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剪结构的结构布置原则
- 格式:doc
- 大小:69.50 KB
- 文档页数:4
框剪结构设计一.框剪结构的特点1.框架—剪力墙结构,亦称框架—抗震墙结构,简称框剪结构。
它是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组成的结构体系,既能为建筑使用提供较大的平面空间,又具有较大的抗侧力刚度。
框剪结构可应用于多种使用功能的高层房屋,如办公楼、饭店、公寓、住宅、教学楼、实验楼等等。
其组成形式一般有:(1)框架与剪力墙(单片墙、联肢墙或较小井筒)分开布置;(2)在框架的若干跨内嵌入剪力墙(有边框剪力墙);(3)在单片抗侧力结构内连续布置框架和剪力墙;(4)上述两种或三种形式的混合。
2.框剪结构由框架和剪力墙两种不同的抗侧力结构组成。
这两种结构的受力特点和变形性质是不同的。
在水平力作用下,剪力墙是竖向悬臂弯曲结构,其变形曲线呈弯曲型,楼层越高水平位移增长速度越快,顶点水平位移值与高度是四次方关系:均布荷载时倒三角形荷载时在一般剪力墙结构中,由于所有抗侧力结构都是剪力墙,在水平力作用下各道墙的侧向位移相类似,所以,楼层剪力在各道剪力墙之间是按其等效刚度EI eq 的比例进行分配。
框架在水平力作用下,其变形曲线为剪切型,楼层越高水平位移增长越慢,在纯框架结构中,各榀框架的变形曲线类似,所以,楼层剪力墙是按框架柱的抗推刚度D值比例进行分配。
框剪结构,既有框架,又有剪力墙,它们之间通过平面内刚度无限大的楼板连接在一起,使它们水平位移协调一致,不能各自自由变形,在不考虑扭转影响的情况下,在同一楼层的水平位移必须相同。
因此,框剪结构在水平力作用下的变形曲线呈S形的弯剪型位移曲线。
图一.框剪结构变形特点3.框剪结构在水平力作用下,由于框架与剪力墙协同工作,在下部楼层,因为剪力墙位移小,它拉着框架变形,使剪力墙承担了大部分剪力;上部楼层则相反,剪力墙的位移越来越大,而框架的变形则相对较小,所以,框架除负担水平力作用下的那部分剪力外,还要负担拉回剪力墙变形的附加剪力,因此,在上部楼层即使水平力产生的楼层剪力很小,而框架中仍有相当数值的剪力。
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设计规范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是建筑领域的一种常用结构体系,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和承载能力。
在使用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进行建筑设计时,需要遵循相应的设计规范,以保证结构安全可靠。
本文将从国内外设计规范的发展历程、框剪结构设计的原则、设计规范的内容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国内外设计规范的发展历程1. 国内设计规范随着我国建筑工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应的设计规范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更新。
目前我国框剪结构设计规范主要包括《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钢筋混凝土建筑设计规范》(GB 50010-2010)、《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等。
其中,《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对框剪结构的荷载计算进行规定,《钢筋混凝土建筑设计规范》对框剪结构的基本设计原则进行规定,《抗震设计规范》则对框剪结构的抗震设计进行规定。
2. 国外设计规范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国外框剪结构设计规范也有着较大的发展。
目前国外主要设计规范包括美国的《建筑规范委员会规范》(ACI 318-95)、欧洲的《欧洲混凝土规范》(Eurocode 2)、日本的《钢筋混凝土设计规范》(AIJ设计规范)。
这些设计规范对框剪结构的设计原则、抗震设计等方面均有详细的规定,可以为我国的框剪结构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框剪结构设计的原则1. 框架结构设计原则框剪结构实际上由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组成,因此其设计原则也包含两部分。
框架结构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约束条件、构造规定等方面。
其中,约束条件包括支座的约束和墙柱节点的约束。
构造规定则包括构件的类型、尺寸和受力性能等方面。
2. 剪力墙结构设计原则剪力墙结构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剪力墙的布置、剪力墙厚度、接头的加强等方面。
其中,剪力墙的布置应尽量集中,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剪力墙的厚度应根据设计荷载和强度要求确定,同时还要考虑钢筋混凝土的性能和施工要求。
接头的加强则可以通过斜撑和加劲板等方式进行加强。
浅谈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抗震设计要点摘要:随着人口增加,按照人类的生活需要,涌现出许多高层建筑。
随着2008年5.12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人们在建筑物抗震稳定性方面更加重视且要求更高。
在四川、云南等抗震设防等级较高的地方,普通框架结构建筑难以满足抗震设计要求,而框架—剪力墙结构在抗震作用中是一种较好的设计类型,本文针对一般高层框剪结构的抗震设计要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层建筑;框剪结构;抗震设计Abstract:Along with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many high-rise buildings have been emerg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eeds of human life.After the 2008.5.12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other natural disasters,peopl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in the seismic stability of building and put forward more demanding.In sichuan, yunnan province where seismic fortification level is higher,a ordinary frame structure building cannot easy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seismic design, but the frame-shear wall structure is a preferable type of seismic fortification.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key point of seismic design of the general high-rise frame-shear wall structure。
10 层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结构设计1 引言本工程是10层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设计此结构体系力求平面结构布置对称,剪力墙布置均匀落地。
在设计过程中,框架梁、柱和剪力墙的布置充分考虑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结构的合理性,既可以满足空间的灵活布置,同时考虑框架和剪力墙同时承受竖向荷载和侧向力的作用,可以满足抵抗水平和竖向荷载。
针对框架结构易于形成较大的自由灵活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建筑功能的要求,及剪力墙可提供很大的抗侧刚度,以减少结构在风荷载和侧向地震荷载作用下的侧向位移,有利于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因此,框架—剪力墙结构具有很广泛的使用范围,在旅馆、办公楼等公共建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框架—剪力墙结构应用于高层建筑非常广泛,针对以上的毕业设计题目及框剪结构的特点,作为土木专业的我,选择了框剪结构目的是将四年所学的知识总结与应用于此框-剪结构设计,设计过程分为建筑部分与结构部分,每一大部分都根据规范来设计,同时灵活地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
设计的收获是不但能将框架结构于剪力墙结构掌握好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同时为今后学习其他结构的知识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为今后的工作必定有非常大的帮助。
1)、总平面设计拟建豪华公寓位于广州某地区,坐北朝南,主导风向为西南风。
拟建豪华公寓处主干道,交通方便;同时有其他几栋拟建公寓,形成建筑群;周围有一定的现代建筑物及商业区,考虑周围环境,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城市管网供水供电。
建成后的公寓将有完善的配套设施、运动场所以及一定的绿化面积,满足建筑各项技术。
2)、平面设计设计思路是从建筑功能上出发,从总体布局到局部的原则去把握整个设计。
建筑平面是表示建筑物在水平方向各部分组合关系以及各部分房间的具体设计。
a平面组合采用对称式组合,满足住宅的设计要求,形成一梯(两电梯)4户,公寓内部为套间式。
走廊的宽度采用1.2m。
防烟楼梯、电梯遵照《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合用消防前室面积采用3.8*6 = 22.8m2>10m2,满足要求。
第8章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学习目标】本章主要介绍框架-剪力墙结构和板柱-剪力墙结构。
框架-剪力墙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的结构布置、计算分析、截面设计及构造要求除应符合本章的规定外,尚应分别符合前面各章的有关规定。
8.1 框架-剪力墙结构特点8.1.1 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结构也称框剪结构,这种结构是在框架结构中布置一定数量的剪力墙,构成灵活自由的使用空间,满足不同建筑功能的要求,同时又具有侧向刚度较大的优点,是一种比较好的抗侧力体系,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
抗震设计时,框架-剪力墙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抗侧力体系,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都要布置框架和剪力墙。
框架-剪力墙结构可采用下列形式:(1)框架与剪力墙(单片墙、联肢墙或较小井筒)分开布置;(2)在框架结构的若干跨内嵌入剪力墙(带边框剪力墙);(3)在单片抗侧力结构内连续分别布置框架和剪力墙;(4)上述两种或三种形式的混合。
框架-剪力墙结构具有如下的一些特点:(1)框剪结构,由延性较好的框架、抗侧力刚度较大并带有边框的剪力墙和有良好耗能性能的连梁所组成,具有多道抗震防线,从国内外经受地震后震害调查表明,确为一种抗震性能很好的结构体系。
(2)框剪结构在水平力作用下,水平位移是由楼层层间位移与层高之比Δu/ℎ控制,而不是顶点水平位移进行控制。
层间位移最大值发生在(0.4~0.8)H 范围内的楼层,H为建筑物总高度。
(3)框剪结构在水平力作用下,框架上下各楼层的剪力取用值比较接近,梁、柱的弯矩和剪力值变化较小,使得梁、柱构件规格较少,有利于施工。
8.1.2 框架-剪力墙受力特点框剪结构的受力特点,是由框架和剪力墙结构两种不同的抗侧力结构组成的新的受力形式,所以它的框架不同于纯框架结构中的框架,剪力墙在框剪结构中也不同于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
因为,在下部楼层,剪力墙的位移较小,它拉着框架按弯曲型曲线变形,剪力墙承受大部分水平力,上部楼层则相反,剪力墙位移越来越大,有外侧的趋势,而框架则有内收的趋势,框架拉剪力墙按剪切型曲线变形,框架除了负担外荷载产生的水平力外,还额外负担了把剪力墙拉回来的附加水平力,剪力墙不但不承受荷载产生的水平力,还因为给框架一个附加水平力而承受负剪力,所以,上部楼层即使外荷载产生的楼层剪力很小,框架中也出现相当大的剪力框架本身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呈剪切型变形,剪力墙则呈弯曲型变形。
框剪结构剪力墙布置原则咱今儿个就来说说这框剪结构剪力墙布置原则哈。
你瞧瞧咱这工地,那叫一个热闹,大太阳晒得地面都发烫,工人们在那脚手架上忙活着,汗珠子跟断了线的珠子似的往下掉。
咱这框剪结构啊,可就像一个人的骨架子,那剪力墙呢,就是这骨架子里的硬骨头,得布置得合理,不然这房子可就不结实嘞。
先说这均匀布置这原则。
你看哈,就好比一个人的力气得均匀使出来,不能光这边使劲,那边闲着。
这剪力墙也得均匀分布在这建筑里,不能都挤在一块儿,那不成了头重脚轻的不倒翁啦?咱得让它均匀地承担这房子的重量和外力,就像一群兄弟,肩并肩,一起把这担子挑起来。
比如说咱这栋楼,从平面上看,那剪力墙就跟下围棋似的,有规律地分布着,这楼住着才踏实不是?再说说这对称布置。
这对称啊,就好比一个人的脸,左右得长得差不多,看着才顺眼。
这剪力墙要是不对称布置,那这房子就像歪了头的人,看着别扭不说,还容易出问题。
咱得让这房子在地震或者大风来的时候,两边受力均匀,就像拔河比赛,两边力气一样大,这绳子才不会跑偏。
我就见过有的工地,那剪力墙布置得乱七八糟,不对称,监理过去一看,脸都黑了,对着那施工的小伙子就喊:“你瞅瞅你这干的啥活儿,这房子将来住进去能安心吗?”还有啊,这剪力墙得沿着建筑的周边布置。
为啥呢?就好比给这房子穿上一层铠甲,把它保护起来。
周边有了这剪力墙,那外力来了,先得跟这剪力墙过过招,进不来啊。
就像古代的城墙,把这城里的人都护着。
咱站在这楼底下往上看,那周边的剪力墙就像忠诚的卫士,站得整整齐齐的。
另外,这剪力墙的布置还得考虑到建筑的功能分区。
比如说,这住宅里的客厅、卧室这些地方,咱不能布置太多剪力墙,不然这空间不就被分割得七零八落的,住进去多憋屈啊。
得给人留出宽敞明亮的空间,让人住着舒心。
可在一些像电梯井、楼梯间这些地方,就得多布置点剪力墙,因为这些地方受力比较大,得加固加固。
咱搞建筑啊,就得把这框剪结构剪力墙布置原则琢磨透了,就像做饭得掌握好火候一样。
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设计要点框支剪力墙结构是指:当有的高层建筑为了满足多功能、综合用途的需要,在竖向,顶部楼层作为住宅、旅馆;中部楼层作为办公用房;下部楼层作为商店;餐馆、文化娱乐设施。
不同用途的楼层,需要大小不同的开间,从而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
上部楼层采用剪力墙结构以满足住宅和旅馆的要求;中部办公楼用房则需要中、小室内空间同时存在,则宜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来满足其要求;底部作为商店等用房则需要有尽量大的空间,则宜加大柱网,尽量减少墙体。
上述要求与结构的合理布置正好相反,以高层建筑的受力规律,下部楼层受力很大,上部楼层的受力相对要小得多,正常的结构布置应当是下部刚度要大,墙体应多,柱网应密,到上部逐渐减少墙、柱、扩大轴线间距.二者正好矛盾。
为了解决上述矛盾,就出现了底层大空间的框支剪力墙结构。
框支剪力墙结构由于底部与上部结构的刚度产生突变。
故在所发生的地震中,其破坏都较严重,抗震性能较差,故在设计中要特别加以注意,设计中要考虑两个关键问题:(1)保证大空间有充分的刚度,防止竖向的刚度过于悬殊:(2)加强转换层的刚度与承载力,保证转换层可以将上层剪力可靠地传递到落地墙上去。
一、主要构件1. 楼盖构件:板和梁。
2. 转换层以上的抗震墙及落地抗震墙。
3. 作为不落地抗震墙的转换构件.一般为框架梁、柱形成框支抗震墙4. 转换层楼板,即转换层楼盖。
二、结构布置的基本要求1.在高层建筑结构的底部,当上部楼层有部分竖向构件(抗震墙、框架柱)不能直接连续贯通落地时,应设置结构转换层,在结构转换层布置转换层结构构件。
转换结构的构件可采用梁、桁架、空腹桁架、箱形结构、斜撑等;非抗震设计和6度抗震设计时可采用厚板,7、8度抗震设计的地下室的转换构件可采用厚板。
2.底部部分框支剪力墙高层建筑结构在地面以上的框支层的层数,8度时不宜超过3层,7度时不宜超过5层,6度时其层数可适当增加;底部带转换层的框架一核心筒结构和外筒为密柱框架的筒中筒结构,其转换层位置可适当提高。
框架―剪力墙结构布置一般原则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结构布置除应符合其各自的相关规则外,其框架和剪力墙的布置还应满足下列要求:(1)框架―剪力墙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抗侧力体系,主体结构构件之间不宜采用铰接。
抗震设计时,两主轴方向均应布置剪力墙。
梁与柱或柱与剪力墙的中线宜重合,框架的梁与柱中线之间的偏心距不宜大于柱宽的1/4。
(2) 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的布置一般按照“均匀、对称、分散、周边"的原则布置:①剪力墙宜均匀对称地布置在建筑物的周边附近、楼电梯间、平面形状变化及恒载较大的部位;在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两侧不宜同时设置剪力墙。
②平面形状凹凸较大时,宜在凸出部分的端部附近布置剪力墙.③剪力墙布置时,如因建筑使用需要,纵向或横向一个方向无法设置剪力墙时,该方向可采用壁式框架或支撑等抗侧力构件,但是,两方向在水平力作用下的位移值应接近.壁式框架的抗震等级应按剪力墙的抗震等级考虑。
④剪力墙的布置宜分布均匀,单片墙的刚度宜接近,长度较长的剪力墙宜设置洞口和连梁形成双肢墙或多肢墙,单肢墙或多肢墙的墙肢长度不宜大于8 m.每段剪力墙底部承担水平力产生的剪力不宜超过结构底部总剪力的40%。
⑤纵向剪力墙宜布置在结构单元的中间区段内.房屋纵向长度较长时,不宜集中在两端布置纵向剪力墙,否则在平面中适当部位应设置施工后浇带以减少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的收缩应力影响,同时应加强屋面保温以减少温度变化产生的影响。
⑥楼梯间、竖井等造成连续楼层开洞时,宜在洞边设置剪力墙,且尽量与靠近的抗侧力结构结合,不宜孤立地布置在单片抗侧力结构或柱网以外的中间部分。
⑦剪力墙间距不宜过大,应满足楼盖平面刚度的要求,否则应考虑楼盖平面变形的影响。
(3)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宜设计成周边有梁柱(或暗梁柱)的带边框剪力墙。
纵横向相邻剪力墙宜连接在一起形成L形、T形及口形等,以增大剪力墙的刚度和抗扭能力.(4) 在长矩形平面或平面有一项较长的建筑中,其剪力墙的布置宜符合下列要求:①横向剪力墙沿长方向的间距宜满足表4—18 的要求,当这些剪力墙之间的楼盖有较大开洞时,剪力墙的间距应予减小.②纵向剪力墙不宜集中布置在两尽端。
框架剪力墙结构概念一、框架剪力墙结构概念框架剪力墙结构,也称为框剪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它主要利用钢筋混凝土墙板和框架来承受竖向和水平荷载,从而有效地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和抗风能力。
二、定义与特点框架剪力墙结构由钢筋混凝土的框架和剪力墙两部分组成,其中框架负责承受竖向荷载,而剪力墙则负责承受水平荷载。
这种结构的特点在于其空间灵活性高,刚度大,抗侧力能力强,并能有效地将荷载传递到周围的结构上。
三、结构形式与分类框架剪力墙结构有多种结构形式,如:1.独立框架剪力墙结构:这种结构形式以框架为主导,配以适量的剪力墙,适用于高层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
2.双重框架剪力墙结构:这种结构形式以框架和剪力墙共同承受荷载,适用于对建筑空间要求较高的高层建筑。
3.混合框架剪力墙结构:这种结构形式结合了钢框架和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优点,具有较高的承载力和抗侧力能力。
四、优缺点分析框架剪力墙结构的优点主要包括:1.空间灵活度高:由于框架和剪力墙的组合,使得室内空间布置更加灵活。
2.强度和刚度较高:能够承受较大的竖向和水平荷载,且抗侧力能力强。
3.抗震性能好:能够有效地吸收地震能量,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4.施工方便:框架和剪力墙的施工可以分开进行,从而加快了施工进度。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缺点主要包括:1.造价较高:由于使用了大量的钢筋混凝土材料,使得其造价相对较高。
2.设计难度较大:需要对框架和剪力墙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布置,以满足建筑的使用要求和受力要求。
3.对施工工艺要求较高:需要专业的施工队伍进行施工,以保证结构的施工质量。
五、适用范围与限制框架剪力墙结构适用于高层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等对空间要求较高且需要承受较大荷载的建筑。
其限制主要在于对施工工艺和材料的要求较高,且不适合于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
六、设计原则与要求在设计中,框架剪力墙结构应遵循以下原则和要求:1.根据建筑的使用要求和受力要求,合理确定框架和剪力墙的尺寸和布置。
什么是框架剪力墙?框剪结构剪力墙布置原则?导读:本文介绍在房屋装修,主材选购的一些知识事项,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大家如果有仔细观察周边的话,就会发现,不同的楼,设计都是不同风格的,所以,在进行楼的设计时,有很多的形式,而框剪结构剪力墙则是很常见的一种,但是很多人对于框剪结构剪力墙不是很更解,不知道什么是框剪结构剪力墙,另外,在进行框剪结构剪力墙布置时,还要注意一些原则上的问题,这样才能设计合理。
什么是框架剪力墙:1、在介绍什么是框架剪力墙结构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剪力墙结构。
剪力墙又称抗风墙或搞震墙,主要作用是在房屋建筑中承受风荷载或地震作用引起的水平荷载,防止结构剪切破坏,分为平面剪力墙和立体剪力墙,一般用钢筋混凝土和现浇钢筋混凝土筑成。
2、再来了解下框架结构。
框架结构是指由梁和柱以刚接或者铰接相连接而成,构成承重体系的结构,即由梁和柱组成框架共同抵抗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
结构的房屋墙体不承重,仅起到围护和分隔作用。
框剪结构剪力墙布置原则:1、剪力墙在建筑平面上的布置宜均匀、对称。
对于地震区的框架一剪力墙结构,剪力墙沿纵横两个方向都要布置,并应使两个方向的结构自振周期较为接近。
当无抗震设防要求时,侧向力为风荷载,因房屋纵向一般受风面较小且纵向框架跨数较多,这时也允许只设横向剪力墙,而纵向为纯框架结构。
2、剪力墙宜布置在房屋的竖向荷载较大处。
剪力墙作为竖向薄壁柱,具有较大的承受轴向力的能力,利用剪力墙承受竖向荷载,可避免设置截面尺寸过大的柱子,有利于建筑布置。
同时,剪力墙作为主要的抗侧力构件,在侧向力作用下墙肢内将产生很大的弯矩和剪力,有时还有轴向拉力,在此基础上增加竖向荷载所产生的轴向压力,可提高墙肢截面的承载力,改善墙肢的受力性能。
3、剪力墙宜布置在建筑平面形状变化处、楼梯间和电梯间的周围。
上述位置由于楼板的刚度受到削弱,在地震时往往由于应力集中而发生较严重的震害,因此有必要布置一些剪力墙予以加强。
框剪结构的结构布置原则是什么?
框架—剪力墙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抗侧力体系。
抗震设计时,结构两主轴方向均应布置剪力墙。
框架—剪力墙结构中,主体结构构件之间除个别节点外不应采用铰接;梁与柱或柱与剪力墙的中线宜重合;框架梁、柱中心线之间有偏离时,应符合框架结构中梁、柱中心线的有关规定。
剪力墙宜均匀布置在建筑物的周边附近、楼梯间、电梯间、平面形状变化及恒载较大的部位,剪力墙间距不宜过大;平面形状凹凸较大时,宜在凸出部分的端部附近布置剪力墙;纵、横剪力墙宜组成L形、T形和[形等形式;单片剪力墙底部承担的水平剪力不宜超过结构底部总水平剪力的40%,以免受力过分集中;
剪力墙宜贯通建筑物的全高,宜避免刚度突变;剪力墙开洞时,洞口宜上下对齐;楼、电梯间等竖井的设置,宜尽量与其附近的框架或剪力墙的布置相结合,使之形成连续、完整的抗侧力结构。
抗震设计时,剪力墙的布置宜使两个主轴方向的侧向刚度接近。
总的来说,当建筑平面为长矩形或平面有一部分为长条形(平面长宽比较大)时,在该部位布置的剪力墙除应有足够的总体刚度外,各片剪力墙之间的距离不宜过大(宜满足下表的要求),因为间距过大时,两墙之间的楼盖会不能满足平面内刚性的要求,造成处于该区间的框架不能与邻近的剪力墙协同工作而增加负担。
当两墙之间的楼盖开大洞时,该段楼盖的平面刚度更差,墙的间距应再适当缩小。
长矩形平面中布置的纵向剪力墙,不宜集中布置在平面的两尽端。
原因是集中在两端时,房屋的两端被抗侧刚度较大的剪力墙锁住,中间部分的楼盖在混凝土收缩或温度变化时容易出现裂缝。
1) 框架―剪力墙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抗侧力体系,主体结构构件之间不宜采用铰接。
抗震设计时,两主轴方向均应布置剪力墙。
梁与柱或柱与剪力墙的中线宜重合,框架的梁与柱中线之间的偏心距不宜大于柱宽的1/4。
(2) 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的布置一般按照“均匀、对称、分散、周边”的原则布置:
① 剪力墙宜均匀对称地布置在建筑物的周边附近、楼电梯间、平面形状变化及恒载较大的部位;在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两侧不宜同时设置剪力墙。
② 平面形状凹凸较大时,宜在凸出部分的端部附近布置剪力墙。
③ 剪力墙布置时,如因建筑使用需要,纵向或横向一个方向无法设置剪力墙时,该方向可采用壁式框架或支撑等抗侧力构件,但是,两方向在水平力作用下的位移值应接近。
壁式框架的抗震等级应按剪力墙的抗震等级考虑。
④ 剪力墙的布置宜分布均匀,单片墙的刚度宜接近,长度较长的剪力墙宜设置洞口和连梁形成双肢墙或多肢墙,单肢墙或多肢墙的墙肢长度不宜大于8 m。
每段剪力墙底部承担水平力产生的剪力不宜超过结构底部总剪力的40%。
⑤ 纵向剪力墙宜布置在结构单元的中间区段内。
房屋纵向长度较长时,不宜集中在两端布置纵向剪力墙,否则在平面中适当部位应设置施工后浇带以减少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的收缩应力影响,同时应加强屋面保温以减少温度变化产生的影响。
⑥ 楼梯间、竖井等造成连续楼层开洞时,宜在洞边设置剪力墙,且尽量与靠近的抗侧力结构结合,不宜孤立地布置在单片抗侧力结构或柱网以外的中间部分。
⑦ 剪力墙间距不宜过大,应满足楼盖平面刚度的要求,否则应考虑楼盖平面变形的影响。
(3) 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宜设计成周边有梁柱(或暗梁柱)的带边框剪力墙。
纵横向相邻剪力墙宜连接在一起形成L形、T 形及口形等,以增大剪力墙的刚度和抗扭能力。
(4) 在长矩形平面或平面有一项较长的建筑中,其剪力墙的布置宜符合下列要求:
① 横向剪力墙沿长方向的间距宜满足表4-18 的要求,当这些剪力墙之间的楼盖有较大开洞时,剪力墙的间距应予减小。
② 纵向剪力墙不宜集中布置在两尽端。
20
(5) 剪力墙宜贯通建筑物全高,沿高度墙的厚度宜逐渐减薄,避免刚度突变。
当剪力墙不能全部贯通时,相邻楼层刚度的减弱不宜大
于30%,在刚度突变的楼层板应按转换层楼板的要求加强构造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