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区域与区域经济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4.33 MB
- 文档页数:39
区域经济学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
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
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
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
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应用》一、区域经济学概述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资源配置以及区域间的合作与竞争等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二、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1.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它主要研究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
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最早提出了农业区位理论,他认为农业生产的布局取决于距离市场的远近和运输成本。
此后,阿尔弗雷德·韦伯提出了工业区位理论,强调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和集聚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克里斯塔勒和廖什则分别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和市场区位理论,进一步丰富了区位理论的内容。
区位理论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土地政策、交通规划和产业布局,引导企业选择合适的区位,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 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
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在每个地区以相同的速度进行,而是在一些具有创新能力的部门和企业集中的地区首先出现增长,这些地区就成为增长极。
增长极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
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吸引周边地区的资源和要素向其集中,从而使增长极自身不断发展壮大。
扩散效应则是指增长极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向周边地区扩散技术、资金和人才等,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增长极理论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政府可以通过培育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例如,在一些地区设立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集中投入资源,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使其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3. 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分工理论主要研究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区域分工理论的早期代表。
第一章区域、区域系统与区域经济学1.区域的概念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层的地域单元,并且具有可重叠性和不可遗漏性;•政治学将区域看作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具有可量性和层次性;•社会学则视区域为具有相同语言、共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
经济学中的区域必然是一个具有特定经济功能的、具有同质性或内聚性特征的区域即经济区域。
2.区域的类型[1[、按物质内容划分:A:自然区域B:社会经济区域[2[、按内在结构划分A:均质区域B:枢纽(结节)区3.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4.区域系统的组成❖按照系统科学的思路研究区域系统的组成,首先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子系统,各子系统更进一步分成更小的子系统,乃至要素。
❖对区域经济系统来说,更关心的是区域产业结构的构成和地域构成。
5.区域系统的特征❖(一)综合性与整体性❖(二)动态性与开放性❖(三)空间性与区域性❖(四)层次性❖(五)自适应性与自组织性6.区域系统主要涉及下列14个方面的结构:❖1)空间结构2)城镇结构3)资源结构❖4)社会(人口与劳动)结构5)产业结构6)规模结构❖7)技术结构8)投资结构9)消费结构❖10)交通结构11)能源结构12)消费积累结构❖13)进出口结构14)市场结构7.区域系统结构的分析方法1、要素比例分析法包括:百分比、区位商、基尼系数、集中化指数、多样化指数等计算与分析等。
(1)百分比--个要素占总体的比重。
(2)洛伦兹曲线-----研究的是国民收入在国民之间的分配问题。
它是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
基尼系数小于0.2表示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基本合理;0.4—0.5表示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8区域系统的演化[1]、演化方向无序----有序的过程:由简单到复杂;[2]、地域演化点—线—网—面的融合。
[3]、演化方式 A 渐变模式---普遍的。
B 突变模式---特殊的。
区域经济发展概述区域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地区在经济方面的发展状况和趋势。
它涉及到该地区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居民收入、财政状况以及其他一系列与经济有关的指标和因素。
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对于全国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区域经济发展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气候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会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例如,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容易发展海洋产业和对外贸易;而内陆地区则更适合发展农业和能源产业。
地理位置还会带来交通和物流的便利或者不便,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其次,区域经济发展还受到政策因素的影响。
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土地政策等,都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政策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和项目进入该地区,还能够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和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第三,区域经济发展还与人口因素密切相关。
人口规模和结构对地区经济的内需、劳动力供给和消费能力都有很大的影响。
人口规模越大,消费市场越大,吸引力也就越强。
人口素质和结构的不同,也会影响到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和产业链的完整性。
高素质的人才能够推动经济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地区的竞争力。
此外,社会和文化因素也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风气、价值观念、教育水平等因素,都会对地区的创新能力、企业家精神和经济活力产生影响。
一个积极向上、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创造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涉及到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地理位置、政策因素、人口规模和结构、社会和文化因素以及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都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了解和掌握这些因素的特点和规律,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版区域经济手册一、区域经济发展概述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结构、技术水平、政策环境等。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区域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二、全球经济趋势与影响全球经济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技术的快速进步、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都为全球经济带来了新的变化。
在这个大背景下,各区域经济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全球趋势的影响,需要积极应对和适应。
三、中国经济现状与展望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如结构调整、环境污染、地区差距等。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也需要在改革和创新中寻求新的发展动力。
四、区域政策与实践区域政策是政府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手段。
各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特点,制定合适的区域政策,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
同时,也需要关注政策的实施效果,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
五、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不可避免的。
各地区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条件,积极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技术水平。
这不仅可以提高经济的竞争力,也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六、城市群与区域协同发展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各地区需要加强城市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促进城市群的协同发展。
同时,也需要关注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云南区域经济现状分析报告1. 引言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是中国重要的省级行政区域,也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
云南的区域经济发展备受关注,本报告旨在分析云南区域经济的现状,并探讨未来发展的潜力及挑战。
2. 云南区域经济概述云南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基地之一,农业占GDP的比重较高。
同时,云南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锡、铅、锌等,使得工业部门也有一定的发展。
旅游业在云南的地位不容忽视,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云南吸引了大量游客。
然而,云南的区域经济也面临一些挑战。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和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给云南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限制。
同时,落后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也制约了云南的经济增长。
3. 云南区域经济现状3.1 农业云南的农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
种植业方面,云南是中国重要的水稻、红薯和绿色蔬菜的产地。
畜牧业方面,云南的牦牛、山羊和猪等养殖业十分发达。
然而,由于农业劳动力的外流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云南的农业面临着一定的困境。
3.2 工业云南的工业主要以矿产工业、能源工业和制造业为主。
在矿产工业方面,云南的锡、铅、锌等金属矿资源储量丰富,使得矿产工业有着较好的发展势头。
能源工业方面,云南的水电资源十分丰富,拥有着丰富的水电站资源。
值得一提的是,云南的制造业以食品加工和纺织业为主,近年来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3.3 旅游业云南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
从观光旅游到生态旅游,云南的旅游业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此外,云南还积极开展一些文化旅游活动,如举办民族风情节日和传统艺术表演等,进一步提升了旅游的吸引力。
4. 云南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力和挑战4.1 潜力云南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丰富的农业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旅游资源为云南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另外,云南与东南亚国家接壤,有利于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