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民主的内涵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党内民主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党内民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和无产阶级政治理论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革命导师和中国共产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于无产阶级政党实行什么样的党内民主、怎样发展党内民主进行了不懈探索,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党内民主理论,成为我们今天进行党内民主实践、建构党内民主制度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南。
一、党内民主的内涵和实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对党内民主给出明确定义,但他们的一些论述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党内民主的内涵和实质。
马克思、恩格斯侧重从党的权利本源来揭示党内民主的实质,他们认为党内民主的实质是在党内事务中所有成员一律平等。
在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章程中规定,“在党内绝对自由地交换意见是必要的”,盟内的一切事务都由盟员或通过代表来处理。
在他们看来,只有在党内一律平等,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党员才能自觉自愿地集合在党的旗帜下。
列宁通过强调党内民主的要素来概述党内民主的内涵和实质。
他指出:“整个党组织是按民主原则建立的。
这就是说,全体党员选举负责人即委员会的委员等等,全体党员讨论和决定无产阶级政治运动的问题,全体党员确定党组织的策略方针。
”他还指出:“党内的一切事务是由全体党员直接或者通过代表,在一律平等和毫无例外的条件下来处理的;并且,党的所有负责人员、所有领导成员、所有机构都是选举产生的,必须向党员报告工作,并可以撤换。
”这实际上已经指出了党内民主的主要含义,即全体党员是党的主人,是决定党内一切事务的主体。
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不断认识和发展党内民主的科学内涵,从党内民主的政治功能角度提出,发展党内民主的目的是充分实现党员民主权利,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广泛参与党内事务,达到党的团结统一和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
早在1938年10月,毛泽东就明确指出,整个党的领导机关和全体党员干部只有高度发挥积极性才能取得革命胜利,而“积极性的发挥,有赖于党内生活的民主化。
墨氟挽白执政党建设党恕基层氏主5建设的基本”肉,涵和赂豸条件文/北京党建研究基地课题组摘要: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新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党内形成解放思想、畅所欲言、生动大战略任务。
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是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活泼、开拓创新、团结奋进的局面,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一个新课题。
本文对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基使广大党员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本内涵和必要条件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希望能够推动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不断向广度主体作用进一步发挥,对党内事务的和深度发展。
参与更加充分;使党内基层民主制度关键词: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基本内涵;必要条件更加健全,党内关系更加和谐,党组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一01 38(2008)06—0058—04织更富有创新活力,使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执政能力更加提高,更好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以改革创氛围、民主文化等软环境的建设等。
党地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新的重大战略思内基层民主建设不仅是党的基层组织建3.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主要任务。
想和重大战略任务,为全面推进党的设的重要内容,还是党内民主建设的基是指现阶段党内基层民主建设要解决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方向。
推进础性工程,它贯穿于党的基层组织活动的主要问题。
在党内基层层面,当前党内基层民主建设是以改革创新精神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内日常生活的方主要是解决党员权利不够的问题。
而推进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改革方面面。
党员权利不够的重要原因就是普通党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我们综合上述见解,结合党建理员对党内事务参与不足。
根据党内生下一个新课题。
论研究的一般做法,将“党内基层民活实践,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形式,主建设”所涵盖内容归纳成“理论层主要有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两种方式。
一、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基面的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制度层面在党的地方和中央层面,普通党员的本内涵的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和“操作层面参与只能是间接参与,即通过各级党什么是“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的党内基层民主建设”。
原标题:如何理解民主集中制的内涵和基本要求民主集中制,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民主集中制的民主,指的是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充分表达和积极性创造性的有效发挥。
民主集中制的集中,指的是全党智慧、力量的凝聚和行动的一致。
需要明确,民主集中制和党内民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民主集中制反映的是党内组织运作中民主与集中相统一的关系,属于组织原则;党内民主反映的是党内权力主体与权力授受关系,属于政治原则。
民主集中制中的民主是党内民主的具体制度体现,但它并不包含党内民主的全部内容。
当然,二者也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
民主集中制以党内民主为基础,党内民主的发展程度决定着民主集中制的发展程度;离开了民主集中制,党内民主就会失去组织制度的保证。
按照《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关于“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的定位及其相关规定,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主要有:第一,坚持“四个服从”。
即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这“四个服从”,既体现了民主,又体现了集中,是对党内政治生活秩序的总概括。
第二,坚持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关。
党的各级委员会由党的同级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接受代表大会的监督。
选举是民主的主要实现形式。
第三,坚持集体领导。
党章规定,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凡属重大问题,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委员会成员要根据集体的决定和分工,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
集体领导是民主集中制在党的领导制度上的具体体现,是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关键环节。
第四,善于发挥下级党组织的积极性。
《准则》规定,要“建立上级组织在作出同下级组织有关重要决策前征求下级组织意见的制度”,体现了党的上级组织要把对下级组织的领导和对下级组织的支持联系起来、统一起来的要求。
第一篇:理解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尊敬的党组织: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和集中的辩证统一。
民主和集中,二者既相互矛盾,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首先,民主是集中的基础。
没有民主就没有集中。
只有充分发扬党内民主,让各种意见和方案都讲出来,才能进行比较和鉴别,把最好的意见和方案吸收到决策中,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而实现党内的正确的集中。
集中离开了民主这个前提和基础,就会变成独断专行,形成的决议和决定会带有许多主观主义的因素、给工作造成失误,挫伤党内外群众的积极性。
其次,集中是民主的指导和归宿。
没有正确集中的指导,就没有真正的民主。
因为没有集中的指导,民主不会有正确的方向,没有集中,党就会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党的一切活动都无法进行;党章明确规定的民主权利就可能遭到破坏,行使民主权利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党的正确决策就不可能成为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的统一意志,更谈不上贯彻执行的问题。
可见,集中是民主自身的要求,是实行民主的保证和指导。
此外,发展党内民主,目的之一在于调动广大党员积极性,使党作出正确的决策并得到贯彻执行,以实现党的目标。
从这一点上说,集中又是民主的归宿。
上述两个方面都表明,在民主集中制中,民主和集中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可以这样说,民主的过程就是集中的过程,没有集中也就没有民主。
当然,民主作为基础和前提,必须决定、制约集中,并通过集中来反映自己的存在;而集中作为结果,只能服从民主,接受民主的制约,并体现民主的要求。
这是由民主和集中的不同功能决定的。
人:haoword2014年6月16日第二篇:如何理解民主与集中相结合如何理解民主与集中相结合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根本,它源自加入共产国际的二十一项条件。
作为共产国际加入条件的民主集中制,是列宁提出来的。
列宁所说的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制加集中制(《列宁所说的党的民主集中制是什么》,《学习时报》第422、423期)。
中国共产党从“七大”开始,就在党章上对民主集中制的运行机制作了表述,说“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党内民主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创始人,也是无产阶级额政党的奠基人。
他们一生都在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进行不懈的斗争,在长期的建党实践过程中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党内民主建设理论。
这一理论主要包含党内民主的真正内涵、无产阶级政党的党内民主原则、党内民主建设在无产阶级政党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党内民主制度的建设理论等。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党内民主内涵和原则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民主是一个类概念”,一般意义为“人民的自我规定”,他们提出:“在民主制中,国家制度本身只表现为一种规定,即人民的自我规定。
”,由此可见,党内民主就是党的制度,主要是组织制度,即建立在选举基础上产生各级党的领导机构的制度。
马克思、恩格斯是这样描述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民主制度”的:“共产主义者同盟是1836年在巴黎成立的,最初用的是另一个名称。
它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机构:一定数目的成员组成一个‘支部’,一个‘总区部’;整个组织由中央委员会领导,中央委员会有所有区部的代表大会选出,但它有权自行补充其委员,也有权在紧急情况下任命自己的暂时继承者。
中央委员会起初设在巴黎,从1840年到1848年初,设在伦敦。
支部、区部的领导人和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全是选举出来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就是说所谓的党内民主,“就是在党的政治生活中,全体党员一律平等地表达意愿、主张,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管理党内事务的制度。
”。
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党内民主,它首先是一种制度,是为全体党员设立的,全体党员是决定性的环节。
从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出发,马克思、恩格斯在应邀改组正义者同盟的时候,就阐述了未来政党的民主原则。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党内民主思想的核心是“在党内事务中所有盟员一律平等,在党内绝对自由地交换意见是必要的”。
在《共产主义同盟章程》中规定:“所有党员一律平等,有义务在一切场合下互相帮助;党的各级领导机构,从基层到中央,都必须自下而上地选举产生,而且可以随时撤换;代表大会是全党的最高权力执行机关,有义务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
如何理解党的纪律的内涵党的纪律是全党意志的体现,是党员和党组织必须共同遵守的政治生活准则和言论、行动的规范,是维护党的团结、完成党的各项任务和实现党的最终奋斗目标的根本保证。
从它的内容和涉及的范围来看,主要有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群众纪律,还包括宣传纪律、经济纪律、保密纪律、人事纪律、外事纪律等。
1.政治纪律。
政治纪律是维护党的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的纪律,是党组织与党员在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的行为规范。
2.组织纪律。
组织纪律是维护党的组织团结统一的纪律,是处理党组织之间、党组织与党员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
党的组织纪律的核心是民主集中制。
3.经济工作纪律。
经济工作纪律是规范经济管理行为、维护经济秩序的规章制度,是党组织与党员在经济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4.群众工作纪律。
群众工作纪律是党组织和党员保持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正确处理同人民群众关系的行为规范。
4.保密纪律。
党的保密纪律,是要求党的组织和党员都必须严格遵守党和国家各项保密制度的规定。
四大纪律八项要求(1999年十五大中纪委第三次全会江泽民提出)四大纪律:即要求领导干部要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和群众工作纪律。
八项要求:(1)要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阳奉阴违、自行其是;(2)要遵守民主集中制,不独断专行、软弱放任;(3)要依法行使权力,不滥用职权、玩忽职守;(4)要廉洁奉公,不接受任何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利益;(5)要管好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不允许他们利用本人的影响谋取私利;(6)要公道正派用人,不任人唯亲、营私舞弊;(7)要艰苦奋斗,不奢侈浪费、贪图享受;(8)要务实为民,不弄虚作假、与民争利。
党纪的重要性:(1)党的纪律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以正确、及时彻彻的重要保证。
(2)只有遵守党的纪律,才能维护党的团结与统一(3)只有遵守党的纪律,才能始终保持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4)遵守党的纪律,是反腐倡廉、促进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保证党纪特点:是严格的也是具体的,是自觉的也是严肃的自觉遵守党纪:(1)克服攀比心理(2)克服守纪吃亏思想(3)克服侥幸思想(4)克服特殊思想党的作风的涵义:是指党的组织和党员在思想、政治、工作、生活等各方面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它具体表现着党的精神风貌,是党的性质、宗旨和世界观在党的活动中的表现,包含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的生活作风等方面。
论党内民主建设的外部推动力文化教育【摘要】人民民主是党内民主建设的外部推动力,对于党内民主建设有着重大的影响和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论述了党内民主的内涵,明确了两者之间的统一关系,并从培育人民宪法意识、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党政协商与多党合作制度、扩大基层民主四方方面来进一步强化人民民主对于党内民主建设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党内民主建设;人民民主;外部推动力;分析中国共产党的基础是广大人民,人民民主的发展对于党内民主的建设有着直接的影响。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制度的主要表现,也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随着近年来各级人大会中民主意识的不断强化和参政议政能力的逐渐提升,人大会对于党和国家机关的监督力度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有效促进了党内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的提高,成为党内民主建设的强劲外部推动力。
可以说,对于党内民主建设的外部推动力进行探讨,明确人民民主对于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意义,对于我国党内民主建设的长足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归结党内民主的内涵,有如下几方面的观点:党内民主指的是全体党员有权利地参与党内一切事物,对于党内政治原则和基本政治制度的决定和处理享有平等权;党内民主指的是以民主集中制原则为依据,在其自身的宗旨、任务、性质的基础上,对党的体制、组织及过程所构建的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民主是一种党员对党内事务平等参与的根本性制度。
党内民主制度是党内民主的核心,包括了党委会制度、党代会制度、监督制度、选举与决策制度等。
2人民民主对党内民主发挥着影响、促进的作用,而党内民主则指导与促进人民民主发生,两者是一种彼此互动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践建设中,人民民主与党内民主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发挥共同的促进作用。
不可将两者分开来看,而应使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依据自身特点有重点的、有却别的、协调一致的发展。
只有人民民主与党内民主共同的发展,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真正构建。
浅析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关系作者:徐启山来源:《活力》2012年第17期[关键词]党内民主;人民民主;关系一、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概念及内涵(一)党内民主按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减少实践过程中的任意性和随意性,这些都离不开发展党内民主。
它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1.党内民主首先是一种制度。
党内民主如果缺乏具体制度的安排,就难有保障。
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正是党内民主的制度表现。
它所规范的主要是广大党员以民主为基础的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制度,以及党委会的集体领导原则,要求充分发扬民主;同时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原则,把权力集中于党组织而非个人手里。
这反映出党内民主的特点,党内民主是民主与集中的高度统一。
任何背离这一制度规范的行动,都可能脱离人民群众,脱离党员群众,而且使上级脱离下级,甚至在同级里也势必造成少数人或个人脱离多数,少数人或个人专断的局面。
反之,则可能出现自由主义和分散主义倾向。
2.党内民主还是一种机制。
它在实践中具体表现为:(1)党内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途径。
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对此长期以来着重讲的是党的组织纪律,最重要的是全党服从中央。
这条原则直接保证了党内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它排斥独断专行、分散主义、和地方部门保护主义。
(2)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
它要求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发挥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的作用,健全党委会的决策程序。
凡属重大决策,都必须由党委集体讨论,不允许个人说了算。
(3)干部任用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
它要求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改进干部管理方法,进一步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
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坚决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4)党内监督机制。
它要求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保证他们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
党内民主的内涵
党内民主是民主政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党内民主的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该党生命力的强弱,关系到该党在该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本文以文本研究方法,阐述了党内民主的含义、原则和基本特点,简要说明党内民主是一个政治范畴,是政党的基本制度,是指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全体党员一律平等地直接或间接地决定和管理党内事务的根本制度。
标签:党内民主;政治生活;政党
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动革命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胜利的强大动力。
党员是人民的一部分,所以党内民主是人民民主的一部分,党内民主寓于人民民主之中。
但是由于党处于国家领导核心地位,党的民主化对于国家的民主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党内民主的含义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将党内民主作为党内政治生活的一项重要原则和实践活动。
新中国建立后,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的执政党,执政党党内民主从而变得极为重要,这是因为执政党党内民主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状况,并进而影响到广大党员乃至广大群众的切身民主权利。
经过对相关材料的整理,对于党内民主含义的认识,归纳以下几点:
1、强调党内民主与一般民主的区别。
“党内民主是党基于自身的性质、任务和宗旨,依据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对党的组织、体制和过程做出的民主的制度规定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党内政治生活。
”这种观点明确了政党的党内民主与一般民主以及中共党内民主与其他党派党内民主的区别,同时也确定了党内民主的内容。
2、强调党内民主主体权利的落实。
“所谓党内民主,就是指全体党员有权平等地直接或间接地决定和处理党内一切事务,也可以说党员是党组织的主人或主体,党内事务归根到底由当家做主。
”该表述将实现党员权利的问题作为定义党内民主的出发点,从而使党内民主的所有内容都落实到最根本出,即保证党员权利的实现上。
3、强调党内民主是制度规定层面和政治生活层面的结合,是科学的制度和健康的政治生活的有机统一。
党内民主首先是一种制度,是民主与集中的高度统一;他还是一种政党运行体制和运作机制,在实践中具体表现为:党内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途径;党委内部的政策和鞠策机制;干部任用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党内监督机制;党员权利的保障机制。
4、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党内民主就是指在党内生活中,全体党员、党的领导和党组织按照党章规定,遵循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按照有关的民主程序和方式,直接或间接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参与、决定和管理党内事务的制度。
”党内民主的主体包括党员、党的领导及党的组织,他们既是权利的享受者又是义务的承担者,客体则是指党内民主的各项工作,它是主体之间发生权利和义务联系的中介和纽带。
5、从执政党的角度来界定,即“全体党员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平等地直接或间接决定党内事务和涉及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以实现全社会共同利益的制度规定。
” 这一定义考虑了党处于执政地位这一特定历史方位,把我了党内民主最终目标指向是“实现去哪社会共同利益”。
二、党内民主的原则
作为一种制度,党内民主是当根据自身性质、宗旨和纲领,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对自身的组织和生活做出的制度安排,既体现了一般民主的共性又表现出党内民主的个性。
党内民主应遵循以下原则:
1、民族集中制原则。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党内民主的价值目标就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但强调集中并不意味着姚削弱甚至否定民主;恰恰相反,越是强调集中就越要搞好民主。
2、平等原则。
党内平等主要是指全体党员在人格上、政治上一律平等;所承担的义务和享受的权利一律平等;在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不存在任何可以不遵守《党章》和其他规章制度的特殊党员。
3、选举原则。
所有党的领导人和领导机构必须经过民主选举产生,对不称职的领导者,党员有权按照一定的程序罢免。
选举的是指是权利委托,因此,党内选举必须体现选举人的意志,而获得权利授予的领导必须按照全体党员的一直进行领导。
4、公开原则。
党内事务特别是决策活动必须公开,让全体党员知道,重大问题给全体党员讨论。
只有公开,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增强政治责任感,也有利于对领导人进行自下而上的公开监督和批评。
还有很多资料给出了法治原则、参与原则、权力主体原则,纪律原则等,但很多原则都是相互滲透、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表现了党内民主所要求的不同侧面的内容。
三、党内民主的基本特征
党内民主有别于一般民主,同时,不同性质政党的党内民主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
这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民主,由于其组织性质、任务和宗旨,就具有它的个性特征。
1、党内民主的有限性,也就是党内民主的边界。
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民主,其有限性体现在:党内民主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既不能把党内民主的发展理想化,用理想代替现实,也不能将之庸俗化,成为一种政治工具;党内民主的目的不是使当成为民主的试验地,而是使党成为有生机活力的政党,因此不能一般民主的原理来发展党内民主。
2、党内民主的制度性。
党内民主发展和走向成熟的关键,是要实现党内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只有上升到制度层面,党内民主才具有稳定性、全局性和根本性,才不会受到领导者的干预和破坏。
3、党内民主的开放性,这是由党的性质、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以及党的群众路线决定的。
党内政治生活不仅容纳党员,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和民主党派的彩玉;同时,群众路线要求党内民主还要有接受群众监督的能力,并把群众利益和意见作为党内民主关心的主题。
4、党内民主进程的渐进性。
一方面政治民主和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两大目标,片面强调磨一方面都是不科学的;另一方面,党内民主作为党内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必然收党内整个政治生活系统的影响,因此脱离了整个系统的单方面过激过大的发展是不全面、不协调的。
参考文献
[1] 林尚立:《党内民主——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版,第4页。
[2] 王贵秀:《关于捏民主问题》,《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1年第11期。
[3] 田芝健、姚剑文:《论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相互关系》,《学术论坛》2002年第3期。
[4] 肖和华:《论党内民主及其原则》,《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5月
[5] 夏立忠:《党党内民主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