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优选整合-第六章数据的分析 6.3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 素材
- 格式:docx
- 大小:382.01 KB
- 文档页数:5
课时目标1.能从统计图中获取有效信息,求出相关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2.理解并分析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所体现的集中趋势.3.建立数学直觉,发展几何直观,养成先直觉估计后精确计算、进而校验的习惯.学习重点能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求出或估计相关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学习难点能理解并分析相关数据所体现的集中趋势.课时活动设计回顾引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统计图用来描述数据?这些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设计意图:回顾旧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要让学生自主参与,带着积极的状态进入新课的学习.探究新知探究1从散点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1.为了检查面包的质量是否达标,食品厂随机抽取了同种规格的面包10个,这10个面包的质量如下图所示.(1)这10个面包质量的众数、中位数分别是多少?(2)先估计这10个面包的平均质量,再具体算一算,看看你的估计水平如何.解:(1)先把10个数据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95,97,98,99,100,100,100,101,103,105,(100+100)÷2=100(g).所以中位数是100 g,众数是100 g.(2)根据统计图会发现,有7个点都在100 g附近,因此可以估算平均数也在100 g附近.通过具体计算,平均数=(95+97+98+99+100+100+100+101+103+105)÷10=99.8(g).思考: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计算这一组数据的平均值?解:有更简单的方法求平均值.将这组数据都减去100,得-5,-3,-2,-1,0,0,0,1,3,5, (0+0+0+1+3+5-5-3-2-1)÷10=-0.2,所以平均数为100+(-0.2)=99.8(g).探究2从条形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2.甲、乙、丙三支青年排球队各有12名队员,三队队员的年龄情况如下图:(1)观察三幅图,你能从图中分别看出三支球队队员年龄的众数吗?中位数呢?(2)根据图表,你能大致估计出三支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哪个大、哪个小吗?你是怎么估计的?与同伴交流.(3)计算出三支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看看你上面的估计是否准确?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甲队队员年龄的众数是20,中位数是20;乙队队员年龄的众数是19,中位数是19;丙队队员年龄的众数是21,中位数是21.(2)根据图表,大致可以估计出乙队的平均年龄最小,丙队的平均年龄最大,因为甲队的众数是20,有4人,乙队的众数是19,有5人,丙队的众数是21,也有5人,众数越大,平均年龄就可能越大,另外,从三队整个人员年龄分布情况来看,甲队年龄层次分布较均匀,乙队年轻队员占大多数,丙队年龄大的成员占大多数,因此,可推测丙队的平均年龄最大,乙队的最小.(3)甲队的平均年龄=(18+19×3+20×4+21×3+22)÷12=20(岁);乙队的平均年龄=(18×3+19×5+20×2+21+22)÷12≈19(岁);丙队的平均年龄=(18+19×2+20+21×5+22×3)÷12≈21(岁).所以乙队平均年龄最小,丙队平均年龄最大,估算是正确的.探究3从扇形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3.小明调查了班级里20位同学本学期计划购买课外书的花费情况,并将结果绘制成了下面的统计图.(1)在这20位同学中,本学期计划购买课外书的花费的众数是多少?(2)计算这20位同学计划购买课外书的平均花费.你是怎么计算的?与同伴交流.(3)在上面的问题中,如果不知道调查的总人数,你还能求平均数吗?解:(1)根据扇形统计图可知,本学期计划购买课外书的花费的众数为50.(2)20×10%=2(人),20×25%=5(人),20×40%=8(人)20×20%=4(人),20×5%=1(人),所以平均花费为(100×2+80×5+50×8+30×4+20)÷20=57(元).(3)能,花费的钱数乘以所占比例的和就是所求的平均数.100×10%+80×25%+50×40%+30×20%+20×10%=57(元).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的过程,从条形图中获取信息,估计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与同伴交流,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形成学习经验.进一步发展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巩固训练1.如图所示的是某市5月份某一周的最高气温统计图,则这组数据(最高气温)的众数与中位数分别是(A)A.28℃,29℃B.28℃,29.5℃C.28℃,30℃D.29℃,29℃第1题图第2题图2.学校快餐店有2元、3元、4元三种价格的饭菜供师生选择(每人限购一份).如图所示的是某月的销售情况统计图,则该校师生购买饭菜费用的平均数和众数是(A)A.3.05元,3元B.3元,3元C.3元,4元D.3.05元,4元3.张明、李成两位同学初二学年前十次数学自我检测成绩(成绩均为整数,且个位数为0)分别如下图所示:利用图中提供的信息,完成下表.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反馈练习,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从统计图表中估计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情况及分析数据的能力,以便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矫正.课堂小结1.本节课用了几个统计图来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2.如何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中求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设计意图: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与知识回顾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实际含义;学会从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估计相关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从而增强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课堂8分钟.1.教材第147,148页习题6.4第1,3,4,5题.2.七彩作业.教学反思。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6.1 平均数 (1)第1课时平均数 (1)第2课时加权平均数的应用 (5)6.2 中位数与众数 (9)6.3 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 (12)6.4 数据的离散程度 (15)第1课时极差、方差和标准差 (15)第2课时方差的应用 (18)第六章归纳总结 (21)6.1 平均数第1课时平均数【知识与技能】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计算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情感态度】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教学重点】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教学难点】利用加权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篮球比赛中,队员的身高、年龄都是影响球队实力的因素,如何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怎样理解“甲队队员的身高比乙队的更高”?怎样理解“甲队队员比乙队更年轻”?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2011-2012赛季冠、亚军球队队员身高、年龄如下表:上述两支篮球队中,哪支球队队员的身高更高?哪支球队的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学说明】一连串跟球赛有关的问题的提出,学生比较熟悉又容易接受,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引入新课的目的.想一想:小明是这样计算北京金隅队队员的平均年龄的;平均年龄=(19×1+22×4+23×2+26×2+27×1+28×2+29×2+35×1)÷(1+4+2+2+1+2+2+1)=25.4(岁)你能说说小明这样做的道理吗?【教学说明】一连串跟球赛有关的问题的提出,学生比较熟悉又容易接受,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达到引入新课的目的..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例其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 、B 、C 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3)(1)、(2)问的结果一样吗?说明了什么?【教学说明】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会数据中权的作用,理解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归纳结论】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例如在例题中4,3,1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成绩的权.则724503881431⨯+⨯+⨯++为A 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八年级某个班40名学生中,22名男生的平均身高为1.65米,18名女生的平均身高为1.57米,则这个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是 .2.某超市购进了一批不同价格的运动鞋,根据近几年统计的平均数据,运动鞋单价为40元,35元,30元,25元的销售百分率分别为60%,75%,82%,98%.要使之前超市销售运动鞋收入最大,之前超市应多购单价为的运动鞋.( )A.40元B.35元C.30元D.25元3.某校对初中毕业生根据综合素质、考试成绩、体育测试这三项得分按4∶4∶2的比例评定毕业成绩,达到80分以上(含80分)为优秀毕业生,小明、小亮的成绩(单位:分)如下表:(1)小明、小亮谁能达到“优秀毕业生”水平?谁的毕业成绩更好些?(2)升入高中后,请你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给每人提一条建议.【教学说明】通过生活中的数据,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利用数学指导我们学习和生活,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答案】1.1.614m;2.B;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回顾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本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与同学们交流.【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再次巩固加权平均数的计算,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应用公式计算加权平均数的理解.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相应练习.学生初学加权平均数,理解还不够准确,应再引导学生自行举例说明对加权平均数及其计算公式的理解,加深对“权重”意义的理解.第2课时加权平均数的应用【知识与技能】会求加权平均数,体会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1.理解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2.通过解决与平均数有关的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情感态度】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教学难点】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并能用其解决实际问题.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森林中心举行了一场“森林卫士”的选拔活动,选拔分100米赛跑、举圆木、跨越障碍、紧急情况处理能力四项(每项满分10分).熊大、熊二与光头强都参加了选拔活动,它们的成绩如下:活动1:请你根据四项的平均成绩进行排名,并确定冠军是谁.活动2:如果将这四项得分按3∶3∶2∶2的比例确定它们的成绩,那么谁是冠军?活动3:光头强不甘心落后,一直丰想当“森林卫士”,眼珠一转,想到一个办法,他悄悄地将得分比例改成了4∶1∶3∶2,于是他拿到了这个冠军.你知道这是什么吗?【教学说明】说明:用现在热播的动画片《熊出没》中的光头强可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极大兴趣,快速进入学习情境,让学生回顾了上节课中学习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同时学生可以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在学生操作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为进一步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某学校进行广播比赛,比赛打分包括以下几项:服装统一,进退场有序、动作规范、动作整齐(每项满分10分).其中三个班级的成绩分别如下:(1)若将服装统一、进退场有序、动作规范、动作整齐这四项得分依次按10%,20%,30%,40%的比例计算各班的广播操比赛成绩,那么哪个班的成绩最高?(2)你认为上述四项中,哪一项更为重要?请你按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个评分方案.根据你的评分方案,哪一个班的广播操比赛成绩最高?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学说明】使学生理解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平均”现象并非算术平均.由于多数情况下,各项的重要性不一定相同(即权数不同),所以应将其视为加权平均,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特别是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认识到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平均”现象是“加权平均”.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在一次“爱心互助”捐款活动中,某班第一小组8名同学捐款的金额(单位:元)如下表所示:这8名同学捐款的平均金额为()A.3.5元B.6元C.6.5元D.7元2.某招聘考试分笔试和面试两种,其中笔试按60%、面试按40%计算加权平均数,作为总成绩,孔明的笔试成绩是90分,面试成绩是85分,那么孔明的总成绩是分.3.某公司欲聘请一名员工,三位应聘者甲、乙、丙原始评分如下表:(1)若按仪表、工作经验、电脑操作、社交能力、工作效率五项评分别占10%,15%,20%,25%,30%,综合得分,谁的最高?(2)你认为上述五项中,哪一项更为重要?请你按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个评分方案.根据你的评分方案,谁的得分最高?【教学说明】学生在练习中可能出现对加权平均数的公式运用不当,对数据的权理解错误等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其错误并及时纠正,强化对概念的理解和知识的掌握.【答案】1.C;2.88;3.解:(1)甲的得分是:410515*********1015202530%%%%%%%%%%⨯+⨯+⨯+⨯+⨯++++=3.8(分).乙的得分是:410315*********1015202530%%%%%%%%%%⨯+⨯+⨯+⨯+⨯++++=3.65(分).丙的得分是:310315*********1015202530%%%%%%%%%%⨯+⨯+⨯+⨯+⨯++++=4.05(分).∴丙的最高.(2)每个人的观点不一样,灵活处理.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回顾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公式.2.本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与同学们交流.【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加深对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掌握与理解,通过学生归纳和教师释疑,让学生优化概念,消化知识.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回顾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公式.2.本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与同学们交流.【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加深对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掌握与理解,通过学生归纳和教师释疑,让学生优化概念,消化知识.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相应练习.在加权平均数的计算过程中,有部分同学对权的理解还不是很清楚,对分母上的数据表示的意义并不明白,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不断排除障碍.由于数据较多,可以用计算器使计算方便快捷.6.2 中位数与众数【知识与技能】1.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2.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描述数据时的差异,并能灵活应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中位数、众数的概念的过程,学会根据数据做出判断的初步思想,合理论证.领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三个特征数的联系与区别.【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字信息处理的意识,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体会发展的内涵与价值.【教学重点】认识中位数、众数这两种数据代表.【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某公司员工的月工资如下:问题:这个公司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多少?这个公司员工收入到底怎样?你如何看待?【教学说明】为学生提供一个活生生的生活情境和值得深思的问题,激起学生认知的矛盾.因为疑问是构建数学的起点,对学生的心理智力产生刺激,让他们从问题中发现,有利于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中位数与众数概念.观察:(1)这个公司员工的工资是按从高到低排列的,哪一位员工工资处在“正中间”?(2)9个员工当中,哪一种月工资出现的次数最多?【教学说明】这两个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在心目中对于中位数和众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下面正确理解它们的概念打下了基础.【归纳结论】一般地,几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讨论:(1)在上面的问题中,你认为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中哪个数据描述该公司员工收入的集中趋势更合适?(2)为什么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数比中位数高得多?【教学说明】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求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是为了比较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从而有助于了解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现了它们各自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导意义,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做一做:(1)2011~2012寒季北京金隅队队员身高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多少?(2)你课前调查的20位男同学所穿运动鞋尺码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多少?你认为学校商店应多进哪种尺码的运动鞋?【教学说明】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设置,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根据不同情况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运用这三个数据代表处理问题.(3)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它们各自有哪些特征呢?【教学说明】学生讨论得出结果,进一步加深了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认清了它们各自存在的优劣以及如何利用这三种数据解决实际问题.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为筹备班里的新年晚会,班长以全班同学爱吃哪几种水果作民意调查,以决定买什么水果,那么他应该以调查数据的决定.2.若数据2,x,4,8的平均数是4,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是()A.3和2B.2和3C.2和2D.2和43.某乡镇企业生产部有技术工人15人,生产部为了合理制定产品的每月生产定额,统计了15人某月的加工零件个数,如下表:(1)写出这15人该月加工零件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2)假如生产部负责人把每位工人的月加工零件数定为260件,你认为这个合理吗?为什么?【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加深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概念的理解和检验他们掌握的程度,对于需要帮助的学生及时点拨.【答案】1.众数;2.A ; 3.(1)平均数=540450300224062103120215++⨯+⨯+⨯+⨯=260,中位数为240,众数为240(2)合理,因为所定的件数等于平均数值.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回顾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和各自特征.2.你是如何利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三个特征数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3.这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疑问?与同学们交流.【教学说明】通过回顾知识点加深印象.让学生总结几个概念的不同侧重点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布置作业:习题6.3中的第1、2、4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相应练习.学生对于两个概念的把握上还比较清晰,但在具体的实际问题中采用哪一种数据来分析不是很明确,对于一些问题中理由的说明还不是很充分,以后的教学中要正解引导.6.3 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数据的代表,了解它们在描述数据时的差异.2.利用统计图灵活应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常见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的过程,感受其实际应用,掌握判断方法.【情感态度】培养数据信息素养,体会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的实际应用价值.【教学重点】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差异.【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材第145页“议一议”上方的内容.【教学说明】在同一个问题中求出众数,从而估计平均数,这是为了体现这两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之间的相互联系.体现了众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导意义,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从统计图中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思考并讨论:问题1:教材第145页“议一议”.【教学说明】利用统计图让学生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求出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主要是为了比较这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从而有助于了解三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问题2:教材第145~146页“做一做”和“想一想”.【教学说明】在扇形统计图中很容易看出众数,从统计图中获取的信息求加权平均数,巩固了以前学过的知识,加深了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采用问题2中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46页例题.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物理教师布置了10道选择题作为课堂练习,如图是全班解题情况统计,平均每个学生做对了道题;做对题数的中位数为;众数为 .2.某班50名同学为玉树灾区捐款,捐款情况如图,这些同学捐款的中位数是()A.2元B.5元C.10元D.20元3.多多班长统计去年1~8月“书香校园”活动中全班同学的课外阅读数量(单位:本),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折线统计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各月阅读量最多相差47本B.众数是42C.中位数是58D.每月阅读数量超过40的有4个月4.某中学为了了解八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随机调查了该年级的25名学生,得到了他们上周双休日课外阅读时间(记为t,单位:小时)的一组样本数据,其扇形统计图如图,其中y表示与t对应的学生数占被调查人数的百分比.(1)求与t=4相对应的y值;(2)试确定这组样本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3)请估计该校八年级学生上周双休日的平均课外阅读时间.【教学说明】让学生独立完成,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运用情况,教师对解题过程中突出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和必要的点拨.【答案】1.8.78,9,8和10;2.B;3.C;4.解:(1)y=28%;(2)中位数是3小时,众数是4小时;(3)3.36小时.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回顾如何从统计图中分析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密切关系?你还有哪些收获?与大家共同交流.【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对知识不断搜集整理形成体系.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出了很好的方法和技巧.1.布置作业:习题6.4中的第1、2、3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相应练习.在实际问题中利用统计图获取信息,并求出或估计相关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问题,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通过相互合作交流,让所有学生都有所收获,共同发展.6.4 数据的离散程度第1课时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数据,知道描述数据的不同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极差和方差的计算方法,体会对数据的不同描述方法,并利用极差与方差求知量,激发学生们对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数据的集中趋势和波动大小的理解.【教学重点】理解极差和方差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极差与方差的意义.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材第149页问题【教学说明】应用实例并提问启发思考,导入极差的概念,自然而又有探索性.【归纳结论】实际生活中,除了关心数据的集中趋势外,人们往往还关注数据的离散程度,即它们相对于集中趋势的偏离情况.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称为极差),就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方差的计算和应用.问题1:教材第150页“做一做”【教学说明】通过问题的分析以及阅读指导的再认识,让学生认识到方差是衡量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的常用方法.【归纳结论】数学上,数据的离散程度还可以用方差或标准差刻画.方差(variance )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即2222121()()()n s x x x x x x .n=-+-+⋯+-其中,x 是x 1,x 2,…,x n 的平均数,s 2是方差.而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就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一般而言,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数学课上,小明拿出了连续五天最低气温的统计表.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极差分别是 .2. 一个样本为1,3,2,2,a,b,c 已知这个样本的众数为3,平均数为2,那么这个样本的方差为 .3. 五个数1,3,a ,5,8的平均数是4,则a= ,这五个数的方差是 .4.某校要从小王和小李两名同学中挑选一人参加全国数学竞赛,在最近的五次选拔测试中,他俩的成绩分别如下表:根据上表解答下列问题:(1)完成下表:(2)在这五次测试中,成绩比较稳定的同学是谁?若将80分以上(含 80分)的成绩视为优秀,则小王、小李在这五次测试中的优秀率各是多少?(3)历届比赛表明,成绩达到80分以上(含 80分)就很可能获奖,成绩达到90分以上(含 90分)就很可能获得一等奖,那么你认为应选谁参加比赛比较合适?说明你的理由.【教学说明】通过极差与方差的计算,加深对极差与方差的理解,熟练掌握对数据的描述方法.【答案】1. 24,4; 2. 8/7; 3. 3, 5.64.解:(1)从左到右依次是20,80,80,80,40;(2)成绩比较稳定的同学是小李,小王的优秀率是40%,小李的优秀率是80%.(3)若为了获奖,选取小李,因为小李的优秀率高,有4次得80分以上(含80分),成绩比较稳定,获奖机会大.若想得一等奖,选小王,因为小王的成绩获得一等奖的概率较高,有2次90分以上(含90分),因此更有可能获得一等奖.(注:答案不唯一,可任选其中一人,只要分析合理即可,若选两人都去参加,不合题意)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师生共同回顾极差,方差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等知识点.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问?与同学们交流.【教学说明】通过回顾与思考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让学生体会进步与成功的喜悦,有信心更好的学下去.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相应练习.本节主要是学习极差、方差的概念并能进行计算,理解极差、方差在描述数据时的意义.第2课时方差的应用【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例,知道描述一组数据的分布时,除关心它的集中趋势外,还需分析数据的波动大小.2.了解数据离散程度的意义.【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方差的应用过程,体会数据波动中方差的求法,积累统计经验,培养学生用统计的知识描述.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统计意识,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认识数据处理的实际意义.【教学重点】理解极差和方差的概念,掌握其求法.【教学难点】应用方差对数据波动情况的比较、判断.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材第150页例题【教学说明】应用实例掌握方差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方差的计算和应用.问题1:教材第150页“做一做”【教学说明】让学生学会用计算器求方差,加深对公式的理解,体会现实生活中常常用方差考虑数据波动大小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问题2:教材第152页下方的问题.【教学说明】利用图象证明数据的离散程度,再通过计算加以验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方差是衡量一组数据稳定性的重要标志.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议一议”和“做一做”.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甲、乙两个样本,甲的样本方差是2.15,乙的样本方差是2.21,那么样本甲和样本乙的波动大小是( )A.甲、乙的波动大小一样B.甲的波动比乙的波动大C.乙的波动比甲的波动大D.无法比较2.10名同学分成甲、乙两队进行篮球比赛,他们的身高(单位:cm )如下表所示:设两队队员身高的平均数依次为x 甲,x 乙,身高的方差依次为s 2甲,s 2乙,则下列关系中完全正确的是( )A.乙甲=x x ,s 2甲>s 2乙B.乙甲=x x ,s 2甲<s 2乙 C 乙甲>.x x ,s 2甲<s 2乙 D.乙甲<x x ,s 2甲<s 2乙3.新星公司到某大学招聘公司职员,对应聘者的专业知识、英语水平、参加社会实践与社团活动等三项进行测试,三项的得分满分都为100分,三项的分数分别按5∶3∶2的比例记入每人的最后总分,有4位应聘者的得分如下表所示.(1)写出4位应聘者的总得分;(2)就表上专业知识、英语水平、参加社会实践与社团活动等三项的得分,分别求出三项中4人所得分数的方差;(3)由(1)和(2),你对应聘者有何建议?【教学说明】学生独立完成,加深对概念和计算公式的理解,同时对方差的实际应用也是个考查,教师根据情况适时指导和点拨.【答案】1.C 2. B;3.解:(1)应聘者A总分为86分;应聘者B总分为82分;应聘者C总分为81分;应聘者D总分为82分.(2)4位应聘者的专业知识测试的平均分数1x=85,方差为:s21=14[(85-85)2+(85-85)2+(80-85)2+(90-85)2]=12.5;4位应聘者的英语水平测试的平均分数2x=87.5,方差为s22=14×2.52×4=6.25;4位应聘者参加社会实践与社团活动等的平均分数为3x=70,方差为s23=14[(90-70)2+(70-70)2+(70-70)2+(50-70)2]=200.(3)应聘者的专业知识、英语水平的差距不大,但参加社会实践与社团活动等方面的差距较大,影响学生的最后成绩,将影响学生就业.学生不仅要注重自己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更应注重社会实践与社团活动的参与,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师生共同回顾极差,方差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等知识点.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问?与同学们交。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6.3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前面的数学学习中,已掌握了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统计图的画法,并能从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二、教学任务分析依据新课标制定教学重点: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实际含义;能从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求出或估计相关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依据新课标制定教学难点: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巩固对各种图表信息的识别和评判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
1. 教学目标: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的实际含义;能从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求出或估计相关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2. 知识目标:初步经历数据的获取,并求出或估计相关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3. 能力目标: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相互间合作交流,让所有学生都有所获,共同发展。
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活动探究;第三环节:运用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内容:为了检查面包的质量是否达标,随机抽取了同种规格的面包10个,这10个面包的质量如下图所示。
(1)这10个面包质量的众数、中位数分别是多少?(2)估计这10个面包的平均质量,再具体算一算,看看你的估计水平如何。
目的:通过学生读取随机抽取了同种规格面包的统计图的信息,复习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初步体会估计相关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过程,从而引入新课。
注意事项:引例的解答要让学生自主参与,带着积极的状态进入新课的学习。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内容1:试一试:某次射击比赛,甲队员的成绩如下:(1)根据统计图,确定10次射击成绩的众数、中位数,说说你的做法,与同伴交流。
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
一、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实际含义,巩固对各种图表信息的识别和评判能力。
1、知识与技能:(1)学会从统计图中分析和收集数据(读图)。
(2)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计算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算图);
2、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数据的获取,并估计或求出相关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
教师:组织、参与、指导学生学习;
3、情感与态度: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发挥小组作用,增强集体荣誉感,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七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已初步认识了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并能简单地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
通过本章前面的学习,能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前面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已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数学方法,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积累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能从散点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求出或估计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人数;
2、教学难点:能正确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知识回顾;第二环节:活动探究;第三环节:砸蛋闯关;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知识回顾
教学目的: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知识回顾,为新课的教学做准备。
问题1:
1、求下列这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5,4,6,9,6
众数:中位数: 平均数:.
2、八(3)班某组10个同学期中测试数学成绩如下表:
众数:中位数: 平均数:.
问题2:在前面我们学过哪些统计图?并让学生欣赏统计图。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
教学目的: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的过程,分别从折线图、条形图、扇形图中获取信息,并估计或计算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方法,并与同伴交流获得经验。
通过图片、视频的方式引入三个探究活动,使活动案例变得生动有趣,既完成了知识目标的学习,又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活动1:为了检查面包的质量是否达标,随机抽取了同种规格的面包10个,这10个面包的质量如右图所示。
(1)这10个面包质量的众数:、中位数:.
(2)估计这10个面包的平均质量,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再具体算一算,看看你的估计水平如何。
【小组交流】:在散点统计图中,怎样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
活动2:甲、乙、丙三支排球队各有12名队员,三队队员的年龄情况如下图所示: (1)
观察三幅图,你能从图中分别看出三支球队队员年龄的众数吗?中位数呢?
(2)
利用数据的集中趋势你能大致估计出三支球队的平均年龄哪个大、哪个小吗?你是怎么估计的?与同伴
成绩(分) 80 90 100 人数(名)
5
3
2
交流。
(3)计算三支球队的平均年龄,看看你上面的估计是否准确?
【小组交流】:在条形统计图中,怎样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
活动3:小明随机调查了班里20位同学本学期计划购买课外书的花费情况,并将结果绘制成了下面的统计图:
(1)在这20位同学中,本学期计划购买课外书的花费的众数是,中位数是.
(2)计算这20位同学计划购买课外书的平均花费是多少?你是怎么计算的?与同伴交流。
【小组交流】:在条形统计图中,怎样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
第三环节:砸蛋闯关
教学目的:设计砸蛋闯关游戏符合学生的年龄个性特征,能更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通过练习,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读图和算图的能力,以便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矫正。
游戏规则:每颗蛋对应一道数学题,由学生砸蛋后指定一个小组完成解题并回答。
1、为了节能减排,我校在提倡节约用电方面做了调查。
随机抽查了我校20个班级在10月中旬的用电量,根据调查结果绘制成如上统计图:
(1)这20个班10月中旬用电量的众数是,中位数是.
(2)这20个班10月中旬用电量的平均数是多少?
(3)结合统计图告诉同学们应该怎样节约用电?
2、某地连续统计了10天日最高气温,并绘制成如图6-4所示的扇形统计图:
(1)这10天中,日最高气温的众数是.
(2)计算这10天日最高气温的平均值。
3、我校将在本月下旬举行体操运动比赛。
现八年级准备采购一批运动鞋,为此调查了20名同学的穿鞋尺码。
根据课前调查结果填写下表:
(1)根据课前调查数据填写表格,并绘制条形统计图。
(2)鞋子尺码的众数是多少?由此你会给购买鞋子的人什么样的建议。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教学目的: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总结,用一个连线题进行归纳,加深学生的映象。
1、会利用统计图中的数据计算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
2、会利用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
(连一连)
散点统计图数据往面积大的扇形集中
条形统计图数据往点多的线集中
扇形统计图数据往最高的条形柱集中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P147:习题6.4:必做题:1、3;选做题:4.
本节课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