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的国际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28.60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城市化水平之国际比较李京文/吉昱华1.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有关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的关系,理论界的判断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有观点认为,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偏低;有观点认为,中国城市化水平略有滞后,但还在正常范围内;也有观点认为,中国存在着隐性超城市化。
下表可见1999年世界收入类别国家GNI 、按PPP 调整的GNI 以及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关系。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1999年城市化率为32%,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4个百分点,比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比中下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低11个百分点,比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
考虑到中国1999年人均GNI 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NI 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们无法就中国城市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得出中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的结论。
1999年,中下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NI 和按购买力平价调整的GNI 为1200美元和4250美元,分别高于中国420美元和700美元,如果考虑到中国正进入一个加速城市化的阶段,1995—2001中国城市化水平年均提高1.44个百分点,中国的人均GNI 如果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达到1200美元需要5年多的时间,五年中如果中国城市化水平以年均1.44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则五年后中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39.2%,低于中下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同样无法得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结论。
如果使用购买力平价调整的人均GNI ,中国的城市化的滞后程度大约不到8个百分点,同样无法支持严重滞后的观点。
如果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到东亚和太平洋国家,情况就更为明显。
1999年,该地区人均GNI 和按购买力平价调整的GNI 分别为1010和3740美元,城市化水平为34%,与中国的情况大体相当。
如果运用2002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1999年,中国城市化率为34.78%,高出世界银行判断2.78个百分点,如果我们认可这个判断,则上文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分析将得到进一步的支持。
世界的城市化进程和发展趋势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
城市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居住方式,也推动了社会结构、经济模式和文化观念的变革。
本文将从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特点以及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世界城市化进程1.1 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Urbanization)是指人口、经济活动、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从乡村向城市的转移和集中过程。
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包括人口的城市迁移、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面积的扩大和城市化率的提高。
1.2 城市化的阶段城市化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
1.2.1 初期城市化阶段初期城市化阶段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城市是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但人口规模较小,城市化水平较低。
1.2.2 快速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是工业革命之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1.2.3 成熟阶段成熟阶段是城市化发展的高峰期,城市化水平达到或接近饱和。
在这一阶段,城市化速度放缓,城市发展开始注重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1.3 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世界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明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城市化水平、速度和模式都有所不同。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郊区化现象;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贫民窟问题、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
二、世界城市化的特点2.1 城市化速度快世界城市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速度快。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
例如,中国城市化速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保持在高位。
2.2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全球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率已经达到或超过70%。
2.3 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经济问题世界城市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社会经济问题。
如贫民窟问题、失业问题、城乡差距问题等。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1、研究意义: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大型商业综合体在当今商业创新模式的潮流和城市空间有机化、复合化的趋势下应运而生,数量日益增多,体量越来越大。
这类公众聚集场所一般具有功能繁多、空间种类丰富、人流量大、火荷载大等特点,一旦发生火灾,容易导致重、特大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近年来大型商业建筑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事件屡有发生。
国外的发展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时,社会将会处于一个灾难事故多发阶段,这表明我国当前及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火灾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飞速发展的大型商业建筑,使用功能日趋复杂、集约,这给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安全疏散设计带来了十分严峻的挑战。
安全疏散,就是在发生火灾时,在允许的疏散时间范围中,使遭受火灾危害的人或贵重物资在楼内火灾未危及其安全之前,借助于各种疏散设施,有组织、安全、准确、迅速地撤离到安全区域。
大型综合性商业建筑的使用功能高度集中,现行规范都无法对其建筑形态和业态分布做出明确的规定,基于以往经验及科研成果制订出来的建筑防火设计规范难以适应新的需要,实践中经常遇到大量现行规范适应范围无法涵盖或规范条文无法适应建筑物设计形式的尴尬局面。
现代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的设计往往突破了现行规范,因此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也将性能化的防火设计理念引入到了设计之中,它已成为未来防火设计发展的趋势。
商业街建筑由于其独特性,有关消防设计也有别于一般的商业建筑。
比如,商业街是否作为一个整体建筑考虑其消安全疏散设计,是否应限制商业街建筑的层数,长度和宽度,步行街是否考虑作为人员疏散安全区域及其条件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调研及深入分析。
同时,由于这类建筑火灾危险性特别大,人员密度大,疏散困难等原因,研究大型商业建筑火灾下人员疏散的安全性,以最大限度的防止火灾发生和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我国火灾基础研究的滞后在制定国家消防技术规范时存在一些弊端和不合理之处。
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和特点与中国比较摘要:城市化是当今世界的主要趋势,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一百多年来,城市化发展的进程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
本文是通过2010年世界发展指标上的数据,对世界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和主要特点进行研究分析并做出比较。
一、城市化的基本内容1、定义:城市化也称作是城镇化、都市化。
从地理学角度来说,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
从生态学领域来说,城市化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城市化三大标志:(1)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主要标志);(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演进过程:正常的城市化进程都会经历从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过程。
二、城市化的背景早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的时期,就出现了城市。
但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城市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极其缓慢。
直到1800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3%。
只是到了近代,随着产业革命的掀起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造成了农村人口向某些中心区域的迅速集中。
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也使得涌现出许多新兴的工业城市和商业城市,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人口比例不断上升。
从1800~1950年,地球上的总人口增加1.6倍,而城市人口却增加了23倍,这期间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也就是说多数人口形成了聚集居住的格局。
1950年左右,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比较发达国家: 1、起步早。
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城市化发展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英国也不例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英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化对英国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英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主要特征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
一、英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英国城市化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7世纪末,从此开始逐步进入城市化过程。
然而,通过19世纪的工业革命,城市化进程加速。
在这个时期,英国发生了巨大的人口迁移,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远远快于农村人口增长,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
从那时起,英国城市化的发展一直在不断加速。
在20世纪中期,英国经历了工业经济的衰退,城市失去了大量工业和制造业就业机会,这种情况导致了城市的繁荣度下降。
但是,随着金融、媒体以及其他服务领域的发展,城市又开始重新焕发生机。
2000年以来,英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城市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
这个时期,英国领导的投资和项目,如伦敦的奥运会和曼彻斯特的城市重建计划等等,都大大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二、英国城市化的主要特征英国城市化的主要特征包括城市规模、城市功能、城市化方式以及城市的社会构成等方面。
首先,英国城市化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
2015年,伦敦的人口达到了850万,曼彻斯特的人口达到了240万。
除了这两个城市,许多其他城市也在迅速增长。
这些大城市的发展驱动着周边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其次,英国的城市功能日益多样化。
除了早期的制造业和工业领域,英国的城市也发展起了众多的服务业、金融业、技术业和文化艺术等方面,这些领域的发展使得英国城市拥有更加多样化的经济结构和就业机会。
第三,英国城市化的方式正在不断变化。
在过去,城市的发展主要依靠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城市扩张,现在则更加注重城市内部的提高功能和效率,例如公共交通的改进、城市绿化和循环经济等都受到了广泛关注。
最后,英国的城市社会构成也正在发生变化。
移民和多样性是城市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驱动力。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国际研究综述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问题愈发突显。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城市资源的国家,城市化比例也在不断提高,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问题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从国际研究的角度,综述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研究现状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指在城市内不同区域的居住条件、面积、价格、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问题也逐渐受到学者们关注。
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已经发现,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原因包括人口流动、土地利用等自然因素,历史文化背景、政策和市场运作等社会因素。
下面是一些典型的研究案例。
1.美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美国是最早开始研究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国家之一。
早在20 世纪60 年代末期,美国学者就已经开始关注城市居住空间不均的问题。
研究者认为,美国的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一是土地规划和布局,二是住房市场。
在土地规划和布局方面,城市规划人员通常会将住宅区域规划在城市的边缘地带,而非中心城区。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住房建设成本,并保留中心城区的商业、文化设施和办公空间。
这就导致了城市的住房区域和商业区域之间的社会分异。
在住房市场方面,美国的研究者认为,住房市场的结构与住房价格的分配方式是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
住房市场通常会按照收入和财富差异来进行分配,这就导致了城市富裕区和贫困区之间的分化。
2.英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英国学者也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研究者发现,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原因包括不同收入家庭之间的差异、社会地位和职业等因素。
英国的研究还发现,城市规划也是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城市规划通常会将住房区域规划在城市的边缘地带,从而导致住房区域和商业/工业区域之间的空间分异。
此外,英国的住房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也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产生了重要影响。
3.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开始研究城市居住空间分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