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诞生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新中国成立的重大历史意义,并能够领会中国人民在这一历史事件中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两部分:1.新中国的成立2.新中国成立背后的努力和牺牲三、教学重难点1.理解新中国的成立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大影响。
2.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在新中国成立中的大力支持和付出。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计划采用教师讲授和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
教师将讲述有关新中国建立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事件。
学生将有机会思考这些事件对中国、对世界的意义,并探讨中国人民在此事中所经历的困难和奋斗。
五、教学工作安排1. 介绍本课程的重点和目标,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中国的建立过程和历史意义。
2. 通过幻灯片展示,简略述说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和相关事件。
3. 带领学生讨论和总结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中国共产党及中国人民在此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和改革。
4. 安排一定时间供学生阅读并理解新中国成立的相关材料和文件,以使他们真正地体验和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所付出的汗水和牺牲。
在此过程中,学生应当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远见卓识和非凡智慧,以及他们为实现这一目标所作出的贡献。
5. 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新中国建立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帮助,以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此背后的伟大奋斗。
6.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报告和讨论,总结新中国的成立对中国历史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
此外,学生还要总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过去优异的表现,以及提出自己对中国未来的预测和希望,以便更好地塑造中国的未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筹备过程,包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等。
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标志和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文献、观看影像资料等方式,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艰辛,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内容。
开国大典的盛况和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新中国成立的纪录片片段,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是如何成立的?它的成立有什么重要意义?”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新课讲授1、新中国成立的筹备(1)讲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时间:1949 年 9 月。
地点:北平。
主要内容: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共同纲领》的重要性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
2、开国大典(1)详细介绍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主要流程。
时间:1949 年 10 月 1 日。
地点:北京天安门广场。
流程: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随后,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
(2)播放开国大典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当时的热烈氛围和激动人心的场面。
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1.知道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3.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收集整理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图片资料,认识掌握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自学归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会议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学生读图学史的能力;观看新中国成立的视频史料,培养学生通过不同途径搜集资料的能力,通过让分析历史文字材料,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我们伟大祖国的历史有进一步的了解,认识到新中国建立的不易,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的理想。
三、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属于政治史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重要的联系及作用。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现代史中的第一课,更适合不同的形式向学生进行展现,本课联系上册书中的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使现代史的开端,对于世界格局的变化也有重要影响。
四、学情分析:初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因此采取了历史图片、视频、材料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史料,增强对知识点的识记能力。
再者利用情景模拟方式,激起学生学热情和对历史的兴趣。
五、重点与难点:重点:开国大典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万方乐奏有于阗)图片说史二、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方法:1、结合图片资料和课本知识,介绍第一届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的盛况。
2、利用PPT展示总结归纳:第一届政协的基本史实,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召开政协的主要目的和历史意义。
(五亿人民庆新生)三、观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视频:方法:1、观看视频,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激动人心的时刻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的状态。
2、借轴探史:回首近代中国追求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抗争探索史,面对新中国的成立,你有何感想?小组合作:选出代表发言(敢叫日月换新天)四、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方法:注意角度1、国内意义:①国家民族:结束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饱受外来侵略和奴役的局面,实现了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教案)二、教学目标2. 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和发展的历史;3. 深入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折点。
三、教学重点重点介绍中国从1949年到今天创建和发展的历程,了解中国经济的变迁。
五、教学内容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形成: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同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诞生了。
2.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历程:1949年-1952年中国进行大规模的资本主义清算,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产业;1953年5月,三大改革开放计划开始实施;2015年,中国成功举办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实现了中国互联网的突破发展;2020年,国家发布“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以提升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成果:中国在民主、自由、法制建设等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文化艺术的交流也得到了极大的推动;经济实力大大提升,中国成为了世界大国;外交上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中国准备加入相关国际组织。
六、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合作学习七、教学组织形式探究讨论八、教学过程1. 了解任务: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中国从1949年到今天创建和发展的历程,了解中国经济的变迁,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折点,以及该国发展成果。
3. 解答问题:参考讨论结果,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由学生就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总结引申结果。
(1)大规模资本主义清算是如何发生的?(2)三大改革开放计划的实施有何影响?(3)2016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怎样的突破?(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成果有哪些?4. 提出课堂小结:实践表明,只要我们树立光明理想,坚持不懈努力,中国一定能登上更高的伟大目标!九、设计思考1. 小组讨论中,学生出现了什么问题?2.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3. 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可以在下次课堂中进行完善?。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课,主要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程和意义。
教材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切入,通过介绍新中国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展示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的的重要途径。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新中国成立的过程和意义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掌握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掌握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多媒体展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我和我的祖国》歌曲,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4.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5.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6.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7.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8.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国共两合作破裂,国民统治腐化过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意义: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站起来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八年级下册历史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数据,展示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筹备过程以及开国大典的盛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新中国成立这一历史事件,他们可能已经在 previous learning 中有所了解。
但他们对新中国成立的详细过程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理解这个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筹备过程和开国大典的盛况,掌握新中国成立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参与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筹备过程、开国大典的盛况及其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新中国成立的喜悦和自豪。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筹备过程和开国大典的盛况。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自主学习任务单,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
3.准备好合作探讨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展示筹备过程和开国大典的盛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诞生
材料一
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为征求新中国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辞谱,制定条例如下:
一、国旗,应注意:(甲)中国特征(如地理、民族、历史、文化等);(乙)政权特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丙)形式为长方形,长阔三与二之比,以庄严简洁为主;(丁)色彩以红色为主,可用其他配色。
二、国徽,应注意:(甲)中国特征;(乙)政权特征;(丙)形式须庄严富丽。
三、国歌:(甲)歌辞应注意:(1)中国特征;(2)政权特征;(3)新民主主义;(4)新中国之远景;(5)限用语体,不宜过长。
(乙)歌谱于歌辞选定后再行征求,但应征国歌歌辞者亦可同时附以乐谱(须用五线谱)。
——《新政协筹备会制定条例,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辞谱》
《人民日报》1949年7月13日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要成立了。
怎样把我们伟大祖国的性质、精神在国旗上恰当地表现出来,是全国人民和政协代表热切关心的问题之一。
……政协筹委会编印了一本“国旗图案参考资料”,上面有38种国旗草案。
各组认为其中第一图较好和可供参考的有112人,认为第二图较好和可供参考的有77人,认为第三图较好和可供参考的有185人。
这三幅国旗草图,都是红底,黄星,加一黄条。
红色象征革命,星象征中共和解放军,黄条象征黄河,黄河是我们中国经济文化的发祥地。
虽然星、条的大小、位置、长短、宽窄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
把上面三个人数加起来,赞成前述意义的,已达政协代表的过半数。
“国旗图案参考资料”中的38种图案,旗底均为红色。
其中31种图案的设计者,都说明自己的图案上的星是表示中共与解放军的。
这是铁一样的事实,这是全国人民的意向啊!共产党领导了胜利的中国大革命,新中国的旗帜就要出现在世界之上了。
——李庄:《新纪元开始了——记政协代表关于国旗国都纪元的讨论》
《人民日报》1949年9月24日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旗面的红色象征革命。
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
星用黄色是为着在红地上显出光明,黄色较白色明亮美丽,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这是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结,在形式上也显得紧凑美观。
——《关于国旗国歌和年号》
《人民日报》1949年11月15日【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委员会制定条例,公开征求国旗的设计图案。
随后不久,筹委会便收到应征图案数千件。
筹委会从中精心挑选出38件,编印成国旗图案参考资料,提交政协筹备会讨论。
与会代表们经过热烈讨论,最终决定将五星红旗草案修改后作为国旗图案。
国旗图案从征求、讨论到通过的整个过程,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人民、各民主党派精诚合作的良好风气,也充分说明广大人民热爱、拥护新中国的高度热情。
上述三则材料选自《人民日报》,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诞生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