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人屈原大体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7.45 KB
- 文档页数:8
屈原教案
【教案】《屈原》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人物形象及其主要事迹;
2.通过学习《屈原》这部作品,了解楚国历史及文化;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事迹;
2.理解《屈原》这部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
1.领悟《屈原》这部作品中的典故和象征意义;
2.分析《屈原》这部作品的情节和艺术特点。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屈原投江的画作,让学生对屈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屈原的印象。
2.学习屈原的生平和事迹:
教师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事迹,让学生对他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彼此了解的信息。
3.分析《屈原》这部作品: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屈原》中的情节进
行分析,并通过小组讨论展示出来。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情节的主题和象征意义,并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4.感悟《屈原》这部作品:
学生自由发挥,写下自己对《屈原》这部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可提供一些问题进行引导,如:你对屈原的投江有何看法?他的离去会对楚国文化有什么影响?等等。
5.总结: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回顾学习的内容,强调《屈原》这部作品的重要性和艺术价值。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屈原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屈原》这部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然而,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的运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屈原》的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了解屈原的生平背景和作品创作背景。
2. 掌握《屈原》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分析屈原的思想观念和文学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屈原》的内容和主题。
2.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德。
2. 学习屈原坚定的信仰和独立的人格。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屈原》的作者屈原,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历史地位。
2.2 人物形象分析《屈原》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屈原、宋玉、怀王等,理解其性格特点和作用。
2.3 情节梳理梳理《屈原》的基本情节,如屈原的忠诚、被贬、流浪、复国等,理解其发展脉络。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1. 掌握《屈原》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屈原的思想观念和文学特点。
3.2 教学难点1. 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德。
2. 欣赏古典文学作品的韵味和美感。
第四章:教学方法4.1 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
4.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屈原的思想观念和作品的艺术特点。
4.3 鉴赏法: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的韵味和美感。
第五章:教学步骤5.1 导入新课1. 介绍屈原的生平背景和作品创作背景。
2. 引发学生对《屈原》的兴趣和好奇心。
5.2 讲解课文1. 讲解课文内容,梳理情节发展。
2. 分析人物形象,讲解屈原的思想观念。
5.3 讨论与鉴赏1. 组织学生讨论屈原的思想观念和作品的艺术特点。
2. 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的韵味和美感。
2. 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阅读和欣赏。
第六章:课时安排6.1 第一课时1. 介绍屈原的生平背景和作品创作背景。
2. 讲解课文内容,梳理情节发展。
6.2 第二课时1. 分析人物形象,讲解屈原的思想观念。
2. 组织学生讨论屈原的思想观念和作品的艺术特点。
爱国诗人屈原教学设计爱国诗人屈原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爱国诗人屈原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国诗人屈原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态度:通过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成果,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我国古代思想家不畏艰辛、追求真理的故事,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品质和刻苦钻研、勇于创造的精神。
能力:通过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畅谈体会和感想,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知识:知道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了解他熊熊的爱国之志,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及其在国内外享有的声誉。
养成教育训练点:1、培养学生积极发言、认真倾听的良好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屈原不屈的意志,壮怀激烈的'气节和风骨,强烈的爱憎和战斗的革命风格。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2、学生课前预习:课前搜集有关屈原的相关图片以及文字资料;整理屈原的有关爱国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谈话引入课题1、你能说一句你印象较深的孔子的名言吗?2、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有些地方还要举行划龙舟比赛。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二、揭题并板书爱国诗人——屈原三、学习新课(一)指导学生自读课本第55页,并将自己感受较深的地方勾画出来。
(二)全班交流这个环节要让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代表作品。
1、指名交流自学结果。
2、补充交流课前搜集屈原相关资料。
3、教师结合学生交流情况作相应的补充。
(1)他创作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作品,以抒发自己的崇高理想和他对楚国和人民的热爱,表达对腐朽的旧贵族的愤怒。
(2)屈原不仅是一位很有抱负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吸收民间的文学形式,采用方言音韵,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创造了一种新诗歌体裁,即楚辞体,代表作《离骚》。
初中语文屈原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楚辞的创作风格,提高学生对文学史实的认识。
2. 通过分析屈原的词句,感受其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忧国忧民的抱负。
3. 学习屈原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1. 掌握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楚辞的创作风格。
2. 分析屈原词句中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忧国忧民的抱负。
教学难点:1. 理解屈原词句中的深层含义。
2. 引导学生从屈原的事迹中提炼出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
教学准备:1. 教师事先阅读有关屈原的资料,准备相关讲解内容。
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离骚》课文,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
2. 提问:同学们对屈原有什么了解?他的主要成就有哪些?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屈原》课文,注意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2.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屈原的生平事迹,重点介绍他的忧国忧民之心和爱国主义精神。
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如“咆哮”、“诡谲”、“瘦削”等,帮助学生理解屈原的情感和思想。
3. 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等,引导学生体会屈原的文学风格。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屈原的品德和信念。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屈原的读后感。
2. 搜集有关屈原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下节课分享研究成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思维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完整版)《屈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屈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一)郭沫若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对其生平及作品要向同学们作介绍。
(二)老师需向学生介绍清楚本剧写作的历史背景及写作意图,以便把握本文主题。
(三)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对屈原生平及作品特别是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洁的品质,更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和领会。
(四)学习本文,了解本文的精髓,即主要学习屈原的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不随波逐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学习他心系国家至死不悔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爱集体爱国家的主人翁责任感。
(五)能够归纳总结屈原形象。
(六)本文的核心是“雷电颂”部分。
屈原的形象主要就是通过这一部分的内心独白塑造的。
(七)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
【指点迷津】(一)必知点:1.郭沫若简介:郭沫若(1892-1978),我国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
四介乐山人。
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
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女神》。
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
解放后,发表了蔡文姬等戏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2.屈原简介: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时楚国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
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
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初中九年级语文《屈原》备课教案《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初中(九班级语文)《屈原》备课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初中九班级语文《屈原》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郭沫若及其创作情况。
2.认识鲜明的人物形象,把握屈原的性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屈原深沉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剧中的戏剧冲突所反映的社会矛盾,认识屈原鲜明的人物形象。
难点赏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分角色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力求从读、演、评三个方面培育戏剧欣赏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课前准备老师:组织学生观看历史剧《屈原》,注意与课文有关的情节内容。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历史剧的相关知识。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简介郭沫若(1892-1978),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
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
三、文本链接1.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楚国人。
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心仍系国。
楚国被攻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2.《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高潮。
《屈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以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诵读屈原的代表作品,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
3、分析屈原作品中的意象、语言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引导学生体会屈原的爱国精神和高尚人格,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屈原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2)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和人格魅力。
2、教学难点(1)解读屈原作品中较为晦涩的词句和复杂的意象。
(2)引导学生将屈原的精神与当代社会相联系,思考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屈原作品的韵律和节奏,感受其情感。
2、讲授法:讲解屈原的生平、作品背景和文学特点,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屈原作品中的主题和意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比较分析法:将屈原的作品与其他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突出其独特之处。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视频,引出端午节的由来与屈原的关系,从而导入新课。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1、介绍屈原的生平,包括他的出生、政治生涯、流放经历等。
2、讲解屈原的主要作品,如《离骚》《九歌》《天问》等,简单介绍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三)作品诵读1、教师范读屈原的代表作《离骚》片段,让学生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纠正读音和停顿。
3、挑选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四)作品赏析1、分析《离骚》中的意象,如香草美人,探讨其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2、解读《离骚》中的诗句,理解屈原的情感表达和思想追求。
3、比较《离骚》与《九歌》在语言风格、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五)探究屈原的精神1、组织学生讨论屈原的爱国精神在作品中的体现。
2、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高尚人格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六)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屈原的生平、作品、艺术特色和精神内涵。
(七)布置作业1、让学生背诵《离骚》中的一段经典诗句。
《屈原》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屈原的生平与文学成就。
2. 学习分析《屈原》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屈原》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通过讲述屈原的生平故事或展示一些关于屈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屈原》这篇文章。
(二)阅读和理解(15 分钟)
1. 学生自行阅读《屈原》,然后回答一些关于文章内容的基本问题。
2.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的细节和描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屈原的人物形象。
(三)人物分析(15 分钟)
1. 让学生分组讨论屈原的人物形象,如:性格特点、精神品质等。
2.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然后进行全班讨论。
(四)主题探讨(10 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主题,如:爱国主义、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等。
2.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些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五)总结(5 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屈原的人物形象和主题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
写一篇短文,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或探讨《屈原》的主题。
《屈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屈原》教案教学设计一、主题/标题《屈原》教案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理解屈原的诗歌创作和精神内涵;2、掌握《离骚》的主要内容和思想;3、通过比较阅读,理解《九歌》的艺术特色;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屈原的诗歌创作和精神内涵,掌握《离骚》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难点:通过比较阅读,理解《九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屈原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其诗歌创作的精神内涵。
2、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离骚》,引导学生感受其语言艺术特色和思想感情。
3、比较法:通过比较《离骚》和《九歌》,引导学生理解两篇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感情。
4、互动讨论法:通过课堂互动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五、教学流程1、导入(5分钟)介绍屈原的生平、时代背景和主要作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讲解屈原的诗歌创作和精神内涵(15分钟)通过讲解屈原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其诗歌创作的精神内涵,包括对国家、人民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3、诵读《离骚》(15分钟)选取一段《离骚》,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感受其语言艺术特色和思想感情。
4、比较《离骚》和《九歌》(15分钟)通过比较《离骚》和《九歌》,引导学生理解两篇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5、课堂互动讨论(20分钟)就屈原的诗歌创作和精神内涵、两篇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感情等方面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6、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作业,包括背诵《离骚》、写一篇关于屈原诗歌创作的短文等。
六、教学反思1、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准确传达了屈原的诗歌创作和精神内涵,是否有效帮助学生掌握《离骚》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是否通过比较阅读帮助学生理解了《九歌》的艺术特色。
关于屈原教案四篇屈原教案篇1【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屈原的生平与遭遇读懂文意,并且能与准确理解作者在描述屈原遭遇与内心情感中寄托的复杂感情能辩证地评价屈原忠贞报国的志向与坚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坚持理想追求与现实的差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联系与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及珍爱生命不懈追求的精神【教学方法】诵读、启发、品析、评论、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结合《离骚》的复习,了解屈原的生平与高尚的节操,进而了解司马迁写此传的目的。
屈原传是人物评传,司马迁写屈原是抒愤:—个忠心耿耿的大贤,被谗而终不得用,以至于身殉理想。
诗人的悲剧。
是一个民族的悲剧…联齐抗秦的主张,变法自强的主张,力保楚国无虞,进而可以统一天下,但这个主张损害了楚国群小的利益,再加上楚王昏庸,所以才有这样的悲剧。
司马迁作此传,意在表明,小人谗言私欲,待遇昏庸之主,致使志士穷困,国家丧亡;提出尊贤重道,明察贤佞是国家之福,表旌屈原矢志不渝,至死不悔地坚持自己的操守、价值观。
屈原以他的价值观,超越了世俗功利价值尺度,获得了永恒的意义。
故曰:“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存在的意义也是自我的人生意义,是在与世俗的、强权的、谗佞的对抗中呈现的。
屈原的自一杀是以生命的结束来拒绝非楚国文化的行为,同时也是使楚国臣君处在了非常尴尬的境地。
这是一种悲剧精神。
二、自主研究,梳理文言字词知识〖多媒体辅助〗【通假字】离通罹遭受;反通返返回;见通现显现;指通旨主旨;濯通浊浊水;绌通黜罢黜;质通贽见面礼;内通纳接纳;被同披披散;【古今异义】明于信而见疑其文约,其辞微故死而不容泥而不滓者齐与楚从楚诚能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兴师伐秦而齐竟怒不救楚与王图议国事王甚任之屈平属草稿未定争一宠一而心害其能平伐其功屈平疾王听之不聪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以一仪而当汉中地秦伏兵断其后冀幸君之一悟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上官大夫短屈原新沐者必振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同形异义】治乱悉发国中兵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又因厚币用事者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形容枯槁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三、朗读全文,感悟作者的情感与屈原的精神〖学生朗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四、练习与实践1、巩固梳理字词知识2、诵读全文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课时学习的字词二、学生找出疑难语句,师生共同研讨解决三、重点语句翻译训练【多媒体辅助】〖口述与书面练习结合〗其称文极小而其指极大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委质事秦。
8、爱国诗人屈原第课时总序第个教学目标:1.认识课后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关键词句。
3.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感受爱国诗人屈原的伟大精神,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感悟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教学用具:PPT出示屈原的有关资料、图片、录像片。
学生课前查有关屈原的资料教学方法:以“为什么说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为主要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加强朗读指导,深人体会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一、播放录像,激趣导入一、导入1.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这些习俗是怎么来的呢?(播放端午节人们吃粽子,赛龙舟的一段录像。
)2.那同学们看了视频知道了端午节主要是为了纪念屈原,那么你们知道人们这样崇敬、怀念屈原的原因吗?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近屈原,领略这位伟大人物的风采。
(板书课题)3出示课题。
4让同学们出示自己收集的有关屈原的资料。
(学生读)5 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进一步了解一下这个伟大的人物吧!要求;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读连贯。
2.利用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
3.思考:为什么说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三、交流自学体会,进行感情朗读1.小组交流。
可先交流自己的感受,再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老师提示:1读课题说说从课题看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屈原的。
2.从哪些地方表现了屈原的爱国 在书上圈圈画画 并标上序号。
3.课文哪一小节重点写了屈原是一个诗人 )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有:(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2)为什么司马迁说屈原的精神“与日月争光可也”?(3)为什么说屈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根据疑问,再读书,尝试自己解决,然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指导。
(1)该句的意思是说追求理想和真理的道路是那样漫长、深远,我将克服一切艰险而努力追求、探索,表现了屈原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决心。
(2)屈原热爱祖国,提出了许多进步的政治主张,但是遭到了楚怀王的疏远和放逐。
他虽流亡荒野,却始终不曾放弃自己的理想,不曾放弃对真理的追求。
他写下了大量诗篇,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表达自己的高洁的理想,所以说屈原的精神“与日月争光可也”!(3)屈原知识渊博,具有卓越的政治才干,先后担任过三闾大夫、左徒等显要的官职,提出了许多进步的政治主张。
他被放逐二十多年,一直关心楚国的命运,为祖国的命运奔走呼号,所以说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说屈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的是因为屈原运用了楚国民歌的表现手法,创造出“楚辞”这种诗歌的新体裁。
2.把最令自己感动的段落读给同学听。
四、抓住重点,深入体会1.幻灯出示屈原和渔夫对话的有关段落,学生齐声朗读。
2.分角色朗读。
(教师可读旁白部分,女生可读渔夫的话,男生可读屈原的话。
) 3.说一说你从“心急如焚”“满头白发”“奔走呼号”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屈原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十分关心祖国的命运。
)4.学生齐读屈原的话,讨论交流,你体会到了什么。
屈原的话语表现了屈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的品格。
五、学生再读课文,用简洁的话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六、教师总结屈原满怀着无限的悲痛葬身于汩罗江中。
他虽然去世了,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让我们永远记住屈原这个光辉的名字吧!七、课堂小结由学生谈学习本课的收获。
:7、李时珍与《本草纲目》第课时总序第个教案课型:编写时间:2012 年2 月23 日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的十个生字,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重点:感悟课文内容,学习归并自然段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李时珍的思想品质。
教学用具:课件、课文朗读录音。
教学方法:以“这篇课文哪些内容最能体现李时珍的精神品质”为主要问题引导学生深人探究,加强朗读指导,深人体会李时珍勇于实践、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治疗疾病的许多药方早在五百年以前就被记载在《本草纲目》这本巨著上。
这本巨著是谁写的?他用了多长时间写成的?他是怎样一个人?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吧!二、初读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生词。
(读课文时可以圈画生字、新词。
) 2.利用工具书解决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3.再次读课文,把语句读通顺,并想想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三、小组活动课件出示交流内容。
1.两人一组轮流读课文,互相认读生字新词。
(提醒学生互读时把语句读通顺。
) 2.课文主要介绍了有关李时珍的哪些事情?想想着重写了哪一件事?本文写了有关李时珍的四件事:①捉白花蛇,数蛇身上的花纹。
②仔细研究皇家禁物榔梅。
③不辞劳苦地搜集各种标本。
④冒着生命危险,亲身试药。
文章着重写了李时珍冒着生命危险亲身试药的事。
四、组内质疑1.学生默读课文,在小组内提出你们不懂的问题来。
2.请同学们将小组内的问题归纳一下,共同寻找的相关的段落内容读一读,并进行解疑。
五、课堂小结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教学(反记)反思:学生对李时珍冒着生命危险去尝试曼陀罗-这种崇高的献身精神体会不够。
【语文说课】《题西林壁》名师说课示范+说课稿!2017-11-28 21:03 面试/教师每天更新中小学语数外音体美及幼儿园试讲、说课面试示范和教案,示范音频由17学堂各科任老师录制,欢迎大家关注支持!《题西林壁》名师示范说课音频17考教师在喜马拉雅FM正式上线“教师面试夜听”专辑每日21点准时更新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师生双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记录(一)导入: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那读书有那些所得呢?今天我们将通过《观书有感》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观书有感》教师印发《观书有感》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观书有感》是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全诗在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了出来,很有特色。
如:用:“半亩方塘”比喻书本,用池塘的“水”比喻书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用“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比喻读书的感受。
三、四句诗人在写法上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给我们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为源头有活水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在一问一答中,诗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书本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
这两句诗看似说明水清的原因,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三)朗读训练1、在你们的学习中相信也有这样的体会?请把你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之中。
自由大声朗读这首诗。
2、指明学生读,大家评议。
3、齐读。
试着背一背。
(四)学生小结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一、激——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
自古以来,文人辈出,宋朝的时候,出了一位伟大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
(板书:朱熹)朱熹的思想很多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一生勤奋读书,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出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宋〕朱熹作为一个人,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同时要不断实践,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二、写——整体感知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
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全诗歌)齐读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昨天,我请同学们按照自学要求自学了这首诗,现在,来看看你们学得怎样?三、品——还原诗情(一)、出示:自学要求: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并说说诗句的意思;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4、记下不懂的问题。
(二)、读中体会诗歌的内涵(1)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出示全诗,指读)(2)说说诗句中不理解的词语。
(教师做上记号)学习古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组词,借助图画)(3)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诗意“鉴”是个生字,遇到生字,不理解,我们要查查字典。
出示字典中的字条:镜子(古代用铜制成)。
照。
仔细看。
你认为应该选哪条意思?为什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字解)师:怎么写?(板书,学生跟着书空)古代镜子是用铜制成的,所以底下是“金”。
铜镜不用时常常用布盖着,用时打开。
这里的“开”理解为打开。
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理解诗句,说诗句意思时,可以用上这些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师: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可见池塘里的水怎样?(用比喻突出水的清澈透明。
)水的清澈透明,还表现在哪里?“徘徊”是什么意思?借助图画,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齐读一、二两句诗。
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板书:景),老师非常喜欢喜欢这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这两句诗。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描绘)美读:一边想像画面,一边美美地朗读这两句诗。
师:多美的景色呀!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动,也就是——活水)(4)那后面两句诗你能理解吗?我们先来读一读。
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渠”是什么意思?(它,指方塘。
古诗中的人称代词与现代文不一样,还记得《示儿》中的“家祭无忘告乃翁”,乃,你。
)哪得,怎么会。
如许,这样。
清如许,这样的清澈。
为,是因为。
(三)、学生写话:大致写写对这首诗的理解(四)、背诵这首诗。
四、悟——引入哲理理解1、引导学生质疑。
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呢?引出: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也就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池水清澈读书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不断地读书使人__________2、交流,指答。
出示、齐读: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