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醉专家共识讲义
- 格式:ppt
- 大小:467.00 KB
- 文档页数:35
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专家共识(2017版)其次,小儿患者年龄小、体型小、生理特征不同于成人患者,需要更加细心、耐心和专业的护理和操作;再者,小儿患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容易产生恐惧、焦虑、哭闹等情绪反应,影响麻醉/镇静效果和检查结果。
因此,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需要专业的小儿麻醉医生和护士团队,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评估和准备工作,确保患者安全、舒适地接受检查或治疗。
同时,还需要注意麻醉/镇静药物的种类、剂量和给药途径等方面的差异,以及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二、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的评估和准备工作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的评估和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患者的基本情况和病史:包括年龄、身高、体重、过敏史、手术史、疾病史、药物史等。
2.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点:包括焦虑、恐惧、哭闹、好动、不配合等情况,需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3.麻醉/镇静药物的选择和给药途径:需要根据手术/检查的性质和患者的年龄、体重、身体状态等因素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计算,以及确定给药途径和速度等。
4.麻醉/镇静监测设备和药物应急箱的准备:需要根据手术/检查的特点和患者的情况准备相应的监测设备和药物应急箱,以备不时之需。
5.麻醉/镇静过程中的护理和安全措施:需要进行全面、细致、专业的护理和安全措施,确保患者在麻醉/镇静过程中的安全和舒适。
三、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的并发症及处理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呼吸抑制、低血压、心律失常、过敏反应等,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在预防和处理并发症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说明和剂量计算,避免过量使用和不当使用。
2.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麻醉/镇静效果,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3.准备好相应的药物应急箱和监测设备,以备不时之需。
4.在手术/检查结束后,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专业的观察和护理,避免出现后遗症和并发症。
2024儿童麻醉评估与围手术期风险预测专家共识要点(全文)欧洲33个国家261家医院的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表明,0~15岁儿童围手术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5.2%,远高于既往单中心或单个国家回顾性研究所报道的发生率,再次突显了加强儿童围手术期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基于患儿生理状况、基础疾病以及麻醉和手术对机体影响等的规范化麻醉评估和基于麻醉评估的围手术期风险预测是确保儿童围手术期安全的重要环节。
围手术期风险预测是根据风险预测模型,把危险程度进行量化分层,并根据分层结果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麻醉前规范化评估和风险预测有助于早期识别患儿的围手术期危险因素,这是麻醉决策过程的重要依据,可以帮助麻醉医师实现精准的风险告知、优化麻醉前准备以及更个体化的麻醉方案,有利于儿童加速康复外科的顺利实施。
鉴于此,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组织了儿童专科医院、综合性医院的麻醉学专家和公共卫生学院的统计学专家共同撰写了《儿童麻醉评估与围手术期风险预测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以期提高医护人员对围手术期风险的重视程度,从而提高麻醉质量和围手术期安全,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医患纠纷。
一、共识制订方法学(略)二、麻醉评估患儿麻醉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病史采集应包括但不限于现病史,既往史(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癫痫、脑瘫),过敏史(药物及食物),手术麻醉史,家族及遗传病史(先天性综合征、遗传及代谢性疾病),疫苗接种史以及上呼吸道感染史等。
新生儿还需关注妊娠史、出生史及喂养发育情况等。
了解患儿年龄、身高、体重、体温等基础信息,观察患儿神志、精神状态、语言及动作发育情况;检查肤色是否存在贫血、黄疸或发绀等;观察呼吸频率及幅度,以及是否存在“三凹征”;心前区有无异常搏动及心脏杂音;腹部有无膨隆、胃型、肠型;脊柱和四肢有无畸形。
完善必要的术前实验室检查,如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胸片、心电图(ECG)等,结合病情需要完善B超、CT、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有病理性心脏杂音时应完善心脏超声检查。
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专家共识(2017版)随着门诊手术、各种有创或无创检查和治疗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需要在手术室外接受麻醉/镇静。
这些需要接受手术室外麻醉的领域包括无痛胃肠镜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介入诊断/治疗、超声影像检查等。
儿童是特殊的医疗群体,即使在进行一些成人能配合的无创无痛检查(如心脏彩超、磁共振检查和神经电生理检查等)时,也会因为害怕、哭闹而无法配合完成检查。
因此,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所涉及的范围更为广泛。
我国目前开展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的医疗单位日渐增多,迫切需要新的指南或专家共识。
因此,在广泛查询国内外最新文献和征求小儿麻醉医护人员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2017版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专家共识,以便规范其实施条件、操作流程以及相关并发症的防治等,利于我国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的安全开展和推广。
一、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的种类和特点手术室外麻醉/镇静主要指在手术室以外的场所,为接受手术、诊断性检查或治疗性操作的患者所实施的麻醉/镇静。
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影像学检查心脏彩超、磁共振(MRI)检查、CT检查、特殊B超检查(眼部、髋关节、血管等)等。
功能检查听力检查、眼科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诱发电位、脑电图检查)、肺功能检查等。
穿刺性检查蛛网膜下隙穿刺、骨髓穿刺等。
内镜检查:胃肠镜检查术、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膀胱镜检查术等。
介入检查和治疗心导管检查及治疗、呼吸病介入治疗、血管造影、局部硬化治疗和经动脉血管栓塞治疗等。
小儿门诊手术外科手术(如包皮环切、疝囊高位结扎术、小清创缝合、体表小肿物切除、组织活检、马蹄足石膏外固定)、口腔手术(舌系带松解、补牙、拔牙)、眼科手术(霰粒肿切除术、外眼拆线术)、耳鼻喉科手术(鼻腔异物取出术、耳道异物取出术、腺样体消融术、扁桃体消融术)等。
在手术室外实施小儿麻醉/镇静,与常规手术室内麻醉存在诸多不同。
首先,此类检查场所通常远离手术室,与麻醉科医师配合的医护人员通常很少接触麻醉工作,发生紧急情况或麻醉仪器发生故障时难以得到有效的支援和帮助;其次,许多检查在场所设计时没有考虑到麻醉的需要,空间有限,不方便麻醉科医师的操作;有些检查和操作,麻醉科医师不能一直停留在患者身边直接观察患者情况,需要通过观察窗和显示仪来观察和监护患者,存在对突发事件反应滞后的可能;此外,接受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的患儿大部分为门诊患者,接受麻醉当天就会离开医院,要求麻醉效果迅速平稳、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