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64篇名篇名句赏析(二)
- 格式:doc
- 大小:87.50 KB
- 文档页数:12
高考语文必备古诗文64篇(可能有微调,请以当年高考大纲为准!!)高中部分(14篇)1.劝学(节选)《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绳,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
醉翁亭记词语解释1.环:环绕。
2.皆:副词,都。
3.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4.滁: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
5.其:代词,它,指滁州城。
6.壑:山谷。
7.尤:格外。
特别。
8.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9.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
1o.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11.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12.潺潺:流水声。
13.而:表承接。
14.酿泉:泉水名。
15.回:回环,曲折环绕。
16.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7.然:......的样子。
18.临:靠近。
19.于:在。
20.作:建造。
21.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22.自谓:自称,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
23.号:名词作动词,取别号。
24.曰:叫做。
25.辄:就。
26.年又最高:年纪又是最大的。
27.得:领会。
28.寓:寄托。
29.意:这里指情趣。
“醉翁之意不在酒”,后来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目的。
30.乎:在乎。
31.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霏,原指雨、雾纷飞,此处指雾气。
32.开:消散,散开。
33.归:聚拢,指散开的云又回聚到山来。
34.暝:昏暗。
35.晦:阴暗。
36.晦明:指天气阴晴明暗。
37.芳:香花。
38.发:开放。
39.佳木:好的树木40.秀:植物开花、结实。
41.繁阴:一片浓密的树荫。
42.风霜高洁:就是风高霜洁。
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43.至于:连词,于句首,表示两段的过渡,提起另事。
44.负者:背东西的人。
45.休于树:在树下休息。
46.伛偻:腰背弯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
47.提携:小孩子。
48.临:靠近,这里是“……旁”的意思。
49.渔:捕鱼。
50.酿泉:名作状,用泉水。
51.洌:清醇。
52.山肴:野味。
53.野蔌:野菜。
蔌,菜蔬。
54.杂然:众多而杂乱的样子。
55.陈:摆列。
56.酣:尽情地喝酒。
57.丝:琴、瑟之类的弦乐器。
58.竹:箫、笛之类的管乐器。
59.射: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yǎotiǎo)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 (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niǎo),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zhúlú)千里,旌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
寄蜉蝣(fú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xié)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学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高考语文必背64篇汇编之《关雎》(原文+解析+译文+情景默写+作文素材运用积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欣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上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庆幸极了,用作诗歌颂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赏析】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
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高考语文名篇名句默写必背古诗文(初中部分)NO.1 《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④,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⑤。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⑥。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⑦,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⑧。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⑨。
”(《卫灵公》)【注】①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说:“悦”的古字,愉快。
②知:了解。
愠:生气,发怒。
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③日:每天。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④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⑤“学而不思”两句: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
⑥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是知也:这是聪明的。
知:通“智”。
⑦见贤思齐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⑧“士不可以不弘毅”两句: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
弘毅:刚强,勇毅。
⑨“己所不欲”两句: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NO.2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①;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②。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高考语文必背64篇汇编之《雁门太守行》(原文+解析+译文+情景默写+作文素材运用积累)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黑云压城城欲摧,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敌军似乌云压近,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夜色中,塞上泥土中鲜血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整体赏析】“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
此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
”(《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
60高考必背64篇古诗文(附字词解释)一、唐代诗歌1.《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字词解释:霜:一种白色结晶体,多出现在低温天气下。
故乡:旧居,家乡。
2.《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峰:山巅,山峰。
急:情势紧急,气势汹汹。
滚滚:形容水流声音大而有力的样子。
3.《观刈麦》-白居易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皑:白色,皑皑即白雪纷飞的样子。
若:像,如同。
短语解释:两意:指古代女子接受媒妁之言时,可有“两意”。
相决绝:两人分手,断绝情感。
4.《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红湿:花瓣沾了雨水的样子。
锦官城:按照唐代官制最高职位的城市,意味着高贵富有的人居住的城市。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银河:夜空中红星与白星排列成的光带,以银色为主(现指银河系)落:指高空物体由上往下坠落。
6.《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悲:忧伤,悲痛。
白发:年纪大了后头发变成银色或白色的头发。
金樽:材质如金的酒杯。
烹:煮、煮熟。
宰:杀死动物,再去皮、去毛、去内脏等工作。
(动词)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撑:摇着浆使小船行进。
偷: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取走别人的东西。
踪迹:足迹或行迹。
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之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异客:在外地的游子。
佳节:指传统的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
茱萸:一种植物,节日中常用来插在门前、房屋前以祈福、驱邪。
9.《悯农》-李绅春种一粒子,秋成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海:全国,整个地方。
【89】【北京高考真题古诗词鉴赏(二)】【试题版】【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问题。
古风(其十)李白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2】千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
”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5题。
柳堤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4】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
下列诗句中“香”子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
【唐·郑谷《阙下春日》】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宋·杨朴《莎衣》】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
【宋·刘子翚《海棠花》】D.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
【明·邱睿《都城春日》】【5】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
高考必背641.孔子语录《论语》原文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
总共三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
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而:连词。
(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
(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本段理解: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诗经·周南》关关雎鸠 ( j ūji ū),在河之洲。
窈窕 (y ǎoti ǎo) 淑女,君子好逑 ( hǎoqi ú)。
参差荇 ( xìng) 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 ( wùmèi)求之。
梦寐以求,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展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 mào)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①加粗标红字是易错字。
②画线句是高考高频考察句。
①《关雎》中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爱漂亮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
②《关雎》中的“,”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男子对心中姑娘的深切想念,同时写出了他因追求不到而难过难眠的样子。
”。
③《关雎》中的男主人公为了亲密心中的姑娘而“”,为了让姑娘高兴而“④《关雎》中表现君子追求淑女不得而生出无穷情思的句子是“,”。
理解默写美文赏识1 、走过春的野外,趟过夏的激流,到达秋季就是寂静祥和的世界。
秋季,虽没有玫瑰的芬芳,却有秋菊的淡雅,没有繁花似锦,却有硕果累累。
秋季,没有夏季的激情,却有浪漫的温情,没有春的豪放,却有收获的愉悦。
清风落叶舞秋韵,枝头硕果醉秋容。
秋季是甘美的酒,秋季是壮丽的诗,秋季是感人的歌。
2 、人的一世就是一个积蓄的过程,在奋斗的时候储藏了希望;在耕作的时候储藏了一粒种子;在旅游的时候储藏了景色;在浅笑的时候储藏了快乐。
聪慧的人擅长积蓄,在漫长而短暂的人生旅途中,学会积蓄每一个闪光的瞬时,而后用它们酿成一杯美好的回想,在四时的变化与交替之间,发散浓香,收藏一世!3 、春季来了,我要把心灵放回缭绕柔肠的远方。
让心灵长出北归大雁的翅膀,乘着吹动彩云的熏风,捧着润湿江南的霡霂,唱着涟漪晨舟的渔歌,沾着充盈夜窗的芬芳,回到久其他家乡。
我打开解冻的泥土,挖出埋藏在这里的梦,让她洗浴绚烂的阳光,期望她慢慢长出枝蔓,结下神往已久的真爱的果实。
4 、好好享受生活吧,每一个人都是幸福的。
高考名篇名句赏析(二)17.※※※※【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赏析】文章开头,作者一连列举了六位古代圣贤在困难忧患中崛起的事例,来证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
这个推理过程属于逻辑学上的归纳推理,即由前面六个特殊的事例,归纳出后面带普通意义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说明了前面六个人物所以成功的原因:艰苦的环境,一方面给人们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每每就不如人意,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些困难,坚定、振奋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不断克服困难,求得生存的过程中增加了聪明才干。
然而道理在此还没有说完,上面只谈到,在人与客观环境这一对矛盾中,客观环境对人的触动,反过来,针对人的主观世界对此又是怎样做出反应,孟子接着指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客观环境的困难和自身判断的失误,造成人在改造客观的过程中的错误,而他也就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教训,从而达到“能改”的境界——这个“能”,从语义上讲,不仅体现了人的愿望、决心,也体现了人的能力。
他因为自身所遭遇的困难而忧虑、痛苦、困惑,造成内心的压抑,而他也就在不断冲破这些心理压抑的尝试中,活跃了自己的思维,激发了自己的创造力。
更重要的一点,人是有感情的,又是社会性的,他有痛苦,有忧虑,想发愤,想创造,必然表现在形色上,吐发在言辞中,期望得到理解与同情、启发与帮助。
人就在这一切与忧患的斗争中,一方面求得了物质的生存可能,另一方面更求得了精神的生存,表现了他的活力、意志、情感、创造能力,一句话,表现了他“生”的价值。
这,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全部含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反一正,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了同一人生哲理的两面。
作为一条具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其影响绝不仅仅表现在政治道德上。
特别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直接导引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创造的一条极重要的美学原则的形成,这就是“发愤抒情”这一美学创作原则。
18.※※※※【《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赏析】《关雎》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
第二、三章则从男主人公方面落笔,先说他在未得淑女时思念之苦,连觉也睡不着;然后再说他求得淑女与之成婚以后,他将千方百计同她鱼水和谐,使她心情欢乐舒畅。
如果说第二章近于现实主义的描写,那么第三章便带有浪漫主义情调,抒情主人公乃为爱情获得成功的美好前景而陶醉了。
关雎》作为一首情诗,以水域为依托而展开。
《诗经》中的男女相会求偶往往在水边进行,《关雎》首开其端,景物的选取带有典型性。
这首诗采用“兴”的表现手法,先是以物起兴,然后又以事起兴。
以物以事起兴,是以鱼鹰的鸣叫,引出作者对淑女的追求。
鱼鹰捕鱼与男性求偶,作为同类事象而相继出现。
用水鸟的捕鱼来暗示两性的结合。
《关雌》叙述了男主人公对荇菜的处理,对淑女的追求,采用了递进攀升的笔法。
男主人公采荇莱的动作依次是流之、采之、芼之。
流之,即是放之,就是把采来的荇菜堆放在左右;采之,即挑选,把堆放的荇一步精细。
再看男主人公对淑女的追求历程。
先是把她锁定为自己最合适的配偶,然后是“寤寐求之”,因求之不得而“瘠寐思服”,以至于达到“辗转反侧”的程度。
彻夜的冥思苦想之后,这位男子终于找到了接近淑女的办法,并且最终获得了成功。
“琴瑟友之”,是通过弹奏琴瑟来引起女子的注意和好感,进而得到接近的机会。
“钟鼓乐之”,则是敲钟、击鼓把自己心仪的女子迎娶过来。
“琴瑟友之”,是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在娱乐中拉近与对方的距离。
“钟鼓乐之”,是举行隆重的婚礼,令女子无比高兴。
古代举行婚礼是要有歌舞的,《小雅·车辖》作为一首迎亲诗是这样描述的:“虽无德与女,式歌且舞。
”诗中的新郎把歌舞看作婚礼的重要节目,用以取悦于对方。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诗歌的积极浪漫色彩。
诗中按顺序写了一个男子的恋爱经历:一见钟情——求之不得——幻中成偶,这一厢情愿的爱情写得毫不悲观,全诗的基调是积极、明丽的。
把玩此诗,反复吟咏,仿佛始终置身于明媚的阳光下,和煦的暖风里,欢腾的河畔载歌载舞的人群中,哪怕梦幻中也是如此,绝无后代文人情诗的阴冷凄清,忸怩作态。
这是最初的生民之歌,原始、粗犷,大胆又奔放,带有后代诗歌无法比拟的朴实和健康。
这首诗用的是较原始的诗歌形式,即整齐的四言体诗。
诗句短促,韵律和谐,其中反复咏唱“窈窕淑女”起充分表情达意作用,而反复中有变化,如对“参差荇菜”的“流、采、芼”,仅变一字,就使短促的四字句活泼起来,不再单调呆板,无形中扩大了诗歌的容量,给人以回想余地,加深了诗意的内涵。
19. ※※※※【韩愈《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赏析】(第1段)肯定从古以来师对于任何人总是不可少的,因为人不能“生而知之”,谁也不能没有“惑”──茫然不解的东西。
因此,他认为师并不是什么特殊人物,而是一种“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他还认为人人都可以为师,没有社会地位(贵贱)或年龄(长少)的限制,只问他有没有“道”,有就可以为师,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接着(第2段),他慨叹古来的“师道”久已失传。
现在一般人,既不能“无惑”,又“耻学于师”,所以越来越愚蠢。
然后列举事例,论证这种“耻学于师”的风气实在是愚蠢而奇怪的。
他说有一种人,即士大夫,对于儿子,则“择师而教之”;但对于自己,“则耻师焉”:这就是他们的不明。
又有一种现象,广大的各行各业之人,即“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以彼此相师为耻;而“士大夫之族”,如果有人谈到谁是师,谁是弟子,则大家共同非笑,问其理由,无非是年龄、地位云云,这又证明了他们的智慧反而在他们所瞧不起的巫医等等之下,这不是很奇怪吗?再看(第3段),“士大夫之族”所崇拜的“圣人”没有一定的师,孔子的师有郯子、苌弘等,这些人都“不及孔子”。
而且孔子还说过,三个人里面,一定有一个人是他的师。
因此,作者得到另一个重要的论点,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这就是说,弟子可以为师,师也可以为弟子。
所以师和弟子的关系的存在,最后结论很简单,不过是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缘故。
这也还是前文所提出的论点,即“能者为师”。
由此可见,《师说》不仅严正地驳斥了那些愚蠢的诽谤者,更可贵的是提出了三点崭新的、进步的“师道”一方面比我好,在这一方面他就是我的师。
这些思想把师的神秘性、权威性、封建性大大地减轻了;把师和弟子的关系合理化了、平等化了,把师法或家法的保守的壁垒打破了。
这些思想是和他后来发展的“道统”思想矛盾的。
这些思想是具有解放精神,具有深刻的人民性的思想。
这是唐德宗时代在相对的稳定局面之下,城市繁荣、商业经济发展的反映。
因此,可以想象,这篇《师说》的流布,鼓舞和吸引了更多的青年后学,也因而招致了更多的顽固“士大夫之族”的反对。
实际上,韩愈也确乎因此官更难作,不断遭到当权者的排挤。
20. ※※※※【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赏析】锦瑟呀,你为何竟然有五十条弦?每弦每节,都令人怀思黄金华年。
我心像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又像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
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
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
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早已惘然。
首联:年已半百,感慨万千(起兴、比喻)。
首联,毫无疑问是起兴之笔。
锦瑟的五十根弦,象征诗人将近五十岁的人生(李商隐活了46岁)。
瑟之发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以示伤感。
“一弦一柱”则兴寄遥深,感情凝重;“思华年”为全篇主脑,以下文字皆因此生发出来。
颔联:因为不能相聚,故而思念极深,真觉得此身为虚,而梦境才是真实的,即使杜鹃啼血也难表达我的相思之苦。
(典故、传说)颈联:明月生于沧海的时候,我的泪水如珠,蓝田玉山之上,那玉烟缕缕升腾,何尝不是从我心中飘出?(典故、传说)二、三两联,是全诗的主体,也是诗人追忆的内容,共用了四个典故,呈现了不同的意境和情绪:庄生梦蝶,是人生的恍惚和迷惘;望帝春心,包含苦苦追寻的执著;沧海鲛泪,具有一种阔大的寂寥;蓝田日暖,传达了温暖而朦胧的欢乐。
但诗人究竟在苦恋什么呢?他表达得太委婉了,只是用了两个古老的典故来传达。
“庄生晓梦迷蝴蝶”,说的是迷惘之情——他曾留恋的梦境。
庄子“梦蝶”,不知哪种状态是真实的自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