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八年级数学下册 . 数据的代表教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八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五)数据的分析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五)数据的分析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五)数据的分析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期末复习(五) 数据的分析01 知识结构⎪⎪⎩⎪⎪⎨⎧⎩⎨⎧⎪⎪⎭⎪⎪⎬⎫→⎪⎩⎪⎨⎧差用样本方差估计总体方平均数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用样本估计总体方差数据的波动程度众数中位数平均数数据的集中趋势数据的分析 02 典例精讲命题点1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例1】 为了大力宣传节约用电,某小区随机抽查了10户家庭的月用电量情况,统计如下表.关于这10户家庭的月用电量说法正确的是(A )月用电量(度) 2530 40 50 60 户数12421A .中位数是40B .众数是4C .平均数是20.5D .平均数是41【思路点拨】 由题意可知排序后第5,6户的用电量都是40度,故中位数是40; 用电量40度的户数有4户,故众数是40; 平均数=错误!=40。
5。
【方法归纳】 正确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1.(锦州中考)某销售公司有营销人员1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月销售量定额,统计了这15人某月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每人销售件 1 800 510 250 210 150 120数人数113532那么这15位销售人员该月销售量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分别是(B)A.320,210,230 B.320,210,210C.206,210,210 D.206,210,2302.(德阳中考)如图是某位射击选手5次射击成绩的折线图,根据图示信息,这5次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分别是(A)A.7、8 B.7、9 C.8、9 D.8、10命题点2 方差【例2】(丽水中考)有一组数据:3,a,4,6,7.它们的平均数是5,那么这组数据的方差是2.【思路点拨】由数据的平均数是5,可求出a值,再根据方差的计算公式计算即可.【方法归纳】计算方差:“先平均、再作差、平方后、再平均”,也就是说,先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再将每一个数据都与平均数作差,然后将这些差进行平方,最后求这些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其结果就是这组数据的方差.3.(厦门中考)已知一组数据是:6,6,6,6,6,6,则这组数据的方差是0.4.(朝阳中考)六箱救灾物资的质量(单位:千克)分别是17,20,18,17,18,18,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众数、方差依次是(B)A.18,18,3 B.18,18,1 C.18,17.5,3 D.17.5,18,1命题点3 用样本估计总体【例3】某校260名学生参加植树活动,要求每人植4~7棵,活动结束后随机抽查了20名学生每人的植树量,并分为四种类型,A:4棵;B:5棵;C:6棵,D:7棵.将各类的人数绘制成扇形图(如图1)和条形图(如图2),经确认扇形图是正确的,而条形图尚有一处错误.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条形图中存在的错误,并说明理由;(2)写出这20名学生每人植树量的众数、中位数;(3)在求这20名学生每人植树量的平均数时,小宇是这样分析的:第一步:求平均数的公式是x=错误!;第二步:在该问题中,n=4,x1=4,x2=5,x3=6,x4=7;第三步:x=错误!=5。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2:数据的代表(1)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许多数据比如身高、体重、成绩等等,都是以数据的形式存在的。
这些数字数据如何正确地去代表整个数据集合呢?这就需要学生学习并掌握数据的代表方法。
因此,本课时教师将着重教授中数、众数和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能够准确地计算并选择合适的数据代表。
教学目标1.知道如何识别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和平均数;2.掌握如何选择合适的数据代表方式;3.进一步强化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1.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和平均数的概念理解;2.计算各种代表方式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方式。
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数据代表方式。
教学过程活动1. 导入新课1.引出课题:数据的代表;2.引导学生回忆一周内自己所摄取的水量;3.让学生通过举手的方式回答自己这一周最多摄取了多少水量,最少摄取了多少水量及平均每天摄取多少水量;4.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字来代表自己所摄取的水量?活动2. 认识数据的中位数1.引出中位数的概念:中位数就是一组数据中间的那个数;2.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掌握中位数的计算方法;3.让学生自己试着计算一下自己所摄取的水量的中位数,并将结果在黑板上呈现出来。
活动3. 探究数据的众数1.引出众数的概念:众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2.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找出所摄取水量的众数,并将结果在黑板上呈现出来;3.让学生探讨可能出现的情况,为什么会有多个计次相等的数字?活动4. 计算数据的平均数1.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之和除以数据个数的值;2.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将结果在黑板上呈现出来;3.让学生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数据代表方式。
活动5. 综合运用各种数据代表方式1.给学生一个实际问题:某公司员工的工资为9,500元、11,200元、8,800元、10,000元、13,000元;2.让学生计算这些员工工资的中数、众数和平均数,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一种数据代表方式;3.分别列出各种数据代表方式的优点和缺点。
20.1 数据的代表(第1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实例经历加权平均数概念的形成过程,知道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加权平均数.2. 会用加权平均数分析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逐步形成数据分析的概念.教学重点难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计算和确定方法.对权意义的理解.一、导入新课数据处理过程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我们以前学习了分析数据的一个重要概念——平均数.今天我们将会进一步探讨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二、新课教学教师:请同学们看下面的问题,然后认真默读几遍.问题1 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的各项成绩(百分制)如下表所示.(1)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1∶3∶4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学生默读(要给学生充足的读题时间).教师: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同桌活动.教师:题目的意思大致清楚了,老师要提几个问题问大家,第一个问题是:这道题目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多让几名同学发表看法)这道题目要我们从甲乙两名应试者中录取一个人.教师:老师要问的第二个问题是根据什么来录取?学生:多让几名同学回答)根据听、说、读、写的平均成绩来录取,谁的平均成绩高就录取谁, 教师:老师要问的第三个问题是:怎么求每个人听、说、读、写的平均成绩?学生:根据平均数公式就可以求出每个人的平均成绩.教师:(手指例题中的表格)这是甲、乙两人听、说、读、写的成绩,你能求出他们的平均成绩吗?学生1:根据平均数公式,甲的平均成绩为.25.80473857885=+++ 学生2:根据平均数公式,乙的平均成绩为.5.79483828073=+++ 教师: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学生:录取甲.因为甲的平均成绩比乙高,所以应该录取甲.教师:说的很好,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1∶3∶4的比确定,你能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吗?学生思考,教师可以进行引导:对于问题(2),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1∶3∶4的比确定,这说明各项成绩的“重要程度”有所不同,读、写的成绩比听、说的成绩更加“重要”.学生1:甲的平均成绩为,5.794312473385178285=+++⨯+⨯+⨯+⨯ 学生2:乙的平均成绩为.4.804312483382180273=+++⨯+⨯+⨯+⨯ 教师: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学生:应该录取乙.因为乙的平均成绩比甲高,所以应该录取乙.教师:解决这个问题后,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学生:什么现象?教师:甲乙两人听、说、读、写的成绩始终没变,但在问题(1)中,我们录取的是甲,而在问题(2)中,我们录取的却是乙,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归纳总结.教师:上述问题(1)是利用平均数的公式计算平均成绩,其中的每个数据被认为同等重要.而问题(2)是根据实际需要对不同类型的数据赋予与其重要程度相应的比重,其中的2,1,3,4分别称为听、说、读、写四项成绩的权,相应的平均数79.5,80.4分别称为甲和乙的听、说、读、写四项成绩的加权平均数.一般地,若n 个数x 1,x 2,…,x n 的权分别是 w 1,w 2,…,w n ,则nn n w w w w x w x w x ++++++ΛΛ212211 叫做这 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教师: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3∶3∶2∶2的比确定,那么甲、乙两人谁将被录取?与上述问题中的(1)(2)相比较,你能体会到权的作用吗?学生计算,得出结果.在实例中根据需要,改变权的数值,得到不同的结果,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加权平均数中权的作用.教师:同学们都算的很好,下面我们看看教材第112页的例1,根据加权平均数确立两个人的名次.学生计算,得出结果.教师:本例中两名选手的单项成绩都是两个95分与一个85分,为什么他们的最后得分不同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因为这三个方面的权重不一样.演讲内容占50%、演讲能力占40%、演讲效果占10%,选手B 的演讲内容是95分,比重就很高了;选手A 的演讲内容是85分.这样加权后,选手B获得第一名,选手A获得第二名.教师:说的好,现在你能体会到权的作用了吗?学生:(同声)体会到了.三、课堂小结: 复习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四、布置作业: 习题20.1第1题.教学反思:。
数据的代表一、目标与策略明确学习目标及主要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首要条件,要做到心中有数!学习目标:●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加权平均数中,知道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并能用加权平均数解释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现象.●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差别,初步体会它们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重点难点:●重点: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具体情境中的意义和应用.●难点:对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学习策略:●经历探索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的过程,学会根据数据做出总体的初步的思想、合理论证,领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征数的联系和区别.二、学习与应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科学地预习才能使我们上课听讲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知识回顾——复习学习新知识之前,看看你的知识贮备过关了吗?(一)调查的方式有两种:(二)总体、样本的概念(1)总体:.(2)个体:.(3)样本:.(4)样本容量:.(三)描述数据的方法有两种:和,统计图主要有统计图、统计图.(四)平均数:用一组数据的 除以这组数据的 ,所得的结果叫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知识点一:平均数用一组数据的 除以这组数据的 ,所得的结果叫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也叫 平均数.要点诠释: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有三种:(1)定义法:如果有 n 个数据x 1,x 2,x 3……x n ,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x =叫做这n 个数据x 1,x 2,x 3……x n 的平均数, x 读作 .(2)新数法:当给出的一组数据,都在某一常数a 上下波动时,一般选用简化平均数公式'____x x =+,其中a 是取接近于这组数据平均数中比较“整”的数.(3)加权法:即当x 1出现f 1次,当x 2出现f 2次,……,当x k 出现f k 次,且f 1+f 2+…f k =n ,则可根据公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x =,求出x .注意: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一个数据都有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化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化.知识点二: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由 到 (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 ,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 ,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要点诠释:一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 的.如:一组数据1,3,2,5,4,首先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 , 因为数字 处于中间位置,所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而另一组数据1,3,2,5,4,6同样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 ,因为数据的个数是 ,所以知识要点——预习和课堂学习认真阅读、理解教材,尝试把下列知识要点内容补充完整,带着自己预习的疑惑认真听课学习.请在虚线部分填写预习内容,在实线部分填写课堂学习内容.课堂笔记或者其它补充填在右栏.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3.5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知识点三: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的数据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要点诠释:(1)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该组数据中的,而不是相应的次数;(2)如果数据中两个数据出现的次数相等且都最多,则这两个都是,可以有多个,如:一组数据1,2,2,3,3,4,5,这里和都出现了两次,次数最多,他们都是众数;(3)如果所有数据出现的次数都一样,那么这组数据就众数,如:一组数据1,2,3,4,5则这组数据_________众数.知识点四: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关系要点诠释: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用来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量.的大小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任何一个数的波动都会引起的波动,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太高或太低,用来描述整体趋势则不合适,用中位数或众数则较合适.__________与数据排列有关,个别数据的波动对中位数没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可用来描述.知识点五: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要点诠释:如果要分析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可以采用来解决;如果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与其它数据差异较大时,应考虑采用来观察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如果一组数据中有许多数据反复出现时,应考虑用来观察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其中____________应用最广泛.类型一:平均数经典例题-自主学习认真分析、解答下列例题,尝试总结提升各类型题目的规律和技巧,然后完成举一反三.若有其它补充可填在右栏空白处.例1.从一批机器零件取出10件,称得它们的重量为210208198192218182 190200205198计算它们重量的平均值.思路点拨:以上数据都在左右波动,于是,将上面各数据同时减去得一组数值算出平均值再加上.解析:总结升华:例2.(包头市)某校欲招聘一名数学教师,学校对甲、乙、丙三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能力测试,各项测试成绩满分均为100分,根据结果择优录用.三位候选人的各测试项目测试成绩甲乙丙教学能力85 73 73科研能力70 71 65组织能力64 72 84(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谁将被录用,说明理由;(2)根据实际需要,学校将教学、科研和组织三项能力测试得分按5∶3∶2的比例确定每人的成绩,谁将被录用,说明理由.思路点拨:(1)根据平均数的定义容易求出每人各项测试成绩的平均成绩.(2)要求得分按5∶3∶2的比例确定每人的成绩,需用加权法求平均数公式,即:_____________________x .解析:总结升华:举一反三:【变式1】李大伯承包了一个果园,种植了100棵樱桃树,今年已进入收获期.收获时,从中任选并采摘了10棵树的樱桃,分别称得每棵树所产樱桃的质量如下表:序号12345678910质量(千克)14212717182019231922据调查,市场上今年樱桃的批发价格为每千克15元.用所学的统计知识估计今年此果园樱桃的总产量与按批发价格销售樱桃所得的总收入分别约为().A.200千克,3000元B.1900千克,28500元C.2000千克,30000元D.1850千克,27750元答案:【变式2】某次歌唱比赛,最后三名选手的成绩统计如下:测试成绩测试项目王晓丽李真林飞扬唱功989580音乐常识8090100综合知识8090100(1)若按算术平均分排出冠军、亚军、季军,则冠军、亚军、季军各是谁?(2)若按6∶3∶1的加权平均分排出冠军、亚军、季军,则冠军、亚军、季军各是谁?☆(3)若最后排名:冠军是王晓丽,亚军是李真,季军是林飞扬,则权重可能是多少?答案:类型二:众数与中位数例3.公园里有甲、乙两群游客正在做团体游戏,两群游客的年龄如下(单位:岁):甲群:13,13,14,15,15,15,15,16,17,17;乙群:3,4,4,5,5,6,6,6,54,57.解答下列问题(直接填在横线上):(1)甲群游客的平均年龄是岁,中位数是岁,众数是岁,其中能较好反映甲群游客年龄特征的是.(2)乙群游客的平均年龄是岁,中位数是岁,众数是岁,其中能较好反映乙群游客年龄特征的是.思路点拨:平均数、中位数及众数都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量,当一组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时(如甲群游客),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也比较接近;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特大或特小时(如乙群游客),它就会影响平均数的大小,但不影响、,此时可由反映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解析:总结升华:例4.某公司10名销售员,去年完成的销售额情况如下表:销售额(单位:万元)34567810销售员人数(单位:人)1321111(1)求销售额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2)今年公司为了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年销售额,准备采取超额有奖的措施,请根据(1)的结果,通过比较,合理确定今年每个销售员统一的销售额标准是多少万元?思路点拨:(1)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计算只要根据各自的概念就可得出.(2)平均数易受极大值或极小值的影响,众数有时偏离,而中位数一定处于,故应选择.解析:总结升华:举一反三:【变式1】(北京)某班派9名同学参加拔河比赛,他们的体重分别是(单位:千克):67,59,61,59,63,57,70,59,65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A.59,63B.59,61C.59,59D.57,61答案:【变式2】(陕西省)王老师为了了解本班学生课业负担情况,在班中随机调查了10名学生,他们每人上周平均每天完成家庭作业所用的时间分别是(单位:小时):1.5,2,2,2,2.5,2.5,2.5,2.5,3,3.5.则这10个数据的平均数和众数分别是().A.2.4,2.5B.2.4,2C.2.5,2.5D.2.5,2答案:【变式3】(包头市)在综合实践课上,六名同学做的作品的数量(单位:件)分别是:5,7,3,x,6,4;若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5,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件.答案:三、总结与测评要想学习成绩好,总结测评少不了!课后复习是学习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可以帮助我们巩固学习效果,弥补知识缺漏,提高学习能力。
数据的代表第3课时教学目标1. 会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2. 会用样本估计总体.3. 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意识.教学重点难点1. 会用样本估计总体.2. 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用样本估计总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我们前面学习了权和加权平均数,把每个数据根据权重进行计算.但是如果考察对象太多,或者考察对象带有破坏性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统计中常常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来获得对总体的认识.下面我们就看看这则例题.二、新课教学例1某灯泡厂为测量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从中随机抽查了50只灯泡.它们的使用寿命如下表所示. 这批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是多少?教师:从这个表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这是一个频数分布表.教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我们上节课讲过,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时,统计中常用各组的组中值代表各组的实际数据,把各组的频数看作相应组中值的权,然后计算.现在知道应该怎么办了吗?学生:应该先求组中值.教师:对.我们这个表格中没有列出组中值,所以要先求出组中值.怎么求组中值知道吗? 学生:知道.一个小组的组中值就是指这个小组中两个端点的数的平均数,根据上表,可以得出各小组的组中值,于是50624001720001216001012005800⨯+⨯+⨯+⨯+⨯=x =1 672, 即样本平均数为1 672.教师:现在知道这批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了吗?学生:可以估计这批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大约是 1 672 h .教师:我们再看看下面这则例题,请同学们自己计算.例2 从某校学生某次数学测验的成绩中,任抽了10名学生的成绩如下: 125, 120, 129, 107, 125, 107, 120, 125, 133, 129.估计这次参加数学测验的学生成绩的平均分.学生计算.分析:本题是用样本的特性去估计总体的特性的正确理解,也初步考查平均数的计算. 解:利用平均数计算公式,则)129120125(101+++=x 1220101⨯==122, 即样本平均数为122. 可以估计,这次数学测验中,参加的同学的平均分是122分.三、课堂小结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四、布置作业教材第116页练习.教学反思:。
数据的代表第4课时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中位数的意义.2. 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和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教学重点难点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一、导入新课教师:前面已经和同学们研究过了平均数的这个数据代表.它在分析数据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和认识数据代表中的新成员——中位数和众数,看看它们在分析数据过程中又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看例题.二、新课教学问题2下表是某公司员工月收入的资料.教师:你能够计算这个公司员工月收入的平均数吗?学生根据公式nf x f x f x x k k +++=2211,很容易计算这个公司员工月收入的平均数为6 276元.学生:通过计算这个公司员工月收入的平均数为6 276元.教师: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在25名员工中,仅有3名员工的收入在6 276元以上,而另外22名员工的收入都在6 276元以下.那么,用月收入的平均数反映公司所有员工的月收入水平,合适吗?学生:不太合适.教师:对,是不太合适,有时候用平均数不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利用中位数可以更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学生:什么是中位数呢?教师:问的好.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称处于中间位置的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称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据此,你能够计算出这个公司25名员工的中位数吗?学生:依照中位数的概念,我们将公司25名员工月收入数据由小到大排列,得到的中位数为3 400.教师:很好.利用中位数可以得到一些信息,你能够看出来吗?学生:上述问题说明除去月收入为3 400元的员工,一半员工收入高于3 400元,另一半员工收入低于3 400元.教师:上述问题中公司员工月收入的平均数为什么会比中位数高得多呢?学生:(思考、讨论)这个公司的高管工资和一般员工是工资差别较大.教师:很好.有时候数据差距较大时,平均数不能够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所以我们要选择用中位数来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教师:下面我们再通过实例来巩固一下我们学习的中位数.例在一次男子马拉松长跑比赛中,抽得12名选手所用的时间(单位:min )如下:136 140 129180 124 154146 145 158 175 165 148教师:样本数据(12名选手的成绩)的中位数是多少?学生:先将样本数据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124 129 136 140 145 146 148 154 158 165 175 180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处于中间的两个数146,148的平均数,即1472148146=+,因此样本数据的中位数是147.教师:一名选手的成绩是142 min,他的成绩如何?教师:根据得到的样本数据的中位数,可以估计,在这次马拉松比赛中,大约有一半选手的成绩快于147 min,有一半选手的成绩慢于147 min.这名选手的成绩是142min,快于中位数147 min,可以推测他的成绩比一半以上选手的成绩好.三、课堂小结复习中位数的概念,深化学生的理解.四、布置作业3题.教学反思:。
2021年八年级数学下册 20 数据的分析教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
2、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3、会计算极差和方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波动情况。
4、会用样本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一、知识点回顾1、数学期末总评成绩由作业分数,课堂参与分数,期考分数三部分组成,并按3:3:4的比例确定。
已知小明的期考80分,作业90分,课堂参与85分,则他的总评成绩为________。
2、样本1、2、3、0、1的平均数与中位数之和等于___.3、一组数据5,-2,3,x,3,-2,若每个数据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4、数据1,6,3,9,8的极差是.5、已知一个样本:1,3,5,x,2,它的平均数为3,则这个样本的方差是。
二、专题练习1、方程思想:例:某次考试A、B、C、D、E这5名学生的平均分为62分,若学生A除外,其余学生的平均得分为60分,那么学生A的得分是_____________.点拨:本题可以用统计学知识和方程组相结合来解决。
同类题连接:某班级组织一批学生去春游,预计共需费用120元,后来又有2人参加进来,总费用不变,于是每人可以少分摊3元,设原来参加春游的学生x人。
可列方程:2、分类讨论法:例:汶川大地震牵动每个人的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5位衢州籍在外打工人员也捐款献爱心。
已知5人平均捐款560元(每人捐款数额均为百元的整数倍),捐款数额最少的也捐了200元,最多的(只有1人)捐了800元,其中一人捐600元,600元恰好是5人捐款数额的中位数,那么其余两人的捐款数额分别是___________;点拨:做题过程中要注意满足的条件。
同类题连接:数据 -1 , 3 , 0 , x 的极差是 5 ,则 x = .3、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方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例:甲、乙两名射击运动员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5次,各次命中的环数如下:甲: 5 8 8 9 10乙: 9 6 10 5 10(1)分别计算每人的平均成绩;(2)求出每组数据的方差;(3)谁的射击成绩比较稳定?三、知识点回顾1、平均数:在一次英语口试中,已知50分1人、60分2人、70分5人、90分5人、100分1人,其余为84分。
数据的代表加权平均数(1)学习目标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自主学习阅读教材124-125页加权平均数的定义:你怎样理解权合作交流议一议1你认为小明的做法有道理吗?为什么?如果不对,该怎么做?2数据的权能够反映3阅读教材p125-126页例1、24.p127练习达标练习1.数据5、3、2、1、4的平均数是()A: 2 B: 5 C: 4 D: 32.一组数据同时减去80,所得新的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为 2.3,•那么原数据的平均数为__________;3.某校规定学生期末数学总评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卷面成绩、•课外论文成绩、平日表现成绩(三部分所占比例如图),若方方的三部分得分依次是92、80、•84,则她这学期期末数学总评成绩是多少?学后反思我学到的知识有:学了本节课后我们有什么感想?加权平均数(2)学习目标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自主学习什么叫加权平均数?权又指什么?合作交流1阅读教材127页怎样理解加权平均数怎样理解权2阅读教材128 -129页并完成练习3阅读教材129例3完成练习达标练习1.8个数的平均数12,4个数的平均为18,则这12个数的平均数为;2. 已知数据a、b、c的平均数为8,那么数据a+l,b+2,c+3的平均数是;3.某公司招聘职员,对甲、乙两位候选人进行了面试和笔试,面试中包括形体和口才,笔试中包括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考察,他们的成绩(百分制)如下表:(1)若公司根据经营性质和岗位要求认为:形体、口才、专业水平、创新能力按照4:6:5:5的比确定,请计算甲、乙两人各自的平均成绩,看看谁将被录取?(2)若公司根据经营性质和岗位要求认为:面试成绩中形体占15%,口才占20%,笔试成绩中专业水平占40%,创新能力占25%,那么你认为该公司应该录取谁?我学到的知识有:学了本节课后我们有什么感想?中位数众数(1)学习目标1.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
2021年八年级数学下册 20.1 数据的代表教学案(无答案)新人教
版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重点难点】
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难点:对“权”的理解
【导学指导】
学习教材P124-P127相关内容,思考、讨论、合作交流后完成下列问题:1.你认为P124“思考”中小明的做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2.正确的解法应是怎样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3.什么是加权平均数?
4.P125“例1”中,所求的结果已不再是各人听说读写成绩的简单平均,而是听说读写成绩的加权平均数,它们的权分别是多少?
5.P126“例2”中,两名选手的单项成绩都是两个95分与一个85分,为什
么他们的最后得分不同呢?谈谈你对权的作用的体会。
【课堂练习】
1.教材P127练习第1,2题。
2、在一个样本中,2出现了x次,3出现了x次,4出现了x次,5出现了x次,则这个样本的平均数为 .
3、某人打靶,有a次打中环,b次打中环,则这个人平均每次中靶环。
4、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部门经理,现对甲、乙两名应聘者从笔试、面试、实习成绩三个方面表现进行评分,笔试占总成绩20%、面试占30%、实习成绩占50%,各项成绩如表所示:
试判断谁会被公司录取,为什么?
5、在一次英语口试中,已知50分1人、60分2人、70分5人、90分5人、100分1人,其余为84分。
已知该班平均成绩为80分,问该班有多少人?
6、某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甲、乙、丙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取?
(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2:2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
【要点归纳】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与同伴交流一下。
【拓展训练】
学校对各个班级的教室卫生情况考察包括以下几项:黑板、门窗、桌椅、地面。
三个班的各项卫生成绩情况分别如下:
请你设计一个评分方案,并根据你的评分方案计算一下哪个班的卫生情况最好?
20.1数据的代表
U20546 5042 偂23140 5A64 婤w`40192 9D00 鴀28498 6F52 潒-25095 6207 戇[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