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复习作文写作专题第三十四章善始善终精心创设“凤头”“豹尾”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3.18 KB
- 文档页数:4
高考作文立意创新技法讲义:凤头豹尾法抑扬生变法凤头豹尾法我国元朝时的乔梦符说:“作乐府亦有法: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
”凤头豹尾法就是说,起要美丽,有如凤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结尾要有力,有如豹尾“大家之文,于文之去路,不唯能发异光,而且长留余味”。
话题作文,篇幅短小,必须重视首尾的设计。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对于高考作文,好的开篇也是成功的一半。
“凤头”就是要求文章的开篇要漂亮,能吸引读者的目光。
好的开篇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开篇要点题,即简明扼要把你所想表达的主题揭示出来。
其次,开篇要新颖,使用一些不新鲜的开头,即使不令人厌倦,也不会引起读者多大的阅读兴趣。
最后,开篇要简洁明快,不能拖泥带水,长篇大论,半天说不到正题上。
在方法上,可以设置疑问,吊起人们的胃口;可以单刀直入,切入正题;可以运用修辞格,营造一种氛围;可以抒情开篇,拔动读者的心弦;可以引用名言,显得精炼又深刻。
无论哪种方式,都应力避矫情、堆砌、言之无物。
作文的结尾也是一道重要的“工序”。
写得不好,会使文章结构松弛,黯然失色;写得好,会使文章浑然天成,大添异彩,真可谓“回眸一笑百媚生”,这一笑,可使人驻足,令人心动。
一般可以借鉴以下四种:一是启迪人心的结尾。
在结尾处写出肺腑之言,或充满激情地呼吁,或给人富有哲理的启迪。
二是诗情画意的结尾。
在结尾处展开想像,用描写的手法向读者展示一幅优美的图画,或用名言抒写自己的情怀。
三是促膝谈心式的结尾。
在结尾处,告诉读者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对生活的感悟,语言要力求亲切感人,朴实自然。
四是照应开头的结尾。
这种结尾,结构圆合,因为前后呼应,常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当然“文无定法”乃是写作者的最高境界,但探索一些章法、一点技巧,会使你觉得有“法”可依,有“从”下手。
例文1山西考生幸福如一抹浅浅的雾,淡淡的飘在天涯,飘在村东的路口,与那个破旧的屋里的大米饭的香味融合,弥漫在我的心窝。
高二语文作文写作教程第三十四章善始善终,精心创设“凤头”“豹尾”学案4专题训练【作文题目】唐僧玄奘,26岁孤身冒险出国,首尾17年,行程5万里,历经130多个国家,西行途中,语言不通,风俗殊异。
他终日面对穷山恶水,长途孤寂,只与黄卷青灯为伴,只与行李白马为伍。
足迹遍及印度,精通“经”、“律”、“论”三藏,集其大成,终成一代宗师,普渡众生,事业何等辉煌。
北宋王安石笔下有《伤仲永》一文,说仲永是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5岁时就很有诗才,但是他那喜不自禁的父亲不让他沉寂下来继续读书做学问,而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用诗换钱,求取名利。
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
要求:请以“寂寞”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一、审题务必仔细。
首先要理解材料,了解“寂寞”这个概念的内涵和作用,同时在构思时切入口尽量小些,或举例子,或打比方,往小处探讨概念的内涵,写起来就会比较具体。
而具体形象的作品在应试中往往会比较赢人。
就这一题目而言,我们的构思方向:可以谈自然界万物的寂寞、个人的寂寞、民族的寂寞、国家的寂寞等等。
可以谈为什么需要寂寞,寂寞对我们有什么作用,我们在什么情况下更需要坚守寂寞,寂寞的意义到底何在,我们探讨这样的问题对个人对社会有何作用。
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将文章写得独特些,写得有文采些,思考得深刻些。
二、文体意识要强文体的确定是开篇之先,我们要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这样写起来才能如鱼得水。
如果是议论文,必须有明确的中心论点,必须是摆事实讲道理的,必须有条有理,层次清晰;如果是记叙文,必须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表达手法是记叙和描写为主,尤其是传神的细节描写,那么简单叙述加大段的议论就不合适。
特别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一定要符合文体要求,记叙文可以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开篇,议论文通常以议论抒情开篇,我们在写作时必须谨慎选择。
三、立意要积极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旨。
(通用版)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4部分写作第7讲考场作文的凤头、豹尾教学案第7讲考场作文的凤头、豹尾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考生在考场这个特殊而紧张的氛围下要想写成一篇让评卷老师“眼睛为之一亮”的急就之作,就必须重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开头如“爆竹”,结尾如“撞钟”,扮好“凤头”,饰好“豹尾”,首尾圆合,是考场作文取得高分的亮点。
一、雕饰凤头常见“8技法”高考作文中,精彩的开头(凤头)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锤定音的,它常常对作文的基调、氛围、情境起着引导的作用,好的开头可以吸引评卷人的目光,激发阅卷老师的兴趣。
优秀作文的开头虽方式各异,或开门见山,一览无余,或开门向壁,曲径通幽,但都是殊途同归。
对此,考生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语言简洁,切勿烦琐冗长,拖泥带水;二是快速入题,观点清晰,切勿含糊不清,故弄玄虚。
(一)开门见山,直接入题破题式开头是议论文最简捷、最鲜明,同时也是操作性最强的开头方式。
或者以哲理性的语言旗帜鲜明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给人以雄辩的力量和思想的震撼;或者对标题和相关概念的意义加以解释和阐述,表明自己的观点。
而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开头可以直接交代人物或通过对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等的描写点题;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一开头就可以点明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等,直接进入主题。
如:(示例一)生活是一部“作品”,我们每个人都是创造生活的“作家”,而那些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人则是我们的“读者”。
那么,应当怎样对待这些读者的呼声呢?我认为,应当善则听之,恶则弃之。
(选自《善则听之,恶则弃之》) [点评] 开篇扣住“怎样对待这些读者的呼声”,引出“应当善则听之,恶则弃之”的观点,开门见山,入题简洁,切中肯綮,干净利索。
(示例二)江山如画,美人垂泪;英雄末路,霸王别姬。
大伯的眼泪顺着眼角落下,他浑厚、沙哑的声音,随着眼泪的落下被咽入胸腔。
我们总爱问大伯:“每次都哭,怎么还唱?”他总回答:“京剧的语言太美妙,我舍不得不唱。
真正写好开头结尾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一、学会积累(一)从阅读中积累:作为学生,应注重大量地进行阅读,读名着,读时文,读古诗文,读一切能给你营养,启你心智,让你明理的书,这对写作大有益处。
要让阅读变得有效就要注意读与思的结合,并进行适当的摘录。
当然,要将积累的材料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可运用点评法和归纳法:“点评法”即在每一则积累的材料旁边或下面,加上自己的圈点批注,或理解感悟,或分析质疑,或阐发道理,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积累与思考同步,积累的东西就会融入你的思想,渐渐变成你的东西;“归纳法”即把积累的材料当作一则作文材料,通过思考,从中归纳出若干写作的角度或论点,这也是一种有效的读写训练方法。
(二)从生活中积累朱熹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缺少生活的积累,写作将举步维艰,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并学会积累。
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以平淡、琐碎为主线的,但这并不等于说平淡无奇的生活就没有可供你去发现,去思考、去深味的东西,关键是你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晴,要有一颗敏锐善感的心,说到底,还是要善于思考——对生活进行思考与提炼。
二、学会多角度思维:优秀的文章不仅有文采,有思想,而且还能独辟蹊径,发人之所未发,思维十分活跃,思路亦很开阔。
可见,平时我们应注重自己的思维训练。
(一)勤做思维运动。
平时训练写作时,面对同一个写作材料,你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去思考,努力多想出几个写作角度来,如果可能的话,不妨来个一文两作甚至多作。
比如针对“东施效颦”这个典故提炼观点,写出个人的见解。
你既可以从“人贵自知”的角度来批判东施的做法,也可以从反面着手,肯定她追求美的勇气。
尽管角度各异,但如果都能自圆其说,就能给人以启迪,体现思维的开阔与思想的丰富。
如果能经常如此训练自己,一定能有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学会思辩学会碰撞融合。
我们的思想往往是在跟别人的不断交流中渐渐丰富起来的,我们的思维也可以在跟别人思维的合理冲撞中渐趋活跃,我们要善于寻找并抓住与别人思维碰撞的机会。
语文人教资料版写作第三十四章善始善终,精心创设“凤头”“豹尾”学习目标1.比较全面地了解开头结尾在文章中的作用;2.掌握一些开头结尾的技巧方法;3.通过学习,能灵活地将这些技巧方法运用到写作实践中。
写作指津书画家摊开宣纸,第一笔下去前,总要反复审视,只因这一笔关系到整幅字画的布局。
写文章也一样,开头十分重要,古人写文章就特别讲究开头,元代乔梦符提出写作“六字诀”:凤头、猪肚、豹尾。
说的是文章开头要像凤头一样漂亮,中间要像猪肚般丰满充实,结尾要像豹尾一样警策有力。
其中,一篇文章的开头尤其重要,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假如开头别开生面,新颖别致,不仅能带动全篇,使文章顺利展开,而且能抓住读者,引人入胜,甚至还可起开拓思路的作用。
特别是关于我们学生,要在第一时间吸引老师的目光,精心打造好作文的开头是特别重要的,所谓“一见钟情”说的确实是那个道理。
许多有经验的作家都苦于开头难,写一篇文章,往往有十几个开头,反复思考,多次删改,因为作者“开头”是依照文章的“重心”来提纲挈领的,“开头”时必须考虑后边的章节,直到结尾,有时,为写好一个“开头”,真如古人说的“求得一字稳,耐得半宵寒”。
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开头”确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各显个性,即使同一作家的不同文章,开头也不尽相同。
只是,总体来说,“开头”依旧有章可循的,大致能够分为以下几类:【一】开门见山法这是最常见最简便的开头方法。
“凤头”确实是文章开头要“小”。
开头必须与全文的要紧内容、中心思想紧密相联,为突出中心服务。
语言要精简,入题要快,最好是开门见山,开头第一句就点题,同时,语言要有一定的文采,能使人一看开头就有想往下读的欲望。
“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茅盾的《白杨礼赞》开篇便直入主题,抒发对白杨的礼赞。
【二】直抒胸臆法这种开头也叫“直抒胸臆法”,即以激烈浓郁的情感开头。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用抒发真情实感的方式开头,往往特别能打动读者。
第三十四章善始善终,精心创设“凤头”“豹尾”学习目标1.比较全面地了解开头结尾在文章中的作用;2.掌握一些开头结尾的技巧方法;3.通过学习,能灵活地将这些技巧方法运用到写作实践中。
写作指津书画家摊开宣纸,第一笔下去前,总要反复审视,只因这一笔关系到整幅字画的布局。
写文章也一样,开头十分重要,古人写文章就很讲究开头,元代乔梦符提出写作“六字诀”:凤头、猪肚、豹尾。
说的是文章开头要像凤头一样漂亮,中间要像猪肚般丰满充实,结尾要像豹尾一样警策有力。
其中,一篇文章的开头尤其重要,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开头别开生面,新颖别致,不仅能带动全篇,使文章顺利展开,而且能抓住读者,引人入胜,甚至还可起开拓思路的作用。
特别是对于我们学生,要在第一时间吸引老师的目光,精心打造好作文的开头是非常重要的,所谓“一见钟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许多有经验的作家都苦于开头难,写一篇文章,往往有十几个开头,反复思考,多次删改,因为作者“开头”是根据文章的“重心”来提纲挈领的,“开头”时必须考虑后边的章节,直到结尾,有时,为写好一个“开头”,真如古人说的“求得一字稳,耐得半宵寒”。
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开头”确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各显个性,即使同一作家的不同文章,开头也不尽相同。
不过,总体来说,“开头”还是有章可循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开门见山法这是最常见最简便的开头方法。
“凤头”就是文章开头要“小”。
开头必须与全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紧密相联,为突出中心服务。
语言要精简,入题要快,最好是开门见山,开头第一句就点题,同时,语言要有一定的文采,能使人一看开头就有想往下读的欲望。
“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茅盾的《白杨礼赞》开篇便直入主题,抒发对白杨的礼赞。
二、直抒胸臆法这种开头也叫“直抒胸臆法”,即以激烈浓郁的情感开头。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用抒发真情实感的方式开头,往往很能打动读者。
2020年考生佳作《给父亲的“情书”》——父亲,当别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时候,谢谢您让我选择做了我自己。
我国元朝时的乔梦符说:“作乐府亦有法: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
”凤头豹尾法就是说,起要美丽,有如凤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结尾要有力,有如豹尾,“大家之文,于文之去路,不唯能发异光,而且长留余味”。
高考作文,篇幅短小,必须重视首尾的设计。
当然“文无定法”乃是写作者的最高境界,但探索一些章法、一点技巧,会使你觉得有“法”可依,有“从”下手。
这节课我们学习豹尾篇: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开头仿若“爆竹”,结尾当如撞钟。
作文的结尾是一道重要的“工序”,它除了要服务于文章的内容和中心之外,还得受“开头”的制约。
写得不好,会使文章结构松弛,黯然失色;写得好,文章会浑然天成,大添异彩,真可谓“回眸一笑百媚生”。
这一笑,可使人驻足,令人心动。
好的结尾要求: 1. 结束全文,升华主旨。
2. 激励号召,鼓舞人心。
3. 呼应题文,严谨结构。
4. 简洁有力,富有文采。
真正写好开头结尾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一、学会积累
(一)从阅读中积累:
作为学生,应注重大量地进行阅读,读名着,读时文,读古诗文,读一切能给你营养,启你心智,让你明理的书,这对写作大有益处。
要让阅读变得有效就要注意读与思的结合,并进行适当的摘录。
当然,要将积累的材料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可运用点评法和归纳法:“点评法”即在每一则积累的材料旁边或下面,加上自己的圈点批注,或理解感悟,或分析质疑,或阐发道理,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积累与思考同步,积累的东西就会融入你的思想,渐渐变成你的东西;“归纳法”即把积累的材料当作一则作文材料,通过思考,从中归纳出若干写作的角度或论点,这也是一种有效的读写训练方法。
(二)从生活中积累
朱熹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缺少生活的积累,写作将举步维艰,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并学会积累。
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以平淡、琐碎为主线的,但这并不等于说平淡无奇的生活就没有可供你去发现,去思考、去深味的东西,关键是你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晴,要有一颗敏锐善感的心,说到底,还是要善于思考——对生活进行思考与提炼。
二、学会多角度思维:
优秀的文章不仅有文采,有思想,而且还能独辟蹊径,发人之所未发,思维十分活跃,思路亦很开阔。
可见,平时我们应注重自己的思维训练。
(一)勤做思维运动。
平时训练写作时,面对同一个写作材料,你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去思考,努力多想出几个写作角度来,如果可能的话,不妨来个一文两作甚至多作。
比如针对“东施效颦”这个典故提炼观点,写出个人的见解。
你既可以从“人贵自知”的角度来批判东施的做法,也可以从反面着手,肯定她追求美的勇气。
尽管角度各异,但如果都能自圆其说,就能给人以启迪,体现思维的开阔与思想的丰富。
如果能经常如此训练自己,一定能有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学会思辩学会碰撞融合。
我们的思想往往是在跟别人的不断交流中渐渐丰富起来的,我们的思维也可以在跟别人思维的合理冲撞中渐趋活跃,我们要善于寻找并抓住与别人思维碰撞的机会。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寻找目标,有针对性地发表不同的看法,并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对此作出思辨。
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原本贫乏的思想会变得丰富,原本闭塞的思路会变得畅通。
多角度进行思维,有助于打开我们的写作思路。
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对逆向思维的运用,逆向思维确实重要,如果运用得当,也往往具有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的效果。
只是我们应该注意, 逆向思维要注意合乎逻辑,合乎情理,合乎人们的认知,从而保证多向思维并非牵强附会,并非胡思乱想。
范文示例(一)
微笑的脸
微笑的脸,是三月的春风,将希望播种,把生命唤醒,用真诚酿泉;微笑的脸,是冬日的阳光,爱在左,同情在右,点燃信念的火把,温暖鳏寡孤独的凄凉;微笑的脸,是母亲温柔的手,挽起寂寞,抚平伤感,拭干无助的泪痕。
人,之所以多姿,是因为有一张表情丰富、寓意深刻的脸;之所以可爱,是因为有一张时常微笑、纯真无邪的脸。
微笑,流露在脸上方显美,甜蜜在心里才是真。
微笑的脸,自信而刚强,柔和而不屈,是以不变应万变的从容潇洒。
怪不得,一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终于成就了你,那位以一张永葆微笑的脸化屈辱为力量、化鄙薄为斗志,“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人。
极刑之下见勇夫,因为《史记》,你留给了世人一笔最大的财富;因为微笑的脸,你留给了我们永远的崇敬。
微笑的脸,让人敬;微笑的人,最潇洒。
一脸微笑,善从心发,上善若水,白梅高洁,甘于奉献,“忽如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一脸微笑,尽心竭力,奉献中知足,感染中自若。
微笑的脸,让蒙娜丽莎迷倒全球,让“水稻之父”的脸名满天下,那是一张怎样自信的脸啊!当他还是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就已有巅覆世界的决心;当他早已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依然乐于躬耕陇亩,专于研究。
他所有的愿望,便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那是一张多么可爱的脸啊!喜看稻菽千重浪,最风流袁隆平!
微笑的脸,用心感动,用爱承担。
微笑的脸,不只让我们心如花开,更可让我们潸然泪下。
徐本禹的微笑,就足以让我们每个人泪如雨下。
当他带着那张微笑的脸,走进大山,以一个刚刚毕业大学生的稚嫩臂膀,肩负起倾颓的教室,肩负起贫穷,肩负起本不属于他的责任时,有谁的心还不能为之感动无语
也许,一个人的微笑,还不足以让孩子们的眼中充满阳光。
他的微笑刺痛了我们,他的脸因为肩负起责任而幸福灿烂。
如果说,微笑的脸是一枝娇艳的花,但它可以感染周围,幻化成万紫千红的春天。
如果
说微笑的脸是一株伟岸的树,但它可以感动世界,让成行成排的林木筑成遮风挡沙的绿色长城。
微笑,让我们的脸更可爱。
微笑的我们要用微笑的力量,去关照周围,感化周围,勇挑责任,直至每一个人脸上都挂起一片不落的灿烂。
【老师点评】
这篇文章开头就给了读者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句式整齐匀称,气势磅礴,比喻的运用,使得文句文采顿生。
文章一开头,便让读者一见钟情。
而文章的结尾,同样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既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又在前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微笑的力量,升华文章的主旨,真所谓“回眸一笑百媚生”。
而文章对于素材的处理运用,不是平铺直叙,不是简单列举事实,而是转换表述形式,引用有代表性的句子,让读者一读便知道是谁,同时采取高度精选的方法,从诸多事例中挑选出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事,最能表明中心的事,其余一概略去,这样处理,使得文章简洁明快,内容高度集中。
范文示例(二)
带着感动出发
也许,“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不曾感动过见多识广的你。
也许,“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心酸,不曾感动过历经沉浮的你。
也许,“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待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的唯美,不曾感动过风华正茂的你。
又也许,“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顿悟不曾感动过心如止水的你……
那么,当你听到一位9岁的小男孩领着其他同学逃离地震危险后,说了一句“因为我是班长!”时,再坚强的你,能忍住泪水的横流么
那么,当你看到一位在地震中死去的老师身下,活下来的安然无恙的学生时,再沉着的你,能止住心灵的哀泣么
那么,当你听到一位年逾古稀的老汉,在被俄罗斯救援队救出来后,幽默地说道:“我还以为地震把我震到外国去了!”时,再冷静的你,能屏住苦笑的颤音么
那么,当你看到救援的公路两旁,木鸡般呆立着的人们,在泪痕未干中举起一块块写着谢谢的纸板时,再铁石心肠的你,能抑住号啕不禁的感动么
至少,我不能!
海明威笔下的桑提亚哥老人,在杀死了鲨鱼之后,孤身屹立船头,在猎猎风声中缓缓说道:“一个人,可以被战胜,却无法被打败!”一个民族,又何尝不是如此!雪灾、事故、流言蜚语中我们高昂起头颅。
级汶川大地震中,我们更挺起了脊梁!一幕幕救灾时感人的画面,
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天灾无情人有情的真谛。
黑格尔曾说过,在我们人类的天赋中,有一项既仁慈又残酷的本能,那就是在失去的当时,并不感受到剧烈的痛苦,倒是过后绵绵无期的思念,更令人撕心裂肺!
那么,让我们带着感动出发,携手共同安慰那一颗颗受伤的心吧!
【老师点评】
文章开篇就不同凡响,引用了大量优美的诗句形成一组排比,来表达感动的丰富内涵,情感真挚,思想深邃,不仅抓住了读者的心,更显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积淀,并由此拓展到令人感动的汶川救人场面,进而表达自己被震撼、被感动的内心世界,最后水到渠成的发出呼吁:让我们带着感动出发,携手共同安慰那一颗颗受伤的心吧!发自内心的号召,让人与之产生心灵的共鸣,极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