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82.20 KB
- 文档页数:3
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可以帮助青少年保持身体健康,还可以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一、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正面影响1. 释放压力:青少年面临着学习、家庭、社交等方面的巨大压力,而体育运动可以有效地释放这些压力。
在运动过程中,青少年会释放出大量的身体能量,让他们忘记烦恼,放松心情,从而减轻压力。
2. 塑造自信:通过参与体育运动,青少年可以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提升自己的体能和技能水平。
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可以增强青少年的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对困难和挑战。
3. 培养团队精神:许多体育项目需要团队合作,青少年通过参与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在团队中,他们需要互相协助、相互配合,共同实现团队的目标,这不仅可以增强团队凝聚力,还可以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感和领导能力。
4. 提升情绪管理能力:体育运动可以让青少年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在比赛中面对胜利和失败,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轻言放弃。
这种情绪管理能力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二、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1. 竞争压力过大:在一些竞技性很强的体育项目中,青少年可能会面临来自外界和内心的巨大竞争压力。
如果他们不能很好地处理这种压力,可能会导致焦虑、紧张甚至抑郁等心理问题。
2. 过度训练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追求体育成绩的过程中,一些青少年可能会选择过度训练,忽视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长时间的过度训练可能会导致身体疲劳、免疫力下降,甚至出现运动损伤和心理问题。
3. 自我价值感不足:一些青少年可能会将体育成绩作为衡量自己价值的标准,如果他们不能取得好成绩,可能会对自己产生负面情绪,觉得自己没有价值。
这种自我贬低可能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高中体育锻炼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探析引言:高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体育锻炼作为一种重要的身体活动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高中体育锻炼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机制。
一、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1. 释放压力:高中生面临课业压力、升学压力等多重压力,体育锻炼可以帮助他们释放压力,减轻焦虑和紧张情绪,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2. 提升自信:通过体育锻炼,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体能水平和运动技能,增强自信心,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3. 增进社交:体育锻炼通常需要与他人合作或竞争,这有助于学生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社交能力。
4. 改善情绪: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大脑内多巴胺、内啡肽等神经递质的分泌,使学生感到愉悦和快乐,改善情绪状态。
二、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1. 生理机制: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大脑内多巴胺的释放,提高学生的情绪和幸福感。
此外,锻炼还能增加脑内血液流动,改善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2. 社交机制:体育锻炼通常需要与他人合作或竞争,这有助于学生建立社交网络,增加社交支持,减少孤独感和抑郁情绪。
3. 自我认同机制:通过体育锻炼,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体能水平和运动技能,增强自我认同感,从而减少自卑和焦虑情绪。
4. 心理调节机制: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的代谢和血液循环,调节体内激素水平,改善睡眠质量,从而减轻学生的紧张情绪和疲劳感。
三、如何进行有效的高中体育锻炼1. 多样化锻炼方式: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行锻炼,如篮球、足球、游泳等,增加锻炼的乐趣和动力。
2. 适度强度:体育锻炼应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确定适当的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锻炼导致身体受损和心理疲劳。
3. 坚持持续:体育锻炼应坚持持续进行,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体质,还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4. 合理安排时间: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应合理安排时间,避免影响学习和其他活动,保持身心平衡。
体育锻炼对高中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与锻炼方式研究
首先,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可以增强生理功能和心理素质,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心理状态发展和智力发展。
此外,体育锻炼可以帮助学生摆脱部分压力,改善学习管理能力和情绪,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其次,不同的体育锻炼方式可以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增强学生的健康识别能力,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观念。
最后,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体质和肌肉强度,还可以增强对风险和危险的敏感度,减少疾病和伤害发生的机会。
总之,高中生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改善身心健康状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为更好地发挥高中生体育锻炼的作用,学校可以积极地开展活动,加强对学生的科学锻炼方法的指导,以促进高中生体育综合发展,提高身心健康素质。
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和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对中学生的身体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学生正处在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而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身体,更能够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本文将从中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出发,探讨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建议。
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中学生的焦虑和压力。
中学生正处于高中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等压力之下,很容易产生焦虑和压力。
而体育锻炼能够释放身体内的一些压力激素,有助于中学生缓解焦虑和压力,使他们能够更加轻松地面对学习和生活的种种压力。
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中学生可以通过运动来释放自己的情绪,使他们的心情得到调节,从而对焦虑和压力有所缓解。
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毅力。
体育锻炼需要中学生付出辛苦和耐心,需要他们克服各种困难和困苦,这就需要中学生具备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强大的毅力。
通过长期的体育锻炼,中学生可以培养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毅力,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够顽强地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
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律能力。
体育锻炼需要中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合理饮食、合理休息等,这些都需要中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律能力。
通过体育锻炼,中学生可以培养出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使他们具备更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计划执行能力。
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在体育锻炼中,中学生可以通过不断的努力和训练,逐步提升自己的运动水平,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取得优异的成绩,这些都会给中学生带来成就感和自豪感,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通过体育锻炼,中学生可以建立起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信心,使他们更加阳光、乐观和自信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在体育锻炼中,中学生需要与其他队友积极配合,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各项训练和比赛任务,这就需要中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体育锻炼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不仅可以促进身体健康,还对心理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特别是对中学生而言,体育锻炼更是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并就如何有效进行体育锻炼提出建议。
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增强自信心:通过体育锻炼,中学生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增强体质和体能,从而提高自信心。
在运动中,他们能够克服困难,挑战自己,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从而建立起自信心和自尊心。
2. 提高情绪调节能力:体育锻炼能够释放大量的身体能量,帮助中学生释放紧张和焦虑情绪,增加愉快感,减少抑郁情绪。
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运动能够让中学生学会冷静应对,保持乐观的心态,从而提高情绪调节能力。
3. 塑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团体体育锻炼能够让中学生在与同学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友谊和合作精神。
比赛中的合作、竞争与配合,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使他们学会尊重他人、接纳他人、团结协作。
4. 增强毅力与坚韧:体育锻炼需要中学生付出辛苦和汗水,需要持之以恒和不断坚持,从而培养了中学生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这对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面对的种种困难具有重要的帮助。
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体育锻炼呢?以下是一些建议:1. 多样化的体育锻炼方式: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进行锻炼,比如足球、篮球、乒乓球、游泳等。
也可以选择户外运动,比如慢跑、爬山、骑行等,以增加锻炼的趣味性和多样性。
2. 均衡的锻炼时间:中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锻炼时间,不要过度锻炼或者缺乏锻炼。
一般来说,每天适当的体育锻炼时间应该在30分钟以上。
3. 尊重个体差异:中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安排,不要盲目追求极限和超负荷的锻炼方式,以免伤害身体。
4. 培养长期坚持的习惯:中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应该养成长期坚持的锻炼习惯,不要因为一时的厌倦或者困难而中途放弃。
体育活动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正面影响
体育活动是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支柱,它像一位贴心的朋友,时刻关注着他们的内心世界。
首先,体育活动可以有效减轻学习压力。
想象一下,当高中生们沉浸在运动中时,他们忘记了繁重的功课和考试压力,心情得到了释放。
这种释放不仅有助于缓解焦虑,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心理抗压能力,让他们更从容地面对学业挑战。
其次,体育活动有助于塑造积极的情绪状态。
比如,当他们在比赛中获胜时,体验到的喜悦和自豪感会让他们心情愉悦,增强自信心。
即便面对失败,体育活动也教会他们接受挫折,并从中汲取教训,这种积极的心态对心理健康大有裨益。
此外,体育活动还能促进高中生之间的社交和团队精神。
在运动队中,他们学会了合作、沟通和相互支持,这不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培养了他们的领导能力和团队精神。
这些社交技能和情感连接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不言而喻。
最后,体育活动还可以改善高中生的睡眠质量。
通过身体活动消耗掉过剩的能量,他们晚上更容易入睡,并且能够享受到更深的睡眠,从而保持精力充沛和心情愉悦的状态。
综上所述,体育活动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正面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不仅能够帮助他们减轻压力、塑造积极情绪,还能促进社交互动和改善睡眠质量。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推广体育活动,让更多的高中生能够享受到这些身心双重益处。
高中生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的关系研究体育锻炼在高中生的身心健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高中生的身体素质逐渐下降,身心健康问题也愈发突出。
因此,对于高中生来说,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高中生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
高中生时期是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适当的体育锻炼对促进他们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首先,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高中生的体能素质。
定期参与体育锻炼,如跑步、球类运动等,可以提高他们的耐力、速度和力量,使他们的身体更加健康强壮。
其次,体育锻炼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运动技能。
通过不断锻炼,他们能够掌握各类运动技能,提高协调性和灵活性,提升自身的运动水平。
此外,体育锻炼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体育锻炼可以缓解高中生的压力。
现代高中生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各种压力,而体育锻炼可以让他们暂时远离繁重的学业,放松身心,舒缓压力。
其次,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高中生的情绪状态。
运动可以促进大脑内多巴胺的分泌,提高人的情绪感受,降低焦虑和抑郁情绪。
同时,体育锻炼还可以增强高中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提高他们的身体形象认同感,从而改善整体的心理健康。
此外,体育锻炼对高中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业成绩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大脑血液循环,增加氧气供应,改善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效果。
研究表明,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高中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提高学习效率。
此外,体育锻炼还可以培养高中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这对他们今后的社会交往和职业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高中生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提高高中生的体能素质,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还有助于缓解压力,改善情绪状态,提高认知能力和学业成绩。
因此,高中生应该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锻炼时间,以保持身心健康。
学校和家庭也应该共同关注高中生的体育锻炼问题,提供良好的锻炼环境和条件,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体育教育对高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体育教育在高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体育教育的方式,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身心锻炼,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
本文将对体育教育对高中学生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进行探讨。
首先,体育锻炼有益于学生的身体健康。
高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促进骨骼肌肉的发育与成长,增强身体的素质和耐力。
例如,运动能够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肺活量,增强免疫力。
此外,体育活动还能够降低肥胖的风险,预防慢性病的发生,例如糖尿病、高血压等。
通过体育锻炼,高中学生可以保持健康的体重,塑造良好的体形。
其次,体育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积极的影响。
高中生面临着课业压力、升学压力以及社交压力等各种困扰,而体育活动能够帮助他们释放负面情绪,减轻压力。
体育运动有助于释放内源性荷尔蒙,如内啡肽和多巴胺,从而提高学生的情绪状态和幸福感。
此外,团体性的体育活动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另外,体育教育还能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研究表明,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以及专注力都能够得到提升。
体育锻炼的运动能够刺激大脑神经元的活跃度,促进学生在思维和学习方面的能力发展。
此外,体育运动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不同的体育运动,学生能够培养灵活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然而,尽管体育教育对高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积极,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课程设置方面的限制可能会限制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和机会。
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应对学业上的压力和考试准备,导致他们无法充分参与体育活动。
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可能缺乏对体育的兴趣,缺乏主动参与的动力。
这也提醒我们,体育教育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提供多样化的体育项目和教学方法,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
综上所述,体育教育对高中学生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参与体育锻炼,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身体锻炼,增强心肺功能,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体重。
论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为了缓解这种压力,体育锻炼逐渐成为了中学生们重要的活动之一。
体育锻炼不仅能够提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中学生的压力。
中学生面临着学业的压力、升学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等多重压力,这些压力容易导致他们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而体育锻炼可以通过增加运动量、释放体内的压力激素,从而达到缓解压力的效果。
在锻炼过程中,中学生可以将注意力集中于运动上,分散注意力,减少对压力的关注,从而缓解心理压力。
体育锻炼对中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有积极的影响。
体育锻炼可以促进中学生体内内啡肽的分泌,提高他们的情绪感受和情绪调节能力。
在长时间的锻炼中,中学生会感受到身体的舒适感和快乐感,这种感受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积极情绪和幸福感。
此外,体育锻炼还可以通过增加中学生的社交活动,拓宽他们的社交圈子,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
体育锻炼对中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有积极的影响。
体育锻炼可以通过提升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增加他们在体育活动中的成功经验,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中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努力和训练,逐渐取得进步和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进而在其他方面也表现出更好的自信和自尊。
体育锻炼对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成绩也有积极影响。
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以改善中学生的大脑功能,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专注力。
中学生在长时间的学习后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缓解学习疲劳,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体育锻炼还可以提高中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可以缓解中学生的压力,提高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同时还对注意力和学习成绩有积极的影响。
因此,在中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重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从而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高中学生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的促进研究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在高中学生中尤为重要。
高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他们可以改善身体素质、缓解压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并提升学习成绩。
本文将就高中学生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的促进进行研究。
一、改善身体素质高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快速发展的时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可以促进身体各项素质的提高。
体育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肌肉力量、耐力和灵活性,改善心肺功能,提高心理素质。
例如,长跑可以锻炼学生的心肺功能,增强体力;篮球可以锻炼学生的协调性和爆发力。
通过参与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高中学生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缓解压力高中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巨大压力,这可能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而体育活动可以成为他们缓解压力的良好途径。
通过参与体育活动,高中学生可以释放累积的压力,放松身心。
体育活动可以刺激大脑产生内啡肽等化学物质,促使身体和心理产生积极的变化,使学生更加放松和开心。
因此,通过参与体育活动,高中学生可以有效缓解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三、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体育活动是一个集体参与的过程,在活动中,学生需要与他人合作、配合,从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比如,足球比赛需要队员之间的默契合作,篮球比赛需要球员的协作配合。
通过与队友一起训练和比赛,学生可以学会倾听他人、尊重他人、合作他人,培养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
团队合作精神对于高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为他们今后的社会生活奠定了基础。
四、提升学习成绩研究表明,参与体育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体育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并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参与体育活动,高中学生可以改善大脑功能,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体育活动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的要求。
因此,高中学生通过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可以提升学习成绩,实现身心的双重发展。
体育锻炼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①
汪 颖(湖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黄石 435001)李传兵(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摘 要 在全面了解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探讨以课外体育锻炼为干预手段对缓解高中生不良心理反应的效果,力求能通过科学、规律的身体锻炼形式来改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 体育锻炼 高中生 心理健康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湖北省黄石市第二十中学高二年级全体学生。
1.2研究方法1.
2.1问卷调查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 k -List90对高二年级全体学生生进行心理测试。
1.2.2数理统计法
将测试的数据在E xcel 和SPSS 软件上进行统计整理。
1.2.3实验法
从量表因子分大于或等于2的187名中学生中,根据意愿以兴趣小组的形式选60人(男30,女30)分别组成篮球、排球、乒乓球三个实验组,每组20人(男、女生各
10人)。
剩下的127人(其中男生65人,女生62人)不参
加兴趣小组的同学作为参照组,除去兴趣小组体育活动
外,所有学生生活和学习条件基本相同。
所有实验对象在16周后再通过SCL -90测试并与16周前的心理状况进行对比分析。
1.3实验时间
2007年9月—2007年12月,16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高中生的不良心理反应现状
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 -90)对湖北省黄石市第二十中学高二年级学生(475人)中团体施测,因子分大于或等于2的有187名学生(平均年龄15.09岁)。
结果表明,有39.37%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程度不同的不良心理反应(一个学生可能同时有一个以上因子分≥2分),他们的不良心理反应主要表现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和偏执等6个方面。
这与很多学者研究是基本一致的。
2.2实验结果
2.2.1篮球实验组实验结果分析
篮球实验组活动时间安排在每周的周一、周三、周五。
周一、周五以基本技、战术训练为主;周三以教学比赛为主。
活动量和强度为中等。
表1 篮球试验组实验前后心理状况比较一览表
因子项实验前
实验后
M
SD M SD T 值躯体化
1.530.13 1.490.10 1.789强 迫 1.940.25 1.860.19 1.883人际关系敏感 1.840.26 1.680.27
2.65033抑 郁 1.800.25 1.710.17 2.3683焦 虑 1.630.21 1.690.18 1.491敌 对 1.830.33 1.880.250.894恐 怖 1.490.12 1.450.10 1.789偏 执 1.760.20 1.620.26 2.4083精神病性 1.640.17 1.580.21 1.278其 它
1.68
0.13
1.61
0.22
1.423
3P <0.05 33P <0.01 333P <0.005
5体育锻炼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汪 颖,等
①作者简介汪 颖(3),女,硕士,湖北黄石人,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2
:197-:
表1显示:通过16周的篮球活动实验,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3项症状的因子分明显低于实验前因子分,经T检验且具有显著性意义,说明篮球活动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症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2.2.2排球实验组实验结果分析
排球实验组活动时间安排在每周的周二、周四、周五。
周二、周四以基本技、战术训练为主;周五以教学比赛为主。
活动量和强度为中等。
表2 排球试验组实验前后心理状况比较一览表
因子项
实验前实验后
M SD M SD
T值
躯体化 1.550.12 1.500.13 1.720强 迫 1.970.22 1.900.19 1.647人际关系敏感 1.790.25 1.630.30 2.3853抑 郁 1.780.23 1.720.14 1.916焦 虑 1.600.23 1.560.13 1.376敌 对 1.790.29 1.660.27 2.1533恐 怖 1.510.15 1.460.14 1.597偏 执 1.770.18 1.680.24 1.677精神病性 1.660.17 1.600.20 1.342其 它 1.700.13 1.780.19 1.883
3P<0.05 33P<0.01 333P<0.005
表2显示:通过16周的排球活动实验,人际关系敏感、偏执2项症状的因子分明显低于实验前因子分,经T 检验且具有显著性意义,说明排球活动对人际关系敏感、偏执症状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2.2.3乒乓球实验组实验结果分析
乒乓球实验组活动时间安排在每周的周一、周三、周四。
周三以基本技术训练为主;周一、周四以教学比赛和专项素质训练为主。
活动量和强度为中等。
表3 乒乓球试验组实验前后心理状况比较一览表
因子项
实验前实验后
M SD M SD
T值
躯体化 1.490.14 1.460.11 1.22强 迫 1.910.26 1.890.210.426人际关系敏感 1.830.24 1.760.16 1.956抑 郁 1.820.26 1.700.23 2.3343焦 虑 1.650.20 1.540.23 2.1393敌 对 1.840.30 1.880.240.745恐 怖 1.480.16 1.540.18 1.491偏 执 1.760.16 1.710.17 1.315精神病性 1.680.14 1.610.18 1.739其 它 1.660.15 1.570.21 1.917
3P<0.05 33P<0.01 333P<0.005
表3显示:通过16周的乒乓球活动实验,强迫、焦虑2项症状的因子分明显低于实验前因子分,经T检验且具有显著性意义,说明乒乓球活动对强迫、焦虑等症状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2.2.4对照组两次测试对比分析
运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
结果表明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在总体水平上有较大的改善。
大类别得分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意义的指标,主要集中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上,说明运动处方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节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上。
3 结论
3.1研究表明,有39.37%的高中生存在着轻重不等的心理健康问题。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强
(下转第56页)
35
9
绪状态与运动成绩关系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6,23,(5).
[2]赵世勇.对乒乓球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及焦虑方向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5,(5).
[3]瞿怡然,等.苏州市射击运动员的特质焦虑和竞赛状态焦虑分析[J].体育科研,2007,28,(3).
[4]谢耿芳.对高校学生足球运动员赛前焦虑状态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
[5]蒋满华,李景红.青少年排球运动员临场状态焦虑及其控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5).
[6]毛迪.论散手运动员赛前焦虑水平[J].安徽体育科研,2004,25,(1).
[7]石建慧,武彦羽.速滑运动员心理发挥状态与儿茶酚胺排除量和状态焦虑关系的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24,(93).
[8]SwainA,JonesG.Intens ity and Frequency Dime n2 s ions of Competitive State Anxiety[J].Journal of Sports Sci2 ences,1993,(11).
(收稿日期:2009-03-03)
(上接第53页)
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和偏执等症状。
3.2应用球类方式组织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锻炼方法,建议大力推广。
3.3体育锻炼对高中生心理健康在总体水平上有较大的改善,其改善主要集中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几个方面上。
大部分学生对本研究制定的球类锻炼方式的内容、运动量、运动强度感到适宜,锻炼后食欲增加,睡眠改善,同时情绪得到调节。
3.4体育锻炼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但是也有局限性,不能把体育锻炼当作调控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唯一手段。
参考文献:
[1]杨莲清.珠海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测评[J].四川心理科学,1996,(3).
[2]王希永.北京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青年研究,1999,(9)
[3]邓稳根,等.江西省城市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4).
[4]王小新.河南省中学生健康问题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5).
[5]杨金辉,等.淮南市1160名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3).
(收稿日期:2008-12-08
)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