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工程——概念和内容历史与未来(精)
- 格式:ppt
- 大小:1.87 MB
- 文档页数:82
工业工程的发展历史、特征、发展趋势工业工程的发展历史、特征、发展趋势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eering)是世界上发展多年的技术与管理有机结合的一门工程技术,是一种通过综合治理旨在提高企业生产率、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工程技术。
一、工业工程发展阶段:工业工程寓于其历史中早在十八世纪,亚当·斯密斯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提出的劳动分工概念,作为推动当时工业化生产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IE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产业革命后,生产力有很大发展,1799年美国的惠特尼提出了"互换性"概念奠定了合理化、专业化、机械化、简单化和标准化的基础,因而能向大量生产发展。
1832年英国的巴比奇在《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一书中论述了专业分工、工作方法、机器与工具的使用、制造的经济原则等。
人们开始用新的思考方法来研究提高效率,这就孕育了IE的思想,为IE的诞生和发展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从十九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里。
泰勒受"作为经济学家的工程师"的思想影响,在机械制造领域发展了这样一个概念:方法设计、时间测定、生产计划安排与控制等都是工程师的职责。
他努力实践这个概念,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等并提出了工作定额原理和标准化原理,从而使生产率提高了几倍。
吉尔布雷斯夫妇致力于动作研究,设定了十七种基本动作要素以及工作流程分析,他为工作与操作的改进和后来的预定时间标准创造了科学的依据,提供了至今人们仍在使用的思维方法。
享利·福特首创了符合标准化、专业化的生产线同步化系统(流水线),使制造领域的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这一时期,享利·甘特创造了"计划控制图"或叫"甘特图",艾马逊提出了"奖金计划"和"提高个人效率的十二原则",为生产管理和生产率的提高作出了很大贡献。
目录工业工程概述 (2)引言 (2)1.典型的制造企业 (2)2.生产率 (3)工业工程的概念 (3)工业工程的发展简史 (4)现代工业工程的发展 (6)工业工程概述引言1.典型的制造企业1)离散型机械制造企业离散型制造是指以一个个单独得零部件组成最终成品的生产方式。
其生产组织类型按其规模、重复性特点又可分为车间任务型和流水线型。
在我国,离散型制造企业分布的行业较广,主要包括:机械加工、仪表仪器、汽车、服装、家具、五金、医疗设施、玩具等。
(1)车间任务型生产指企业的生产同时在几个车间交叉进行,生产的零部件最终传送到装配车间装配,装配好的成品由质量部门检测,合格件出厂。
主要适用于单件、小批量生产方式的机械制造企业。
特点是每项生产任务仅使用整个企业的一小部分能力和资源,另一特点是生产设备一般按机群方式布置,将功能相同或类似的设备按空间和行政管理的隶属关系组建生产组织,形成诸如车、刨、铣、磨、钻、装配等工段或班组。
(2)流水线型生产指加工对象按事先设计的工艺过程依次顺序地经过各个工位(工作地),并按统一的生产节拍完成每一道工序的加工内容。
这是一种连续的、不断重复的生产过程。
福特创造了世界第一条汽车装配流水线。
2)流程型钢铁制造企业流程型制造包括重复生产和连续生产两种类型。
重复生产又叫大批量生产,与连续生产有很多相同之处,区别仅在于生产的产品是否分离。
重复生产的产品通常可一个个分开,它是由离散制造的高度标准化后,为批量生产而形成的一种生产方式;连续生产的产品则是连续不断地经过加工设备,一批产品通常不可分开。
钢铁制造企业是典型的流程型制造企业。
3)重入离散型电子制造企业重入型制造是指产品或零件在制造过程中被某些机器(至少1台)重复加工2次以上的制造过程。
随着重复进入的机器数量和重复进入机器的次数增加,生产系统的管理和控制越来越复杂。
从系统的组成和运作方式看,半导体制造业等高科技制造系统具有典型的重入型制造的特点。
工业工程(IE)的起源、发展与未来发展趋势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简称IE)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它以现代工业化生产为背景,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
现代工业工程是以大规模工业生产及社会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制造工程学。
管理科学和系统工程学等学科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的工程学科。
它是将人、设备、物料、信息和环境等生产系统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对工业等生产过程进行系统规划与设计、评价与创新,从而提高工业生产率和社会经济效益专门化的综合技术,且内容日益广泛。
在人类从事小农经济和手工业生产的时代里,人们是凭着自己的经验去管理生产。
到20世纪初,工业开始进入“科学管理时代”,美国工程师泰勒(F.W.Taylor)发表的《科学管理的原理》一书是这一时代的代表作和工业工程的经典著作。
从1910年前后开始,美国的吉尔布雷斯夫妇(Frank.&.L.Gilbreth)从事动作(方法)研究和工作流程研究,还设定了17种动作的基本因素(动素,Threbligs)。
泰勒和吉尔布雷斯是最著名工业工程创始人。
1908年美国宾州大学首次开设了工业工程课程,后来又成立了工业工程系,1917年美国成立了工业工程师协会。
此后有人主张把当时从事动作研究、时间研究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各种研究工作,从管理职能中分离出来,由懂得工程技术的人员去进行,逐步形成了一批将工程技术和管理相结合的工业工程工程师。
二战期间和其后的一段时间内,工作研究(包括时间研究与方法研究)、质量控制、人事评价与选择、工厂布置、生产计划等都已正式成为工业工程的内容。
随着制造业的发展,费希(J.Fish)开创了工程经济分析的研究领域;由于战争的需要,运筹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战后由于经济建设和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使得工业工程与运筹学结合起来,并为工业工程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方法基础,工业工程的技术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