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
- 格式:wps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2
休谟道德观休谟道德观是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对道德的一种看法,强调道德是建立在人的感情和情感上的。
以下是与休谟道德观相关的参考内容:1. 休谟的观点:休谟对道德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他认为道德并不存在于客观的事物之中,而是存在于人的心理反应中。
休谟认为,道德判断是在人们的情感和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道德的标准不是理性的,而是感性的。
2. 情感是道德判断的基础:休谟认为,人的道德判断是建立在他们的情感和感受之上的。
在面对道德问题时,人们会感受到一种情感或情绪,从而形成对某种行为或态度的道德判断。
这种情感和感受会在人的思维过程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3. 自利和同情心:休谟认为,人们的道德判断可以归结为自己的利益和同情心两个基本原因。
自利是人们因为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对某种行为或态度进行道德判断,而同情心是人们因为对他人的痛苦和苦难产生共鸣而对某种行为或态度进行道德判断。
4. 习俗和习惯的影响:休谟还指出,习俗和习惯对道德判断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们往往会受到社会和文化的规范和习俗的影响,在道德判断中会考虑到习俗和习惯的因素。
5. 感知理论:休谟提出了感知理论来解释道德判断的形成过程。
根据感知理论,人们的道德判断是通过感知和观察来形成的,而不是通过推理和理性思考来形成的。
6. 休谟的怀疑主义:休谟的道德观也反映了他的怀疑主义思想。
休谟怀疑人类理性的能力和道德判断的客观性,他认为道德判断只是人们主观感受的结果,并不存在客观的道德标准。
7. 休谟的影响:休谟的道德观对后世的哲学和道德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观点引起了人们对道德判断的关注,促进了道德理论的发展和探索。
综上所述,在休谟道德观中,他认为道德是建立在人的感情和情感上的,道德判断是通过人们的情感和感受来形成的。
休谟的道德观强调了道德判断的主观性和情感的重要性,对哲学和道德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休谟(David Hume)是18世纪苏格兰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人类理解研究》(An Enquir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其中包含了他的经验论思想。
休谟的经验论强调人的知识和思维源于经验,而不是先天的理性或灵魂。
他对认识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人的认知是通过感觉和经验,通过我们的感官来获得。
他质疑了人们对于原因与果果、因果关系、自我和世界本体等概念的认知。
以下是休谟经验论的主要观点:
印象与观念:休谟认为我们的知识源于两种心理现象:印象(impression)和观念(idea)。
印象是直接感觉或经验,如我们对物体的感觉、感知和情感;而观念是由印象组成的较为复杂的心理表象。
因果关系:休谟对因果关系的认识提出了质疑。
他认为,我们观察到事件之间的常见关联,并在心中形成了习惯性的信念,即习惯性地认为一个事件的发生会引起另一个事件。
然而,他认为我们无法直接感知或理解因果关系的本质,只能通过经验建立起关联。
归纳推理:休谟对归纳推理的有效性也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认为我们无法通过归纳推理得出必然的结论,因为我们的经验是有限的,无法涵盖所有情况。
自我问题:休谟对自我(self)的存在提出了质疑。
他认为我们无法通过经验来感知自我,自我只是一种心理上的连续性和关联性。
休谟的经验论对后世的认识论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对于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他的经验论观点也与康德的哲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观点之一。
休谟的怀疑论名词解释休谟(David Hume)是一位18世纪苏格兰哲学家,被誉为西方哲学史上伟大的怀疑论者之一。
他的怀疑论思想对于人类认识论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体系以对人类认识的怀疑为核心,对于知识的来源、原则以及对人类理性的限制提出了许多挑战。
休谟的怀疑论不仅对于神学、认识论等哲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于其他学科,如科学、心理学等产生了一定的启示。
因此,了解休谟的怀疑论对于拓展我们的思维方式、提高批判思考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休谟的怀疑论的核心观点之一是对于因果关系的怀疑。
传统上,人们普遍相信存在一种因果关系,即事件A导致事件B发生。
然而,休谟认为,人们对于因果关系的信念仅仅基于习惯和经验,而不是基于理性的推理。
根据休谟的观点,我们无法通过经验来证明因果关系的必然性,我们所看到的仅仅是事件A和事件B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关联。
因此,我们无法确定事件A是真正导致了事件B的发生,或者仅仅是一个附带现象。
休谟的怀疑论还挑战了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
传统上,人们相信我们可以通过感观知觉(如视觉、听觉等)来准确地认知外部世界的存在和属性。
然而,休谟认为,我们的感知只是来自于我们的感觉和印象,我们只能知觉到自己的感觉而非外部对象本身。
休谟提出了一个经验主义的观点,即我们只能通过直接经验来认识事物,而无法通过理性推理或者直接认知来认识事物的本质。
因此,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是有限和不可靠的。
除了对于因果关系和外部世界的怀疑,休谟的怀疑论还质疑了我们对于自我存在的认识。
传统上,人们相信存在一个稳定不变的自我,负责统一我们的经验和意识。
然而,休谟认为,我们无法通过经验来证明自我的存在。
我们的感知和思维只是一系列离散的感觉和印象,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自我来负责这一切。
因此,我们对于自我存在的认识也是不确定和有限的。
休谟的怀疑论思想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和反响,被认为是对传统观念的一次重要挑战。
他的思想不仅对于哲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于其他学科产生了启示。
在哲学史上休谟的著名哲学观点休谟(David Hume,1711年4月26日-1776年8月25日),苏格兰哲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
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创立了经验主义思想,在思维逻辑、认识论、伦理学及信仰理论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休谟的著名哲学观点。
经验主义思想经验主义是休谟哲学的核心思想。
其基本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来自于经验,人的思维是在感觉和感觉的纯粹感知过程中萌发的,并通过内部心智操作(如联想和想象)进一步发展和扩展。
“感觉,而后思考”,这是休谟哲学的最核心的主张,从而对理性主义和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产生质疑。
感知的问题休谟认为人类对外界世界的感知分为两种,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如同带着一副眼镜的人,他们看到的世界会因为眼镜不同而有所不同。
这就是休谟所说的,外界世界并非我们所看到的那个模样。
如果没有引用过去经验的结果(例如颜色、形状、尺寸等),人们将无法确定他们正在感知的对象。
逻辑推理的问题逻辑推理是判断真假的逻辑基础,是基于自然界的现象和人类的习惯而建立起来的,是人们自我主观意识的产物。
因此,逻辑推理本身不能完全准确反映自然界的规律性,或者说世界并不象推理所示那样有条不紊,有序而规律。
权力与自由意志休谟否定了因果力的常见观点,他认为所谓因果力来自于人类的感受而非外在世界本身。
因果的存在是人类感知的结果产生的,人不能以任何方式控制必然的结果,这使得我们不能确定是否有自由意志。
此外,休谟还有关于权力的观点,他认为权力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有权利的人可以通过暴力行使权利。
权力是由“惯例”而产生的,靠强制或有约束力的法律来维护,与自然规律没有关系。
伦理学观点休谟对伦理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区分了“事实”和“价值”两种不同的思维范畴;他认为,道德行为不是基于理性的思考,而是人的情感。
他把“情感的道德”视为一种自然倾向,也就是人类的天性。
他还认为,道德行为不能从事实中得出,否则将落入自然主义谬误的圈套。
休谟的怀疑主义哲学休谟(David Hume)是18世纪苏格兰的一位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他以其怀疑主义哲学而闻名于世。
休谟的怀疑主义哲学对于人类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方式提出了挑战,对于哲学和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休谟的怀疑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和其对于人类认识的启示。
一、感知和经验的局限性休谟认为,人类的认识和理解是通过感知和经验来实现的。
然而,他指出了感知和经验的局限性。
休谟认为,我们的感知只能获得外部世界的表象,而无法直接获得事物的本质。
我们所能感知到的只是一系列感觉和印象,而不是事物的真实本质。
此外,休谟还指出,我们的经验是有限的,我们只能通过有限的经验来推断和理解世界,而无法获得绝对的真理。
二、因果关系的问题休谟对因果关系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我们常常根据我们的经验和观察来推断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然而,休谟指出,我们无法通过观察到的现象来确定因果关系的存在。
我们只能观察到事件的前后关系,但无法确定其中是否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
休谟认为,我们对于因果关系的认识只是一种心理上的习惯,而非基于理性的推理。
三、归纳推理的问题休谟对归纳推理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式,我们通过观察到的个别事例来推断普遍规律。
然而,休谟指出,我们无法通过有限的观察来确定普遍规律的存在。
我们所能观察到的只是个别的事例,而无法确定其中是否存在普遍规律。
休谟认为,我们对于归纳推理的依赖只是一种心理上的习惯,而非基于理性的推理。
四、怀疑主义的启示休谟的怀疑主义哲学对于人类认识和理解的方式提出了挑战,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首先,休谟的怀疑主义提醒我们要保持谦逊和开放的态度,不要过于自信地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真理。
其次,休谟的怀疑主义鼓励我们进行批判性思考,不要盲目接受传统观念和权威的说法,而是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观察来判断事物的真实性。
最后,休谟的怀疑主义提醒我们要注重经验和观察,通过实践来验证和修正我们的认识。
休谟休谟是早期近代哲学中英国经验论的最后一位代表,他与巴克莱一样是从洛克的经验论出发的,不过他在经验论上比洛克和巴克莱更彻底,合乎逻辑地得出了怀疑主义的结论。
罗素称他是英国经验论的“逻辑终局”,[[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第19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康德则认为“自从有形而上学以来,对于这一科学的命运来说,它所遭受的没有什么能比休谟所给予的打击更为致命”。
[[德]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第5-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休谟的怀疑论思想不仅使经验论的理想破灭了,而且也使唯理论的理想陷入了困境。
大卫·休谟(David Hume, 1711-1776)出生在苏格兰爱丁堡一个没落贵族家庭。
12岁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法律,由于家庭原因而中途辍学,以后在家中自学,对哲学产生了强烈兴趣。
1732年休谟刚满21岁就开始撰写他的代表作《人性论》。
1734年,他东渡法国,继续进行哲学研究和著述。
在法国期间,休谟完成了《人性论》,于1739年至1740年在英国分卷出版,但是无人问津,他曾经沮丧地说:“它从机器中一生出来就死了”。
[[英]休谟:《人类理智研究》,“休谟自传”,第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究其原因,一方面此时的休谟不过是一个无名之辈,另一方面他在书中所提出的一些问题是当时英国思想界还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当然还有宗教方面的原因。
好在休谟天性豁达,很快便恢复了自信,又写作了《道德与政治论文集》(Essays,Moral and Political),出版后很受欢迎,同时也博得了怀疑论和反宗教的名声。
休谟经过反省后认为《人性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叙述不当,于是他将《人性论》第一卷“论人性”和第三卷“论道德”改写成《人类理解研究》和《道德原则研究》,分别于1748年和1751年出版,获得了广泛的影响。
1757年休谟出版了包括《宗教的自然史》在内的论文集,引起了轩然大波,罗马教会于1761年将他的全部著作列为禁书。
休谟归纳问题
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是18世纪西方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对知识、认识论和道德哲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休谟归纳问题涉及到他对认识论和科学方法的思考,他对归纳的限制提出了质疑和挑战。
休谟的归纳问题包括以下方面:
1. 归纳的合理性:休谟认为人们对于归纳推理的合理性存在疑问。
他指出,我们无法通过观察到的一系列特定事件来确立普遍性的规律,因此无法从个别案例中推断出普遍性的规律。
2. 归纳推理的不确定性:他认为,任何归纳推理都是基于过去的经验,而过去的经验并不能确定未来的事件一定会如何发生。
因此,我们无法确定过去的经验是否适用于未来。
3. 归纳的问题:休谟提出了归纳问题的悖论,即无法通过有限的观察来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他认为,即便某一事件频繁出现并不代表未来一定会继续发生。
4. 经验主义观点:休谟的归纳问题反映了他对经验主义的看法。
他认为,人们的知识来源于感觉和经验,因此认为归纳推理无法从经验中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休谟的归纳问题引发了对归纳推理的探讨和思考,对科学方法和认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大卫休谟的观点聊聊大卫·休谟那些让人琢磨不透的观点大卫·休谟,这位苏格兰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可真是个让人捉摸不透的家伙。
他的观点,就像那山路十八弯,绕来绕去,总能把你绕得晕头转向,却又忍不住想继续探究下去。
休谟啊,他首先就给我们来了个下马威,说咱们平时认为的因果关系,其实不过是咱们心里的一个习惯罢了。
这话可真够震撼的,就像你一直坚信的真理,突然间被人一脚踢翻,那种感觉,啧啧,可真够酸爽的。
咱们平时都说“因为甲,所以乙”,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儿,但休谟却告诉我们,这只是咱们感官上的一种错觉,是咱们心里的一种习惯,跟真实的因果关系没啥关系。
这话可真让人难以接受,但仔细一想,好像也有点道理,毕竟,咱们怎么能确定甲就一定是乙的原因呢?说不定只是个巧合呢。
然后啊,休谟又给我们来了个更猛的,他说咱们连外部世界和自我的存在都不知道呢!这话可真够吓人的,就像你突然发现自己生活的世界可能只是个幻觉,那种惊恐,那种迷茫,可真让人受不了。
休谟说,咱们所能知道的,只有咱们的感觉和知觉,至于外部世界和自我,那都是未知的。
这话可真让人无语,但仔细一想,好像也有点道理,毕竟,咱们怎么能确定咱们看到的世界就是真实的呢?说不定只是个幻象呢。
不过啊,休谟虽然提出了这些让人难以接受的观点,但他自己好像也挺纠结的。
他在《人性论》里就说,他发现自己的怀疑论好像把一切都给否定了,让他自己都觉得生活失去了意义。
他说,他就像个被遗弃的人,被所有人都抛弃了,那种孤独,那种无助,可真够让人心疼的。
但好在啊,休谟并没有一直沉浸在这种绝望中,他找到了一个出路,那就是把哲学和生活分开。
他说,他可以照常享受美食,玩牌,和朋友谈笑,这样,他的哲学忧郁症就被治好了。
这话可真够乐观的,就像你突然发现自己得了绝症,但却又找到了治愈的方法,那种喜悦,那种庆幸,可真让人感动。
而且啊,休谟虽然是个怀疑论者,但他却并不否认人性的美好。
他说,人性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珍惜和追求的东西,比如善良、勇敢、智慧等等。
休谟的怀疑论的基本观点休谟是18世纪苏格兰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他是怀疑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怀疑论是一种哲学观点,它对人类的认知能力表示怀疑,认为人类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理。
休谟的怀疑论主张,我们的知识只是基于经验和感觉,而这些经验和感觉是有限的、不可靠的,因此我们无法确定任何事物的本质和存在。
以下是休谟怀疑论的几个基本观点。
1. 知识来源于经验休谟认为,我们的知识只能通过感觉和经验来获取。
我们所知道的一切都是通过感觉器官获取的,而这些感觉器官是有局限性的。
我们只能通过眼睛看到一部分事物,通过听觉听到一部分声音,通过触觉感受到一部分触觉等等。
因此,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不足以达到绝对的真理。
2. 感觉的不可靠性休谟认为,我们的感觉是有偏见的,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比如,我们看到的颜色可能会受到光线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我们听到的声音可能会受到噪音的干扰而变形。
因此,我们所感知到的事物并不是事物本身的真实面貌,而是我们主观感觉的结果。
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无法确定事物的本质和存在。
3. 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休谟认为,我们对于因果关系的认知也是有限的。
我们只能通过观察到的现象,推测出一种可能的因果关系。
但是,我们无法证明这种因果关系的必然性。
比如,我们观察到太阳每天升起,我们就认为太阳的升起是造成白天的原因。
但是,我们无法证明太阳的升起是造成白天的必然原因,因为我们无法观察到所有的现象和可能的因果关系。
4. 语言的局限性休谟认为,语言是我们思维和表达的工具,但是它也具有局限性。
我们的思维和表达受到语言的限制,我们无法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我们的想法和认知。
因此,我们所说的话和所写的文字可能会引起歧义和误解,无法准确地传达我们的意思。
休谟的怀疑论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我们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理。
我们的知识只是基于经验和感觉,而这些经验和感觉是有限的、不可靠的。
我们无法确定任何事物的本质和存在,无法确定因果关系的必然性。
同时,语言的局限性也使我们无法准确地表达我们的想法和认知。
休谟不可知论休谟(David Hume)是18世纪苏格兰的一位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他提出了一种哲学观点,称为“不可知论”(Skepticism)。
不可知论认为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是有限的,我们无法获得绝对的真知。
休谟的不可知论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休谟认为人类的认识受到感觉和经验的限制。
我们所知道的一切都是通过感觉获得的,而感觉往往是有限的和有误导性的。
我们的感觉可能被幻觉、错觉或其他因素所影响,从而导致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出现误差。
因此,我们无法确定我们所知道的是否真实或准确。
休谟认为人类的推理能力也是有限的。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推理从已知的事实中得出新的结论,但我们的推理往往依赖于我们的经验和感觉。
如果我们的经验或感觉是有误导性的,那么我们的推理也可能是错误的。
此外,休谟还指出,即使我们的推理是正确的,我们也无法确定这些结论是否真实或准确。
第三,休谟还提出了“因果关系”的问题。
他认为,人们经常根据观察到的事件之间的关系推断出因果关系。
然而,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因果关系,我们只能观察到事件之间的相关性。
因此,我们无法确定我们所观察到的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否真实或准确。
休谟还指出了一种心理上的现象,即“个人身份”的问题。
他认为,我们的思想和意识是由一系列离散的经验所构成的,而这些经验并没有固定的“我”或“自我”。
因此,我们无法确定我们的个人身份是否真实或准确。
休谟的不可知论观点认为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是有限的,我们无法获得绝对的真知。
我们的感觉和经验可能是有误导性的,我们的推理能力也是有限的,我们无法确定因果关系的真实性,我们也无法确定个人身份的存在。
因此,我们应该对我们所知道的持怀疑态度,并不断地进行思考和探索,以扩展我们的认知边界。
休谟休谟是英国经验论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合乎逻辑的得出了怀疑主义结论,罗素称其为“逻辑终局”。
经验论发展至今,已经日薄西山,经验论者休谟最终以怀疑论的方式,使经验论陷入绝境。
1 温和的怀疑论1.1“印象”和“观念”洛克把经验的对象统称为“观念”,休谟则将它们叫做“知觉”。
“知觉”分两类,即“印象”、“观念”。
所谓印象,指比较生动的知觉,如“听见、看见、触到、爱好、厌恶或欲求时的知觉”,也就是当下所产生的感觉、情感、情绪等活泼生动的知觉,它们是一切思想的来源和材料。
印象又分为感觉印象和反省印象。
感觉印象是由于我们不知道原因产生于心中的;反省印象是直接或间接从感觉印象得来的。
所谓观念,是印象在心中的“忠实摹写”,是我们的感觉、情感、情绪在思维和推理中的微弱的影像。
印象最先产生,在心中留下一个复本,印象停止以后,复本却依然存在,这个复本就是观念。
这样,休谟消除了洛克将反省与感觉并立为认识的两个来源的双重经验论,归根结底休谟看来,一切认识的最总来源是感觉印象,至于它的来源则无从回答。
在讨论这个根本问题的时候,休谟采取了“温和的怀疑论”的态度。
1除了印象和观念之外,我们的知觉还有一种区别,那就是简单与复合的区别。
简单观念直接摹写简单印象;复合观念是来自对复合印象的摹写,或是对简单观念的排列组合。
由此,休谟提出了“人性科学”的两个原则:第一条是“印象在先原则”,强调观念是印象的摹本,一切知识最终来源是感觉印象,这也是经验论的基本原则;第二条是“想象自由原则”,虽然观念来自印象,但都是在心的作用下可以自由组合,所以无论多么荒谬的观念都能在印象中找到根据。
1.2 对实体存在的怀疑根据休谟的“印象在先原则”,一切知识都是以感觉经验为基础,因而他对实体的态度比以往的任何近代哲学家都要激烈,他一次否认了物质实体、心灵实体、上帝的可知性。
对待物质实体的存在,他的怀疑理由是:我们对于物质实体的观念都是一些虚假观念,并找不到支撑这些观念的感觉印象。
休谟的观念名词解释休谟(David Hume)是苏格兰启蒙时代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以其对认识论、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的重要贡献而闻名于世。
他的思想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当今仍然备受关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休谟的观念,并从认识论、形而上学和伦理学三个方面进行详尽的论述。
认识论是休谟哲学思想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休谟的认识论可以被归纳为经验主义的观点,即我们的知识来源于我们对经验的观察和感觉。
他认为一切知识都是基于经验的,而不是任何固有的理性或先天的概念。
休谟主张通过感觉直接经验世界,我们才能对事物进行理解和判断。
他称这种经验为印象(impressions),并认为我们的所有思想和概念都是由印象产生的。
通过建立感觉和印象之间的关联,我们形成了习惯和规律,从而能够推导出一般的原则和规则。
在形而上学领域,休谟提出了他著名的因果关系问题。
他质疑了因果关系的本质和可靠性,认为我们无法通过经验来证明任何因果关系的必然性。
休谟认为,我们之所以认为A的发生必然导致B的发生,仅仅是因为我们在过去的经验中,频繁地观察到了A与B之间的关联。
然而,这并不能证明B一定会跟随A的发生。
休谟进一步指出,我们的理解和预测基于对过去经验的规律性归纳,而这种归纳并没有理性依据。
因此,他认为,我们对因果关系的信念仅仅是一种心理上的倾向,而非有力的理性证据。
休谟对伦理学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
他主张道德可以被归纳为个人和社会利益的结果,而不是基于某种固有的道德法则。
休谟认为,人类行为的动机来自于对快乐和避免痛苦的追求,道德行为可以被解释为追求个人或他人的最大利益。
他反对传统的道德观念,如自然法则和上帝的旨意,认为这些观念只是人们的幻觉。
休谟强调人类的情感和直觉在道德决策中的重要性,他认为道德判断并不是基于理性推理,而是建立在我们对善恶的内在感觉上。
综上所述,休谟的观念在认识论、形而上学和伦理学三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
他对经验主义的坚持和对因果关系的质疑,推动了后来的哲学家进一步探讨认识的本质和限制。
哲学家休谟是谁休谟是苏格兰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被视为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哲学家休谟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卫;休谟在1711年4月26日(儒略历)生于苏格兰爱丁堡的一座公寓里,父亲是在宁威尔区(Ninewells)担任律师的约瑟夫;休姆、母亲是法尔科内夫人。
休谟早期写下的论文“论迷信与宗教”就已经立下了几乎所有他之后有关宗教历史的著作根基。
1763年至1765年间,休谟担任巴黎的哈特福伯爵的秘书,在那里他受到了伏尔泰的钦佩并且被捧为巴黎社交圈的名人。
休谟的哲学受到经验主义者约翰;洛克和乔治;贝克莱的深刻影响,也受到一些法国作家的影响,他也吸收了各种英格兰知识分子如艾萨克;牛顿、法兰西斯;哈奇森、亚当;斯密等人的理论。
哲学家休谟的生平大卫;休姆(David Home)(后来改名为休谟〔Hume〕),休谟在长大后偶而也会回到宁威尔区的老家居住,他在1734年将名字从休姆改为休谟,因为英国人很难以苏格兰的方言正确念出休姆这个名字。
休谟在年仅12岁时就被家里送到爱丁堡大学就读(当时正常的入学年龄是14岁)。
最初休谟打算从事法律职业,但不久后他发现自己有了“一种对于学习哲学和知识以外所有事物的极度厌烦感,当家人想像正在阅读屋埃特和维尼阿斯(两位当时著名的法学家)时,实际上却是在阅读西塞罗和维吉尔的著作。
”休谟对于大学里的教授都不抱好感,他曾在1735年告诉一名朋友说:“你根本不能从教授身上学到任何东西,那些东西在书里都有了。
”自然定律。
在那个时代,一个贫穷的苏格兰人能选择的生涯途径相当少,休谟面对的是成为家庭教师或是成为商人的职员这两个选项,他最后选择了后者。
1734年,在于布里斯托经商数个月之后,休谟前往了法国安茹的拉弗莱舍(La Flèche)旅游,在那里休谟经常与来自Prytanée军事学校的耶稣会学生进行哲学讨论,勒奈;笛卡尔也是这所学校的毕业生。
休谟问题例子
摘要:
1.休谟问题的定义和背景
2.休谟问题的主要内容
3.休谟问题的例子
4.休谟问题的影响和解决尝试
正文:
一、休谟问题的定义和背景
休谟问题是由18 世纪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提出的一个哲学难题,主要涉及因果关系和认知问题。
在休谟的时代,人们普遍认为,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是建立在因果关系的基础之上的。
然而,休谟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人类认知的基础并不稳固,因为我们无法通过感官直接感知到因果关系。
二、休谟问题的主要内容
休谟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因果关系的怀疑:休谟认为,人类感官所接收到的信息只是各种印象的集合,我们无法通过这些印象直接感知到因果关系。
因此,所有的因果关系都是人类心智的建构,而非真实的存在。
2.认知问题的提出:由于因果关系的怀疑,休谟进一步质疑人类认知的真实性。
他认为,我们所有的知识和信仰都是基于经验,但这些经验都是不可靠的。
因此,我们无法确定任何知识的真实性。
三、休谟问题的例子
一个经典的休谟问题的例子是关于“火”的认知。
当我们看到火焰时,我们会认为火焰是火的表现,因此火焰和火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然而,休谟指出,我们无法直接感知到这种因果关系,我们只能感知到火焰和火的印象。
因此,我们无法确定火焰和火之间是否真的存在因果关系。
四、休谟问题的影响和解决尝试
休谟问题对哲学、科学和认知科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都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康德、黑格尔、皮尔士等。
他们提出了各种理论和方法,试图解决休谟问题,包括建立新的认知模型、引入先验知识等。
我对休谟“怀疑论”的内容及其意义的理解
还是读完罗素写的哲学史中关于休谟的部分,实在看得逻辑有点混乱。
只有一种确切地去否认实体的观点让我印象深刻,而他如何辩证的部分,我却感觉不到其中内涵的意义。
所以我引用网上的总结作业概括:
休谟在哲学上,他首倡近代不可知论,对感觉之外的任何存在持怀疑态度,对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性和因果必然性持否定态度。
他认为,感性知觉是认识的唯一对象,知觉分印象和观念两类,但认为人们不可能超出知觉去解决知觉的来源问题。
否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认为因果联系只是由于印象出现先后而形成的一种观念。
在伦理观上,主张功利主义,认为快乐和利益是一致的。
他还用其经验论、怀疑论和功利主义伦理学论述了有关上帝观念和宗教问题
休谟的怀疑论对以后哲学发展的积极影响
⒈对于实证主义超越心、物对立的影响
休谟在怀疑主义论证中,描述了在心理的范围类,物质实体和心灵实体是如何被“虚构”出来的,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思想:不论是物质的现象还是精神的现象,都可以被看作是知觉元素的组合,它们的区别不是心、物这种本质上不同,而是取决于知觉元素的不同联结和结构关系。
这个思想给了后来的马赫、威廉.詹姆斯,以及以罗素为首的美国的新实在论者以很大启发。
马赫认为,心理和物理现象不过是感觉要素的不同依存关系,并没有事实上的物质、精神实体,也没有二者的对立。
詹姆斯认为,世界上最根本的东西是“纯粹经验”,而所谓的物体和心灵不过是纯粹经验组合成的不同构造。
美国的新实在论者也认为,感觉材料是“中立的实体”。
毫无疑问休谟正式这种“中立一元论”的真正源头。
⒉对于现实的生活世界的重视对于现代西方哲学的影响
休谟的怀疑主义是不同于古代和近代的一些怀疑主义的,他的怀疑是针对形而上学独断论哲学家的体系而提出来的,是对他们狂妄的理性引起的“疾病”的一种治疗,并不是对生活本身真实性的怀疑,以及对自然状态下的“常人”的常识的推翻。
在他那里,生活理性、经验的习惯受到了更大的尊重。
休谟声称:“理性虽然不能驱散那些疑云,可是自然本身却足以达到那个目的,把我的哲学的忧郁症和昏迷治愈了,或者是通过松散这种心灵倾向,或者是通过某种实事务和我感官的生动印象,消灭了所有这些幻想。
”[1](P300)休谟明确的反对皮浪的怀疑主义而赞成中期的学园派,就是因为后者虽然也认为应该放弃判断,但他们重视生活实践,肯定或然推论和自然习惯对于生活的意义。
休谟的态度对于现代西方哲学“向生活世界回归”潮流有强烈影响。
胡塞尔认为实体世界是为了生活世界的需要而设定的假设,作为现象的生活世界是最为根本的,真实的世界。
狄尔泰的“生命哲学”,尼采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和对现实的、此世的生活的强调都可以看作是对休谟的原则的继承。
3.对现代西方哲学中各种非理性主义的巨大影响。
罗素认为: “在这样的自我否定理性精神的后面跟随着非理性信念大爆发,是必不可免的事”[2](P128)“整个十九世纪内及二十世纪到此为止的非理性主义的发展,是休谟破坏经验主义的当然后果。
”[2](P128)如此,休谟哲学本身就具有非理性主义成份。
首先,休谟用“心理原子主义”,取代和否定了单纯不变的实体的存在这本身就具有非理性主义色彩,可以看作是用感觉要素取代了只能为理性所把握的实体。
其次,休谟把人的情感、情绪纳入人对外在世界的认识过程之中, 使哲学开始关注于对非理性的情感、情绪的讨论。
例如后来被认为使非理性主义的代表的唯意志论,其核心概念—意志就恰恰可以被看成一种能动的感觉,而又表现
为盲目的情绪和冲动。
最后,休谟对理性的能力和限度的批判,使人们对理性能解决一切问题的“理性万能主义”的信念发生了怀疑和动摇,对理性能力的有限性有了清醒的认识,这些显然都是有利于后来的非理性主义的发展的。
可见正如罗素所说,是休谟的怀疑在传统的理性主义中打开了一个缺口,为后来非理性主义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⒋对于胡赛尔的现象学的影响
胡赛尔认为以休谟为代表的经验主义与他的现象学有这极为密切的关系,他把休谟哲学看作现象学的一种不成熟的表现形式。
他认为,休谟哲学的最重大意义在于,他彻底的铲除了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形成的客观主义,将近代哲学的发展从客观主义拉回到纯意识的轨道,为后来现象学的出现打通了道路。
胡赛尔虽然不赞成休谟的心理主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认为正是这一点使休谟失去了发现现象学的机会,但是他自己承认从休谟这里获的得东西比从康德那里得到的还要多。
而我自己关于休谟的看法是,人们经过长期讨论一种抽离现实很本身的实体之后的另一种觉醒。
就像过去人们总在问,超出这世界的我是怎么样的,而从来没人去勇敢的假设,没有超出世界的我了,我又如何存在呢。
这是我对休谟提出这个否定实体的理论的浅显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