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勘察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岩土工程勘察要点1.地质调查:地质调查是岩土工程勘察的基础,通过对地层、岩性、构造、断层、喀斯特地貌等地质特征的调查,了解地质环境的特点和分布。
要特别关注地下水位、地下水化学性质、地下水动态变化等眾不同品牌特价褂。
2.地下水调查:地下水是岩土工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需对地下水位、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含量等进行调查,尤其要注意地下水的动态变化和对工程的潜在影响。
3.地震勘查:地震是影响岩土工程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需对工程所在地的地震活动性、地震烈度、地震破坏性等进行调查,评估工程所承受的地震作用。
4.地表调查:地表调查包括地形地貌状况、土壤类型、植被覆盖情况等的调查。
要关注地表水的流动情况和凝聚背景。
5.岩土力学调查:岩土力学是岩土工程勘察的核心内容,要对工程区域的岩石、土壤等物理力学性质进行调查,包括颗粒大小分布、固结度、压缩性、强度特性等。
6.基础处理:根据岩土勘察的结果,对工程基础进行合理处理。
包括基础类型的选择、地基处理措施的确定、基础承载力的计算等。
7.工程设计参数提供:岩土工程勘察还要对工程设计起配股的参数提供依据,如地震作用参数、岩土力学参数、板面信息等。
8.工程施工方法研究:岩土工程施工方法研究是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工程区域的特殊地质条件进行研究,提出适合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
9.环境保护措施:岩土工程勘察还要根据勘察结果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以减少岩土工程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10.成本和时间控制:岩土工程勘察要在合理的成本和时间范围内完成,以提高勘察能效。
总结起来,岩土工程勘察要点包括地质调查、地下水调查、地震调查、地表调查、岩土力学调查、基础处理、工程设计参数提供、工程施工方法研究、环境保护措施以及成本和时间等方面。
通过全面的勘察,可以为岩土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技术支持。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内容岩土工程勘察,这可是个大事儿啊!想想看,咱们走在大街上,脚下踩着的每一块地,都有它的故事。
这些故事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由岩土工程师们通过认真勘察得来的。
这工作就像是一场寻宝游戏,宝藏可不是金银珠宝,而是那些关乎建筑安全的地质信息。
工程师们可得翻山越岭,爬上爬下,寻找那些埋藏在地下的秘密,真是辛苦呀!勘察可得了解地面的情况,哦,那可是相当复杂的呢!看看土壤是湿是干,是松是硬,还是有水在里面。
你想啊,土壤就像是个不靠谱的朋友,有时候表面看着风光,实际内里却可能隐藏着危险。
比如说,土壤一松,建筑一塌,那可真是哭都来不及啊。
所以,勘察员们得先做个“土壤侦探”,把这些情况摸清楚,才能让建筑师们放心大胆地画图纸。
然后,咱们还得聊聊地下水。
这可不是说喝水就完事儿了,地下水在工程中可大有文章。
工程师们会测量地下水位,分析水的流向,搞清楚水和土的关系。
就像一部悬疑剧,水在地下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土壤的稳定性。
想象一下,如果地下水把土壤泡得软绵绵的,嘿,那可真是“岌岌可危”了!每次测量都是一场冒险,得小心翼翼,不能大意。
别忘了,岩土勘察还得取样!这步骤就像烘焙的时候,得尝一尝面糊,看是不是甜的,土壤样本也得拿回来,送到实验室去做化验。
看,土壤的成分、密度、颗粒大小,统统要检查个遍。
就像检查食材的新鲜度,质量不过关,做出来的东西就没法吃了。
工程师们可不能马虎,拿回来的样本就像是工地的“护身符”,它能告诉咱们这个地方能不能建房子,稳不稳当。
勘察过程中要注意地质构造。
这个词听上去有点儿高深,其实就是看看地下的岩层是啥样。
要知道,地下的岩层就像是一本厚厚的书,每一层都有不同的故事。
工程师得翻阅这些“章节”,了解哪些地方能承重,哪些地方容易滑坡。
要是忽略了这些,建筑可就变成了“豆腐渣工程”,那可不是开玩笑的!勘察工作还得跟各种相关部门打好交道。
这个时候,沟通可得像绣花一样细致。
要给设计师们提供详细的报告,让他们明白这块地的潜在风险和机会。
岩土工程勘察的分级一、岩土工程勘察的意义及目的岩土工程勘察是指对工程地质及岩土工程性质进行调查和研究的过程,是岩土工程设计的基础。
岩土工程勘察的分级是为了根据工程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科学合理地确定岩土工程勘察的内容和深度,以保证工程的安全可靠性和经济合理性。
二、岩土工程勘察的分级标准岩土工程勘察的分级主要根据工程的规模、重要性和复杂程度来确定。
一般可以将岩土工程勘察分为三个级别:初步勘察、详细勘察和专题勘察。
1. 初步勘察初步勘察是对工程区域的地质情况进行初步了解和评估的阶段。
主要目的是确定工程区域内的地质构造、地层分布、地下水位等基本信息,并进行初步分析和评价。
初步勘察的内容包括地质地貌调查、地质构造调查、地层岩性调查、地下水位调查等。
2. 详细勘察详细勘察是在初步勘察的基础上,对工程区域内的地质情况进行进一步的细致调查和研究的阶段。
主要目的是确定地质构造、地层分布、地下水位等详细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详细勘察的内容包括地质构造调查、地层岩性调查、地下水位调查、地质灾害调查等。
3. 专题勘察专题勘察是在详细勘察的基础上,对工程区域内的特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阶段。
主要目的是解决工程中的特殊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专题勘察的内容包括地下水动力学调查、岩土力学参数测试、地震地质调查等。
三、岩土工程勘察的分级依据岩土工程勘察的分级主要依据是工程的规模、重要性和复杂程度。
一般来说,大型重要工程、特殊工程和复杂工程需要进行较为详细和深入的勘察,而一般工程可以进行较为简化的勘察。
1. 规模工程的规模是指工程的大小和工程量。
一般来说,工程规模较大的项目需要进行详细勘察,以充分了解地质情况和岩土性质,为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而工程规模较小的项目可以进行简化勘察,以节省勘察成本和时间。
2. 重要性工程的重要性是指工程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
对于重要性较高的工程,如核电站、大坝等,需要进行详细勘察,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可靠性。
岩土工程勘察岗位职责岩土工程勘察是土壤力学和岩石力学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的综合工程。
岩土工程勘察岗位的责任是根据工程的要求,在现场进行土壤和地质的勘察,通过采样、试验、分析等手段了解勘察区域地质、水文、气象以及生态环境等情况,为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确保工程的安全可靠和可持续发展。
1.制定勘察计划岩土工程勘察岗位需要制定勘察计划,根据工程类型、用途、技术要求等制定综合勘察方案,合理选择勘察方法和技术路线。
制定完整的勘察方案,编制相关的勘察文件,向项目管理部门提出勘察申请,并按照项目要求获得必要的勘察许可。
2.现场勘察现场勘察是岩土工程勘察岗位最核心的工作,主要包括地质勘察和土壤力学勘察两大类。
地质勘察主要包括地质环境的调查、现场地质勘查和岩土力学特性测试,在现场采集样品,进行地形、地质构造、岩溶、岩石构造、地貌、地下水、气候气象、土壤沉降等多方位观察测试。
土壤力学勘察则是对土壤的力学性质进行调查、勘察工作,主要包括室内试验、现场试验、变形性能测试等,通过桩基灌注桩或者地面浅层钻探等方式,掌握土壤构造、孔隙水情况、地下地形、地下管线情况等,以便更好地地预测地下土体的工程性质和变形规律。
3.编辑报告根据勘测数据以及试验结果结合现场实际状况,撰写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包括地层和土质的特征、地下水情况、土壤的压缩性、原位试验和室内试验结果、道路和边坡的稳定性、地基处理建议等。
报告内容需要详实、准确、客观,对工程设计施工起到指导作用。
4.持续监测岩土工程勘察岗位需要在工程设计施工期间进行持续监测,对工程过程中可能影响到地质和土壤因素的变化进行监测,监测结果需要及时筛查、整合,及时反馈给设计和施工部门,确保工程的稳定可靠性,更好地保障工程安全和发展。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是为了确保岩土工程施工质量和工程安全而制定的规范文件。
岩土工程勘察是指对工程区域进行系统的勘测、地质、水文、地震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以确定地下工程建设的可行性、设计参数和施工方法。
下面是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一些要点。
1. 勘察目的和任务:岩土工程勘察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工程区域地质、地貌、地下水和地震等情况,并对其进行评估和分析。
勘察任务包括地质勘察、地下水勘察、地震勘察等。
2. 勘察范围和方法:岩土工程勘察的范围包括工程区域内的全部或部分地方。
勘察方法包括钻孔、取样、观测、实验、测量等。
3. 勘察内容:岩土工程勘察的内容包括地质情况、地下水情况、地震情况、地下坚硬岩石、地下孔隙和断裂等。
勘察还需要对地下水、地质灾害、基础地质条件、地震烈度等进行评估和分析。
4. 勘察方法和设备:岩土工程勘察需要使用各种钻探设备、测量设备和实验设备,其中包括岩土工程钻机、土层声速测定仪、力学参数测定仪等。
5. 勘察报告: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包括项目概况、勘察数据和分析、工程地质地下水地震评价、勘察结论和建议等内容。
勘察报告应由专业人员编写,并按照相应的规范进行审核和审定。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制定和遵守对于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和工程安全非常重要。
它能够提供准确的地质和地下水信息,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
同时,规范的遵守能够提高工程质量,减少工程事故的发生。
因此,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制定和执行应得到严格的重视和遵守。
岩土工程勘察方案一、背景介绍岩土工程勘察是指在建造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地质、地下水位和土体特性等进行系统彻底的调查和分析的一项工作,以确定土壤和岩石层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工程地质特征及地下水状况等。
岩土工程勘察可以为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营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参考依据,确保了工程的安全可靠性。
二、调查目的本次岩土工程勘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定工程施工区域的地质与地下水位情况,以及土壤和岩石的力学性质等重要参数,从而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准确的数据基础。
同时,还需要评估工程可能面临的地质灾害风险,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确保工程在运营阶段的安全可靠性。
三、调查内容1. 地质调查:包括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地质资料分析。
野外地质调查主要针对建设区域的地质构造、岩性、断层状况、地震活动性等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
室内地质资料分析主要对采集到的岩石和土壤样品进行室内试验和分析。
2. 地下水位调查:通过钻孔、水井和水位监测等方式,确定工程区域的地下水位变化,分析地下水的水质、渗透性等指标,为工程施工和地下水控制提供依据。
3. 土壤力学性质:采集土壤样品,进行颗粒分析、含水量测试、抗剪强度试验等,以及其他与土壤力学性质相关的试验,以确定土壤的承载力、抗剪强度、渗透性等关键参数。
4. 岩石力学性质:对采集到的岩石样品进行压缩试验、抗拉试验和抗剪试验等,以测定岩石的抗压强度、抗张强度、剪切强度等重要参数。
5. 地质灾害评估:根据地质调查和历史灾害记录,评估工程可能面临的地质灾害风险,如滑坡、地面沉降、地震等,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6. 钻探工作: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钻探工作,获取更深层次的地质和土壤信息,以满足工程设计和运营的需要。
四、调查方法1. 野外调查:包括地质地貌观察、采样和野外测量等。
可采用地质地貌剖面法、地球物理勘察等方法进行。
2. 室内试验:对采集到的土壤和岩石样品进行试验分析。
试验方法包括颗粒分析、含水量试验、承载力试验、抗剪强度试验等。
简述岩土工程勘察内容
标题:简述岩土工程勘察内容
一、引言
岩土工程勘察是为满足各类建设工程对地质环境条件的需求,对拟建工程场地及其影响范围内进行的调查研究和评价工作。
其目的是为了获取工程建设所需的各种地质资料,为设计、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二、岩土工程勘察的主要内容
1. 地形地貌勘察:通过实地考察和测量,了解地形地貌特征,包括地势、坡度、沟谷等信息,为后续的地质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2. 地质构造勘察:通过对地层结构、岩石性质、地质构造等方面的勘查,了解地质体的稳定性,评估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风险。
3. 水文地质勘察:主要涉及地下水位、水量、水质以及地下水动态变化等方面,以确保工程安全稳定,并防止地下水对建筑物产生不良影响。
4. 物理力学性质测试:对岩土样品进行物理力学性质测试,如密度、含水率、颗粒级配、抗压强度、压缩性等,以便于确定岩土体的工程性质和承载力。
5. 环境地质勘察:评估场地及周边地区的环境质量,包括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地质灾害等问题,为环保设计和治理提供依据。
三、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性
岩土工程勘察是工程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其结果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设计、施工和使用。
对于地下工程而言,准确的岩土工程勘察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各种地质灾害,保证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同时,岩土工程勘察也为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四、结语
总的来说,岩土工程勘察是一项综合性的地质工作,涵盖了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物理力学性质等多个方面。
只有全面、准确地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才能为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书汇报人:2024-01-04•勘察目的和任务•勘察方法和手段•勘察成果分析目录•勘察结论和建议•勘察报告书编制要求•勘察报告书审查与审核01勘察目的和任务分析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地质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的可能性及对工程的影响。
地下水状况分析了解地下水位、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地下水的变化规律。
确定地质构造和地层分布通过勘察了解地质构造,如断层、褶皱等,以及地层的分布、厚度、岩性等特征。
确定工程地质条件获取岩土的密度、含水率、渗透性等物理性质参数。
物理性质参数力学性质参数工程分类与评价通过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确定岩土的抗压、抗剪、抗拔等力学性质参数。
根据获取的参数对岩土进行工程分类,评价其工程性能及稳定性。
030201确定岩土参数根据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下水状况等因素,评估场地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场地稳定性评价计算地基在不同荷载下的承载力,评估其是否满足工程要求。
地基承载力分析分析场地所在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评估场地的抗震性能。
抗震性能评估评估工程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如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等。
环境影响评价确定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02勘察方法和手段基础性调查地质调查是岩土工程勘察的基础,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的调查,为后续的勘察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地质调查钻探直接勘探方法钻探是通过钻机在岩土层中钻孔,直接获取岩土样本的方法。
通过钻孔内的观察和试验,可以了解岩土层的分布、岩性、厚度、地下水位等情况,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井探和槽探局部勘探方法井探和槽探是在工程场地内布置一定数量的井或槽,通过挖掘或开凿的方式,直接观察岩土层的分布、岩性、地下水等情况。
这两种方法适用于场地较小、钻探无法满足需求的工程场地。
间接勘探方法地球物理勘探是通过测量地球物理场的变化,推断地下岩土层的分布、性质和状态的方法。
常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有重力勘探、磁力勘探、电法勘探等,适用于大面积的岩土工程勘察。
第1篇一、前言岩土工程勘察是工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经济和环保。
本勘察方案旨在为某建筑工程项目提供全面、准确的岩土工程勘察数据,为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营提供科学依据。
二、勘察目的1. 了解工程地质条件,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2. 评估地基承载力,确保工程结构安全。
3. 分析地下水位及变化情况,为施工排水和地下空间利用提供依据。
4. 识别不良地质现象,提出防治措施。
5. 为工程概预算提供依据。
三、勘察任务1. 工程地质测绘:调查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
2. 地质勘探:进行钻探、槽探、洞探等,获取岩土样品和地下水位资料。
3. 室内试验:对岩土样品进行物理、力学、化学等性质测试。
4. 地下水勘察:调查地下水类型、水位、水质、流速等。
5. 不良地质现象调查:调查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
四、勘察区域本次勘察区域位于某市某区,项目占地约10万平方米,包括住宅、商业、办公等多种用途。
五、勘察方法1. 工程地质测绘:采用1:500比例尺的地形图,进行实地调查和测绘。
2. 地质勘探:采用钻探、槽探、洞探等方法,结合工程地质条件,确定勘探点布置。
3. 室内试验:对岩土样品进行物理、力学、化学等性质测试,包括含水率、密度、孔隙率、压缩模量、抗剪强度等。
4. 地下水勘察:采用水文地质调查、钻探、抽水试验等方法,获取地下水位、水质、流速等资料。
5. 不良地质现象调查:采用实地调查、遥感、地质雷达等方法,识别不良地质现象。
六、勘察进度1. 工程地质测绘:2周2. 地质勘探:4周3. 室内试验:3周4. 地下水勘察:2周5. 不良地质现象调查:1周总计:12周七、勘察成果1. 工程地质报告:包括工程地质测绘、勘探、试验、地下水勘察等成果。
2. 地基承载力评价报告:包括地基承载力计算、分析、建议等。
3. 地下水评价报告:包括地下水类型、水位、水质、流速等评价。
4. 不良地质现象防治报告:包括不良地质现象类型、成因、危害、防治措施等。
岩土工程勘察初探
摘要:本文作者从岩土工程勘察的野外勘探、室内土载试验以及岩土工程分析评价方面分析了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意见。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
中图分类号:tv5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在多年勘察工作中实际遇到一些常见问题,在此列举意在能够
提醒广大勘察人员,避免类似问题在日常工作中发生,给工程设计、施工提供详实、科学、准确的地质依据。
岩土工程勘察是运用地质学、岩土力学、工程地质学的理论,按照科学的勘察程序与方法,利用有效的测试仪器和技术,调查和工程建设有关的工程地质条件,
评价存在的与岩土工程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等提供详实、科学、准确的地质资料。
在实际工作中,因市场竞争的影响,岩土工程勘察表现出时间短、突击强的特点,往往出现一些难以弥补的问题,现从野外勘探,室内土工试验及岩土工程分
析评价三个方面论述个人一些粗浅的看法:
1 野外勘探工作
岩土工程勘探工作是在现场踏勘、收集勘探区地质资料,明确拟建工程的结构、类型、基础埋深、基本荷载情况等的基础上,编写勘察大纲,制定勘探工作量,但在实际工作中,因勘探区地层了解不详、建筑物结构、功能等情况的不明确,往往出现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勘探点间距
实际工作中,勘探人员虽严格按原定大纲执行,但因现场编录人员的不仔细,不能做到随机应变,造成在内业资料整理中发现相邻两勘探点地层变化很大,甚至相差悬殊的情况。
另外,在对勘探区岩土特性不太了解的情况下,按某个地基等级进行勘探,在室内对所采集的岩土试样进行分析时,发现如盐渍土、湿陷性土等特殊性岩土,使地基等级发生变化,造成勘探点间距的不合理。
遇复杂地基情况,应按规范要求加密勘探点,不能局限于经济或时间等因素而坚持原勘探方案不变,否则难以查明场地工程地质情况,埋下工程隐患。
大部分勘察人员遇到上述情况,都会进行补充勘探,完善勘察工作,造成一定的成本支出。
但在工勘市场竞争激烈、盲目压价的地区,遇到这种情况,勘察人员可能会闭门造车,给工程建设造成资金浪费或埋下工程隐患。
1.2 勘探点深度
建筑基础形式结构形式不同,勘探深度不同,如5~6层砖混结构住宅,勘探孔深15m可满足要求,在工程地质条件好的密实碎石土及基岩区可适当减小深度,而多层框架结构上,高度较大的地下室,由于柱网的柱荷载大,基础面积大甚至可能采用桩基,尤其在细土平原区可能存在软土层的情况下,15m深度不能满足要求。
相反,在有丰富经验的碎石地区,对2、3层一般建筑物,也盲目地勘探15m深,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1.3 原位测试
原位测试应严格按规范进行,在施工中常会出现一些所谓“捷径”,静力触探按规定应定深调零以减少零漂,有时图省事不按要求调零,造成数据采集不准,尤其在气温与地温相差较大的冬、夏季,触探指标相差更大;标准贯入试验不按规定进行杆长和孔深校正,在缩径和孔底有残留时,不能及时发现标贯器未落至测试位置,造
成标贯击数严重失真;重型及超重型动力触探按规定需连续贯入,并定深旋转触探杆以减小侧摩阻,但在施工中由于连续贯入比较缓慢,且起杆困难或局部遇到稍大卵石锤击不进而放弃连续贯入,使
得对碎石土评价本来就缺乏相应手段的触探击数不够详实,进而造成对碎石土评价的困难。
1.4 地下水位观测
地下水位量测要求应各勘探点同时进行,量测时间须在最后一
个钻孔施工完成24h后进行,量测时需考虑周围地下水的开采情况,水位量测应与钻孔坐标、标高回测相结合,精度要求为±2cm。
但实际施工中,对钻孔(探井)中水位的量测,终孔即测,也不考虑附近有无抽水井及地下水溢出的陡壁等,以致所量测的地下水位极为不准,甚至给工程施工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1.5 试样采取
试样采集中,没有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原状样高度不够,数量不
足或密封不到位,造成土中含水量散失,有时用于颗分或土盐化学
分析的碎石土试样,采集时因从井壁敲刻接收不好,造成多为大颗粒,影响对实际级配的定性或土盐化学分析的准确性。
采取地下水
试样时,钻孔才终孔即采取,尤其是采用冲洗液或泥浆护钻进的钻孔,其水样成份根本就无法代表地下水的真实成份。
2 室内土工试验
2.1 粉土的划分
按规范,粉土是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10的土。
在实用中,由于颗分试验较复杂,仍存在仅按塑性指数来划定粉土的不全面、不准确的做法;另外,按gb50021-2001规定粉土承载力特征值深宽修正及按
g5007-2002规定进行液化判别均须根据粘粒含量值来进行计算。
2.2 剪切试验
现在很多勘察设计单位没有配备三轴剪切仪,多用快剪仪进行剪切试验。
直剪试验受力条件复杂,排水条件不易控制,按
gb/t50123-1999之规定,快剪试验一般适用于渗透系数小于
10-6cm/s的细粒土,对于一般粉质粘土和粉土,其渗透系数多大于10-5cm/s值剪试验非常勉强,其试验所得参数可信度不足,仅能供参考用。
2.3 土粒比重试验
很多地区勘察单位,对比重试验并不重视,多采用经验估计值,很少进行实测,在岩土工程中,这种误差可以接受,但在涉及到渗透流稳定分析的工程中,就会造成相当大的影响,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3 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3.1 地基均匀性评价
高层建筑地基均匀性评价按《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 72-90之规定进行,但对一般建筑,gb50021-2001规定要求进行地基均匀性评价,但没有给出相应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许多单位参考
高层建筑地基均匀性评价的方法进行评价,目前,许多专家认为这
种评价方法不太合理,需要各地区定制相应的评价方法。
3.2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
我国幅员辽阔,土质条件各异,用查表法按gbj7-89规范确定地基土承载力值在大多数地区可能适合或保守,也可能在某些地区会不安全,故gb5007-2002取消了按表格查取承载力的办法,但大多地区仍在采用,因为很多地区的经验不足,没有能够建立起自己的成
熟经验,基本上仍是各勘察单位各自为政,沿用89规范,更有甚者,故意利用所谓地区经验,逃避责任,降低承载力指标,造成工程浪费。
3.3 地震效应问题
对丙类建筑可依据地层fak值估算场地地层剪切波速,但对重要建筑必须进行波速测试。
但有的勘察单位用一句“根据地区经验”来确定覆盖层厚度,判定场地类别,这将对工程的抗震造价有很大
的影响。
另外,地基处理后剪切波速、场地地基土类别及场地类别是否会发生变化呢,这在岩土工程评价中很少给予重视。
对饱和粉土或砂土进行液化初判时,地下水位的选取应为设计基准期内年平均最高水位,也可按近期内年最高水位采用,但很多单位则采用勘
探时量测的水位,这是不合理的。
3.4 基础方案的选择
在基础方案的选择上,勘察人员应同设计人共同分析研究,从多个可行方案中选取既经济又合理的方案。
现大多勘察单位图省事,既不与设计协商,也不多考虑工程造价,仅提供单一的基础方案,设计方也不问原由,拿起就用,可能给工程造价造成很大的影响。
另外,基础方案的选择应依据场地地层情况,并结合地区经验两方面综合分析,忽视任何一方面均可能造成错误。
参考文献:
[1] 陈雁.水文地质之路[j].中煤地质报,2009,18(9):65-67.
[2] 陈俞佐.浅析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中国西部科技,2010,9(09) .
[3] 戴一鸣.探讨解决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问题[j].福建建设科技,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