能量转换图 无有幻化图,洛书为天地转换图天地阴阳交变图天之五运转化地之六气地之六气幻化人之六腑五脏衍生图。
河图洛书综合表达式简化图: 太乙图术大六壬图术奇门遁甲图术。
河图洛书表达了一个完整的象数理系统。
象,就是物理学的电磁场,可以是物质粒子、物体、日月星辰,也可以是电磁波阴阳气组成的电磁场本身。
按层次依次表达为:无极电磁场太极电磁场 两仪电磁场 八卦电磁场 六十四卦电磁场…… , 理就是其中阴阳感应的效应规律,用物理学表达为作用力及其规律。
数就是阴阳气、粒子、物体组合规则秩序的表达,简单说来,象和理的秩序表达为数,对应物理学中的数码信息,都在老祖宗天书表达系统中。
其中的坐标系表达为:十二维时空静止/旋转坐标系.逻辑运算有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和十进制,运算方式只有加减法,乘法、除法、乘方、开方都是将时空叠加、递减的运算。
数理的运用即为术之含义,指可以掌握运用的技法、技术,饱含天文地理术节气历法运用术 风水地理术 面相术 冶炼术 医术艺术……都是易道医岐黄术的核心内涵衍化之物。
其综合运用都是建立在人本服务基础上的.综合为岐黄养生术。
这个象数理表达系统,从大自然中来,到大自然中去,没有定理和公理。
它能够将宇宙和未来科学最真实地表达演绎,涵盖了西方所有科学系统,是揭开一切科学之谜的钥匙。
河图出先天,洛书出后天。
所谓先天,是太极状态 无极态。
河图洛书都是动态的、立体的,都是时空解读。
河图索源解道,指导生命、掌控生命。
洛书解生命的,以人为本地。
我们大夫主要做的就是帮助病人接受大自然洛书的数理调控,用大自然规律而不是大夫本身治疗人。
来知德太极图与河图、⼗⼆消息卦的关系(⽂:李守⼒)2013年9⽉21⽇来知德太极图演变演变::河图向向来知德太极图1.河图世传⼗数河图与来知德太极图完全⾃洽。
河图河图变太极来知德太极河图来知德太极图胡煦(1655-1736年)《周易函书》⾃称独悟“循环太极图”即来⾃来知德太极图,只是还原了河图与太极图的关系:“河图”之象,⼀奇⽣于北内,三奇长于东内,然后七奇出于南外,九奇尽于西外。
⼆偶⽣于南内,四偶长于西内,然后六偶出于北外,⼋偶尽于东外。
是“河图”中原具此循环之义也。
明代韩邦奇(1479-1556)《易学启蒙意见》有图,与来知德(1526-1604)太极河图结构相似,两者似乎有传承关系。
韩⽒图有五⾏,可证源于河图五⾏。
韩邦奇太极图来知德太极河图2.《周髀算经》七衡六间图《周髀算经》七衡六间图、⼗⼆消息卦与来知德太极图的关系:、⼗⼆消息卦与来知德太极图的关系:七衡六间图七衡六间图⼗⼆分七衡六间图加⼗⼆消息卦来知德太极图《周髀算经》七衡六间简介:盖天说认为,太阳在天盖上的周⽇(视)运动在不同的节⽓是沿不同的轨道进⾏的。
以北极为中⼼,在天盖上间隔相等地画出⼤⼩不同的同⼼圆,这就是太阳运⾏的七条轨道,称为“七衡”,七衡之间的6个间隔称为“六间”。
最内的第⼀衡为“内衡”,为夏⾄⽇太阳的运⾏轨道,即“夏⾄⽇道”;最外的第七衡为“外衡”,是冬⾄⽇太阳运⾏的轨道,即“冬⾄⽇道”。
内衡和外衡之间涂以黄⾊,称为“黄图画”,即所谓“黄道”,太阳只在黄道内运⾏。
《周髀算经》盖天说的七衡六间与现今地球上的五带划分存在着对应关系,中衡对应于地球上的⾚道,内衡与外衡对应于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盖天说所说的“极下”,即现在所说地球的北极。
所以,盖天说对地球上各地⽓候差异所作出的准确解释,也就不难理解了。
⽤七衡六间⽅法说明四季与太阳位置的变化,是在春秋未、战国初之间已经产⽣了的,这是⽬前⽐较公认的看法。
江晓原《<周髀算经>与古代域外天学》(《⾃然科学史研究》1997年16卷3期)⼀⽂说:为《周髀算经》作注的赵爽,竟然就表⽰不相信书中的这些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