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与农业生态环境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6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
大约78% 的电力、60% 的民用商品能源以及70% 的化工原料均靠煤。
煤的直接燃烧是中国最重要的人为空气污染源。
本人主要从大气污染对农业的影响及途径的基础上,合理地提出大气污染防治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大气污染;酸雨;措施前言:在提及农业环境污染时,我们往往关注于化肥污染、水污染等能够切实感受以及对于农作物生长产生直接影响的污染源,而对于植物生长必须的依赖因素大气却较少关注,很大程度上这是由于大气污染和农作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大气污染的特性决定的。
首先,大气污染具有复杂性。
受污染的大气对于农作物的影响一般会通过很多途径产生作用,日光中的紫外线可使工厂和汽车排出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有毒的光化学烟雾,使植物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干旱情况下,植物对氯气污染的抵抗力增强,而高温、高湿条件则常加剧二氧化硫、氯化氢等对谷类作物,特别是处于抽穗扬花期作物,危害尤其严重。
其次,大气污染具有传递性。
气象的因素左右着大气中污染物的传送、积累以及扩散的时间和深度。
更为严重的是,空气中的污染物会跟随者气象条件的变化,通过降水转变为土壤污染以及水体污染,这样就从一次污染转变为了二次污染。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大气污染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更加不易察觉,造成的污染面也更加广泛。
正文:农田大气污染是指向空气中排放的污染物数量超过了大气的自身净化和吸收能力,使得大气质量恶化,进而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不利的影响。
我们常见的和熟知的就是空气中二氧化硫污染,即"酸雨"对于农作物造成的危害。
"酸雨"几乎对于农田中的植物都会产生影响,受到"酸雨"影响的水稻,叶片变成淡绿色或灰绿色,上面有小白斑,随后全叶变白,叶尖卷曲萎蔫,茎杆稻粒也变白,形成枯熟,甚至全株死亡。
小麦受二氧化硫危害后,叶片症状与水稻相似,典型症状是麦芒变成白色。
环境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哪些在当今社会,环境污染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全球性问题。
它不仅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还对农业生产造成了诸多严重的危害。
农业作为人类生存的基础产业,与环境的关系紧密相连,环境污染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大气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容忽视。
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污染物,会通过大气循环沉降到农田中。
这些污染物会直接损害农作物的叶片,影响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
叶片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受到污染损害后,其吸收光能和转化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导致农作物生长缓慢、产量降低。
例如,二氧化硫会导致叶片出现黄斑、枯萎,严重时甚至会使植株死亡。
氮氧化物则会削弱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使其更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而且,大气中的颗粒物会附着在农作物表面,影响其外观和品质,降低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水污染也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流、湖泊和地下水,其中含有的重金属、有机物、农药、化肥等污染物,会随着灌溉水进入农田。
重金属如汞、镉、铅等在土壤中积累,被农作物吸收后,会在作物体内富集,进而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同时,这些重金属还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导致产量下降和品质变差。
有机物污染会消耗水中的氧气,使灌溉水的含氧量降低,影响农作物根系的呼吸作用,导致根系发育不良,影响养分和水分的吸收。
此外,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也是导致水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些污染物进入水体后,不仅会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还会影响周边农田的土壤和水质,破坏农业生态平衡。
土壤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更是深远而持久。
工业废渣、城市垃圾、农业废弃物等不合理的堆放和处理,使得大量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
土壤中的污染物会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影响土壤的肥力和通气性。
例如,土壤中的重金属会与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和矿物质结合,降低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含量,影响农作物对养分的吸收。
中国空气污染问题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中国作为人口众多的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环境问题的严重挑战。
其中,空气污染问题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议题。
而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空气污染问题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空气污染问题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一、中国空气污染问题的现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中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
尤其是大城市和工业区域,排放的废气和颗粒物大量释放,导致空气质量恶化。
据统计,中国每年因空气污染相关疾病致死的人数高达百万。
此外,空气污染还对农作物生长和土壤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二、空气污染对农业发展的影响1. 农作物生长受到限制空气中的污染物及颗粒物会降低光线透过率,导致光合作用减弱,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同时,大气污染物会在植物表面积聚,堵塞植物气孔,影响植物的呼吸、养分吸收和水分蒸腾。
2. 农产品质量下降由于空气污染物的沉积,农作物吸收了过量的重金属和有害物质,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甚至超过了农产品安全标准。
这对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
3. 农村环境恶化农民广泛使用燃煤和生物质燃料作为能源供应,这导致了农村地区空气污染的加剧。
农村空气质量下降,不仅影响农民的生活品质,也加重了农村环境的负担。
三、解决中国空气污染问题与农业发展的方案1. 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政府需要加大对空气质量的监测力度,及时发布空气污染预警信息,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此外,加强农村地区环境管理,推动农村清洁能源的普及和使用,减少农村地区的燃煤污染。
2. 提高农作物抗污染能力通过科学育种和绿色农业技术的应用,培育出耐污染的农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自身的抗污染能力,并优化种植结构,减少对污染物的吸收。
3. 加强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合理处理农业废弃物,减少农业废弃物的露天焚烧等不当处理方式,推动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降低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4. 加强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合理规划农田布局,防止土地过度开发和荒漠化。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是指农业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对农田、水体、大气、土壤等自然环境造成的损害。
由于我国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从总体情况、污染类型、污染源和治理对策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总体情况1. 污染水平上升: 随着农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大幅增加,养殖废弃物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农田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程度逐渐加剧。
2. 污染区域扩展: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已经不仅限于传统的农业大省,也蔓延到了中西部地区和一些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3. 形成特色污染源: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具有多元复合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化肥农药残留、养殖废弃物排放、土地退化和农业面源污染等。
二、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类型1. 土壤污染: 农业活动中大量使用的化肥和农药对土壤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导致土壤酸化、土壤结构破坏、土壤盐碱化等问题。
2. 水环境污染: 养殖废水、农田灌溉用水中的化肥、农药等物质直接排放到水体中,导致水质污染,严重威胁水生态系统和人民饮用水安全。
3. 大气污染: 农业机械使用、农作物燃烧以及农业废弃物焚烧等产生大量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大气污染程度不容忽视。
三、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1. 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过量、频繁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部分农民对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缺乏科学性,导致浪费和残留。
2. 养殖废弃物的排放: 养殖业中废弃物大量排放,污染水体和土壤。
特别是规模化养殖场的废弃物管理不善,直接将废弃物排放至附近水体或堆积于地表,严重影响周边环境。
3. 秸秆和农业废弃物的处理: 部分地区对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堆积、焚烧等处理方式不当,导致大气污染严重。
四、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对策1. 推广科学合理施肥和绿色农药: 加强农业生产者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施肥和农药使用的科学性和减量化。
大气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与防护研究大气污染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而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本文将探讨大气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相关的防护研究。
首先,大气污染对农作物生长和产量产生了直接的负面影响。
空气中的各种有害气体和颗粒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气和颗粒物等,会降低光合作用效率,阻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其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它们进入植物体内后会影响光合产物的合成,减少果实的产量和品质。
此外,颗粒物对叶片的直接覆盖和侵蚀也会阻碍植物的气体交换,限制二氧化碳的吸收,进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
其次,大气污染还对土壤质量和农田生态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
空气中的污染物,在降雨过程中会与水蒸气结合形成酸雨,酸性物质降落到土壤中会破坏土壤结构,使其变得更加致密。
这不仅影响了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能力,还会导致土壤的酸碱度增加,累积有害离子,对农作物生长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
另外,大气污染也对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和其他土壤生物产生了不良影响,削弱了土壤的养分循环能力和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针对大气污染对农业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的防护研究。
其中,应用各种技术手段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是关键之一。
例如,工厂和农业生产过程中可以采用净化设备,如烟气脱硫装置和氮氧化物处理系统,有效降低有害气体的释放量。
此外,科研人员还开展了有关农作物耐污染性的选育与改良研究,通过遗传改良和筛选培育出一些能够耐受污染物的新品种,以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
另外,农田生态修复也是应对大气污染影响的重要手段,通过合理的农田布局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恢复土壤的自然肥力和生态平衡。
此外,人们还应当加强大气污染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
通过建立覆盖广泛的监测网,及时监测和报告大气污染情况,可以在大气污染物浓度达到一定水平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有效保护农业生产不受污染的侵害。
同时,公众也应加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共同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大气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评估一、引言大气污染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除了个人、公共和环境健康之外,大气污染也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气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评估方法。
二、大气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大气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植物生长受到损害当大气污染物质直接接触到植物表面时,它们会导致植物的叶片变黄、枯萎甚至死亡。
另外,大气污染也可以损害植物的药物合成和蛋白质合成功能,影响作物品质和产量。
2. 土壤质量下降大气污染中的酸雨和氮氧化物会降低土壤酸碱度、损害土壤微生物和营养元素的循环,从而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不利影响。
3. 水资源受到污染大气污染物质通过降雨进入水体,污染水源。
这不仅会影响到饮用水的质量,也会影响灌溉水的质量,导致农作物缺水、受盐漏和毒素污染,降低产量。
4. 病虫害增加当大气污染通过影响植物的生长,使其变得更加容易受到病毒、细菌和昆虫的攻击。
以上这些影响会降低农业生产产量,质量和可持续性,甚至导致农业全面断崖式下跌。
三、大气污染对农业生产的评估为了评估大气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建立监测站点在农业地区建立大气污染监测站,监测空气质量,包括氮氧化物、硫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和颗粒物的浓度。
2. 评估大气污染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将几个农业试验田分别放置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区,评估该污染对农业种植的影响,比如作物鲜重、干重和生长期等参数,以及药物和蛋白质的产生能力。
此外,还应监测土壤的酸碱度和营养元素含量,以评估其是否受到污染。
3. 比较对地区的历史数据对于一段时间内某一农业区域的生产数据进行比较。
如果一个地区的产量或质量显著下降,而且污染水平在此期间也显著增加,那么就有可能存在大气污染影响农业生产的问题。
四、结论大气污染对农业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着的。
因此,农民们应该逐渐采用多种措施,如水土保持、生态种植和科技创新来保护作物和农业地区的生态环境。
中国空气污染农业农药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当今,空气污染是全球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大国之一,其农药使用量庞大,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本文将就中国空气污染以及农业农药使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中国的空气污染现状中国是世界上空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大气中的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的排放量都居于世界前列。
空气污染不仅给人类健康带来威胁,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损害。
二、农业农药使用对空气污染的贡献农业农药使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农药以颗粒物和气态物质的形式进入大气中,对空气质量产生直接影响。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 农药飘散扩散:农药施用后,会随着风力和降水流向远离施用地,飘散扩散到周边地区。
这些农药颗粒物会悬浮在空气中,形成污染源。
2. 农药挥发:农药在农田中会挥发到空气中,形成农药气态物质的污染。
这些挥发性农药不仅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还可能通过大气传输到其他地区,进一步扩大污染面积。
3. 秸秆焚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常常选择将废弃的秸秆进行焚烧处理。
这种方式会释放出大量农药残留物和其他有害物质,直接造成大气污染。
三、农业农药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农业农药使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毒害生物多样性:农药不仅可以杀死害虫和病菌,还会对其他生物造成毒害,包括对蜜蜂等有益昆虫和鸟类等野生动物。
这会破坏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产生长期不可逆转的影响。
2. 土壤污染:农药残留物会在土壤中积累,对土壤生态系统造成污染。
长期的农药使用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影响农田的可持续利用。
3. 水体污染:农药使用过程中,一部分会经过径流进入河流和湖泊等水体,造成水体污染。
这对水生生物和水质造成威胁,也会对生态系统带来长期的影响。
四、应对空气污染与农业农药使用的措施为了减少农业农药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应采取以下措施:1. 推广绿色农药:研发和推广绿色农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大气污染物对植物生长及农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大气污染是当前全球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它不仅对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也对植物生长和农产品质量造成了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气污染物对植物生长及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研究成果和解决方法。
首先,大气污染物对植物生长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直接影响主要表现为植物叶片上覆盖的颗粒物质和气态污染物对光的吸收和反射作用,从而降低了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
此外,散射光线也会导致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光能损失。
间接影响主要包括光化学反应、酸雨以及臭氧等污染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污染物不仅会损害植物的叶片,还会渗透至植物体内,对根系和地下部分造成损害。
与植物生长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农产品质量的影响。
大气污染物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会与植物体内的营养元素结合,影响植物的生理代谢过程,从而影响农产品的品质。
例如,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的二氧化硫环境中,作物叶片内部的叶绿素含量会显著降低,导致作物叶片变黄、发育不良,进而影响农产品的色泽和营养价值。
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大气污染物对农作物的影响在不同种类和品种之间存在差异。
不同植物对大气污染物的敏感性也不同。
有些植物对大气污染物的抗性较强,能够通过一些适应机制,例如增加气孔密度和分子筛作用,来减少污染物对其生长的影响。
而另一些植物则对大气污染物较为敏感,易受到其危害。
为了解决大气污染对植物生长和农产品质量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性的治理措施。
首先,加强大气污染监测,及时掌握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情况,为政策制定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提高工业和交通尾气净化技术,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
此外,应加强城市绿化和推广植物种植,通过增加植物数量和种类,来减少大气中的污染物含量。
同时,农业生产中应合理选择品种,培育抗污染的农作物,提高农产品的抗性和品质。
总之,大气污染物对植物生长及农产品质量造成了明显的影响,需要重视和研究。
通过加强大气污染监测和治理,培育抗污染的农作物品种,我们能够减少大气污染带来的负面影响,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人们的健康。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农业的影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日益严重。
为了保护环境和人民健康,各国纷纷制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并对其进行严格监管。
这些排放标准对农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农业的影响,并探讨应对之道。
1. 大气污染物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大气污染物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臭氧等有害气体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产生直接影响。
首先,二氧化硫会导致植物叶片上灰白色斑点的产生,进而影响光合作用和营养物质的合成。
其次,氮氧化物会造成植物氮肥的氧化和硝化,导致植物无法吸收充分的氮元素,从而减少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此外,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能够破坏植物叶片上的叶绿素,影响光合作用,甚至引发叶片坏死。
2. 大气污染物对农田土壤的影响大气污染物中的酸性物质如硫酸和硝酸等会通过沉降和气象作用进入土壤,导致土壤酸化。
酸性土壤会降低土壤中的有效养分含量,抑制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此外,土壤酸化还会释放出重金属元素,使其超过农作物安全饮食的标准,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3. 大气污染物对畜禽养殖的影响大气污染物无论是通过空气传播还是通过饲料和饮水途径进入畜禽养殖场,都会对畜禽养殖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首先,二氧化硫和臭氧等大气污染物会对鸟类的呼吸系统造成损害,导致呼吸困难和减少食欲。
其次,各类大气污染物与饲料和饮水中的微生物反应产生有毒物质,进一步危害畜禽的健康。
此外,大气污染物还会对畜禽生殖系统产生负面影响,降低繁殖能力。
4. 应对为了减少大气污染对农业的不利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首先,加强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执行力度,对污染企业进行严格监管和惩罚,以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其次,推广清洁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大气污染物的产生。
此外,要加强科研力量,开发适应大气污染环境的新品种和新技术,提高农作物对污染物的抗性和适应性。
最后,加强农田土壤和畜禽养殖场的环境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污染问题。
大气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大气污染不仅对人类健康带来危害,也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
本文将探讨大气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对策措施。
首先,大气污染中的细颗粒物(PM2.5)直接危害着作物的生长。
PM2.5是一种微小的悬浮颗粒,它们能够进入植物组织中,对作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气孔调节等关键过程带来不利影响。
在高浓度PM2.5的环境中,作物叶片表面会堆积灰尘,阻碍光合作用,降低作物的光能利用率;同时,PM2.5也会堵塞植物气孔,影响作物的气体交换,导致作物呼吸困难,无法顺利进行气象干燥等关键生理过程。
其次,大气污染还导致了气候变化,进而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挑战。
二氧化碳(CO2)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变化的问题日益严重。
这种变暖和气候变化会对作物的种植分布、生长季节、病虫害传播等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在一些传统温带地区,由于气温上升,原本适宜种植的农作物可能会受到病虫害的威胁,导致产量下降;同时,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涝等也会对农业生产造成直接损失。
此外,大气污染的产物也会渗入农田土壤中,对土壤质量造成损害。
硫酸雾、酸雨等夹带有酸性物质的大气污染物沉降到土壤中,会导致土壤酸化,降低土壤的肥力和生物多样性。
酸性土壤的出现会抑制植物的根系生长,从而影响作物的吸收养分能力,导致产量下降。
针对大气污染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措施来保护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
首先,应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政府可以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政策和标准,加大对污染排放的监管和处罚力度。
其次,可以通过增加绿地覆盖面积来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改善大气质量。
同时,农业生产者还可以采用科学的灌溉水管理方式,确保作物的水分需求,在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中提供适当的保护。
此外,可以鼓励农业生产者使用有机农业方法,减少对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依赖,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农业活动对大气污染的影响评估导语: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农业活动对大气污染的影响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农业活动对大气污染造成的影响,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以保护我们的大气环境。
一、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引发的问题农业生产常常依赖于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以提高产量和保护农作物免受病虫害侵害。
然而,这些化学物质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挥发成为气态污染物,对大气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例如臭氧层破坏和硝化现象。
二、农畜排放的温室气体农业活动中,畜牧业被认为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
牲畜的消化过程会产生大量的甲烷,而甲烷是一种强效的温室气体。
此外,农作物残渣的露天燃烧和农牧废弃物的处理也会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进一步加剧气候变化的影响。
三、水稻田的甲烷排放在农业中,水稻田也是甲烷排放的一个重要源头。
水稻在水中生长,其根系分泌的物质促进了在水中的微生物产生甲烷。
而长期在水中浸泡的水稻田形成了一种理想的环境,使得甲烷在大气中积累。
四、土壤侵蚀带来的尘土飞扬农业活动中,过度的土地耕作和不合理的土地管理导致土壤侵蚀的问题。
土壤侵蚀不仅严重削弱了土壤肥力,还会导致大量的尘土飞扬,进而污染大气。
五、解决方案:可持续农业为了减轻农业活动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可持续农业被视为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该模式通过提供给农民技术指导和资源支持,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以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
1. 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通过推广有机农业和精准农业技术,能够降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它们进入大气的可能性。
此外,发展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也将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2. 优化畜牧业管理合理的养殖密度、高效的动物饲养和粪便处理系统可以减少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
此外,利用生物能源技术,如沼气发电,可以有效减少甲烷的释放。
3. 水稻种植方式改进通过改变水稻的种植方式,如旱作稻田、间作水稻和稻田间作物种植等,可以减少水稻田产生的甲烷排放。
4. 推行森林试种和土地保护通过森林试种和荒漠化土地治理,可以降低土壤侵蚀的风险,减少尘土飞扬,保护大气环境。
空气污染对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的影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空气污染逐渐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空气污染不仅对人类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也对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本文将探讨空气污染对农业生产及粮食安全的影响,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空气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1 大气污染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空气污染中的颗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物质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颗粒物会通过降低光合作用的效率,影响植物的光合产物积累和生物合成。
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则会引起酸雨,使得土壤酸化,降低土壤肥力,进而抑制了农作物的生长。
1.2 气象条件的变化对农作物的发育产生冲击空气污染会改变大气层中的温度、湿度和光强等气象条件,从而对农作物的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例如,高浓度的臭氧会加剧气候变暖,导致旱灾和干燥,使得农作物缺水受灾;而沉降物中的有害物质堆积在农田土壤中,会对土壤微生物和根系造成毒害,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1.3 农作物对空气污染的敏感性不同类型的作物对空气污染的敏感性是不同的,而且不同的生长阶段也对污染物的反应不同。
部分作物如水稻、小麦对氮氧化物敏感,而果树则对二氧化硫的敏感性较高。
因此,空气污染不仅会造成农作物的减产,还会引发农田种植结构的变化。
二、空气污染对粮食安全的威胁2.1 产量减少导致粮食供应不足农作物受空气污染影响导致产量减少,进而造成粮食供应不足。
全球变暖和气候极端事件的增多也加剧了农作物的减产,使得粮食安全面临更大的挑战。
2.2 农产品质量下降空气污染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等会寄积在作物的表面,进而进入食物链,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风险。
农产品质量下降,不仅会影响国内市场的需求,还会影响对外贸易,进而对粮食安全造成长期的威胁。
三、解决方案3.1 加强环境管理与监测加强环境管理,严格控制工业排放和机动车尾气排放,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
建立全面的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大气污染状况,为农业生产提供准确的环境信息。
大气污染与农业生态环境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和人口的增加,大气污染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而农业生态环境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基础,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气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首先,大气污染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空气中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会降低光合作用的效率,影响气孔开闭,抑制植物的呼吸和养分吸收能力。
这将导致农作物的生长缓慢,产量下降,品质降低,甚至使其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减弱,从而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其次,大气污染对土壤质量和农田生态系统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空气中的污染物如酸雨和大气氮沉降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土壤酸碱度和养分含量造成改变。
酸雨的酸性物质会溶解土壤中的重金属,导致土壤污染,进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土壤微生物活动。
大气氮沉降则会引发土壤氮素过剩问题,使土壤丧失保水保肥能力,导致农田土壤肥力衰减,影响粮食生产安全。
此外,大气污染还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消极影响。
污染物对土壤中的微生物、蚯蚓等土壤动物造成了毒害,导致这些生物数量减少或灭绝,破坏了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
农药和化肥的过量使用也加剧了农田生物多样性的消失。
由于农作物对污染物的敏感性不同,一些对污染物抵抗力较弱的野生植物逐渐消失,使得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弱。
这些因素使得农田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变得更加困难,从而威胁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大气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应该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政府应加大对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力度,推行清洁生产,鼓励使用低污染的能源。
此外,应加强对农田的保护和管理,减少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
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注重土壤保护,提高农田的自然养分供应能力。
同时,加强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管理,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植物品种的选择,以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总之,大气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使得农业生产面临严峻的挑战。
摘要:全球大气污染严重,尤其是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空洞问题很突出。
我国大气污染也较为严重,主要是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氮氧化物的排放量过多导致,污染源较多,污染分布较复杂。
另外,室内空气污染已引起了国际及国内的关注,造成污染原因有很多,对此也采取了防治对策。
针对大气污染现状,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努力改善大气污染现象。
关键词:大气,大气污染,环境,农业环境,生活,植物,环保,危害,防治措施(一)大气污染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污染的现象”。
大气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危害是人们极为关注的问题,已成为工业“三废”之首。
各种形式的大气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直接影响农作物、果树、蔬菜、饲料作物、绿化作物的正常生长;畜禽因摄入含污染物过多的饲料后,致病或死亡,导致农业生产的经济损失。
大气污染物进入农业环境后,不仅直接影响农业生产,进入农用水域、土壤的污染物又间接危害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生长。
(二)大气污染来源大气污染的来源气污染的来源可分为天然来源和人为来源两大类。
前者是由于自然界的自身原因所引起的,例如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引起的大气污染。
后者是由于人们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产生的污染。
主要讨论人为引起的大气污染。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工业:工业是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
工业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种类繁多,有烟尘、硫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有机化合物、卤化物、碳化合物等。
其中有的是烟尘,有的是气体。
(2)生活炉灶与采暖锅炉:城市中大量民用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需要消耗大量煤炭,煤炭在燃烧过程中要释放大量的灰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污染大气。
特别是在冬季采暖时,往往使污染地区烟雾弥漫,呛得人咳嗽,这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污染源。
(3)交通运输:汽车、火车、飞机、轮船是当代的主要运输工具,它们烧煤或石油产生的废气也是重要的污染物。
特别是城市中的汽车,量大而集中,排放的污染物能直接侵袭人的呼吸器官,对城市的空气污染很严重,成为大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汽车排放的废气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前三种物质危害性很大。
(三)大气对植物的影响植物容易受大气污染危害,首先是因为它们有庞大的叶面积同空气接触并进行活跃的气体交换。
其次,植物不象高等动物那样具有循环系统,可以缓冲外界的影响,为细胞提供比较稳定的内环境。
第三,植物一般是固定不变的,不象动物可以避开污染。
大气污染对植物造成的危害一般分为可见危害和不可见危害两种情况,可见危害是肉眼可以明显判断的危害,植物有明显的症状表现,根据症状出现的快慢,又分急性危害、慢怀危害和混合危害三种情况。
急性危害是污染物浓度高,接触时间短,1至3天或更短的时间,植株亦出现症状的情况,浓度往往在PPm级,一般毒性较强的气体污染物在特殊气象条件下,如湿度高,气流停滞,风向适宜,气温高时,容易很快表现症状。
失绿、组织坏死是常见的症状。
因此变化较快,伤害较重,往往易于发现。
慢性危害在污染物浓度较低的情况下,如PPm至PPhm浓度,经长时间接触(几十天)后,植物表现生育不良,生长不够茂盛,轻度失绿,色泽较淡等,能导致一定程度减产,因此症状不明显,且发展缓慢,往往不被人们注意。
混合危害是急性、慢性症状兼而有之,常是在低浓度、长时间接触,表现慢性危害的基础上,又发生高浓度、短时间的急性危害所致。
除上述可见危害外,不可见危害亦称隐性危害或生理危害,一般在污染物浓度特别低时,污染物对植物的重理生化过程产生一定影响,但其影响程度未达到叶部表现症状的水平,仅对生育有一定抑制,对产量仅有轻微影响,一般常被忽视,甚至认为不存在危害。
(四)主要大气污染物对植物的影响大气污染物中对植物影响较大的是二氧化硫、氟化物、臭氧和乙烯;氮氧化物也会伤害植物,但毒性较小;氯、氨和氯化氢等虽会对植物产生毒害,但一般是由于事故性泄漏引起的,为害范围不大。
1. 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影响二氧化硫是对农业危害最广泛的空气污染物。
二氧化硫自古以来作为植物“烟斑”的原因物质对植物产生危害。
典型的二氧化硫伤害症状是出现在植物叶片的叶脉间的伤斑,伤斑由漂白引起失绿,逐渐呈棕色坏死。
伤斑的形状为不规则的点状、条状或块状坏死区,坏死区和健康组织之间的界限比较分明。
二氧化硫危害水稻时,如浓度较高,则表现急性危害,叶片变成淡绿色或灰绿色,上面有小白斑,随后全叶变白,叶尖卷曲萎蔫,茎杆稻粒也变白,形成枯熟,甚至全株死亡。
如浓度较低则表现慢性危害,叶片伤斑呈褐色条状,似擦伤状,叶尖褐色,但不卷曲,谷粒失去固有金黄色而略呈褐色。
二氧化硫对水稻的危害,以幼穗形成期至无花期严重。
小麦受二氧化硫危害后,叶片症状与水稻相似,典型症状是麦芒变成白色。
因此白麦芒可以作为鉴定有微量二氧化硫存在的标志,是一种极好的自动报警材料。
蔬菜由二氧化硫危害的症状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其它器官很少发生,叶片受害后呈现的颜色,因蔬菜种类而异:叶片上出现白斑或黄白斑的有萝卜、白菜、菠菜、番茄、葱、辣椒和黄瓜;出现褐斑的有茄子、胡萝卜、马铃薯、南瓜和甘薯;出现黑斑的有蚕豆。
果树受二氧化硫危害时,叶片多呈白色或褐色。
梨树先是叶尖、叶绿或叶脉间褪绿,逐渐变成褐色,二三天后出现黑褐色斑点。
葡萄在叶片的中央部分出现赤褐色斑。
桃树则在叶脉间褪成灰白色或黄白色,并落叶。
柑桔在叶脉间的中央部分出现黄褐色斑点,同时叶片皱褶。
由于植物本身特性的差异,各种植物对二氧化硫的敏感程度不同。
国外研究报导,几种主要农作物的抗性指标为(在二氧化硫浓度为1.25PPm的环境中处理1小时出现受害症状的抗性指数为1.0):大麦1.0,棉花1.0,萝卜1.2,紫苜蓿1.0,甘薯1.2,大豆1.5,小麦1.5,茄子1.7,苹果1.8,豇豆1.9,葡萄2.2-2.3,桃2.3,马铃薯3.0,玉米4.0,柑桔6.5-6.9,玉米花丝和花穗21.0。
此外,同一株植物的不同生育阶段对二氧化硫的敏感程度不同,幼苗期和抽穗开花期比较敏感。
2. 氟化物对植物的影响大气中的氟污染主要为氟化氢(HF)。
它的排放量比二氧化硫小,影响范围也小些,一般只在污染源周围地区,但它对植物的毒害很强,比二氧化硫还要大10-100倍。
空气中含PPb级浓度时,接触几个星期就可使敏感植物受害。
氟化氢还具有能在生物体内积累的特点。
氟化氢危害植物的症状与二氧化硫不同:伤斑首先在嫩叶、幼芽上发生;叶上伤斑的部位主要是叶的尖端和边缘,而不是在叶脉间;伤斑由油渍状发展至黄白色,进而呈褐色斑块,在被害组织与正常组织交界处,呈现稍浓的褐色或近红色条带,有的植物表现大量落叶。
和二氧化硫一样,各种植物对氟化物的反应有很大差异:①唐菖蒲、葡萄、甘薯、水稻、桃、松树嫩叶等最为敏感,在大气浓度5PPb以下,接触7-9天即可产生伤害症状;②番茄、烟草、棉花、黄瓜、大豆、茄子、柑桔等抗性较强,10PPm接触7-9天以上的剂量才产生症状;③桑、玉米、大小麦、紫苜蓿、菠菜则介于二者之间,具有一定抗性,它们产生伤害的剂量,是10PPb左右接触7-9天。
一些植物对氟化物的反应,已被用作大气监测的材料,唐菖蒲在国内外广泛用作监测氟化物浓度的指示植物。
氟化氢对植物的危害,和二氧化硫一样,因品种、生长发育阶段和环境条件等各种因素而异,有一点不同的,就是硫是植物必须的大量元素,而氟不是植物必须的营养元素,植物受氟化物危害时,常在未表达现症状的程度时,体内就积累较多氟化物,所以可从植物的含氟量诊断植物的氟污染情况。
一般植物叶片含氟5-25PPm,氟化物污染区的植物叶片中含氟量明显提高。
茶叶的含氟量比一般植物高,茶树有积累氟的特性,叶片含氟一般在数十至一二百毫克/千克,甚至达1000毫克/千克时才表现症状,这些氟化物是从根部吸收的,所以低氟地区可饮茶补充氟的不足。
3. 氧化烟雾对植物的影响氧化烟雾是包括臭氧(O3)、氮氧化物(Nox)、醛类(RCHO)和过氧乙烯基硝酸酯(RAN)等具有强氧化力的大气污染物的总称,又称为光化学烟雾。
氧化烟雾中含有90%的臭氧,它是主要的危害因素,还有10%左右的氮氧化物和约0.6%的过氧乙酰基硝酸酯类。
(1)臭氧:植物受臭氧危害时,症状一般仅在成叶上发生,嫩叶不易发现可见症状。
伤斑分布在全叶的各部分,一个个不连成片,班点的大小因植物的种类和受害轻重程度而异。
通常损伤可以分三种类型(有时只出现一种,有时会同时出现二三种)。
一是退绿,呈现杂色斑点,斑点很小,直径小于1毫米,一般限于叶的上表皮;二是漂白,叶子上表皮变成白色或黄褐色,谷类和番茄叶背常变白;三是当叶的海绵组织也受到危害时,斑点透过叶片组织,斑点直径大于1毫米,叶片发生黄化,甚至退成白色,小叶脉枯死,主脉保持绿色,叶肉组织坏死后形成网状。
臭氧主要侵害靠近叶片上表面的栅栏组织细胞,严重时才侵害下层的海绵组织。
臭氧危害植物的浓度与植物的敏感性有很大关系。
空气里臭氧浓度在0.3PPm时,只要2小时就可以使敏感的小麦、大麦、玉米、菜豆、菠菜、烟草、紫花苜蓿和番茄遭受伤害。
臭氧浓度超过0.3PPm的时候,二小时也可使有点抗性的萝卜、胡萝卜和莴苣受伤。
抗性比较强的作物如甜菜、黄瓜、棉花和洋葱等,多数在0.4PPm以上经过二小时后才会受害。
(2)过氧乙酰基硝酸酯:植物受过氧乙酰基硝酸酯危害的症状很特殊,对双子叶植物如豆类、番茄等,开始的时候叶片外表象涂了油和蜡似的发出光泽,叶背面呈现银灰色的光亮,有时可以是青铜色,受害严重的变成褐色。
伤害出现的部位,幼龄叶在叶尖,壮龄叶横跨叶片中部,老叶达叶基部。
往往由于伤带四周的健康组织还在生长,因此形成伤带区域下陷。
对单子叶植物如谷类作物,也能在叶片上形成横贯的损伤带,从几毫米到二厘米宽不等。
伤带表现退绿而没有釉光。
受害严重叶肉遭到破坏而解体。
过氧乙酰基硝酸酯对植物的毒性很强,在比臭氧低一个数量级的浓度时,就对植物造成危害。
它与臭氧一样具有强氧化性,不同的是它以危害叶肉的海绵组织为主,受害叶从叶背面海绵组织开始坏死,而留下表皮细胞或栅栏组织,叶片中间形成空隙,从外观看呈现银灰色或青铜形。
植物对过氧乙酰基硝酸酯的敏感性,种间有很大差异,敏感模特有菜豆、矮牵牛、番茄、莴苣、芥菜等;抗性较强的有玉米、棉花、黄瓜、洋葱、萝卜、杜鹃、秋海棠等;中等的有苜蓿、大麦、甜菜、胡萝卜、大豆、菠菜、烟草、小麦等。
1PPm将豆类植物处理半小时即能造成危害,0.014PPm处理牵牛花四小时出现受害症状,危害植物的一般剂量是0.05PPm 暴露8小时。
(3)氮氧化物:作为大气污染物主要是二氧化氮、一氧化氮和硝酸雾,而以二氧化氮为主,主要来源是汽车排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