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布区间型符号数据的K均值聚类方法
- 格式:pdf
- 大小:476.50 KB
- 文档页数:8
k均值聚类是一种常用的无监督学习算法,它能够将数据集划分为k个不同的簇。
该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迭代的方式将数据点分配到最近的簇中,并通过重新计算每个簇的中心点来更新簇的位置,直至簇的中心点不再发生变化为止。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一个例题来介绍k 均值聚类的手算计算步骤。
1. 数据集假设我们有以下包含6个数据点的数据集:数据点:[(1, 4), (1, 3), (2, 5), (2, 2), (3, 3), (3, 4)]2. 初始化我们需要初始化k个簇的中心点。
假设我们希望将数据集分为2个簇,我们可以随机选择两个数据点作为初始簇的中心点:簇1的中心点:(1, 3)簇2的中心点:(3, 3)3. 分配数据点接下来,我们需要将每个数据点分配到离它最近的簇中。
我们可以使用欧氏距离来衡量数据点与簇中心点之间的距离:数据点:(1, 4) → 簇1数据点:(1, 3) → 簇1数据点:(2, 5) → 簇2数据点:(2, 2) → 簇2数据点:(3, 3) → 簇2数据点:(3, 4) → 簇24. 更新簇的中心点一旦每个数据点被分配到了最近的簇中,我们需要重新计算每个簇的中心点,以便更新簇的位置:簇1的中心点:((1+1)/2, (3+4)/2) = (1, 3.5)簇2的中心点:((2+2+3+3)/4, (5+2+3+4)/4) = (2.5, 3.5)5. 重复步骤3和4接下来,我们需要重复步骤3和4,直至簇的中心点不再发生变化为止。
在本例中,我们可以发现簇的中心点在第二次迭代后不再发生变化,因此算法可以停止。
通过以上手算计算步骤,我们成功将数据集划分为两个不同的簇,并得到了每个簇的中心点。
这个例子展示了k均值聚类算法的基本流程,以及如何通过迭代的方式来实现簇的分配和更新。
当然,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会使用计算机来完成这些繁琐的计算工作,以提高效率和准确性。
k均值聚类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聚类算法,它在数据挖掘和模式识别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K均值算法(K-means algorithm)是一种常用的聚类算法,它通过迭代的方式将数据集分成K个簇。
然而,K均值算法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时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
因此,研究者们提出了各种加速K均值算法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K均值算法中的加速聚类方法及注意事项。
首先,我们来了解K均值算法的基本原理。
K均值算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计算各个数据点与K个初始聚类中心的距离,并将其归属到距离最近的簇中。
然后,更新每个簇的中心点,直到收敛为止。
这样就完成了数据的聚类过程。
然而,K均值算法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时,计算距离和更新簇中心的计算量非常大,导致算法效率低下。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各种加速K均值算法的方法。
一种常见的加速方法是采用K均值++算法来初始化聚类中心。
K均值++算法通过选择距离已选聚类中心较远的点作为新的聚类中心,从而避免了随机初始化带来的不稳定性。
这样可以减少迭代次数,提高聚类速度。
另一种常用的加速方法是Mini Batch K均值算法。
Mini Batch K均值算法通过随机抽样一小部分数据进行聚类计算,从而减少了计算量并提高了运算速度。
这种方法在处理大规模数据集时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
除了以上提到的加速方法,还有一些其他的改进方法,比如KD树、球树等数据结构的应用。
这些方法都可以有效地加速K均值算法的运算过程,提高聚类效率。
然而,加速K均值算法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加速方法往往会带来一定的精度损失。
尤其是Mini Batch K均值算法,由于采用了随机抽样的方式,可能会导致聚类结果的不稳定性。
因此,在使用加速方法时,需要权衡算法的速度和精度,选择合适的方法。
其次,由于加速方法往往引入了新的参数或者计算策略,需要对算法进行调参。
比如Mini Batch K均值算法中的批量大小,KD树中的叶子节点个数等。
这些参数的选择会影响算法的性能,需要进行仔细的调优。
最后,加速方法有时也会带来一些额外的计算开销。
kmean算法原理
k均值聚类算法(k-means)是一种常用的聚类分析算法,它的主要原理如下:
1. 初始化:首先选择k个初始中心点,可以是随机选择或者根据先验知识选择。
这些中心点将作为聚类的中心。
2. 分配样本:将每个样本点分配给距离最近的中心点所代表的聚类。
3. 更新中心点:重新计算每个聚类的中心点,即将每个聚类中的样本点的均值作为新的中心点。
4. 重复步骤2和步骤3,直到满足终止条件(如达到最大迭代次数或者中心点不再更新)。
5. 输出结果:得到k个聚类,每个聚类包含一组样本点,这些样本点在空间中相互靠近,并且与其他聚类的样本点相距较远。
k均值聚类算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最小化各个样本点与所属聚类中心点之间的距离来实现聚类。
在迭代过程中,不断更新中心点的位置,使得所有样本点尽可能地靠近自己所属的聚类中心。
最终的聚类结果取决于初始中心点的选择和更新中心点的策略。
需要注意的是,k均值聚类算法对离群点比较敏感,并且需要预先设定聚类数量k。
因此,在应用k均值聚类算法时,需要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合理的调参和评估聚类结果的质量。
K-均值聚类算法
1. K-均值聚类算法的工作原理:
K-means算法的工作原理:
算法首先随机从数据集中选取K个点作为初始聚类中心,然后计算各个样本到聚类中的距离,把样本归到离它最近的那个聚类中心所在的类。
计算新形成的每一个聚类的数据对象的平均值来得到新的聚类中心,如果相邻两次的聚类中心没有任何变化,说明样本调整结束,聚类准则函数已经收敛。
本算法的一个特点是在每次迭代中都要考察每个样本的分类是否正确。
若不正确,就要调整,在全部样本调整完后,再修改聚类中心,进入下一次迭代。
如果在一次迭代算法中,所有的样本被正确分类,则不会有调整,聚类中心也不会有任何变化,这标志着已经收敛,因此算法结束。
2.K-means聚类算法的一般步骤:
(1)从n个数据对象任意选择k个对象作为初始聚类中心;
(2)根据每个聚类对象的均值(中心对象),计算每个对象与这些中心对象的距离;并根据最小距离重新对相应对象进行划分;
(3)重新计算每个(有变化)聚类的均值(中心对象);
(4)循环
(2)到
(3)直到每个聚类不再发生变化为止。
1/ 1。
数据挖掘⼗⼤算法之K均值聚类算法K均值聚类算法⼀、相异度计算在正式讨论聚类前,我们要先弄清楚⼀个问题:如何定量计算两个可⽐较元素间的相异度。
⽤通俗的话说,相异度就是两个东西差别有多⼤,例如⼈类与章鱼的相异度明显⼤于⼈类与⿊猩猩的相异度,这是能我们直观感受到的。
但是,计算机没有这种直观感受能⼒,我们必须对相异度在数学上进⾏定量定义。
设,其中X,Y是两个元素项,各⾃具有n个可度量特征属性,那么X和Y的相异度定义为:,其中R为实数域。
也就是说相异度是两个元素对实数域的⼀个映射,所映射的实数定量表⽰两个元素的相异度。
下⾯介绍不同类型变量相异度计算⽅法。
1、标量(1)标量也就是⽆⽅向意义的数字,也叫标度变量。
现在先考虑元素的所有特征属性都是标量的情况。
例如,计算X={2,1,102}和Y={1,3,2}的相异度。
⼀种很⾃然的想法是⽤两者的欧⼏⾥得距离来作为相异度,欧⼏⾥得距离的定义如下:其意义就是两个元素在欧⽒空间中的集合距离,因为其直观易懂且可解释性强,被⼴泛⽤于标识两个标量元素的相异度。
将上⾯两个⽰例数据代⼊公式,可得两者的欧⽒距离为:除欧⽒距离外,常⽤作度量标量相异度的还有曼哈顿距离和闵可夫斯基距离,两者定义如下:(2)曼哈顿距离:(3)闵可夫斯基距离:(4)⽪尔逊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两个变量之间的⽪尔逊相关系数定义为两个变量之间的协⽅差和标准差的商.(其中,E为数学期望或均值,D为⽅差,D开根号为标准差,E{ [X-ux] [Y-uy]}称为随机变量X与Y的协⽅差,记为Cov(X,Y),即Cov(X,Y) = E{ [X-ux] [Y-ux]},⽽两个变量之间的协⽅差和标准差的商则称为随机变量X与Y的相关系数,记为欧⽒距离和曼哈顿距离可以看做是闵可夫斯基距离在p=2和p=1下的特例。
另外这三种距离都可以加权,这个很容易理解。
下⾯要说⼀下标量的规格化问题。
K均值聚类算法原理一、什么是K均值聚类算法?K均值聚类算法是一种基于距离度量的聚类算法,它将数据集分成k个簇,每个簇的中心点是簇中所有点的平均值。
该算法的目标是最小化所有点到其所属簇中心的距离之和。
二、K均值聚类算法的步骤1.随机选择k个簇中心点。
2.将每个数据点分配到最近的簇中心点。
3.重新计算每个簇的中心点。
4.重复步骤2和步骤3,直到簇中心点不再变化或达到最大迭代次数。
三、K均值聚类算法的优缺点优点:1.简单易实现,计算速度快。
2.适用于大规模数据集。
3.对于凸形簇或近似凸形簇的聚类效果较好。
缺点:1.对于非凸形簇或噪声数据的聚类效果较差。
2.对于初始簇中心点的选择较为敏感,可能会导致聚类结果不稳定。
3.需要预先确定簇的数量k。
四、K均值聚类算法的应用实例K均值聚类算法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为一个简单的应用实例:假设有一家超市,管理者想要将顾客分成不同的簇,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消费行为。
管理者收集了每个顾客的购物金额和购物次数两个指标,然后使用K均值聚类算法将顾客分成了三个簇。
第一个簇的顾客购物金额和购物次数均较高,他们可能是高消费的忠实顾客;第二个簇的顾客购物金额较高,但购物次数较少,可能是偶尔来购物的顾客;第三个簇的顾客购物金额和购物次数均较低,他们可能是低消费的顾客或者只是来超市逛逛的人。
通过K均值聚类算法,管理者可以更好地了解顾客的消费行为,从而制定更加精准的营销策略。
五、结论K均值聚类算法是一种简单易实现的聚类算法,适用于大规模数据集。
但是,它对于非凸形簇或噪声数据的聚类效果较差,需要预先确定簇的数量k,对初始簇中心点的选择较为敏感。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聚类算法,并结合领域知识进行数据分析。
k均值聚类算法工作步骤
1 K均值聚类
K均值聚类是一种常用的聚类分析方法,它的主要思想是将所有的数据对象划分到K个聚类中,使得每个聚类的内部数据对象相互接近,而聚类之间的数据对象则相互远离。
2 K均值聚类算法工作步骤
(1)定义K个聚类中心:首先需要定义K个聚类中心,这些中心
根据数据的分布情况确定。
(2)为每个数据对象赋予属性值:对于每个数据对象,计算它到
每个聚类中心的距离,将该数据对象归到距离最小的聚类中,即为该
数据的属性值。
(3)更新聚类中心:计算当前每个聚类中所有数据对象的均值,
然后将均值点作为新的聚类中心。
(4)迭代:重复步骤(2)和(3),直到所有聚类中心不再变化,则算法结束。
3 算法优缺点
K均值聚类算法有效时间短,复杂度低,实现上容易的优点。
但是它的缺点也很明显,即算法步骤的初始化步骤容易造成局部最优,以
及最后结果容易受到噪声、异常点的影响。
总的来说,K均值聚类算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数据分析方法,它可以有效将数据归类,但它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聚类算法。
kmeans算法公式K均值聚类算法(K-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是一种常用的无监督学习算法,用于将一组数据点划分为K个不同的组或聚类。
该算法的目标是最小化数据点与其所属聚类中心之间的平方距离。
算法步骤如下:1. 随机选择K个数据点作为初始聚类中心。
2. 将每个数据点分配给距离最近的聚类中心。
3. 更新每个聚类中心的位置,将其设为该聚类中所有点的均值。
4. 重复步骤2和3,直到聚类中心不再改变或达到最大迭代次数。
具体而言,K均值算法可用以下公式表示:1. 选择K个聚类中心:C = {c1, c2, ..., ck}其中,ci表示第i个聚类中心。
2. 分配数据点到最近的聚类中心:使用欧氏距离作为度量衡量数据点xi与聚类中心cj之间的距离:dist(xi, cj) = sqrt((xi1 - cj1)^2 + (xi2 - cj2)^2 + ... + (xid - cjd)^2)其中,d表示数据点的维度。
将每个数据点xi分配给最近的聚类中心:ci = arg minj(dist(xi, cj))3. 更新聚类中心的位置:计算每个聚类中心包含的数据点的均值,作为新的聚类中心的位置。
cj = (1/|ci|) * sum(xi)其中,|ci|表示聚类中心ci包含的数据点数量,sum(xi)表示所有聚类中心ci包含的数据点xi的和。
4. 重复步骤2和3,直到聚类中心不再改变或达到最大迭代次数。
K均值算法的优点是简单而高效,适用于大规模数据集。
然而,它也存在一些限制,比如对初始聚类中心的敏感性和对数据点分布的假设(即聚类簇的凸性)。
此外,当数据点的维度较高时,K均值算法的性能可能下降。
参考内容:- Christopher M. Bishop,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Machine Learning". Springer, 2006.- Richard O. Duda, Peter E. Hart, David G. Stork, "Pattern Classification". Wiley, 2001.- Machine Learning, Tom Mitchell, "Machine Learning". McGraw-Hill, 1997.- Kevin P. Murphy, "Machine Learning: A Probabilistic Perspective". MIT Press, 2012.- Sebastian Raschka, Vahid Mirjalili, "Python Machine Learning". Packt Publishing, 2017.这些参考内容提供了对K均值算法的详细解释、数学推导和实际应用示例,对于深入理解和使用该算法非常有帮助。
k均值聚类算法的基本原理k均值聚类算法是一种常用的无监督学习算法,用于将一组数据样本划分为k个不同的类别。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迭代的方式,将样本点划分到最近的聚类中心,然后更新聚类中心的位置,直到达到收敛的条件。
在k均值聚类算法中,首先需要确定聚类的个数k。
然后随机选择k 个样本点作为初始的聚类中心。
接下来的迭代过程中,对于每一个样本点,计算其与各个聚类中心的距离,并将其划分到距离最近的聚类中心所对应的类别中。
在划分完所有的样本点之后,需要重新计算每个类别的聚类中心。
具体而言,对于每一个聚类中心,计算其所对应的类别中所有样本点的均值作为新的聚类中心。
然后将新的聚类中心作为下一次迭代的起点,继续迭代过程,直到满足收敛条件。
k均值聚类算法的收敛条件通常是当聚类中心的位置不再发生变化或变化很小的时候,算法停止迭代。
此时,每个样本点都被划分到了某一个类别中,并且每个类别都有一个对应的聚类中心。
k均值聚类算法的优点在于简单、高效,可以处理大规模数据集。
然而,该算法也有一些局限性。
首先,由于初始聚类中心的随机选择,可能会导致不同的初始选择得到不同的聚类结果。
其次,k均值聚类算法对异常点比较敏感,可能会将其划分到错误的类别中。
此外,k均值聚类算法对于非凸形状的类别划分效果较差。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用一些改进的k均值聚类算法。
例如,可以使用k均值++算法来选择更合适的初始聚类中心,以减少算法的随机性。
另外,可以使用密度聚类算法来处理非凸形状的类别划分问题。
k均值聚类算法是一种常用的无监督学习算法,通过迭代的方式将样本点划分到k个不同的类别中。
该算法简单高效,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聚类算法,并对聚类结果进行评估和调优。
k均值算法应用一、引言k均值算法是一种常用的聚类算法,它可以对数据集进行自动分类,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如数据挖掘、图像处理和生物信息学等。
本文将介绍k均值算法的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案例。
二、k均值算法原理k均值算法是一种基于距离的聚类算法,其基本思想是将数据集划分为k个簇,使得同一簇内的数据点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小,不同簇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大。
具体步骤如下:1. 随机选择k个初始聚类中心;2. 对于每个数据点,计算其与各个聚类中心的距离,并将其归类到距离最近的聚类中心所对应的簇;3. 对于每个簇,重新计算其聚类中心;4. 重复步骤2和步骤3,直到聚类中心不再变化或达到预定的迭代次数。
三、k均值算法的应用案例1. 客户细分在市场营销中,了解客户的需求和行为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k均值算法,可以将客户群体划分为不同的细分市场,从而为不同的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产品推荐。
例如,某公司通过分析客户的购买记录和消费习惯,将客户分为高价值客户、普通客户和低价值客户,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2. 图像分割在图像处理中,图像分割是一个重要的步骤,可以将图像中的不同物体或区域分割出来。
通过k均值算法,可以将图像中的像素点划分为不同的簇,从而实现图像的分割。
例如,在医学图像中,可以利用k均值算法将肿瘤区域与正常组织区域分割开来,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诊断。
3. 文本分类在文本挖掘中,文本分类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可以将大量的文本数据自动分类到不同的类别中。
通过k均值算法,可以将文本数据划分为不同的簇,从而实现文本的分类。
例如,在垃圾邮件过滤中,可以利用k均值算法将邮件划分为垃圾邮件和非垃圾邮件,以便进行自动过滤。
四、k均值算法的优缺点1. 优点:- 算法简单易实现,计算效率高;- 可以对大规模数据集进行聚类;- 结果具有较好的可解释性。
2. 缺点:- 对初始聚类中心的选择敏感,可能收敛到局部最优解;- 对异常值和噪声敏感,可能导致聚类结果不准确;- 对簇的形状和大小敏感,只适用于凸形状的簇。
k均值聚类算法理想簇数k均值聚类算法是一种常见的无监督学习方法,用于将数据集划分为k个不同的簇。
在确定理想的簇数k时,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包括数据的特性、聚类的目的以及计算资源等。
本篇文章将探讨如何确定理想的k值,并介绍一些常用的方法。
一、k值的选择k均值聚类算法的效率与k值的选择密切相关。
如果选择的k值过小,可能会导致每个簇包含过多的数据点,使得聚类结果过于粗糙;如果选择的k值过大,可能会导致某些簇过于松散,难以区分。
因此,选择一个合适的k值对于获得高质量的聚类结果至关重要。
二、常用的确定k值的方法1.肘部法则:肘部法则是一种基于统计学的k值选择方法。
它通过观察算法在各个k值下的平方误差和(SSE)的变化来确定最佳k 值。
当SSE在某个k值附近达到最小值时,该k值即为最佳选择。
2.最佳类别数法:该方法基于一些理论框架,如轮廓系数、Gapstatistic等,来评估聚类效果并选择最佳k值。
这些方法可以提供有关k值选择的直观解释,但需要更多的计算资源。
3.交互式探索性数据分析:通过可视化聚类结果,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簇的分布和形状。
通过交互式探索性数据分析,可以逐步增加k 值,并观察聚类结果的改善程度,从而找到最佳的k值。
三、实际应用中的考虑因素在选择k值时,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包括数据的特性、聚类的目的以及计算资源等。
例如,如果数据集具有明显的簇结构,且每个簇都相对较小,那么选择较小的k值可能更合适。
相反,如果数据集包含大量数据点且每个簇都相对较大,那么选择较大的k值可能更合适。
此外,还需要考虑计算资源的限制,以确保选择的k值可以在可接受的计算时间内完成。
四、结论选择一个合适的k值对于获得高质量的聚类结果至关重要。
肘部法则、最佳类别数法以及交互式探索性数据分析等方法可以帮助确定理想的k值。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数据的特性、聚类的目的以及计算资源等因素。
通过这些方法和技术,我们可以获得更好的聚类结果,并更好地利用k均值聚类算法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k均值聚类算法的【原创版】目录1.K 均值聚类算法的基本概念2.K 均值聚类算法的具体步骤3.K 均值聚类算法的优缺点4.K 均值聚类算法的应用实例正文一、K 均值聚类算法的基本概念K 均值聚类算法(K-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是一种基于划分的聚类方法,其目标是将数据集划分为 K 个聚类,使得每个聚类内部的数据点之间的距离最小,而不同聚类之间的数据点之间的距离最大。
二、K 均值聚类算法的具体步骤1.随机选择 K 个数据点作为初始聚类中心。
2.对于数据集中的每一个数据点,计算其与各个聚类中心的距离,并将其归入距离最近的聚类。
3.根据上一步的结果,更新每个聚类的中心(数据点的均值)。
4.重复步骤 2 和 3,直到聚类中心的变化小于某个阈值或达到迭代次数限制。
三、K 均值聚类算法的优缺点优点:1.K 均值聚类算法简单易懂,易于实现。
2.对于大规模数据集,K 均值聚类算法的计算复杂度较低,主要为O(n^2),其中 n 为数据点的数量。
缺点:1.K 均值聚类算法需要预先设定聚类数量 K,这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比较困难。
2.K 均值聚类算法容易受到初始聚类中心的影响,导致局部最优解。
3.K 均值聚类算法对于离群点和簇形状的识别能力较弱。
四、K 均值聚类算法的应用实例K 均值聚类算法在实际应用中广泛使用,例如在图像处理、文本分类、客户分群等方面都有应用。
其中,图像处理是 K 均值聚类算法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可以用于图像的压缩、特征提取等。
而在文本分类中,K 均值聚类算法可以用于对文本进行分类,例如对新闻进行分类,对用户的评论进行分类等。
k均值算法的聚类步骤
k均值算法是一种常见的聚类算法,其聚类步骤如下:
1、初始化:随机选择k个聚类中心点,k为预设的聚类数目。
2、距离计算:计算每个数据点到每个聚类中心点的距离,一般使用欧式距离等距离度量方法。
3、分配:将每个数据点分配到距离最近的聚类中心点所属的聚类中。
4、更新:对于每个聚类,重新计算其聚类中心点位置,即将该聚类内所有数据点的坐标取平均值。
5、重复:重复步骤2-4,直到达到预设的迭代次数或聚类中心点的位置不再发生变化。
6、输出:输出k个聚类结果,包括每个聚类的中心点坐标以及属于该聚类的数据点。
需要注意的是,k均值算法对于初始聚类中心点的选择非常敏感,不同的初始聚类中心点会导致完全不同的聚类结果。
因此,为了获得更好的聚类结果,我们可能需要多次运行算法并选择最优的结果。
k 均值算法还需要指定聚类的数目k,如何选择合适的k值也是该算法的一个重要问题。
k均值聚类算法公式
k均值聚类算法是一种常用的聚类算法,它通过将数据点分成k 个簇来实现聚类。
其主要思想是:将n个数据点分成k个簇,使得每个数据点都属于距离最近的簇。
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1. 初始化k个簇的中心点,可以随机选取或者根据数据的分布情况来确定。
2. 将n个数据点依次分配给距离最近的簇,形成k个簇。
3. 更新每个簇的中心点,将中心点移到该簇内所有数据点的平均位置处。
4. 重复步骤2和3,直到收敛或达到最大迭代次数。
k均值聚类算法的核心在于如何计算数据点和簇中心点之间的距离。
常用的距离度量方法有欧式距离、曼哈顿距离、余弦相似度等。
下面是k均值聚类算法的公式:
1. 计算欧式距离公式:d(x,y) =
sqrt((x1-y1)^2+(x2-y2)^2+...+(xn-yn)^2)
2. 计算曼哈顿距离公式:d(x,y) =
|x1-y1|+|x2-y2|+...+|xn-yn|
3. 计算余弦相似度公式:cos(x,y) = (x·y) / (|x|·|y|),其中x·y表示x和y的点积,|x|和|y|表示x和y的模长。
使用这些距离度量方法,可以计算出数据点与簇中心点之间的距离,并将数据点分配到距离最近的簇中。
这样就可以实现k均值聚类
算法的基本思想。
机器学习--K均值聚类算法原理、⽅法及代码实现⼀、K-means算法原理 k-means算法是⼀种简单的迭代型聚类算法,采⽤距离作为相似性指标,从⽽发现给定数据集中的K个类,且每个类的中⼼是根据类中所有值的均值得到,每个类⽤聚类中⼼来描述。
对于给定的⼀个包含n个d维数据点的数据集X以及要分得的类别K,选取欧式距离作为相似度指标,聚类⽬标是使得各类的聚类平⽅和最⼩,即最⼩化: 结合最⼩⼆乘法和拉格朗⽇原理,聚类中⼼为对应类别中各数据点的平均值,同时为了使得算法收敛,在迭代过程中,应使最终的聚类中⼼尽可能的不变。
⼆、算法实现⼀般流程 K-means是⼀个反复迭代的过程,算法分为四个步骤: 1)选取数据空间中的K个对象作为初始中⼼,每个对象代表⼀个聚类中⼼; 2)对于样本中的数据对象,根据它们与这些聚类中⼼的欧⽒距离,按距离最近的准则将它们分到距离它们最近的聚类中⼼(最相似)所对应的类; 3)更新聚类中⼼:将每个类别中所有对象所对应的均值作为该类别的聚类中⼼,计算⽬标函数的值; 4)判断聚类中⼼和⽬标函数的值是否发⽣改变,若不变,则输出结果,若改变,则返回2)。
三、算法应⽤实例--鸢尾花分类问题 1.Iris数据集 Iris也称鸢尾花卉数据集,是⼀类多重变量分析的数据集。
数据集包含150个数据集,分为3类,每类50个数据,每个数据包含4个属性。
可通过花萼长度,花萼宽度,花瓣长度,花瓣宽度4个属性预测鸢尾花卉属于(Setosa,Versicolour,Virginica)三个种类中的哪⼀类。
代码实现:import mathfrom collections import defaultdictimport numpy as npdataname = "data.txt"def loadIRISdata(filename):data = []with open(filename, mode="r", encoding="utf-8") as rf:for line in rf:if line == '\n':continuedata.append(list(map(float, line.split(""))))return datadef generateCenters(data):'''求解初始聚类中⼼'''centers = []'''已知维度为4''''''分三类,取第0,50,100的三个向量作为分界'''centers.append(data[0])centers.append(data[50])centers.append(data[100])return centersdef distance(a ,b):'''欧式距离'''sum = 0for i in range(4):sq = (a[i]-b[i])*(a[i]-b[i])sum += sqreturn math.sqrt(sum)def point_avg(points):'''对维度求平均值'''new_center = []for i in range(4):sum = 0for p in points:sum += p[i]new_center.append(float("%.8f" % (sum/float(len(points)))))return new_centerdef updataCenters(data, assigments):new_means = defaultdict(list)centers = []for assigment, point in zip(assigments, data):new_means[assigment].append(point)'''将同⼀类的数据进⾏整合'''for i in range(3):points = new_means[i]centers.append(point_avg(points))return centersdef assignment(data, centers):assignments = []'''对应位置显⽰对应类群'''for point in data:'''遍历所有数据'''shortest = float('inf')shortestindex = 0for i in range(3):'''遍历三个中⼼向量,与哪个类中⼼欧⽒距离最短就将其归为哪类''' value = distance(point, centers[i])if value < shortest:shortest = valueshortestindex = iassignments.append(shortestindex)return assignmentsdef kmeans(data):k_data = generateCenters(data)assigments = assignment(data, k_data)old_assigments = Nonewhile assigments != old_assigments:new_centers = updataCenters(data, assigments)old_assigments = assigmentsassigments = assignment(data, new_centers)result = list(zip(assigments, data))return resultdef acc(result):sum = 0all = 0for i in range(50):if result[i][0] == 0:sum += 1all += 1for i in range(50):if result[i+50][0] == 1:sum += 1all += 1for i in range(50):if result[i+100][0] == 2:sum += 1all += 1print('sum:', sum, 'all:', all)return sum, allif__name__ == "__main__":data = loadIRISdata(dataname)result = kmeans(data)for i in range(3):tag = 0print('\n')print("第%d类数据有:" % (i+1))for tuple in range(len(result)):if(result[tuple][0] == i):print(tuple, end='')tag += 1if tag > 20 :print('\n')tag = 0#print(result)print('\n')sum, all = acc(result)print('c-means准确度为:%2f%%' % ((sum/all)*100))运⾏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