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氧站设计流程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2
制氧站工艺流程
《制氧站工艺流程》
制氧站是用于生产工业级别氧气的设备,其工艺流程是非常复杂且精密的。
下面将介绍一般制氧站的工艺流程。
首先,原料气体通过压缩机被送入空气预处理系统。
这个系统主要是用来去除原料气体中的水分、油脂和杂质,确保进入制氧机的气体干净纯净。
经过这一步处理后的原料气体将被送入制氧机。
制氧机是制氧站的核心设备,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分子筛膜和压力摆动,将原料气体分离成氧气和氮气。
分离后的氧气将被收集并送入冷凝器,冷却成液态氧。
此过程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液氮,需要循环利用或者排放。
而氮气则会被送回到空气预处理系统,再一次净化后作为废气排放。
最后,液态氧将被送入氧气储存罐,以备工业生产使用。
整个制氧站的工艺流程非常复杂,需要高效的设备配合和严格的系统控制。
任何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氧气的纯度下降或者产量减少,对工厂的正常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制氧站的工艺流程必须严格按照标准操作,并且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业生产中对氧气的需求得到满足。
氧气站设计规范GB50030—91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使氧气站(含气化站房、汇流排间)的设计,遵循国家基本建设的方针政策,充分利用现有空气分离(以下简称“空分”产品资源,坚持综合利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统筹兼顾,集中生产,协作供应,做到安全第一,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下列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一、单机产氧量不大于300m3/h或高压、中压流程的,用深度冷冻空气分离法生产氧、氮等空分气态或液态产品的氧气站设计;二、氧、氮等空分液态产品气化站房的设计;三、氧、氮等空分气态产品用户的汇流排间的设计;四、厂区和车间气态氧、氮等管道的设计。
第1.0.3条扩建或改建的氧气站、气化站房、汇流排间和管道的设计,必须充分利用原有的建筑物、构筑物、设备和管道。
第1.0.4条制氧站房、灌氧站房或压氧站房、液氧气化站房、氧气汇流排间、氧气瓶库的火灾危险性类别,应为“乙”类;加工处理、贮存或输送惰性气体的各类站房或库房,以及汇流排间的火灾危险性,应为“戊”类;使用氢气净化空分产品的催化反应炉,以及氢气瓶存放部分的火灾危险性,应为“甲”类。
第1.0.5条氧气站、气化站房、汇流排间以及管道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并应符合现行的有关国家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氧气站的布置第2.0.1条氧气站、气化站房、汇流排间的布置,应按下列要求,经技术经济方案比较确定:一、宜靠近最大用户处;二、有扩建的可能性;三、有较好的自然通风和采光;四、有噪声和振动机组的氧气站有关建筑,对有噪声、振动防护要求的其他建筑之间的防护间距,应按现行的国家标准《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的规定执行。
第2.0.2条空分设备的吸风口应位于空气洁净处,并应位于乙炔站(厂)及电石渣堆或其他烃类等杂质及固体尘埃散发源的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吸风口的高度,应高出制氧站房屋檐1m以上。
吸风口与乙炔站(厂)及电石渣堆等杂质散发源之间的最小水平间距,应符合表2.0.2-1的要求,当不能满足表2.0.2-1的要求时,应符合表2.0.2-2的要求。
大型制氧机全流程国产化配置及安装过程问题处理池至河【摘要】介绍了32000 m3/h空分设备的工艺流程、技术参数和设备配置国产化特点.分析了在空分设备安装、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相应的处理方案,阐述工程中质量监控和优化设想,介绍了整套流程设备投资情况.【期刊名称】《冶金动力》【年(卷),期】2013(000)004【总页数】5页(P35-38,41)【关键词】大型空分;设备配置;国产化;安装【作者】池至河【作者单位】福建三钢闽光股份有限公司炼钢厂,福建三明365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051.51 引言三钢本部年产600万t钢产能布局,现有的五套制氧机总装机容量61500m3/h 无法满足,经论证新建一套32000m3/h制氧机。
目前,同一等级制氧机行业通常配置为空分系统国产,空压机、氮压机、膨胀机(其中一台)进口。
考虑大型空压机、氮压机、膨胀机采用进口设备,投资大、订货周期长、检修备件费用高,又有本单位20000m3/h等级制氧机配套的国产空压机、氮压机成功运行经验。
32000m3/h制氧机空分系统、液体贮槽、氧压机、2台膨胀机由杭氧成套国产配置,空压机、氮压机由西安交大赛尔机泵成套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成套国产配置,仪、电控系统及其它设备也基本采用国产设备,实现大型制氧机全流程设备国产化。
2 流程组织2.1 流程技术特点制氧流程采用国产空压机、分子筛净化空气、增压透平膨胀机制冷,上塔采用规整填料塔,氧气部分自增压、部分外压缩,全精馏无氢制氩工艺流程(见图1)。
基于现有向化工厂提供9000m3/h的氧气是从1.6M Pa减压到40k Pa,能耗消耗大。
本套流程8000~15000m3/h氧气采用液氧自增压,增压至60k Pa经换热气复热后直接送往化工厂。
24000~17000m3/h氧气复热后经氧压机压缩3.0 M Pa送入管网。
2.2 产品产量及纯度设计指标表132000m3/h制氧机产量及纯度产品产量/m3·h-1 纯度氧气 32000≥99.6%O2液氧900≥99.6%O2氮气32000 ≤5×10-6O2液氮350≤5×10-6O2液氩 1120~0 ≤2×10-6O2≤3×10-6N2中压气氩 1~1120≤2×10-6O2≤3×10-6N23 主要设备国产化配套情况3.1 空气过滤器空气过滤器采用无锡中盛净化设备有限公司的三层自洁式空气过滤器,处理空气量(按2.3倍计算)≥412000m3/h(101.3k Pa(A)0℃),≥2μm的颗粒,过滤效率≥99.9%,≥1μm的颗粒,过滤效率≥99.5%,正常运行阻力为400~650P a。
⑿氧气站等一、二级耐火等级的乙类生产建筑物,与其他甲类生产建筑物之间的最小防火间距,应按本表对其他各类生产建筑物之间规定的间距增加2m。
⒀湿式氧气贮罐与可燃液体贮罐、可燃材料堆场之间的最小防火间距,应符合本表对民用建筑、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之间规定的间距。
h的氧气汇流排间,可设在不低于三级耐火等级的用户房内靠外墙处,并应采用高度为2.5m、耐火极限不低于1.5h的墙和丙级防火门,与厂房的其他部分隔开。
第2.0.8条制氧站房、灌氧站房或压氧站房、气化站房,宜设围墙或栅栏。
第三章工艺设备的选择氧气站的设计容量,必须计入当地海拔高度的影响。
一、空分设备台数,宜按大容量、少机组、统一型号的原则确定;二、空分气态产品的压缩机,应根据用户对空分气态产品贮存及输送的要求选用;三、氧气站可不设置备用的空分设备,当用户中断供气会造成较大损失时,应考虑空分设备中的空气压缩机、氧气压缩机等回转机组的备用,也可采用其他方法调节供气。
一、调节产气量与压气量之间的不平衡,宜采用湿式贮罐或贮气襄,其有效容积应根据产气量与压气量之间的不平衡性确定;二、调节用气量与产气量之间的不平衡,宜采用中压或高压贮罐,其有效容积应根据用气量与产气量之间的不平衡,以及贮气和输气的工况确定。
重机等检修用的起重设备,其起重能力应按机组的最重部件确定。
第四章消防控制室当该建筑物内设置中压、高压氧气贮罐时,贮罐和实瓶的贮气总容量不应超过10200m3;空瓶、实瓶和贮罐的总占地面积,不应超过560m3。
灌氧站房中,氧气实瓶的贮量不应超过3400个,当该建筑物内设置中、高压氧气贮罐时,贮罐和实瓶的贮气总容量,不应超过20400m3;空瓶、实瓶和贮罐的总占地面积不应超过1120m3。
一、设备之间的净距,宜为1.5m;设备与墙壁之间的净距,宜为1m。
当以上净距不能满足设备的零部件抽出检修的操作要求时,其净距不宜小于抽出零部件的长度加0.5m;设备与其附属设备之间的净距,以及泵、鼓风机等其他小型设备的布置间距,可适当缩小;二、设备双排布置时,两排之间的净距,宜为2m。
医⽤中⼼供氧系统介绍医⽤中⼼供氧系统介绍医⽤中⼼供氧系统适⽤于在医院将中⼼供氧站输出的氧⽓通过管道系统输送到⼿术室、抢救室、治疗室和各个病房终端处,供医疗使⽤。
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瓶分散供氧⽅式,具有使⽤安全、管理⽅便、经济效益好以及减轻医护⼈员劳动强度等特点,是现代化医院必备的理想医⽤设备。
医⽤氧⽓⽓源应由主⽓源、备⽤⽓源和应急备⽤⽓源组成。
备⽤⽓源应能⾃动投⼊使⽤,应急备⽤⽓源应设置⾃动或⼿动切换装置。
医⽤氧⽓供应源可采⽤以下三种⽅式及组合:⼀、医⽤液氧贮槽供应源⼆、医⽤分⼦筛制氧机供应源三、医⽤氧⽓钢瓶汇流排供应源中⼼供氧系统主要技术参数:中⼼供氧系统流程图:⼀、医⽤液氧贮槽供应源医⽤液氧贮罐供应源应由医⽤液氧贮罐、汽化器、减压装置等组成。
医⽤液氧贮罐供应源的贮罐不宜少于两个,并应能切换使⽤。
注:医⽤液氧贮槽作⽓源时,考虑主⽤和备⽤,通常配置两台液氧贮槽,⼀主⼀备。
⽬前,国内医院设置的液氧中⼼站通常采⽤两台低温液氧贮槽(⼀主⼀备。
⼯作⽅式:液氧通过汽化器汽化成⽓体后经管道送⾄分⽓缸再到各主道、副管道、⽀管道、直⾄终端⽤氧处。
(见上流程图)1、医⽤液氧贮槽⽤于储存低温(-183℃)液态氧的储存压⼒容器,俗称液氧罐,或液氧贮槽,为供氧系统提供液氧。
其结构为双层固定真空粉末绝热,内筒材质采⽤不锈钢,夹层为珠光砂(真空保温作⽤),外筒材质为优质碳素钢。
符合GB18442-2011《固定式真空绝热深冷压⼒容器》和 GB150-2011《压⼒容器》的要求。
⼯作压⼒: MPa、 MPa(压⼒可选)3333333333350m40m、30m、7m、、8.5m、10m、、15m20m有效容积:2.85m、3.5m、5m、(容积选择根据医院规模定)液氧站为独⽴的建筑,最⼩建筑⾯积为50平⽅⽶,液氧罐、汽化器为露天设置,液氧站房应设置简易防⾬、防雪、防静电、防雷电处理,周围设置不锈钢护栏。
使⽤的氧⽓质量符合GB8982-98的医⽤氧标准,满⾜中国药典2005版中关于“氧”的标准说明。
(国内标准)氧气站设计规范GB一氧气站设计规范GB50030壹91第壹章总则第1.0.1条为使氧气站(含气化站房、汇流排间)的设计,遵循国家基本建设的方针政策,充分利用现有空气分离(以下简称“空分”产品资源,坚持综合利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统筹兼顾,集中生产,协作供应,做到安全第壹,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下列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壹、单机产氧量不大于300m3/h或高压、中压流程的,用深度冷冻空气分离法生产氧、氮等空分气态或液态产品的氧气站设计;二、氧、氮等空分液态产品气化站房的设计;三、氧、氮等空分气态产品用户的汇流排间的设计;四、厂区和车间气态氧、氮等管道的设计。
第1.0.3条扩建或改建的氧气站、气化站房、汇流排间和管道的设计,必须充分利用原有的建筑物、构筑物、设备和管道。
第1.0.4条制氧站房、灌氧站房或压氧站房、液氧气化站房、氧气汇流排间、氧气瓶库的火灾危险性类别,应为“乙”类;加工处理、贮存或输送惰性气体的各类站房或库房,以及汇流排间的火灾危险性,应为“戊”类;使用氢气净化空分产品的催化反应炉,以及氢气瓶存放部分的火灾危险性,应为“甲”类。
第1.0.5条氧气站、气化站房、汇流排间以及管道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且应符合现行的有关国家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氧气站的布置第2.0.1条氧气站、气化站房、汇流排间的布置,应按下列要求,经技术经济方案比较确定:壹、宜靠近最大用户处;二、有扩建的可能性;三、有较好的自然通风和采光;四、有噪声和振动机组的氧气站有关建筑,对有噪声、振动防护要求的其他建筑之间的防护间距,应按现行的国家标准《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的规定执行。
第2.0.2条空分设备的吸风口应位于空气洁净处,且应位于乙炔站(厂)及电石渣堆或其他烃类等杂质及固体尘埃散发源的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吸风口的高度,应高出制氧站房屋檐1m之上。
手术部医用气体设计示例1. 概况洁净手术部除手术室外通常还包括预麻室、麻醉恢复及ICU(重症监护)等功能用房。
手术室设置8种医用气体系统:氧气、真空吸引、压缩空气、氧化亚氮(俗称笑气)、氮气、二氧化碳、氢气和麻醉废气排放系统。
预麻室设置氧气、压缩空气、真空吸引和氧化亚氮4种医用气体.麻醉恢复和ICU设置氧气、真空吸引和压缩空气3种医用气体。
2. 系统说明2.1 洁净手术部所用氧气由医院集中氧气站单独供给。
要求供气压力0.6MPa,经手术层的二级减压箱减压至0.45MPa,再送往手术室及其他功能用房。
2。
2 洁净手术部所用真空吸引由医院集中吸引站单独供给,要求供气压力—0.03~—0。
07MPa.2.3 洁净手术部所用压缩空气由医院集中压缩空气站单独供给.要求供气压力0.60MPa,经手术层的二级减压箱减压至0。
45MPa,再送往手术室及其他功能用房。
2。
4 笑气采用2*2瓶组自动切换汇流排供气。
笑气减压至0.45MPa,送往手术室及其他功能用房.2.5 氮气采用5*2瓶组自动切换汇流排供气。
氮气减压至0.95MPa,送往手术室及其他功能用房.2。
6 二氧化碳采用2*2瓶组自动切换汇流排供气.二氧化碳减压至0。
4MPa,送往手术室及其他功能用房.2。
7 氢气采用2x2瓶组自动切换汇流排供气。
氢气减压至0。
40MPa,送往手术室及其他功能用房。
2。
8 麻醉废气排放采用射流原理(或气环泵),射流原理以压缩空气作动力源,通过射流技术的废气终端收集气体,管道汇总后排至室外安全处(气环泵抽吸收集麻醉废气,排至室外安全处)。
3. 技术参数表气体终端输出压力与流量及终端数量配置表气体管道设计参数表4. 用气点末端支线管径表4.1 普通病房、门诊及治疗室等:4。
2 手术室、重症监护、抢救室:5. 施工说明5.1 真空吸引干管采用热镀锌钢管或非金属管,进入室内支管采用紫铜管.5.2 紫铜管的连接除阀门附件外均采用银基钎焊,热镀锌钢管采用丝扣连接,PVC管采用专用胶粘接。
目录1.工作概况 (2)1.1概述 (2)1.2 10000Nm3/h空分设备主要性能 (2)1.3主要工艺特点及流程 (3)1.4主要设备一览表 (5)1.5公用设施 (5)2施工部署 (7)2.1工程安排的主导思想 (7)2.2施工组织机构 (8)2.3施工机械及劳动力安排 (9)2.4施工现场平面布置 (12)3综合施工进度计划 (12)3.1编制说明 (12)3.2主要进度要求 (12)3.3工程施工综合进度网络计划 (13)3.4工程进度计划的几个主要接点 (13)3.5保证实现总工期目标的措施 (13)4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13)5工程质量 (35)5.1工程质量目标 (35)5.2质量管理 (35)5.3质量监控 (35)5.4质量保证体系 (38)6施工安全管理及保证措施 (38)7文明施工 (41)8保修和回访 (43)1、工程概况1.1概述xxxx气体产品有限公司(简称MG)是xxxxxx集团的子公司,是xx 知名的工业气体公司。
xxxx公司于1998年10月24日与xxxx钢铁总公司签定合同,在xxxx钢厂区独资建设10000Nm3/h制氧站,向xxxx钢供应商品氧、商品氮,同时向社会市场销售各种气体。
项目总投资为人民币11670万元。
该氧气站布置于xxxx钢厂区内原3200Nm3/h 氧气站旧址上,占地面积为8558.5 m2。
该工程主要车间组成:1、制氧车间;2、水处理设施;3、高低压配电室;4、生活设施;5、站区管线;6、总图。
工艺主要设备26台套。
电力主要设备41台面。
由于空压机八月二十日才能到货,为满足十月三十日系统调试结束的工期要求,因此我们要求八月八日前将氮气管道与xxxx钢原管网并网,以便利用氮气进行系统试压.吹扫及氧压机试车,要求甲方提供压力为0.8Mpa.流量为4500M3/h的纯氮气源.1.2 10000 Nm3/h空分设备主要性能设备选型采用全低压分子筛吸附,增压透平膨胀机,规整填料塔无氢制氩新工艺。
氧气站设计规范GB50030-20131总则为使氧气站的工程设计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综合利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确保安全生产,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下列新建、改建、扩建的氧气站及其管道工程设计:1采用低温空气分离法生产氧、氮、氩等气态、液态产品的氧气站设计;2采用常温空气分离法生产氧、氮、氩等气态产品的氧气站的设计;3氧、氮、氩等空气分离液态产品气化站房的设计;4氧、氮、氩等空气分离气态产品的汇流排间设计。
氧气站内各类房间的火灾危险性类别及最低耐火等级,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
[条文说明]制订本条的依据是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中的有关规定,使用或生产或储存助燃气体的“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为乙类。
由于氧气站内设有各类房间、场所,为准确地实施本规范,在本规范附录八中按上述规定分别列出各类房间、场所的火灾危险类别。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
氧气站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氧气站:采用低温法或常温法制取和供应氧、氮、氩等空气分离产品,按工艺要求设置的制氧站房、灌氧站房或压氧站房、室外工艺设备以及其他有关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
制氧站房:布置制取氧气和其他空气分离产品工艺设备的主要及辅助生产间的建筑物。
灌氧站房:布置压缩、充灌并贮存输送氧气、氮气、氩气和其他空气分离产品工艺设备的主要及辅助生产间的建筑物。
氧气压缩机间:布置压缩、输送氧气和其他空气分离产品工艺设备的主要及辅助生产间的建筑物。
稀有气体间:布置稀有气体净化、提纯工艺设备的主要及辅助生产间的建筑物。
气化站房:布置空气分离液态产品的储罐、气化设备为主的建筑物。
汇流排间:布置输送氧、氮、氩等气体,供给用户的汇流排或气瓶集装格,并可存放一定气瓶的建筑物。
实瓶:在一定充灌压力下的气瓶,一般指水容积为40L、工作压力为12MPa-15MPa的气体钢瓶。
空瓶:无内压或有一定残余压力的气体钢瓶。
钢瓶集装格:以专用框架固定,采用集气管将多只气体钢瓶接口并联组合的气体钢瓶组单元。
氧气站设计规范GB 50030 91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使氧气站(含气化站房汇流排间)的设计遵循国家基本建设的方针政策充分利用现有空气分离(以下简称空分产品资源坚持综合利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统筹兼顾集中生产协作供应做到安全第一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特制定本规范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下列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一单机产氧量不大于300m3/h或高压中压流程的用深度冷冻空气分离法生产氧氮等空分气态或液态产品的氧气站设计二氧氮等空分液态产品气化站房的设计三氧氮等空分气态产品用户的汇流排间的设计四厂区和车间气态氧氮等管道的设计第1.0.3条扩建或改建的氧气站气化站房汇流排间和管道的设计必须充分利用原有的建筑物构筑物设备和管道第1.0.4条制氧站房灌氧站房或压氧站房液氧气化站房氧气汇流排间氧气瓶库的火灾危险性类别应为乙类加工处理贮存或输送惰性气体的各类站房或库房以及汇流排间的火灾危险性应为戊类使用氢气净化空分产品的催化反应炉以及氢气瓶存放部分的火灾危险性应为甲类第1.0.5条氧气站气化站房汇流排间以及管道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并应符合现行的有关国家标准规范的规定第二章氧气站的布置第2.0.1条氧气站气化站房汇流排间的布置应按下列要求经技术经济方案比较确定一宜靠近最大用户处二有扩建的可能性三有较好的自然通风和采光四有噪声和振动机组的氧气站有关建筑对有噪声振动防护要求的其他建筑之间的防护间距应按现行的国家标准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的规定执行第2.0.2条空分设备的吸风口应位于空气洁净处并应位于乙炔站(厂)及电石渣堆或其他烃类等杂质及固体尘埃散发源的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吸风口的高度应高出制氧站房屋檐1m以上吸风口与乙炔站(厂)及电石渣堆等杂质散发源之间的最小水平间距应符合表2.0.2-1的要求当不能满足表2.0.2-1的要求时应符合表2.0.2-2的要求空分设备吸风口与乙炔站(厂) 电石渣堆等之间的最小水平间距表2.0.2-1乙炔站(厂)及电石渣堆等杂质散发源最小水平间距(m)乙炔发生器型式乙炔站(厂)安装容量(m3/h)空分塔内具有液空吸附净化装置空分塔前具有分子筛吸附净化装置10 10010 30 200水入电石式30 3005030 10030 90 200电石入水工90 30050电石炼焦炼油液化石油气生产500 100合成氨硝酸硫化物生产300 300炼钢(高炉平炉电炉转炉)轧钢型钢浇铸生产200 50大批量金属切割焊接生产(如金属结构车间)200 50注水平间距应按吸风口与乙炔站(厂) 电石渣堆等相邻面外壁或边缘的最近距离计算吸风口处空气内烃类等杂质的允许极限含量达式表2.0.2-2允许极限含量(mgC/m3)烃类等杂质名称空分塔内具有液空吸附净化装置空分塔前具有分子筛吸附净化装置乙炔0.5 5炔衍生物0.01 0.5C5C6饱和和不饱和烃类杂质总计0.05 2C3C4饱和和不饱和烃类杂质总计0.3 2C2饱和和不饱和烃类杂质及丙烷总计10 10硫化碳CS2氧化氮NO臭氧O30.03 mgC/m3 1.25 mgC/m3 0.215 mgC/m3第2.0.3条氧气站等的乙类生产建筑物与各类建筑之间的最小防火间距应符合表2.0.3的要求氧气站等的乙类生产建筑物与各类建筑之间的最小防火间距表2.0.3湿式氧化贮罐氧气站等的一二级耐火等级的乙类生产建筑物1000 1001 5000050000其他各类生产建筑物耐火等级一二级三级四级101214101214121416141618民用建筑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25 25 30 35 重要公共建筑50 50室外变配电站(35 500kV且每台变压器为10000kVA以上)以及油量超过5t的总降压站2525 30 35厂外铁路线非电力牵引机车252025(中心线)电力牵引机车20厂内铁路线(中心线)非电力牵引机车电力牵引机车20152015厂外道路(路边) 15厂内道路(路边)主要次要105105电力架空线 1.5倍电杆高度 1.5倍电杆高度液化石油气贮罐单罐容量(m3)56 10 1130 31 100101 400401 1000100012182025304050202530405060注防火间距应按相邻建筑物或构筑物等的外墙外壁外缘的近距离计算两座生产建筑物相邻较高一面的外墙为防火墙时其防火间距不限氧气站专用的铁路装卸线不受本表限制固定容积的氧气贮罐其容积按水容量(m3)和工作压力(绝对9.8 104Pa)的乘积计算液氧贮罐以1m3液氧折合800m3标准状态气氧计算按本表氧气贮罐相应贮量的规定执行氧气贮罐惰性气体贮罐室外布置的工艺设备与其制氧厂房的间距可按工艺布置要求确定氧气贮罐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相邻较大罐的半径氧气贮罐与可燃气体贮罐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相邻较大罐的直径容积不超过50m3的氧气贮罐与所属使用厂房的防火间距不限容积不超过3m3的液氧贮罐与所属使用建筑的防火间距可减少为10m液氧贮罐周围5m的范围内不应有可燃物和设置沥青路面氧气站室外布置的空分塔或惰性气体贮罐应按一二级耐火等级的乙类生产建筑(空分塔)或戊类生产建筑(惰性气体贮罐)确定其与其他各类建筑之间的最小防火间距氧气站等一二级耐火等级的乙类生产建筑物与其他甲类生产建筑物之间的最小防火间距应按本表对其他各类生产建筑物之间规定的间距增加2m湿式氧气贮罐与可燃液体贮罐可燃材料堆场之间的最小防火间距应符合本表对民用建筑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之间规定的间距第2.0.4条制氧站房灌氧站房或压氧站房液氧气化站房宜布置成独立建筑物但可与不低于其耐火等级的除火灾危险性属甲乙类的生产车间以及铸工车间锻压车间热处理车间等明火车间外的其他车间毗连建造其毗连的墙应为无门窗洞的防火墙第2.0.5条输氧量不超过60m3/h的氧气汇流排间可设在不低于三级耐火等级的用户房内靠外墙处并应采用高度为2.5m 耐火极限不低于1.5h的墙和丙级防火门与厂房的其他部分隔开第2.0.6条输氧量超过60m3/h的氧气汇流排间宜布置成独立建筑物当与其他用户厂房毗连建造时其毗连的厂房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5h的无门窗洞的墙与该厂房隔开第2.0.7条氧气汇流排间可与气态乙炔站或乙炔汇流排间毗连建造的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的同一建筑物中但应以无门窗洞的防火墙相互隔开第2.0.8条制氧站房灌氧站房或压氧站房气化站房宜设围墙或栅栏第三章工艺设备的选择第3.0.1条氧气站的设计容量应根据用户的用氧特点经方案比较后确定可按用户的昼夜平均小时消耗量或按工作班平均小时消耗量经技术经济方案比较确定氧气站的设计容量必须计入当地海拔高度的影响第3.0.2条氧气站空分设备的型号台数备有机组的选用应根据用户对空分产品的要求经技术经济方案比较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一空分设备台数宜按大容量少机组统一型号的原则确定二空分气态产品的压缩机应根据用户对空分气态产品贮存及输送的要求选用三氧气站可不设置备用的空分设备当用户中断供气会造成较大损失时应考虑空分设备中的空气压缩机氧气压缩机等回转机组的备用也可采用其他方法调节供气第3.0.3条空分气态产品贮罐容量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一调节产气量与压气量之间的不平衡宜采用湿式贮罐或贮气襄其有效容积应根据产气量与压气量之间的不平衡性确定二调节用气量与产气量之间的不平衡宜采用中压或高压贮罐其有效容积应根据用气量与产气量之间的不平衡以及贮气和输气的工况确定第3.0.4条各种气瓶的数量可按用户一昼夜用气瓶数的3倍确定但不包括备用贮气瓶第3.0.5条气化站房的液态空分产品贮槽容量的选择应根据液态空分产品运输槽车的运输费用运输距离企业用户所用气体量贮槽本身的折旧费用以及液态空分产品贮量实际可使用的天数等因素加以综合分析经方案比较后确定第3.0.6条氧气站的总安装容量等于或大于150m3/h产氧量的制氧间宜设单轨手动葫芦单梁起重机等检修用的起重设备其起重能力应按机组的最重部件确定第四章消防控制室第4.0.1条当氧气实瓶的贮量小于或等于1700个时制氧站房或液氧气化站房和灌氧站房可设在同一座建筑物内但必须符合本规范第5.0.4条的要求当该建筑物内设置中压高压氧气贮罐时贮罐和实瓶的贮气总容量不应超过10200m3空瓶实瓶和贮罐的总占地面积不应超过560m3第4.0.2条当氧气实瓶的贮量超过1700个时应将制氧站房或液氧气化站房和灌氧站房分别设在两座独立的建筑物内灌氧站房中氧气实瓶的贮量不应超过3400个当该建筑物内设置中高压氧气贮罐时贮罐和实瓶的贮气总容量不应超过20400m3空瓶实瓶和贮罐的总占地面积不应超过1120m3第4.0.3条当氧气站生产供应多种产品并需要灌瓶和贮存时宜设置每种产品的灌瓶台或灌瓶间空瓶间和实瓶间当空瓶实瓶和灌瓶台设在同一个房间内时空瓶和实瓶必须分开存放第4.0.4条氧气站气化站房的设备布置应紧凑合理便于安装维修和操作设备之间以及设备与墙之间的净距应符合下列规定一设备之间的净距宜为1.5m 设备与墙壁之间的净距宜为1m 当以上净距不能满足设备的零部件抽出检修的操作要求时其净距不宜小于抽出零部件的长度加0.5m设备与其附属设备之间的净距以及泵鼓风机等其他小型设备的布置间距可适当缩小二设备双排布置时两排之间的净距宜为2m第4.0.5条灌瓶间空瓶间和实瓶间的通道净宽度应根据气瓶运输方式确定宜为1.5m第4.0.6条氧气压缩机超过2台时宜布置在单独的房间内且不宜与其他房间直接相通第4.0.7条氧气站液氧气化站房不包括备用贮气瓶的氧气实瓶贮量应根据氧气供需平衡的情况决定但不宜超过48h的灌瓶量氧气站总安装容量或液氧气化站房总产气量小于20m3/h 其氧气实瓶的贮量可适当增加但不宜超过160瓶氧气汇流排间氧气实瓶的贮量不宜超过一昼夜的生产需用量第4.0.8条贮罐低温液体贮槽宜布置在室外当贮罐或低温液体贮槽确需室内布置时宜设置在单独的房间内且液氧的总贮存量不应超过10m3第4.0.9条贮气襄宜布置在单独的房间内当贮气襄总容量小于或等于100m3时可布置在制氧间内贮气襄与设备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3m 并应有安全和防火围护措施贮气襄不应直接布置在氧气压缩机的顶部当确需在氧气压缩机顶部布置时必须有防火围护措施第4.0.10条贮罐的水槽和放水管应采取防冻措施低温液体贮槽宜采取防止日晒雨淋的措施第4.0.11条采用氢气进行产品净化的催化反应炉宜设置在站房内靠外墙处的单独房间内第4.0.12条氢气瓶应存放在站房内靠外墙处的单独房间内并不应与其他房间直接相通氢气实瓶的贮量不宜超过60瓶第4.0.13条氧气压缩机间净化间氢气瓶间贮罐间低温液体贮槽间汇流排间均应设有安全出口第4.0.14条空瓶间实瓶间应设置气瓶的装卸平台平台的宽度宜为2m平台的高度应按气瓶运输工具的高度确定宜高出室外地坪0.4 1.1m第4.0.15条灌瓶间汇流排间空瓶间和实瓶间均应有防止瓶倒的措施第4.0.16条生产高纯度空分产品需要灌瓶时应设置钢瓶抽真空设备和钢瓶加热装置第4.0.17条氧气站的分析设备应根据安全生产和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进行配备第4.0.18条氧气站气化站房汇流排间内氮气氧气等放散管和液氮液氧等排放管应引至室外安全处放散管口宜高出地面4.5m或以上第4.0.19条压缩机和电动机之间当采用联轴器或皮带传动时应采取安全围护措施第4.0.20条独立瓶库的气瓶贮量应根据生产用量气瓶周转量和运输条件确定独立的氧气实瓶和氧气空瓶实瓶库的气瓶最大贮量应符合表4.0.20的要求独立的氧气实瓶和氧气空瓶实瓶库的最大贮量表4.0.20气瓶的最大贮量(个)瓶库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每座库房每一防火墙间一二级三级13600450034001500第五章建筑和结构第5.0.1条氧气站液氧气化站房的主要生产间和氧气汇流排间宜为单层建筑物第5.0.2条氧气站气化站房主要生产间的屋架下弦高度应按设备的高度或从立式压缩机气缸中抽出活塞的高度和起重吊钩的极限高度确定但不宜小于4m汇流排间的屋架下弦高度不宜小于3.5m第5.0.3条氧气站液氧气化站房的主要生产间和氧气汇流排间应为不低于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物其外围结构不需采取防爆泄压措施第5.0.4条制氧站房或液氧气化站房和灌氧站房当布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时应采耐火极限不低于1.5h的非燃烧体隔墙和丙级防火门并应通过走道相通第5.0.5条氧气贮气襄间氧气压缩机间氧气灌瓶间氧气实瓶间氧气贮罐间净化间氢气瓶间液氧贮槽间氧气汇流排间等房间相互之间以及与其他毗连房间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5h的非燃烧体墙隔开第5.0.6条氧气压缩机间与灌瓶间以及净化间氧气贮气襄间氧气贮罐间液氧贮槽间与其他房间之间的隔墙上的门应采用丙级防火门第5.0.7条氧气站气化站房的主要生产间和汇流排间其围护结构的门窗应向外开启第5.0.8条灌瓶间实瓶间汇流排间和贮气襄间的窗玻璃宜采取涂白漆等措施第5.0.9条灌瓶台应设置高度不小于2m的钢筋混凝土防护墙第5.0.10条气瓶装卸平台应设置大于平台宽度的雨篷雨篷和支撑应为非燃烧体第5.0.11条灌瓶间汇流排间空瓶间实瓶间的地坪应符合平整耐磨和防滑的要求第六章电气和热工测量仪表第6.0.1条氧气站气化站房的供电按现行的国家标准工业与民用供电系统设计规范规定的负荷分级除不能中断生产用气者外可为三级负荷第6.0.2条催化反应炉部分和氢气瓶间按现行的国家标准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的规定应为1区爆炸危险区氧气贮气襄间应为22区火灾危险区第6.0.3条氧气站气化站房汇流排间的照明除不能中断生产用气者外可不设继续工作用的事故照明仪表集中处宜设局部照明第6.0.4条制氧间内的高压油开关其贮油量不应大于25kg第6.0.5条空分产品加压设备与灌瓶间贮气襄或湿式贮罐之间宜设置联系信号灌瓶间应设置压缩机紧急停车按钮第6.0.6条氧气站气化站房应设置成本核算所必需的用电用水和输出空分产品的计量仪表与氧气接触的仪表必须无油脂第6.0.7条积聚液氧液空的各类设备氧气管道应有导除静电的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第6.0.8条氧气站液氧气化站氧气汇流排间和露天设置的氧气贮藏的防雷应按现行的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规定执行第七章系统供电第7.0.1条氧气站气化站房的生产用水除不能中断生产用气者外宜采用一路供水其消防用水设施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第7.0.2条压缩机用的冷却水应循环使用其水压宜为0.15 0.30MPa 其水质要求和排水温度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压缩空气站设计规范的要求第7.0.3条氧气站给水和排水系统应保证能放尽存水压缩机的排水必须装设水流观察装置或排水漏斗第7.0.4条氧气站应设置废油收集装置当有废液需直接排放时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的要求第7.0.5条对有噪声的生产厂房及作业场所应按现行的国家标准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采取噪声控制措施并应符合该设计规范的要求第八章采暖和通风第8.0.1条氧气站内的乙类生产火灾危险性建筑物液氧气化站房和氧气汇流排间严禁用明火采暖集中采暖时室内采暖计算温度应符合下列规定一贮气襄间贮罐间低温液体贮槽间为+5二空瓶间实瓶间为+10三办公室生活间应按现行的国家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规定执行四除上述各房间外其他房间为+15第8.0.2条贮罐间贮气襄间低温液体贮槽间实瓶间灌瓶间的散执器应采取隔热措施第8.0.3条催化反应炉部分氢气瓶间惰性气体贮气襄(罐)或贮槽间的自然通风换气次数每小时不应少于3次事故换气次数不应少于7次第九章管道第9.0.1条氧气管道的管径应按下列条件计算确定一流量应采用该管系最低工作压力最高工作温度时的实际流量二流速应是在不同工作压力范围内的管内氧气流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氧气工作压力为10MPa或以上时不应大于6m/s2.氧气工作压力大于0.1MPa至3MPa或以下时不应大于15m/s3.氧气工作压力为0.1MPa或以下时应按该管系允许的压力降确定第9.0.2条氧气管道管材的选用宜符合表9.0.2的要求氧气管道管材的选用表9.0.2工作压力(MPa)1.6 1.6 3 10敷设方式管材架空或地沟敷设焊接钢管(GB3092-82)电焊钢管(YB242-63) 无缝钢管(YB231-70) 钢板卷焊管(A3)无缝钢管(YB231-70) 铜基合金管埋地敷设无缝钢管(YB231-70)注表中钢板卷焊管只宜用于工作压力小于0.1MPa 且管径超过现有焊接钢管电焊钢管无缝钢管产品管径的情况下压力或流量调节阀组的下游侧(顺气流方向以下同) 应有一段不锈钢管(GB2270-80)或钢基合金管其长度为管外径的5倍(但不应小于1.5m) 阀组范围内的连接管道应采用不锈钢或铜基合金材料位于氧气放散阀下游侧的工作压力大于0.1MPa的氧气放散管段应采用不锈钢管铜基合金管是指铜管(GB1529-79)或黄铜管(GB1529--79)本表引用的标准当进行全面修订时应按修订后的现行标准执行第9.0.3条氧气管道的阀门选用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工作压力大于0.1MPa的阀门严禁采用闸阀二阀门的材料应符合表9.0.3的要求阀门材料选用要求达式表9.0.3工作压力(MPa) 材料1.6 阀体阀盖采用可锻铸铁球墨铸铁或铸钢阀杆采用碳钢或不锈钢阀辨采用不锈钢1.6 3 采用全不锈钢全铜基合金或不锈钢与铜基合金组合10 采用全铜基合金注工作压力为0.1MPa或以上的压力或流量调节阀的材料应采用不锈钢或铜基合金或以上两种的组合阀门的密封填料应采用石墨处理过的石棉或聚四氟乙烯材料或膨胀石墨第9.0.4条氧气管道上的法兰应按国家有关的现行JB标准选用管道法兰的垫片宜按表9.0.4选用氧气管道法兰用的垫片表9.0.4工作压力(MPa) 垫片0.6 橡胶石棉板0.6 3缠绕式垫片波形金属包石棉垫片退火软化铝片10 退火软化铜片第9.0.5条氧气管道上的弯头分岔头及变径管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氧气管道严禁采用折皱弯头当采用冷弯或热弯弯制碳钢弯头时弯曲半径不应小于管外径的5倍当采用无缝或压制焊接碳钢弯头时弯曲半径不应小于管外径的1.5倍采用不锈钢或铜基合金无缝或压制弯头时弯曲半径不应小于管外径对工作压力不大于0.1MPa 的钢板卷焊管可以采用弯曲半径不小于管外径的1.5倍的焊制弯头弯头内壁应平滑无锐边毛刺及焊瘤二氧气管道的变径管宜采用无缝或压制焊接件当焊接制作时变径部分长度不宜小于两端外径差值的3倍其内壁应平滑无锐边毛刺及焊瘤三氧气管道的分岔头宜采用无缝或压制焊接件当不能取得时宜在工厂或现场预制并加工到无锐角突出部及焊瘤不宜在现场开孔插接第9.0.6条氧气管道宜架空敷设当架空有困难时可采用不通行地沟敷设或直接埋地敷设第9.0.7条管道应考虑温差变化的热补偿第9.0.8条输送干燥气体和不作水压试验的管道可以无坡度敷设输送含湿的气体或需作水压试验的管道应设不小于0.003的坡度在管道最低点宜设排水装置第9.0.9条氧气管道的连接应采用焊接但与设备阀门连接处可采用法兰或丝扣连接丝扣连接处应采用一氧化铅水玻璃或聚四氟乙烯薄膜作为填料严禁用涂铅红的麻或棉丝或其他含油脂的材料第9.0.10条氧气管道应有导除静电的接地装置厂区管道可在管道分岔处无分支管道每80 100m处以及进出车间建筑物处设一接地装置直接埋地管道可在埋地之前及出地后各接地1次车间内部管道可与本车间的静电干线连接接地电阻值应符合本规范第6.0.7条的规定当每对法兰或螺纹接头间电阻值超过0.03 时应设跨接导线对有阴极保护的管道不应作接地第9.0.11条氧气管道的弯头分岔头不应紧接安装在阀门的下游阀门的下游侧宜设长度不小于管外径5倍的直管段第9.0.12条厂区管道架空敷设时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氧气管道应敷设在非燃烧体的支架上当沿建筑物的外墙或屋顶上敷设时该建筑物应为一二级耐火等级且与氧气生产或使用有关的车间建筑物二氧气管道管架与建筑物构筑物铁路道路等之间的最小净距应按本规范附录一的规定执行三氧气管道可以与各种气体液体(包括燃气燃油)管道共架敷设共架时氧气管道宜布置在其他管道外侧并宜布置在燃油管道上面各种管线之间的最小净距应按本规范附录二的规定执行四除氧气管道专用的导电线路之外其他导电线路不应与氧气管道敷设在同一支架上五含湿气体管道在寒冷地区可能造成管道冻塞时应采取防护措施第9.0.13条厂区管道直接埋地敷设或采用不通行地沟敷设时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埋地深度应根据地面上荷载决定管顶距地面不宜小于0.7m 含湿气体管道应敷设在冻土层以下并宜在最低点设排水装置穿过铁路和道路时其交叉角不宜小于450二氧气管道与建筑物管路及其他埋地管线之间的最小净距应按本规范附录三的规定执行且不应埋设在露天堆场下面或穿过烟道和地沟三直接埋地管道应根据埋设地带土壤的腐蚀等级采取适当的防腐蚀措施四氧气管道采用不通行地沟敷设时沟上应设防止可燃物料火花和雨水侵入的非燃烧体盖板严禁各种导电线路与氧气管道敷设在同一地沟内当氧气管道与其他不燃气体或水管同地沟敷设时氧气管道应布置在上面地沟应能排除积水五直接埋地或不通行地沟敷设的氧气管道上不宜装设阀门或法兰连接接点第9.0.14条车间内部管道的敷设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厂房内氧气管道宜沿墙柱或专设的支架架空敷设其高度应不妨碍交通和便于检修当与其他管线共架敷设时应符合本规范第9.0.12条第三款和附录二的要求当不能架空敷设时可以单独或与其他不燃气体或液体管道共同敷设在不通行地沟内也可以和同一使用目的燃气管道同地沟敷设此情况下应符合本规范第9.0.13条第四款的要求二进入用户车间的氧气主管应在车间入口处便于接近操作检修的地方装设切断阀并宜在适当位置装设放散管放散管口应伸出墙外并高出附近操作面4m以上的空旷无明火的地方三通往氧气压缩机的氧气管道以及装有压力流量调节阀的氧气管道上应在靠近机器入口处或压力流量调节阀的上游侧装设过滤器过滤器的材料应为不锈钢或铜基合金四主要大用户车间的氧气主管宜装设流量记录累计仪表。
2011年第3期青海科技5结束语袋式除尘技术由于其内在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已在西宁特钢集团公司内被广泛应用,在炼钢车间75tLF精炼炉及其领域内的烟气除尘使用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建设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的原则指导下,节能减排、提高效益是我们工作的首要任务。
采用新工艺、新技术,达到提高效率、节约能源的目的,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
我们不仅要实现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还要为广大的一线职工创造美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环保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袋式除尘技术就是这样一项利国利民、具有很高使用价值的先进工艺技术。
115000Nm3制氧空分装置工艺流程(1)本装置采用分子筛净化空气、带增压透平膨胀机、规整填料塔、全精馏(无氢)制氩、氧气外压缩流程。
(2)原料空气在过滤器中除去了灰尘和机械杂质后,进入空气透平压缩机压缩到所需压力,然后送入空气冷却塔进行清洗和预冷。
空气冷却塔的给水分为两段,冷却塔的下段使用经用户水处理系统冷却过的(常温)循环水,而冷却塔的上段则使用经氮—水冷却塔冷却后的低温水,使空气冷却塔出口空气温度降低。
空气冷却塔顶部设有丝网除雾器,以除去空气中的机械水滴。
空气自下而上穿过空气冷却塔,在冷却的同时,又得到清洗。
(3)出空气冷却塔的空气进入交替使用的分子筛纯化器,原料空气中的H2O、CO2、C2H2等不纯物质被分子筛吸附。
分子筛纯化器为两只切换使用,定时自动切换,其中一只工作4h时,另一只再生。
(4)净化后的加工空气分三股:一小部分被抽出作为仪表空气;一股相当于膨胀量的空气引入增压风机中增压,然后被冷却水冷却至常温后进入主换热器,再从主换热器中部抽出进入膨胀机,膨胀后绝大部分空气进入上塔参与精馏,小部分通入污氮气管;另一大股空气直接进入主换热器后,被返流气体冷却至饱和温度进入下塔参与精馏,空气经下塔初步精馏后,在下塔底部获得富氧液空,在下塔顶部获得纯液氮。
下塔抽取的液空、纯液氮进入液空液氮过冷器过冷后送入上塔相应部位,经上塔进一步精馏后,在上塔底部获得氧气,并进入主换热器复热后出冷箱,经氧气透平压缩机加压后进入氧气管网。
医用气体系统流程第一章医用气体系统流程图第二章中心供氧系统一、中心供氧站1.医用制氧机供氧站房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原料空气:由空气压缩机提供,符合制氧机系统的各项技术指标。
空气净化系统:由专用空气储罐、过滤器、空气纯经干燥机组成。
除去压缩空气中的水分、二氧化碳和微量乙炔及其它杂质,为制氧系统提供纯净干燥的原料,保证了系统长期稳定可靠的运行。
制氧机的主要组件:由吸附塔、阀门、仪表、控制系统和管路等组成,经过变压吸附的作用,实现氧氮分离,系统中设置两个附塔一塔吸附产氧,一塔脱附再生,循环交替,连续产出氧气。
氧气净化增压系统:由增压机、氧气储罐及控制系统组成,经过除菌、除尘过滤器后输出符合医用标准的氧源。
备用氧系统:由汇流排、氧气钢瓶及仪表组成,确保用户的不间断用氧要求。
医用制氧机是运用"PSA"变压吸附原理,分离空气生产高纯医用氧气的高科技产品。
经过纯化干燥处理的压缩空气进入吸附塔底部,塔内装填沸石分子筛,在变压吸附的作用下,实现氧氮分离。
由于该分子筛选择吸附氮气的特性,氮在沸石分子筛内被吸附,氧在气相中得到富集,作为产品输出。
本系统设置两个吸附塔,一塔吸附产氧,一塔脱附再生,循环交替,连续生产氧气。
医用制氧机的各项技术指标符合国家医药行业标准YY/T0289-1998的要求,完全满足各类医院自己制取氧气,可为医疗、保键部门提供可靠的氧气,如集中供氧,高压氧舱及氧吧等用氧。
技术特点压缩空气配置了空气纯化干燥处理设备。
洁净的空气,有利于延长分子筛的使用寿命采用新型气动截止阀,启闭速度快,无泄漏,使用切换寿命长,能满足变压吸附工艺频繁使有,可靠性高完善的流程设计,新型分子筛的选用。
采用制氧新工艺,不断优化装置设计,降低能耗和资本投资。
设备结构设计紧凑,减少占地面积。
设备性能稳定,采用PLC控制,可实现全自动操作,年运行故障低。
氧气产量和纯度可在适当范围内调节。
0米标高和80%的相对湿度为设计基准。
(国内标准)氧气站设计规范(GB)氧气站设计规范(GB50030-91)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电子工业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92年7月1日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氧气站设计规范》、《乙炔站设计规范》的通知建标〔1991〕816号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50号文的通知要求,由机械电子工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的《氧气站设计规范》、《乙炔站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
现批准《氧气站设计规范》GB50030-91和《乙炔站设计规范》GB50031-91为国家标准,自1992年7月1日起施行。
原《氧气站设计规范》TJ30—78和《乙炔站设计规范》TJ30—78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机械电子工业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机械电子工业部设计研究院负责。
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1年11月15日修订说明本规范是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50号通知的要求,由机械电子工业部负责主编,具体由机械电子工业部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共同对《氧气站设计规范》TJ30—78(试行)修订而成。
于修订过程中,规范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原规范执行以来的经验,吸取了部分科研成果,广泛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由我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9章和5个附录,这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总则,氧气站的布置,工艺设备的选择,工艺布置,建筑和结构,电气和热工测量仪表,给水、排水和环境保护,采暖和通风,管道等。
本规范执行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送机械电子工业部设计研究院(地址:北京市王府井大街277号),且抄送机械电子工业部,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机械电子工业部1990年10月第壹章总则第1.0.1条为使氧气站(含气化站房、汇流排间)的设计,遵循国家基本建设的方针政策,充分利用现有空气分离(以下简称“空分”)产品资源,坚特综合利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统筹兼顾,集中生产,协作供应,做到安全第壹,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特制定本规范。
氧气站设计规范 GB 50030一91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使氧气站(含气化站房、汇流排间)的设计,遵循国家基本建设的方针政策,充分利用现有空气分离(以下简称“空分”产品资源,坚持综合利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统筹兼顾,集中生产,协作供应,做到安全第一,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下列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一、单机产氧量不大于300m3/h或高压、中压流程的,用深度冷冻空气分离法生产氧、氮等空分气态或液态产品的氧气站设计;二、氧、氮等空分液态产品气化站房的设计;三、氧、氮等空分气态产品用户的汇流排间的设计;四、厂区和车间气态氧、氮等管道的设计。
第1.0.3条扩建或改建的氧气站、气化站房、汇流排间和管道的设计,必须充分利用原有的建筑物、构筑物、设备和管道。
第1.0.4条制氧站房、灌氧站房或压氧站房、液氧气化站房、氧气汇流排间、氧气瓶库的火灾危险性类别,应为“乙”类;加工处理、贮存或输送惰性气体的各类站房或库房,以及汇流排间的火灾危险性,应为“戊”类;使用氢气净化空分产品的催化反应炉,以及氢气瓶存放部分的火灾危险性,应为“甲”类。
第1.0.5条氧气站、气化站房、汇流排间以及管道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并应符合现行的有关国家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氧气站的布置第2.0.1条氧气站、气化站房、汇流排间的布置,应按下列要求,经技术经济方案比较确定:一、宜靠近最大用户处;二、有扩建的可能性;三、有较好的自然通风和采光;四、有噪声和振动机组的氧气站有关建筑,对有噪声、振动防护要求的其他建筑之间的防护间距,应按现行的国家标准《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的规定执行。
第2.0.2条空分设备的吸风口应位于空气洁净处,并应位于乙炔站(厂)及电石渣堆或其他烃类等杂质及固体尘埃散发源的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吸风口的高度,应高出制氧站房屋檐1m以上。
吸风口与乙炔站(厂)及电石渣堆等杂质散发源之间的最小水平间距,应符合表2.0.2-1的要求,当不能满足表2.0.2-1的要求时,应符合表2.0.2-2的要求。
制氧站工艺流程
制氧站是指一种工业系统,用于将大气中的气体进行分离并提取纯氧。
下面是制氧站的工艺流程。
首先,制氧站需要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
为了做到这一点,空气会被吸入一个空气压缩机中,将其压缩成高压气体。
压缩后的空气会进入冷却器,通过冷却减少其温度。
这样做是为了方便后续的分离工作。
然后,冷却后的高压空气会进入分离器。
分离器是制氧站中的核心设备,用于将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分离出来。
分离器内部包含有多个分离层,每个层都有一组氧气和氮气分离膜。
当压缩空气通过分离层时,气体分子会根据其大小和相对亲密程度而被膜分离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氧气会相对较快地通过膜,而氮气则较慢。
这样,氧气和氮气就被有效地分离了出来。
接下来,分离出来的氧气会进入一个净化塔。
净化塔是一个填充有一些特殊吸附剂的柱子。
这些吸附剂可以去除空气中的杂质,例如水分、二氧化碳和其他杂质物质。
净化后的氧气再次经过冷却器和干燥器的处理,以确保其温度和干燥度满足要求。
最后,纯净的氧气会进入储气罐中,等待进一步的使用。
储气罐可以存储一定量的氧气,以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
此外,制氧站还会配备一些安全设备,例如压力控制器和报警器,以确保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行。
总结起来,制氧站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压缩空气、冷却分离、
净化和储存。
通过这些步骤,制氧站可以从空气中提取纯氧气,以满足各种工业应用的需求。
制氧站是一项非常重要和广泛应用的工艺,对各行各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制氧机生产流程
制氧机是一种能够将空气中的氧气分离出来,提供给需要氧气的人使用的设备。
制氧机的生产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设计和研发
制氧机的设计和研发是整个生产流程的第一步。
在这个阶段,制氧机的功能、性能、外观等方面都需要进行设计和研发。
这个阶段需要有专业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参与,他们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来进行设计和研发。
2. 原材料采购
制氧机的生产需要使用各种原材料,包括金属材料、电子元器件、氧气分离膜等。
这些原材料需要从供应商处采购,供应商的选择需要考虑到原材料的质量、价格、供货能力等因素。
3. 生产加工
在原材料采购完成后,制氧机的生产加工就开始了。
这个阶段需要有专业的生产工人和技术人员参与,他们需要根据设计图纸和生产工艺来进行加工和组装。
制氧机的生产加工需要严格按照质量标准进行,以确保制氧机的性能和质量。
4. 质量检测
制氧机生产完成后,需要进行质量检测。
这个阶段需要有专业的质检人员参与,他们需要对制氧机的各项性能进行测试和检测,以确保制氧机符合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
5. 包装和发货
制氧机生产完成并通过质量检测后,需要进行包装和发货。
这个阶段需要有专业的包装工人参与,他们需要对制氧机进行包装,以确保制氧机在运输过程中不受损坏。
发货需要选择合适的物流公司,以确保制氧机能够按时、安全地送达客户手中。
制氧机的生产流程需要经过设计和研发、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质量检测、包装和发货等多个环节。
只有在每个环节都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才能生产出性能稳定、质量可靠的制氧机产品。
制氧站设计流程
1 制氧站厂区总图位置选择:
1.1 从工程设计人员来说,选定总图位置时,应明确制氧车间与一些污染源及相关建、构筑物之间的安全距离。
参考《制氧站设计规范》GB50030-91中“第二章氧气站的布置”和《氧规》GB16912-2008中“4.2总图布置”。
2 制氧站厂区内平面布置
2.1 各车间平面布置
工程设计人员应明确各车间建、构筑物的生产类别、防火等级及建、构筑物与其它工业、民用设施的防火间距
(1)生产车间各建、构筑物的生产类别及最低防火等级按照《氧规》GB16912-2008中“4.3.1表2”的内容进行设计。
补充:氧气站室外布置的空分塔或惰性气体贮罐,应按一、二级耐火等级的乙类生产建筑(空分塔)或戊类生产建筑(惰性气体贮罐)确定其与其他各类建筑之间的最小防火间距。
(选自《制氧站设计规范》GB50030-91中“第二章氧气站的布置第2.0.3(11)条”)
注意:氧气贮罐(包括液氧储罐)、惰性气体贮罐、室外布置的工艺设备与其制氧厂房的间距,可按工艺布置要求确定。
(2)生产车间各建、构筑物与特定地点的最小防火间距参见《氧规》GB16912-2008中“4.3.2表3”的内容。
(3)生产车间各建、构筑物与其它工业、民用设施的防火间距还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中的有关规定。
2.2各车间内、外部设备布置
根据设备厂家提供的设备制造图纸布置设备。
要求符合工艺布置要求、安全规范并便于设备操作检修。
2.3各设备之间管道的连接
按照设备厂家提供的工艺流程图布置管道。
要求符合工艺流程要求、布置合理并便于操作维修。
其中氧气管道按照《氧规》 GB16912-2008中“8 氧气管道”的内容进行设计。
3 土建,电气,仪表,给排水及暖通专业提资
3.1 土建专业提资
(1)各车间类别(包括主厂房,控制室,变配电室,调压间)、防雷防火等级,厂区位置,车间结构尺寸及开孔情况(包括车间门、窗及管道预留孔等)
(2)各设备基础静、动荷载,位置,尺寸,预埋螺栓或预留螺栓孔大小。
(3)各检修操作平台荷载及开孔情况等。
(4)厂区四周设置围栏,围栏高2米,开门位置(符合消防规范)。
(5)管道支架荷载,位置及尺寸。
3.2 电气专业提资
(1)要求由两个电源供电(一级负荷)。
当一路电源发生故障时,另一路电源不受影响。
(2)各车间及室外设备防雷等级
(3)各用电设备参数(电机功率,介质流量、压力、温度,位置等)
(4)室内、外照明
(5)参照技术附件有关说明
3.3 仪控专业提资
(1)见技术附件有关说明
(2)工艺流程图中的控制点
3.4 给排水专业提资
(1)制氧站平面布置图
(2)工艺水用量,各设备冷却水用量。
(3)工艺水和冷却水的供水温度和回水温度,供水压力,水质要求等。
(4)厂区消防
3.5 暖通专业提资
(1)制氧站平面布置图
(2)制氧车间采暖通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