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13声音的分类及其功能
- 格式:ppt
- 大小:257.50 KB
- 文档页数:15
视听语言的基本原理视听语言包括狭义的视听语言和广义的视听语言。
所谓狭义,就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合;所谓广义,还要包含了镜头里表现的内容--人物、行为、环境甚至是对白,即电影的剧作结构,又称蒙太奇思维。
在广义的意义上讲,所有的影视作品都是由视听语言所书写而成的文章,只不过这文章不再仅仅存在于白纸之上罢了。
简述视听语言的基本原理,大概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影像(一)镜头:镜头的理解要从设备和拍摄过程中提到的镜头两方面分析。
从设备上讲,物理学中指摄像机上的光学透镜组。
拍摄时说的镜头指剪辑后说的镜头是指两个剪辑点之间的一段画面一次开机到一次关机之间所摄取的一段画面,是未经剪辑的原始素材。
1、形成影像的基本元素•机位:任何镜头开始时,摄影机的位置。
•画框:最终观看到的影像的边缘。
•构图:画面的结构、布局。
•景别:画面范围的大小、距离的远近。
•角度:摄影机与被摄物体的水平与垂直夹角。
•焦距:从镜头镜片的中心点到光线能清晰聚焦的那一点之间的距离。
•摄影机的运动:摄影机在拍摄时的位置或角度的改变。
•照明:拍摄现场中的光效。
•色彩:画面的色彩表现。
•场面调度:对于拍摄现场各个元素的综合调度。
2、摄影对于形成影像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摄影机取景框的存在,决定了影像的构图;摄影机距离被摄物体的远近,决定了影像的景别等等(二)画框与构图1、画内空间和画外空间画内空间是我们在画框以内能够直观看到的,而画外空间是留给我们去想象的。
画框未必包围所有的故事情境与人物,原本画框以内空间展现的故事,也可能会延伸到画框以外。
画外空间的主要构成方法:(1)拍摄对象出入画。
(2)人物指向画外的视线或者动作。
(3)画外的人物或者物体投射在画内的影子。
(4)利用镜子等有反射功能的物体或平面。
(5)画外人物有局部出现在画内(6)对画面长时间停留,引人联想画外空间。
(7)摄影机的运动。
(8)打破画面内的一些空间隔断。
(9)画外音。
2、构图:指画面的结构、布局,即画面中各形象元素的联结关系、组合结构。
视听语言考试重点笔记一、镜头部分。
1. 镜头的概念与分类。
- 概念:镜头是视听语言的基本表意单元,是摄像机从开机到关机所拍摄下来的一段连续的画面。
- 分类:- 根据焦距分:- 广角镜头(短焦距镜头):视角广,画面有明显的透视变形,可容纳更多的景物,常用于表现宏大的场景或制造特殊的视觉效果,如强调空间的广阔或物体的渺小。
- 标准镜头:接近人眼的视觉效果,画面比较自然,没有明显的变形,适合拍摄常规的场景和人物对话等。
- 长焦镜头(长焦距镜头):视角窄,景深小,能将远处的景物拉近,压缩空间,常用于特写拍摄人物表情或突出远处的主体。
- 根据运动方式分:- 固定镜头:摄像机位置、镜头光轴和焦距都固定不变的镜头。
它能给人稳定、客观的感觉,适合表现静态的场景或营造宁静的氛围。
- 运动镜头:- 推镜头:沿摄像机光轴方向向前移动拍摄,画面由远至近,主体逐渐变大,重点在于突出主体、强调细节或者引导观众的注意力。
- 拉镜头:与推镜头相反,沿光轴方向向后移动拍摄,画面由近至远,主体逐渐变小,可用于表现主体与环境的关系,有结束感或者揭示新的元素。
- 摇镜头:摄像机位置不动,镜头光轴作水平或垂直方向的运动拍摄。
可以展示空间环境,或者跟随主体运动,如拍摄一场体育比赛中的观众席扫视。
- 移镜头:摄像机沿着一定的方向移动拍摄,可以是横移、纵移、斜移等。
能够连续地展示空间环境,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如跟拍人物在走廊中的行走。
- 跟镜头:摄像机跟随运动的主体一起运动拍摄,使主体始终保持在画面中的某个位置,能够突出主体的运动状态和轨迹。
- 根据景别分:- 远景:表现广阔的空间环境,人物在画面中所占比例很小,主要用来展示地理环境、自然风貌或者大规模的人群场景等,如山脉、城市全貌等。
- 全景:包含人物全身的画面,能够展示人物的整体形象以及人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常用于场景的介绍或者人物的出场。
- 中景:一般表现人物膝盖以上的部分,是叙事中最常用的景别,能够兼顾人物的动作和表情,以及人物之间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