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地方病及预防常识
- 格式:docx
- 大小:113.43 KB
- 文档页数:10
地方病课件一、引言地方病是指在一定地区内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疾病。
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地方病在全球各地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地方病种类繁多,对人民群众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地方病,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本课件将对我国常见的地方病进行介绍,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二、地方病的种类及特点1.地方性甲状腺肿:又称大脖子病,主要发生在我国内陆山区和沿海地区。
由于土壤、饮水和食物中缺乏碘元素,导致人体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引起甲状腺肿大。
该病多见于成年人,女性多于男性。
2.地方性氟中毒:主要发生在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山西、内蒙古等地。
由于饮水和食物中氟元素含量过高,长期摄入可导致氟中毒,表现为牙齿、骨骼损害,严重时可影响生长发育和神经系统功能。
3.地方性砷中毒:主要发生在我国南方地区,如湖南、江西等地。
由于饮水和食物中砷元素含量过高,长期摄入可导致砷中毒,表现为皮肤损害、神经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病变等。
4.克山病:主要发生在我国东北地区,尤其是黑龙江省。
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病毒感染、遗传因素、营养不良等有关。
该病表现为心脏增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症状。
5.癌症村: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出现了癌症高发现象,被称为“癌症村”。
原因可能与环境污染、生活习惯、遗传因素等有关。
癌症村多发生在农村地区,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三、地方病的防治措施1.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地方病的防治力度,制定相关政策,保障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例如,实施碘盐政策,推广无砷饮水工程,加强环境保护等。
2.健康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普及地方病防治知识。
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开展义诊活动等方式,让群众了解地方病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3.预防措施:针对不同地方病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例如,加强碘盐监管,确保碘盐质量;改善饮水条件,降低氟、砷含量;加强营养摄入,提高身体抵抗力等。
地方病健康教育
《地方病健康教育》
地方病是指一些特定地区特有的疾病,通常是由于环境、气候、生活习惯等因素造成的。
常见的地方病包括血吸虫病、炭疽病、硒中毒、高原病等。
地方病对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健康教育在预防和控制地方病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有效预防地方病,健康教育需要向当地居民传达正确的健康知识及预防措施。
对于血吸虫病,需要加强对饮用未经过滤的生水的警示,让居民了解饮用生水可能会感染血吸虫病;对于炭疽病,需要宣传正确的养殖、加工和食用方法,避免炭疽菌感染;对于硒中毒,则需要引导居民注意饮食平衡,避免过量摄入硒元素。
此外,健康教育还可以通过开展定期的体检和医疗服务,及时发现和治疗地方病病例,降低地方病的发病率。
同时,还可以通过提供卫生设施、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等方式来减少地方病的传播和流行。
地方病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能帮助居民了解地方病的病因、症状和传播途径,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地方病的发生。
通过加强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促进地方病预防工作的开展,从而改善居民的身体健康水平。
常见地方病及预防常识(总9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第二章常见地方病及预防地方病,又叫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是指发生在某一特定地区,同一定的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的疾病。
在地球地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地壳表面元素分布的不均一性,这种不均一性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影响着世界各地的人类、动物和植物的发育,使在地球上某一地区自然界的水和土壤中某种化学元素过多或缺少,使当地的动物、植物以及人群中发生特有的疾病。
环境与地方病的关系非常密切,人类不能脱离其周围的环境而独立存在,必须同周围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建立一种动态平衡。
在地球演变过程中,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种种原因,使这一平衡遭到破坏,就会出现一些特异性的带有地域性质的疾病,既地方病。
地方病按病因可分为:自然疫源性(生物源性),病因为微生物和寄生虫,是一类传染性的地方病,包括鼠疫、布鲁鼠疫、布鲁氏菌病、乙型脑炎、森林脑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肺吸虫病、包虫病、麻风病、SARS等。
化学元素性(地球化学性),病因为当地水或土壤中某种(些)元素或化合物过多、不足或比例失常,再通过食物和饮水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疾病,元素缺乏性如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等;元素中毒性第一节病症分类地方病在一定地区内流行年代比较久远,而且有一定数量的患者表现出共同的病征。
地方病分为化学性地方病和生物性地方病。
化学性地方病又称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人的生长和发育同一定地区的化学元素含量有关,出于地质历史发展的原因或人为的原因,地壳表面的元素分布在局部地区内呈异常现象,如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等,因此,在当地居民人体同环境之间元素交换出现不平衡;人体从环境摄入的元素量超出或低于人体所能适应的变动范围,就会患化学性地方病。
地方病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氟中毒、大骨节病、克山病、鼠疫、地方病之大骨节病和布鲁氏菌病7种。
农村常见病与多发病防治措施
引言
农村地区常见病与多发病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改善农村地区的健康状况,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针对农村常见病与多发病的防治措施。
常见病防治措施
农村地区常见病主要包括感冒、腹泻、呼吸道感染等。
以下是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的一些措施:
1.加强卫生教育:提高农民的卫生意识,宣传卫生知识,教育农民正确洗手、饮食和生活惯等。
2.定期体检:开展定期体检项目,早期发现潜在疾病,及时进行治疗和预防。
3.加强环境卫生: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条件,加强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措施。
4.预防接种:加强农民的疫苗接种工作,提高群体免疫力。
5.健康饮食:指导农民合理饮食,提供营养均衡的食物,减少营养不良和相关疾病的发生。
多发病防治措施
农村地区多发病主要包括肺结核、肝炎、疟疾等。
以下是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的一些措施:
1.定期体检:开展肺结核、肝炎、疟疾等多发病的筛查和早期发现。
2.加强病例报告和监测:建立病例报告制度,及时掌握疾病的流行情况,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定期消毒:定期对农村地区的水源、住房等进行消毒,减少传染源和疾病传播。
4.提供有效药物:确保农村地区有足够的药物供应,及时治疗患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5.健康教育:加强农民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对多发病的认识和防治意识。
结论
农村地区常见病与多发病的防治措施需要综合施策,从卫生教育、体检、环境卫生等方面入手,加强预防和治疗工作。
只有全面
提高农民的健康意识和卫生水平,才能有效减少农村地区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地方病宣传防治知识地方病,是在某些特定地区发生的疾病,其发生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遗传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常见的地方病包括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等。
这些疾病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也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宣传和防治地方病至关重要。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碘缺乏病。
碘是人体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而甲状腺激素对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碘缺乏地区,如果人们长期摄入碘不足,就容易患上碘缺乏病。
碘缺乏病的主要表现为甲状腺肿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脖子病”,严重的还会影响智力发育,导致智力低下。
为了预防碘缺乏病,我们可以通过食用加碘盐来补充碘。
同时,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含碘丰富的食物,如海带、紫菜等。
接下来,再说说地方性氟中毒。
这种病通常是由于长期饮用高氟水或者食用高氟食物引起的。
地方性氟中毒的主要症状包括氟斑牙和氟骨症。
氟斑牙会使牙齿变得发黄、发黑,甚至出现缺损;氟骨症则会导致骨骼疼痛、变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预防地方性氟中毒的关键在于改善水源,降低水中的氟含量。
对于已经患病的患者,要及时进行治疗,缓解症状。
地方性砷中毒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地方病。
长期暴露在高砷环境中,或者饮用含砷量超标的水,都可能导致地方性砷中毒。
地方性砷中毒的症状包括皮肤色素沉着、角化过度,甚至可能引发皮肤癌等严重疾病。
预防地方性砷中毒的重点在于加强环境治理,改善饮用水质量,减少砷的摄入。
那么,如何有效地宣传地方病防治知识呢?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渠道进行宣传。
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平台,广泛传播地方病的危害、防治方法等信息。
可以制作一些生动有趣的科普节目、公益广告,吸引大众的关注,提高大家对地方病的认识。
另一方面,要加强在学校、社区等场所的宣传教育。
可以组织专业人员到学校开展讲座,向学生们普及地方病的相关知识,让他们从小树立预防地方病的意识。
中小学常见病及地方病预防要求措施中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常遇到各种疾病,包括传染病、慢性病和地方病等。
为了保障学生的健康,学校和家长应该加强对中小学常见病及地方病的预防和管理。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小学常见病及地方病的预防要求和措施。
一、中小学常见病1.传染病:传染病是中小学生常见的疾病,如流感、感冒、手足口病、水痘等。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换洗衣物;(2)注意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新鲜;(3)避免接触传染源,避免近距离接触传染患者;(4)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5)及时就医,遵医嘱治疗。
2.眼疾:近视、结膜炎等眼疾在中小学生中很常见。
预防措施包括:(1)保护眼睛,避免长时间用眼;(2)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3)定期进行眼保健操,放松眼部肌肉;(4)保持良好的用眼环境,注意保持光线适中。
3.呼吸道疾病:哮喘、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容易在春秋季节发作。
预防措施包括:(1)避免寒冷刺激,注意保暖;(2)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3)避免过度运动,避免憋气;(4)保持室内空气湿润,定期通风。
二、地方病1.地方病是特定地区特有的疾病,主要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
常见的地方病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缺碘性甲状腺肿、血吸虫病等。
预防地方病的措施包括:(1)保证饮食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碘、维生素的食物;(2)避免饮用未经消毒的水源,保持饮水清洁;(3)加强环境卫生,减少病媒生物滋生;(4)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疾病并进行治疗。
2.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主要是因为暴露在受感染的水源中而引起。
预防血吸虫病的措施包括:(1)避免接触受感染的水源,不饮用未经消毒的水;(2)穿着合适的鞋袜,避免赤脚行走;(3)加强环境清洁,减少螺蛳滋生;(4)接种疫苗,定期进行体检。
总之,中小学生常见病及地方病的预防工作是学校和家长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
通过加强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个人卫生意识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中小学生疾病的发生,保障他们的身体健康。
地方病概述及几种常见地方病的防治地方病,是指由特定地理环境和人群生活方式引发的一些疾病。
这些疾病主要分布在一些特定的地区,由于地理区域特殊性,使得该地区的居民容易患上这些疾病。
地方病不仅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同时也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影响。
因此,地方病的防治工作十分重要。
常见的地方病主要包括热带病、亚热带病、寒带病和高原病等。
热带病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例如疟疾、登革热和黄热病等。
这些疾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因此,防治的关键是控制蚊子的繁殖和蔓延。
首先,要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清除积水和杂草,减少蚊子的滋生地。
其次,要加强蚊虫灭控制,如使用蚊帐、蚊香等工具,使用驱蚊剂等。
此外,还要加强公众教育,宣传蚊虫防控知识和个人防护措施。
亚热带病是指在亚热带地区常见的病,如流行性出血热、克山病和血吸虫病等。
这些疾病的传播与地区特有的生物和地理环境有关。
因此,防治的关键是加强环境治理和个人保护。
例如,对于血吸虫病,要加强对水源的监测和治理,减少对水源的污染;对于流行性出血热,要加强对啮齿动物的控制和灭活。
同时,要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公众自我保护意识,采取适当的个人防护措施,如穿长袖衣物、使用驱蚊剂等。
寒带病主要分布在寒冷的地区,如冻疮、冻伤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与低温环境和人体受冷暴露有关。
防治的关键是保持室内外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在户外,人们应尽量减少暴露时间,并采取相应的个人防护措施,如穿戴防寒、防风、防湿的衣物和鞋子。
在室内,要确保供暖设施正常运行,并保持适宜的室温和湿度。
同时,要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公众冬季保健意识,远离寒冷环境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高原病是指在高原地区常见的病,主要与高原环境和气候有关,如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肺水肿等。
防治的关键是适应高原环境和提高身体免疫力。
在前往高原地区前,人们应进行充分的体检,确保身体状况适合在高原环境下生活。
在高原地区,人们应逐渐适应高原环境,避免剧烈活动,保持适度休息和饮食,避免劳累和过度饮酒。
地方病防治知识地方性氟病是一种由于环境中氟含量过高,进入人体内的氟过多,蓄积而引起的全身慢性氟中毒。
氟中毒会导致骨骼和牙齿受损害,出现全身关节疼痛、麻木、抽搐、僵硬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关节活动困难、弯腰驼背、胸廓变形,甚至不能正常行走。
此外,氟中毒还可能导致牙齿表面出现斑点、花纹、缺损等氟斑牙,影响身体其他器官和代谢活动,导致身体发育较差、体力、脑力和抗病力等功能下降。
氟中毒的来源包括饮水型、燃煤污染型和饮茶型。
在一些地方长期饮用含氟较多的泉水、沟水或井水、敞灶燃烧含氟较高的煤烘炕食物和取暖、大量饮用高氟砖茶水等情况下,人们容易摄入过量的氟,导致氟中毒。
武冈市属于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已有儿童发生氟斑牙。
目前,地方性氟中毒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预防至关重要。
减少机体对氟的摄入、增加对氟的排泄、改善生活条件、增加机体抵抗力等是预防氟中毒的关键。
目前,为了预防地方性氟中毒,不同的措施被采取。
在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改变烘炕和烤火的方法是主要的解决方案。
这包括不直接在煤火上烘炕和保存食物,改良炉灶,安装烟囱以将炉灶燃烧煤产生的烟尘排出室外。
在饮水型氟中毒病区,改换饮用低氟水是主要的解决方案。
这可以通过打建新的低氟水源井、引用低氟的江、河、湖、泉水以及物理化学方法除氟来实现。
除氟剂包括硫酸铝、氯化铝、碱式氯化铝、骨炭、羟基磷灰石等。
防治饮茶型氟中毒的方法是供应低氟砖茶,同时提倡喝淡茶水、多喝牛奶、多吃新鲜蔬菜、多食用汤菜,减少高氟砖茶水的摄量。
供给合理平衡的膳食,适当地补充钙、维生素B和维生素C的摄入量,对防治氟中毒有比较明显的效果。
碘缺乏病是由于自然环境中的水、土壤缺乏碘,造成植物、粮食中碘含量偏低,导致机体碘的摄入不足而产生的一系列损害。
这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一种地方病,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身体发育障碍等。
缺碘导致智力低下、呆傻、白痴等智力残疾。
严重缺碘可导致地方性克汀病,孕妇缺碘可导致早产、流产、死产、先天畸形儿、先天聋哑儿等。
预防医学地方病地方病,是指由于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和食物来源等因素引发的一类本地特有的慢性疾病。
这些病一般发生在一定的地区和人群中,通常具有地域性和流行性。
预防医学地方病是以预防为主的一种医学特色,以降低地方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为主要目标。
地方病的常见类型在我国,地方病比较常见的类型有以下几种: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也被称为地中海型贫血,是一种因红血球缺乏或缺失而导致氧合能力下降的血液病。
溶血性贫血常见于亚洲和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地区。
骨关节病骨关节病是一类以疼痛、肿胀、畸形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骨关节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等。
这些病常见于寒冷干燥的地区。
慢性氟中毒氟中毒是一种由于摄入过多氟化物而导致的一系列疾病。
氟中毒常见于我国南北方经济水平较低、自然水资源含氟量较高的地方。
硒中毒硒中毒也是一种由于摄入过多硒而引发的一系列疾病。
硒中毒常见于我国西南地区。
预防医学地方病的措施预防医学地方病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改善生活环境改善生活环境是预防医学地方病最基本的措施之一。
例如,加强对水源的管理和确保饮用水是安全的、健康的;禁止或限制某些危险行为,如吸毒、劳累等等。
合理饮食合理饮食是预防医学地方病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例如,对于硒中毒的预防,可以通过食用含有高蛋白、高钙、低硒的多谷类食物和钙质食品;对于氟中毒的预防,可以通过增加饮用水的处理措施和减少生活用水的氟含量等措施。
开展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预防医学地方病的关键一环。
通过宣传、教育、指导等多种形式,让人们更好地了解预防医学地方病的相关知识,在生活和工作中养成预防控制地方病的好习惯。
例如,普及有良好健康效应的食品、菜肴、调味品、感冒预防等方面的科学知识;提示人们在冷天、寒冷、雾霾天等注意锻炼身体,从而增强身体抵御疾病的能力。
建立地方病防治工作体系建立地方病防治工作体系是预防医学地方病的基础。
这需要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地方病监测、预警和防治网络,以及合理配置防治资源,发挥各级医疗机构的作用和社区卫生机构的力量。
常见地方病及预防常识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第二章常见地方病及预防地方病,又叫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是指发生在某一特定地区,同一定的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的疾病。
在地球地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地壳表面元素分布的不均一性,这种不均一性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影响着世界各地的人类、动物和植物的发育,使在地球上某一地区自然界的水和土壤中某种化学元素过多或缺少,使当地的动物、植物以及人群中发生特有的疾病。
环境与地方病的关系非常密切,人类不能脱离其周围的环境而独立存在,必须同周围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建立一种动态平衡。
在地球演变过程中,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种种原因,使这一平衡遭到破坏,就会出现一些特异性的带有地域性质的疾病,既地方病。
地方病按病因可分为:自然疫源性(生物源性),病因为微生物和寄生虫,是一类传染性的地方病,包括鼠疫、布鲁鼠疫、布鲁氏菌病、乙型脑炎、森林脑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肺吸虫病、包虫病、麻风病、SARS等。
化学元素性(地球化学性),病因为当地水或土壤中某种(些)元素或化合物过多、不足或比例失常,再通过食物和饮水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疾病,元素缺乏性如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等;元素中毒性第一节病症分类地方病在一定地区内流行年代比较久远,而且有一定数量的患者表现出共同的病征。
地方病分为化学性地方病和生物性地方病。
化学性地方病又称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人的生长和发育同一定地区的化学元素含量有关,出于地质历史发展的原因或人为的原因,地壳表面的元素分布在局部地区内呈异常现象,如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等,因此,在当地居民人体同环境之间元素交换出现不平衡;人体从环境摄入的元素量超出或低于人体所能适应的变动范围,就会患化学性地方病。
地方病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氟中毒、、克山病、鼠疫、地方病之大骨节病和布鲁氏菌病7种。
第二节自然疫源性及预防病因为和寄生虫,是一类传染性的地方病,包括鼠疫、布鲁鼠疫、布鲁氏菌病、乙型脑炎、森林脑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疟疾、黑热病、、包虫病等。
其中布鲁氏菌病比较严重。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患有布病的牛、羊、猪是主要传染源,人可以通过体表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感染布病。
出现布病相关症状,要及时就医治疗。
接触牛、羊等动物的贩运人员、屠宰工、饲养员、挤奶工、接羔员、育羔员、兽医以及进行布鲁氏菌分离培养的实验室人员是易感人群,应做好个人防护以及消毒工作。
第三节化学元素性及预防病因为当地水或土壤中某种(些)元素或过多、不足或比例失常,再通过食物和饮水作用于人体所。
环境中的地球化学元素不仅是构成人体基本组成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来源,在人的生长发育、衰老、疾病和死亡中起着重要作用。
这些元素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分布在人体各部位,以维持机体和环境之间的平衡。
由于地球在地球上的分布并不均匀,致使平衡受到破坏,最终导致地方病的发生。
如缺碘地区多出现甲状腺肿和克汀病,碘过量地区则出现;缺氟地区可出现、老年骨质疏松症增多,氟过量地区则引起斑釉齿和氟骨症患病率高等。
碘缺乏病一种地球化学性疾病,由于自然环境缺碘而引起人体营养不良,表现为一组有关联的病症或危害的总称,包括缺碘所致的地方性甲状腺肿大(俗称粗脖根或大脖子)、单纯性聋哑和胎儿流产、早产、死产、先天畸形、智力低下、神经精神发育不全等一系列病理生理异常现象。
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1)食盐加碘是防治碘缺乏病的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
食盐加碘比例1:50000可有效地预防地甲病;1:20000可预防地克病。
加入盐中的碘化钾易氧化、升华,1993年以来已改为稳定性较好的碘酸钾。
在包装、贮存、运输及食用碘盐过程中,须注意保持碘盐干燥,包装严密不透气、防晒、存放暗处。
碘盐存放时间不宜过长,应随用随买,适当储备。
炒菜、烧煮鱼肉和煮汤时,不宜过早放入食盐,更不要把碘盐放在锅里炒或煎炸。
据测定:不同存放方式半年后的碘盐中碘损失率为:缸内10%;麻袋内29.4%;抽屉内57.8%;煮沸2小时损失1.9%;烘烤2小时损失66.1%。
(2)碘油注射或口服。
碘化油是一种长效、经济、方便、副作用小的防治药物,特别适用于偏僻、交通不便、有土盐干扰地区,尤适用于育龄妇女。
碘化油注射后,供碘效能可达3~5年。
口服碘化油方法简便,群众易于接受,防治效果同样明显,供碘效能一般为1年半左右。
(3)保证人体碘的需要量(表2-2)表2-2人体碘的需要量(4)育龄妇女孕期妇女补碘可防止胚胎期碘缺乏病(克汀病、亚临床克汀病、新生儿甲低、新生儿甲肿以及早产、死产、先天畸形)的发生。
地方性氟中毒是一种不仅影响骨骼和牙齿,而且还累及包括心血管、中枢神经、消化、内分泌、视器官、皮肤等多系统的全身性疾病。
山西省阳高县发掘出的10万年前古人类牙化石上就有氟斑牙病变。
晋代学者嵇康的《养生论》中“齿居晋而黄”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有关氟斑牙的记载。
氟斑牙:适量氟(0.5~1.0ppm)能被牙釉质中的羟磷灰石吸附,形成坚硬质密的氟磷灰石表面保护层,有防龋作用。
缺氧则影响氟磷灰石的形成,较易发生龋齿,氟多则出现氟斑牙。
氟骨症:摄入过多氟可影响体内氟、钙及磷的正常比例,形成较易沉积的氟化钙,引起骨密度增加、骨质变硬、骨质增生(肌肉、腱及韧带附着部位特别明显)、骨皮质及骨膜增厚,表面凹凸不平,韧带钙化、椎间管变窄。
预防地方性氟中毒:减少氟的摄入量是根本性的预防措施。
饮水型氟中毒应以改水降氟为原则,而高氟煤烟污染食物和空气的病区应以改灶防污染为主。
做好预防不仅能控制新发,而且对原有的氟骨症患者也可起到一定治疗作用。
常用的方法有:人工降氟(沉降)法有明矾法、三氯化铝法、过磷酸法及骨炭法等;改用低氟水源,如引用江、河、水库的地面水,打低氟的深井以及收集、储备天然降水等;进行防氟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改善营养;增强体质等。
在低氟地区可因地制宜采用水中加氟。
第四节生物源性地方病及预防生物源性地方病分布和宿主的生活习性等关系更为密切,因而形成在分布地带、纬度及季节的不同特点。
生物源性地方病的疫源地会由于社会进步和经济开发而日趋缩小,但是也会由于交通便利和人口流动等因素使某些生物源性地方病扩散,如登革热、军团病已开始传入或在威胁中国。
又如新疆本不存在流行性出血热,但是随着褐家鼠通过人员流动被带至、大河沿和,而成为新的。
防治地方病:(一)化学元素性地方病1.补充环境和机体缺乏的元素(1)在妇女妊娠前或妊娠初期补充足够的碘可预防地方性克汀病、亚临床克汀病、先天性及发育性疾病如不孕、早产、、新生儿死亡等。
出生后各个发育时期补充足够的碘可以预防和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
(2)补硒可预防大骨节病、克山病。
补硒(口服亚硒酸钠片、亚硒酸钠强化食盐、粮食喷硒等)后,可促使大骨节病显着下降,患者骨骺端病变修复,也可使克山病发病率明显下降并可预防其恶性发作。
2.限制中过多的元素进入机体,如防止氟、碘的过度摄入。
(二)生物源性地方病1.杀灭宿主使宿主长期大面积下降是消灭自然疫源地的根本控制措施。
2.杀灭媒介昆虫防制生物源性地方病的重要措施。
药物(敌敌畏、敌百虫、除虫菊类药物)对蚤、螨、蜱均有效;此外,还应加强个人防护(涂沫驱避剂)及注意环境。
3.消毒又分(1)疫源地消毒:对有或曾经有污染源的场所进行消毒;(2)预防性消毒:对可能受病源体污染的场所、物品进行消毒;(3)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消毒是杀灭传播因素中病原体的重要手段,对预防、布鲁氏菌病是不可少的措施。
4.通过生物制品接种,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
鼠疫活菌疫苗接种后,其免疫力只有半年;布鲁氏菌活菌疫苗和的免疫力能维持1年;Q热灭活疫苗的较为持久。
第五节季节性病情预防措施春秋两季是病情发作的高峰期,一定要做好预防措施:1、春季预防:一年之中,春季是某些传染性疾病的高发期之一。
腮腺炎、百日咳、猩红热、肺结核、麻疹、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较高;在这个天气多变的季节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范各种身心疾病的发生,幼儿更应密切注意天气的变化,采取综合性的预防保健措施,以有效地防止病情的发生或加重。
下面就介绍春季预防疾病小常识。
(一)、加强饮食调理。
减酸为甘。
这个时节的饮食应重在健脾壮阳,可适当增加营养。
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对振奋人的精神起着重要的作用,B族维生素对维持神经、消化、肌肉、循环系统的正常功能有着重要的生理作用,钙和镁能影响肌肉收缩和神经细胞的转换,有利于缓解精神的紧张。
所以应适当增加含此类营养物质的食物的摄入量,主要有瘦猪肉、动物内脏、鱼类、鸡蛋、牛奶、豆类及其制品、海藻、杂粮,蔬菜中的西红柿、胡萝卜、菠菜、青菜、水果等。
(二)、注意环境卫生。
暮春时节气温日渐升高,各种病原性微生物容易孳生繁殖。
为减少致病因子,应大力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
室内外要经常打扫,保持环境的清洁整齐。
还可通过养殖花草等方式来绿化、美化、净化室内外环境,调节小气候。
要常开门窗,使空气对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光照充足。
(三)、起居有常,生活有规律。
按时作息,保证足够的睡眠,中午要睡午觉。
(四)、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这个时节春光明媚,环境温度适宜,是进行体育锻炼的大好时机。
要多多沐浴阳光,进行一些户外活动,以运动肢体关节,促进机体新陈代谢。
春季气温有所升高,这时幼儿可适当早起,早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幼儿体质。
2、秋季预防:金秋季节,秋高气爽,天气转凉,昼夜温差较大,气候变化无规律,是各种疾病的多发季节。
为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加强人体调节机能,适应多变的气候,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饮食上应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
秋天气候变化异常,季节转换较快,早、中、晚室内外温差较大,呼吸道黏膜不断受到乍暖乍寒的刺激,抵抗力减弱,给病原微生物提供了可乘之机,是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病的高发季节,特别是当环境通风不好时,感冒更容易在人与人之间迅速传播。
遵循“春捂秋冻”和“耐寒锻炼从秋始”的规律,注意随温度变化选择衣物;多增加户外活动,积极锻炼,增强体质;保持学习生活环境的良好通风,尽量避免出入公共场所;要适当多饮水,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适当补充维生素;经常使用冷水洗脸。
如果已感染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应大量喝水,宜吃清淡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不宜吃肥腻、煎炸及过凉的食物,少吃辛辣食物,多吃养阴润肺食物,如梨、萝卜等。
秋季天气凉爽,人的食欲增加,易暴饮暴食,致使胃肠负担加重,功能紊乱,昼夜温差较大,易引起腹部着凉,或诱发结肠过敏,使肠蠕动增强而导致腹泻。
此外,秋季病菌繁殖快,食物易腐败,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痢疾、大肠杆菌肠炎、冰箱性肠炎(耶尔细菌肠炎)等肠道疾病的多发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