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
- 格式:docx
- 大小:14.21 KB
- 文档页数:4
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陕西地形复杂,海拔高度、雨热资源和生态条件差异大,从北到南形成了10个明显的农业气候区;从东向西又形成了24个各具特色的种植业气候类型区。
农作物种类、耕作栽培制度、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北方与南方以及南、北方过渡的中间类型特点和独特的资源优势。
根据这个特点,从1983年至1984年在进行农业区划中对种植业进行了分区,将全省种植业的经济区域划分为9个一级区(地域区划)和24个二级区(地域或类型区划即亚区)。
(一)长城沿线风沙滩地春麦、小油料、秋杂粮区本区位于本省最北部,海拔900—1500米,全区地势起伏平缓,相对高差10—50米,西部较高,中部较低。
地貌类型有风沙地、丘陵地、河川地和沟道地等。
土地面积1.9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9.6%,其中耕地255.9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4.7%。
总人口69.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3.9万人,农业人均耕地4.0亩。
日照充足,热量较低,一年一熟。
年平均气温7.8—8.5℃。
≥10℃积温2900—3370℃,年降水量300—420毫米,为本省降水量最少地区。
无霜期155—172天。
宜于糜子、春小麦、谷子、马铃薯、荞麦、春油菜、黄芥、胡麻、甜菜、向日葵等生长。
本区有3个二级区(亚区):(1)西部旱滩杂粮、向日葵区,地势平坦,是个内陆平原小盆地。
(2)中部旱滩水地春麦、玉米、水稻、向日葵、葡萄区,地势平缓,水资源丰富,有水地58万亩,基本属灌溉农业区。
(3)东部梁峁、片沙杂粮区,梁峁起伏,流沙覆盖,覆盖面积达20—40%。
(二)陕北丘陵沟壑谷糜、马铃薯、豆类(大豆、杂豆)、杂果、草(绿肥)区本区位于长城沿线风沙区以南,渭北高原的宜川、富县以北的黄土高原,海拔800—1200米,全区地势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呈倾斜状。
陕西省耕地情况陕西省耕地情况(一)土地利用现状据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全省土地总面积20579.5千公顷(30869.2万亩),其中:1、农用地18481.7千公顷(27722.5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9.81%,其中:耕地4088.9千公顷(6133.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9.9%。
灌溉水田172.9千公顷(259.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2%;望天田23千公顷(34.4万亩),占耕地面积0.5%;水浇地870千公顷(1305.1万亩),占耕地面积21.3%;旱地3005.3千公顷(4507.9万亩),占耕地面积73.5%;菜地17.8千公顷(26.7万亩)占耕地面积0.4%。
园地686.9千公顷(1030.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3.3%。
果园577.3千公顷(866.0万亩),占园地面积84.0%;桑园35.3千公顷(53.3万亩),占园地面积5.2%;茶园21.9千公顷(32.8万亩),占园地面积3.2%;其它园地52.2千公顷(78.3万亩),占园地面积7.6%。
林地10285.3千公顷(1542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50.0%。
有林地6656.4千公顷(9984.6万亩),占林地面积64.7%;灌木林2355.3千公顷(3533.0万亩),占林地面积22.9%;疏林地324.5千公顷(486.7万亩),占林地面积3.2%;未成林造林地940.1千公顷(1410.2万亩),占林地面积9.1%;迹地1.7千公顷(2.5万亩);苗圃7.3千公顷(10.9万亩),迹地、苗圃面积占林地面积0.1%。
牧草地3117.3千公顷(4676.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5.2%。
天然草地2880.3千公顷(4320.4万亩),占牧草地面积92.4%;改良草地7.8千公顷(11.7万亩),占牧草地面积0.3%;人工草地229.3千公顷(343.9万亩),占牧草地面积7.3%。
其它农用地303.2千公顷(454.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5%。
2024年陕西省地理高二上学期测试试卷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关于陕西省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B.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C.北部是黄土高原,南部是秦岭山地D.位于黄河中游,是黄河的发源地答案:C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对陕西省地理位置的认知。
选项A,陕西省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而非第一级阶梯,故A错误。
选项B,陕西省主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而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故B错误。
选项C,陕西省的北部是黄土高原,南部则是秦岭山地,这一描述是准确的,故C 正确。
选项D,陕西省确实位于黄河中游,但黄河的发源地并非在陕西省,而是在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故D错误。
2、陕西省的简称和行政中心分别是( )A.秦、西安B.陇、兰州C.晋、太原D.豫、郑州答案:A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对中国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和行政中心的了解。
选项A,陕西省的简称是秦,行政中心是西安,这一选项描述正确,故A正确。
选项B,陇和兰州分别是甘肃省的简称和行政中心,与陕西省不符,故B错误。
选项C,晋和太原分别是山西省的简称和行政中心,并非陕西省,故C错误。
选项D,豫和郑州分别是河南省的简称和行政中心,与陕西省没有关联,故D错误。
3、下列河流中,不流经陕西省的是( )A.黄河B.长江C.渭河D.汉江答案:B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对陕西省流经河流的了解。
选项A,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流经陕西省,是陕西省的重要河流之一,故A错误。
选项B,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主要流经南方地区,不流经陕西省,故B正确。
选项C,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流经陕西省的关中平原,是陕西省的重要河流,故C错误。
选项D,汉江是长江的支流,流经陕西省的南部,也是陕西省的一部分,故D错误。
4、下列关于黄土高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B. 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最深厚的地区C. 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少D. 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答案:C解析:本题考察的是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
陕西省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汪丽平;魏志成;梁卫卫;关青青;陈俊【摘要】为了探讨陕西省植被的空间分布格局、植被的组成及其多样性等,利用点盖度法对陕西省的陕北北部、陕北南部、关中地区和陕南地区4个区域内各种植被类型的分布面积进行调查研究,用β-分布模型进行解析,为陕西省4个区域土地的综合利用提出合理建议.结果表明:4个区域植被的空间异质性指数为关中地区>陕南地区>陕北北部>陕北南部,且随着植被分布面积(盖度)的增加空间异质性指数呈现降低趋势.植被的平均多样性指数陕北南部和陕南地区极显著地高于陕北北部(P <0.01),陕北北部又极显著地高于关中地区(P<0.01).陕西省4个区域的所有组成植被类型的盖度与它们的空间异质性指数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由宏观得出的结论也适用于生产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期刊名称】《家畜生态学报》【年(卷),期】2015(036)007【总页数】6页(P63-68)【关键词】植被类型;植被多样性;植被盖度;空间异质性指数【作者】汪丽平;魏志成;梁卫卫;关青青;陈俊【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1.6空间异质性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主要属性,也是产生空间格局的主要原因[1],异质性分析已成为生态学者研究不同尺度生态系统功能和过程的重要手段[2]。
陕西省地处我国西北地区,北部跨黄土高原中部,习惯上属西北大区,总面积20.56万平方公里[3],自然环境复杂,生态条件多样,植物资源种类繁多,由于不同的地形条件和海拔梯度,形成了独特的植被分布格局[4],造成了极度复杂的生态环境,为多类型的自然和人工植被提供了优越的物质和能量基础。
镇巴县土地用途分布情况镇巴县是中国陕西省汉中市下辖的一个县级行政单位,位于陕西省北部。
下面将详细讨论镇巴县的土地用途分布情况。
1. 农田:镇巴县是一个农业县,农田是其主要土地用途。
农田广泛分布在县境内的平原和山地地区,主要用于种植粮食和蔬菜作物。
在土地面积中,农田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农田的分布情况主要受到地形地势和水资源的影响。
2. 林地:林地是镇巴县的另一个重要土地用途。
县境内有大片的森林覆盖,尤其是山地地区。
这些林地是保护生态环境、保持水源和土壤的重要资源。
此外,林地也用于木材的采伐和林产品的生产。
3. 牧草地:作为养殖业的重要基础,牧草地在镇巴县的土地用途中也占有一定比例。
主要位于山地和丘陵地带,用于放牧牛、羊和其他家畜。
牧草地的分布情况主要取决于土地的适宜性和山地草场的可利用性。
4. 工矿用地: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工矿用地在镇巴县的土地用途中也有所增加。
这些用地主要集中在县城和工业园区附近,用于建设工厂、仓库和其他工业设施。
工矿用地的分布情况受到交通便利和土地规划的影响。
5. 建设用地:城镇化的推进导致了镇巴县建设用地的增加。
这些用地主要用于城镇建设、住宅建设和其他公共设施的建设。
建设用地的分布情况受到城市规划和土地供应的影响。
除了以上几种主要的土地用途,镇巴县还有其他一些次要的土地用途,如水域、交通用地和旅游用地。
水域主要包括河流、湖泊和水库,用于灌溉农田和供应生活用水。
交通用地主要用于修建公路、铁路和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
旅游用地主要用于开发旅游景区和旅游设施。
总的来说,镇巴县的土地用途分布相对较为均衡,农田、林地和牧草地占据了主要部分。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工矿用地和建设用地的比例也在逐渐增加。
在未来,镇巴县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土地规划和保护,确保不同类型土地的合理利用,促进县域的可持续发展。
定边县特色农业基本情况定边县位于陕西省西北部,地跨黄土高原向内蒙古鄂尔多斯荒漠草原过度地带。
全县辖20个乡镇、335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32.93万人,农业人口达28.2万人,总土地面积6920平方公里。
地貌以长城为界,中部白于山横亘,将全县分为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北部风沙盐碱滩区两大地貌类型,分别占总面积的61%、39%。
县境内有307国道、延定省道、青银高速公路及太中银铁路过境,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定边县气候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日照充足,空气清朗,气候冷凉,四季分明,年均气温7.9℃、日照2743.3小时、降雨量316.9毫米、无霜期141天。
定边县地域辽阔,土壤种类较多,土层深厚,宜耕性强。
全县农耕地370万亩,基本农田280万亩,农民人均耕地达13.2亩。
土壤主要是黄土性土壤,其次依次是风沙土、淤土、黑垆土、盐碱土等。
有盐碱地70多万亩,其中重度盐碱地19万亩,中度盐碱地36万亩,轻度盐碱地15万亩。
山区的涧、台、塘地和滩区的井灌水地为全县主要基本农田。
定边县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均,降雨补给年际间变化大,境内河流有十字河、安川河、石涝河、新安边河、红柳河、八里河(内流河),均发源于白于山区,仅八里河可季节利用。
全县90%以上耕地以旱作为主,山区集雨条件差,滩区灌溉水浪费严重,农业用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全县有井灌水地50余万亩,是一个典型的雨养农业县。
定边县农作物种类多样,粮食作物以马铃薯、玉米、荞麦、豆类、糜子、谷子为主,经济作物主要分为油料作物(主要有胡麻、油葵、籽食葵、芸芥、黄芥、小麻子等)、蔬菜瓜类作物{以辣椒、球茎甘蓝、红葱、洋葱、西甜瓜等}。
定边县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县,土地辽阔,光照资源充足,雨热同季,农作物种类多样,品质优良,是榆林市乃至陕西省特色农业发展资源优势大县。
定边县南北农业生态分区明显。
南部黄土丘陵沟壑旱作农业区,土地占全县61%,土层深厚,地气凉爽,区内盛产马铃薯、荞麦、油料、杂豆等,一年一熟,是陕西省重要名优小杂粮和优质薯产区之一;北部风沙滩井灌农业区,土地占全县39%,地势平坦,农田林网交错,井灌配套,区内盛产玉米、特色蔬菜、西甜瓜和马铃薯等作物,一年一熟或间套一年两熟,是榆林市高效农业优势产区。
定边县特色农业基本情况定边县位于陕西省西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县。
该县拥有肥沃的土地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使得农业发展得到了良好的基础。
定边县的特色农业主要包括水稻种植、果树种植和养殖业等。
水稻种植是定边县的主要农作物之一、该县拥有大片的水田,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非常适合水稻的生长。
种植技术得到了不断地改良和提高,使得水稻产量不断增加。
定边县的水稻种植技术和产量在陕西省内处于领先地位。
同时,定边县的水稻质量也很好,米粒饱满、黄白分明、口感细腻,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果树种植也是定边县的重点发展项目之一、该县拥有适合果树生长的土地和气候条件,有利于果树的栽培和生长。
定边县的果树品种丰富多样,包括苹果、梨、葡萄、杏子等。
其中,苹果种植是该县的主导产业之一、定边县的苹果种植始于上世纪7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了该县的一张名片。
定边县的苹果品质优良,不仅仅在陕西省内有较高的知名度,还远销到其他省份和国外市场。
养殖业是定边县的另一特色农业。
该县拥有广阔的草原和充足的饲料资源,非常适宜于养殖业的发展。
定边县的养殖业主要包括畜牧业和家禽养殖。
畜牧业以牛羊养殖为主,产出的肉类产品质量优良,口感鲜美,备受消费者的喜爱。
家禽养殖主要包括鸡、鸭、鹅等各类家禽。
定边县的家禽养殖规模较大,产出的禽肉供应了广大的市场需求。
除了以上的特色农业,定边县还注重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
该县拥有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农产品进行初加工,提高产值。
例如,定边县的水稻加工企业对水稻进行碾磨、研磨等加工,生产出各类水稻制品,例如米粉、米饼等,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定边县还积极开展农产品的销售工作,与周边县市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将农产品推向市场,提高农民的收入。
总的来说,定边县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和条件,发展了特色的农业项目。
水稻种植、果树种植和养殖业是该县的主要特色农业项目,具有较高的产量和质量。
在加强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方面,定边县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陕西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要点归纳与考点分析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人文地理部分也是考研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文地理研究的是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活动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特别侧重于人与环境的关系。
针对陕西省考研地理学的复习资料,我们将对人文地理的要点进行归纳与考点分析,希望能为考生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陕西省的人口地理特征(1)人口数量与分布:陕西省人口数量居全国前茅,主要分布在关中平原、渭河流域和陕南盆地。
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陕西省的城市人口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2)人口结构与特点:陕西省的人口结构相对较为平衡,城乡人口比例适中。
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加,而劳动年龄人口相对稳定。
此外,陕西省还具有较高的男女比例差异,男性人口相对偏多。
(3)人口迁移与流动:陕西省存在较为频繁的人口迁移和流动现象。
其中,城市间的人口流动较为突出,尤其是青年人口和高技术人才的流动。
二、陕西省的旅游资源与旅游开发(1)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陕西省拥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其中,代表性的自然景观有华山、华清宫等;代表性的人文景观有兵马俑、大雁塔等。
这些资源主要分布在陕西省的西北部地区。
(2)旅游开发与规划:为了充分利用旅游资源,陕西省进行了大量的旅游开发与规划工作。
通过改善交通设施、完善旅游服务等措施,陕西省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三、陕西省的农业与农村发展(1)农业生产与技术进步:陕西省农业以粮食种植为主导,同时发展油料、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种植。
在农业技术方面,陕西省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推广了新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了农业的产出和效益。
(2)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了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陕西省进行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通过发展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提升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3)农村土地资源与利用:陕西省农村土地资源丰富,但也存在土地利用不合理的问题。
陕西省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关键信息项:1、陕西省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情况农田水利设施的类型与分布已投入的建设资金规模覆盖的农田面积2、存在的问题设施老化与损坏程度维护管理机制的缺陷水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资金的短缺情况技术与人才的不足3、解决对策加强设施更新与维护的措施完善管理机制的具体方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手段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培养和引进技术人才的计划11 陕西省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情况111 陕西省地处我国内陆腹地,是一个农业大省。
农田水利设施在保障农业生产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陕西省的农田水利设施类型多样,包括灌溉渠道、水库、泵站、水井等。
112 这些设施在地域上的分布存在不均衡的情况。
关中地区由于地势较为平坦,农田水利设施相对较为完善;而陕北和陕南地区,由于地形复杂,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覆盖面临较大挑战。
113 在已投入的建设资金方面,近年来陕西省不断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但与实际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
114 截至目前,农田水利设施覆盖的农田面积在逐步扩大,但仍有部分农田未能得到有效灌溉。
12 存在的问题121 设施老化与损坏程度较为严重。
许多农田水利设施建于上世纪,经过多年运行,老化失修,导致灌溉效率低下,水资源浪费严重。
122 维护管理机制存在缺陷。
缺乏专业的维护管理队伍,责任不明确,导致设施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得到修复。
123 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灌溉方式较为粗放,节水技术推广不足,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
124 建设资金短缺。
虽然政府投入不断增加,但仍难以满足农田水利建设的巨大需求,社会资本参与度较低。
125 技术与人才不足。
缺乏先进的农田水利建设技术和专业人才,制约了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
13 解决对策131 加强设施更新与维护。
加大资金投入,对老化和损坏的设施进行更新改造,建立定期巡检制度,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
132 完善管理机制。
明确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责,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加强对维护管理工作的监督。
陕西省省情常识陕西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的东部。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北部、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 万平方公里,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厚50—180 米,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
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
陕北黄土高原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
关中盆地:关中盆地(渭河盆地)内部的平原称为关中平原(渭河平原)。
关中盆地位于中国陕西省中部,西起宝鸡,东到潼关,南至秦岭,北接渭河北山。
关中盆地面积约 3.4 万平方千米,西窄东宽,东西长约300 千米,海拔400 米左右,地势西高东低,至黄河河床降到340 米。
南北宽窄不一,东部最宽达100 千米,西安附近约75 千米,眉县一带仅20 千米,至宝鸡逐渐闭合成峡谷,形似“新月” 。
被称为“八百里秦川”汉中盆地:又叫汉中平原,西起勉县武侯镇,东至洋县龙亭铺,长约116公里,南北宽约5〜25 公里。
由汉江冲积而成,形成肥沃的原野。
汉中盆地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年均温14〜15C, 10C以上活动积温4500〜4800C,无霜期240〜汉中盆地中的梯田250天,年降水量800 毫米左右。
河水不冻,冬无积雪,霜害少,风力小,有利于水稻、油菜、小麦及亚热带作物柑橘、枇杷、棕榈的生长。
耕地集中,灌溉便利,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农业生产水平较高。
水稻占陕西省水稻总播种面积的60%,产量则占65%以上。
小麦播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水稻,是陕西省的稻、麦两熟地区。
有“陕西小江南”之称陕西横跨三个气候带,气候差异大。
由北向南依次是: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气候。
总气候特点是:春暖干燥,降水较少,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多风沙天气;夏季炎热多雨,间有伏旱秋季凉爽较湿润,气温下降快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雨雪稀少。
渭河:发源于今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东至陕西渭南市潼关镇县汇入黄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
陕西省耕地面积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
近年来,陕西省的耕地面积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这主要得益于政府对农业的大力支持和农民的辛勤努力。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陕西省的耕地面积约为375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较大。
这一数据反映了陕西省在农业发展方面的优势和潜力。
耕地面积的增加不仅意味着农民可以拥有更多的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也意味着陕西省可以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陕西省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然而,耕地面积的增长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工业化的发展,陕西省的耕地资源面临着被占用的风险。
因此,政府需要采取措施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和管理,确保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耕地质量的提高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为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农民需要加强对耕地的管理和投入。
政府可以提供技术培训和资金支持,帮助农民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耕地面积的增长还需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在发展农业的必须注重保护生态环境,防止过度开发和污染对耕地造成损害。
陕西省耕地面积的增长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需要政府和农民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加强耕地保护和管理、提高耕地质量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才能实现陕西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保障。
湖南省耕地面积湖南省是中国的一个农业大省,其耕地面积在全国居于前列。
近年来,湖南省的耕地面积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根据湖南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湖南省的耕地面积为471.43万公顷,比上一年度增长了约0.68万公顷。
这一数据表明,湖南省的耕地面积在过去的一年中略有增加。
在湖南省的耕地面积中,水田占据了较大的比例。
水田是湖南省的主要农业用地之一,其面积约为270万公顷。
旱地也是湖南省耕地面积的重要组成部分,约为170万公顷。
湖南省的耕地面积不断增加,一方面得益于农业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另一方面也与湖南省的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关。
陕西省的基本情况【位置面积】陕西省简称“陕”或“秦”,位于中国内陆腹地,地处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之间。
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居于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
中国大地原点就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
全省总面积为20.58万平方公里。
【地貌】陕西地域狭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种地形。
南北长约870公里,东西宽200至500公里。
从北到南可以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个地貌区。
其中高原926万公顷,山地面积为741万公顷,平原面积391万公顷。
主要山脉有秦岭、大巴山等。
秦岭在陕西境内有许多闻名全国的峰岭,如华山、太白山、终南山、骊山。
作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秦岭山脉横贯全省东西。
秦岭以北为黄河水系,主要支流从北向南有窟野河、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支流)、渭河等。
秦岭以南属长江水系,有嘉陵江、汉江和丹江。
【气候】陕西横跨三个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
陕南属北亚热带气候,关中及陕北大部属暖温带气候,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属中温带气候。
其总特点是:春暖干燥,降水较少,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多风沙天气;夏季炎热多雨,间有伏旱;秋季凉爽较湿润,气温下降快;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雨雪稀少。
全省年平均气温13.7℃,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递减:陕北7℃-12℃,关中12℃-14℃,陕南14℃-16℃。
1月平均气温-11℃-3.5℃,7月平均气温是21℃-28℃,无霜期160-250天,极端最低气温是-32.7℃,极端最高气温42.8℃。
年平均降水量340-1240毫米。
降水南多北少,陕南为湿润区,关中为半湿润区,陕北为半干旱区。
【人口统计】 2011年5月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数据显示全省常住人口为三千七百三十二万七千三百七十八人(37327378人),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全省的人口总数同比增长3.55%。
陕西省省情.txt37真诚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浓烈;真诚是焰火,在高处绽放才愈显美丽;真诚是鲜花,送之于人,手有余香。
陕西省省情一、概述陕西省简称“陕”,位于祖国中部,地处东经105°29′~115°15′,北纬31°42′~39°35′之间,属内陆省份,东西最宽500公里,南北长约870公里,呈现南北较长,东西较窄的形状。
陕西省东隔黄河与山西省为邻,西边与甘肃省接壤,东南及南边与河南、湖北、四川等相接,北部、西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毗连。
陕西是我国东部和西北、西南地区联系的交通要地。
二、自然地理陕西历史悠久,陕西大地古老而神秘,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中国的大地原点就在境内泾阳县。
全省纵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黄河支流泾河、渭河在在此注入黄河,中国铁路大动脉陇海线横穿中部,是“新亚欧大陆桥”亚洲段的中心和进入中国大西北的门户,周边与山西、河南、湖北、四川、重庆、甘肃、宁夏、内蒙古8个省、市、区接壤,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之便。
总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辖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汉中、延安、榆林、安康、商洛10个省辖市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07个县(含3个县级市、23个市辖区),人口3735.05万,汉族居多,少数民族有回、满、蒙等。
陕西南北狭长,从北向南形成三个各具特色的自然区:陕北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是国家重要的能源接续地,开发和转化潜力巨大;关中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素以风雅和谐富庶著称于世;陕南秦巴山地山青水秀,聚南国之神韵。
境内气候差异很大,由北向南渐次过度为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
年平均降水量576.9毫米,年平均气温13.0℃,无霜期218天左右。
复杂多样的气候特点和地形地貌,孕育出万千物种和世间珍奇,堪称自然博物馆。
陕西地势的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
同时,地势由西向东倾斜的特点也很明显。
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陕北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
陕西渭南农业资源情况简介一、渭南简介渭南是陕西东部的新兴中等城市,她东濒黄河,西倚西安,南靠秦岭,北接延安,古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今是西北地区的“东大门”。
境内地势以渭河为轴线,划分为南北两山、两塬和中部平川五大地貌类型区。
现辖一区(临渭)、两市(韩城、华阴)、八县(华县、潼关、大荔、蒲城、澄城、白水、合阳、富平)和高新技术开发区,110个镇,73个乡,13 个街道办事处,196个乡镇办,180个社区居委会,3221个村委会,1788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518763人(户籍人口),全市总面积1.31万平方公里。
境内交通发达,连霍、西禹高速公路,108、310国道,101、106等7条省道,同陇海、西延、西韩、西南等6条铁路纵横交错,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县县通铁路,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43.2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为268.4公里,均居陕西省各市之首。
渭南中心城市距省会西安60公里,距咸阳国际机场90多公里。
通讯便捷,全市固定电话(含小灵通)用户数94.84万部,其中乡村电话61.6万部,无线移动电话用户229.29万部,互联网宽带用户达14.52万户,均居陕西省第二。
二、渭南自然资源及气候、气温、日照渭南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宜。
年均气温11.3-13.6℃,年日照时数2144-2505小时,无霜期199-255天,年降水量529-638毫米。
水资源总量20.06亿立方米,流经市域的黄、洛、渭三河客水年均径流量486.92亿立方米,可利用量5.55亿立方米。
境内川原平地约占70%,耕地62.4万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34.4万公顷。
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历来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最优的农业生态区。
秦川牛、关中驴、奶山羊等畜种闻名遐迩,丹顶鹤、黑鹳、褐马鸡、大天鹅等23种珍稀禽兽驰名中外。
野生植物2500多种。
农林作物87种,尤以小麦、玉米、棉花、苹果、酥梨、蔬菜、花椒、柿子、红枣、核桃等农产品质优量大。
陕西农业区位分布(经济地理作业)地理科学2013崔梦瑶20130854050陕西简称“陕”或“秦”,位于中国内陆腹地,与山西,河南,宁夏,甘肃,四川,内蒙古等省份接壤。
陕西位于黄土高原,地势整体南北两端高,中间低,为渭河河谷地带。
地域南北狭长,秦淮线横穿而过,使得秦淮线南北的气候大有不同。
陕西省横跨3个气候带,陕南为北亚热带气候,即秦淮线以南地区,秦淮线以北的关中及陕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暖温带气候,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地区属中温带气候,水热条件从南向北依次递减,影响陕西农业分布,使得农业也分为陕南,关中,陕北3个不同类型的地区。
陕南:秦淮线以南,大巴山以北的陕西地区,为北亚热带气候。
秦淮线是中国南北地理意义上的分界线,所以陕南地区也可以划为南方地区,陕西是一个真正地理意义上跨越南北的省份。
陕南地区的浅山河谷为全省最暖地区,多在14~16℃。
陕南气候潮湿多雨,常年温热,是中国南方的一个水稻的重要产区。
盛产橘子,茶叶。
汉中、安康盆地,是陕西主要的农业区和亚热带资源宝库,也是陕西水稻和油菜的主要产区。
农业土地类型以不可灌溉的旱地为主,江河流域的平地可以进行灌溉。
主要种植品种有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红薯、马铃薯、油菜籽等。
除种植以上粮食作物外海种植黄姜,天麻,桔根,党参,绞股蓝等多种重要品种。
农业耕作方式基本上采用传统的人力畜力,很少采用现代化的机械等先进技术。
总体上来看陕南地区地大人稀,环境恶劣,教育落后,经济不发达。
陕南地区是我国著名的绿茶产地,商南县、山阳县、镇安县、紫阳县、平利县、岚皋县、汉阴县、西乡县、勉县一带分布有95%以上的茶园。
这一带的山区茶园远离工业区,多云雾,土壤有机质高,并且产茶季节温度适中,不易发酵,非常适合绿茶的生产。
商洛地区农业产品主要有水稻,小麦,蔬菜,油料作物,水果,中药材,茶叶。
秦岭南麓为马铃薯产业带;北部海拔900m以上的地区为春玉米间套区;小麦布局在商州,丹凤,商南,山羊5个县区的河谷川塬地带;县区和重点镇周围发展蔬菜业。
陕西农产品简介陕西农产品简介一、引言陕西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
本文将介绍陕西省的主要农产品及其特点。
二、农作物1.小麦陕西省是中国主要的小麦种植区之一。
小麦种植面积广泛,品种丰富。
主要品种有陇麦、冀麦等。
陕西的小麦产量稳定,质量优良,受到市场的欢迎。
2.玉米陕西省的玉米种植区主要集中在关中平原。
玉米产量丰富,品质优异,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饲料等领域。
3.水稻陕西省的水稻种植主要分布在渭河和黄河流域。
水稻是陕西省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产量稳定,质量上乘。
4.油菜陕西省的油菜种植区域广泛分布。
油菜的产量丰富,质量优良,是陕西省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
5.其他农作物除了以上主要农作物外,陕西省还种植着大豆、薯类、蔬菜等农作物,向市场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资源。
三、经济作物1.果树陕西省的果树种植以苹果、葡萄、石榴等为主。
陕西的苹果品质优良,种植面积广阔,草莓、杏子等也有一定的种植规模。
2.茶叶陕西省的茶叶种植主要分布在延安、宝鸡等地区。
陕西的茶叶质量优良,具有独特的风味和口感。
3.中草药陕西省盛产中草药,如当归、黄芪、党参等。
这些中草药在中医药产业中被广泛应用,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四、畜牧业陕西省的畜牧业发展较为良好,主要畜禽类包括猪、牛、羊等。
畜牧业提供了丰富的肉类、奶类等产品。
五、附件本文档附带的附件包括陕西省农产品种植面积统计表、陕西省农产品产量统计表等。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农作物种植权:指农民依法拥有并依法种植农作物的权利,受到法律保护。
2.农产品质量安全:指农产品在种植、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中符合国家相关质量标准的要求,确保农产品安全和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法律措施。
3.畜牧业养殖许可证:指畜牧业经营者依法取得的养殖许可证,具备合法经营的资格。
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陕西地形复杂,海拔高度、雨热资源和生态条件差异大,从北到南形成了10个明显的农业气候区;从东向西又形成了24个各具特色的种植业气候类型区。
农作物种类、耕作栽培制度、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北方与南方以及南、北方过渡的中间类型特点和独特的资源优势。
根据这个特点,从1983年至1984年在进行农业区划中对种植业进行了分区,将全省种植业的经济区域划分为9个一级区(地域区划)和24个二级区(地域或类型区划即亚区)。
(一)长城沿线风沙滩地春麦、小油料、秋杂粮区本区位于本省最北部,海拔900—1500米,全区地势起伏平缓,相对高差10 —50米,西部较高,中部较低。
地貌类型有风沙地、丘陵地、河川地和沟道地等。
土地面积 1.9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9.6%,其中耕地255.9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 4.7%。
总人口69.0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3.9万人,农业人均耕地 4.0亩。
日照充足,热量较低,一年一熟。
年平均气温7.8—85C。
》10C积温2900—3370C,年降水量300—420毫米,为本省降水量最少地区。
无霜期155—172天。
宜于糜子、春小麦、谷子、马铃薯、养麦、春油菜、黄芥、胡麻、甜菜、向日葵等生长。
本区有3个二级区(亚区):(1)西部旱滩杂粮、向日葵区,地势平坦,是个内陆平原小盆地。
(2)中部旱滩水地春麦、玉米、水稻、向日葵、葡萄区,地势平缓,水资源丰富,有水地58万亩,基本属灌溉农业区。
(3)东部梁峁、片沙杂粮区,梁峁起伏,流沙覆盖,覆盖面积达20—40%。
(二)陕北丘陵沟壑谷糜、马铃薯、豆类(大豆、杂豆)、杂果、草(绿肥)区本区位于长城沿线风沙区以南,渭北高原的宜川、富县以北的黄土高原,海拔800—1200米,全区地势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呈倾斜状。
境内丘陵起伏,梁峁相间,沟壑纵横,沙丘涧滩,河谷阶地星罗棋布,为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78.7—82.4 %,形成一个地域宽阔,自然条件复杂的旱作农业区。
自然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低。
风沙、干旱、冰雹、霜冻常有发生。
日平均气温7.8—11.3C,> 10C积温2800—4050C,年降水量380—704毫米,无霜期140 —196天。
耕作制度为一年二熟。
总人口250.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4.9万人,土地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2.1%,耕地面积963.3万亩,占全省耕地17.7%,其中旱坡耕地占耕地的91.1 %,农业人均耕地 4.1亩。
本区有3个二级区:(1)涧滩丘陵谷糜、养麦、胡麻、绿肥区。
地势高,气候干旱,年降水量380—500毫米,无霜期130—140天。
夏季多冰雹,春秋多风沙。
大部分耕地沙化严重,农业产量低而不稳,是全省养麦和向日葵生产集中地。
(2)丘陵沟壑谷糜、薯、豆、花生、苹果、绿肥区,是陕北丘陵沟壑区的主体,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地形支离破碎。
大部分地区属于半干旱地带,是本省优质小米和烤烟、苹果生产基地之一。
(3)黄河沿岸土石丘陵麦、豆、杂粮、花生、枣、果区,位于黄河沿岸,南北狭长,大部分由黄土梁、峁组成,沟壑险峻,土层薄。
(三)渭北高原小麦、春玉米、烤烟、苹果、大豆区本区位于陕北丘陵沟壑区的南部,关中旱原区的北部。
海拔800 —1300米,以黄土高原沟壑为主,兼有丘陵、川道和土石山地。
以黄绵土、黑垆土为主。
地形多样,高原沟壑纵横,多为残原,如宜川原。
较大的川道有泾河、千河、洛河及其支流葫芦河与沮河川道;土石山地主要包括黄龙山、子午岭和陇山(也称关山),海拔一般1000 —1600米,高者达2466米。
本区年平均气温8.6—11.1 C,> 10C积温2800—3600C,无霜期170—199天,年降水量550—700毫米。
农业生产多为二年三熟,为雨养农业区。
土地面积 3.5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17.1% ;耕地979.8万亩,占全省耕地18.0%。
其中旱地873.1万亩,占本区耕地89.1 %。
总人口27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9万人,农业人均耕地 3.6亩。
本区为陕西省农牧业的主要开发地,是全省苹果、烤烟商品生产的主要基地,又是全省小麦主产区之一。
本区有3个二级区:(1)丘陵川原小麦、玉米、油菜、苹果、大豆区。
(2)高原沟壑小麦、玉米、烤烟、苹果、油、豆区,主要由洛川原、咸阳原和宜川、铜川、耀县及南部残原组成,海拔800 —1400米,是陕西烤烟、苹果的主要商品生产基地。
(3)土石山川玉米、小麦、薯、豆、药材区,包括黄龙山、子午岭、陇山等低山丘陵,海拔1000 —1600米,野生资源丰富,是发展山楂、沙棘商品生产的主要基地。
(四)关中旱原小麦、花生、甘薯、蚕桑区本区属关中平原的南北台原部分,地处渭北高原的南部,秦岭的北部,与关中灌区南北边缘接壤。
海拔600 —800米。
原面宽广,地势平坦,光热资源丰富。
年平均气温11.0—12.3C, > 10 C积温3000 —4400C,无霜期180—228天,年降水量525—600毫米,是本省著名的“旱腰带”。
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以旱作农业为主。
土地面积 1.0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5.1%。
耕地778.6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14.3%,其中旱地582.8万亩,占本区耕地74.9%。
总人口327.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7.5万人,农业人均耕地2.5亩。
是本省第二个小麦主产区。
本区有3个二级区:(1)西部旱原小麦、玉米、油、豆、杂粮区,地势较高,地面倾斜,土质较好,主产小麦、玉米、杂果等。
(2)东部旱原小麦、花生、烟、薯、葡萄、桑蚕区,地势平坦,雨量偏少,多伏旱。
年降水量525.9—573.3毫米,降雨变率较大,属本省蒸发量最高的地区,常易发生旱灾。
旱地一年一熟,水浇地一年两熟。
(3)南部旱原小麦、玉米、花生、桑、果区,位于渭河以南,地貌复杂,土壤多样。
耕制多为二年三熟,杏、李、柿、石榴等杂果类较多。
(五)关中灌区小麦、玉米、棉花、油菜、杂果、蔬菜、桑蚕区本区位于陕西中部,是泾、洛、渭河的冲积平原。
海拔340—600米。
北与渭北旱原毗邻,南靠秦岭,渭水横贯其中。
关中灌区包括关中平原有水利设施的水浇地及水田地区,是本省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年平均气温11.5—12.9 C,年降水量500—700毫米,》10C积温3800 —4450C,无霜期210—225天。
光热水资源及社会经济条件优越,水利设施较好,是本省主要灌溉农业区,一年两熟,也是小麦、棉花等作物的主要商品生产基地。
土地面积 1.5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7.5%;耕地1247.9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22.9%,其中水浇地966.7万亩,占本区耕地77.5%。
总人口82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12.8万人,农业人均耕地 1.8亩,人均水浇地1.4亩。
本区有5个二级区:(1 )西原小麦、玉米、油、豆区,位于渭河以北的平原地区,是本省油菜的高产区和主要商品油生产基地之一。
(2)泾河下游小麦、玉米、棉、麻区,主要是泾惠渠和渭河流域部分灌区,是关中灌区的粮、棉产区,粮食生产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较快,也是本省的老棉区。
(3)东部棉、麦、玉米、花生区,主要是洛惠渠及东方红抽渭灌区,粮、棉商品率较高,是本省主要的棉花商品生产基地。
(4)渭河沿岸小麦、玉米、菜、桑区,位于渭河两岸川道,西起宝鸡市金台区,东到临潼县的新丰、斜口等地,人多地少,土地利用率高,是专业蔬菜的集中产区。
(5)秦岭北麓小麦、玉米、稻、果区,位于渭河以南,西起宝鸡县,东到华阴县,属秦岭北麓山前冲积扇裙带的自流灌区,地貌多样,土壤类型比较复杂,是关中地区的水稻集中产区,也是本省主要的杂果生产区。
(六)秦岭中山春玉米、小麦、药材、猕猴桃区本区属秦岭中山,位于南、北海拔800米等高线以上地带,北临关中灌区,南接秦岭浅山丘陵区。
秦岭沿主脊山峰海拔多在1500—3000米,山间断陷盆地海拔600 —800米,最低处212米,高差3521米。
土地面积4.5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21.9 %。
秦岭北坡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带,南坡属于凉亚热带气候带。
秦岭属于日照低值区,是本省南、北日照2000小时的分界线。
年平均气温11.1 —13.3C, > 10C积温3760—4300C,无霜期200—218 天,年降水量500—900毫米,分布不均,常有伏旱和秋淋。
农耕地呈垂直地域分布,多数耕地海拔高,坡度大。
由于地貌复杂,立体农业特点明显。
种植制度一年两熟、两熟间套、一年一熟及撩荒制兼而有之。
秦岭的生物资源丰富,农作物品种多样,为本省山林特产和中药材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本区农耕地453.0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8.3%,其中旱地409.0万亩。
总人口29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3万人,农业人均耕地1.5亩。
本区药用植物有1000 余种,地方名贵药材有佛坪枣皮、天华山党参、天麻以及杜仲、麝香、熊胆、羚羊角等。
也是陕西省板栗、核桃、柿子等果品的主要产区,中华猕猴桃遍布中山区。
本区有3个二级区:(1)秦岭北麓玉米、小麦区,位于秦岭主脊山峰界的北坡,多为旱坡地,水土流失严重。
主产玉米、小麦,适宜发展各类果树,是本省苹果的主要产地之一。
(2)秦岭南麓玉米、小麦、薯、药、林、猕猴桃区,位于秦岭主脊山峰界的南坡。
主产玉米、小麦、马铃薯、药材、猕猴桃。
(3)秦岭东南部川谷地小麦、玉米、果树区,位于商洛地区,生产条件较好,自然资源丰富,有利于垂直农业的发展。
(七)秦巴低山丘陵水稻、小麦、春玉米、桑蚕、茶叶、柑橘区本区位于秦岭、巴山山脉低山丘陵地带,跨有亚热带和暖温带两个气候带。
境内地形复杂,土壤种类多,质地差异大。
年平均气温13.2—14.2 °C,> 10C积温4000 —4900 C,无霜期226—235天,年降水量900—1000毫米。
光热条件较好,水资源丰富。
耕作制度多为两年三熟,为水稻、油菜的最适宜区,增产潜力大,是本省第二个粮食生产重点开发地区,又是全省茶叶、柑橘的唯一主产区,也是桑蚕、柞蚕的集中产地。
土地面积 2.0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9%;耕地483.4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8.9%,其中水田93.9万亩,占全省稻田面积的37.8%,占本区耕地19.4%,旱地349.7万亩,占本区耕地面积的72.3%。
总人口3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8万人,农业人均耕地 1.7亩,人均水田0.3亩。
本区有4个二级区:(1)秦岭西部稻、麦、玉米、柑橘区,位于汉中、安康行政区界以西秦岭低山丘陵地带,主产玉米、水稻、小麦、油菜,柑橘等。
(2)秦岭东部玉米、小麦、薯、豆区,位于汉中和安康行政区界以东的秦岭低山丘陵地带,玉米、水稻、小麦亩产都低于全区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