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神经衰弱静坐疗法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1
怎么调心,怎么静心,怎么养心?郝万山提供了一些方法宣泄法我们在复杂的社会中,难免会有压抑、挫折、困惑等情绪,会觉得委屈想发泄。
喊山、唱歌是可以常用的宣泄法。
还有什么宣泄法呢?有人觉得委屈了,想哭,那就哭吧。
人在委屈的时候,体内会产生一种有毒的黏性蛋白,排泄这种蛋白的唯一途径就是流眼泪,所以想哭就痛痛快快地哭一场。
还有一种宣泄法就是找人吵一架,不过你一定要选好对象,事先打招呼,不能随便和人吵架。
如果有人和你无端吵架,也不要针尖对麦芒,等他宣泄完了,心情愉快了,他会向你道歉的。
所以这个时候你一定要有涵养。
转移法当你在某一个问题上,受到挫折,受到阻碍的时候,不要钻牛角尖拔不出来,也不要陷在这个坑里跳不出来,你要转一个方向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有人因失恋而成就了事业,这就是一种健康的心理转换法。
以情胜情法我们用另外一种情绪,替代不良情绪,或者说使你困惑的情绪。
范进中举,暴喜伤心,心神迷乱,岳父给了他一巴掌,他一看是最惧怕的岳父,吓得神智顿时清醒,按中医理论,这叫恐胜喜,这也是心理转换法的一种。
改变观念法这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我们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就会柳暗花明,峰回路转。
最经典的故事是:一个老太太下雨哭,天晴也哭,因为大女儿开鞋店,下雨天鞋就不好卖;二女儿卖伞,晴天就没人买伞。
后来经人点拨,她天天笑,晴天为大女儿笑,雨天为二女儿笑,结果一身病全好了。
心理疏导法当你心理有许多困惑,纠结不已不能放下的时候,可以找心理咨询师,他的解说引导,也许能让你开窍。
自然入静法郝万山说,自然入静法是一个全身放松的方法,是一个专注的状态,要领是:放松、专注、愉悦。
郝万山把这种方法总结为16个字:“物我两忘,意气俱静,无无亦无,一灵独觉。
”我是谁,谁是我,不去思考这个问题,就是连“什么也不要想”这个意念也不要有,但人还没有睡着。
这种状态下,是解放我们自调机能最好的状态。
有的人开始练习这种方法时会心猿意马,郝万山给了我们一个“拴马桩”,他说,男性可以把意念集中到自己的“丹田”上,然后想着腹式呼吸就行了,吸气的时候把小肚子轻轻地鼓起来,呼气的时候把小肚子瘪下去;女性可以守一身外物,比如一朵花,但是,守是为了不守,不可死守,守的目的是让你的大脑兴奋一点,其他的地方都能宁静下来。
针灸疗法皮肤针(一)取穴主穴:颈椎1~7两侧、胸椎5~12两侧。
配穴:额部、头部、眉弓、神门、足三里、三阴交。
(二)治法上述部位均取,重点用皮肤针叩刺主穴之两侧,手法轻度或中度。
先从颈椎开始,自上而下叩刺两遍。
然后在胸椎5~12作横行刺,每横行部位三针。
在穴位表面0.5~1.5厘米范围内按常规叩刺20~50下。
额部横叩打三行,头部呈网状叩打。
手法同前。
每日或隔日1次,1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一周。
(三)疗效评价以上法共治疗224例,结果治愈15例,显效101例,有效10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7.4%。
病程短者疗效好,病程长者疗效差[2,3]。
耳穴压丸(一)取穴主穴:心、缘中、神门。
配穴:肾、皮质下、阳性反应物、内分泌、脾。
(二)治法一般仅取主穴,效不显时加选配穴。
压物可用王不留行子,绿豆或冰片(预先制备成米粒大之颗粒),贴压于双侧穴上。
然后按压1分钟,使耳廓充血发热。
令患者每日自行按压耳穴3~5次,睡前必须按压1次,时间约1~2分钟。
隔日换贴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4天。
(三)疗效评价共治398例,结果临床痊愈120例,显效167例,有效93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95.4%[4~6]。
耳穴埋针(一)取穴主穴:心、肾、神门、枕、皮质下。
配穴:胃、肝、脾。
(二)治法主穴均取,效不显时,酌加配穴。
严格消毒耳穴后,将揿钉形皮内针埋入,上以胶布固定,令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4次,以感到轻微疼痛、胀、发热为佳。
每次一侧耳,双耳交替。
5~7天换埋针1次,2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共以埋针法治疗191例,结果临床痊愈84例,有效84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为87.9%。
临床对比观察发现,其疗效优于服西药者,且单侧埋针与双侧同时埋针疗效基本相同[7,8]。
刺血相关整本阅读:/ebook/de70a1881a37f111f1855b4b.html(一)取穴主穴:阿是穴。
配穴:内中魁。
郭沫若:素食静坐养生,造就一代巨匠编者按文坛巨匠郭沫若是一位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对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
郭沫若生于公元1892年,卒于1978年,享年86岁。
他的高龄,与长期坚持静坐和科学饮食养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年轻时的郭沫若身体不好,青年时期东渡日本留学患过严重的伤寒和神经衰弱。
然而他却活到了86岁的高寿,个中奥秘关键在于他的静坐养生法和清淡的饮食习惯。
静坐养生:1914年初,他东渡日本,考上了东京第一高等学校。
由于用脑过度,他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出现心悸、乏力、睡眠不宁,且夜多噩梦的症状,昔日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几乎消失,一度读书读到第二行就忘了第一行,并感到头昏不堪,筋疲力尽。
当时的郭沫若非常苦恼、悲观,消沉。
一次机缘,郭沫若在东京旧书店里偶然买到一部《王文成公全集》(王文成公是明代大理学家王阳明)。
读到王阳明以“静坐”养病健身的故事后,他就开始试着学起来,每天清晨起床与晚上临睡时各静坐30分钟,就这样,不到半个月,奇迹发生了,他的睡眠大有好转,睡得香甜,梦也少了,胃口也恢复如常,渐渐地竟连骑马后也不觉得疲惫了。
“静坐”在郭沫若身上产生了神奇的效果。
他认为,静坐不仅可以使大脑得到充分的调整和休息,还可以防病健身,修养性情。
静坐养生法的要求:1、取端坐姿势,头朝前,眼微闭,唇略合,牙不咬;前胸不张,后背微圆,两手放置大腿上;上腹内凹,臀部后突,两膝不并,脚位分离。
2、呼气长而缓,吸气短而促。
行于不经意之间,要特别讲究运气用力,即求自然,不用动,力点宜注意在脐下,脑中应无杂念可想。
3、静坐安排在清晨和临睡之前为宜,一次静坐一般为30分钟,地点不限。
素食养生:郭沫若日常饮食皆以素食为主,他不吃油腻的荤食,他喜欢在发糕里掺和一定数量的玉米面,这样做是粗细均衡,易于消化。
郭沫若主张饮食上菜肴要营养平衡。
他经常吃的菜肴有:清炒油菜、清炒芹菜、炒枸杞和炒野菜等等。
营养神经、安神与治疗失眠食物中核桃,花生,腰果,含有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对脑部营养鸡蛋,大豆,含有丰富的磷脂可以提高记忆力,瓜子,鸡肝能补充褪黑,改善神经衰弱引起睡眠问题蘑菇茶色部分含有黑色素,,使植物神经稳定和安定下来.小麦中含油泛酸(VB,可以预防植物神经失调症.羊肉含有促进人体内脏和血管功能的成份,能营养神经裙带菜可以预防由于钙摄取不足所引起的急躁,激动等症状.胡罗可以使副肾皮质激素的成份旺盛,改善神经失调的症状.芹菜有醒脑健神,润肺止咳的功效.黄花菜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素,有养血平肝,镇脑安神,利水消肿之功效.食用时,以食经加工的干品为好.黄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补髓养阴,补血益智的良方.对用脑过度,神经衰弱,失眠健忘等症都有良好的疗效.食用时,与含蛋氧酸的食物合并最宜.核桃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远远超过其它果品.其性温补,有增强滋补能力的作用,对大脑神经有益,是神经衰弱的辅助治疗剂营养神经主要用弥可保、维生素B12、B1等]营养饮食原则1、饮食一定要定时。
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对于肠胃及整个身心都十分有利。
2、不要过饥过饱,不要常吃冷食物,这样会伤害脾胃。
3、进食营养丰富的食物,多食莲子心(清心降烦)。
● 脂类食物:蛋黄、花生、羊脑、猪脑、核桃等。
● 蛋白质食物:瘦肉、牛羊肉、鸡、鱼、蛋、水果等。
● 含糖食物:白糖、蜂蜜、面粉、大枣、水果等。
● 含维生素B1、维生素E 的食物:酵母、肝、豆类、糙米、燕麦等。
4、不吃或少吃辛辣性食物,尤其是在晚上不能喝浓茶、咖啡或含咖啡因的饮料。
睡前可饮牛奶,有助于睡眠。
5、注意劳逸结合,保证良好的心态,这些对本病的恢复很有帮助。
营养食谱桑椹冰糖饮[ 用料] 桑椹100 克,冰糖10 克。
[ 制作] 加水共煎煮,用糖调饮。
[ 功效] 治神衰失眠。
薏米红枣粥[ 用料] 糯米100 克,薏米50 克,红枣10 枚。
[ 制作] 按常法煮做粥食用,每天1 次。
[ 功效] 益气安神,治神经衰弱症。
郭沫若用静坐击退失眠郭沫若是我国的大文豪,这已为世人所晓。
然而在他年青的时候,却患过严重的神经衰弱,一夜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还不时为恶梦所苦,记忆力极差,差点成了“失去记忆的人”。
机缘巧合,郭沫若接触到静坐养生法,他便开始试着练习起来,每天清晨起床和晚上临睡前各静坐30分钟,就这样,不到半个月,奇迹发生了,郭沫若的睡眠大有好转,睡得香甜,梦也少了,胃口恢复如常,渐渐地竟连骑马都不感到累了。
郭沫若高兴啊,他简直不相信简简单单的静坐会有那么好的功效,从此久习不辍。
郭老回忆往事总结了自己的一些体会:一、静坐宜取端坐姿势:头朝前,眼微闭,唇略合,牙不咬;前胸不张,后背微圆,两手交叉置大腿上;上腹内凹,臀部后突;两膝不并,脚位分离。
二、要注意呼吸:吸长而缓,呼短而促,行于不经意间。
静坐特别讲究运气用力,讲求自然不用动,力点宜集注在脐下,脑中无杂念。
关于静坐时间的选择,郭老表示清晨和临睡前较好,一次须坐30分钟,任何地点均可。
郭老推崇的静坐法就是强调调身、调息、入静三要素的坐式静功。
郭老在其《静坐的功夫》一文中指出:“静坐这项功夫,在宋、明时代,儒家是很注重的,论者多以为是从禅而来,但我觉得,当溯源于孔子的弟子颜回,因为《庄子》上有颜回坐忘(即静坐)之说。
”他在文中还说,静坐“在脐下运气的功夫我是时时刻刻提醒着的,我的身体在同济之中还算结实,我的精神在贫困之中也还见静定,这和学习过静坐恐怕是有一些关系”。
他还指出,“静坐于修养上是真有功效,我很赞成朋友们静坐。
我们以静坐为手段,不以静坐为目的,是与进取主义不相违背的”。
实践证明,静坐对脑力劳动者防治神经功能症、头痛、失眠、高血压、冠心病及排除心理障碍等,均有良好的作用。
近来有人提出,静坐还有增强消化功能、耐寒能力及润泽肌肤的美容功效。
据《深圳晚报》报道,美国的科学家们对40名学生进行静坐生理实验,观察表明只要静坐5~10分钟,人的大脑耗氧量就会降低17%,而这个数值相当于深睡7个小时后的变化。
郭沫若一辈子的长寿秘诀:静坐郭沫若不仅在事业上达到了人生巅峰,也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生命历程。
他曾因患重病留下后遗症,留日期间又患过致使双耳失聪的伤寒。
然而,饱受疾病折磨的郭老,却安享87岁高寿。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数十年坚持静坐健身。
①幼年时,他的身体素质本身不好,早年他东渡到日本,由于用脑过度,得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
次年某日,他读到明代理学家王阳明以“静坐”法养病健身的故事后,就开始试着学起来,每天清晨起床与晚上临睡时各静坐30分钟。
就这样,不到半个月,奇迹发生了,郭沫若的睡眠大有好转,睡得香甜,梦也少了,胃口恢复如常,渐渐地竟连骑马都不感到累了。
静坐让体弱的郭沫若,身体素质由衰变强。
从此,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静坐来养生。
②静坐对身体有益01、舒缓压力美国哈佛大学的医学教授称,练习静坐能降低肌肉的紧张程度,减少血清乳酸量的分泌,而且有测试表明,每天练习静坐20分钟,持续一周后,专注力和情绪控制力都会有所改进,焦虑、情绪低落、愤怒等负面情绪则大幅下降。
02、保护肝脏吃完饭后静静坐下,闭目养神10~30分钟,尽可能使血液多流向肝脏,供给肝细胞氧气和营养成分。
03、减少食欲当你迫切地需要通过食物释放压力的时候,不妨先“静坐”下来舒缓压力,放松身心,让“大快朵颐”的念头沉淀下来后再进食,这样有助于放慢进餐速度,在细嚼慢咽中品尝食物,食量就会逐渐减小,轻轻松松告别“水桶腰”。
04、降低血压美国曾经对一批高血压患者进行过静坐干涉疗法,结果发现,静坐训练让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降低了4.7毫米/汞柱和3.2毫米/汞柱。
可见静坐对于降低血压十分有效,从而可以大大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且不会产生药物副作用。
05、缓解疼痛静坐对于缓解疼痛非常有效。
研究发现,静坐虽然不会改变疼痛的程度,但是能减少因疼痛而产生的情绪反应。
③06、保护大脑据《深圳晚报》报道,美国的科学家们对40名学生进行静坐生理实验,观察表明只要静坐5~10分钟,人的大脑耗氧量就会降低17%,而这个数值相当于深睡7个小时后的变化。
“静坐法”缓解神经衰弱面对生活压力、繁重的工作、缺少休息,难免患上神经衰弱,精神萎靡不振、身体乏力怎么继续工作学习啊,得了神经衰弱该怎么治疗呢?从郭沫若先生那里我们可以借鉴一下“静坐法”来治疗神经衰弱。
我国杰出的作家、诗人和着名的社会活动家郭沫若,寿高88岁。
他生前介绍自己的养生之道时,特别推崇“静坐法”。
郭老练静坐,始于1914年,那时他留学日本,因废寝忘食地学习,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终日为心悸、记忆力下降所苦,每夜仅能睡3小时左右,且多恶梦。
一次,他偶尔在东京一家书店发现《王阳明文集》中提到“静坐”之说,于是便买了《冈田式静坐法》一书,并坚持不懈地每日练习,不久诸症痊愈。
实践证明,静坐对多种疾病均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如神经官能症、头痛、失眠、高血压和冠心病等。
还能有效地排除心理障碍,治疗现代极易多发的心身性疾病。
脑力劳动者因用脑过度而造成神经衰弱、心悸、健忘、少寐、头昏、乏力,影响工作、学习及正常生活的,最适宜采用此种康复疗法。
近来有人提出,静坐还有增强消化功能、提高耐寒能力及润泽肌肤的功效。
如何运用静坐法来治疗神经衰弱呢?应注意一下几点:一是场地力求适宜。
静坐的环境不容忽视。
应选择无噪声干扰、无秽浊杂物、无他人搅扰,而且空气清新流通的清静场所。
二是选择最佳时间。
静坐的最佳时间是晨起或睡前,每日两次,每次应练30分钟。
当然,那些终日伏案的脑力劳动者,就不必局限于此。
古代推崇静坐法的学者大都认为“静能生慧”。
如此张驰结合,既可养身养心,又有利于调整精神状态,提高工作效率。
三要把握坐姿要领。
静坐者取端正坐姿,端坐于椅子上、床上或沙发上,面朝前、眼微闭、唇略合、牙不咬、舌抵上腭;前胸不张,后背微圆,两肩下垂,两手放于下腹部,两拇指按于肚脐上,手掌交叠捂于脐下;上腹内凹,臀部后凸;两膝不并(相距10厘米),脚位分离,全身放松。
确定正确坐姿和调整躯体放松的过程,即是静坐中的所谓“调身”。
四是在“静”字上下功夫。
经典养生64快乐养生·2010.1(中)静坐,就是盘腿而坐,闭目静心,排除杂念。
静坐养生和传统的“气化论”有关。
《黄帝内经》上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论证的就是四气(即气站、气散、气布、气终)在体内的运行机理。
古人认为,人体内起主要作用的是真气。
内经上的这句话是说,当人的意识进入一种恬静自然的状态时,真气会越聚越多,良好的心态必定会影响到生理活动,进而产生良好的生理反应,各种不良情绪就能得到有效的抑制,机体的免疫力就会加强,达到防病健身的目的。
这也是静坐养生的道理所在。
有研究指出,静坐时,人的呼吸次数每分钟大约减少5次,心跳次数每分钟减慢约24次,肌肉紧张程度也大大降低,血压也相对平稳。
在受到刺激时,和没有静坐经验的人相比,经常静坐者更容易恢复正常心率。
有人在练习打坐入静后,睡眠时间减少了,睡眠质量却大大提高了,因而静坐也被称为“更高级的休息”。
第一步:选择环境。
环境要安静,空气要清新,温度要适宜。
能在这样一个清静整洁的环境中进行身心修炼,自然是好处多多。
由此可知,佛教的寺和道教的庙,为什么都喜欢建到名山大川、深山老林里了。
第二步:调整姿势。
入静打坐的姿势主要有4种。
早在战国时期,庄子就主张要摒弃私欲,在静中养生。
明朝的王阳明继承并发扬了这一学说,创建了静坐术。
郭沫若22岁时东渡日本求学,不幸患了神经衰弱,一夜只睡3小时左右,还不时被恶梦惊醒,痛苦不堪,后来练习静坐,顽疾消除,一直活到86岁。
入静养生步骤◎ 文宏>> 链接意念调节小窍门默念“一、二”,帮助自己入静 吸气时默念“一”,呼气时默念“二”,同时施以4A.坐椅式,身有残疾或者其他原因实在无法盘腿的人,可以采用。
B.散盘式,也就是自然坐,怎么舒服怎么坐。
C.单盘式,就是一条腿压在另一条腿上。
D.双盘式,也叫跏趺坐,即通常所说的“五心朝天”法(头心,加上两个手心、两个脚心)。
能双盘最好,不能双盘就单盘,不能单盘就散盘,连散盘也做不到的就用坐椅式。
国学大师钱穆的静坐养生法展开全文人生不寿,乃一大罪恶钱穆的祖父37岁谢世,其父终年仅41岁。
1928年,钱穆的结发妻子和新生儿子也相继死去。
其长兄钱挚在为弟料理后事期间,因劳伤过度,引发旧病病亡,年方“不惑”。
家中“三世不寿”,在钱穆内心投下阴影。
连失三位亲人,对钱穆的打击也是极为重大,在《先秦诸子系年·跋》中,钱穆写道:“儿殇妻殁,兄亦继亡,百日之内,哭骨肉之痛者三焉。
椎心碎骨,几无人趣。
”因这些人生变故,加上钱穆本人早先亦体弱多病,故读书时关注“年寿”之事。
他读陆游晚年诗作,深羡放翁长寿;读《钱大昕年谱》,知谱主中年时体质极差,后来转健,高寿而治学有成。
钱穆因而感悟:“人生不寿,乃一大罪恶”,于是于日常生活中注重起居规律和锻炼,强化生存意识,欲挣脱命运的“劫数”。
而最经常的运动方式是郊游和爬山。
由于胃疾,他饮食清淡节制,使得同有此病的陈寅恪引其为同道。
钱氏弟子称乃师是“很懂得生活之人”。
钱穆自幼吸烟,后来在小学任教,课本有劝戒烟一节,他自忖:自己嗜烟,何以教学生,遂决然戒之,后数十年不吸。
接近钱穆的人说他无论做何事均“能提得起,放得下,洒落自在,不为物累”。
钱穆先生的静坐经历在钱穆先生的养生方式中,静坐(息功)应该是最令人感兴趣的。
钱先生从二十多岁就一直练习静坐,对静坐之法也是深有心得。
钱穆在《师友杂忆》中曾记载了他自己的多次静坐经历:余时正习静坐,已两三年矣。
忆某一年之冬,七房桥二房一叔父辞世,声一先兄与余自梅村返家送殓。
尸体停堂上,诸僧围坐诵经,至深夜,送殓者皆环侍,余独一人去寝室卧床上静坐。
忽闻堂上一火铳声,一时受惊,乃若全身失其所在,即外界天地亦尽归消失,惟觉有一气直上直下,不待呼吸,亦不知有鼻端与下腹丹田,一时茫然爽然,不知过几何时,乃渐复知觉。
又知堂外铳声即当入殓,始披衣起,出至堂上。
余之知有静坐佳境,实始此夕。
念此后学坐,倘时得此境,岂不大佳。
……一日,余站梅村桥上守候自城至荡口之航船,呼其停靠。
澄心静坐怡养身心*导读:静坐可以让大脑皮质得到充分休息,起到中医所说的“澄心”、“澄神”的效应。
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弟子颜回就经常练“坐忘”功法;《庄子·在宥》篇中亦载有古代养生家广成子的“养生静坐法”。
宋代陈直《寿亲养老新书》的“述齐斋十乐”中,则将“澄心静坐”列为十乐养生法之一。
古今医家和养生家们都认为,通过静坐,能够使人体阴阳平衡,经络疏通,气血顺畅,从而达到益寿延年之目的。
我国杰出的作家、诗人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郭沫若,寿高88岁。
他生前介绍自己的养生之道时,特别推崇“静坐法”。
郭老练静坐,始于1914年,那时他留学日本,因废寝忘食地学习,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终日为心悸、记忆力下降所苦,每夜仅能睡3小时左右,且多恶梦。
一次,他偶尔在东京一家书店发现《王阳明文集》中提到“静坐”之说,于是便买了《冈田式静坐法》一书,并坚持不懈地每日练习,不久诸症痊愈。
时至今日,一个强身健体的“静坐养生热”正在风靡全球。
科学家们也对静坐的作用机理和效应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
科学研究证实,静坐的养生保健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强肺功能;二是提高心肌功能;三是调整神经系统功能;四是协调整体机能。
实践证明,静坐对多种疾病均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如神经官能症、头痛、失眠、高血压和冠心病等。
还能有效地排除心理障碍,治疗现代极易多发的心身性疾病。
脑力劳动者因用脑过度而造成神经衰弱、心悸、健忘、少寐、头昏、乏力,影响工作、学习及正常生活的,最适宜采用此种康复疗法。
近来有人提出,静坐还有增强消化功能、提高耐寒能力及润泽肌肤的功效。
那么,怎么样运用静坐法来祛病强身呢?具体说来,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场地力求适宜。
静坐的环境不容忽视。
应选择无噪声干扰、无秽浊杂物、无他人搅扰,而且空气清新流通的清静场所。
二是选择最佳时间。
静坐的最佳时间是晨起或睡前,每日两次,每次应练30分钟。
当然,那些终日伏案的脑力劳动者,就不必局限于此。
古老而又神秘的东方养生功法“静坐”正风靡世界古老而又神秘的东方养生功法“静坐”正风靡世界苏南网 07-04 09:24 大我国传统的打坐养生功法(又称为静坐)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据《庄子》一书记载,黄帝曾向名叫广成子的人询问学习长寿之道,广成子说:”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必静必清,无劳汝形。
无劳汝静,乃可长生。
”黄帝问道广成子以上这段精辟的论述,实则就是在静坐中的真实感受和长生之道。
历朝历代道家的承袭者们一直延续着这项传统,并且将道家静坐之法在贵族阶层以及知识分子阶层中广泛地进行传播,形成一时风尚。
不仅放荡不羁的魏晋名士喜爱高卧静坐、飞扬文采;严谨板刻的宋明理学家也把以静坐作为达理为学、修身养性的特定方式。
有关静坐的书籍,从古到今也层出不穷。
比较有名的应该要算唐代的《太清中黄真经》、明代的《静坐说》、以及当代学者南怀瑾所著的《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专修静定,身如玉。
” ——唐·《太清中黄真经》“静坐之法,不用一毫安排,只平平常常,默然静去,此平常二字,不可容易看过。
” ——明·《静坐说》静坐是一件对外界条件要求极少,但获益颇多的活动,但正如明代文学家高攀龙所言:“此平常二字,不可容易看过”。
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儒释道三家并举,三家的静坐姿势,历来相传有96种之多。
七支坐法是这当中,较为通用的姿势,也被简称为跏趺坐,俗名盘足坐法。
其要领如下1、双足跏趺坐(双盘足)。
如果不能双盘,便用单盘。
开始习坐,单盘也不可能时,也可以把两腿交叉架住。
2、脊梁竖直。
使背脊每个骨节,犹如算盘子的叠竖。
但身体衰弱或有病的,初步不可太过拘泥直竖,更不可以过分用力。
3、双手结印。
4、放松两肩:左右两肩稍微张开,使其平整适度为止,不可以沉肩亸背。
5、舌头轻微舔抵上腭,犹如还未生长牙齿婴儿酣睡时的状态。
6、闭口呼吸,头正,后脑稍微向后收放。
前颚内收(不是低头),稍微压住颈部左右两条大动脉管的活动即可。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每日坚持静坐文坛巨匠郭沫若健康长寿方导语:每个人都想自己长寿,长寿不是光靠想想就能实现的,一定要实践起来。
那么如何长寿呢?人的长寿秘诀是什么?怎么样可以延年益寿?下面小编一每个人都想自己长寿,长寿不是光靠想想就能实现的,一定要实践起来。
那么如何长寿呢?人的长寿秘诀是什么?怎么样可以延年益寿?下面小编一一解答,告诉你郭沫若养生法,一起去下文看看吧!每日坚持静坐郭沫若健康长寿秘方我国文坛巨匠郭沫若的身体素质并不强健,幼年时曾患过一场重病,青年时期东渡日本留学又患过伤寒,致使两耳失聪。
然而郭老却享有87岁的高寿,其中的奥秘何在?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静健身法,发挥了养生强身、延年益寿的重要作用。
郭老的静坐,最早要追溯到二十年代初期。
1914年初,他东渡到日本,当年6月考上东京第一高等学校。
由于用脑过度,在一高预料一年毕业后,他得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
心悸、乏力、睡眠不宁且夜多恶梦,一夜只能睡二、三个小时,昔日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几乎消失,往往读书读到第二行就忘了第一行,并感到头昏不堪,筋疲力尽。
当时的郭沫若非常苦恼、悲观、消沉,难以自持。
到了1915年9月中旬,郭沫若在东京旧书店里偶然买到一部(王文成公即明代大理学家王阳明)。
读到王阳明先生以“静坐”法养病健身的故事后,他就开始试着学起来,每天清晨起床与晚上临睡时各静坐30分钟,并且每日读10页。
就这样,不到半个月,奇迹发生了,郭沫若的睡眠大有好转,睡得香甜,梦也少了,胃口恢复如常,渐渐地竟连骑马都不感到累了。
“静坐”在郭沫若身上产生了神奇的效果。
郭沫若曾意味深长地说:“静坐于修养上是真有功效,我很赞成朋友们静坐。
我生活常识分享。
郭沫若静坐治疗失眠郭沫若是我国的⼤⽂豪,这已为世⼈所晓。
然⽽在他年青的时候,却曾产⽣过⾃杀的念头,这恐怕鲜为⼈知了。
那是1914年正⽉,郭沫若离开祖国,东渡扶桑。
同年6⽉,他在⽇本考上了东京第⼀⾼等学校,是年22岁。
此时的郭沫若孜孜不倦,刻苦神经衰弱,⼀夜只能睡三四个⼩时,还不攻读。
可以说,为了学业,到了废寝忘⾷的地步。
可是不到⼀年,他便得了严重的神经衰弱时为恶梦所苦,他头脑昏碳,前看后忘,差点成了“失去记忆的⼈”。
如此的折磨,使他⼏乎想⾃杀。
⼀天,他偶然去东京⼤街散步,在⼀家旧书店⾥,⼀部《王⽂成公全集》引起了他的注意。
王⽂成公就是王阳明,这位明朝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所创⽴的阳明学派影响极⼤,当时已流⾏到⽇本。
郭沫若⼆话没说,当即买下了这部⽂集。
他回到居室,便潜⼼研究起来。
不知是对这位主⽂成公的特殊崇拜,还是他⾃有⼼病所致。
郭沫若的双眼在王阳明的“坐忘之说”前停住了。
“坐忘”即“静坐”,他⼜细看了⼏遍,便浮想联翩起来,倏地他滋静坐的念头。
他⼜结合⽇本的《冈⽥式静坐法》开始了静坐锻炼。
⽣出静坐《冈⽥式静坐法》,开始试着学起来,每天清晨起床和晚上临睡前各静坐30分钟, 第⼆天,他来到坊间,在那⾥买到了《冈⽥式静坐法》就这样,不到半个⽉,奇迹发⽣了,郭沫若的睡眠⼤有好转,睡得⾹甜,梦也少了,胃⼝恢复如常,渐渐地竟连骑马都不感到累了。
郭沫若⾼兴啊,他简直不相信“坐”果真会有那么好的功效。
⽣命在于运动,⽣命也少不了静⽌,动者养形,静者养神,静坐是⼀种独特的、⾮常好的养⽣⽅式。
我国古代的道家、儒家和佛家都讲究静坐,道家叫练⽓功,佛教叫禅坐。
静坐的实践,可以使我们散乱的⼼归于凝定,⼼定则⽓和,⽓和则⾎畅,所以静坐不仅可以治病,还可以修⾝养性,延缓衰⽼。
静坐以清晨或临睡前为宜,周围环境宜清静、通风良好,每次30分钟,⼊静后要特别注意放松头部和⾯部。
坐完后,互搓双⼿,使之变热,再按摩⾯部以活⾎。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段逸事渐渐被⼈遗忘了,但郭沫若⽤的“静坐法”却为许多⼈沿⽤。
老人静坐养生法中国古代文人修习静坐养生法的很多,均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一生疾病缠身,他在服药治疗的同时,坚持静坐养生,以致“中宵入定跏趺坐,女唤妻呼多不应”,以此祛病延年,终享遐龄。
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记述他修习静坐法的体会说:“其法至简易,唯在长久不废,即有深功,且实行二十日,精神自己不同,觉脐下实热,腰脚轻快,面目有光。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修习静坐养生法,收效颇大,直至晚年仍精力过人。
他在《看钟》诗中说:“乘除尚喜身强健,六十登山不用扶。
”年近九十时,他高兴地在《戏遣老怀》诗中写道:“己迫九龄身愈健,熟视万卷眼犹明。
”静坐养生的健身效果从中可见一斑。
那么,该优先选择哪种静坐法呢?禅宗修习禅定的七支坐法最为常用,老少皆宜,效果显着,且方便易行。
所谓七支坐法,是指肢体的七处要点都要放置到位之意,此种坐法又称跏趺坐,俗称盘足坐法。
其法如下:首先,放好坐垫,双足结跏趺而坐,也就是双盘足。
初学者如果不能双盘,单盘亦可。
或将左足放在右腿之上,叫做如意坐;或将右足放在左腿之上,叫做金刚坐。
其次,脊梁直竖,使脊椎每个骨节如算盘子般相叠竖直,但不可过分用力。
然后,将左右两手放于脐下三寸丹田之前,两手心向上,右手背平放于左手掌上,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拄。
这便是禅修所说的“结手印”,此种手势名叫“三昧印”,也就是“定印”,使人较易进入静态。
与此同时,左右两肩稍稍张开,使之平整适度,不可沉肩塌背;头要正,后脑稍微向后收,前颚内收,双目微张,似闭还开,视线随意确定在座前3~4米处,但需熟视无睹,也可双目微闭,收效亦佳。
最后,舌尖轻舔上腭,犹如婴儿酣睡状,随之便可进入静坐状态。
每次结束静坐前,应摩擦两掌,使生热感,再以两掌轻轻搓脸若干次,用两手手指自前向后梳头若干次,然后双手叠放,掌心向里,手背朝外,置于脐下三寸处,3~5分钟后再徐徐睁眼,离座,活动手脚。
初学静坐养生者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静坐以天朗气清和月圆之际最好,暴风雷雨等天气恶劣时则不宜。
古今名人古今名人与气功古今名人古今名人与气功中国气功在华夏大地流传极广。
自古以来,不但普通群众喜欢,而且受到许多名人雅士的青睐,并都从习练气功中受益终生。
道家功法的鼻祖彭祖,其养生术是“闭目纳息,从旦至中,乃危坐拭目,摩搦身体,舐唇咽唾服气数十,乃起言笑其体中或瘦倦不安,便导引闭气,以攻所患。
心存其体面五窍九藏四肢至毛发,皆令具至,觉其气云体行中,达十指末,寻即体和。
(葛洪《神仙传》)”《庄子・刻意篇》认为彭祖是通过“吹吸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的功法达到长寿,足见“导引行气术”最早代表人物是彭祖,彭祖所练的功法就是气功的雏形。
武则天是中国惟一的女皇,寿高82岁,在当时是难得的寿星。
她母亲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她从小就随母亲“坐禅”。
27岁时,她至感业寺当尼姑时,每日盘膝静坐,修身养性。
即使在日后执掌朝政,特别是高宗死后,她仍然坚持闭目静坐,调息养心,以消除疲劳。
所以,当她古稀之年时,依然神智清明。
白居易享年74岁,在唐代诗人中是高寿的。
他的养生方法有两条,其一就是勤练气功。
白居易喜爱气功,习练不辍,而且对气功的感悟认识十分深刻,这从他描述自己习练气功的诗句中就可以看出来:“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初似饮醇醪,又如蛰者苏。
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旷然志所存,心与虚空俱。
”白居易把自己练功中的感受描绘的多么真切、生动:练功之初就像喝了甘美的酒如醉如痴,又好像昆虫入洞冬眠,旁若无人,全身乐融融的,感到十分舒畅。
这个时候一点杂念也没有,好像进入一个极其空旷、虚静的地方,把一切都忘记了。
这是种多么美好的境界呀!北宋才华横溢的文学家苏轼推崇静坐养生法。
他曾在儋耳建一“息轩”,并题词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静坐法要求坐姿端正,头颈正直,下颏微收,胸部微含,两目微闭,全身放松,自然呼吸,宁神静志,意守丹田(脐下三寸处),每次时间可在15~30分钟,是用脑间歇的良好休息方法。
宋朝诗人陆游少年身患疾病,体质较差,后遇奇人指点,一边练吐纳之功,坚持按摩穴位经络;一边舞剑击拳。
2017德雅之风传统文化教育之静能生慧惜福静能生慧古人云:“一切德行,非静不深;一切觉智,非静不发。
”心静了,智慧就会涌现;心静了,就能提高自身修养。
人生活在世界上,很难摆脱世俗的欲望,终日忙碌无暇,对生命的意义也来不及思索,然而当你一旦停下脚步静坐独思时,就会发觉一种宁静缓缓由心而发。
静坐可以使我们脱离尘劳,使身心安泰,使自性圆明,生死了脱。
既然生于尘嚣中的我们一时难以摆脱俗世的念头,何不以其独坐静思之法为自己的浮躁心灵养一方净土?一、静坐——进学的基础静坐,是我国传统养生学中的宝贵遗产,不光是佛家与道家主张静坐,以求顿悟,古代儒家也重视静坐,认为“静能生慧”,并把静坐定为理学的必修课,甚至要求弟子们通过半日读书,半日静坐以明理。
如宋代大儒朱熹告诫弟子说:“当静坐涵养时,主要体察思绎道理。
”在中医药学上,静坐养气也是为医理所提倡的,中国古代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就谈到∶“恬淡虚无,其气从之;精神记忆体,病安从来”。
静坐时,注意力高度专注,呼吸变得平缓均匀,身体能量的消耗减少,心脏的耗氧量也比平时减少很多,血液循环的力量自然比平时加强了。
有力的血液循环可以让很多“长期休眠”的血管重新恢复生命的活力。
有专家指出,增强的血液循环经过五脏六腑,能帮助净化积存的代谢垃圾,提升脏腑的自愈功能。
即便是短时间的静坐,也会感觉到那种从身体深处升起的轻松、舒适的生命能量,就像身体内部被一双温暖的大手按摩过一样。
静坐对于慢性疾病和顽固症状,如:高血压、心脏病、肾病、肺病、脑供血不足、偏头疼、身体沉重、四肢寒冷、风湿病、失眠、盗汗等,都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我国文坛巨匠郭沫若,留学日本时,由于学习紧张,用脑过度,得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彻夜不眠,整天没精打采,多方医治无效。
一次偶然机会在旧书店中购得我国明代理学家《王阳明全集》,内有“静坐”一章,郭沫若便每天照本练习,两周后便出现奇迹:整夜酣然入睡,头昏心悸消失,记忆力恢复正常,顽疾竟获痊愈。
神经衰弱在压力繁重、生活节律不规则的情况下最轻易出现,这也是为什么名人轻易神经衰弱的原因。
当然,固然神经衰弱能够带来种种不适,但较受关注的名人们依然还是能在普通人眼前展现健康、富有激情的一面。
那么,这些名人如何战胜神经衰弱及其引发的一系列不适的呢?现在,我们就把活跃在各领域的名人对抗神经衰弱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总结。
北魏孝文帝温汤疗病
据说,北魏孝文帝曾为神经衰弱症状所苦。
而终极,他选择的方法是温汤疗病。
所谓的温汤,也就是温泉。
据专家勘测化验,温泉地下有死火山地热,泉水内含有镭、氡等多种放射性元素和钾、钠、钙、镁、硫化氢等多种矿物质,所以对于神经衰弱、关节炎、皮肤病、糖尿病、风湿病、胃酸过少、轻度心血管病、早期糖尿病、早期高血压及神经炎等疑难杂症均有很好的疗效。
郭沫若澄心静虑、心平气和治愈神经衰弱
郭沫若先生早年留学日本,但其间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白日无精打采、夜不能寐。
甚至令其萌发辍学回国治病的想法,不过后来他从书摊上找到一本因是子静坐法。
在按照书上所讲习练打坐一个月后,神经衰弱情况痊愈
郭沫若22岁时东渡日本求学,不幸患了神经衰弱症。
心悸、胸痛、睡眠不安,一夜只睡3小时左右,还不时被噩梦惊醒,平时头昏脑涨,差点成为“失去记忆的人”。
一天他偶然在《王文成公全集》中发现了“坐忘之说”,顿时起了静坐的念头,他又结合日本的《冈田式静坐法》开始了静坐锻炼。
他每天清晨和临睡时各静坐30分钟,坚持不懈,两星期后出现显著功效。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段逸事渐渐被人遗忘了,但郭沫若用的“静坐法”却为许多人沿用。
因为静坐可以澄清思虑,心静神安,是祛病延年的一种妙法。
科学研究证实,静坐不仅能修身养性,调节和增进大脑功能,对养血安神、逐渐消除失眠引起的神经衰弱也很有效。
静坐可使脑电波稳定,大脑功能迅速得到恢复。
能量消耗,静坐比安静休息时减少20%。
人心情舒畅时,可分泌一些有益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等。
这些物质能把血流量及神经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提高抗病能力。
静坐前,应选择清静处。
静坐时,要排除头脑中的一切杂念,坐姿要端正,头向前,眼平视微闭,唇略合,牙下咬,前胸下张,后背微圆,上腹内凹,臀部后突,两手交叉置大腿上,两膝分开,脚位分离。
呼吸要注意吸长而缓,呼气短促而自然,行于不经意之间。
据《大河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