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新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画》片断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部编版小学语文《画》课文原文及赏析
课文原文: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赏析:
这首诗是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画》,它以简洁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境。
首句“远看山有色”,诗人从远处欣赏这幅画,山的颜色鲜明,形态逼真,展现了画家高超的技艺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这里的“有色”,不仅是指山的色彩,也暗示了山的生机和活力。
接着,“近听水无声”,当诗人走近画面,试图聆听水流的声音时,却发现水是无声的。
这是因为画中的水只是画家笔下的形象,无法发出真实的声音。
这一句通过对比和反差,突出了画与现实的区别,同时也展示了画家在表现静态景物时的精细入微。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画的静谧和永恒的主题。
春天虽然已经过去,但画中的花朵仍然盛开,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停滞。
而当人们走近画面,鸟儿却没有受到惊扰,依然安静地停留在枝头。
这既体现了画家对自然生命的热爱和尊重,也表达了他对和谐、宁静生活的向往。
总的来说,《画》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赞美了画家的艺术才华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引导孩子们欣赏和理解绘画艺术的魅力,感受生活中的美和宁静。
《画》诗句分析1.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这两句讲的是画上的山和水。
远处看山,常常是模糊不清的,看不出是什么颜色;画上的山的颜色却很清楚。
近处听流水,应当能听到声音的;但画面上的流水,人在近处也听不到声音。
2.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两句,讲的是画面上的花和鸟。
花儿在春天里盛开,春天过去,花儿就凋谢了;但是画上的花儿,不管在什么季节,也照样开着。
人走近停在枝头的鸟儿,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人走近了,它也不会受惊,不会飞走。
这都表现出一幅山水画的特点。
---------------------学习小技巧---------------小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的好处小学生想要成绩特别的突出学习计划还是不能少的。
有的人会有疑问,小学生的学习任务不大为什么还要制定学习计划?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的好处。
1、学习的目标明确,实现目标也有保证学习计划就是规定在什么时候采取什么方法步骤达到什么学习目标。
短时间内达到一个小目标。
长时间达到一个大目标。
在长短计划指导下,使学习一步步地由小目标走向大目标。
2、恰当安排各项学习任务,使学习有秩序地进行,有了计划可以把自己的学习管理好,到一定时候对照计划检查总结一下自己的学习,看看有什么优点和缺点,优点发扬,缺点克服,使学习不断进步。
3、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大有帮助。
良好习惯养成以后,就能自然而然地按照一定的秩序去学习。
有了计划,也有利于锻炼克服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无论碰到什么困难挫折也要坚持完成计划,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
4、提高计划观念和计划能力,使自己成为能够有条理地安排学习,生活、工作的人。
这种计划观念和计划能力,学生都应该学习和具备,这对一生都有好处。
由于学习计划有必要又大有好处,所以有计划地学习成为优秀生的共同特点。
学习好和学习不好的差别当中有一条就是有没有学习计划。
这一点越是高年级越明显。
小学一年级语文《画》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导语】《画》是宋代佚名诗人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此诗描写的是自然景物,赞叹的却是一幅画。
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画》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一年级语文《画》原文画(高鼎)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注释:(1)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2)惊:吃惊,害怕。
译文: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妍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篇二】小学一年级语文《画》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十一个生字,会写四个字。
认识“辶、忄”两个偏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分小组读等不同的朗读形式,能够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2、利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识记本课生字。
3、找、读、了解反义词的意思,能够记住古诗中的反义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插图和学习课文,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十一个生字,会写四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想象法、自主识字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想象画面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有滋有味地循图读文,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由地学文识字。
1、通过朗读、看图完成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
2、自主识字,交流识记方法,重点字教师给予适时的点拨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充分联系生活实际,以此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
四、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1、教师请学生猜字谜:空山之中一亩田。
(谜底是“画”字)2、教师再请学生猜谜语: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谜底还是“画”)3、导语:刚才我们猜的谜语,就是一位古代诗人以画作为谜底写的一首诗。
有关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画》课文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喜欢的话就动动你的小巧手画出来吧!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有关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画》课文,欢迎大家阅读!《画》课文原文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画》教学反思《画》是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
课文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点展开描写,图文对应。
这一课是学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篇诗文。
我抓住学生好动、好奇、爱表现的特点,利用他们感兴趣的谜语儿歌引出课题,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的心,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课文的热情,为教学成功地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画,并让学生先从整体再由远到近观察,知道这是一幅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感受景物的美。
我抓住教学的重点及难点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主读诗,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用低年级小学生喜欢的方法进行检查反馈:出示课件“生字宝宝”请学生开火车认读;用生字卡片请学生抢读。
在学生读通诗句后,我抓住诗句中的着眼点,把精力放在诗句的品析朗读上,借助精美课件在读中让学生感悟诗句的美,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
在教学中,我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学习主体,通过自由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图文对比,感悟诗句的内容。
诗句的节奏感很强,朗读时我十分注意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在读中感悟、体会诗的读法,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在引导朗读的同时,我还指导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让他们从一年级第一学期起就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活动,从而培养他们注意学会倾听的能力和良好的评价能力。
诗中有几对意思相反的词,我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了解它们的意思。
然后说一说课后的几对反义词,用音节把它们写下来,再说说生活中还知道哪些反义词,学生说的很多。
最后用了十几分钟指导写了两个字。
识字教学是很枯燥的,在教学识字时,我善于总结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识字方法,同时还适当的渗透一些识字的知识和方法,采用活泼有趣的方式重复再现生字,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记字形,使识字得以巩固。
《画》诗句分析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怀辰学校陈海峰组长
1.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这两句讲的是画上的山和水。
远处看山,常常是模糊不清的,看不出是什么颜色;画上的山的颜色却很清楚。
近处听流水,应当能听到声音的;但画面上的流水,人在近处也听不到声音。
2.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这两句,讲的是画面上的花和鸟。
花儿在春天里盛开,春天过去,花儿就凋谢了;但是画上的花儿,不管在什么季节,也照样开着。
人走近停在枝头的鸟儿,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人走近了,它也不会受惊,不会飞走。
这都表现出一幅山水画的特点。
【素材积累】
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
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
”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
”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
但是,后来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
就在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秦桧却连发12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
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仅39岁。
《画》教材分析:
《画》是一首五言谜语诗。
课文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
本课配有一幅精美的山水画,画上有山、有水、有花、有鸟,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这是学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篇课文,谜语诗的内容浅显易懂,很多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会背了,但是在识字写字和感情朗读方面还需要教师正确地引导,因此应该结合学生“好动、好玩、好奇、好表现”的身心特点开展教学活动。
图文对应,让学生能够有滋有味地循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画》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7篇鉴赏:篇一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
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
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
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
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
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远看山有色。
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
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
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
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
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
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
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
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中。
近听水无声。
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
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
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
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
一切的妙处只是因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
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
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
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
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
不仅仅是如此,写的。
近近是画中的花,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伤怀的感触在里面。
鸟儿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月已逝。
徒留下多少悔恨。
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
2017新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
《画》片断赏析
《画》是第一册中的第一篇课文,学生入学才两个月,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与能力正在逐步培养过程中。
这篇课文的内容是一则谜语,谜底即题目——画。
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对这首诗,基本上的学生在幼儿园时就已滚瓜烂熟,倒背如流了。
)我决定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来完成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
……
师:今天学的这首古诗,实际上是一则谜语,我们来猜一猜,谜底是什么?
生:(兴奋的,异口同声)画。
师:(故作惊讶)你们为什么猜它是画呢?你的根据是什么?
生:一部分学生举手要求发言,一部分学生呆住了,根据是什么,还从来没去想过。
师:别急着说,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讨论,每位小朋友要大胆地说出你的看法。
小组长要把小组内同学的意见向大家汇报。
生:马上四人一小组围在一起,说开了。
师:慢慢巡视,时而凑过去听听小朋友都在议论些什么。
教师走到一个小组旁边,弯下腰加入了他们小组的讨论。
生A说题目是画,所以猜是画。
生B说书上画着一幅画,所以猜是画。
生C表示赞同B的说法。
生D说如果是真的水在流动,肯定是有声音的,现在走近水旁没有听到水的声音,肯定是一幅画,所以猜是画。
教师认真地听完每位同学的发言后,微笑着点点头,离开了。
看大家讨论得差不多了,教师示意停下,请小组选代表汇报交流。
生:我们组毛思琪认为这则谜语边上挂着一幅画,因此说是画。
陈子熙说题目是画,因此就猜是画。
我认为,书上写着“人来鸟不惊”,如果是真的鸟,没等人走近,鸟就老早飞走了,而现在人来了,鸟也不飞走,肯定是画着的,所以猜是画。
还有黄天宇说,春天过去了花还开着,说明花不是真的,是一幅画。
师:你们小组讨论得很认真,还有哪一组要汇报?
生:(马上又有一位小组代表站起来发言)远看山有色,就是远远看去山是有颜色的,近听水无声就是站在水边听不到水的声音,春去花
还在,就是春天过去了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就是人来了鸟也不飞走。
生:(马上反驳)她汇报的不是他们小组的意见,而是她自己一个人的意思。
生:(另一位学生马上又接着说)她说的是这首诗的意思,不是我们讨论的问题。
师:你们两位同学真了不起,会倾听,会思考。
你们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带头为他们的精彩发言热烈鼓掌,其他小朋友也鼓起了掌。
……
这是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环节,尽管还很稚嫩,但至少给我们以下几点反思:
1、要相信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完全能扮演好这一角色。
他们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欲望,他们有交流、评价的能力。
我们教师完全可以提供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这一宽松、和谐、民主的平台上,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共享学习成果。
如,那两位提出质疑的学生,他们是具有何等强的学习力,他们已经学会了倾听、学会了思考,能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
2、毕竟是刚入学的七、八岁的孩子,一切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
能力还需要我们耐心细致地培养,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规范教育。
这在小组学习的起始阶段里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发言、交流和倾听的礼貌教育。
要培养学生清晰、连贯地讲话;文明有序地交流;认真、专注地倾听的良好习惯,以保证小组学习能够有序、有效地进行。
3、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点拨显得尤为重要。
它有利于从学生学习习惯较差、缺乏自主、合作能力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作用,对教学目标,方法和过程实施有效控制,避免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放任自流,从而提高学习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