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规编制要领——【城市总体规划】
- 格式:docx
- 大小:62.42 KB
- 文档页数:25
城市总体规划第一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有两个阶段,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与城市总体规划。
第二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得主要任务就是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得重大原则,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得依据。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成果包括文字说明与必要得示意性图纸。
第三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1、简述城市自然、历史、现状特点;2、分析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得地位与作用、经济社会发展得目标、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初步划出城市规划区范围;3、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得城市发展目标、城市性质,初步预测人口规模、用地规模;4、提出城市用地发展方向与布局得初步方案;5、对城市能源、水源、交通、基础设施、防灾、环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建设等主要问题提出原则规划意见;6、提出制订与实施城市规划重要措施得意见;7、专题研究报告:对城市重大问题进行研究(视情况选定)。
第四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图纸1、区域城镇关系示意图,标明相邻城镇位置、行政区划、重要交通设施、重要工矿与风景名胜区等。
图纸比例为1/10万—1/50万;2、城市现状示意图,标明城市主要建设用地范围、主要干道、各类保护区以及主要得基础设施。
图纸比例为1/25000—1/50000;3、城市规划示意图,标明城市规划区与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大致范围,标注各类主要建设用、规划主要干道、河湖水面、生态与历史文化保护区、重要得对外交通设施等。
图纸比例为1/25000—1/50000;4、规划方案得结构示意图。
第五条城市总体规划得主要任务就是综合研究与确定城市性质、规模与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得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第六条城市总体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件与规划图纸。
文件包括规划文本与附件,规划文本就是对规划得各项目标与内容提出规定性要求得文件。
第七条城市总体规划文本1、前言:说明本规划编制得依据;2、城市规划基本对策概述;3、市(县)域得城镇发展。
包括城镇发展战略及总目标,预测城市化水平,城镇职能分工,发展规模等级,空间布局,区域性交通设施,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区,风景旅游区得总体布局,有关城镇发展得技术政策;4、城市性质,城市规模与规划期限,城市规划区范围,城市发展方针与战略,城市人口现状及发展规模;5、城市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1)确定人均用地与其她技术经济指标,注明现状建成区面积,确定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与面积,列出用地平衡表;(2)城市各类用地布局,不同区位土地使用原则及地价等级得划分,市、区级中心及主要公共服务设施得布局;(3)重要地段得高度控制,文物古迹、历史地段、风景名胜得保护,城市风貌与特色;(4)旧区改建原则,用地结构调整与环境综合整治;(5)郊区主要乡镇企业、村镇居民点以及农地与副食基地得布局,禁止建设得绿色空间控制范围;6、城市环境质量建议指标,改善或保护环境得措施7、各项专业规划对外交通规划包括铁路、线、场用地范围,江、海、河港口码头、货场及疏港交通用地范围,航空港用地范围及交通联结,市际公路、快速公路与城市通得联系,长途客运枢纽站得用地范围,城市交通与市际交通得衔接;城市交通规划包括城市客运与货运通知公交线咱、场站分布,自行车交通,地铁、轻轨线路可行性研究与建设安排,客运换乘枢纽,货运网络与货源点布局,货运站场与枢纽用地范围;城市道路规划包括各项交通预测数据得分析、评价,主次干道系统得布局,重要桥梁、立体交叉、快速干道、主要广场、停车场位置,自行车、行人专用道路系统;给水工程规划包括用水量标准与生产、生活、市政用水总量估算,水资源供需平衡,水源地选择,供水能力,取水方式,净水方案,水厂制水能力,输水管网及配水干客布置,加压站位置与数量,水源地防护措施;排水工程规划包括排水体制,划分排水区域,估算雨水、污水总量,制定不同地区污水排放标准,排水管、渠系统规划布局,确定主要泵站及位置,污水处理石布局、规模、处理等级以及综合利用得措施;供电工程规划包括用电量指标,总用电负荷,最大用电负荷与分区负荷密度,供电电源选择,变电站位置、变电等级、容量,输配电系统电压等级、辐射方式,高压走廊用地范围、防护要求;电信工程规划包括各项通讯设施得标准与发展规模,邮政设施标准、服务范围、发展目标,主要局所网点布置,通讯线路布置、用地范围、辐射方式,通讯设施布局与用地范围以及收发讯区与微波通道得保护范围;供热工程规划包括估算供热负荷、确定供热方式,划分供热区域,范围,布置热电石,热力网系统、敷设方式,联片集中供热规划;燃气工程规划包括估算燃气消耗水平,选择气源,确定气源结构,确定燃气供应规模,确定输配系统供气方式、管网压力等级以及管网系统,确定调压站、灌瓶站、贮存站等工程设施布置;园林绿化、风景名胜区规划包括公共绿地指标,市、区级公共绿地布置,防护绿地、生产绿地位置范围,主要林荫道布置,风景名胜区保护范围、保护控制要求;(国家级园林城市要编制专门得城市绿化系统规划,见第七章)环境卫生设施规划包括环境卫生设施设置原则与标准,生活废弃物总量,垃圾收集方式、堆放及处理,消纳场所得规模及布局,公共厕所布局原则、数量;(12)环境保护规划包括环境质量得规划目标与有关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污染得防护、治理措施;防洪规划包括城市需设防地区范围,设防等级、防洪标准,防洪区段安全泄洪量,设防方案,防洪堤坝走向,排洪设施位置与规模,防洪设施与城市道路、公路、桥梁交叉方式,排涝防渍得措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及人防规划包括城市战略地位概述,地下宛若间开发利用与人防工程建设得原则与重点,城市总体防护布局,人防工程规划布局,交通、基础设施得防宛若、防灾规划,贮备设施布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包括历史文化价值概述,保护原则与重点,总体规划层次得保护措施。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方法与程序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方法与程序是一个复杂而系统化的过程,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和专业知识。
以下是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基本方法和程序:一、前期准备阶段1.确定规划目标和原则:根据城市的发展战略、政策导向和实际情况,确定规划的目标和原则,为后续的规划编制提供指导和依据。
2.收集基础资料:收集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关的各类基础资料,包括社会、经济、人口、地理、环境等方面的数据和信息。
3.初步调查和研究:对城市进行初步的调查和研究,了解城市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识别出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4.确定规划范围和期限:根据城市的发展战略和实际情况,确定规划的范围和期限,通常包括市区和郊区。
二、方案编制阶段1.制定规划方案:根据前期准备阶段的结果,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的初步方案,包括城市的功能分区、用地布局、交通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等。
2.进行空间分析:利用GIS等空间分析技术,对城市的空间结构、用地适宜性、交通流量等进行评估和分析,为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3.制定专项规划:针对城市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问题,制定专项规划,包括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能源利用等,确保城市总体规划与各专项规划的协调和衔接。
4.方案优化和完善:根据空间分析和专项规划的结果,对初步方案进行优化和完善,形成城市总体规划的初步成果。
三、审批和实施阶段1.组织评审和修改:将初步成果提交给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评审,根据评审意见对规划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2.公示和征求意见:将修改后的规划方案进行公示,广泛征求公众意见,确保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3.审批和公布:将修改后的规划方案提交给相关部门进行审批,经批准后公布实施。
4.监督和评估: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规划方案的落实和实施效果的达成。
四、技术路线和方法1.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城市总体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从全局角度出发,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
城市(镇)总体规划编制的方法与程序总体规划编制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编制内容、编制程序、成果要求。
1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内容:总体规划从内容上可分为:城镇体系规划,中心城区规划,近期建设规划,专项规划四个组成部分。
2城市整体规划的编制方法与程序:总体规划编制从工作阶段上可以分为总体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总体规划纲要的编制、总体规划技术成果的编制三个阶段。
(1)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1)基础资料的收集与调研对城市现状基础资料的收集与调研,是整个总体规划编制的基础工作。
需要通过文献、访谈、现场勘探等多种方法,对城市的区域、社会、经济、自然、历史环境等展开全面和细致的调研。
在收集与调研的过程中,对城市建设用地的调查是一项重要内容。
要对城市存量建设用地的数量和用地性质进行核查和分析,切实掌握土地使用的真实状况和效益,分析人均用地水平、用地结构和区域建设用地分配等资料。
通过对城市建设用地现状的全面和细致的掌握,为提出合理、高效的土地使用策略提供依据。
调查和研究的成果形成城市基础资料汇编,包括城市现状图和一套完整的现状基础资料报告。
2)规划编制的前期研究在前期研究工作中,对现行城市总体规划评价和战略问题的前瞻性研究是两项重要的工作内容。
A 现行城市总体规划评价:首先要系统的回顾历版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和技术内容,研究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把握好城市发展的自身规律。
特别是对现行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各项专项规划的实施情况和遗留的问题要进行认真的总结,对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和建设条件作出评价,在此前提下,对总体规划编制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B 战略问题的前瞻性研究:深入分析和总结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城市现状问题和新的发展趋势,从落实土地、水、能源和环境等影响城市长期发展保障要素,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等前提出发,依据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前瞻性的研究城市的发展条件和动力机制,科学合理的研究城市的定位、发展目标、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等战略问题,为总体规划的修编提供依据。
城市综合系统规划编制办法1. 引言城市综合系统规划是指对城市综合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和整体设计。
本文档旨在制定城市综合系统规划的编制办法,以确保规划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2. 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在进行城市综合系统规划编制时,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2.1 综合性原则城市综合系统规划应综合考虑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确保规划的全面性和协调性。
2.2 可行性原则城市综合系统规划应符合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考虑到技术、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可行性。
2.3 可持续性原则城市综合系统规划应注重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的协调。
在规划编制中,应考虑到城市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
2.4 民主性原则城市综合系统规划的编制应充分听取相关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在规划制定过程中注重民主参与,确保规划的公正性和公开性。
3. 规划编制的程序3.1 规划编制的主体城市综合系统规划的编制主体为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其应负责组织并协调规划编制工作。
3.2 规划编制的步骤城市综合系统规划的编制分为以下步骤:3.2.1 可行性研究在规划编制前,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包括城市现状分析、问题诊断、发展目标确定等。
3.2.2 规划设计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包括城市综合发展瓶颈分析、空间布局设计、功能区划等。
3.2.3 评估分析对规划设计进行评估分析,包括社会经济评估、环境影响评价等,以确定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3.2.4 合法性审查对规划进行合法性审查,确保规划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
3.2.5 意见征集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应征求相关部门和公众对规划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改进。
3.2.6 最终编制根据上述步骤的结果,进行最终规划的编制,并形成正式的规划文件。
4. 规划编制的内容要求4.1 基本情况描述规划文件需要对城市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包括地理位置、城市面积、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等。
4.2 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文件需要明确城市的发展目标和战略,包括经济发展目标、城市空间布局战略、资源利用战略等。
1、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1)城市总体规划基础资料的收集,应根据规划内容要求,结合城市特点,拟定调查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最终形成资料汇编。
(2)调查城市各项⽤地的分布和⾯积,并要求经过实地踏勘,查明各种⽤地的界线,在图上⽤不同的颜⾊标⽰,形成城市⽤地现状图。
(3)城市⽤地适⽤性评价是综合各项⽤地的⾃然条件以及整备⽤地的⼯程措施的可能性与经济性,对⽤地质量进⾏的评价。
城市⽤地适⽤性的评定要因地制宜,特别是抓住对⽤地影响最突出的主导环境要素,进⾏重点的分析与评价。
城市⽤地的评定⼀般分为三类 (1)⼀类⽤地:适⽤于修建的⽤地。
(2)⼆类⽤地:基本上可以修建的⽤地。
(3)三类⽤地:不适于修建的⽤地。
2、确定总体规划经济技术指标。
总体规划的经济技术指标应按照国家和地⽅的有关法规和城市的具体情况确定。
3、确定城市性质 4、预测城市⼈⼝,确定城市规模 (1)城市⼈⼝的构成:年龄、性别、家庭、劳动、职业等构成情况。
(2)城市⼈⼝变化:⾃然增长、机械增长、⼈⼝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增长率) (3)预测城市⼈⼝规模 (4)确定城市⽤地规模 5、确定城市总体布局 (1)遵循原则: ①城乡结合、统筹安排 ②功能协调、结构清晰 ③依托旧区、紧凑发展 ④分期建设、留有余地 (2)城市⽤地布局的主要模式 ①集中式的城市⽤地布局 ②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城市⽤地布局 ③分散式的城市⽤地布局 (3)城市⽤地布局的艺术问题 ①城市⽤地布局艺术 ②城市空间布局要充分体现城市审美要求 ③城市空间景观的组织 ④城市轴线艺术 ⑤继承历史传统,突出地⽅特⾊。
城市总体规划第一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有两个阶段,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和城市总体规划。
第二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成果包括文字说明和必要的示意性图纸。
第三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1、简述城市自然、历史、现状特点;2、分析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初步划出城市规划区围;3、原则确定规划期的城市发展目标、城市性质,初步预测人口规模、用地规模;4、提出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和布局的初步方案;5、对城市能源、水源、交通、基础设施、防灾、环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建设等主要问题提出原则规划意见;6、提出制订和实施城市规划重要措施的意见;7、专题研究报告:对城市重大问题进行研究(视情况选定)。
第四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图纸1、区域城镇关系示意图,标明相邻城镇位置、行政区划、重要交通设施、重要工矿和风景名胜区等。
图纸比例为1/10万—1/50万;2、城市现状示意图,标明城市主要建设用地围、主要干道、各类保护区以及主要的基础设施。
图纸比例为1/25000—1/50000;3、城市规划示意图,标明城市规划区和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大致围,标注各类主要建设用、规划主要干道、河湖水面、生态和历史文化保护区、重要的对外交通设施等。
图纸比例为1/25000—1/50000;4、规划方案的结构示意图。
第五条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第六条城市总体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件和规划图纸。
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规划文本是对规划的各项目标和容提出规定性要求的文件。
第七条城市总体规划文本1、前言:说明本规划编制的依据;2、城市规划基本对策概述;3、市(县)域的城镇发展。
包括城镇发展战略及总目标,预测城市化水平,城镇职能分工,发展规模等级,空间布局,区域性交通设施,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区,风景旅游区的总体布局,有关城镇发展的技术政策;4、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和规划期限,城市规划区围,城市发展方针与战略,城市人口现状及发展规模;5、城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1)确定人均用地和其他技术经济指标,注明现状建成区面积,确定规划建设用地围和面积,列出用地平衡表;(2)城市各类用地布局,不同区位土地使用原则及地价等级的划分,市、区级中心及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3)重要地段的高度控制,文物古迹、历史地段、风景名胜的保护,城市风貌和特色;(4)旧区改建原则,用地结构调整和环境综合整治;(5)郊区主要乡镇企业、村镇居民点以及农地和副食基地的布局,禁止建设的绿色空间控制围;6、城市环境质量建议指标,改善或保护环境的措施7、各项专业规划(1)对外交通规划包括铁路、线、场用地围,江、海、河港口码头、货场及疏港交通用地围,航空港用地围及交通联结,市际公路、快速公路与城市通的联系,长途客运枢纽站的用地围,城市交通与市际交通的衔接;(2)城市交通规划包括城市客运与货运通知公交线咱、场站分布,自行车交通,地铁、轻轨线路可行性研究和建设安排,客运换乘枢纽,货运网络和货源点布局,货运站场和枢纽用地围;(3)城市道路规划包括各项交通预测数据的分析、评价,主次干道系统的布局,重要桥梁、立体交叉、快速干道、主要广场、停车场位置,自行车、行人专用道路系统;(4)给水工程规划包括用水量标准和生产、生活、市政用水总量估算,水资源供需平衡,水源地选择,供水能力,取水方式,净水方案,水厂制水能力,输水管网及配水干客布置,加压站位置和数量,水源地防护措施;(5)排水工程规划包括排水体制,划分排水区域,估算雨水、污水总量,制定不同地区污水排放标准,排水管、渠系统规划布局,确定主要泵站及位置,污水处理石布局、规模、处理等级以及综合利用的措施;(6)供电工程规划包括用电量指标,总用电负荷,最大用电负荷和分区负荷密度,供电电源选择,变电站位置、变电等级、容量,输配电系统电压等级、辐射方式,高压走廊用地围、防护要求;(7)电信工程规划包括各项通讯设施的标准和发展规模,邮政设施标准、服务围、发展目标,主要局所网点布置,通讯线路布置、用地围、辐射方式,通讯设施布局和用地围以及收发讯区和微波通道的保护围;(8)供热工程规划包括估算供热负荷、确定供热方式,划分供热区域,围,布置热电石,热力网系统、敷设方式,联片集中供热规划;(9)燃气工程规划包括估算燃气消耗水平,选择气源,确定气源结构,确定燃气供应规模,确定输配系统供气方式、管网压力等级以及管网系统,确定调压站、灌瓶站、贮存站等工程设施布置;(10)园林绿化、风景名胜区规划包括公共绿地指标,市、区级公共绿地布置,防护绿地、生产绿地位置围,主要林荫道布置,风景名胜区保护围、保护控制要求;(国家级园林城市要编制专门的城市绿化系统规划,见第七章)(11)环境卫生设施规划包括环境卫生设施设置原则和标准,生活废弃物总量,垃圾收集方式、堆放及处理,消纳场所的规模及布局,公共厕所布局原则、数量;(12)环境保护规划包括环境质量的规划目标和有关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污染的防护、治理措施;(13)防洪规划包括城市需设防地区围,设防等级、防洪标准,防洪区段安全泄洪量,设防方案,防洪堤坝走向,排洪设施位置和规模,防洪设施与城市道路、公路、桥梁交叉方式,排涝防渍的措施;(14)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及人防规划包括城市战略地位概述,地下宛若间开发利用和人防工程建设的原则和重点,城市总体防护布局,人防工程规划布局,交通、基础设施的防宛若、防灾规划,贮备设施布局;(15)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包括历史文化价值概述,保护原则和重点,总体规划层次的保护措施。
一、规划体系的比较1、中国的城市规划体系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2、英国的城市规划体系结构规划(Structure Plans)——针对在功能和布局上密切相关的更大的地域单元,通常是次区域所制订的用于指导某种变化决策的战略政策规划。
地方规划(Local Plans)——在结构政策政策规划总体思想指导下局部区域的较详细的战术性政策规划,主要以小区域规划为主,包括郊外发展区、小城镇或大城市区的中心开发区。
二、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内容和方法1、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内容(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内容包括:提出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综合目标和保护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方案和建设标准;原则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
(二)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
(三)分析城市职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
(四)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
(五)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六)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范围;(七)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及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原则。
(八)提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
(九)提出建立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2、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期限一般为二十年,同时可以对城市远景发展的空间布局提出设想。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提出市域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
其中位于人口、经济、建设高度聚集的城镇密集地区的中心城市,应当根据需要,提出与相邻行政区域在空间发展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进行协调的建议。
(二)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
(三)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和建设标准。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要点1.1 规划编制第⼀阶段包括现场踏勘、调研分析阶段1.1.1 编制要点中⼩城市规模较⼩,产业结构⽐较简单,产业链条稳固系数低,城市发展的风险低,城市受区域的影响⼤,所以,中⼩城市的总体规划编制应本着向⼤环境借⼒的原则,采⽤区域分析——区域定位——城市总体规划的过程。
从宏观到微观逐步明确城市发展思路和发展⽬标,并依此搭建城市发展的平台,确定城市结构和空间布局。
因此,中⼩城市总体规划的第⼀阶段,是将中⼩城市纳⼊区域层⾯分析,主要包括2个⽅⾯:1. 区域概况1)分析区域范围内⾃然环境和⼈⽂景观资源的特⾊构成(便于掌握⾃然特征和历史成因)(1)⾃然环境影响城市规划的⾃然环境条件主要有地质地貌、⽔⽂、⽓候、地形、⼟壤、动植物以及其他⾃然资源等⽣态环境要素。
a地质地貌分析地质分析⽤来做建设⽤地适应性评价,根据地基承载⼒、地下⽔、地震等,⼀般将⽤地划分为3类:1.适宜建设⽤地2.较适宜建设⽤地3.不适宜建设⽤地地貌分析通常对较⼤地理单元的地貌综合分析,如⽔域、⼭脉等,根据⼤⾃然的地貌结构,明确城市发展⽅向、路结构和城市布局,有助于城市布局形成的微⽓候与地貌特征结合,实现合理的通风、采光、调节⼩⽓候的城市⾃然功能。
b微⽣态单元c⽓候条件影响城市规划的⽓候条件主要有太阳辐射、风向、温度、湿度和降⽔等,对城市⽤地布局,道路选型,环境保护和城市发展⽅向等提供重要依据。
⾃然环境条件对城市规划的影响⼯程地质:分析要素:地质构造、地基承载⼒、冲沟、滑坡、地震、矿藏。
对规划影响:城市布局、城市规模、⽤地指标、建筑层数、⼯程地基、抗震设施标准、⼯程造价、⼯业性质、农业等。
⽔⽂及⽔⽂地质:分析要素:江河流量、流速、含沙量、枯⽔位、洪⽔位、地下⽔⽔位、⽔量、流向、⽔温、⽔质。
对规划影响:城市规模、城市布局、⽤地选择、⼯业项⽬设置、给排⽔⼯程、防洪⼯程、桥梁⼯程、港⼝⼯程、农业⽤⽔。
⽓象分析要素:太阳辐射、风向、降⽔量、蒸发量、湿度、⽓温、冻⼟深度、地温。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编制1.主要任务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
2.主要内容(1)设市城市应当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县(自治县、旗)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应当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市域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包括: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区域城镇发展战略,确定资源开发、产业配置和保护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目标;预测区域城镇化水平,调整现有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分工和空间布局,确定重点发展的城镇;原则确定区域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防洪设施的布局;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技术经济政策的建议;(2)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3)提出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及用地发展规模,确定城市建设与发展用地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以及市中心、区中心位置;(4)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以及车站、铁路枢纽、港口、机场等主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系统的走向、断面、主要交叉口形式,确定主要广场、停车场的位置、容量;(5)综合协调并确定城市供水、排水、防洪、供电、通讯、燃气、供热、消防、环卫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6)确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目标和总体布局,分配沿海、沿江岸线;(7)确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8)确定城市环境保护目标,提出防治污染措施;(9)根据城市防灾要求,提出入防建设、抗震防灾规划目标和总体布局;(10)确定需要保护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街区、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提出保护措施,历史文化名城要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11)确定旧区改建、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提出改善旧城区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和措施;(12)综合协调市区与近郊村庄、集镇的各项建设、统筹安排近郊区村庄、集镇的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乡镇企业,基础设施和菜地、园地、牧草地、副食品基地,划定需要保留和控制的绿色空间;(13)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方法的建议;(14)编制近期建设规划,确定近期建设目标、内容和实施部署,建制镇总体规划的内容可以根据其规模和实际需要适当简化。
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至关重要。
它涉及到城市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交通规划、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等各个方面,是城市发展的长远规划和指导性文件。
城市总体规划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因素,以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一、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性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在统一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发展思路下,对城市内的区域进行分区、分区规划和分区建设的规划工作。
它对于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城市总体规划能够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面临着土地资源短缺和混乱的空间布局。
通过城市总体规划,可以统筹规划城市各功能区的位置和规模,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其次,城市总体规划能够促进城市交通的快速高效发展。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交通规划是城市交通系统建设的基础和重要部分。
通过规划合理的交通布局和科学的交通组织方式,可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方便居民出行。
再次,城市总体规划能够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发展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和废弃物,给城市环境带来很多问题。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环境保护规划能够合理布局工业区和生活区,减少污染物排放和废弃物产生,改善空气质量和水质,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
最后,城市总体规划能够促进社会公平和人民的幸福感。
一个良好的城市总体规划应该尊重市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推动社会公正和平等。
通过规划公共设施和服务,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是一项复杂而持续的工作,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进行城市的基础调研和分析。
这一步骤主要是通过对城市的地理、人口、经济、环境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了解城市的基本情况和面临的问题,为后续的规划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和依据。
总规编制要领
一、规划准备
(一)基础资料收集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应收集齐备的有关城市和区域的勘察、测量、经济、社会、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现状和规划情况等基础资料,资料数据必须统一基期,尽量采用最新年份。
1、市域资料及城市相邻地区的有关资料
包括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历史沿革、生态环境、土地利用、经济发展、人口社会、交通及市政基础设施、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区域规划等。
统计年鉴(最好要有连续十年的)。
2、规划区和中心城区资料
包括历版总体规划及相关规划资料、气象资料、水文资料、地质和地震资料、历史沿革、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城市人口、土地利用与用地评价、住房、工业、交通道路、公共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园林绿化、历史文化遗产、综合防灾、公共服务设施等。
(二)对原有规划的评估
1、评估内容:
(1)对外部发展条件变化的评估:重点评估国家宏观经济社会政策、区域经济发展趋势、重大工程建设、资源环境等外部重大因素的变化对城市的影响。
(2)对城市规划目标实施的评估:分析目标实施中的偏差和原因。
1
(3)主要评估内容:城市建设用地范围、人均城市建设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城市建设控制性指标;污水处理率、垃圾处理率、道路网密度、环境质量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指标;城镇化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人均收入以及教育、文化和体育等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各种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用地地均产出效益、以及万元产值水耗与能耗等资源利用控制指标。
(4)强制性内容实施的评估:主要评估规划区范围、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量、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地和水系、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防灾减灾等规划强制性内容的空间落实情况。
(5)规划实施决策机制与保障机制的评估:主要是对规划委员会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公众参与制度、规划年度实施计划等决策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情况进行评估。
(6)总体规划对下位规划指导的评估:重点对依据总体规划编制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建设用地范围、强制性内容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7)近期建设规划实施的评估:重点对近期建设规划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近期建设用地需求与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适应性等进行评估。
(8)社会公众对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意见:通过多种社会调查形式,广泛收集、汇总和分析相关企业、社会团体、广大市民公众等对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的意见和建议。
2、评估成果:
评估成果将成为城市总体规划重新编制的主要内容报送总体规划的审批机关。
评估成果由主报告和附件组成。
2
(1)主报告应包括对城市外部发展条件的变化、现行规划目标、强制性内容、规划实施决策机制和保障机制、近期规划实施等方面的概述,同时应提出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中得失及成因分析;提出现行城市总体规划中应当保持不变和需要修改的内容;明确城市总体规划重新制定的目标、技术思路和重点解决的问题。
(2)附件应包括规划信息公开情况、公众参与情况、公众提出的主要意见和建议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二、规划纲要阶段成果要求
(一)文本内容
第一条确定规划期限,提出规划依据、编制重点和规划指导原则。
第二条总结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城市发展总体目标和发展战略。
第三条提出市域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历史文化遗产(名城)等方面的保护目标和管制要求。
第四条提出市域城乡空间结构总体布局和城乡建设统筹规划策略。
第五条提出市域交通、能源、环境保护、水源、防灾、重点建设等重大基础设施规划目标、策略和布局。
第六条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和控制要求,以及规划区空间结构布局。
第七条城市性质(区域定位与主要职能)、人口与建设用地规模。
第八条提出中心城区空间布局。
3
第九条住房及重大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和布局。
第十条历史文化遗产(名城)保护的目标、原则和重点内容
第十一条交通发展战略及主要交通设施布局。
第十二条重大市政基础设施、防灾减灾体系发展目标与布局。
第十三条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主要政策和措施。
(二)强制性内容
(1)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主要分布地区
(2)风景名胜区范围和保护要求
(3)自然保护区、湿地、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范围
(4)城市规划区范围
(5)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
(6)中心城区空间布局结构
●建设用地主要发展方向;
●重要功能区范围;
●重要交通干道和市政基础设施走廊;
●重要生态隔离带和绿化开敞空间。
(7)综合交通
●道路网级配结构、面积率、红线宽度等总体指标;
●次干路及以上等级道路网布局;
●主要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用地规模和布局;
●轨道交通、市郊铁路等用地规模和布局;
●综合交通枢纽的功能、用地规模和布局;
4
●货物流通中心、物流园区的功能、用地规模和布局。
(8)保障性住房
●保障性住房的规模与结构;
●保障性居住用地控制标准及布局;
●保障性住房的交通、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配套要求。
(9)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与绿地
●重要的行政办公、文化、教育科研、医疗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公
共服务设施布局;
●各类绿地的规模和布局。
(10)市政基础设施
●城市水源地及其保护区范围、城市水厂、污水处理厂的布局;
●电厂位置、大型变电站位置、燃气储气罐站位置、重要市政管线(电
力、燃气、输油、输水)走廊和其他重大市政基础设施;
●垃圾处理设施布局。
(11)地下空间利用分类和规模
(12)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名城)保护
●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地下文物埋藏区、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要求;
●历史城区的保护范围;
●历史文化保护的具体控制指标和规定。
(13)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污染控制与治理具体措施
(14)城市防灾减灾
5。