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格式:pdf
- 大小:608.91 KB
- 文档页数:28
美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审美:人类对现实世界产生了美的意识的现象和活动。
2.美学学科: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人文学科:研究人的一些非物化的形态的社会现象,如精神、理想、价值等问题的一个科学门类。
4.审美意识: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的审美追求的意识。
5.美学:在人类审美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1750年,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的,专门研究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的一种学问。
6.人生实践:人的感性活动,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包括物质生产活动,精神生产活动以及日常生活活动。
7.审美活动:人由于有了审美需求,有目的而无功利地与客观世界发生审美关系的活动,是人生实践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审美活动的一切特征和规律在艺术活动中得到最集中、最全面的体现。
8.人生境界:在个人人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一体圆融的状态。
这种人与世界的统一关系着重体现在个体人对自身生存实践的觉解与对宇宙人生意义的体悟的不同程度、层次和水平上。
9.高级人生境界:人对宇宙人生觉解程度最高的等级,达到跟宇宙天地化为一体的关系。
处于这一境界中的人不仅能超个人,而且能超社会,因而他具有更加宽广的胸襟和眼界,“是觉解的进一步提升;自觉的理性已化为人的内在品格,因而遵循规范已无需勉强。
”而是把天地万物、自然社会的运行法则化为自己的一种内在需要,化为自己心理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化为自己的一种血肉,于是不知不觉中与天地万物已经融为一体了。
10.审美关系:是植跟于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11.美(广义的美):广义的美包括审美意义上的丑,它是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客体)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12.审美形态:可理解为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广义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生理学第一章绪论1、兴奋性(excitability):是指机体感受刺激并产生反应的能力。
2、阈值(threshold):在实际测量中,常把刺激作用的时间和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把刚刚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成为阈强度,简称阈值。
3、外环境(external environment):人体所处的不断变化着的外界环境成为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4、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机体内部细胞直接生存的周围环境是细胞外液,生理学中将细胞外液成为机体的内环境。
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和血浆。
5、稳态(homeostasis):正常功能条件下,机体内环境的各项理化因素(如温度、酸碱度、渗透压、各种离子和营养成分浓度等)保持相对的恒定状态。
我们把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成为稳态。
6、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有多种不同的方式,主要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行为调节和免疫调节。
7、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是体内最重要、最普遍的一种调节方式,它是通过神经系统各种活动实现的。
神经系统最基本的调节方式是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成为反射(reflex)。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reflex arc)。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8、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通过体液中某些化学物质的作用对细胞、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的过程称为体液调节。
9、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细胞和组织器官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因素的一种调节方式。
它是由于细胞和组织器官自身特性而对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
例如心肌的自身调节和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等。
10、行为调节(behavioral regulation):是指人们通过行为活动或行为方式的变化,调节机体的生理活动和活动规律,从而对个体健康或疾病产生重要影响的调节方式。
生态学基础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从纵向来说,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
2.根据生境的类型,可以把生态学分为水生生态学、陆地生态学和太空生态学。
3.最早提出生态学一词并给以明确定义的是德国人海卡尔。
4.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学是一门多科性的自然科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5.生态学源于生物学。
6.生态学发展的时期分为生态学萌芽时期、生态学建立时期、生态学巩固时期和现代生态学时期。
7.现代生态学时期为20世纪50年代末。
8.研究全球尺度生态问题的生态学分支叫全球生态学。
9.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生态学分支叫景观生态学。
10.生态学传统的研究方法是描述。
11.现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法、实验室研究和系统分析及模型应用法。
12.实验室研究分为原地实验和受控实验。
13.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是现代生态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14.植物生态学是以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为主流。
15.动物生态学是以动物种群生态学研究为主流。
16.新生特性原则又可称为功能性整合原理,即系统的总体功能要大于组成该系统各组分的分功能之和。
17.陆地生态学分为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荒漠生态学和冻源生态学。
18.要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五大”危机,必须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
19.层次机构包括纵向的垂直分异和横向的水平分异。
简答题20.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其定义可描述为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2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自己的生产实践中,运用最早、最多的生态学原理是因地制宜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和食物链原理。
22.试举出五位在生态学发展史上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中外科学家,并说出他们的主要贡献。
海卡尔:提出生态学一词并给出明确定义。
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
坦斯利,提出生态系统观念,林德曼提出著名的生态金字塔定律。
生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2、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3、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4、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和加强控制部分活动,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安静状态)存在于细胞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
2、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称为去极化。
3、超极化: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称为膜的超极化。
4、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细胞受到一个阈或阈上刺激时,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5、“全或无”现象:阈下刺激不能引起动作电位;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后,既可触发动作电位,其幅度立即达到最大值,不会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的现象,称为“全或无”现象。
6、兴奋-收缩耦联:将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第三章血液1、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2、血量:指全身血液的总量。
3、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4、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用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
6、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7、内源性凝血途径: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通常因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如玻璃、白陶土、硫酸酯和胶原等)接触而启动。
8、外源性凝血途径:由来自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
9、血型:通常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10、交叉配血试验: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验,称为交叉配血主侧;再将受血者的红细胞和供血者的血清做配合试验,称为交叉配血次侧。
用以判断血型是否相合。
第四章血液循环1、每搏输出量:一次心搏中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
第一章绪论刚开始接触一门学科,人们首先往往会提出一些比较普遍性的问题。
比如:这门学科的定义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征和性质?它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及不同之处在哪里?它研究那些方面的问题?它的具体研究方法有哪些?本章就将针对这一系列问题,详细的介绍社会心理学的涵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一、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定义及特征(一)国外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西方社会心理学界普遍使用的定义是来自于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权威奥尔波特(G. W. Allport)对社会心理学涵义的规定:“社会心理学是设法了解与解释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他人存在的影响;这个他人存在包括实际存在,想象中的存在或暗指的存在”。
①社会心理学家们从一开始就比较关注具体的个人行为和心理问题是如何受到社会的影响。
阿伦森(E. Aronson)在《社会心理学入门》一书中提到,“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对别人的信念和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②社会心理学要解释的就是人是怎样受影响的?为什么接受影响?究竟这个影响是什么?增加或减少社会影响效果的变因是什么?这些影响的效果是永久的还是短暂的?那些变因能增加或减少社会影响效果的长久性吗?另一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克特.巴克(K. W. Back)在他的著作《社会心理学》中补充说道:“社会心理学家对于导致一个人改变他对别人的态度的过程很感兴趣”;“只有当某个个体受到与他相互作用的社会成员的影响或者这些成员受到该个体影响的时候,社会心理学家才去考察这个个体。
”③对某一个人,其他人会做出一定的反应,此人对这些反应必定会有所知觉,这种知觉会影响到他看待自己的方式,而社会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种知觉影响是怎样作用于知觉者的整个过程。
因此,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一个个体与群体相交叉的领域。
日本社会心理学家古畑和孝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是:“社会心理学是关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心理现象,用一定的客观的共同手段去探讨,完全实证地归纳出在这类现象中存在的普遍性、规律性、法则性和一般性的学科”。
高等数学第一章第二章总结1 第一章:绪论第一章是高等数学的绪论,其中介绍了数学的定义、作用、历史及其发展等。
在第一章中,数学是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其结构、关系及运动规律的科学。
它由实数、整数、有理数、分数和平面几何等基本概念组成,用各种计算、逻辑推理及分析等方法来描述客观的现象或思想的抽象模型,从而得出准确的结果。
另外,数学涉及到它在科学、技术、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应用,它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数学发展史从古代有算术、代数、几何等学科,逐渐发展至近代以及现代,学科不断壮大,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
2 第二章:初等数学第二章主要介绍初等数学,包括数论、向量运算、数列和统计等。
数论是计算数值的研究,它涉及到质数分解、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随机数等概念,数论在正文、加密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向量运算是向量和向量、向量和物体之间的运算关系,它包括线性组合、内积、外积等,向量运算在物理、声学、飞行、机器人等领域有着重要的用途。
数列是按数次递增或递减的数值序列,它包括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比如阶乘及斐波那契数列,它们能够描述物理几何尺寸及次序关系,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
最后,统计是从测量、计数、比较等不同数据中抽象出的概念,它包括平均数、标准差、概率分布等,是综合应用概率论、数理逻辑及数学知识。
统计学主要用来分析和预测人们的意见、举措等,对于改进社会的规划、预防未来的决策都有着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数学的定义、作用、历史及其发展,第二章介绍了初等数学,包括数论、向量运算、数列和统计等,它们都是数学学科中非常重要的知识。
判断题A正确第一章:绪论互为同系物的物质,它们的分子式一定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的物质,它们的分子式一定相同。
(A)C-X键极化度的大小顺序为C-I>C-Br>C-Cl>C-F。
(A)任何成π键的两个碳原子之间必定有σ键。
(A)π键沿轨道轴垂直方向成键,重叠小、不稳定、能绕健轴自由旋转。
(D)由不相同的原子形成的双原子分子不一定是极性分子。
66、二元羧酸比一(D)第二章:链烃10、氢原子的“酸”性大小顺序是:CH=_CH>CH2=CH2>CH3-CH3。
(A)11、π键沿轨道轴垂直方向成键,重叠小、不稳定、能绕健轴自由旋转。
(D)12、烯烃的亲电加成比炔烃活泼。
(A)13、对于烷烃,同碳数,支链数增加,熔点减少,但对称性增加,熔点增加。
(A)14、甲烷分子C-H键的键能等于离子键。
(D)16、乙烷只存在两种构象:交差式和重叠式。
(D)18、不同杂化轨道电负性顺序:sp>sp2>sp3。
(A)19、所有的烯烃都要顺反异构现象。
(D)20、共轭效应沿共轭链传递时逐渐减小。
(D)21、对于双原子分子,其键能等于离解能。
(A)22、D型化合物一定为右旋物质,L型化合物一定为左旋物质。
(D)第三章:脂环烃23、环己烷的椅式构象比船式构象稳定。
(A)24、有机分子中如果没有对称面,则分子就必然有手性。
(D)25、环丙烷中含有丙烷杂质,可加入溴水洗涤后分离。
(D)26、拜尔张力学说认为环烷烃具有平面多边形的结构,能够成功的解释所有环烷烃的稳定性问题。
(D)27、环丙烃是小环不稳定,因此环越大的环烷烃就越稳定。
(D)第四章:芳香烃29、苯环上烃基都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成羧基。
(D)30、凡是使苯环活化的基因,都是邻、对位定位基。
(D)31、烷基苯在光照条件下与氯反应,首先是α-C的氢被氯代。
(A)32、苯环上烃基只要α位有H原子就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A)33、间位定位基都是使苯环活化的基因。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测量一、测量的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科学实验与研究、现代工业生产、航空航天科技、国防建设、医药学研究、农业等各个领域中,各种测量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重要性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它的存在,并或多或少对它有一定的了解。
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测量应用的领域,对测量的重要性进行阐述。
1.日常生活领域在日常生活中,物体的体积和重量、衣服尺寸、工作时间、室内温度等都是我们经常要关心和测量的对象。
而常用的水电气、冰箱、洗衣机、空调、电饭锅等生活必需品,需要确定其工作电压、电流、电能、温度、湿度、流量、水位等物理量。
可见,人们随时随地都需要利用测量来解决实际问题。
2.科学研究领域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是科学实验。
为了揭示科学界的各种奥秘,人们经常用实验的方法获取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
不论是在基础科学的研究过程中,还是在应用科学的研究过程中,都要进行大量的实验。
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等等都是建立在实验之上的科学。
而在实验研究中,测量是基本的工作之一:为了解释一个现象或验证一个理论,首先通过测量手段获取必要的实验数据,再对测量数据进行归纳、演绎,通过对数和量的关系的分析推断,得到科学的理论,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阶段。
可见,测量在科学实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例如,对宇宙微弱辐射信号的测量,可以发现新的天体;对能量转移的测量,可以发现新的基本粒子;对人体基因的测定和人体血液的定量分析等,可以判明病变的根源:对蛋白质的反应测量,可以了解胚胎生长情况;对细胞结构的测量,可以判断肌体是否发生病变。
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另外一方面,新的先进的测量手段,提高了人们对客观事物认知的程度,很多实验数据成为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理论的线索和依据,催生了新的科学理论;而新的科学理论又往往成为新的测量方法和手段,推进测量技术的发展并诞生新型的测量仪器。
例如,光电效应的发现促进了遥感遥测技术的发展,压电效应的发现为一些非电参量的测试提供了新的途径。
3.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对人类社会及国民经济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的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是:信息获取技术(测试技术)、信息传输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
在这三大技术中,信息获取(测试)是首要的。
4.现代化的工业生产领域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提高测量水平,降低测量成本,减小测量误差,提高测量效率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例如,现代制造业向标准化发展的先决条件是零部件必须满足相应的精度要求,而制造精度一方面取决于制造水平,一方面则取决于测量水平。
测量是进行精细加工和生产过程自动化的基础,没有测量也就没有现代化的制造业。
在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中,为了检查、监督、控制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必须对生产工序和产品参数进行测量。
生产水平越是高度发达,测量的规模就越大,所需要的测量技术与测量仪器也越先进。
在一个现代产品中或现代化工厂内,往往配备大量的测试点,花费大量的测量工时与费用。
据统计,一辆汽车内配备的监测点有50—100个,一架飞机内约3000个,一台大型发电机组约4000个,一个大型石油化工厂需要约6000个,一个大型钢铁厂需要约2万个。
而用到测量上的工时和费用约占整个生产总成本的20%~30%,甚至50%以上。
5.航空航天及国防科学领域在航空航天和国防建设领域,测量的重要性更是不容忽视。
例如,一个射程为8000公里的洲际导弹,如果航向误差达到0.03度,将会造成偏离目标5~8公里的误差。
作为现代科学技术尖端之一的火箭发动机,在整个研制过程中要进行成百上千次试验。
火箭发动机的地面试车台就是一套完整的综合测量系统,为了研究发动机的强度,需要有数百个应变片和测振传感器;为了研究燃料工作的情况,需要测量发动机工作时有关部位的压力、流量、温度及转速等大量参数。
新型火箭的设计,需要测试火箭高速飞行中受气流冲击作用下的性能,通过风洞试验来测定箭身和箭翼的受力及振动分布情况,以验证和改进设计。
仅此一项就要用到上千块应变片和相应的测量电路及仪器。
而航天飞行中需要监测的参数有:飞行参数、导航参数、运载火箭及发动机参数、座舱环境参数、航天员生理参数、飞行器结构参数等七大类五千多个参数。
6.医学生物领域由于心电图机、CT多层螺旋扫描仪、磁共振成像设备、动态心电血压测试系统、多普勒脑血管测量仪、超声诊断设备等现代医用诊断治疗仪的出现,使得人体各部位的生理状态、温度分布等情况能快速、准确地测量出来,使人类诊断疾病的效率、准确性和可靠性大大提高,增强了人类战胜疾病的能力。
7.农业、气象、环境、勘探等学科研究领域环境工程中噪声、大气成分、水质等的监测;在农业机械中,对所研制的农业机械,如拖拉机、收割机等的牵引力和悬杆应力的大小、牵引效率、轴的传递功率和强度等都需要进行测量。
可以说,测量已经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和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世界上每个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高度发达的国家都在测量技术的研究,仪器、仪表的制造,保证计量单位的统一和可靠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且以法律的形式给予必要的保证。
二、测量的基本概念1.测量的定义所谓测量,就是用实验的方法把被测量与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或者说,测量是为确定被测对象的量值信息而进行的实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测量人员常借助专门的设备,按照一定的原理和方法把被测对象直接或间接地与同类已知单位进行比较,取得用数值和单位共同表示的测量结果。
从测量的定义可以看出,整个测量过程中包括了以下几大要素:测量对象(测量目标)、测量人员、测量单位、测量原理和方法、测量系统(测量设备)、测量结果与误差。
2.与测量有关的概念为了准确理解测量的基本概念,我们先对与测量有关的几大要素进行简要说明。
(1)测量对象测量过程中的被测对象,可以定义为各种能够描述物体或物质所具备的属性、特征的未知被测量,这些被测量可以包括各种物理量、化学量、生物量等多种形式。
从信息论的角度,被测对象也可以定义为反映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信息。
通过测量要获取的被测量的量值属性、变化规律等信息来源于物质运动,又不等同于物质。
信息可以被人的感官直接感知,也可通过各种探测器间接感知。
信息的获取必须借助于对其载体——信号的研究来进行。
测量的目标就是根据被测对象的性质,采用相应的测量原理,选择适合的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及传感器,把被测量或隐含于信号中的信息提取出来,获取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实的测量结果。
(2) 测量人员测量人员是整个测量过程中实施各种测量动作的主体。
测量的实施可以由测量主体(测量人员)直接手动完成,也可以由测量主体交给智能设备(计算机等)自动完成,但其测量原理、测量方法、测量程序等由测量人员设计。
测量人员在测量实施中的主要动作包括:完成测量系统工作参数的设置(如功能、频段、量程等参效的选择与置入);发布工作命令(如启动、停止);监视仪器状态;读取测量结果;记录、存储、显示和打印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推理。
(3)测量单位为了定量地表示同种量的大小,人们共同约定的一个特定参考量,具有特定的名称、符号和定义,其数值为1。
“数值等于1的量”定义为单位。
(4)测量原理和方法所谓测量原理,是指在测量过程中,根据被测对象的不同性质和特点所选择的科学原理。
例如,热电效应用于测量温度,压电效应用于测量压力,电磁感应定律用于测量磁场,等等。
所谓测量方法,是指在测量的实施过程中,根据选定的测量原理所采取的、获取测量目标量的具体方式方法。
例如,直接测量法和间接测量法,时域、频域和数据域测量等方法。
根据确定的测量方法,给出具体说明的一组操作称为操作步骤(或测量程序)。
测量中所采用的原理、方法、程序和技术措施,总称为测量技术。
被测对象与测量技术之间存在着比较复杂的关系。
由于被测对象种类、性质的差别,在测量过程中所能够采取的测量技术亦有不同。
如电量之间存在参数类型、幅值大小、频率范围、瞬变与缓变、有源与无源、模拟与数字等差别,需要根据测量对象的实际情况采用完全不同的测量技术。
对同一测量对象,可以选择使用多种测量技术进行测量。
相应地,某种测量技术可用于不同性质测量对象的测量。
(5)测量系统(测量设备)在实施测量过程中,最常见的工具是各种具有不同结构和原理的测量仪器,如电压表、电流表、测量电桥、示波器等。
测量仪器是单独或连同辅助设备一起,用来进行测量的器具。
通常能完成感知、变换、比较、处理和显示等基本测量功能,是测量主体获取测量客体(被测对象)量值信息的工具,把测量结果转换为测量主体能直接感觉的形式,如指针偏转、数字等。
测量设备是进行测量所需的测量仪器、测量标准、标准物质、辅助设备及其资料的总称。
为了执行特定的测量,将相应的测量仪器或器件组合在一起,完成更加复杂的多功能和综合性测量任务,就构成了测量系统。
(6)测量结果所谓测量结果,是指通过测量所得到的被测量的量值。
通过对测量结果的运算分析,可以更深层次地揭示被测对象的客观规律。
测量结果通常由测量的数值与测量单位共同表示,如534mV,-40.21mm等。
一般地可以表示为如下的测量基本方程式x={x}·x0(1-1-1)式中,x为测量结果,{x}为测量数值,x0为测量单位。
(7)测量误差进行测量工作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尽量减小测量的不确定度,从而使测量结果尽可能接近被测量的真值,更加合理地反映客观事实。
但是在测量中,人们通过实验方法来获得被测量的真值时,由于对客观规律认识的局限性、测量器具不准确、测量手段不完善、测量条件发生变化及测量工作中的疏忽或错误等原因,都会使测量结果与真值不同,这个差别就是测量误差。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使得测量的准确度降低。
当测量误差超过一定限度,测量工作和测量结果将毫无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对减小测量误差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因此,在对测量过程中,以及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处理时,应对测量误差有足够的认识。
研究误差理论的目的,就是要根据误差的规律,在一定的测量条件下尽力设法减小误差,保证产品和研究课题的质量;根据误差理论合理地设计和组织实验,正确地选用测量仪器、仪表和测量方法,以便正确、合理地进行测量;还要根据误差理论确切地评价测量结果中所包含误差的大小,以便更好地利用测量数据。
(8)测量环境测量环境是指测量过程中测量人员、被测对象和测量系统所处空间的一切物理和化学条件的总和。
它包括温度、湿度、力场、电磁场、辐射、化学气雾和粉尘、霉菌以及有关电磁量(工作电流、电压、源阻抗、负载阻抗、地磁场)的数值、范围及其变化。
由于环境对被测对象、测量系统和测量人员均会产生程度不同的、不可预测的影响,对我们所获取的测量结果也就具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由于被测对象在不同的温度、湿度、电磁场共同作用下,其特性将发生变化,测量所获得的数据不能正常反映其本质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