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疗卫生标准管理的现状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78 MB
- 文档页数:3
浅谈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我国当前的医疗体制为国人诟病已久,医疗改革日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医疗改革亟待破解医疗卫生保障覆盖率低,资源分布不均,基本医疗服务滞后,药费居高不下,看病难,看病贵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针对目前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对医疗体制改革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医疗体制;医药分离;医疗腐败生存权是人最基本的权利。
人最重要的是生存,是健康,而与生存和健康联系最紧密的是社会医疗保障。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医疗事业,努力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进步。
但与此同时医疗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一些方面取得进展,但是暴露的问题也日益增多。
在我国现阶段,社会大众普遍认为看病难,看病贵。
当前,医疗改革的一些思路和做法,不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医疗卫生的基本需求,因而医疗改革陷入僵局,短期内难以取得大的、突破性的进展。
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组建的“中国医疗卫生制度”课题组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总体上讲是不成功的。
医疗改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世界性难题。
纵观国外的医疗卫生制度,与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采用社会医疗保险模式相较,我国的医疗卫生的现状已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不相适应,滞后的医疗卫生事业已经成为影响、制约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医改难题亟待破解。
一、目前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一)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带来了诸如贫困、公众不满情绪增加、群体间关系失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多数居民在医疗问题上的消极预期,已经成为导致宏观经济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疗机构重复,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艰巨和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难以应付。
在当前正在进行的医疗服务机构改革实践中,“抓大放小”的思路很流行,基于这一导向并基于现行财政体制下部分地区财政负担过重的现实,一些地方开始将基层公立医疗服务机构或改制为企业,或甚至直接出售给私人。
我国医疗卫生行业政府投入管理制度分析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一直是政府投入管理的重点领域之一,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将从政府投入管理制度的角度对我国医疗卫生行业进行分析,探讨我国医疗卫生行业政府投入管理制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现状分析1.政府投入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医疗卫生行业的投入规模不断扩大,年度财政预算中医疗卫生支出占比越来越高。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医疗卫生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5.7%,远高于2010年的4.6%。
从财政预算中可以看出,政府对医疗卫生行业的投入力度逐年增加,这为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财政支持。
2.投入方向更加注重基层和偏远地区随着国家医疗卫生政策的不断完善,政府的投入方向也在发生变化,越来越注重基层和偏远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
政府通过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和改造,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和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对于偏远地区,政府还出台了相关政策,加大对偏远地区医疗卫生资源的投入,提高偏远地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3.政府投入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政府对医疗卫生行业的投入管理制度在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也在逐步完善。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医疗卫生行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明确了政府的投入管理方向和重点,同时加强了对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和利用。
政府投入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为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力的保障。
二、存在问题1.投入效率有待提高尽管政府对医疗卫生行业的投入规模逐年增加,但是投入效率并不尽如人意。
一方面是因为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合理,另一方面是因为医疗卫生行业存在浪费现象,导致了投入效率的降低。
政府在加大投入的也应该重视投入效率的提高,加强对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2.基层和偏远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仍存在短板三、发展方向政府在加大对医疗卫生行业的投入的也应该重视投入效率的提高。
新形势下医疗质量管理的现状与思考[摘要] 在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国家医药卫生改革进一步深化、人们的卫生健康需求不断增强的新形势下,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是提升医疗服务品质,促进医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重在探讨新形势下医疗管理面临的诸多问题,并提出更新质量观念、强化质量意识;切实落实医疗规章制度;改进质量管理模式,加强质量环节管理以及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机制的建议与思考。
[关键词] 医疗质量;管理;对策[中图分类号] r197.3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1-02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需求的日益提高、医疗纠纷明显增加,以及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医疗质量管理成为医院管理的核心问题。
在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国家医药卫生改革进一步深化、人们的卫生健康需求不断增强的新形势下,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是提升医疗服务品质,促进医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当前,医疗质量管理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原有的质量管理理念、体制和方式在有些方面已经不适应医疗卫生发展变化的需要。
因此,医疗质量管理者必须认清现状,积极探索适合医院的新的医疗质量管理模式。
1 医疗质量管理现状与不足1.1 基本医疗制度落实还不到位医疗三级查房、术前、死亡病例讨论、疑难危重患者抢救等基本医疗规章制度是长期临床医疗实践的总结,甚至是用患者鲜血与生命代价换来的教训。
但在临床医疗实践活动中,少数医务人员的质量意识还比较淡薄,对医疗制度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不能严格执行各项医疗规章制度;在质量管理部门对制度落实追踪督查不力的情况下,医疗规章制度往往是写在纸上,讲在嘴上,贴在墙上,形同虚设。
在医疗工作实际中发生的医疗质量问题大多与制度落实不严有关。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不能很好的贯彻执行,对各种医疗规章制度如三级查房制度、交接班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术前讨论制度等不能常抓不懈,导致质量缺陷问题的重复出现。
当前(dāngqián)医疗卫生领域的现状1.从中央到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是条块分割,多头领导的格局。
政府中有几个部门介入医药管理、防病治病、妇幼保健等方面,只不过各有其专业重点。
事实上,机构重叠有时造成多个部门办一件事和许多事,而哪个部门都不办的扯皮现象。
2.现有全民所有制医院的隶属关系甚为复杂。
有卫生部门领导的部、省、市、地、县属医院,有军队医院,有工矿企业医院,有大专院校的附属医院。
医院按其级别分有司局级、处级、科级不等。
又按其隶属关系、级别大小规定不同的收费标准。
在不同医院里工作的医护人员(rényuán),职务晋升比例、工资、出国研修等待遇和机会都不一样。
医院分布不够合理、人才结构也不够合理,导致医院之间缺乏竞争。
3.医疗卫生单位有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之分,前者国家实行工资差额补助,后者实行自负盈亏政策(但必要时也有一些经济补助)。
所有医疗部门又全部执行低于成本的医疗收费,以此来显示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福利性。
为维持收支平衡,各地不得不采用多种形式调整医疗收费。
而由于医疗活动不是按经济价值规律运行,以致造成工作量与经济效益成反比,从而影响医疗供需矛盾。
大型医疗器械对全民医疗单位都是无偿调配,继而出现了相互攀比要设备的现象。
而医疗设备的资金投入与医疗服务的效益产出,由于价格的限制造成投入与产出不平衡,以及管理不善,导致设备的闲置和利用率低的问题。
4.医学教育专业设置缺乏统筹规划。
现在医学教育是由多部门办的,如各部、委、工矿、军队、地方政府等都办有大学本科、大专、中专医学院校,这本来对加快人才培养是件好事,可是对整个社会的卫生健康供需状况来讲,各类卫生专业人才结构比例、层次没有宏观调节的手段,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中专生的培养没有按客观需求办事。
应该将医科统一规划,可以分部门管理,但是要有统一的部署安排,合理利用资源和人员。
培养人才注重人员分布及水平互补。
5.老、少、边、穷地区缺医少药的状况还没有根本解决。
浅谈我国医疗公共卫生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时光飞逝,中国经济以令世人惊叹的持续高速发展驶入了一个新纪元,一个新的千年。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经济在增长,昔日人们追求的物质经济已经不能够再满足他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政策的深入,物质经济已经基本可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要求,人们逐步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并且甚至对健康的追求高过一切。
但是我国的医疗公共卫生并不能保持与人民对卫生要求同步,医疗公共卫生虽然也在不断改善,但是就目前我国医疗公共卫生情况来看依然不容乐观。
本篇文章主要就我国公共卫生管理现状和发展趋势做出了相关探讨。
关键字:健康医疗公共卫生管理发展趋势引言公共医疗卫生是相对与个人医疗卫生而言的,它是通过有组织性的社会努力改善环境卫生个人卫生,通过医护力量对疾病作出预防和控制,努力维护每一个社会公民的健康生活,简单而言,就是社会对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保障人们的基本健康。
21 世纪突发性疾病的增多为我国不够健全的公共卫生提了醒,社会这才注意到我国的公共卫生面临着的是严峻的挑战。
科技飞速发展,人们又面临一些新的卫生问题。
比如公共卫生投入不足、卫生资源配置失衡、卫生管理系统漏洞等等,都等待着去改善解决,未来医疗公共卫生的发展方向也引人深思!一、我国医疗公共卫生管理的现状随着我国改革制度的深入及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文化建设突飞猛进,相比之下的医疗公共卫生显得相对落后,各方面都出现了一定的矛盾性,例如公共医疗设施分配不平衡,医疗人员分配不齐,对新生疾病的预防性差,高价看病,等等。
总的说来,目前我国医疗公共卫生管理现状主要就是一下四点:1、公共卫生体制将逐步发展健全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相当明显,相比之下公共卫生体制稍逊风骚,其改革处在相对落后的状态。
公共卫生的管理体制主要包括公共卫生法律体系、疾病预防及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及应对机制、公共卫生预算支出体制等等。
医疗卫生管理的现状与改进方向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负担的不断增加,医疗卫生管理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医疗卫生管理的现状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医疗卫生管理的现状,并提出一些改进方向。
一、医疗卫生管理的现状1.资源不均衡当前,我国医疗资源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
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医疗资源相对丰富,而农村和贫困地区则供给不足。
这导致了医疗服务的不均衡,使得一些人无法及时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2.医患矛盾突出医患关系紧张是当前医疗卫生管理的一个突出问题。
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不高,出现了“挂号难、看病难”等问题。
与此同时,医生工作负荷大,薪酬待遇不尽如人意,医疗行业缺乏吸引人才的机制。
3.信息化程度有限尽管在医疗卫生管理中已经引入了信息化技术,但整体上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
医院之间、医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医疗数据的互通共享仍然存在困难。
这不仅影响了医疗服务的质量,也对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出了挑战。
二、医疗卫生管理的改进方向1.优化资源配置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医疗卫生资源的调配力度,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资源差距。
建立健全医疗卫生资源动态调整机制,在资源配置上实现优化,提高医疗服务的均等化水平。
2.改善医患关系为了改善医患关系,医疗机构和医生应提高服务态度,增强沟通能力,加强患者教育。
同时,加大对医患矛盾的调解力度,建立起行业内和社会各界支持的医患纠纷解决机制。
3.加强信息化建设在医疗卫生管理中,加强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关部门应推动全国范围内医疗信息系统的互通互联,加强医疗数据的共享。
同时,鼓励医院和医生投资建设信息化系统,提高医疗服务的科技含量。
4.加强人才培养医疗卫生管理领域急需医学、管理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综合人才。
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医疗管理人员和医生的整体素质。
同时,建立起合理的薪酬和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医疗卫生管理工作。
中国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现状与改革中国基层医疗卫生体系是指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护人员、医疗设施、医疗服务和管理制度等组成的医疗卫生服务系统。
基层医疗卫生体系是中国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系列问题,急需进行全面的改革。
一、现状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它的现状并不乐观。
主要表现在:1. 资源匮乏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相对较少,而医生和护士的人数却远远不足。
特别是在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书面和实际卫生资源不足。
随着城乡结构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医疗资源的不平衡性也逐渐加剧。
2. 能力不足很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生和护士的专业技能和服务能力都存在问题。
在医疗技术、医疗经验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都读数不够。
这种情况下述加剧了公众对基层医生和药师的不信任,人们更倾向于向三甲医院寻求医疗服务。
3. 管理体系落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体系过于简单,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有限,以及分配不公等问题仍然存在。
很多地方政府对组织卫生管理不够有效,缺乏科学的管理流程和监督机制。
二、改革方向面对目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现状,下面提出改革的方向:1. 资源优化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和位置进行重新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充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药品和设施等方面的资源。
加强对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重视和支持,以提供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
2. 人才优化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生和护士进行全面的培训和提升,加强专业技能、服务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提升。
对于有经验的老医生,可以设立一些继续教育课程,增强其工作能力和专辑潜力,便于便于制定系统的纪律,创造一种平等、公正的工作环境。
针对医护人员的劳动力失衡等问题,也可以适当调整工资、福利和住房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激励医护人员选择在基层医疗卫生院工作。
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目前,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如基础设施不完善、医疗资源不均衡、人才流失等。
为了促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设施相对匮乏,很多地方缺乏医疗机构和配套设备。
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扩大农村医疗机构的规模,提高服务能力和质量。
其次,应加大对医疗资源的配置力度。
目前农村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突出,城市的医疗资源较为丰富,而农村地区医疗资源匮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的配置力度,增加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提高服务水平。
第三,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人才流失严重,许多医生不愿意去农村工作,导致农村医疗服务水平不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投入,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福利待遇,吸引更多的医务人员到农村工作。
第四,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监管。
目前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农村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和管理能力较低。
为了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政府可以加强对农村医疗机构的监管,加强对医疗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
最后,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
目前,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医疗卫生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共享和传递,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现状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医疗资源配置、人才队伍建设、服务质量监管和信息化建设等对策,可以推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提高农村人民的医疗卫生保障水平。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管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公共事业作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行业,不仅推动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而且可以为人民的安居乐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经济大跨步的向前,公共事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已经涉及到众多人类的活动领域,它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的引导着改善着人们的生活,对社会经济到政治整体运行甚至是公众日常生活都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然而现阶段,我国的公共事业发展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得到我们的重视并积极地采取措施来解决。
此外,公共事业的宏观层面上的公共卫生事业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涉及到人类生活、社会和经济的各个领域,既要全面提高当代人的生存质量,又要努力维护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和生存质量,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下面,就针对医疗卫生事业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详细的认知与分析。
卫生事业也称医疗卫生事业,基本内容包含医疗和卫生两个方面。
一般来说,现代卫生事业的基本活动,通常可分为医疗、卫生、医学研究、突发事故救护等行业。
医疗是指医院等单位以治病为主要业务的活动;卫生是指防疫站等机构以防治疫病,包括防治流行病的发生为主要业务的活动;医学研究则是指专门从事医学研究的机构或个人所进行的疾病的病理研究和临床治疗技术研究;突发事故救护是指专门的突发事故救护机构如急救中心,以及承担突发事故救护任务的医疗机构等所进行的紧急救护。
现代意义上的卫生事业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其基本内涵和管理方式也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当前,卫生事业是整个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关系到每个公民的利益,也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因而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并对其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且有效的应对措施。
现阶段,我们国家并没有将整个卫生事业作为公益事业和福利事业,所以说医疗卫生产品市场是客观存在的,医疗服务市场化的趋势也愈发明显,因而决定了医疗卫生事业不同于其它,需要政府的介入与监督。
首先,卫生事业具有外部性,有时会产生负外部效应,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干预。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9年4月第36卷第4期(总第370期)【卫生行政管理】我国医疗卫生标准管理的现状研究**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级诊疗试点政策效果研究”(15BGL170)吕兰婷,张子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海淀100872)[摘要]近年来,我国正在不断地完善医疗卫生标准管理的体系。
然而,目前的卫生标准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暴露了我国医疗卫生标准管理机制上的缺陷°文章梳理了我国医疗卫生标准管理的现状,分析揭示了国内医疗卫生标准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一些完善我国医疗卫生标准管理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卫生标准;医疗卫生标准;卫生标准管理[中图分类号]R19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4663(2019)04-258-03Studying on The Status of Medical and Health Standard Management in China.//Lv Lan-ting,et al.//The Chinese Health Service Management.Abstract In recent years,medical and health standard management system has been continuously improved in China.However,there still had many problems in the existed hygienic standard system,which exposed the shortcoming of China's medical hygienic standard management mechanism.The status of medical and health standard management in China was studied.And its existing problems were analyzed.Based on which,som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it.Author's addres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P.R.ChinaKey words health standards;medical standards;health 1引言卫生标准按涉及的专业领域可分为公共卫生标准和医疗卫生标准。
在《卫生标准工作五年规划(2014-2018年)》(以下简称五年工作规划)中提出的17个卫生重点标准项目领域中,信息、医疗机构管理、医疗服务、临床检验、血液、医院感染控制和护理七项标准属于医疗卫生标准⑴。
医疗卫生标准的管理工作包括医疗卫生标准的制定、监督、复查、修订等流程,涉及起草、审查、报批和发布等各个过程。
近年来,我国卫生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医疗领域的卫生标准得到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标准在数量、质量、修订和评估上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
然而目前的卫生标准工作还存在着不适应、跟不上,标准之间协调性差、标准整体质量有待提升、标龄过长和与现实需求脱节等问题;2-4]o这些问题暴露了我国医疗卫生标准管理机制的缺陷。
因此,本文将梳理我国医疗卫生标准管理的现状,分析揭示国内医疗卫生标准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最终结合我国标准管理的实际情况,尝试提出…些相关建议。
2国内医疗卫生标准管理现状医疗卫生标准管理工作涉及政府及半政府机构和有关行业协会等多个主体,管理流程复杂。
本节从医疗卫生标准管理涉及的相关主体、管理的具体流程以及目前取得的成果三个方面梳理我国管理现状。
2.1主要相关主体2. 1.I政府及半政府机构卫生标准管理工作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以下简称卫健委)负责,在委主任领导下实行归口管理、分工负责。
卫健委下设国家卫生标准委员会,负责全国卫生标准政策、规划、年度计划的制定管理工作。
国家卫生标准委员会下设信息、传染病、病媒生物控制、医疗机构管理、医疗服务、护理、临床检验、血液standards management等17个标准专业委员会⑸。
标准委员会秘书处设在国家卫生计生委法制司,归口管理卫生标准工作。
相关业务司局同各标准专业委员会一起负责相关专业领域卫生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
标准协调机构负责组织制定卫生标准、评审修订计划项目、审查卫生标准报批材料、开展基础研究,宣传贯彻重要标准以及标准的实施及效果评价等标准管理具体工作。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医疗机构、医疗技术应用、医疗服务、医务人员执业标准等相关方面的政策规范和标准。
2015年新成立的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以下简称医管中心)为卫健委直属事业单位,根据国卫人发〔2017〕66号通知,其核心工作之一为承担医疗相关标准的审核、相关标准专业委员会的管理工作,开展医疗相关标准综合性研究,开展标准宣传、实施评估和舆情监测等工作。
这些机构和单位主要负责标准管理的工作。
2. 1.2行业协会1915年成立的中华医学会、2002年成立的中国医师协会、2006年更名的中国医院协会(原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等影响力比较大的医疗卫生行业协会在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⑷。
其中,中华医学会经常承担政府委托职能及承办委托任务,制定专业性医疗卫生标准。
中国医院协会在协助制订医疗机构行业管理规范、技术标准,参与建立健全医院管理人员的考核体系上也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其他医疗卫生行业协会如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护理学会、中国药学会等也在标准工作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这些行业协会是标准制定的重要力量。
2.2医疗卫生标准管理流程国家卫生标准委员会章程(国卫法制发C2014]43号)提出了我国医疗卫生标准的管理流程(见图1)。
首先,卫健委根据工作需要组织制定卫生标准工作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并根出会经济危害预测与治理研究”(I3&ZD16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分・258・据工作需要确定卫生标准制定、修订的重点领域,采用委托或招标等形式确定卫生标准起草单位(鼓励多单位起草并且广泛征求标准使用单位、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专家、社会等多方意见,并且第一起草单位应当与法制司签订委托协议书,按照有关规定和委托协议书的要求起草标准。
)标准起草过程中的管理环节没有明确规定,经专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标准,必须由卫健委相关专业领域的业务主管司局负责标准报批稿的业务把关,标准协调机构负责标准及相关材料的完整性、协调性、规范性、格式等内容的全面审核,法制司负责标准报批程序的审核。
重大卫生标准发布前由卫健委再次征求社会或相关方面意见。
卫生标准实施后,专业委员会应当根据需要适时进行复审,提出继续有效、修订或废止的建议。
复审周期一般不超过5年。
地方卫生标准工作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实行归口管理,分工负责。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承担卫生标准管理职能的处室负责组织、协调地方卫生标准制(修)订,协调开展卫生标准的实施评估和监督检查以及重大理论问题研究。
地方卫生标准应当在发布后30日内,报标准协调机构备案。
2.3医疗卫生标准管理工作成果2.3.1医疗卫生标准近年成果在2010-2014五年时间里,第六届卫生标准委员会取得了显著成绩,共发布了卫生标准779项,完成1000多项标龄超过五年的卫生标准的复审,淘汰落后标准40项⑺。
其中,医疗卫生标准发展迅速,例如,临床路径截止目前累计印发数量达到1212个,涵盖了30余个临床专业,基本实现了临床常见、多发疾病全覆盖⑷。
第七届卫生标准委员会成立以来,医疗卫生标准也注重了适应新要求.例如,国家卫健委制定了《康复医疗中心基本标准(试行)》《护理中心基本标准(试行)》(国卫医发〔2017〕51号)及管理规范,力图打通专业康复医疗服务、临床护理服务向社区和居家康复、护理延伸的“最后一公里”。
2.3.2医疗卫生标准管理的政策规划最新《卫生标准工作五年规划(2014—2018年)》的出台,加强了卫生标准工作的顶层设计。
规划中既总结了近五年卫生标准工作取得的成就,还要求各专业委员会根据工作范围和实际需求建立自己专业的卫生标准体系和工作规划,明确医疗卫生标准未来的发展方向。
同时,国家开始加强卫生标准的管理工作。
例如,今年8月发布的《卫生标准跟踪评价工作指南》(国卫通[2017]9号)中规定了卫生标准跟踪评价工作的具体内容、工作方案、流程及要求。
期望通过调查标准实施以来的贯彻执行情况,了解标准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可操作性以及社会的认知情况等,最终为未来标准的修订工作提供依据和建议。
3医疗卫生标准管理体系仍存在的问题虽然我国卫生标准管理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目前的管理体系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3.1缺乏国家层面统一部署以及系统规范的管理制度目前,医疗标准涉及的部门、机构单位复杂,国家层面缺乏统一部署。
医疗标准的制定、审核、报批、落实以及修改、评估等全过程并非在一个部门统一规划,标准制定并无具体、系统、规范的管理制度。
各相关部门权力关系错杂、存在职责的重复和交叉,导致当前医疗标准管理体系相对混乱。
这也使得行政部门颁布的规范文件和中华医学会等专业学术团体制定相关标准之间出现交叉重复、甚至矛盾冲突的现象,导致一线医务人员无所适从⑴。
卫计委法制司托捫签订委IHI委中长期规划、卫生标准制定、修订年度委托、招标起拿单位征求'sja科研院所教fj机构行业协会补会休标推使用单位公众各专业委员会卫计委法制司国际要生准畫卫标强制性卫生标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社相面求和方见Ag会关溝图1卫生标准的起草、审查、报批和发布(来源:作者根据资料整理)3.2标准制定管理缺乏独立性国家卫健委既承担着医疗卫生标准的制定工作,又担任着审批、报批标准的审判官,既是标准制定的委托方和管理者,又是监督标准落实的监管机构,也是评估标准效果的评估者。
目前标准的制定、审批流程不透明,标准的跟踪评估和监督体系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259・3.3行业协会未充分发挥作用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组织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主要职责还是停留在接受国家卫健委和有关部门的委托任务,完成医疗标准的修订或制定任务,监管标准的管理作用发挥非常有限。
一方面,由于行业组织大多附属于政府主管部门,机构负责人与政府机构负责人兼任,其中立性、专业性和透明性亟待提高。
另一方面,行业协会监管的缺失导致目前行业协会质量层次不齐。
此外,由于协会的组织成员多来自医疗机构,受本单位的利益制约,在参与标准制定、评审或反馈意见时也可能产生偏袒倾向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