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导致肾损伤的几种常见原因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推荐】“伤肾”的九大杀手导语虽然肾功能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渐衰退,但生活中,有些生活习惯或行为往往也会成为肾功能损害的重要原因。
生活中我们有些常识对我们的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
肾功能,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渐衰退,但生活中,有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或行为,往往也会成为肾功能损害的重要原因。
为了保护好肾脏,大家对以下伤肾因素一定要引起警觉。
一、滥服伤肾中草药近年临床不断发现,服用某些中草药(包括中成药)可引起肾功能损害。
会伤肾的中草药有雷公藤、关木通、牵牛子、苍耳子、罂粟壳、生草乌、使君子、青木香、广防己等。
其中,雷公藤导致的肾损害最大,其次,是关木通,关木通伤肾的原因,是含有肾毒性物质马兜铃酸。
二、滥用镇痛西药长期服用或大剂量服用一些消炎镇痛药物,如去痛片、消炎痛、扑热息痛、阿司匹林等,容易引起肾损害。
肾损害可表现为乏力、口干舌燥、食欲不振、尿频、尿急、尿痛,甚至出现血尿和无菌性脓尿,并伴有关节痛等症状。
有的直接会引起急性肾炎或肾小球坏死等肾病综合征,重者会导致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三、经常憋尿有些人因工作忙而长时间憋尿。
尿液在膀胱里太久很容易繁殖细菌,细菌会经输尿管逆行到肾,导致尿路感染和肾盂肾炎。
这类感染一旦反复发作,能引发慢性感染,不易治愈。
患者不仅会出现腰酸背痛、尿频尿急等症状,还可能发展成为急性尿毒症。
四、饮水过少如果长时间不喝水,尿量就会减少,尿液中携带的废物和毒素的浓度就会增加。
临床常见的肾结石、肾积水等都和长时间不喝水密切相关。
充分喝水可稀释尿液,保护肾脏,有利于充分排出废物和毒素。
导语虽然肾功能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渐衰退,但生活中,有些生活习惯或行为往往也会成为肾功能损害的重要原因。
生活中我们有些常识对我们的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
五、暴饮暴食现代人聚餐机会增多,常会吃下过量的美味,摄入的食物最终都会产生废物尿酸及尿素氮等。
这些废物大多经过肾脏排出,饮食无度无疑会增加肾脏的负担。
六、过度喝饮料软饮料和运动饮料的过度摄取会间接损伤肾。
药也是药,是药就有三分毒。
中药如果使用不当,同样可以引起诸多问题,其中以肝脏、肾脏损害居多。
崇尚自然,回归自然是当今的一种时尚,传统的中医中药学也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
以原生药为主的中草药,在医学领域被广泛地用来治疗或辅助治疗多种疾病,并取得良好的疗效。
但随着中草药在医学领域的不断应用,有关中草药引起肾损害的报道陆续出现,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注意。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是对中药双重作用的很好概括。
民间和有关媒介宣传对中药的用药安全及其产生的不良反应存在着片面的理解和错误的认识,如“中药药性平和,无毒副作用”、“纯中药制剂,绝无副作用”、“中药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等。
因此,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中草药的肾毒性,掌握其防治措施很有必要。
现代大量临床研究中也发现一批长期或过量应用可产生不同程度肾毒性的中药,目前有68种。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密切关注与高度警惕。
根据其来源的不同这类长期或过量应用可引起肾毒性的中药具体可分为三类,常用的药品有:1.植物类中药如木通、厚朴、防己、泽泻、柴胡、草乌、芫花、甘遂、巴豆、芦荟、苦参、雷公藤、益母草、使君子、苦楝皮、苍耳子、牵牛子、马兜铃、天花粉、荆芥、大青叶、山慈菇、千里光、夹竹桃、补骨脂、胖大海、土贝母、千年健、钩藤、昆明山海棠、曼陀罗花、望江子、铁脚威灵仙等。
2.动物类中药如鱼胆、蛇胆、斑蝥、蜈蚣、海马、红娘子等。
3.矿物类中药含砷类(如雄黄、砒霜、砒石、红矾);含汞类(朱砂、轻粉、升汞);含铅类(铅丹)和明矾等。
上述中药长期或过量应用将可能会导致肾损害,具体可以表现为恶心、呕吐、腰痛、腹痛及多尿、少尿或血尿、蛋白尿、水肿等症状,更甚者可昏迷,甚至死亡。
有相关统计称,在214例因雷公藤服用不当引起的肾毒性患者中有64人死亡;7例因服用木通不当引起的严重肾毒性患者于服药后7~10日死亡。
另有患者在服用100ml以草乌泡制的药酒1小时后即出现血尿与昏迷,虽经医生全力抢救,仍于2小时后死亡。
中药中有害元素残留、体内代谢及其对肾血管的损伤机制研究
进展
刘艺旋;张景嘉;汤凯璇;李笑
【期刊名称】《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年(卷),期】2022(36)10
【摘要】中药有害元素残留会引发肾血管损伤和各类肾病的发生,是影响中药质量的关键要素,是中药研究的热点问题。
研究发现,作为中药有害元素残留量的监控指标,铅、镉、铜和汞等4种重金属及非重金属砷在中药中超标率较高,主要来自其生长环境和加工过程。
有害元素在不同中药中的分布具有明显差异,其中植物类中药
残留风险最高。
有害元素进入人体后,经过代谢,部分可随粪便排出体外,或经肾代谢从尿液排出。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易受血液中残留有害元素的攻击而发生损伤。
本文综述了中药中常见的有害元素铅、镉、铜、汞和砷的主要来源、残留现状、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以及对肾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损伤机制,主要包括氧化应激、炎症
反应、细胞凋亡、抑制内皮细胞增殖与修复及收缩血管等,以期为预防中药有害元
素残留造成肾血管损伤提供依据。
【总页数】9页(P784-792)
【作者】刘艺旋;张景嘉;汤凯璇;李笑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病
理学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9
【相关文献】
1.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急慢性肾损伤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2.4种中药注射液中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残留量检测方法研究
3.基于化学成分变化及体内代谢的中药配伍机制研究进展
4.让有害残留物在中药中无所遁形我国构建中药有害真菌毒素管理系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中毒的概念定义中药中毒是指由于中药的使用或滥用导致人体产生不良反应或损伤的一种病理状态。
中药中毒可以包括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两种类型。
急性中毒是指在短时间内接触到大量有害物质,导致身体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而慢性中毒则是长期接触低剂量有害物质,引起潜在的慢性疾病。
重要性1.健康风险:对于使用中药治疗疾病的人群来说,了解和预防中药中毒非常重要。
因为如果不正确使用或滥用中药,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危及生命。
2.药物安全:对于从事制药、销售和使用中药的相关人员来说,了解和掌握有关中药中毒的知识是保障公众用药安全的重要环节。
3.中医发展:随着人们对传统医学兴趣的增加,对于传统医学知识的研究和推广也日益重要。
了解中药中毒有助于更好地开展中医药的临床应用和研究。
应用1.临床治疗:在医生为患者开具中药处方之前,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了解患者的过敏史、用药史以及其他可能影响中药使用的因素。
这样可以避免因为不当使用中药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或加重原有疾病。
2.药物监管:对于制药企业和销售商来说,了解和掌握有关中药中毒的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产品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
同时,相关部门也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确保市场上流通的中药符合安全标准。
3.科学研究:了解中药中毒对于深入研究中草药成分及其作用机制非常重要。
科学家可以通过实验室试验和临床观察等方法,探索不同剂量、配方和用法下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并寻找解决中药中毒问题的方法。
中药中毒的原因1.药物质量问题:中药的质量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采集、加工、储存和运输等环节。
不合格的原材料、不规范的生产工艺以及掺杂有害物质等都可能导致中药中毒。
2.用药不当:中药使用需要根据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调配和使用。
如果用药剂量过大或过小、用法不当,都可能导致中毒反应。
3.药物相互作用:中草药往往是多成分复方,其中某些成分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或增加毒性。
中药材的副作用与禁忌使用中药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尽管中药有许多疗效显著的优点,但其使用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和禁忌。
本文将对中药材的副作用和禁忌使用进行探讨。
一、中药材的副作用1.过敏反应中药材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人们对某些中药材可能出现皮肤瘙痒、红肿、头晕等不适症状。
因此,使用中药材时,需注意是否有过敏史,如有过敏史则应慎重使用。
2.肝毒性某些中药材具有肝毒性,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对肝脏造成损伤。
例如,一些中药材中含有毒性物质,如果使用不当或过量使用,可能导致肝功能不全。
因此,使用中药材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注意控制用量。
3.药物相互作用中药材与西药之间可能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如某些中药材可能加强或减弱其他药物的作用,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中药材的同时,必须告知医生所使用的其他药物,以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
二、中药材的禁忌使用1.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的身体较为脆弱,对中药材的耐受性可能较差。
中药材的成分可能通过胎盘或母乳传递,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这些人群在使用中药材时需慎重,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肾功能不全患者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身体无法有效代谢和排除体内废物,使用中药材时可能增加肾脏负担,导致病情加重。
因此,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中药材时需谨慎,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3.心脏疾病患者心脏疾病患者的心脏功能较弱,使用某些中药材可能引起心脏负荷过重,导致心脏病情加重或诱发心脏病发作。
因此,心脏疾病患者在使用中药材时必须谨慎,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4.其他禁忌使用情况除上述人群外,有以下情况的人也不适合使用中药材:(1)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如血友病、白血病等;(2)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如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术后患者等;(3)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如癫痫、帕金森等。
总之,中药材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和禁忌使用情况。
肾损伤练习题肾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负责排除废物、维持水盐平衡和酸碱平衡等功能。
而肾损伤,则指肾脏发生结构或功能性的损害,导致其无法正常发挥作用。
肾损伤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感染、药物刺激、外伤等。
不同类型的肾损伤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处理方法。
现在,让我们来做一些关于肾损伤的练习题,来加深对该疾病的了解。
1. 肾损伤最常见的原因是什么?答案:药物刺激和肾脏感染是肾损伤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2. 肾损伤会导致什么临床表现?答案:肾损伤可能导致尿量减少、尿液中出现蛋白质或血液、水肿、高血压等临床表现。
3. 以下哪种情况不容忽视可能是肾损伤的征兆?A. 尿液中出现蛋白质B. 尿液变深色C. 尿液中出现血液D. 尿液量明显增多答案:B. 尿液变深色(正常尿液应该是淡黄色,过深或过浅的颜色可能是肾损伤的征兆)。
4. 肾损伤的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哪些?A. 药物治疗B. 手术治疗C. 改变生活习惯D. 肾脏透析E. 中草药治疗答案:A. 药物治疗;B. 手术治疗;D. 肾脏透析。
5. 下列哪种药物可能导致肾脏损伤?A. 抗生素B. 止痛药C. 利尿剂D. 抗癫痫药物E. 维生素C答案:A. 抗生素;B. 止痛药;C. 利尿剂;D. 抗癫痫药物。
总结:肾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常见的肾损伤症状包括尿量减少、尿液异常、水肿和高血压等。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肾脏透析。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药物可能导致肾脏损伤,因此在用药过程中需要谨慎。
通过加强对肾损伤的了解,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可以帮助我们保护肾脏健康。
近年来,由于中药运用不当或滥用,致使中毒现象时有发生,而中药所致的肾脏损害,尚未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
现将常见有肾毒性的中草药简介如下。
雷公藤:有毒成分为雷公藤生物碱。
具有消炎、止痛和免疫抑制作用。
中毒者多为用量过大者,也有常规剂量(1mg/kg·d)引起中毒者。
累计中毒者多见。
有资料报道,服用雷公藤发生不良反应184例,其中肾损害发生率为25.5 9/6,死亡率为14.7%。
还有文献报道雷公藤中毒214例,肾损害占总例数的54.2%,44例因急性肾衰竭致死,占37.6%。
木通:有毒成分为马兜铃酸与木通碱。
为马兜铃科木通马兜铃的藤茎,商品名习称关木通。
具有利尿、强心作用。
有文献报道木通煎剂或含木通的中药煎剂服用后引起急性肾衰竭者10例。
8例因急性肾衰竭于服药后5~25天死亡,剂量50~200g;1例连服有木通25g的中药10剂,引起急性肾衰竭。
木通常用量为3~6g,超量应用是造成肾损伤的重要因素。
朱砂:有毒成分为硫化汞。
汞是肾毒性最大的重金属之一,药用为二价汞盐,仍有很大的毒性。
朱砂具有清心镇惊、安神解毒的功能。
进入体内的汞70%由肾脏排泄。
有些中成药含朱砂量很高。
如朱砂安神丸含20%,万氏牛黄清心丸含10.2 9/6。
按每日服朱砂安神丸2丸计算,则每日可能服入可溶性汞0.75mg。
据文献报道,二价汞盐使人产生中毒的剂量为5mg,所以服药时间稍长,10天左右就会产生蓄积中毒。
因此,中国药典1995年版已将朱砂安神丸、磁朱丸淘汰。
苍耳子:有毒成分为苍耳子毒苷。
常用量3~lOg,中毒量30g以上。
可直接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甚至发生广泛的近曲小管坏死,导致急性肾衰竭,也可直接损害肾小球。
柴胡:有毒成分为挥发油及柴胡皂苷。
常用量3~lOg,中毒量35g以上。
可致敏。
天花粉:有毒成分为天花粉蛋白。
常用量3~12g,不宜长期服用,尤其是特异体质者。
白头翁:有毒成分为白头翁素和三萜皂苷。
常用量10~15g,中毒量30g 以上,可引起肾脏损害,出现肾炎样改变。
部分中药可引起肾脏损害文章来源:发布时间: 2006-4-3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空军总医院原肾内科主任刘云海教授经过近年来对中药毒性的研究,已发现近50种中药对肾脏有毒性,可引起急慢性肾脏功能损害和肾脏衰竭。
刘云海教授总结归纳可致肾脏损害的中药有三类。
第一类为植物类中药,有雷公藤、草乌、木通、使君子、益母草、苍耳子、苦楝皮、天花粉、牵牛子、金樱根、土贝母、马儿铃、土荆芥、巴豆、芦荟、铁脚威灵仙、大枫子、山慈菇、曼陀罗花、钻地风、夹竹桃、大青叶、泽泻、防已、甘遂、千里光、丁香、钩藤、补骨脂、白头翁、矮地茶、苦参、土牛膝、望江南子、棉花子、蜡梅根等。
第二类为动物类中药,有斑蝥、鱼胆、海民、蜈蚣、蛇毒等。
第三类为矿物类中药,有含砷类(砒石、砒霜、雄黄、红矾)、含汞类(朱砂、升汞、轻粉)、含铅类(铅丹)和其它矿物类(明矾)等。
据刘云海介绍,雷公藤含有多种生物碱和双萜类三环氯化物及细胞类烷化剂,毒性大,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关节炎、肾炎、肿瘤等,但其毒性可致心、肝、肾、神经等多系统疾玻其中肾毒性可引起肾小管变性、坏死,中毒性肾病,间质性肾炎,肾乳头坏死,急性肾衰。
在214例雷公藤中毒者中,死亡64例,其中44例死于急性肾衰。
又如木通,常用于治疗温热淋并小便不利、肾脏并闭经等,大量使用可致肾小管上皮坏死急性肾衰。
有人报告有7例病人服木通60克以上,7-10日内死于急性肾衰。
近年来广泛应用的蛇毒也可引起肾脏损害,他本人就曾遇到3例用常规量腹蛇抗栓酶1个疗程后,出现蛋白尿肾功能不全者。
刘云海教授说,中华民族在几千年与病做斗争的过程中,已逐渐认识到一些植物、动物和矿物药在治病时有的有毒。
他呼吁中、西医师在应用中、草药治病时,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用法、用量,尽可能避免发生中药的药物性损害。
中药及其常见肾毒性中医对中药的毒性早有认识。
早在《神农本草经》时期人们就根据当时的认知水平,把这些药物依其治疗效能和使用目的,分为三大类,名为三品,即为上、中、下三品,上、中二品各120种,下品125种。
且认为,上品是无毒的、具有补养作用的药物,可以久服,使人延年益寿;中品或无毒、或有某些毒性,既可以治病又可用于补养;而下品一般多为伴毒性之药物,只能用于治病,且不可久服。
这种分类法虽较原始而粗略,但对于当时的医药学,尤其是治疗学,具有积极的意义。
当然此毒性与现在我们所说的毒性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亦从另一侧面否定了“中药无毒副作用”的谬论。
《中国药典》则更明确地指出了各种中药的不同毒性,在2000年版收载的药材中,有大毒的40种,有毒的35种,有小毒的20种。
目前报道有几十味中药可引起副作用(伴随药物疗效而发生的一些与治疗无关的有害作用)及毒性反应(引起机体的生理生化功能异常和病理改变),包括单味药、单味药制剂、中药复方及中西药制剂等。
总结归纳可致肾脏损害的中药有三类:(1)植物类中药:有雷公藤、草乌、木通、使君子、益母草、苍耳子、苦楝皮、天花粉、牵牛子、金樱根、土贝母、马兜铃、土荆芥、巴豆、芦荟、铁脚威灵仙、大枫子、山慈菇、曼陀罗花、钻地风、夹竹桃、大青叶、泽泻、防己、甘遂、千里光、丁香、钩藤、补骨脂、白头翁、矮地茶、苦参、土牛膝、望江南子、棉花子、蜡梅根等;(2)动物类中药:有斑蝥、鱼胆、海马、蜈蚣、蛇毒等;(3)矿物类中药:有含砷类(砒石、砒霜、雄黄、红矾)、含汞类(朱砂、升汞、轻粉)、含铅类(铅丹)和其它矿物类(明矾)等。
雷公藤多甙、益母草已广泛应用于肾脏疾病的治疗,但其治疗量与中毒剂量以及用药持续时间,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雷公藤毒副作用的大小与用药量有关,通常用药量越大,毒副作用也就越明显。
主要的不良反应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刺激胃肠道:服药者常发生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有时可出现消化道出血。
7种中药别乱吃,否则伤肝⼜伤肾⽣病吃药是⼈之常情!但不少⼈,⼀⽣病就纠结到底看中医还是看西医。
⽣病就医⽅向不同,主要根本还是考虑中药和西药的对⾝体的伤害。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濡⽬染的⼀句⼴告词“纯中药制剂绝⽆副作⽤”灌输到⼈们的思想中,并且根深蒂固。
从此,⼈们对“纯天然”的万物追捧,例如野菜、中药等。
当然,有⼈需求,就有⼈开发市场。
⼀些有商业头脑的卖家把“纯天然⽆毒副作⽤”吹嘘的天花乱坠。
如此以来,⼈们更是坚信⾃⼰愚昧的观点就是真理。
殊不知,不能⼀棒⼦打死所有纯天然物品,但是万物不可能皆善。
我们知道西医是有科学数据作为⽀撑的,⽽中药并没有像西药⼀样,经过严苛的药检。
所以,这也正是很多中成药副作⽤项为什么写有“毒副作⽤不明”,⽽不是“⽆”!当然,看到⼩康医⽣说到此处时,不管你以往的观点是什么,从今往后,请坚信:“中药⽆毒副作⽤”“中药⽐西药副作⽤⼩”都是没有依据的说辞。
事实很多案例也证实了此观点。
在临床上有很多服⽤中药材导致肝肾损伤的案例。
因为肝脏和肾同属于代谢器官,药物会在这两处分解和代谢。
如果⼤量服⽤带有毒性的药物(这⾥特指没⽤科学证实的不明中药),会导致肝肾损伤。
⽇常常见七种中药,提醒⼤家,需要绝对警惕:⼀、⼟三七三七是⽣活中最常⽤到的中药材之⼀,具有疏通⾎管、辅助治疗肝病的效果,但是它和⼟三七绝对不是⼀个种类。
如果盲⽬服⽤⼟三七的话,就容易导致肝肾中毒。
因为该药材中含有吡咯烷⽣物碱,长期⼤量⾷⽤就会导致⼩静脉内⽪细胞受损、阻碍肝肾⼩静脉,从⽽导致肝肾伤害。
特别是对肾脏伤害⽆法逆转,严重情况下,还有可能发展为慢性肾衰、尿毒症等。
⼆、何⾸乌这种中药材本⾝有安神、养⾎的功效,⽽且中医认为制何⾸乌还能起到补肝益肾、滋养头发的效果。
很多护发产品中都能看到何⾸乌成分,所以⼤家对该药材都⼗分信任。
殊不知,近些年由何⾸乌导致肝肾中毒的案例频频出现,⽽且国家⾷药总局更是检测出了何⾸乌的肝毒性。
它含含有⼀定⼤黄素、⼤黄素甲醚、⼤黄酸成分,如果长期⼤量服⽤,就会导致肝脏疾病、急性肝中毒等问题出现。
伤肝肾的中草药在传统的中医药领域,中草药一直以来都被视为天然、温和且有效的治疗手段。
然而,就像任何药物一样,一些中草药如果使用不当或过量使用,可能会对肝肾功能造成损害。
首先,我们来谈谈雷公藤。
雷公藤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等功效,常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但它同时也含有多种毒性成分,如雷公藤碱等。
长期或过量服用雷公藤,可能会导致肝细胞损伤、肝功能异常,甚至出现肝衰竭。
在肾脏方面,可能会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导致肾功能减退。
接下来是关木通。
关木通曾经被用于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然而,后来发现其所含的马兜铃酸具有较强的肾毒性。
长期或大量服用关木通,可能会引发肾小管间质病变,逐渐导致肾功能衰竭。
这种肾损伤往往是不可逆的,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还有苍耳子,它具有散风除湿、通窍止痛的作用。
但苍耳子中含有毒蛋白、毒苷等成分,如果服用过量或炮制不当,容易造成肝脏损害,表现为肝功能异常、黄疸等症状。
另外,何首乌也是需要谨慎使用的中草药之一。
何首乌在适当使用时具有补肝肾、益精血等功效。
但如果使用不当,尤其是未经炮制的何首乌,可能会对肝脏产生毒性作用,导致肝损伤。
除了上述几种中草药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中草药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能会伤肝肾。
比如,黄药子常用于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但过量服用可能会引起肝脏损害。
那么,为什么这些中草药会伤肝肾呢?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中草药本身所含的化学成分具有一定的毒性。
当这些成分在体内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对肝肾功能造成损害。
另一方面,用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个体差异以及不合理的配伍等因素,也可能增加中草药对肝肾的损伤风险。
为了减少中草药对肝肾的损伤,我们在使用中草药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首先,要在医生或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中草药。
他们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合理开具处方,确定用药剂量和疗程。
其次,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和药材来源。
确保所使用的中草药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和炮制,以减少其中的毒性成分。
中药材的药物相互作用与副作用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并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中药材作为中医药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经过千百年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然而,正如西药一样,中药材也存在药物相互作用和副作用的问题。
本文将就中药材的药物相互作用与副作用进行讨论。
一、药物相互作用1. 药物间的相互影响中药材中常常含有多种有效成分,这些成分可以相互影响,产生药效增强或相互抑制的现象。
例如,某些中药对于改善血液循环有一定疗效,但在与某些西药同时使用时,可能会产生药物相互作用,导致血压升高或血液凝结功能异常增强等不良反应。
2. 食物与药物的相互作用中药材有时会和食物产生相互作用,改变药效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例如,某些中药与某些特定食物同时摄入时,会降低药效或导致中毒反应。
因此,在使用中药材时,需要注意合理饮食结构,避免食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药物的副作用1. 个体差异引发的副作用中药材对不同人群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副作用。
这是由于个体的遗传因素、体质差异以及生理功能状态等方面的差异所导致的。
有的人对某些中药成分过敏,可能会引发过敏反应,如皮疹、红肿等。
2. 长期使用引发的副作用长期使用某些中药材可能会导致肝肾功能损害、内分泌紊乱、免疫系统异常等副作用。
例如,长期使用某些中药材可能导致肝功能损害,出现黄疸、食欲下降等症状。
三、中药材使用的安全性1. 遵循医嘱,合理用药为了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和副作用的问题,使用中药材时应遵循医生的嘱托,按照剂量和用药时间进行合理用药。
同时,患者应告知医生关于自己的过敏史、疾病史和用药史等信息,以便医生根据个体情况调整方剂。
2. 配伍禁忌,避免不良反应中医药学中有关中药材的配伍禁忌非常重要,这是根据中药材的属性和功效特点来确定的。
遵循配伍禁忌可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中药材的疗效和安全性。
结语:中药材作为中医药的重要治疗手段,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三类中药“很伤肾”作者:暂无来源:《家庭科学·新健康》 2013年第10期□文/吴志罗金财在福州某外企工作的陈晓桦,平时工作应酬频繁。
小陈习惯喝完酒后,服用一粒“龙胆泻肝丸”,没想到,不到一年,他的“护肝妙法”引发了肾功能病变。
“中药,在人们的印象里是‘天然、无毒、无副作用’的代名词,许多人甚至煲汤时也会放些中药材。
”对此,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肾内血液科黄建华副主任医师提醒说,中药的滥用将导致肾脏损害。
肾脏承担着人体的代谢、排毒重任,药物的代谢和排泄也依靠肾脏进行,而药物的分子量大小、脂溶性、蛋白亲和力会影响肾代谢,形成积聚。
在肾脏的过滤工序中,一旦药物反复、长期积聚在肾中,容易引发肾损伤。
【小贴士】可能致肾脏损害的中药主要有三类:第一类为植物类中药,有雷公藤、草乌、木通、益母草、苍耳子、巴豆、芦荟、大青叶、泽泻、防已、甘遂、千里光、丁香、钩藤、苦参、土牛膝等。
第二类为动物类中药,有斑蝥、鱼胆、海民、蜈蚣、蛇毒等。
第三类为矿物类中药,有含砷、汞、铅类和其它矿物类等。
上世纪90年代初,利用中草药减肥在国外较为流行,然而这些中草药含有马兜铃酸,虽具有利湿、清热的功效,但这种成分会损伤肾小管,导致不可逆的肾脏损伤,长期服用可演变为尿毒症。
民间常用的“朱砂煲猪心”,其含过量的汞(水银),肝、肾功能不全者不能服用。
黄药子常见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秘方”,但其中含有毒素,对肝、肾功能有影响,不能久服。
“闯下大祸”的龙胆泻肝丸,因为其中含有马兜铃酸,导致很多服药者发生肾脏损害。
马兜铃酸的肾毒性已经证据确凿,国家卫生部曾发出可导致急性肾损伤的12种含马兜铃酸中草药“黑名单”,包括:龙肝泻胆丸、排石冲剂、分清止淋丸、妇科分清丸、甘露消毒丹、复发珍珠暗疮片、耳聋丸、当归四逆汤、玄珠狼疮丸、冠心苏合丸、跌打丸、独活寄生汤。
含马兜铃酸的常见中药材还有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马兜铃、木防己、天仙藤、细辛等。
肾脏受损最明显的症状“外伤大出血、妊娠大出血可致急性肾损伤,这类意外避无可避;用药不当也可导致急性肾损伤,但怎么用药却把握在自己手中。
大家别乱吃药,特别不要以为中药就无毒无害。
”著名肾病专家提醒道。
药品不是毒药,药物伤肾不会发生在每个人、每种药上。
王教授介绍道:“药物伤肾有两种作用机制:一种是药物有直接的肾毒性,例如,有效成分为马兜铃酸的中药、中成药(如龙胆泻肝丸、妇科分清丸、复方珍珠暗疮片等),这是证据确凿的;另外一种是个人对药物的过敏,过敏反应会产生大量的嗜酸细胞,进入肾脏组织,造成肾脏的损害。
”它们都可造成肾损伤中药马兜铃酸肾病基本不可逆“不是所有中草药和天然药物都有益处。
”特别提醒,特别是含马兜铃酸的中草药,短时间内大量服用可导致急性肾损伤。
史教授对此印象深刻:他接诊过一个22岁的女患者,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因牙痛找人开了一剂中药方(含十几种中药,其中有马兜铃酸),一周后没尿了,入院发现为肾功能衰竭,肾穿刺检查确诊为马兜铃酸肾病,需要长期做透析治疗或肾移植。
可见,对这类具有强肾毒性的中药,不一定吃得多才“中招”,若本人对该物质敏感,短期就可出问题。
除中草药外,天然食物也可成为伤肾利器,“食疗”不当同样会伤肝,民间称生吃鱼胆能清肝明目,过去吃鱼胆造成的肾损害也非常多见,近年公众科普意识提高,病患少了很多。
“马兜铃酸肾病基本是不可逆的,临床上,有些病人的肾小球都溶解了,一辈子要做透析。
”中药不能乱吃,大医院的肾科医师都非常清楚马兜铃酸的危害,怕的是不懂药性的人乱吃、乱开中草药偏方,或者自行购买不知道成分是什么的中药。
生病吃药怕缺水一些常用的西药也具有肾毒性,可造成急性肾损伤,如抗肿瘤药,发烧使用解热镇痛药、抗生素。
当然,治病的药品不是毒药,关键是大家一定要意识到滥用药物的危害,非必要不乱吃药。
如感冒是自限性疾病,并非人人要吃药,而感冒者滥用抗生素的情况非常多见。
“我们最近收治了一例急性肾毒性的病患,该患者为20多岁的年轻人,感冒吃药后仍感到不适,又连吃了三四种感冒药,结果眼睛肿了、小便少了。
中药导致肾损伤的几种常见原因
由于中药品种、应用范围、制剂剂型、给药途径的多样化,其引起的药源性疾病,尤其是药源性肾损伤的情况令人担忧。
其常见原因有
观念错误
一直以来,人们对中药的毒副作用认识不足,而且,中药存在如剂量控制不严、对病证缺乏辨证、用药处方存在着随意性等严重滥用现象。
近年来,中药药源性疾病频频见于专业媒体,其中不乏因肾中毒而死亡者,报道涉及多种中草药及中成药,如木通引起肾小管间质肾病煎服雷公藤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朱砂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参麦注射液导致肾间质肾病消栓灵致急性肾功能衰竭伴肝损伤等过量服用三棱、莪术导致肾组织出现肾小管透明管型和颗粒管型等等。
因此,中药的合理应用必须引起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呼吁人们提高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掌握好临床用量及用法,合理配伍,保证用药安全。
专业分隔,信息不畅
随着中医药市场的不断扩大,中药品种数剧增,其应用范围亦迅速扩大到临床各专业领域。
但由于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属完全不同的两种学术体系,造成许多非中医专业的临床医师难以按照传统医学用药理论来指导辨证施治,仅凭药品说明书开处方、医嘱,在用药尺度上有失偏颇。
同时,我国常以中、西药联合用药治疗疾病,使得配伍禁忌问题越来越复杂。
某些中、西药配伍时会发生药理变化,如麻黄及其制剂与呋喃唑酮(痢特灵)、异烟肼、格列苯脲(优降糖)等联合使用时,麻黄碱可增强后者抑制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灭活作用,致使肾上腺素、多巴胺在体内大量蓄积而发生中毒。
有些药物配伍应用时,会使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如富含有机酸的山楂、山茱萸、五味子、乌梅等中药与磺胺类药物合并应用,会因酸化尿液致使磺胺药的溶解度降低,析出结晶引起泌尿系统严重的不良反应大黄及其制剂与复方甘草合剂合并应用,大黄中的鞣质与甘草酸反应生成大分子络合物沉淀,影响药物疗效,并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
某些中药含有一些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或多糖等,本身具有致敏性,与庆大霉素、青霉素等配伍时,有可能使其致敏性增强,且分子量愈大,过敏反应的发生率愈高。
此外,我国医药市场上存在中、西药共同组方的制剂,如由黄芪、生地、花粉及优降糖组方的消渴丸属于磺脲类强效降糖药含有扑尔敏成分的治感冒药强力银翘解毒片亦不完全属于中成药,但却冠以中药名,易被误认为是纯中药制剂,服用时再与其他西药合用,易因剂量过大而导致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制剂工艺和剂型的改变
近年来,中药提取方法和制剂工艺均有很大变化,无论在剂型、用药途径、给药方法上均与传统的中药水煎剂存在较大差别,而药品的提取工艺、剂型、用药途径、给药方法、制剂中的辅料、添加剂等因素均与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有直接相关。
由于许多中药的剂型和用药途径发生改变,其理化性质、疗效乃至药毒性也有可能发生改变,如细辛的毒性成分和有效成分均存在于挥发油中,因此其水煎剂发生不良反应几率较低。
无论是采用有机溶媒提取或超临界萃取等现代提取技术,还是改变药物剂型,只要仍按传统剂量给药,均可能因活性成分比例和释放速度的改变或用药途径改变,导致血液中活性成分含量的变化,进而对肾脏等代谢器官带来不利影响。
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标准
与中药水煎剂相比,中药注射剂出现的时间不长,但其改变了用药途径,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在提高疗效、扩大治疗范围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由于中药成分复杂,质量控制指标差异较大,与西药注射剂配伍应用更易发生不良反应。
据统计,双黄连粉针剂、清开灵注射剂、复方丹参注射剂等中药注射剂与西药配伍后均有沉淀出现,微粒严重超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