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县旅游经济调查
- 格式:doc
- 大小:66.00 KB
- 文档页数:11
鲁山旅游项目规划方案最新1. 引言鲁山位于中国河南省,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为了推动鲁山旅游业的发展,本规划方案旨在提出一系列旅游项目建设的措施和策略,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
2. 项目背景鲁山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然而,目前的旅游项目和设施仍存在不足之处,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
因此,本规划方案将针对当前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改善鲁山的旅游环境。
3. 项目目标本项目旨在打造鲁山成为国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度假。
具体目标如下:1. 提升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2. 开发和挖掘鲁山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丰富旅游产品。
3. 加强宣传推广,提高鲁山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4. 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
4. 项目内容本项目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的内容:4.1. 旅游资源开发1. 制定详细的旅游资源开发计划,包括开发历史文化景点、自然风光区、休闲度假区等。
2.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如道路、停车场、厕所等,以提高游客的流动性和便利度。
3. 保护和修复历史文化遗址,为游客提供更好的观光体验。
4. 开展自然保护和环境治理工作,保护鲁山的自然生态环境。
4.2. 旅游产品开发1. 设计并推出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包括观光旅游、农家乐、戏曲表演等,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2. 开展主题旅游活动,如山地徒步、滑雪体验等,增加游客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3. 开展特色小吃和手工艺品的推广活动,提升游客在鲁山的消费水平和购物体验。
4.3. 宣传推广1. 制定全面的宣传推广策略,包括线上线下的宣传活动。
2. 合作当地的旅游局、酒店、旅行社等机构,扩大宣传渠道和影响力。
3. 利用网络和社交媒体平台,增加鲁山旅游的曝光度和知名度。
4.4. 旅游管理1. 建立健全的旅游管理机构,完善旅游管理制度和规范。
2. 培训和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
全域旅游视角下鲁山县体育旅游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鲁山县位于河南省鲁山山脉的中部,地处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四省之间,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
鲁山县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为其体育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本文从全域旅游视角出发,对鲁山县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和策略进行研究。
一、鲁山县体育旅游发展现状1.资源禀赋丰富:鲁山县地处山区,拥有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如鲁山风景名胜区、鲁山大峡谷、泰山天空步道等。
这些资源为发展体育旅游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2.基础设施完善:鲁山县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包括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设施,以及宾馆、饭店、游客接待中心等旅游设施,为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3.体育资源优势:鲁山县有丰富的体育资源,包括运动场馆、健身中心、体育训练基地等。
同时,鲁山县的群众体育活动丰富多样,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体育人才,为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和市场需求。
二、鲁山县体育旅游发展策略1.优化资源配置:鲁山县应充分发挥自然和人文资源的优势,选择特色体育项目进行开发和推广,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吸引力的体育旅游项目。
比如,开发山地马拉松赛事、攀岩比赛等山地体育项目,丰富体育旅游的内涵。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鲁山县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交通、宾馆、饭店等旅游设施的质量和数量。
特别是要注重发展体育场馆和训练基地,提高体育旅游的设施水平,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3.加强宣传推广:鲁山县应加大体育旅游宣传推广力度,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宣传鲁山的体育旅游资源和特色项目。
同时,利用体育赛事、展览和交流等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和体育爱好者到鲁山县参观游玩或参与体育活动。
4.加强人才培养:鲁山县要注重培养和引进体育旅游人才,加强对体育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同时,要加大对群众体育的支持力度,培养更多的优秀体育人才,为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基础。
5.深化合作共赢:鲁山县应积极与周边地区进行合作,共同开发体育旅游项目,打造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体育旅游产品。
鲁山尧山景区调研报告鲁山尧山景区是位于河南省鲁山县的一个著名旅游景点,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底蕴。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和实地考察,我对鲁山尧山景区做出以下报告。
第一,景区交通便利。
鲁山尧山景区位于鲁山县城东南部,距离县城仅有数公里的距离,交通十分便利。
前往景区的道路都是宽阔平整的,且有公交车和出租车的服务,游客可以方便快捷地到达。
第二,景区环境优美。
鲁山尧山景区周边环境相当清幽,四周被山脉环绕,空气清新宜人。
景区内有茂密的树林和翠绿的草坪,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第三,景区景点丰富。
鲁山尧山景区内有许多自然景点和人文景点,给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旅游体验。
其中最著名的景点是尧山风景区,山峦叠翠,峰回路转,登上山巅可以俯瞰整个鲁山县城和周边的风景。
此外,还有尧山庙、尧山古树群等历史文化景点,让游客领略到尧山的历史和人文魅力。
第四,景区服务完善。
鲁山尧山景区对游客提供了一系列周到的服务。
景区内设有停车场和观光车,游客可以方便地在景区内移动。
同时,景区内还有休息区和餐饮区,游客可以在此处休息和享受美食。
此外,景区还有导游小组,可以为游客提供专业的讲解服务。
第五,景区开发有待完善。
尽管鲁山尧山景区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底蕴,但与其他一些著名景区相比,目前的开发还不够充分。
景区内的设施和景点宣传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提高游客的参观体验。
同时,景区也需要与周边景点和旅游资源进行更好地整合,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旅游线路。
总之,鲁山尧山景区作为一个具有潜力的旅游景点,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通过进一步加大开发和宣传力度,提升景区的服务质量和游客体验,相信鲁山尧山景区将成为一个备受游客青睐的旅游目的地。
露峰山牛郎织女文化旅游开发工程工作报告2012年9月序言适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此文为公元1040年,北宋诗人梅尧臣游览露峰山所著—《鲁山山行》。
露峰山,又叫鲁山坡,位于鲁山县东6公里,海拔394米,是我国古代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牛郎织女的发源地,为鲁山古八景之一。
据明嘉靖《鲁山县志》载:“鲁山,在县之东一十八里,平原突起山峰,为一邑之镇,故县以名。
俗称露山,盖声相近之误也。
“时值云覆其顶,占其为雨。
”当地民间有句俗话:“鲁山坡戴帽,长工睡觉。
”故此,又别名露峰山。
鲁峰山拔地而起,相对高度232米,巍峨壮观。
山顶旧时有宋代建筑瑞云观,并有高达三十米的元武塔。
”曾被古人赞为“鲁山独秀”,是鲁山八景之首。
明嘉靖《鲁山县志》载:“牛郎峒在瑞云观下,半山,面南,高丈余,粗数围,其内风吼如雷,内立牛郎神。
”关于牛郎织女的文化遗迹有十多处,现在,牛郎洞和九女潭的旧址尚在。
但由于经济发展基础差,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较低,使得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且遭到严重的破坏。
这是鲁山悠久历史文化中的一块璀璨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鲁山县政府及相关文化保护部门十分重视牛郎织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研究、开发利用工作,专门举办了牛郎故里山歌会,并向中国民协申报“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
2008年8月,中国民协组织专家组,赴鲁山县辛集乡进行实地考察。
专家组认真考察了孙义村的孙氏祠堂、牛郎洞、九女潭,走访了村民,观看了民歌对唱活动。
专家组在走访考察中被这种浓郁的牛郎织女文化所感染,也被这种千年文化传承的精神所感动。
终于在2009年2月18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将鲁山县命名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
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都是惨痛的,只有失去才懂得珍惜,文化资源是不可失而复得的,但是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态势,国家在《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提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市场主体,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创新,扩大文化消费,实现文化产业又快又好发展。
鲁山县秘洞景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曹巧玉;徐海泉【摘要】鲁山县秘洞景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珍贵的人文资源.但在开发过程中由于景区内部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不当、开发不到位和政府重视不够、景区地理位置偏远等原因,出现了基础设施不健全、开发资金不足、缺乏系统的规划与管理、缺少营销策略等制约景区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对此,提出秘洞景区应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丰富景区资金来源,编制景区开发规划,整合资源优化经营方式,从而促进秘洞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期刊名称】《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37)002【总页数】6页(P119-124)【关键词】秘洞景区;资源开发;问题;对策【作者】曹巧玉;徐海泉【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大学,江西南昌330013;上饶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万年校区,江西上饶33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01 秘洞景区的概况秘洞景区位于河南省鲁山县四棵树乡车场村,地处暖温带,气候温暖湿润,共占地十余万平方米,距207国道一公里。
景区景点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军事景点:作战部、指挥中心、军营、岗楼等。
一类是自然景观:虎山、水库、毛公山、瀑布、龙山、玄武石。
秘洞景区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
从自然资源来看,秘洞景区森林覆盖率达76%,景色秀丽,环境清幽,环山绕水,胜似仙境。
春季鸟语花香,绿树环抱,通往作战洞的吊桥、石梯在红花绿树丛中若隐若现,耐人寻味,引人入胜;夏季流水潺潺,凉风习习,树木郁郁葱葱,一片翠绿,令人神清气爽,是盛夏避暑的好去处;秋季别有一番情趣,树叶色彩纷呈,随风摇曳飞舞,让人陶醉;冬季暖阳普照,更显景区的明亮与安静,游走其中给人以无限遐想。
从人文资源来看,步入秘洞景区仿佛回到了庄严肃穆、刀光剑影的峥嵘岁月,给人以时光的穿梭感。
景区内道路两旁林立着军事遗迹,有很多战争和军事方面的介绍,既能让人身临其境又让人增添知识。
在军事旧址,参观军事工程,观赏战时物件,感受军人的英勇风姿。
关于我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按照县委“走基层、转作风、促工作”主题调研活动要求,以承办旅发大会为契机,推进我县全域旅游实现跨越发展,我们抽调部分人大代表组成调研组,先后听取了县旅游局的情况汇报,组织旅游企业及重点乡镇座谈,深入重点景区和在建旅游项目,对我县旅游业发展进行专题调研。
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我县旅游产业的基本情况1、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
我县地处太行山东麓,总面积797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20.1万人。
境内旅游资源丰富,集山、水、洞、林、文物遗址遗存及生态观光农业等资源于一体,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以1990年崆山白云洞的对外开放为标志,拉开了全县旅游发展序幕,现已开发开放景区景点7个:崆山白云洞、天台山、蝎子沟、岐山湖、普利寺塔、丰乐园、绿岭核桃基地。
先后获得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等九项国家级荣誉。
全县有各类宾馆饭店以及农家乐200多家,旅行社和营业部6家,旅游从业人员5000余人。
全年接待能力达50万人,客源市场以三小时经济圈为主,辐射到京、津两市及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四省的13个地市。
22年来,先后接待各地游客近千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500万元,带动社会效益5亿多元。
今年十一黄金周和中秋节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 6.7万人次,同比增长69.7%,再创历史新高。
2、主要工作成效和措施(一)重视规划编制,指导科学发展。
县政府投资70万元聘请浙江远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临城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该规划是我县历史上第一个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全县旅游开发建设提供科学指导和法律依据。
(二)多方争取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自筹资金688万元完成崆山溶洞景区生态停车场和天台山旅游专线硬化工程及后续工程,溶洞景区新停车场占地30000平方米,天台山旅游专线总长5.3公里。
已于“五一”小长假期间投入使用。
二是在县城主干道和景区内增设指示牌和说明牌38块,在崆山溶洞景区投资40万元新建四星级厕所一座。
鲁山县经济发展分析一、引言经济发展对于一个地区的繁荣与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鲁山县作为我国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其经济发展情况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鲁山县经济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探讨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机遇。
二、鲁山县经济概况鲁山县位于河南省南部,地处中原腹地,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是一个农业资源丰富的县。
作为典型的农业县,鲁山县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导产业,农产品品质优良,远销国内外。
同时,该县也具备一定的矿产资源,包括煤炭、铁矿等,但在经济结构中占比相对较小。
三、鲁山县经济发展现状1. 农业发展鲁山县的农业以粮食种植和养殖业为主。
农产品生产稳步增长,农村居民收入逐年提高。
然而,农业发展仍面临着土地资源有限、农技水平和农业设施相对落后等问题,农业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
2. 工业发展鲁山县的工业以煤炭、建材和化工为主要产业。
煤炭资源丰富,但由于环保压力和市场需求下降,煤炭行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与此同时,建材和化工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县域内的经济增长,但存在规模较小、技术水平有限等问题。
3. 服务业发展鲁山县的服务业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快速发展。
旅游业、物流业和电子商务等领域表现出良好势头,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动力。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鲁山县的服务业有望进一步壮大,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
四、鲁山县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1. 地方资源禀赋限制鲁山县的资源禀赋以农产品和煤炭为主,这就使得其经济发展受到了地方资源的限制。
在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方面仍面临一定的难题。
2. 市场需求不足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市场需求逐渐趋于多元化。
鲁山县的传统产业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如何找准市场定位,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农业现代化和农民收入问题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支持,这对于资源相对匮乏的鲁山县而言是一项重大挑战。
同时,农民收入水平也一直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何改善农民收入状况,提高其生活水平,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鲁山景区现状分析报告最新1. 引言鲁山景区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鲁山县境内。
该景区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历史而闻名于世。
然而,最近几年来,鲁山景区的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本报告旨在对鲁山景区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2. 鲁山景区的自然环境鲁山景区地处黄河中下游平原和大别山区的过渡地带,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景区内有山峦起伏、河流纵横、森林茂密等特点。
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为景区的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然而,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游客对于纯净的自然环境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鲁山景区的自然环境受到了一些不良的人为影响。
例如,过度的砍伐和过度的开发破坏了景区的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影响了游客的游览体验。
3. 鲁山景区的人文历史鲁山景区拥有悠久的人文历史,是南阳地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
景区内有许多历史古迹,如许仙故里、鲁山古称、昭明文化遗址等。
这些文化遗址展示了鲁山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然而,在鲁山景区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些古迹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导致了文物的破损和遗址的传承困境。
同时,对于文化遗址的开发利用也存在着过度商业化的现象,导致了景区的商业化程度过高,影响了游客的体验和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4. 鲁山景区的旅游服务鲁山景区的旅游服务是保证游客体验的重要因素。
目前,景区内提供了酒店、餐饮、导游等一系列旅游服务设施,满足了游客的基本需求。
然而,与其他一些著名的旅游景区相比,鲁山景区的旅游服务还有待提升。
一方面,景区的旅游设施和服务质量有待改善,例如,酒店设施陈旧、餐饮水平不高等问题,给游客体验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另一方面,景区的管理水平还有待加强,例如,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缺乏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等。
5. 鲁山景区的市场推广市场推广是景区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
目前,鲁山景区的市场推广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鲁山景区现状分析报告范文1. 引言鲁山作为一个以风景名胜为主要资源的旅游景区,一直以来都受到游客的热爱和青睐。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旅游市场的变化,鲁山景区的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了解鲁山景区的现状和问题,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本报告对鲁山景区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2. 鲁山景区的资源优势与独特魅力鲁山景区位于山东省的东部,是一个以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为主要特色的景区。
该景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山川秀丽的景致、独特的岩洞和清澈的江河湖泊。
此外,鲁山还有众多的文化遗产,如古老的寺庙、古城和传统民居等,展示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3. 鲁山景区的发展现状3.1 游客数量的增长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鲁山景区的游客数量逐年增长。
根据统计数据,2019年鲁山景区接待游客超过300万人次,同比增长10%以上。
3.2 服务设施的提升为了迎接日益增长的游客数量,鲁山景区加大了对服务设施的投入和改善。
现在,景区内有多家星级酒店、特色餐饮和购物场所,以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
同时,景区还完善了交通和导览系统,提供更便捷、舒适的旅游体验。
3.3 旅游产品的创新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鲁山景区逐渐推出了多样化的旅游产品。
除了传统的景点观光,景区还提供了丰富的互动体验项目,如登山、漂流和乡村游等,让游客可以更好地感受到鲁山的独特魅力。
4. 鲁山景区面临的问题和挑战4.1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尽管鲁山景区的游客数量在增长,但也带来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
过度开发和过度游客流量可能对景区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造成影响,需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管理。
4.2 品质与服务提升鲁山景区在服务品质和提供优质服务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有些景区设施陈旧,服务态度待改善,需要加大投入和培训力度,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4.3 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鲁山景区在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方面还有待加强。
鲁山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概述鲁山位于中国河南省南部,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以煤炭资源为主导产业。
本文将对鲁山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以揭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潜力。
一、鲁山的发展现状1.经济状况鲁山的经济主要依赖于煤炭开采和煤化工产业。
煤炭资源是该地区的独特优势,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煤炭行业不仅为鲁山带来了大量的财政收入,还提供了就业机会,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2.基础设施建设鲁山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公路、铁路和水路交通网络较为完善,加强了鲁山与周边城市的联系。
此外,鲁山还建设了一些大型工业园区和电力厂,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3.环境保护近年来,鲁山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减少煤矿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加强了对煤矿企业的监管力度,推动了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举措对于提高当地环境质量、促进生态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鲁山未来的发展趋势1.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鲁山在面临资源枯竭、环境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首先,应适度减少对传统产业的依赖,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扶持力度。
其次,应加强创新能力,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和应用。
最后,应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
2.发展壮大旅游业鲁山自然风光优美,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和民俗文化资源。
未来,鲁山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发展旅游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和休闲度假。
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鲁山还应注重保护和传承本地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旅游的开发,提升旅游品质和服务水平。
3.生态文明建设鲁山应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推进绿色发展。
这要求鲁山在发展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发展,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和废弃物治理。
此外,鲁山还可以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
4.加强区域协同发展鲁山应与周边地区加强合作,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目录1.回顾鲁山县旅游业发展 (2)1.1鲁山县的资源环 (2)1.2鲁山县以往交通 (3)2.现阶段鲁山县旅游业发展 (3)2.1交通事业的发展 (3)2.2鲁山县景区开发及经济效益 (4)3.对鲁山县旅游经济发展现状的思考 (5)3.1针对鲁山县旅游调查 (5)3.2鲁山县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3.3对鲁山县旅游业经济发展的初步探索研究 (6)结论 (7)致谢语 (8)参考文献 (9)附录 (10)鲁山县特色旅游经济发展现状调查郑林林(林学院09级艺术设计三班)摘要: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服务性行业,与国民经济的大多数部门和行业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就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鲁山县而言,将旅游经济作为其经济增长的亮点,以发挥旅游经济的连带效应,对促进鲁山县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作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科学理论,结合鲁山实际,对鲁山旅游业发展的途径实证分析,使其更具科学性。
关键词:旅游交通经济宣传发展1.回顾鲁山县旅游业发展鲁山县旅游资源丰富,特色旅游突出:“山、泉、湖、俗、古、军、食、果”(山:石人山;泉:上汤、中汤、下汤温泉;湖:昭平湖;俗:包括饮食文化的民俗风情;古:历史人文;军:军事遗迹;食:鲁山特色饮食;果:野生果蔬)几个典型资源中,“山、泉、食、果”特色突显。
1.1鲁山县的资源环境鲁山县位于伏牛山东麓,北依洛阳、南临南阳、东接平顶山,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
鲁山,古称鲁阳,汉置县,唐始名鲁山,现属河南省平顶山市。
鲁山县气候宜人,四季分明,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鲁山县自然资源得天独厚。
“一山一水三条线”独具特色的旅游格局(一山指石人山景区,一水指昭平湖景区,三条线是指航空展览馆和秘洞山庄为主线的军事文化旅游线)。
虽然还有温泉、荒山、矿产等优势资源,但由于资金不足、交通不便,致使许多景点都未开发。
其次其作为第三产业,要让步于第一第二产业,即先要解决温饱问题。
所以鲁山县的旅游业在当时的时局下,处于止步不前。
鲁山县经济发展分析系部:学号:姓名班级:日期:摘要:鲁山是一方生机勃发、活力四射的热土。
鲁山县委、县政府科学谋划,立足县情,吹响了“旅游立县、生态建县、产业兴县、文化强县”的号角,咬定发展不放松,务实开拓求创新,加速富民强县进程,推进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发展县域经济增长极是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共同繁荣乃至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旅游经济发展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景区全国生态示范区省级园林县城产业集聚区特色农业农民合作社一、鲁山的地理位置区域位置:鲁山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伏牛山东麓,淮河水系的沙河上游,在东经112°14′—113°14′,北纬33°34′—34°00′之间。
东邻宝丰县、叶县,西邻嵩县、汝阳县,南邻方城县、南召县,北邻汝州市和平顶山市石龙区。
东西最长处90千米,南北最宽处44千米,总面积24323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鲁山县地势西高东低,西、南、北三面环山,东与黄淮平原相连,地貌类型多变,有山脉、丘陵、平原、河流、湖泊、盆地等。
最高海拔2153.1米,最低海拔90.1米。
县区总面积2432.32平方千米,其中,山区面积495.63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20.4%;丘陵面积1513.47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62.2%;平原面积423.22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17.4%。
二、鲁山的资源状况矿产资源:有煤、石墨、铁、铝、石膏等七大类40余种。
特产:盛产银杏、辛夷、杜仲、鹿茸、猴头、香菇、木耳、柞蚕、张良姜等土特产。
历史文化:鲁山是一方古老文明的热土。
这里是华夏古文明仰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世界刘姓发源地,牛郎织女传说的原生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墨子、唐代文学家元结、宋代抗金名将牛皋、现代诗人徐玉诺的故乡,保留有中国最古老的楚长城、西汉冶铁遗址、唐代琴台遗址,大书法家颜真卿撰文并书丹的元次山碑等古迹。
旅游资源:鲁山县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中西部,伏牛山东麓,淮河水系的沙河上游。
关于县域旅游调研报告标题:县域旅游调研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对县域旅游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探讨其发展现状和未来潜力,并提出相应建议。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研究、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县域旅游虽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但同时也拥有许多机遇和发展潜力。
我们对县域旅游发展提出以下三点建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体验;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增强县域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加强政策支持和合作交流,培育县域旅游产业链。
一、引言县域旅游是指以县级行政单位为主体,依托当地资源和特色文化进行的一种旅游活动。
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不断增加和对深度体验的追求,县域旅游逐渐成为旅游业的新热点。
因此,研究县域旅游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潜力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县域旅游的现状分析1.资源禀赋:县域旅游资源具有丰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但存在规模小、分散和开发程度不够等问题。
2.基础设施:一些县域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交通不便、餐饮住宿设施欠缺等制约了旅游发展。
3.宣传推广:县域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不足,需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升公众对县域旅游的认知度和信任度。
三、县域旅游的潜力与机遇1.旅游消费升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呈现多元化、个性化和体验化的趋势,县域旅游可以满足人们对于深度体验的需求。
2.生态保护与休闲旅游:县域地区自然环境相对原始,拥有较好的生态保护条件,可以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吸引游客远离城市喧嚣,享受大自然的宁静和美景。
3.农旅结合与乡村振兴:县域旅游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增加农民收入。
四、县域旅游的发展策略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大投入,改善交通、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提升旅游体验,吸引更多游客到县域地区旅游。
2.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建立完善的宣传渠道,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工具进行广告宣传,提升县域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3.加强政策支持和合作交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县域旅游领域,推动旅游产业链发展;加强与其他县域的合作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平顶山市旅游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旅游业是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无烟工厂”,是为消费者提供行、游、住、食、购、娱综合性消费的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行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具有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诸多优点。
作为一门新兴产业,旅游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平顶山市作为资源型城市,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自1993年开发石人山景区到现在,平顶山市旅游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全市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平顶山市旅游业辉煌的发展成就十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旅游业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产业地位业已确立1989年平顶山市旅游业开始起步。
1999年,平顶山市政府出台了《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决定》,提出“正确认识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把旅游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列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000-2002年连续三年《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全市新的支柱产业”。
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以旅游业为突破口,带动第三产业全面发展”。
2004年市六次党代会提出“做大作强旅游业”。
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和发展目标已经确立。
(二)接待总量持续增长,创收能力不断提高平顶山市旅游业起步较晚,2001年,全市接待游客178万人次,旅游收入69570万元,到2004年底全市全年接待游客达200万人次,比2001年增长12.4%,2004年旅游收入86269万元,比2001年增长24.0%。
近几年,随着平顶山不断加大对旅游的投入,开发旅游资源,重点是对历史文化积淀的挖掘,自然资源的开发,旅游产品渐趋丰富多彩。
对外开拓客源市场,旅游客源渐趋多元化。
从而有效促进了平顶山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游客接待量逐年递增。
据统计2008年全市全年接待游客达720万人次,比2004年增长260.0%;2008年旅游收入310052万元,比2004年增长259.4%。
目录1.回顾鲁山县旅游业发展 (2)1.1鲁山县的资源环境 (2)1.2鲁山县以往交通 (3)2.现阶段鲁山县旅游业发展 (3)2.1交通事业的发展 (3)2.2鲁山县景区开发及经济效益 (4)3.对鲁山县旅游经济发展现状的思考 (5)3.1针对鲁山县旅游调查 (5)3.2鲁山县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3.3对鲁山县旅游业经济发展的初步探索研究 (6)结论 (7)致谢语 (8)参考文献 (9)附录 (10)鲁山县特色旅游经济发展现状调查摘要: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服务性行业,与国民经济的大多数部门和行业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就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鲁山县而言,将旅游经济作为其经济增长的亮点,以发挥旅游经济的连带效应,对促进鲁山县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作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科学理论,结合鲁山实际,对鲁山旅游业发展的途径实证分析,使其更具科学性。
关键词:旅游交通经济宣传发展1.回顾鲁山县旅游业发展鲁山县旅游资源丰富,特色旅游突出:“山、泉、湖、俗、古、军、食、果”(山:石人山;泉:上汤、中汤、下汤温泉;湖:昭平湖;俗:包括饮食文化的民俗风情;古:历史人文;军:军事遗迹;食:鲁山特色饮食;果:野生果蔬)几个典型资源中,“山、泉、食、果”特色突显。
1.1鲁山县的资源环境鲁山县位于伏牛山东麓,北依洛阳、南临南阳、东接平顶山,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
鲁山,古称鲁阳,汉置县,唐始名鲁山,现属河南省平顶山市。
鲁山县气候宜人,四季分明,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鲁山县自然资源得天独厚。
“一山一水三条线”独具特色的旅游格局(一山指石人山景区,一水指昭平湖景区,三条线是指航空展览馆和秘洞山庄为主线的军事文化旅游线)。
虽然还有温泉、荒山、矿产等优势资源,但由于资金不足、交通不便,致使许多景点都未开发。
其次其作为第三产业,要让步于第一第二产业,即先要解决温饱问题。
所以鲁山县的旅游业在当时的时局下,处于止步不前。
工业以煤炭、水泥、钢铁、选矿、耐材、丝绸和花岗岩板材为主。
林业、畜产品、蚕业及食用菌生产为河南省之冠。
鲁山丝绸历史上被称为“仙女织”。
张良姜、拳菜、中华猕猴桃、黑木耳、全蝎等地方特产和物类都享有盛誉。
鲁山的人文资源作为当地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对于鲁山现阶段独特旅游的发展及经济的提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鲁山县陶瓷业始于商,盛于唐宋,有“唐钧”之称。
现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唐代黑釉斑瓷拍鼓,即梁洼镇段店所产。
今,主要生产缸、盆、罐、碗等民用品、工艺品,行销临近各县。
佛教文化、墨子文化和姓氏文化作为文化旅游开发的三条主线,将红色与军事文化、名人文化和民俗文化作为文化旅游相互联系起来。
1.2鲁山县以往交通鲁山县位于河南省中西部,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又是一个山区大县,县域面积2432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5个办事处,558个行政村,85万人。
建国后直到80年代以前,鲁山县只有G207线、G311线、豫02线(现S231线)和S221线(现S242线)4条干线公路,总里程为221.5公里,且全部为低等级的沙石路面。
到2001年年底,县域公路密度不到0.4公里/平方公里,人均公路长度1.1米。
全县558个行政村,仍有41个行政村不通公路,48个行政村道路晴通雨阻,386个行政村道路狭窄不平。
80年代初鲁山县仅有一个汽车站,20多台客车,10多条客运线路。
闭塞的交通严重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开发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现阶段鲁山县旅游业发展旅游业是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带动性很强的综合性新兴产业。
2.1交通事业的发展“要想富,先修路”,历届县委、县政府将公路建设作为发展全县经济的头等大事来抓,近年来,鲁山县抢抓全省公路建设优惠政策机遇,全民动员,科学规划,劈山斩石,架桥越涧,谱写了一曲公路建设的辉煌乐章,全县交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巨变。
特别是近5年来,鲁山县干线公路及农村公路总投资达10亿多元,新改建、扩建公路里程1800余公里,修建了400余公里县乡公路和1300余公里通村公路,并于2006年提前一年实现了全县558个行政村全部通水泥路的目标。
高速公路实现“零”的突破,过境总里程达110公里,占全市的近1/3;目前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300余公里,为建国时的近15倍。
全县已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郑尧、二广2条高速和2条国道、3条省道为主骨架,以32条县、乡道路为依托,村级道路为支线,形成了纵横交错、辐射连接、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公路网络新格局。
交通发展大大促进了全县道路运输业的繁荣。
近年来全县新增各类车辆2.5万余台,1 00%的乡镇、98.2%的行政村已通上了客车。
目前,鲁山县共有二级客运站3座,乡级客运站25座,农村招呼站110个;全县共有客运线路111条,其中省际2条、市际15条、县际1 4条、县内80条;有客车293台,7580个座位;有货运企业12家,营运货车580台,三轮货车3470台;有维修业户125家。
昭平湖游船从无到有,现已登记在册有宏达、御龙两个游船公司,现有旅游游只18艘。
从鲁山乘火车,可直达北京、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成都,从而打通了鲁山通往全国的大门,成为中原通往全国的主要交通枢纽。
公路四通八达,可直抵郑州、开封、洛阳、南阳、漯河、周口、商丘、许昌、项城、栾川、临汝、叶县、方城、嵩县等市县。
2.2鲁山县景区开发及经济效益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交通的便利,鲁山县加大旅游产业的投入,旅游开发步伐加快。
寻根游、农家乐、温泉度假游等旅游项目成为新亮点。
成功举办了“世界刘氏祭祖”、“中国石人山摩托车挑战赛”、“石人山杜鹃节”等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重大活动,拓宽了客源市场。
从2003年36万人次的游客上升到2004年的70万人次,将近一倍增长。
2007年,全县共接待游客220万人次,同比增长15.6%;完成旅游直接收入7200万元,增长54.8%,旅游总收入4.25亿元,增长66.0%。
2010年完成年初预算。
旅游市场规模稳步扩大,旅游经济收入逐年增加。
鲁山旅游人数和收入连续10年不断增长。
具体情况见表2-1。
旅游景区(点)集群形成,规模经营优势明显。
2001年以来,河南省实施开发伏牛山生态旅游战略(伏牛山生态旅游区是我省重点开发的精品旅游带,与郑州、开封、洛阳沿黄河旅游线“三点一线”文化旅游带以及南太行生态旅游区各展优势、交相辉映,初步形成了竞相发展的局面),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位于伏牛山门户的鲁山县抢抓紧抓机遇,加大对境内伏牛山区的开发力度,先后建成了石人山景区、昭平湖景区、佛泉寺景区、十八垛景区、画眉谷景区、六羊山景区、清水河景区、珍珠潭景区、百瀑峡景区、文殊寺景区等多处景区(点),旅游两点不断增多。
游“尧山”美景,洗“三汤”温泉,品“大佛”文化,吃、住、购、游、娱融为一体,形成了以石人山为主的山水与人文观光与休闲旅游景区(点)集群,吸引了大批游客来此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为规模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009年鲁山县各有关部门,为深入贯彻落实“旅游立县”发展战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我县“农家乐”旅游健康、快速、和谐发展,提出积极发展以“农家乐”为主题的生态游、乡村游、农业观光游;支持和鼓励旅游娱乐公司、旅游文化演出公司的创办;根据有利的自然条件,建立生态疗养康复中心;整合全县温泉资源,加大温泉项目开发的力度,树立温泉品牌。
2009年10月底,鲁山县荣获“中国老区旅游资源开发先进县”称号;尧山景区先后荣获“河南省十佳风景名胜区”、“十佳旅游好去处”和“河南最美的地方”等称号。
表2-1 鲁山县旅游业有关数据汇总(2001年-2010年)3.对鲁山县旅游经济发展现状的思考对于鲁山县经济的发展来说,把旅游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必需的。
但应该看到,对于一些旅游发展成熟的国家和地区,旅游业是投入少、产出大的“朝阳产业”。
针对鲁山的实际情况,旅游业目前正处于发展初期,还不具备成熟旅游产业的发展特点。
3.1针对鲁山县旅游调查鲁山县特色旅游经济发展现状调查小组于2011年1月15、16日项目前期准备,17、18日前往县委、县政府、旅游局了解项目所需数据及相关信息,19日面向社会各类群体收集相关资料,20、23日深入景区实地考察,23日之后至截稿,做后期数据、信息整理。
共发放120份“关于鲁山县旅游业发展调查问卷”(问卷内容见附录),实际收回102份。
其中学生和自由职业者占大比例,详细数据见表3-1。
随着经济的增长,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旅游消费也逐渐被公众认可。
游客数量的增加更加直接说明问题。
随之而来的也是旅游业带来的种种问题,在问卷中,消费者最关注的是交通安全和景点设施。
交通不便,虽然现阶段道路都已畅通,但是适逢节假日,在多处旅游景点,依然出现严重的道路瘫痪,缺乏有利有效的交通疏导。
以今年年初大佛景点为例,大家听说有戏曲在该景区对外开放,吸引了众多的游客,致使大年初二私家车拥堵了距离大佛景区有二三里路没能上去,中间段车辆上不是走不能,后去者也都被吓了回来,虽然达到了客流,但实际的效果却不尽人意,把时间都浪费在路上了。
此外景点的基础设施比较滞后。
在文化旅游上,尚不能充分挖掘当地的旅游资源特点和文化内涵,制作出具有当地资源特点的旅游纪念品,提供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形成更强的旅游合力。
3.2鲁山县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县政府已将旅游业的发展提升到新的高度,极度重视,对发展旅游业积极性虽很高,但对旅游经济的发展规律认识不足,只注重以资源为导向的初始阶段开发,不太注重以市场为导向的深层次产品开发。
鲁山发展文化旅游目前还停留在低层次的水平,文化的内涵挖掘还缺乏深度的、文化的,科技含量还比较低,文化的附加值比较少。
虽然初步形成一些旅游品牌,但旅游精品太少。
石人山服务设施不完善,军事探秘观光线失去历史神秘感,缺乏创新开发,文殊寺与佛泉寺缺少联动,珍珠潭民俗休闲观光线缺乏本地特色。
旅游接待能力、景区硬件水平和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对旅游宣传促销的投入偏少,在重点市场只能做蜻蜒点水式的宣传促销。
3.3对鲁山县旅游业经济发展的初步探索研究在实际的旅游发展规划建设中,要避免那种纯粹为了形象工程的“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事情发生,切实做好近期和远景规划。
突出发展重点,把有限的经济力量集中到拥有广大客源市场的特色景点景区和精品线路,重点投入、分批建设,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态势,充分发挥特色旅游线路、重点旅游景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构建旅游发展大平台。
发展旅游,应放远眼光,不局限于目前的“门票经济”。
鲁山人游鲁山应提供相应优惠,先达到本地效应,使其从近抓起,才能更好对外招资。
对于前一段鲁山县大佛等多处景区免费对外公开,就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方式,但年关过后,其收出200元/人的门票,也使很多人望而却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