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张小学四年级数学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四年级数学(上)学科教学计划+导学案在这新的一学期,我将以新课程提供的全新理念为指导,依据教研组工作计划,按照教导处的安排,围绕课堂教学和教学科研这一中心任务,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为此,我将认真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本班学生有42人,学生思想品德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学习习惯较好,但也存在不平衡性,有些学生学习不用心,懒惰,有不做作业坏习惯,个别学生知识基础较差,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本班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自觉地有效地探索知识,寻求规律,不断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
适当开展数学课外活动,以拓宽知识面,提高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素质。
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单元计划大数的认识1.本单元教材内容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起始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
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3.教学重难点亿以内数的读法及写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1.本单元教材内容:认识射线和直线,由射线引出角的定义↓从比较角的大小引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认识平角和周角,以及平角、周角、锐角、钝角和直角之间的关系↓画指定度数的角2.学习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全册备课(导学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有九个单元,分别是:大数的认识、角的度量、三位数乘两位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统计、数学广角、综合与实践以及总复习。
每个单元的内容都围绕数学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应用能力以及数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大数的认识,理解数的组成和大小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数的运算。
2. 培养学生对角的度量能力,理解角的分类和性质,能够运用角的度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进行乘法运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理解其性质和特点,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让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运算,能够熟练进行除法运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6. 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让学生能够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理解数据的含义和作用。
7. 通过数学广角,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思维。
8. 通过综合与实践,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 大数的认识:理解数的组成和大小关系,进行简单的数的运算。
2. 角的度量:理解角的分类和性质,运用角的度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三位数乘两位数:掌握乘法运算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理解其性质和特点。
5.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掌握除法运算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6. 统计: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理解数据的含义和作用。
四、教学方法1. 创设情境: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 合作探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 交流分享:鼓励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一单元4.1.1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日期主备人副备人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认识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学习过程】一、知识铺垫1.口算。
350+230= 45+65= 2200+2500=230+350= 65+45= 2500+2200=2.350+330= 180+240= 5800+1200=680-350= 420-180= 7000-5800=680-330= 420-240= 7000-1200=二、自主探究1.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例:(1)四年级同学参加植树劳动,一班植树126棵,二班植树143棵,两个班一共植树多少棵?算式:126+143=(棵)(2)四年级两个班一共植树269棵,其中一班植树126棵,二班植树多少棵?算式:(3)四年级两个班一共植树269棵,其中二班植树143棵,一班植树多少棵?算式:说一说:第(1)题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什么叫做加法?(1)第(2)、(3)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2)与(1)题相比,(2)题中的两个班一共植树269棵也就是(1)题中的,一班植树126棵也就是,求二班植树多少棵?也就是求,用法计算。
(3)例3与例1比较,是已知什么?求什么?(4)想一想减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5三、课堂达标1.根据3125-567=2558,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3125-2558= 567+2558=2.填一填。
126+( )=321 ( )-85=168( )+276=728 642-( )=3673.4.计算下面各题,并利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327+256= 632-368=四、知识拓展。
在一个减法算式里,被减数、减数、差三数之和为120,差和减数相等,差是多少?【学习评价】4.1.2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日期 主备人 副备人 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四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四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四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三、反馈交流1. 我会回答上面第题。
2. 我来谈谈这节课我的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巩固提高1. 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92504()103600 50140()63140 28906()28890 620300()3073002. 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
50500 500500 5500 40005 组织学生针对上述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学生可讨论补充,最终达成共识。
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的体会四、成悦练1. 小组比一比。
2. 教师及时订正。
自我总结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教学反思四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授课时间总第16课时审核人学习内容教材第38-39页学习目标认识线段、直线、射线,理解直线、射线和线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重点难点认识线段、直线、射线环节学案导案自主学习一、自主学习1、认识射线、直线和线段1、生活中射线的例子()。
注意射线的端点、方向,长度2、直线(电视画面上向远方无限延伸的铁轨)注意直线的端点、方向,长度3、要求学生画一条射线和一条直线。
4、线段(注意线段的端点、方向,长度)5、学生讨论:直线、射线和线段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并分别画出2条以上的直线、射线和线段。
引导自学:1、让学生自学教材第38-39页,学完后完成自主学习相关练习。
2、完成练习之后,学生相互检测、交流疑问,并归纳规律和学习的经验。
3、老师巡视,参与小组交流,并及时提示点拨。
质疑探究二、合作探究1、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征在直线、射线和线段中,()有一个端点,()有两个端点,()没有端点。
2、归纳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区别和联系名称区别联系直线射线线段1、教师强调先独立观察并完成知识点的相关练习。
四年级数学(上)课堂导学案四年级数学(上)课堂导学案四年级数学(上)课堂导学案四年级数学(上)课堂导学案四年级数学(上)课堂导学案四年级数学(上)课堂导学案汇报点评:按数位多少实行分类1位数不相同,数位少的这个数就小, 数位多的这个数就大 2、位数相同,从高位开始比较。
如果左 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看左起第二 位…… 巩固训练教材第9页第1题。
教材第10页第3题拓展延伸:阅读“你知道吗”,了解我国的陆地 面积。
国土面积(比较数的大小)1、 位数不相同,数位少的这个数就小,数位多的这个数就大2、 位数相同,从高位开始比较。
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看左起第二位 ...导学反思导 学 过 程板书设计四年级数学(上)课堂导学案四年级数学(上)课堂导学案汇报点评:”是约等号,读作“约等于”四舍五入到十位,看个位四舍五入到百位,看十 位四舍五入到千位,看百位 ] 四舍五入到万位,看千位厂 满5进1,不足舍去。
巩固训练: 14 8264四舍五入到十位:约148260 四舍五入到百位:约148300四舍五入到千位:约_ 四舍五入到万位:约14 8264 〜15 万拓展延伸:阅读“数学阅读”了解数字的由来。
近似数(四舍五入)四舍五入到千位,看百位 四舍五入到万位,看千位导学反思导学过程 板书设计四舍五入到十位,看个位 四舍五入到百位,看十位 满5进1, 不四年级数学(上)课堂导学案四年级数学(上)课堂导学案四年级数学(上)课堂导学案四年级数学(上)课堂导学案四年级数学(上)课堂导学案四年级数学(上)课堂导学案四年级数学(上)课堂导学案1找平行线课件出示:出示第16页小鱼图。
先请学生说出小鱼图中每条线段的名 称,然后说出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2、画平行线翻开书本自学画平行线的方法,交流画 平行线最应该注意什么地方? 汇报点评:1、 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 行线。
2、 画平行线最应该注意地方:(三角板 的直角板靠紧或按住直尺)巩固训练: w W w .X k b 1. c O m 请同学们在长方形纸上折两条折痕,然 后打开,根据这两条折痕你发现了什 么?课件验证结果。
四年级数学导学案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提出问题)学习目标1、在观察、整理信息中发现、提出问题2、知道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学习重难点重点: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课前◆学案自学预习提纲出示书本情境图1、这副图中蕴藏着很多的数学知识。
1)冰天雪地里的数学知识。
2)将信息呈现:滑冰区有72人,滑雪区有36人,冰雕区有180人。
3)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2、你还能挖掘出哪些数学知识呢?3、自学例1,怎样列式。
4、思考:在一个算式里含有加减法,怎样进行计算?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5、987÷3×6 6÷3×987在这样的式子里,只有乘除法,又怎样进行计算?★课中◆小组合作一、交流学案自学部分,讨论后用红笔订正错题。
1、小组内提问,组内解决。
2、讨论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3、为什么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计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二、根据提供的情景编题。
A加减混合。
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
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班级展示小组合作交流后,组长整理,展示好的见解和方法,展示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教师适时点拨。
◆质疑探究学习至此,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小组内质疑,合作解决。
如还有疑惑,及时提出,大家共同探讨。
◆自悟自得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达标测评一、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27÷3×7 3×6÷9 45+8-23 24-8+10二、图书室有故事书98本,今天借出46本,还回25本,现在图书室有故事书多少本?★课后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导学案第二课时(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学习目标1、能记住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下面是一份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的示例:导学目标:掌握四年级上册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一、课题:数的认识1.认识数的读法目标:掌握1~10以内的数的读法。
导学活动:师生一起读出1~10以内的数,观察每个数的数位结构。
2.数的排序和比较目标:掌握数的大小关系,能进行简单的数的排序和比较。
导学活动:给出4个不同的数字,要求学生将这些数字从小到大进行排序。
然后比较两个数字的大小关系,判断大小。
3.数的加法和减法目标:掌握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导学活动:出示一些简单的加法和减法算式,要求学生计算结果。
二、课题:长度和重量的认识1.长度的认识目标:了解长度的基本概念,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导学活动:给学生展示一把尺子,要求学生观察并说出尺子的长度单位。
然后请学生使用尺子进行长度测量。
2.重量的认识目标:了解重量的基本概念,并能使用适当的重量单位进行测量。
导学活动:给学生展示一些不同重量的物体,要求学生通过比较重量,将这些物体从轻到重进行排序。
三、课题:图形的认识1.二维图形的认识目标:了解常见的二维图形,能够辨别和绘制这些图形。
导学活动:给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二维图形,要求学生说出图形的名称,并能够画出这些图形。
2.三维图形的认识目标:了解常见的三维图形,能够辨别和绘制这些图形。
导学活动:给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三维图形,要求学生说出图形的名称,并能够画出这些图形。
以上就是一个数学导学案的示例,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和教学进度,可以适当调整导学活动和目标。
导学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发现,教师在导学过程中起到辅助和引导的作用。
南张小学四年级数学导学案
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课标实验版四年级下第七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复习回顾】:
能读懂条形统计图吗?(能)那么折线统计图你一定能轻松学会。
【设问导学】
1抢答竞赛,分两组观察表示同一内容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比比哪组答的又快又准。
(出示图片)问:哪一届奖牌数最多?哪一届奖牌数最少?
感受条形统计图更直观,更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
2.那我们一起来看条形统计图。
出示:吐鲁番风景区某一天的气温统计图,抢答相邻的两个时刻气温上升得最快的是()时到()时?你们怎么不能快速答出?(需要计算)
其实统计图中有一种,不需要计算就能直接得出()时到()时气温升得最快,想学吗?
3.今天我们就学习另一种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自学检测】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
A:什么没变?((1)横、纵轴没变。
(2)题目、制表时间。
(3)数据没变。
)
具体说横轴表示什么,每隔多长时间记录一次?怎么看出的?纵表示什么?每格表示()
总结:折线统计图也要包括()()()()这些因素。
B: 什么变了?
(1)原来的直条,变为点了。
a:原来用直条表示什么?现在呢?解释一下这个点表示什么?
b:统计图中每一个数据在折线统计图中都能找到,具体说,第一个点表示(),你是怎么知道的?
c :哪个时刻的气温最高?哪个时刻的气温最低?怎么看出的?(2)点和点之间连成了一条线段。
a.你认为这条线段有什么用?(数量增减变化)
详细说,什么情况是增加?什么情况是减少?
b.()时到(),气温增加最快?你是怎么看出的?
【拓展延伸】
你学了折线统计图对它有什么全新的认识?
(折线不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表示出数量增减的变化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