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普通逻辑学上课讲义
- 格式:ppt
- 大小:658.50 KB
- 文档页数:22
普通逻辑学教案一第一章引论普通逻辑学教案(一)第一章引论第一章引论 [目的和要求]简要地了解普通逻辑学的对象范围、学科性质、发展简史,以及学习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为进一步系统学习普通逻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作好思想准备。
要求学生围绕普通逻辑的对象和意义问题,结合人们的思维实际,初步了解普通逻辑的一些基本概念;同时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了解学习方法,以便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课时] 2课时 [要点] 一、什么是逻辑二、普通逻辑的对象和性质三、逻辑简史第一节普通逻辑的对象和性质一、什么是逻辑 1.逻辑的语源学:逻各斯、Logic、名学、辩学等。
2.“逻辑”的多义性:客观规律;思维规律、规则;逻辑学等(1)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例如:“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
(2)指人类的思维规律例如:“律师讲话的逻辑性很强”。
(3)指研究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的科学例如:“今天上逻辑课”。
3.逻辑的定义(1)狭义而言,逻辑是有效推理的理论。
有效推理就是正确地从已知推出未知,并且不会出现真前提而假结论。
(2)广义而言,逻辑是有效推理和有效交际的理论。
有效交际就是正确地表达和理解,并且理解与表达相一致。
二、普通逻辑的对象和性质1.普通逻辑的对象(1)思维的逻辑形式——是指思维内容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或形式结构)。
(2)逻辑基本规律——主要指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3)简单的逻辑方法——主要指定义、划分、限制、概括、观察和实验、分析和综合等方法。
2.逻辑的性质(1)基础性: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制的学科分类中,逻辑学列于七大基础科学中,位居第二。
“为一切法之法,一切学之学” (2)工具性:提供逻辑手段和方法;“思维的文法”;《工具论》、《新工具》(3)无阶级性或全人类性:自古以来,中国、印度和西方都曾对逻辑这门学科的发生、发展作出不同程度的贡献。
引论第一节从逻辑故事说起,漫话逻辑一、窃书不算偷孔乙己“窃书不算偷”,之所以被传为笑谈,是因为他违反了形式逻辑的一个基本规律:同一律,其内容为: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一个概念要保持一致性,用公式表示就是:A是A。
窃和偷,在语文学科中,叫同义词,在逻辑学中叫同一个概念,同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表示,不同的语词可以表示同一个概念。
孔乙己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二、晏子使楚《晏子使楚》是我们初中学过的课文。
晏子面对楚王君臣故意侮辱,从容应对,不辱使命,其人五短身材,其睿智千载之下犹使人肃然起敬。
楚王使人在城门边挖一洞,要晏子从洞里进城,讥笑他身材矮小,晏子说:“这是狗洞,如果我出使的狗国,那么我从此洞进去。
”楚王的臣子自然不会承认自己的国家是狗国,所以,恭恭敬敬地请晏子从大门进去。
这里,晏子进行了一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推理过程如下:大前提:如果我出使的是狗国,那么我从此洞进去。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判断,有的逻辑书叫命题,把断定了的命题叫判断)。
小前提:你们承认是狗国。
结论:我从此洞进去。
这是用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推理规则“肯定前件式”进行推理。
否定式推理为否定后件式,楚王迎接晏子的臣子,其推理过程如1下:大前提:晏子如果出使的是狗国,那么从此洞进去。
小前提:不让晏子从此洞进去。
结论:我们楚国不是狗国。
楚王故意让一人被五花大捆地经过堂下,问是什么人,回答说是楚国人;问犯了什么罪,回答说,犯了盗窃罪。
楚王讥笑晏子:“你们齐国人善盗吗?”晏子以“橘生于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水土使之然也”回敬楚王,用类比说理的方法,使楚王自取其侮。
第三次交锋,楚王问:“你们齐国难道没有人吗?”讥笑晏子不才。
晏子的回答是:“我们齐国怎么没有人呢?我们都城临淄的人比肩接踵,挥汗成雨呢。
只是敝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上等的人才出使上等国……下等的人才出使下等国,晏最不肖,所以出使贵国来了。
”讥笑楚是下等国,楚王如果硬要说晏子是下等人,那么对不起,楚国是下等国了。
第一章引论第一节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逻辑的语源学:逻各斯、Logic、名学、辩“逻辑”的多义性:(1)客观规律;(2)思维规律、规则;(3)看问题的视角、方法;(4)逻辑学一、传统逻辑的产生传统逻辑发源地:古代中国、印度、希腊先秦名辩名学和辩学的合称。
主要指先秦诸子关于名和辩的逻辑思想和理论,泛指中国古代的逻辑思想。
整个先秦逻辑思想就是一个以正名为重点,包括名、辞、说、辩在内的古代逻辑学说。
《墨经之《小取》,是中国古典逻辑的一个纲要,比较集中完整地讨论了逻辑的基本内容。
后期墨家在逻辑理论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对“故”、“理”、“类”古代逻辑的三个基本范畴下了明确的定义,并对“名”、“辞”、“说”作了深入研究。
论述了推理的形式。
这些思想,在中国古代逻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印度因明从古代论辩术发展而来。
先是五支论式,后发展为三支论式(宗、因、喻)。
因明于唐代传入我国并得到发展。
古代希腊是逻辑学的主要诞生地亚里士多德是西方逻辑学创始人。
《工具论》奠定了逻辑的基础。
主要贡献是对三段论的系统研究。
“词项逻辑”二、传统逻辑的发展斯多葛学派于三段论(“词项逻辑”)之外,研究了命题逻辑。
17世纪培根的《新工具》针对亚氏的演绎逻辑而提出归纳和诉诸自然和经验。
三表法。
康德揭示了思维的辩证矛盾,首次使用《形式逻辑》一词。
约翰·穆勒提出寻求因果关系的“穆勒五法”三、现代逻辑的兴起和发展十七世纪末,莱布尼兹现代逻辑的先驱。
十九世纪数理逻辑出现(布尔),二十世纪初完善。
(罗素等)批判了形式逻辑,研究了辩证思维,构造了辩证逻辑的体系。
现代归纳逻辑的发展归纳方法与统计概率方法相结合,运用数理逻辑工具。
代表人物:J.M.凯因斯、F.P.拉姆齐、P.J.科恩以及赖兴巴赫、卡尔纳普等第二节普通逻辑的对象一、认识与思维感觉概念实践——感性认识知觉理性认识判断}思维形式思维的特征:概括性、间接性二、逻辑形式与逻辑规律1、逻辑形式:具有不同内容的思维(命题和推理)所共同具有的形式或结构操作定义:用抽象字母代换命题或推理中的具体内容所得到的东西命题的逻辑形式所有S 都是P 还有另外一类命题如果一个物体摩擦, 那么这个物体生热如果你能办成这件事,那么我从4楼跳下去 按照操作定义,得出它们的逻辑形式是 如果p,那么q 推理的逻辑形式推理由命题组成,如果用相同的字母替换不同的具体内容,就可得到推理的逻辑形式 所有团员是青年,所以,有的青年是团员 所有S 是P , 所以,有的P 是S任何一个逻辑形式都包括: 逻辑常项 和 变项逻辑常项:逻辑形式中不变的部分,即在同一逻辑形式中都存在的部分,它是区分不同种类的逻辑形式的唯一依据变项:是指逻辑形式中可变的部分,即在逻辑形式中可以表示任一具体内容的部分,变项中不管代入何种具体内容,都不会改变其逻辑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