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生必知的科学知识(上))_中国首次载人航天
- 格式:docx
- 大小:16.86 KB
- 文档页数:3
航天知识1.从天谈起"天"又称太空、空间、外层空间。
目前尚无确切范围。
一般指距地面100km以上的稀薄的大气层以外的空间。
(又一说为75km)天是继海、陆、空以外的第四疆域,是一个待人类开发的新疆域。
2.天与航天的区别与关系天(太空)是自然客观存在,航天则是有人的参与,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
过去有“空”与航空,现在则有"天"与航天。
3.人类对太空的想往和追求自古中国就有"嫦娥奔月"的传说,敦煌莫高窟有着"飞天"的壁画。
中国是最早发明和使用火箭的国家。
公元10世纪已有火药用于火箭的文字记载。
14世纪末,中国明代工匠万户手持风筝试图借助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飞上天,虽然失败了,但他是人类第一个利用火箭升空的人。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在月球背面有一个环形山以"万户"命名。
4.从幻想到科学──航天科学的三位先驱(1)俄国的齐奥尔科夫斯基齐奥尔科夫斯基于1903年发表了《利用喷气工具研究宇宙空间》一文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公式,奠定了火箭和液体发动机的理论基础。
他还证明了脱离地球引力必须使用多级火箭。
齐奥尔科夫斯基有一句名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
人类决不会永远躺在这个摇篮里,而会不断地探索新的天体和空间。
人类首先将小心翼翼穿过大气层,再然后去征服太阳系空间"。
(2)美国的戈达德戈达德在理论和实验上都为火箭作出过卓越贡献。
1926年他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火箭。
虽然这枚火箭只飞行了2.5s,达到12m高,56m远,但这是火箭技术非常重要的开端。
(3)德国的冯·布劳恩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德国在波罗的海边的佩内明德建了一个秘密导弹工厂。
冯·布劳恩带领一批科学家在那里研制出现代导弹的鼻祖V-2。
V-2导弹在二战中被成批生产并用于实战,主要用来轰炸伦敦。
5.为什么人类对进入太空这么感兴趣?从现代的眼光看,太空有无可替代的资源。
航天知识1.从天谈起"天"又称太空、空间、外层空间。
目前尚无确切范围。
一般指距地面100km以上的稀薄的大气层以外的空间。
(又一说为75km)天是继海、陆、空以外的第四疆域,是一个待人类开发的新疆域。
2.天与航天的区别与关系天(太空)是自然客观存在,航天则是有人的参与,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
过去有“空”与航空,现在则有"天"与航天。
3.人类对太空的想往和追求自古中国就有"嫦娥奔月"的传说,敦煌莫高窟有着"飞天"的壁画。
中国是最早发明和使用火箭的国家。
公元10世纪已有火药用于火箭的文字记载。
14世纪末,中国明代工匠万户手持风筝试图借助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飞上天,虽然失败了,但他是人类第一个利用火箭升空的人。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在月球背面有一个环形山以"万户"命名。
4.从幻想到科学──航天科学的三位先驱(1)俄国的齐奥尔科夫斯基齐奥尔科夫斯基于1903年发表了《利用喷气工具研究宇宙空间》一文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公式,奠定了火箭和液体发动机的理论基础。
他还证明了脱离地球引力必须使用多级火箭。
齐奥尔科夫斯基有一句名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
人类决不会永远躺在这个摇篮里,而会不断地探索新的天体和空间。
人类首先将小心翼翼穿过大气层,再然后去征服太阳系空间"。
(2)美国的戈达德戈达德在理论和实验上都为火箭作出过卓越贡献。
1926年他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火箭。
虽然这枚火箭只飞行了2.5s,达到12m高,56m远,但这是火箭技术非常重要的开端。
(3)德国的冯·布劳恩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德国在波罗的海边的佩内明德建了一个秘密导弹工厂。
冯·布劳恩带领一批科学家在那里研制出现代导弹的鼻祖V-2。
V-2导弹在二战中被成批生产并用于实战,主要用来轰炸伦敦。
5.为什么人类对进入太空这么感兴趣?从现代的眼光看,太空有无可替代的资源。
生平简介钱学森在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
父亲钱均夫是浙江杭州一个没落丝商的次子。
钱学森3岁随父亲到了北京,先后就读于女师大附小,北师大附小,北师大附中。
1929年,钱学森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
在上海交大,他学习刻苦,每学期平均成绩都在90分以上。
1935年,从上海交大毕业后,钱学森成为赴美公费留学生中的一员。
他天资聪颖,勤奋过人,他在两所名牌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航空工程系就读,并很顺利地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教授,年仅36岁。
在美国人眼里,名牌大学的教授是最崇高的职务。
一个人能到这一步,就该心满意足,终生无憾了,但钱学森却另有追求。
1950年,新中国诞生不久,钱学森便毅然辞去教授职务,坚决要求返回祖国。
他的行动使友人大惑不解。
美国政府顽固地阻挠钱学森回国。
因为他是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火箭小组的元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美国的火箭技术做出过重大贡献。
他写的关于核火箭技术方面的出色论文,至今还是这一领域的经典名著。
他还是美国空军科学顾问团的成员,当时,美国政府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分敌视。
让钱学森这样重要的科学家回到中国,他们不会甘心。
外电曾报道,当时美国海军的一个负责人金布尔曾说:“我宁肯把他枪毙,也不愿放他回中国,无论在什么地方他都值5个师。
”由周总理亲自点名,经中国政府的严正交涉,慑予全世界舆论的压力,美国政府只好让步。
1955年秋,钱学森回到祖国的怀抱。
从1935年去美国,到1955年回国,钱学森在美国呆了20年。
20年来,正如他自己所说:“心里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要把科学技术学到手,而且要证明我们中国人可以赛过美国人,达到科学技术的高峰。
这是我当时的志向。
”历史业绩1955年回国以后,钱学森立即投入到了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
一次,负责军事工程的陈赓大将专程从北京到哈尔滨接见钱学森,他问钱学森的第一句话是:“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钱学森说:“怎么不行!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这朴实却又掷地有声的话,反映了钱学森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生必知的科学知识(上))_火药的发明第一篇: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生必知的科学知识(上))_火药的发明火药的发明,与炼丹密切相关:古代的术士们没有炼出“仙丹”,却意外地发明了火药。
在西汉时期,汉武帝为了长生不老,常招来所有的大臣,为他出谋划策。
一天,有个大臣建议说:“陛下,我听说有一种仙丹,吃了它,就能长命百岁。
”汉武帝一听,高兴极了,连忙下令全国的术士为他炼丹。
于是,炼丹术开始盛行起来。
可是,炼丹常常容易出差错,引起一次又一次的爆炸事故,有的术士甚至把自己也炸伤了。
但是,炼丹的术士们为了博得皇帝的欢心,整天守在炼丹炉旁,一心想炼出仙丹。
但汉武帝不仅没有能长命百岁,反而加速了“驾崩”。
原来,炼丹主要是用硫磺、硝石、朱砂混合,再加上蜂蜜来燃烧炼制的,其中含有毒性很强的水银。
因此,在炼丹过程中,如果稍不注意,就会引起爆炸。
一天傍晚,有个炼丹术士因疲劳过度,就靠在炼丹炉旁睡着了,一夜恶梦不断。
当他惊醒后,发现火光冲天,禁不住大叫一声:“不好,发生了火药事故!”于是,“火药”一词便传开了。
后来,火药引起了军事家浓厚的兴趣,他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将硝石、硫磺和木炭按一定的比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火药。
于是,火药就成为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第二篇: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生必知的科学知识(上))_冶炼的小行星地球上的资源越来越少。
科学家们经过探测,发现人类所需的矿物质都可以从太阳系的小行星中找到,如铁、镍、锌、铜等,而有一些的储量还相当丰富。
那么,怎样才能采集为我们所用呢?美国的科学家提出一个名为“开发小行星”的设想,准备把这些小行星先弄到距地球比较近的轨道上,然后把它拉进附近的太空城的工厂里,冶炼成材料,再送到地球。
首先,怎么把小行星从天上摘下来呢?科学家们设想:当小行星沿自己的轨道飞到离地球最近时,派宇宙飞船抓住它,拖入接近地球的轨道,用核弹头把它炸毁。
接着,将炸碎的矿石拉入太空工厂,就地冶炼。
学生航空航天科普读物
以下是一些适合学生的航空航天科普读物:
1.《航空航天小百科》:这是一本适合儿童阅读的航空航天科普读物,通过生动的插图和简明的语言,介绍了航空航天的基本知识和技术。
2.《放星星的爸爸》:这是一本以太空为背景的儿童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冒险经历,向读者介绍了太空的基本知识和技术。
3.《中国儿童太空百科全书》:这是一本专门为中国儿童编写的太空百科全书,介绍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以及太空的基本知识和技术。
4.《太空猫的大冒险:空间站危机》:这是一本以太空为背景的儿童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冒险经历,向读者介绍了空间站的基本知识和技术。
5.《给孩子的太空指南》:这是一本专门为孩子编写的太空科普读物,通过生动的插图和简明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太空的基本知识和技术。
以上是一些适合学生的航空航天科普读物,它们不仅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还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航空航天的基本知识和技术。
中国航天史年月日小知识一、中国航天史的开端年份咱都知道,1956年那可是中国航天史的一个超级重要的年份呢。
就好像是一颗梦想的种子开始种下啦。
这一年,中国把航天事业提到了日程上,开始组建专门的研究机构,就像一群怀揣着飞天梦想的小伙伴聚在一起,打算大干一场。
二、那些关键的发射年份1. 1970年4月24日,这一天简直太酷了。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当那卫星在太空发出信号的时候,全中国的人都沸腾了,就像自家孩子考上了超级厉害的大学一样。
那可是咱们中国人迈向太空的一大步,感觉就像在宇宙里插了一面属于中国的小旗子。
2. 2003年10月15日,这个日期大家肯定也不陌生。
杨利伟叔叔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
他就像一个勇敢的太空使者,开启了中国载人航天的新纪元。
他在太空的每一刻,全中国人民的心都紧紧地跟着他呢,那种紧张又激动的心情,就像在看自己最爱的球队打决赛一样。
3.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嫦娥奔月不再是传说,咱们中国真的把探测器送上月球轨道了。
这时候就感觉咱们国家的航天事业就像开了挂一样,不断地创造奇迹。
三、航天事业发展中的特殊年份1.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发射。
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飞行试验,虽然没有载人,但是就像一个小前奏,奏响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华丽乐章的第一个音符。
它的成功发射,给后面的载人航天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发射。
这次可不得了,嫦娥三号带着玉兔号月球车成功在月球软着陆。
玉兔号在月球上跑来跑去,探索月球的奥秘,就像一个超级可爱又超级厉害的小探险家。
这也让我们对月球的认识更加深入了。
中国航天史中的这些年月日,每一个都像是一颗璀璨的星星,镶嵌在我国航天事业的浩瀚星空中。
它们见证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伟大历程。
这些成就的背后,是无数航天人的辛勤付出,他们就像一群默默耕耘的英雄,在幕后为了中国的航天梦努力奋斗着。
中国航天小知识第一篇:中国航天小知识(上)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就开始了航天探索之旅。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航天事业已经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和成就。
在这里,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国航天的小知识。
一、第一颗卫星中国的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成功。
这次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法国之后,第4个进入太空的国家。
这颗卫星主要用于太空科学和地球物理探测。
二、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长征系列火箭是中国航天领域的重要突破。
从1970年第一次发射“东方红一号”开始,中国不断改进长征系列火箭的技术,现在已经发展出长征一号~长征八号等多种型号。
其中,长征二号F/G/H型和长征三号B/C/D/E型已经成为国际市场上最有竞争力的商业运载火箭之一。
三、中国载人飞船中国载人飞船被称为“神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重要突破。
第一艘“神舟”于1999年11月20日成功发射,中国成为第3个完成载人飞行任务的国家。
至今,中国已经成功发射了5艘“神舟”飞船。
四、探月工程中国的探月工程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重要突破。
第一次月球探测任务于2007年10月24日发射,成功进入月球轨道。
随后,中国陆续发射了“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等多个探月任务,取得了丰富的科学成果。
五、中国空间站中国空间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该空间站分为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并拥有配套的货物飞船和载人飞船。
中国计划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的建设,并正式开始常驻空间站任务。
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一项重要技术,旨在提供全球卫星导航服务。
该系统共分为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和北斗三号,目前已经可以为全球用户提供精准的导航和定位服务。
以上就是一些中国航天的小知识。
随着中国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相信我们会有更多更加惊人的成就和突破出现。
第二篇:中国航天小知识(下)在第一篇中,我们为大家介绍了中国航天的一些小知识。
小学生航天科普知识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吕波在发布会上表示,今年航天日主题是“航天点亮梦想”,旨在以航天梦托举中国梦,激发汇聚逐梦筑梦的磅礴力量。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生航天科普知识,希望大家喜欢。
十个航天小知识有:1、中国航天事业包含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三大领域。
2、我国神舟号试验飞船是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的。
3、航天员在睡袋中漂浮着,用绳子将人倒挂在墙上、墙角、天花板上等等,背部和侧面没有感觉。
4、宇航员描述,太空闻起来就像烧焦牛排、高温金属和焊接烟雾的刺鼻气味。
专家表示,太空气味呈现出的金属味可能是来自于高能离子的振动。
5、铝镁合金、钛合金等复合材料都是航天科学的产物。
如今,它们被广泛应用于旅行箱、压力锅等生活用品上。
6、第一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员是(阿姆斯特朗),他是(美国)人。
他首先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理想。
7、世界上第一颗粒人造地球卫星是(前苏联)发射的,从而开创了人类航天的新纪元。
8、人造卫星的分类:按照功能或应用分类:通信卫星、遥感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
9、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号是在(1999年11月20日)发射成功的。
10、我国在(1980年)向太平洋发射了远程火箭。
世界航天日小知识:中国航天员有着自己的专属英文名“Taikonauts”出差半年,“太空出差三人组”终于要回家了!这半年,神舟十三号乘组的三位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多次赢得了世界的瞩目:多次“天地对话”,多轮太空出舱,甚至是空间站里的“北京时间”,都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教授闻新告诉记者,太空里的“中国印记”远不止这些,伴随着科技力量的强大,如今的中国航天员,甚至有了专属的英文名字“Taikonauts”。
这与我们对航天员的传统认知并不一致。
在英文中,“航天员”一词被翻译为“Astronauts”,然而,为什么国外不用“Astronauts”,而用“Taikonauts”称中国航天员呢?闻新说:“‘Astronaut’这个名称来源于希腊单词,意思是‘Star’(星星)和‘Sailor’(水手),通常用来指在外太空飞行的人。
1992年1月,中国政府批准载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马,并命名为“921工程”。
1992年9月,中央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并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
2001年1月1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二号无人飞船。
2002年3月25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三号无人飞船。
2002年12月3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9时9分50秒,“神舟”五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
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是38岁的杨利伟。
他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
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14圈,经过21小时23分、60万公里的安全飞行后,他于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
2005年10月12日,我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于12日09时整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也是第一次将我国两名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同时送上太空。
2008年9月25日,我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
27日16时48分,翟志刚在太空迈出第一步,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行走开始,翟志刚身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身着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的辅助下,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
中国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六年级航天知识点航天科技是一个充满神秘和挑战的领域,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了解一些基本的航天知识点可以激发他们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以下是一些适合六年级学生了解的航天知识点:航天的起源与历史- 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从古代的天文观测到现代的航天技术。
- 介绍世界上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以及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首次登月的历史。
航天器的类型- 介绍不同的航天器,如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等。
- 讨论这些航天器的用途,例如通信、导航、科学研究等。
火箭的工作原理- 火箭是将航天器送入太空的交通工具,了解火箭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 讨论火箭燃料的种类和火箭发射的过程。
地球与太空的关系- 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以及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关系。
- 讨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季节变化和时间的影响。
国际空间站(ISS)- 介绍国际空间站的构造、功能和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 讨论宇航员在空间站上的日常生活和进行的科学实验。
太空探索的意义- 讨论人类探索太空的目的,包括科学研究、资源开发和未来居住的可能性。
- 探讨太空探索对人类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影响。
太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了解太空环境的极端条件,如微重力、高辐射和极端温度。
- 讨论宇航员如何在太空中保持健康,以及太空环境对人类生理和心理的影响。
未来航天技术的发展- 展望未来的航天技术,如可重复使用的火箭、太空旅游和火星殖民。
- 讨论这些技术对人类社会可能带来的变革。
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六年级的学生不仅能够获得关于航天的基础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希望这些内容能够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好奇心,并鼓励他们将来为航天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小学生航天科普知识
1.最早发明火箭的国家是中国!
2.人类第一位利用火箭飞上天空的先驱,是中国明朝官员万户。
3.中国航天鼻祖是钱学森,他是中国第一个航天研究机构第五研究院院长!
4.1942年,德国冯.布劳恩发明的V2导弹,是现代火箭鼻祖。
5,人类首次发射到外太空的生物体,不是人,而是一名叫“莱卡”的小狗。
6.人类进入太空第一人,是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
7.第一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员是美国的阿姆斯特朗
8.世界第一架航天飞机是美国的“哥伦比亚”号。
9.人类首次月球背面探测器是中国的玉兔2号。
10.目前飞行最远的太空探测器是旅行者1号。
11.1970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
12.中国第一艘宇宙飞船是1999乍发射的神舟一号。
13.中国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是2003二发射一神舟五号,航天员是杨利伟,他是中国第一位航天员。
14.2007年,由嫦娥一号探测器首次完成中国首次绕月探测。
15.中国第一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
16.第一位女宇航员:刘一二
17.2013年,“嫦娥3号”着陆月球,实现中国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
18.2016年,“天宫二号”发射义空,成为中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
19.2018年,“嫦娥4号”上的“玉兔二号”探测器,为人类首次揭开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
20.中国的第一个火星探测器是2020年发射的天问一号。
在海王星被发现以来的143年中,天文学家们尽管采用了高倍率望远镜,但仍对它了解甚少。
1989年8月,宇宙飞船“旅行者2号”从距离海王星云端4800公里的地方飞过,使这种状况得到彻底改变。
通过“旅行者2号”从44.8亿公里的远方发回的照片,海王星终于显示出它的英姿。
从此,人们才了解到,海王星并不是太阳系里的一个死堆,而是风暴活动频繁的星球。
它有3个光环——卫星与小行星碰撞的古老遗迹。
它有8颗卫星,其中一颗上的冰山中此刻正在喷出液态氮的泡沫。
实际上,很早以前两位数学家用纸和铅笔就“发现”了海王星。
根据天王星的奇异轨道,英国人亚当斯和法国人勒威耶各自预测存在着一个新行星。
他们计算出,在更远的地方有一个大的重力源作用于天王星,使它的速度时快时慢,就像被钓上来的鱼在线上蹦跳一样。
但是两个人谁也无法说服天文学家去寻找这个新行星。
最后,1846年,勒威耶把他的图纸寄给了一位名叫伽勒的年轻的德国天文学家。
就在那一天晚上,伽勒在夜空中观测到这个蓝色的行星。
1989年8月,“旅行者2号”从海王星旁边飞过。
此前的几个月,“旅行者2号”的照相机就可以拍摄到海王星的详细情况,这些情况从地球上是看不到的。
有一巨大鹅卵形风暴,直径大约1.28万公里,看上去像是蓝色海王星向外注视着的一只大眼睛。
科学家们称之为“大黑斑”。
在这个风暴的眼里,直径640公里的“雨果”号飓风只是一个斑点而已。
这种风暴并非海王星独有。
“旅行者2号”发现,木星和土星上的风暴更大而且更为强烈。
这种风暴天气使科学家们感到兴奋,他们了解到,这些行星在气象方面是活跃的。
但是,这种风暴究竟是由什么推动的仍是一个谜。
地球上的风暴是由从太阳吸收的热能推动的。
可是海王星离太阳如此遥远,太阳的热能根本不可能推动这种风暴。
一种可能性是,这种热能来自海王星石核内的强高压和强高温。
究竟事实是怎样的,这些严肃的问题看来只有留待以后回答。
值得科学家欣慰和研究的是“旅行者”共发现了6颗海王星的新卫星的照片,使海王星的卫星总数增加到8颗。
太阳赐与地球光和热,是生命产生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但直到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才一点一点揭开这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巨大星球的面纱,了解他的真实面貌。
为研究方便,天文学家把太阳分成了“里三层”和“外三层”。
里三层,从中心向外,依次是核反应区(太阳能量产生的区域)、辐射区、对流区(太阳能量的输送带)。
“外三层”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光球层。
我们平常看到的太阳圆面。
这一层常有黑斑出现,称为太阳黑子。
黑子并不黑,只是温度比周围低约1500℃,黑子常呈周期性变化,周期约11年左右。
光球面上带有一些像“米粒”一样的物质。
其实“米粒”并不小,直径有1000多公里(有一个四川省那么大)。
“米粒”上下翻滚,酷似一锅煮开了的大米粥。
色球层。
这一层在光球层外,只有专门仪器才能看到,约有2000公里厚,是一层呈玫瑰色的气体层。
在这一层,常常突然升起几万公里甚至100万公里高的火柱,这种现象称为日饵。
这一层最有特点的是常发生惊天动地的爆发,每次爆发的能量不亚于上百万个氢弹爆发的能量。
这种大爆发现象称为耀斑。
耀斑发生时常导致地球上通讯中断甚至指南针失灵。
日冕层。
这一层只有在日全食时才能见到。
这一层的显著特点是太阳粒子流以每秒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的速度喷射到星际空间。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航天的儿童书籍,供你参考:
1. 《中国儿童太空百科全书·中国航天》:这本书是中国航天基金会和中国宇航学会联合推荐的,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有趣的故事,向孩子们介绍了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航天器、航天员等内容。
2. 《到有繁星的地方去:火箭设计师给孩子的立体书》:这本书以火箭设计师的视角,用翻翻页、拉拉页、转盘等互动形式,向孩子们展示了火箭的结构、发射过程等内容。
3. 《太空的一天》:这本书以神舟飞船为背景,讲述了航天员在太空的一天,让孩子们了解航天员的生活和工作。
4. 《嫦娥探月立体书》:这本书通过翻翻页、拉拉页、立体页等形式,向孩子们介绍了嫦娥四号探测器的发射、着陆、探测等过程。
5. 《飞船升空了》:这本书以神舟飞船为背景,通过简洁的文字和精美的插画,向孩子们介绍了飞船的结构、发射过程等内容。
这些书籍都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孩子们介绍了中国航天的知识,可以激发孩子们对航天的兴趣和好奇心。
小学生航空知识问答
- 让每一个人同等地提高自我
小学生航空知识问答
1.(2003 )年,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
是神州(五)号
2. 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是(杨利伟)
3. 美国当前最新发射的(好奇号)号在探测火星。
4.地球是一个(行)星
5.2006 年科学家将冥王星确立为(矮行星)星。
冥王星的卫一叫(卡戎)6.( 织女星 ) 被称为“夏夜的女王”
7.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是(阿姆斯特朗)来自于的国家是(美国)
8.金星位于哪两个行星之间(水星和地球)9.天狼星的伴星是1862 年(德)国天文学
家发现的
10.简述大家对中国当前发射的玉兔号月球
车的认识。
1
1 / 1。
青少年科普题目有关神州十四
本课件主要内容为神州十四号载人航天飞船知识科普1970年7月14日,中国首次载人航天工程正式批准,代号“714”工程,飞船命名为“黎明”号。
1992年9月,中央政府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确定了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
1999年11月20日上午6时,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出了重要一步,载人航天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时隔近23年,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搭载神舟14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约577秒后,神舟14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6月5日17时42分,成功连接天河核心模块放射形端口。
整个对接过程持续了约7个小时,标志着中国空间站任务转入建设阶段后首次载人任务的正式开始。
主要分了四个部分讲述。
一是神州十四号基本情况
二是神州十四号宇航员介绍
三是神州十四号任务与中国空间站建设
四是载人航天工程知识科普。
“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发射载人航天器的国家,终于实现了中国人千年的“飞天梦想”。
2003年10月15日5时20分,航天员出征仪式在航天员公寓问天阁举行。
10月15日5时30分,身着银灰色太空服的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报告,请示出征。
10月15日6时15分,进入飞船返回舱的杨利伟坐到了用合成材料特制的座椅上。
此时按计划离火箭升空还有2小时45分钟。
起飞前,杨利伟在舱内进行各项准备,完成100多个动作。
地面指挥控制中心屏幕显示,杨利伟生理参数正常。
10月15日9时整,火箭在震天憾地的轰鸣中腾空而起,急速飞向太空。
10月15日9时10分左右,飞船进入预定轨道。
从这一刻起,杨利伟成了浩瀚太空迎来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10月15日9时31分许,停泊在南太平洋的“远望”二号测量船捕获飞船信息。
“神舟”五号飞船的舱内图像清晰地显示在北京航天指控中心的大屏幕上,杨利伟在与医学监督医生通话时显得相当沉稳,他说:“我感觉良好!”
10月15日9时42分,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宣布:“飞船已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成功。
”
10月15日10时许,在“神舟”五号飞船进行环绕地球第一圈飞行时,地面指挥人员报告舱内环境正常后,杨利伟得到指令,打开面罩,拿着书和笔,当他松开手时,笔在太空失重环境下立即飘浮起来。
10月15日10时31分,“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喀什测控站检测区域,在接到地面指令后,杨利伟摘下手套,并解开系在膝盖下方的束缚带。
在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可以看到,杨利伟的动作非常轻松熟练。
10月15日10时40分左右,飞船开始绕地球飞行第二圈,通过飞船传回的图像可看到,杨利伟由卧姿改为坐姿,并通过圆形舷窗向外观测。
10月15日11时过后,杨利伟开始在太空中进餐。
他一边看书,一边用捏挤包装袋的方式享用这顿不同寻常的午餐。
10月15日12时左右,杨利伟开始他在外太空的第一次休息。
画面显示,仰面躺卧的杨利伟表情沉静,在环绕地球飞行的飞船中,他的这次酣眠持续了约3个小时。
10月15日15时52分,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向杨利伟了解了飞船工作状况和他的身体状况。
航天员向地面报告:航天服气密性良好,飞船工作正常。
10月15日15时54分,飞船变轨程序启动,指挥控制大厅右侧大屏幕三维动画实时显示,飞船尾部喷出桔黄色的火焰,加速飞行。
很快,飞船又进入平稳的飞行状态。
整个过程中,航天员杨利伟始终神情镇定。
南太平洋上的“远望”二号测量船向北京传来数据,表明变轨圆满成功。
10月15日17时26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曹刚川在北京航天指控中心与正在太空飞行的航天员杨利伟进行实时通话。
10月15日18时40分许,“神舟”五号飞船运行到第七圈,杨利伟在太空中展示中国国旗和联合国旗。
他在距地面343公里的太空中说:“向世界各国人民问好,向在太空中工作的同行们问好,感谢全国人民的关怀。
”
10月15日19时58分,“神舟”五号飞船运行到第八圈时,稍早之前来到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指挥大厅的杨利伟妻子张玉梅、儿子杨宁康与太空中的杨利伟通话。
10月15日21时31分,“神舟”五号飞船进人第九圈。
10月15日23时8分,“神舟”五号飞船进人第十圈飞行,航天员杨利伟开始休息。
10月16日4时19分,“神舟”五号飞船进入第十四圈飞行。
10月16日5时35分,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成功向正在太空运行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送返回指令。
按照程序,飞船将在建立返回姿态后,经过返回制动、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等一系列太空控制动作,开始返回内蒙古主着陆场。
10月16日5时36分,“神舟”五号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
返回舱与推进舱轨道高度不断降低,向预定落点返回。
飞船轨道舱将留轨工作半年,开展相关的科学实验。
10月16日5时38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制动火箭点火,飞船返回舱飞行速度减缓,轨道高度进一步降低。
返回舱向预定着陆场降落。
10月16日5时56分,在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的组织指挥下,“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与推进舱成功分离,成功进人返回轨道。
飞船返回舱失去动力后,按照升力控制技术向预定着陆场降落。
稍后,布设在新疆和田的活动测量站报告,“神舟”五号飞船进入中国国境上空。
10月16日6时4分,“神舟”五号飞船再人大气层。
目前飞船处于“黑障”阶段。
10月16日6时7分,搜救直升机收到“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发出的无线电信号,机上的搜索人员目视到“神舟”五号返回舱。
由5架直升机组成的空中搜救分队和14台专用车辆组成的地面搜救分队立即从不同的方向迅速向落点前进。
10月16日6时许,杨利伟报告身体状况良好。
返回舱引导伞已打开。
稍后,杨利伟再次报告身体状况良好。
主伞工作正常。
稍后,主着陆区直升机驾驶员目视到飞船降落伞,地面搜索人员看到了降落伞,返回舱主伞已脱落。
五架直升机跟踪正常。
10月16日6时28分,地面搜索人员报告距“神州”五号返回舱落点7.5公里。
稍后,温家宝总理与杨利伟通话,祝贺他顺利返航。
10月16日6时36分,地面搜索人员找到了“神舟”五号返回舱。
10月16日6时38分,搜索人员报告,杨利伟身体状况良好。
稍后,杨利伟向人群挥手,正在出舱。
10月16日6时51分,杨利伟在“神舟”五号舱口向大家招手,神态自若。
10月16日6时54分,李继耐在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宣布:“神舟”五号载人飞船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实际着陆点与理论着陆点相差4.8公里。
返回舱完好无损。
我们的航天英雄杨利伟自主出舱。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